播放地址

剧照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2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3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4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5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6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3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4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5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6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7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8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19 旅程终点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0

详细剧情

  一战法国战场,18岁的新兵中尉(阿萨·巴特菲尔德饰)靠童年旧友、现英雄长官斯坦霍普(山姆饰)的关系来到前线。但斯坦霍普已经被战争改变得面目全非,他患上了幽闭恐惧症,且狂躁易怒。

长篇影评

1 ) 唯有死亡才是终点

同样是战争片,相比于其他大作,这一部显得“小”了些。

几千分之一的小连队,一处破败肮脏的战壕,几位疲惫焦虑的士兵,一场小小突袭战。

但它“反战”的表达异常强烈。

不是叙事上的,它整体透出一种非常焦虑的底色。色调冷峻,人物处于不同的情感焦虑状态,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战争时刻,只有突然的枪声,和永无休止的死亡。

昂扬的、对战斗热血的情绪由Asa扮演的新兵一人承担。但这种状态后来也被轻易戳破了。如果能够在前线待久一点,或许他也无法逃脱地变成那些老兵。就像斯坦霍普的转变。

幽闭的战壕像一个怪物加工厂,把深深的恐惧与狂躁复制烙印在每个来到这里的人身上。法国人、英国人,不断有人来到这里,葬在这里。不像《血战钢锯岭》,他们甚至无法收回同伴的尸体。

但恐惧无法改变,必须走出战壕迎向炮火,这是死命令。焦虑的长官要鼓励士兵,同时他自己的情绪还没有内化,就变成一座易燃易爆的火山。

当军令中直接指出“没有后援”,当前线士兵恐战,这是活生生的无力与残酷。

这里面比较温和的,是Paul饰演的那位长官。而他把打仗称之为“一种工作”,不是爱国主义,很写实。导演借他说明,战争落下来在前线士兵身上,性质更接近于“工作”,一份要接受瞬间死亡的工作。他接受了,做好了准备,所以能更好相处。

其他人也并不是不能接受死亡,是无法接受被死亡的未知凌迟的恐惧。有一个人说,我宁愿死在战壕里。

印象深刻的还有几处细节。

不同于他们日常用餐的邋遢凑合,斯坦霍普和将军吃饭时,他们会铺上白色的餐布,将餐具摆放规整。等级感,权利,居上位的体面。

突袭那里让人想到《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摇晃的镜头让人根本分不清发生了什么,呼吸声与配乐加剧了压迫感。生死一线,结束时才知道谁是活着的,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活下来。

电影结尾用遍地尸体+牺牲数据无声控诉。无论来路,唯有死亡才是这段旅程的终点。

接下来是“但是”部分。

我一直在期待斯坦霍普老兵和罗利新兵的碰撞,很可惜没有惊喜。他们之间居然几乎只有几个眼神。而因为同伴的死Sam和Asa争吵的那场戏,表演上也并不如意。

也当然会有人对这部说叙事无聊,重点不突出。导演只是通过刻画不同的行为来表现焦虑,有人发脾气,有人哭,有人混吃等死。表达情绪的片子一向在被理解上很危险。北影节上我后座的男生,中间走了一段神醒来问女朋友发生了什么时,我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作为Asa的粉,真是忍不住心痛!

他的不少电影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这部也并没有让他绽放什么光芒,作为战争片也没什么特别大的竞争优势,很可能要扑街(快来打我的脸!)

但临死前那个眼神很好。应该会让一些人记住这个蓝眼睛男孩。我含泪写下。

2 ) 旅程的尽头,唯有死亡

明明是一部战争片,名字却偏偏很文艺的叫《旅程尽头》。喜欢战争片的人,该警惕了。

旅程的尽头是什么?看完影片,才发现旅程是生命的旅程,而尽头则是死亡。这是一部披着战争外衣的文艺片,讲述的主题是几种必然走向死亡的人生观。三位主角,一个接一个,去迎接未知的死亡,就像《侠盗一号》那样。这个过程中,他们展现出来的三种姿态,对于战争的三种态度,或悲观,或淡然,或勇于,构成了影片的重点。

说是战争片,其实没什么像样的战争,喜欢战争片的人要必然的失望。故事的背景是一战的最前线,时间是1918年3月,这是一个决定性的时间,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与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即将分出胜负,战争半年后彻底结束。而此时,在法国北部的圣昆汀地区,英国军队与德国军队分别躲在各自的战壕中,最近处相距不过60米,致命一战一触即发。

