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一个人的儿子,这个人丢下了我,让我终生怅然若失。”——罗曼·加里
别找借口,继续写作”母亲常说的话,日积月累中,融入了他的脑海,浸入他的灵魂,成为了他失落时的灯塔,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承诺这些事情都在向着预期的方向推进,引爆点发生离开英国的前一天夜里。那天他在英国惠灵顿为了一女诗人与波兰人决斗,并抢杀对方。宪兵队把他发配去非洲的前一天,监禁中他在自己的幻想中见到了母亲,母亲强烈地质问他为什么没有写作,那些话激发了他念叨着向母亲承诺,当问起母亲胰岛素的事时,他猛然从幻想里惊醒。这次见到母亲,他坚定了自己的承诺。Romain不幸在非洲感染伤寒,昏迷不醒中,他见到了母亲拄着拐杖来探望,还是烟不离手,还是质问的语气,询问书本的进度,质问难道生病就能停止写作吗?强烈的语气告诉他“但你要持续战斗,知道胜利为止”,最后也没忘记鼓励他,告诉他尼斯的人们等他凯旋而归,给他额头深情一吻。而这次见到母亲,他从死亡的边缘爬了回来,裸露着身子,带着帽子,对着两位医生敬礼,控诉着士兵的不尊重,自己被列入军队的死亡名单。直到最后,母亲再也没有出现过。
按照世俗的成功标准,罗曼·加里(Roman Gary)攀登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作家,两获龚古尔文学奖,功勋飞行员,法国驻联合国发言人及驻洛杉矶总领事,娶了好莱坞明星。。。这一切,正如童年时他的单亲妈妈尼娜·卡谢拽着他向那些阴毒势利的邻居大声宣告的那样:“我的儿子,将来会成为作家,法国大使,荣誉骑士!!” 。然而,六十六岁的他却吞枪自杀,留给世人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母亲的严格期望(比蔡美儿要虎妈一百倍吧?)和犹太人身份构成了他无以逃避的命运轨迹。然而作为一个战斗英雄,从他塑造的一系列反英雄形象可以看到,历经磨难的他在幸运地逃脱“德雷福斯”式的犹太人厄运,终于完成母亲殷殷期待后,他对于人性的黑暗,软弱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感同身受。他甚至并不怨恨德国加诸犹太人的苦难。他说:“今天的德国人和以前的德国人,是一样的德国人。”
他对于人性的认知是悲观的。在他辞去世人艳羡的外交职务后,文学成了他拯救自己命运的避难所。正如萨特一样,他把写作当成生命的唯一理由,“写作即存在。”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写作,和死了没什么两样。在《童年的承诺》的开头与结尾处,罗曼·加里备受头痛折磨,无法写作。他甚至在自己的耳朵里塞进一瓣鳄梨以缓解痛楚,甚至一度怀疑自己得了脑癌。母亲去世后,他的生命价值失去了基本的归依。那些纠缠一生的焦虑,怀疑和孤独无依,促使他在文学里寻找温暖和寄托。他终于没有找到。正如他母亲为了融入法国社会,放弃犹太教改信天主教一样,被功利化的信仰远离了生命的本质。是的,我们的一生都在漂泊,迷惘和追寻。。。嗯,罗曼,你在那边还好吗?
