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改变是那么的迅速。十年前,我们还在为Iphone的出世横空雀跃,如今我们已憧憬着人工智能。社会的进步正在呈指数型爆发增长,十五年前我们才刚将杨利伟等人送上太空,今年2月22日在大洋彼岸,马斯克领导的Space X在加州成功发射了目前全世界运载能力最强的超级火箭“猎鹰9号”,把跑车送上太空,并开启了商用火箭元年。
随着时代的改变,资本不断侵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资本主义国家在进一步扩张,Facebok用户遍布世界各地,就连一向受重视的个人隐私也成为了资本交易的筹码;艺术届出现的“企业家主义”,以塑造个人形象、创建明星效应为手段抬高自身作品价值,把艺术的独立性抢夺一空。社会主义国家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的爆炸式增长,大量“水货”进入市场企图分一杯羹;互联网红利导致各大公司、平台的混战。
技术、资本推动着时代的改变,也把人文吞噬得一干二净。
有情怀的人被嘲笑,感性被视作洪水猛兽,羞于启齿。情商被人们捧得高高在上,却不知它也只是“文明”社会为虚伪假惺惺挂上的另一个名字;圆滑的犬儒主义者被人称颂,而那些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却被人们当做不懂变通的蠢蛋。
有多少人的思维模式已变成市场主导下的:分析趋势、寻找方向及落实想法,这样的思维模式的最终导向就是从他人手中获取最大利益。有多少人会去思考道德,思考人与人的界线,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守住人文的底线?又有多少人去关注那些被时代抛弃的人们怎么想,他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7年第65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Jens Assur导演带来了他的处女作《乌鸦》, 并获得了最佳新人导演提名。
电影讲诉了在1970年代一个父亲在机械化生产扩张的情况下坚守自营农场,并希望他的大儿子能继承自己的事业。他在坚守中精神失常,一步步走向死亡。
在2017年的第七十届戛纳电影节中,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方形》获得金棕榈奖;罗宾·卡皮洛的《每分钟120击》获得评委会大奖。《水形物语》在第九十届奥斯卡上和第7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夺得了最佳影片奖。
在这样电影界名列前茅的学术奖项中,得奖的电影要么是以荒诞的黑色幽默嘲讽世界,要么以浪漫、积极的心态看世界。它们之中关注人本身的在展现人性之美,关注社会的在宏大叙事,揭社会问题,寻找答案。
《乌鸦》与这些电影大有不同,它的节奏非常慢,就像导演想要关注的事一样,超然不群。它描绘了这个时代下被消费主义、技术主义,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遮挡住的第一产业中人的生活状况。
电影充斥着不安与绝望。从不时出现的嘶鸣的乌鸦到人物不断的沉沦,甚至是性爱场景,导演都既不冷静又不刻意煽情地把这层感情表达出来。
父亲阿格内经营着从他祖父的手中继承下来的农场,这个农场对他来说具有亲人一般的感情。如《上帝之国》故事的背景所描述,农场主经营的农场在一步步衰落,大规模集中化机械化生产以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阿格内无法接受资本、技术的侵入,他不相信自己的农场将要衰落,他对新时代的生产方式充满着质疑与厌恶。这大概就像有些人坚持只看纸质书,坚决抵制电子书;有些人就爱听CD,不愿意用新兴电子产品听音乐一样,他们都坚持着自己心中对某一种特定方式、特定事物的感情,他们想要保持对其的忠贞不渝。
与阿格内不同的是,他的妻子不会因为道德或是原则的束缚而停止自己追寻生活享受;他的儿子克拉斯喜欢观察鸟,他能接受并喜欢新兴事物,同时他也坚定的认为农场是迟早要衰落的。
往小了看,电影在讲诉阿格内这个固执之人与世界格格不入,尤其是对自己儿子充满期待,但无法被他所理解之中的无奈与悲痛。往大了看,电影描绘的是被时代远远抛弃在身后的人生活的无助与绝望。
阿格内与克拉斯这对父子之间的价值观矛盾同样也是那些固执己见坚守属于自己的土地的理想主义与时代变迁带来的新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电影的最后阿格内跳河自杀了,正如他的祖父自杀了一样,悲痛。这也是导演设置的一个象征,即被时代抛弃之人最后的结局。
《乌鸦》我想起了《霸王别姬》,这部横跨了五十八年的电影很好的展现了时代之改变和身处洪流中的人们。
从民国以建立十几年,却依旧固执地认为依旧是大清帝国的张公公,到坚守京剧的纯粹不接受新时代的“新京剧”的程蝶衣。他们都在时代的改变中坚守自己的土地,做着那个忠贞不渝的虞姬。