既然有了如此的设定,大家肯定希望看到一场炮火纷飞人肉横飞的激烈战事。但是,却没有。

《旅程尽头》讲的不是战争,而是战争下的人,是战争状态下的三种人生观,三种人性。

实际上,有关战争中的人性话题,无论是艺术还是学术,大量出现都是在越战之后。我们大量接触到这类话题,只是由好莱坞发起,将民间的反战情绪折射到了影片之中,然后蔚为大观。《旅程尽头》将这个话题往前移,避开越战及之后的波黑战争、海湾战争,而是直接跳到一战之中,环境是够陌生化了,但就电影主题而言,走的是一招险棋,并也不是那么妥当,就像大清存在的外辱问题却非要在大唐时期去讨论。一战时期,最大的问题在于武器已经现代化,战法却多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法,讲究的还是人海战术,逢战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硬怼为主,因此伤亡极其之大。不像现在的战争,尽可能避开人与人之间的交锋,靠科技之间的较量,轰炸先行,人只被用来做最后阶段的打扫战场。《旅程尽头》战争戏份少+超前的话题性,这两种因素的汇合,都影响了本片的关注度与打分。喜欢战争片的觉得它过于磨叽,喜欢文艺片的难于接受战争的设定,双双不落好,有些尴尬了。

说一下电影都讲了什么吧,先来看看故事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大背景是一战中发生1918年的“春季攻势”,也称为“皇帝攻势”、“皇帝会战”,“鲁登道夫攻势”等,并没有统一的名称。由于前一年1917年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列宁领导下的苏俄与德国达成共识,俄国割去大片领土求得了德俄停战协定。就此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得以空出手来,将近五十个师近百万兵力的德军得以释放于西线战场,使得西线战场的局势风云突变,德国第一次在数量上多于联军。此时,美军已经正式参战,虽然需要时间动员,但是已经可以做到每月输送近五万兵员到战场上。所以,德国必须速战速决,时间一拖就会出现问题。终于,到了1918年的春季(3月),德军发起了巨大的攻势。因为德军前线总指挥为鲁登道夫,所以此一攻势也被称为“鲁登道夫攻势”,也有人认为这是德国皇帝直接发起的进攻,名字应该叫“皇帝攻势”,史学界对一攻势的名称一致未能达成一致。但只要说1918年春季的那次攻势,大家都明白。

在发动攻势前的1917年,五月份法国在己方发起的“尼维尔攻势”中大败;刚刚完成“二月革命”的俄国在“七月攻势”中也遭遇惨败,随即又爆发了“十月革命”,并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协约国面临战败与分裂的局势,东线与西方都不得不处于休整之中,只能消极防御,无力发起反攻。而德军则携胜利之势,士气正旺。当然,也可以称德国是强弩之末,毕竟一战就要在1918年的11月结束了,德国也马上就要彻底覆亡了。

具体到春季攻势上,德军在前一年为了应对法军的“尼维尔攻势”而提前撤出了部分法国国土,离开前德国实施了焦土政策,所到之地水井投毒,道路毁坏。这一政策执行的极其完美,以至于直到“春季攻势”以前,法国仍然未能修复这些道路。于是当春季攻势中的德国突击队重新占领法国这些地区以后,双方都因此而无法及时完成补给。《旅程尽头》中对此也有涉及,前线的英军无法得到有效的后援,原因就在于此。

由于德军准备的更为充足,且人力占据优势,还采用了新战术、新装备(影片最后占领英军占地时都带着防毒面具就是一个明证),初期几乎击溃英军,英军直接战死数万人,后来德军更是进逼巴黎,让协约国军政高层萌生投降意愿;法国政府准备撤离巴黎,黑格元帅打算带人跑路,英国开出很低的价码,要求德国人只要保证放弃比利时就可以停战。

但是,德军统帅鲁登道夫却在战略上犯了几个盲目的错误,结果功败垂成,被回过神来的英法联军打了一个回马枪,德军在局势占优的情况下却一败涂地,再无能力组织有效的进攻,甚至连强力的反抗都不能,最终全面战败,一战彻底结束。整个春季攻势中,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精力,整个战事前后死伤近百万人,协约国尽管取得了胜利,也只是惨胜。