那个样子
我亲爱的孩子 我创造了你 我创造了你 说了两遍 你要铭记在心 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 没有我,就没有你 你要记住 你要记住 我的孩子是这个样子的 只有我知道“这个样子”是哪个样子 你不用知道,我亲爱的孩子 接下来,我告诉你 这是和你沟通 你要听话 如果你变得和我的“那个样子”不符 我会撅了你的胳膊 如果你偏离了“那个样子”的路线 我会砍下你的双脚 感恩我吧 多少孩子是孤儿,没有父母的关爱 崇拜我吧 没有人像你那么幸运,像我用心把你培养 我牺牲了我的青春、我的时间、乃至于我的生命! 为了你,我牺牲太多 我视力很好,可是我看不到你,听不到你 别跟我说一句话! 我看到的是我的“那个样子”的孩子 听到的是我的“那个样子”的孩子的音声 我没有瞎,因为你变得不是“那个样子”了,你在哪儿,我亲爱的孩子 我需要你,你不能让我失望,我会活不下去的,我的孩子。 你怎么能说我不爱你,为了你,我会死! 只要你是“那个样子” 你知道有多少孩子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甚至上不起学? 感谢我吧,没有给你生到非洲,喝脏水,活活被饿死。知足吧,你是怎么看?咱们好好的过日子好吗?我亲爱的宝贝 我爱你,但是你变了 小时的你多好,多听话!一定是恶魔附体,让你改变,或是魔鬼降临,改变了你! 你为什么要变? 为什么,为什么? 你不爱我了吗? 为什么,为什么? 你这样辜负了我洁白的心 你会下地狱的,阎王会惩罚你! 你会得到审判,人民都在嘲笑你,你知道吗?本来我不想说,但太多人向我告状,你不觉得可耻吗? 我为你感到羞耻,为什么,你不想小时候那样,那试你就是天使。人人都喜爱你。 按照我的“那个样子”活下去吧 生活多美好。不是吗? 你还问我“那个样子”是“哪个样子”? 不,别问我,你做我的孩子几十年,难道连这都不知道吗? 你太伤我的心了,我说什么好?你,你让我说什么好? 不要再问了,力行,去做啊我的孩子。 改变吧,这是你唯一的出路 你的罪过已经是在地狱了 只有我肯救你,不嫌弃你,不放弃你! 你知道我为你做了多少事情吗?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不知道… 你要做伟人,要做首相!你要成为基督的使者,你要成菩萨,不,成佛陀一样。你要救众生于水火之中!你不能让粮食减产,这是我对你的期望… 刮大风都是你的错,看吧,老天在惩罚你这个恶人,不孝之人,你如此邪恶! 孝顺吧,只有这样,你会上天堂。 只有这样,人们才会向以前那样喜欢你。 你已经伤我的心了,我身体不好,你忍心吗?我死了,就没人像我这样爱你了。 你一定下地狱,一定!你不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你不听我的,你辜负了我,你还是下地狱吧,如果你不改,还是死了吧,死了,来生你必须改,这是我对你的慈悲;我就是神,你怎么能冒犯,你怎么能亵渎,我去不会害你的…
时光流逝如白驹过隙。妮娜卡策拥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她从事房地产销售,并投资了雷纳尔蒂的新出租车业务。那段日子充满了平静与安宁。他们的生活日益宽裕后,雇了个青春漂亮的佣人料理家务,让妮娜卡策可以专心工作,而罗曼加里也可以潜心写作。而后,妮娜卡策又开始经营一家旅店,这让她愈发忙忙碌碌。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让妮娜卡策在市场采购时晕倒。直到那时,罗曼加里才知道母亲已经患糖尿病两年。这让罗曼加里感到内疚与担忧。