而段小楼放弃所有的原则,不断顺应时代的潮流,只为了保全自己。在程蝶衣被亲自收养的小四夺取虞姬的角色时,这既是夺走了他深爱的段小楼,更是夺走了他深爱的京剧。段小楼对程蝶衣说:“你真是不疯魔不成活呀,可那都是戏!”段小楼后来为了在文革中活下去甚至不惜揭发自己最深爱的人。
也许,那些固执己见“愚笨”的人终会被时代所抛弃,社会对他们没有怜悯。可历史总是模糊不清的。文革的时候人们所认为的未来是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社会,他们把一切资本主义、旧社会的遗留当做落后予以批斗。可现在往回看,文革中纠结于意识形态的人才是落后、阻碍社会的人。
没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究竟现在走的路是与文革等同还是与改革开放等同。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悖论。
赛人微博所言:
不将事实的原因归结在时政和制度上,而归于自身,或叵测的命运上。如李宗盛所言:想得不可的,你奈人生何,是怎么换汤也不会换药的终极结局。
若没有答案,那干脆不寻找答案。这也是我喜欢《乌鸦》的另一个原因,它没有像许多电影那样,去探讨社会问题,去寻找问题根源,探索解决办法。它仅仅是选择了一个横切面,选择了那些被时代抛弃之人的生活来拍。它不去探讨那些不经时间检验无法了解的“真理”,而是选择人类的共通之处来展现。
在这汹涌湍急的时代涌潮中,我们可以乘着它向前飞奔。但我希望,对于那些坚守土地,被时代抛弃的人们,我们也能给予原谅和关注。
4.5
摄影美极
处处弥漫着腐败与死亡的气息,却带着原始的美感。片头挣扎在网中的鸟引向了那个性无能的父亲形象,当他举起猎枪,就彻底坠入了偏执与自我的深渊,成群的老鸦和农场的生灵被他射杀,而他被西装革履的商人按在地上,然后又被沉默寡言的儿子亲手射杀。冬过四季又回冬,却又比往年多了几分寒意。
北欧农民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一代代传承的是生存的压力,早早的面对现实,放弃希望和梦想。
构图简洁、大气,父辈对土地的情感刻画得很有力量,当儿子舍弃父亲心爱的一切,悲剧已不可避免
宛若华丽辞赋堆砌的诗歌,令人眩目,却难以入情。
#2018IFFR# 展映;塞萨洛尼基和第比利斯节最佳影片。本届鹿特丹第一部五星片。极为优秀的画意摄影,美术上对70年代末瑞典小镇进行了精确还原;用现实主义的电影方法讲述父子关系并着实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人物和剧作都有不少新意,剧作上也没有刻意强化戏剧性的冲突,几乎全靠电影化的方式进行实现。
非常电影化的一部电影,摄影机讲故事,用镜头语言淡化本可更加激烈的矛盾。
像那只乌鸦一样,被生活的网缠着。
狗脸的岁月 & 瑞典爱情故事。
终于看到了the乌鸦!XD 摄影超稳,对时间的表现和剧情推进都赞,父子关系与少年成长表达得朴实隐忍,手法很好,留白也耐人寻味。男主和男配都很棒!戳点满满!喜爱欧洲original的平凡人题材惹。17-18金甲虫BP提名都看全了,最不喜欢的竟然是戛纳擒叶之作= =。
令人绝望的生活,男主角的偏执更是加剧了这种绝望感。父子之间迥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夫妻之间的矛盾与情愫,导演把控得相当有力,让影片很有张力,而未走向沉闷。
【极为优秀的画意摄影,美术上对70年代末瑞典小镇进行了精确还原;用现实主义的电影方法讲述父子关系并着实深入探讨了社会问题,人物和剧作都有不少新意,剧作上也没有刻意强化戏剧性的冲突,几乎全靠电影化的方式进行实现】那片土地网住了你的一生
冷。
D+/ 与《汉娜》同理是不成类型的类型,且细节刻画可能更弱于后者。区别在于这么古早味的母题假如没能让观众有足够充沛的共感,除了视听营造还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影像还是电影?
前后呼应,少对白,多特写,文艺片的界面。需要耐心看的好电影。沉湖的那场戏真棒,结尾也处理的好。
摄影和空间感出众,好看哭!一年四季的节奏安排得太棒了,从头到尾顺利清晰,有原始朴素的吸引力。
已然是文艺片套路了。
在机械化农业,替代小农经济的时候,一批人也被替代了。虽然很多人能够适应变革,拥抱科技,但很明显主人公是无法接受的那一个,当他的艰苦劳作换来的却是被替代的结果,他一生的价值又要被如何证明呢?压抑、残酷、寒冷、沉默、绝望,这是一个抑郁症病人,但也是那在时代的变化中、沉默消亡的个体。。。这才是“隐入尘烟”该有的味道。我有些不理解这对父子,想了想,不理解就对了…父亲断指时,震撼到我了,而最后儿子的选择,彻底理解了片名“乌鸦”的意义。
为了能让儿子继承父业,父亲真是用尽了各种办法。整体氛围压抑冷冽,极少的台词,极美的摄影和沉稳缓慢的节奏总感觉会很凄凉,结果还是猜对了心酸的结尾。这位瑞典导演的处女作确实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