了解了这些大的与小的的背景,然后再看《旅程尽头》,就会更好理解一些。

本片就围绕在“春季攻势”发生时最初的6天之内。具体地点在法国北部的圣昆汀地区,那里,德军与英军已经对峙了近两年的时间。尽管大战即将来临,但当时的士兵们却不能未卜先知,前线的战士只能处于消极抵抗状态,等着德国人打过来。他们都知道德国人迟早会打过来,但是,谁也不知道那会是什么时候?驻守的英国士兵(电影是英国片,所以就人为把法国战士过滤了,只剩下英国人)在上级指导下,一个连队在每一个月中都要有6天时间顶在最前方,过了6天再撤下来,然后换成另外一个连队上去换防。这6天的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毕竟谁也不愿意战死,很多战士都害怕战争会在自己驻守的6天内打响。

但是,战争总是要打响,而且也终于打响了。《旅程尽头》没有宏大叙事,讲的是“春季攻势”,却把这场剧烈的战事浓缩到了一个连队(C连)之上。正是在他们驻防的6天内,战争打响了。

不过,影片并不将战争的场面,而是镜头一转,去讲人性去了。

斯坦诺普上尉(山姆·克拉弗林 饰)是C连的连长。曾经,他是一名战斗英雄,得到过一堆勋章,但是现在他在战争的折磨下患有了幽闭恐惧症,狂躁易怒。18岁的新兵中尉罗利(阿萨·巴特菲尔德 饰)则充满了朝气,无所畏惧,而且他主动要求来到斯坦诺普的连队,因为斯坦诺普是她姐姐的男朋友,还是他的学长,曾经对他有所照顾,而且斯坦诺普还曾对他说“如果你要参军的话,记得要来我的连队”。副连长奥斯本(保罗·贝坦尼 饰)则是一位性格和蔼的中年人,不喜不怒,对所有人都很好,对于战争也一副无所谓的心态,来了就打不来就继续干自己的事。

三个人,组成了战争中的三个层面。此外,还有乐天的特罗特(斯蒂芬·格拉汉姆 饰)以及胆小的希伯特(汤姆·斯图里奇 饰)等人作为点缀,勾勒出了一组战争之下的群组图,只是重点还是斯坦诺普、罗利、奥斯本三个人,甚至是斯坦诺普与罗利两个人为主的故事。这三个人之中,斯坦诺普对战争充满了厌倦,但作为长官又不得不把责任扛在肩上,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内心备受折磨;对于罗利来说,他刚刚参军不久,又来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的连队中,一切都是新奇的,内心拥有一股子热情与热血,渴望打仗,渴望建功立业,打出一片自己的天空;而奥斯本则属于典型的老好人,在连队中他是唯一一个能够了解斯坦诺普的人,他默契地知道斯坦诺普的大部分意思,不管他是否表达出来,他还是士兵与连长之间的粘合剂,非常有亲和力,不过他对于打战其实也充满恐惧,但还是能够坦然去面对,既然来了就去把它打好的那种心态。

影片一开始,镜头就是斯坦诺普所在的C连,正要换防前往前线。只是,战争在他们所在的驻防周期内打响了,斯坦诺普连队的任务就是要死扛住德国人的进攻,不能撤退,也没有后援。

一战,最终的结果是英法联军为首的协约国战胜了德国为首的轴心国。如果不懂上面的背景的话,直接来看《旅程尽头》,往往会沿着惯性思维,觉得《旅程终点》的结局必然是英国人胜利了。但是不,本片却给了一个巨大的反转。它挺符合历史逻辑的,但对于没做准备的观众来说,又显得猝不及防,感觉是一个大反转,英国人居然输了。

起码,在这部电影中,英国人是失败的一方,而且斯坦诺普所在的连队被团灭,无一生存。先是奥斯本,然后是罗利,接下来是斯坦诺普等人......