《童年的承诺》原著是法国作家罗曼加里的真实自传,看到后面我的眼泪已经不是雷阵雨而变成了苏州河了,他不凡又充满奇幻色彩的母亲(我觉得她的母亲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词. 她的母亲有一种奇幻色彩,很现实也很高瞻远瞩还特别注重儿子的价值开发)不像一般的母亲更像是他的人生导师和自我价值的导师,他是一位妈宝英雄.妈宝文豪,个人觉得比保尔那样的英雄更能感染后世的儿童和少年,因为保尔展现的是钢铁侠的素质,一般人不一定有那样的毅力。他不同,他是因为他的妈妈去做到,而幸运的是他的妈妈非常有有远见。他的作品能带给少年一些关于人生规划和自我价值开发最大化的东西,所以感谢世界上有这么好的一部著作,还可以反驳文学不都是没用的和无效的。他做到了,他妈妈鼓励他去参加自由空军,他妈妈激励他法国不会失败,他最后在英国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并且他是在战争期间一边战斗一边写完的,为的是不负妈妈的期待 后来他立了军事荣誉,还成为了戴高乐的座上宾和好朋友,他成为了妈妈的骄傲,可是妈妈早已在仨年前就去世了,并且在在去世前日以继夜的写信,定期寄给他 ,他一直在妈妈的信里感受到力量。获得最高军事荣誉和成为一代文豪,后来他真的做到了,他完成了他妈妈希望的。可是最后才发现一直给他信念在绝望里活下去的妈妈早已去世了 。 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他妈妈给了他爱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还有不拘小节 。她妈妈很不凡。
突然去世的母亲,其实从来没有消失,反而愈加的无处不在。每一个空间都是,每一个时间都是。
她在的时候,是一个明确的点,所有的力量都从她哪里来,也都汇到她哪里去。她不在的时候,那她就从一个点,幻化成了洪荒宇宙,无处不在。又无处都不在。
而自己曾经从她哪里获得的力量,再也不知道应该汇到哪里去。没了归宿,只剩虚无。
作为与罗曼有同样经历的我来说,非常理解为什么66岁的罗曼以自杀结束生命,因为,此生的所有生机都被带走了。
那些曾经拼命最求的成就与荣耀,终于到手,荣耀依然是那个能照亮这个世间的荣耀,却唯独照不亮自己了。
对比失去的那个人,世间所有的荣耀与成就叠加在一起,亦都无法再赋予这个世界曾经热烈鲜亮的颜色。
一位强大具有张力的母亲,是枷锁,也是希望和力量。是必须存在的枷锁。
没有人是完全没有枷锁的。
母亲去世的前十几年,我每天都在想自杀。白天与梦里都是如此。
后来,我一个人,在上海,有房有车有公司,有别墅豪车,后来我上电视,被人所知,然而,我却无人可分享,可诉说。
一直觉得毕淑敏的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是错的。
与我而言,父母在,人生尚有归途,父母去,人生只余漂浮。我想罗曼应该也是如此吧,父母去,只剩无根漂浮。
01.民族:漂泊的犹太人 无论是电影中从俄国到波兰再到法国,还是现实中从闪米特到欧洲流亡再到以色列,犹太民族始终都在颠沛流离中。在流亡中,即使面对众多的偏见和歧视,犹太民族始终都坚持了自己的文化和信仰,饱经风霜的走到今天。我想电影部分程度上也向我们解释了答案。电影中的母亲保持着犹太民族坚毅的品格,面对波兰妇人恶意相向时母亲没有以恶相对,在初到法国最艰难的时刻母亲靠自己努力渡过了艰难。罗曼也坚守着犹太民族的精神,在犹太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毫不畏惧的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即使面对没有授予军衔的偏见,仍旧没有放弃对自我的坚持。电影中折射出的犹太人是热爱生活的,积极努力的融入社会,是忍耐坚韧的,面对偏见仍不失自我。一个民族流亡千年而并未消亡,自有其精神可贵之处。 02.教育: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贯穿电影始终,《童年的承诺》标题即是对母亲教育期望的回答和解读。