战争打响的前一天,英军上峰已经获知了德军的进攻意图。他们还让C连组织10人小组去突破德军的防线,抓一个俘虏过来,好弄点口供,证实一下德军攻势的真伪。究竟选谁来指挥这次小型的冲锋时,斯坦诺普突然发现没有谁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最后还是在上峰的指使下,选择了奥斯本与罗利担任领导者,带领8位士兵去完成任务。结果任务是完成了,但去了10个人,只回来了3个。奥斯本永久地留在了那里,只有罗利带了两个战士及一个德军俘虏回来了。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但第二天战争正式打响时,英军依然没有做好准备。战争刚刚发动,罗利就死于德军进攻前的炮击之下,而斯坦诺普则亡身于己方战壕的彻底失守。最终,英军阵地失守,C连全军覆没,德军获胜。

这看起来只是非常局部的一场小型战争,但实际意义却大不相同。从斯坦诺普、罗利、奥斯本三个人的状态上来看,已经足够去折射整场战争了。以小见大,以人性来印证战争。这样的战争,即便是最终英法反败为胜,但其实依旧不算什么胜利者,战争没有胜者,有的只是损失与死亡。所有的旅程,都必将会有一个尽头,而这里的尽头,是死亡。

这不能算一部很棒的影片,不过吸引我的是保罗·贝坦尼。

保罗·贝坦尼,这个出生于1971年的家伙,年龄已经48岁了,马上就到50。作为一名演员,他算不上成功,甚至不如自己的妻子詹妮弗·康纳利。这个妻子起码在演艺生涯上收获过奥斯卡小金人(凭借《美丽心灵》收获过奥斯卡最佳女配,还凭本片收获了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贝坦尼一生中没收获过啥像样的奖项。唯一个收获奖项的最佳男配角,就是凭《旅程尽头》收获的,而颁给他这个奖的居然还是我大天朝的北京电影节。就在2018年的北京电影节上,保罗·贝坦尼收获了天坛奖最佳男配。

而我对他的留意,早在2001年的《圣战骑士》就开始了。那部片不仅捧红了当时还毫无名气的希斯·莱杰,同样让保罗·贝坦尼走上了影坛,他光着屁股走来走去的镜头已经成了经典。在2001年的同一年,在大放异彩的《美丽心灵》中,不仅詹妮弗·康纳利光彩四射,保罗·贝坦尼同样在片中出演了重要角色,作为活在“罗素·克劳”脑海里的FBI探员,贝坦尼的戏份相当吃重。同一年的两部片,让贝坦尼获得了脸熟,也接到了不少片约。接下来的《怒海争锋》《狗镇》中都有着让人惊叹的表演,实力派演员看起来就要崛起了。也因此,他接到了《达芬奇密码》《钢铁侠》这种大片的片约。

而且,贝坦尼还与导演斯科特·查尔斯·斯图瓦特联手,连续拍出了《基督再临》《驱魔者》这样的现代魔幻片。片子谈不上多好,但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也引爆一时的话题。一时间,主角与配角齐飞,贝坦尼的日子相当不错。

但是,突然就没有然后了。2011年里,贝坦尼继续在《驱魔者》与商战佳作《商海通牒》中主配齐下,结果接下来他突然就没了担当主演的机会。这段时间里,他自己担当导演,捣鼓了一部《收容所》,由自己的妻子康纳利主演,并配以“猎鹰”安东尼·麦凯,但最终效果不咋滴。

除此之外,贝坦尼就基本上只在漫威里玩了,早起是《钢铁侠》里的机器手臂贾维斯的配音演员,后来贾维斯被升级成为了幻视,并在《复联2》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贝坦尼一直没有露出过正脸,直到《复联3》中好不容易露出了正容,结果角色却再次变成了弱鸡,还要死去两次。今年,他还在《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担任反一号,本来在漫威与星战两大IP中来回穿越也挺好玩,没想到索罗成了哑弹。而且,近些年他还与约翰尼·德普合作了两部《贵族大盗》《超验骇客》,结果最终票房效果也都不好。

唯一值得说说的,就是这部《旅程尽头》了,好歹让贝坦尼手上也有了一座奖杯。片中他饰演的军官奥斯曼,相当不错的,可惜死的太早。而北京电影节的影响力毕竟太小,不知道对贝坦尼的演艺生涯是否有助益。