母亲的价值观念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希望罗曼能够成为出人头地的人物,成为外交家、大使、作家,满载财富、地位和荣耀。母亲的价值取向对罗曼影响是极为深刻的,罗曼也一直在努力践行和兑现着对母亲的承诺。虽然在我看来某些想法和观念过于强烈,母亲太过于期望罗曼成为母亲希望其成为的人,或许这种观念想法是我们其他民族很难理解的,因为犹太民族经历太多的困难,太需要证明许多事实。但是不可否认母亲的期望都是正面的向上的积极的。童年时打架应该坚持的原则,吃鞋子丧失尊严的责备,优雅绅士风度的培育;成年后个人与民族的关系,只身刺杀希特勒感情的矛盾,法国战败去往英国的战斗,以及在战争中应当坚持的写作都反映出母亲的价值观念。罗曼最终也成为了母亲期望的样子,只是最后母亲已经离开。我想在片尾结束时,罗曼既有对母亲的追思,也有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自己应该成为谁,自己又是谁?母亲终其一生的影响也成就了罗曼。 03.亲情:伟大的母爱 与其谈教育谈意义,不如回归到最本质最原始的情感来看待问题。其实整部电影都是用罗曼的视角来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面对原始本质的母爱,母亲所做的所有都是希望罗曼能够在社会上生活得更加体面轻松,而又不失方向。站在母爱的角度我们都能够理解母亲为什么不希望罗曼成为画家,成为像梵高这样的人。并非说绘画不好,但是当某些情感寄托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身上,自然就会产生偏见,因此母亲不希望罗曼成为画家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母亲希望罗曼去刺杀希特勒的时候,母亲的情感同样在经历纠结和矛盾,最终还是用感性的母爱战胜了理性的准则,也让人生变得更加温情和人性。即使在罗曼谎称未授予军衔原因时,除去我们理解的“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看法外,也有母亲对儿子感情追求的认同。当然也不能否认,电影中母亲对罗曼抱有太高的期望,甚至部分程度影响罗曼生活的方向,就像我们看到的罗曼更多是在成为母亲希望他成为的样子,或许这是罗曼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坚持自我。母爱也确实伟大的,即使在电影结束时,母亲害怕罗曼在战争中迷失自我,毅然提前写好数百封信,以让罗曼在战争中能找到自我,做属于自己事情。母爱又是何其伟大。 04.其他:民主与宽容 电影无时无刻不在传递着,法兰西是美丽的民主自由的国家,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同样战争与文明也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文明的进步难道不应当是理解和宽容的发展史吗?缘何人类的文明要从战火中走来,在经历或世界大战后还要在经历第二次?缘何民族与民族之间不能多些宽容,人类不都是从遥远的东非出走而来的吗?
梵高35岁就自杀了,就算你是天才,世人也会摧毁你。别再学画画了。(妈妈要求儿子) 乖儿子,我比任何人都知道你穿什么好看,为了我穿上吧。(儿子觉不觉得好看她忽视了,或者认为儿子是因为人家觉得不好看才不穿所以她认为不用在意人家看法) 音乐,画画,写作,击剑,宫廷礼仪,射击,似乎童年的学习就是正轨。 电影院的英雄题材电影,英雄魅力征服了所有女性,而我,却想到了母亲对我的种种期望,不寒而栗。(还是穿着那件不喜欢的最贵的妈妈喜欢的皮草大衣进电影院看的) 电影之后的演员表中有个明星的名字,看完电影回家后妈妈跟儿子说我以前演话剧跟这个明星合作过,我生了你的时候他说什么都不如你的儿子重要,所以母亲说为了你我放弃了表演。