《旅程尽头》的另外两位主演分别是山姆·克拉弗林与阿沙·巴特菲尔德。至于山姆·克拉弗林,先是在《加勒比海盗4》里小露了一脸,然后凭借《饥饿游戏》后三部,收获了大批粉丝。随后接拍了《遇见你之前》《他们最好的》两部小成本爱情片,表现也算可以。但与蕾切尔·薇姿合拍的《浮生梦》就不算太好,《旅程尽头》作为男一号,其实最终的票房表现也挺差。2018年,他与“德妹”谢琳·伍德蕾合演《惊涛骇浪》,结果也没能掀起大浪,估计以后出演一线制作男一号的机会不会太多了。

至于阿沙·巴特菲尔德,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小童星,先后主演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雨果》《安德的游戏》《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回到火星》,之外作为配角还参演过《兰博之子》《狼人》,这些作品几乎个个都披着光环出世,起点相当高了。但可惜的是,自《安德的游戏》始,影片的票房就很一般,而且之后的几部制作不仅票房不行,口碑也不太好。甚至《回到火星》还成了大烂片。阿沙很有些高开低走的模样,这就为他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旅程尽头》中的阿沙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没啥特别亮眼之处,好处是目前为止还没有长残。真希望他能够抓住最后的机会,不然很可能又成为又一颗流星。

还有导演索尔·迪勃,看着很像一个新人,但早在2008年,他就已经拍出了《公爵夫人》这样的作品了,那也是凯拉·奈特莉巅峰时期的作品,拉尔夫·费因斯的表现了精湛的演技,此外本片中还有海莉·阿特维尔、多米尼克·库珀等实力演员,算的非常不错的作品了。没想到索尔·迪勃没有乘胜追击,而是今年默默奉出了《旅程尽头》,却有些不尽人意,也是可惜!

3 ) 这个评分 - 你们在干什么?

郫县,我太失望了。

这是我在郫县最失望的一次。

就因为我信了你的邪,我拖了三年半才看。

小组消失,粉丝控场,审核机制 – ok, fine, 反正一些人不是你的核心用户,另外一些事情不完全是你的锅。但是,Journey’s End, GCSE和A Levels的可选文本,6.8分?

平庸,乱,没有起承转合,拖沓,没有张力,没有人物塑造,低成本,没有战争场面,太平了,没有高潮,没有情感,没有剧情,Cliché,节奏不好,等等 – 你会用搜索引擎吗?你需要我牵着你的手使用一下搜索引擎么?连日活三百的app都用了,我认为你应该善用互联网?

首先,只要你使用一下互联网 – 这部电影是话剧改编的,based on a play, Based on a Play, bASed On A PLaY, BASED ON A PLAY. 哪个字儿不认识?没有不认识的吧?我也想看,我也爱看,他扔两亿刀炸坦克给我看,但他不。需。要。他作为话剧,没有一处有情节,需要它用视效来讲。他如果为了吸引你来看而花了两亿刀炸坦克,我反而会觉得恶心。

第二,没有剧情。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你第一幕通过新来的军官的眼睛认识了一整个连的军官,连长和一名军官明显是ptsd患者,同僚军官和你畅想后方畅想战后,第二幕开头就知道了英国人的任务是什么 – 要生擒德国人,第二幕后段主要角色就在生擒德国人的时候死了一个了,第三幕你的视角直接被杀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这些剧情还不够吗?

你不是不知道有没有剧情:你只是想看宏观叙事。Say it. 低级军官的畅想,中级军官的痛苦,军士受到的鼓励,军士的牺牲,对上级军官的挑战与奚落,对你来说不算剧情么?你只想看哪儿哪儿哪儿横尸遍野了,只想看德国人和英国人的strategy是什么,只想看谁谁谁占了谁谁谁在哪儿哪儿哪儿的地,谁谁谁又夺回了在哪儿哪儿哪儿的地,谁谁谁用了坦克,谁谁谁被芥子气攻击了,谁谁谁占了上风,谁谁谁快输了 – 你只想看这些,是不是?

没有高潮,没有情感,没有张力。全片头脑最清晰最亲切的低级军官Osborne死的时候不算高潮么?Osborne死后Stanhope对上校的挑战与嘲讽没有张力吗?Stanhope与Raleigh的爆发没有张力吗?Osborne死前对妻子的评价与烧掉了的信没有情感吗?Raleigh死前终于和Stanhope回到了first name basis上没有情感吗?你看了吗?

低成本。原作的Stage direction描述得很清楚 – “gloomy tunnels” “damp air” “earth walls” “flames of candle that burn all day” – 这一版哪里没有做到?哪里没有忠于原作?没有按照你的意思炸坦克就是低成本了。

2017年看到PTSD,探讨战争的无效性,把敌人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承认他们的恐惧,看到同志间的情谊,以及得知战争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是在吃饭刮胡子可能确实cliché。但不能因为我们今天看觉得它老调重弹就否认它在1928年的创新性。它贴近真实的感觉,和它对一些事情的揭露,对当时的戏剧来说,一定是走在前沿的。

即便我承认以上这些主题是相当陈旧的了,我觉得我们没有真正探讨的是角色的阶级。你以为(我以为)至少在这种情景下,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没有。公校出来的有钱人家的儿子是摸不着状况的上级军官,他们在fine dining的时候底层军士十个里面能回来四个都算好的。中级军官忍着ptsd的影响不痛不痒地挑战几下上级军官的权威,安抚着下级军士,等回到后方上级军官依然unscathed,而底层军士可能已经不知道在哪儿了。

我觉得如果你说Stanhope演得不好,导致你进入不了剧情,我可以理解,你说Raleigh演得不好,导致你看不下去,我也理解,甚至你说Osborne演得不好,没有那么令你喜欢,所以他死的时候你没什么感觉你也不觉得是高潮,我都不会说什么。但是本子不好?

What

既然说到演得好不好了,我觉得Osborne,Mason和Trotter演得都很精彩 (as they should be), Raleigh和Hibbert还好(尤其是Asa还那么年轻,他deliver得比我想象得好多了),Stanhope我觉得… 技术上他能做的都做了,也做得很不错,但就是… 不动人… 但其他角色绝对能够弥补他的不足。比较惊喜的是上校,Osborne死后他一分多钟的两场戏,那种欲言又止言辞闪烁,我真的觉得他也身不由己,他也动情了,但其实他在本子里可能是相当冷漠的。他把Osborne送出去的时候,在fine dining.

我会幻想平行宇宙中的自己看过一版合成的旅程终点:17年的Osborne,17年的Trotter(就是电影版的),07版的Raleigh(虽然我觉得他现在可能也能很好地pull off Stanhope)和28年的Stanhope (Olivier)。

我们学校当时学的是探长来访和欲望号街车,如果当时我们选的是旅程终点,今天的我会是另一版的我。我也很喜欢探长来访和欲望号街车,但小时候你看的东西,尤其是别人拉着你的手看的东西,就是会给你塑形。

我非常相信现在的和未来的很多中学生会像我们当年看dtt版的哈姆雷特一样看这版旅程终点,不是说30版和15版得不好,而是学校通常喜欢给学生看画面清晰,口音贴近现在的版本。

4 ) 崩溃时你能决定谁去死吗

看你们的评论几乎错过这部电影!相当优秀的战争影片,好看!

有人说它平铺直叙,那你开头为什么一直想早点见到英雄连长;你们说没有剧情冲突,那吉米被派往执行任务,你不替他捏把汗么!几近崩溃边缘,依然清晰的执行命令,想想自己能找到吗?

将军说了一句话:抓一个俘虏可能让我们赢得这场战争!整个历史大战役都是无数这些不知道怎么死的无名之辈组成的。比起宏大壮观的大手笔,我更喜欢走进这些卒伍,胆怯、绝望,就像看到自己。

5 ) 一部充满遗憾的英国战争片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查任何资料。结果在看得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由一个很年轻的导演拍出来的处女作。因为它急于讲太多东西,导致重点含糊不清,中途节奏拖沓,而且整体立意也没多少新意。工作日晚上去看,就会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回家睡觉。

但实际上,它的导演索尔·迪勃已导演了7部作品,其中包括2008年云集了拉尔夫·费因斯,夏洛特·兰普林等一众好演员的《公爵夫人》,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有近4万人看过,评分只有6.8。这一次的《旅程终点》悲剧又重演了,这部集结了阿萨·巴特菲尔德和山姆·克拉弗林这样的新生力量,和保罗·贝坦尼,托比·琼斯这样的演技派的电影,却在剧作上拖了后腿。