(这里就绑架了儿子,母亲为儿子做了这么多所以儿子必须要听妈妈的一切安排) 家人再宠爱我,也无法帮助我对付外面残酷的世界。(就算再多的肯定与鼓励,都不能证明我可以拿我的短处来比对他人的长处) 小女孩说谁为我吃蜗牛,我就亲谁。男主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这种,母亲肆意霸道的爱成为了一个锦标,而他表达爱的方式也是如此疯狂而执意。但是母亲认为那个女孩血统不行,自己的儿子会成为大使,到时全世界的女人都会为他倾倒,所以要儿子必须不能喜欢那个小女孩。(男主的自主意识流这样被抹杀了) 男主被同学恐吓是犹太老女人的儿子,落荒而逃。回到家反而被母亲一顿毒打,因为母亲要他为捍卫她而战,绝对不能逃走,宁愿被抬着担架回来。(真的是霸道而顽固,儿子在被恐吓回到家不是被安慰而是双重恐吓,顺便还塑造了犹太人好像是世界上的无辜者这一形象,犹太人自己的宣传是真到位) 蒙太奇的方式,通过游泳出水的那一刻孩子也长大了。(跳下去还是小孩,出水就是青年,这一段蒙太奇还是不错的) 当儿子的第一篇文章刊登出来后,以为可以还了妈妈的心愿,没曾想这只是磨难的开始。儿子又写了三篇但没刊登,妈妈打来电话问是怎么回事,他只能说是因为报社要他写中规中矩的小说(而不是他能力不够),妈妈说那我得找编辑理论理论,儿子说不用是我拒绝了他们,妈妈说那你的工作没了?儿子说我用了别的笔名写了别的(其实是瞎编的)妈妈说那我得去市场告诉之前帮你庆功的邻居们为啥你的文章还没刊登?(原来只是妈妈的心愿,现在反而成了可怜虚荣以及邻居的言论绑架,原本其实被采纳的文章都是时有时无的,但妈妈却说每个人看见我都问,大家都在等着读你的小说呢,儿子说不被采纳很正常啊,妈妈说别说什么正常了,人家会觉得正常吗) 甚至妈妈还要儿子去刺杀希特勒?因为儿子枪法练过自己是犹太人?而且还保证法国政府会保护他?(我承认这个犹太妈妈经商很有一套,从在波兰经营服装店通过时装沙龙大师剪彩到尼斯从一个销售沙俄宫廷古董给海边酒店的销售员,到接手房地产,出租车业务,酒店业务),但这势在必得的信心也得落到实处吧。然后因为母亲认为他是独子又求他不要去。(真的爱的疯狂) 当儿子应征入伍,母亲欣喜若狂,还在想念儿子啥时军衔是军官。在军士官的训练课程后,300人中只有几人没有军衔,他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他是犹太人,入籍法国也短,所以被刷掉了。 法国战败了亡国了沦陷了,长官原本让男主一起飞英国找戴高乐,没曾想试飞前爆炸了,男主因为在接听母亲的电话躲过一劫,与妈妈的羁绊又加深了。 她把自己的力量传递给我,保佑我的一生。(如同孩子是妈妈的第二次生命,而且是亲手打造的生命) 临终前她母亲写了250多封信,一周两封,希望孩子活的更好。 对于母亲,人生太无常。我遵守了诺言,可她永远不会知道了。我童年的许诺永远无法兑现了,只剩下无尽的空虚饥饿。每次有一个女人将我揽入怀中,放在心头,都不过是残羹冷炙。她们温热的双臂环抱着我,温柔的双唇诉说爱意,但我深知我早就找到了甘泉,并已一饮而尽。 电影最后主题升华了,我原以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母亲,望子成龙,所以为儿子打造了一切,却不知是不是儿子所愿。最后才明白,就好像儿子最后书出版了,文学奖也拿了,也因为二战中作为领航员带领中弹失明的飞行员安全归来获得勋章,当了大使,一切母亲希望的都如愿了,但这一系列的成就,都是母亲的愿望,母亲却在三年前去世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全做到了,这还有意义吗? 孩子从出生到成长,被安排的人生,达成所愿却没有人可以分享,连当初安排一切的母亲都不能知悉。 母亲认为自己的安排可以让儿子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可以让儿子功成名就,到头来儿子只觉得一切都像是海市蜃楼,空虚,根本没有达到母亲希望的样子。 而且在这么多年共同的生活中,一个为了成为母亲希望中的人不断努力,一个为了儿子不断劳累身体养家,对于各自的关心都是点到为止,这或许才是互相都为如对方所愿最大的空虚吧。