影片如《敦刻尔克》一样将背景设置在了二战的另一个著名的时刻——德军的春季攻势。德军花了三个月时间攻下了英军的战壕,期间死亡人数达到了数万,而之后英军反攻夺回战线,整个过程死亡人数超过了一百万。群体的死亡,这是典型的战争片语境,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场就让断臂残肢充斥镜头,诺兰的《敦刻尔克》靠着镜头语言的冲击力让观众坐立不安。战争片就是要靠死亡把观众拉到当时的那个特殊而极端的时期,接下来才好探讨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当然,那得是更有追求一些的战争片才行。比如人性(《烈日灼人2》),比如体制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

《旅程终点》走的没那么远。这是一部典型的,双线并行的战争片。浮在明面上的情节线,是一个男孩冲着他心目中的英雄上了战场,结果丧失了纯真,也送了命的故事。而隐而不发,却人人都能看出的主题线,是战争残酷,把所有斯文,天真,浪荡,一并撕碎。这两条线之间,还掺杂了一些零碎的想法,如视下层军士的生命为草芥的司令员,谈及让十余人送命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心心念念的是当晚新鲜的鱼肉。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在于它的设定——出身富贵的温柔少年如何被战争强暴,丧失了纯真。阿萨·巴特菲尔德饰演的少年中尉和山姆·克拉弗林饰演的大三岁的年轻军官本该互为镜象,体现都是这同一个东西。但电影中鲜少出现两人之间的联系。比较出彩的一幕发生在满心憧憬的少年中尉突然抬头看到了他崇拜的兄长式人物突然出现,却判若两人,疲惫不堪时,眼神惊慌;而军官的眼神中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内容——他必须打起精神来应付危机四伏的现在,可却又忍不住要跌入甜蜜的回忆之中。

山姆·克拉弗林 剧照

如果情节能够扣紧这条线发展,也许会成为一部非常特别的战争片。然而导演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让军官在少年中尉来了之后就开始回避他,两人的关系更像是陌生人而非旧识。

唯一能够暗示两人联系的动人画面就是少年中尉第一次执行任务回来,坐在一边烤火,旁边坐着的士兵们叫他过来跟他们一起吃沾汤的面包,近景镜头拍着火光下这帮年轻人脏兮兮的脸。镜头缓缓拉远,我们看到那原本清秀斯文,说话从不高声的男生翘起一条腿,接过别人递来的香烟,抽了一大口……就能恍惚间自己脑补出那个曾热衷于林间漫步的年轻男人是如何在战场上蜕变成一个酗酒,胡子拉碴的陌生人的。

然而导演却将更多笔墨付诸于保罗·贝坦尼饰演的中年军官“叔叔”身上。这位在修罗场依然注重仪表和礼貌,围着一条蓝围巾,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中年男人变成了两个年轻人的救赎者,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接纳了懵懂的少年,给压力山大的军官盖好被子。这个形象在保罗·贝坦尼的演绎下非常,非常有魅力,但他猝不及防的死亡让电影的后半小时更成了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仿佛导演也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丢了主心骨。

虽然中途节奏拖沓,也把一个好题材拍得颇为平庸,但《旅程终点》依然不失为一部用心之作。至少这部电影确实用上了英国人所具备的独特品质:毒舌的幽默,和冷静疏离外表下的丰富情感,拍出了一部颇有英国特色的战争片。

6 ) 旅程终点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战争常常伴随的是炮弹枪火杀戮和伤亡…

却忘了战争常常也伴随着各种痛苦…

这部电影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角度…

在和敌军对战里的僵持和无止尽等待…

这种没有终点的等待却更让人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和理智…

还有心理上的…绝大多数士兵和军官都在心理上产生一些疾病…

严寒的春季 天气潮湿阴冷

还有永远无法饱腹 漫长的持久僵持对人的意志消耗和克服自身心理疾病也是非常巨大的压力…

比起国内的战争片每一个场景都是烟火炮弹杀戮 噼里啪啦一大堆动作特效和音乐特效来博得大众的眼球和观感

反而有点给人感觉在煽动民族情绪…

这种片的角度更让人产生共鸣…

但…希望世界永远和平

7 ) 《旅程终点》有哪些精彩片段?

结局之前:在家中等待的女子,收到在前线封好并寄出的信。读完后,脸上是欣慰的一笑。

此刻,窗外天空正美丽,身边伴着一支黄色的花。她却不知,此刻战场已经尸横遍野,满是戴着毒气面具的敌军。

自此,不会有信件从前线寄出,不会有一封信告诉她亲人和爱人的讯息。她最终会知道故事的结局,但那里到底发生过什么,她无从得知。

短评

可以说非常致郁了…小惊喜是Asa演技有所提高,Sam有用力过猛嫌疑

7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旅程终点,便是死亡

8分钟前
  • Mia
  • 推荐

也太平了点

9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还行

阴暗的战壕掩体里使人性扭曲的战争史实

10分钟前
  • 天之蓝
  • 推荐

Jimmy死后那个眼神我觉得Asa的演技有进步了。

13分钟前
  • M A R A
  • 还行

看这样细水长流的战争片真是很考验心理承受能力

17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还行

评分不高,因为真正的战争场面只有寥寥几分钟,乱糟糟而无序。真正的战争就是这样,人们却期待看到有起承转合的战争场面。关于吃饭的场面比重大,对白频频出现热茶、香槟、威士忌、三明治......最后,这些年轻人,全部埋在战壕的废墟之中。跟着哭了几场,为那些发着抖奔赴死亡的战士们。

19分钟前
  • 五月暖风
  • 力荐

6.8 常规戏剧改编电影,配乐塞的过满,表演不惊不喜,不过这个剧本还是蛮好的调动了情绪。

24分钟前
  • KID Y
  • 还行

调动一切外在形式以弥补剧作和内在情感上的不足,结果反而令整部片的缺陷昭然若揭。庸而不烂可能是对这类电影比较贴切的评价。

25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怎么会这么低呢?拍的真的很好啊!战争中所谓英雄的恐惧和无奈,真是算不错了。结尾差一点,四星多,但是视角很独特啊!

26分钟前
  • HD
  • 力荐

斯坦霍普试图麻痹自己的时候总是有奥斯本这一剂安慰剂,看不到尽头的军队生活里,这位从容的同僚是微弱的希望,象征着他仅仅能盼的一点点未来。吉米则给军营中麻木厌世的斯坦霍普带来的是美好的回忆,这位旧友代表的是他的过往。战争先是剥夺了他的未来,紧接着将过往也一并带走了。一个没有未来和过去的人精神已经亡了。既然精神已经被毁灭,肉体便也不用继续苟延残喘了吧,反正最后一瓶威士忌也喝完了。

31分钟前
  • 留白水族馆
  • 力荐

把心态变化描绘的很好叻

33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语焉不详的电影,作为战争片,它的剧本是如此拖沓而且没有张力;作为剧情片,它的人物交代不清而且干瘪苍白。大量的近景拍摄,只能更多的暴露主演Asa演技的短板,他与Sam Claflin 的搭配也完全没有预期的花火。

38分钟前
  • 饮歌
  • 较差

希望全天下的战争片都是反战的,可以塑造英雄人物,但是也多拍拍战争的残酷。

41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推荐

相当致郁,评分过低。没有多少战争场面的战争片,体现的是战争对士兵们心灵的摧残。Sam Claflin可能是我注意到过的除了小李子以外最有演技的帅哥,若干场戏看的我揪心无比,这种有深度的角色是最帅的,其他花瓶角色还是少演演比较好。Stephen Graham一直在演喜感人物,这部戏存在感略低了。

42分钟前
  • Jess
  • 力荐

真实的战场就是这样的平常和残酷吧

44分钟前
  • 尼奥
  • 推荐

漫长的困顿与焦灼。战争对人的侵蚀与损耗。

49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战争对人的蚕食,特别苦痛地凿在斯坦霍普三年的变化上。旧友莱利一脸仰望的到来,终究与周遭各色人等一同形成极大的反差,成全了克拉弗林的演绎。虽说本身沉闷,但因为某种情绪的到位,还是看得颇有感触。20171209

5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沉闷痛,不需要血腥镜头,一样能够将这三点打进看客内心,这是一部被轻视的电影

58分钟前
  • Putin 547
  • 推荐

心疼小天使,活生生被丢进这人间炼狱…导演花了大力气来刻画人物的情绪,营造压抑的气氛,战争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人性的主旨绝对传达到了,而且并没用多少战争场面就做到了(宏大的战争完全没有,连战斗都能省就省极其节制,敌军压根都没看见两个),受制于成本,这样无疑聪明又讨巧,不过好使管用…

1小时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