母子之间那种相互控制又相互依恋的关系,母亲为了儿子而存在,而儿子为了母亲而活着,母子双方的神经质,置于二战的背景之中,既疯狂又真实。夏洛特·甘斯布的表演确实很有张力,颇为影片加分。
他说,其他女人给他的爱都不过是残羮冷炙而已。是女裁缝的儿子,是大胆泼辣的欧洲教育,是什么都可以去尝试,只要可以让他成名。不可以是画家,有才华的画家活着的时候穷困潦倒,死了才会有名声,活着又有钱的都是没才华的,画家不行。叫他拉小提琴,叫他写作,叫他入伍当兵,为犹太人战斗,拿法兰西最高成就的勋章,而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打架,只有三个原因可以被原谅,女人,荣耀和法国。他不可以当懦夫,一定要成为人上人,而妈妈相信她会成为人上人,她就是这么笃定,毫不怀疑。而儿子一一兑现童年的承诺,妈妈却看不到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忍就是如此,惟一想要取悦的人已经不在,所有鲜花没有色彩,所有掌声只会令人耳鸣。出色的人一定拥有过出色的教育,而家庭的观念教育总是一切附加教育的底子。出色的演员也是不受角色拘束的,比如夏洛特甘斯布。
母亲有很多种拍法,但其实爱只有一种。母爱是你在人生中能明白的第一种爱,但也会伴着伤痛和领悟。这是与生俱来的第一份礼物。珍惜珍藏。当然夏洛特继续神级表演。
“要在生前大鸣大放,不要像梵高贫困潦倒”、“快去刺杀希特勒”,母子之间的羁绊和期许就互相陪伴度过了被外人质疑嫌弃的童年、战乱、身份之困直到生死。好像这一生很轻,直到最后都能参悟生死,了结生命回到大海;这一生也很重,无数的荣誉和挑战造就了那么一个“我”。踏实的情感史诗,一口气看下来太流畅了。有一段竟然让人想起了《无问西东》里的米雪和王力宏。看完了超级想读Romain Gary的同名原著,了解他的整个人和所有的作品,这也是传记片另外所能带来的魅力吧。
让人窒息的母亲(也许是长期禁欲导致的躁郁),虚妄的一生,那个你最恨也是最爱的人。文学性太强,优秀的小说,看过脑海里满是文字,而不是镜头画面。看完电影,做了一夜的噩梦,涉及疫情(病毒),人与人之间的背叛与仇恨,神经质控制狂的家庭,囧
有点小厉害的叙事长篇,也只有法国人会这么认真讲故事了,还是一个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整个欧洲都在排犹,母亲的爱也是这个民族的焦急,不出类拔萃就要受尽凌辱,不努力就要被压迫。就像是魔咒,也像是祝福,犹太民族的难以言说的艰辛。
母亲节最佳观影体验。堪称法国版的《阿甘正传》,但它是真实故事改编的,史诗级传奇,男主演得非常好。
很感人。我们来到这人世,总不是无缘无故的,我们什么也不带来,也什么也不带走,在这世上行色匆匆,究竟会否留下些什么?或者,无他,只要无愧于自己这一生。。。二战和北非的电影总能让人心绪激荡,何时我们的抗战也能拍得如此深入人心呢?2018105
就对这样的母亲还是接受无能…很工整的传记片了。Pierre Niney也是气质独特。看完倒是对Romain Gary本人和原著想要了解一下了。
3.5;以文艺笔触描述二战中的个人际遇,略有史诗格局,偏冗长;唯一两获龚古尔文学奖的Romain Gary,毕其辉煌一生都在兑现童年时对母亲的承诺,然冠盖加身、华服归来,却错失人间的拥抱,“我曾经活过”泪目;世界上所有坚强有爱的母亲都怀揣着偏心,母亲就是我们的主心骨和长明灯。
3.5 想读原著。当初妈妈在波兰向着邻居宣称的那些“儿子将来的成就”,那个时刻最终成了定义他整个人生的时刻。中间有那么些挺扯的内容,最后又兜回来,难过痛哭。全片大部分内容仿似“天上再见”,结尾则是最终依然无法重逢的“山椒大夫”,幸好有文学,留下了一切的回忆和情感。
“你必须保护我的母亲,因为我也努力地保卫着国家”,剧情全都能猜到,黑暗时刻到来时还是会被表演所深深触动。
这是一个在儿子颠沛流离,辗转各地的一生中,母亲自始至终不忘向儿子“催稿”的感人故事。“我活下来了,可惜你却不在了。”
《童年的许诺》这个故事太精彩了,绝对是最有内涵的影片之一。罗曼加里这个像神一样的男人,夜里写小说,白天开战机,在飞行员失明的情况下创造了轰炸与登陆的双重奇迹,获得十字军功章,不仅成了法国驻美大使,获得最高荣誉解放勋章,还顺道赢了两届龚古尔文学奖。尽管如此,罗曼加里本人的传奇经历在母爱的光辉下也黯然失色。一次许诺,一个女人在邻居面前的声明,开启了他开挂似的传奇人生。母亲的二百余封信在去世后仍在寄出,当昔日少年荣归故里,却感觉如此空虚,那个他想与之夸耀的人,那个生命的源头活水,已经消逝。
罗曼·加里抱着对母亲的爱与恨走完了他绚烂的一生,这世界上没有哪种爱是完全轻松愉悦的。电影中的罗曼小时候毫无特点,母亲倒是十分勇猛,当儿子一点点完成母亲的心愿时,你才发现原来母亲并不可笑,她的儿子真的那么优秀。题材太好,演员也很棒,夏洛特·甘斯布完美。
#资料馆留影#Roman Gary的一生与母亲息息相关,从出生直至死亡,都是母亲影响下一步步走下去的,尽管艰难却也是异彩纷呈。他的母亲一定有着无比强大的内心,才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两获龚古尔奖的伟大作家,二战里出生入死的勇猛英雄,还有那一个个令人艳羡的头衔。可能超脱者们会觉得可笑,一对急功近利的母子能有什么伟大之处?可是在如此现实残酷的世界,能够凭借不懈努力互相鼓励,取得众人仰望的成就难道就不值得骄傲吗?看到已故母亲写给儿子的那些信,我忍不住为这位母亲深深折服。某种意义上,她就是儿子的守护神。ps 配乐,还有饰演母子的两位主演太出色了,真是透彻灵魂的精彩表演。
从封面和片名一眼就看出这是部好电影,几度让人落泪的好电影,片尾听着钢琴曲大把大把的眼泪流下来,到底是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把一生的时间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好,还是历经磨难成为载入史册的伟人更为重要?主角在60岁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然客观环境注定了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那就历经苦难活成想要的样子,至少有力的活过。很棒的电影,两个多小时没有浪费,心灵很震撼!很想知道片尾的钢琴曲叫什么名字,在网上没有搜到
她是一个及其严厉专制的母亲,她倾注了全部的爱在儿子身上。这种爱实在太沉重甚至让人有点窒息,却又是无比深沉厚重可贵。这种教育下的孩子大概要么被逼疯要么就真的成名成家了,幸而男主成功了。夏洛特甘斯布的演技非常突出。男主的长相真是适合那个年代啊。
母亲卑微如青苔 庄严如晨曦 柔如江南的水声 坚如千年的寒玉 举目时 她是皓皓明月 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母亲》
女性角色的强大与卑微,市侩和浪漫,在几十年里都塞在对儿子的期望里,如狼如虎在身后步步紧逼着他,完成那些作品的动力实际上并不是爱,而是「非生即死」的许诺,化为无形压力的胁迫。知道失去母亲时随之而来的是压力大的消失,这种情况下反弹起来的人,更容易被打垮,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就是这么回事,失去了爱人和「敌军」的人,是最易碎的人了,而破碎,又是写作最好的背景,一个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