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片子的当下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共鸣
因为一直有看BIBLE 思索中偶然想到片中的画面
如果是祂的羔羊 我想一开始的场景是不陌生的
当一个行奸淫的妇人被抓到广场
青年没有多想就随着人群一起拿起了石头
那一瞬间手上沾满了罪
真理的出现绝对不是为了论断别人
约16:8
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导演非常巧妙的以一场争吵的方式夺走了青年的生命
而女孩为什么能活着呢
在监狱里哪怕看守者打开牢门
对她说你快走!
她选择了留下
内心深深对造成青年的死感到忏悔
就像蝴蝶效应一般
不仅打动了看守者内心深处的火苗
而看守者的流泪又打动了他的妻子
得救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
而是懂得谦卑顺服认罪悔改
人们总是靠着张牙舞爪的面具在世界上横行
完全不知早已落入狮子口中
来9: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题外话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 最敬虔的是妇人 最大牺牲的也是妇人
而祂复活后最早也是在妇人面前显现
耶8:7
空中的鹳鸟知道来去的定期;
斑鸠燕子与白鹤也守候当来的时令;
我的百姓却不知道YHH的法则。
不太懂 喀布尔的燕子 是什么画风,字幕时间轴也乱的一塌糊涂,估计做时间轴的人跟我一样不懂普什图语。
但完全看懂了。塔利班下的阿富汗,一位美术老师误杀了丈夫被关进死囚,却不想其艺术气息打动了狱卒,最后狱卒夫人戴上面罩,替她赴死。 典型的大背景下小人物的关系。塔利班的阿富汗就是足够的噱头,在无法以纪录片或者真人电影展示那种恐怖时,动画竟然成了一个不错的选项。 不太清楚台词,但能看到狱卒夫人之前的状态是虔诚而无助的。因为有病,而且丈夫对他完全不理。本来一个道具般的人物,安排上一场看过去旅行照片的戏,下了决心赴死。把所有的人物转变安排在一个配角身上,也是巧妙。 可见台词在电影里的确没太大的用处。
影片的美术很棒,但我不能理解导演为何改变女主的身份背景。
在原作小说里,女主曾经是一名很有才华的教师,而且【在革命前还是一位积极倡导女权运动的律师】,但在电影里这重身份被抹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一心追求艺术自由的形象,而导演展示的重点就放到了身体的解放上。这种处理可能自有用意,但显得女主这个人几乎完全抽离于当地的社会现实,在某种程度上让她失去了自身的能动性,甚至让故事显得不够合理:
狱卒的妻子为什么要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仅仅是因为她病入膏肓命不久矣吗?但考虑到女主本来是个律师,一切就更容易说通了。
甚至从最现实的角度来讲,既然女主知道塔利班有多糟糕,那为什么还要往墙上画裸体,甚至天真地认为一块布就能挡住一切?在那样的环境里,人至少也该有点危机意识和自保本能吧。
所以事情的微妙之处在于,西方白人女性究竟是否能为穆斯林女性发声,发声时她们是要反映穆斯林女性的困境,还是去消费穆斯林女性,并借机讲自己的叙事。
自由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人觉得明天不上班就是自由、有人觉得父母能支持自己的爱好就是自由、有人觉得每天去远方旅行就是自由、也有人觉得自己的话语可以被人重视就是自由……但是,如果你不被允许在外露出任何身体肌肤、你不被允许在街上同爱人牵手亲吻、你甚至不被允许拥有公平公正,这个时候你想要的自由又是什么呢?今天推荐的影片《喀布尔的燕子》的剧情便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自由的背景下,来讨论自由是什么。
1998年,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被塔利班组织政权统治,他们极其歧视女性,蔑视人权,人们苦不堪言,甚至被威胁至和他们一样邪恶。
影片里主要人物是毫无联系的两对夫妻,其中一对是年轻夫妻,另一对比较年长。年轻的妻子向往着自由的生活,身为艺术家的她却只能躲在家中创作,年轻的丈夫每天魂不守舍,心中摇摆不定,他虽对妻子有很多深情,但是他却在邪恶政权的威胁下和其他人一样对陌生女性投石头使其死亡,在街头面对这些政府军人对妻子的欺负却不做任何行为,妻子因此想与他离婚,可是邪恶政权下女性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她们不可以与自己的丈夫离婚,所以她每天只能被迫和丈夫一起生活,终于有一天因为一场意外她无意害死了丈夫,她就这样被抓到了监狱,年长的丈夫正好是女子监狱的看守员,就这样两家人开始有了联系。
早已厌倦了婚姻生活的年长丈夫遇上这位年轻的女子,仿佛生命被重新打开。他认为这样就判处年轻女子死刑是完全不公平的,于是他想尽办法,甚至与令人恐怖的政权领导发生冲突,他凶猛的反击,杀了人,可是仍旧没办法救出这位年轻的女子。
在他绝望的时刻,年长的妻子站了出来,她终年被疾病缠绕,生活几乎不能自理,她近来发现丈夫的性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变得那么感性,从不落泪的他竟然在家里偷偷哭泣,于是她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她要偷偷冒充年轻女子替年轻女子去死,年长的丈夫面对妻子作出如此牺牲,他内心五味杂陈,在两人去向死刑场的车上他们四目相对无言。可惜的是最后他们的行为还是被发现了,年长的丈夫跟妻子倒在血泊中,换来年轻的女子逃向自由,对于她来说,自由仅仅是活下去。
这部影片是用动画形式制作的,水彩画风,让沉重的故事显得轻盈许多,画面上极具美感,整个故事也讲得很完整,令人备受感染。
以上影评仅为个人感受,我也尊重每个观影人自己的看法。
往期推荐(点击以下文字进入):
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 几个年轻人有声有笑的,从电影院里走出来,穿着衬衫和裙子,然后画面一转,几个人变成了女的穿罩袍,男的戴上了帽子。 小孩子边笑着边把石头扔向了那个女人 在茶馆里边一个人在跟atiq谈话,画面里他手里边的佛珠好像被有意识的做了处理,故意的被那个茶壶挡住了,暗示一般
罩袍下的视角。 夫妻两个人合影的照片
妻子最后说的那句话。
不去考虑这个故事是否合理,
看的只是在塔利班这种宗教所掌权下的人民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其实每天看新闻也知道,过得不怎么好,但那只是一些片段无法让你知道严重性,
但,当一种在那种制度下的生活故事让你了解,你就会深深的知道为什么塔利班这种组织是种暴行,因为他们不讲法律,一个只说教义的地区,而教义是每一代人的解读都是不同的,由此就可能引发出很多,问题。
你所理解的教义并不是领导层所理解的教义,所以找到你的,你就是错误的,你没有机会去解释什么,你就是错的。
故事略显老套了,全程关注水彩画。
短短80分钟,刻画了两对夫妇在乱世下的爱、绝望与牺牲:精英文艺眷侣的困境来源于对家园和彼此的抉择,却终酿成了不能避免的悲剧;典狱长和绝症夫妇却在悲剧恐怖中日益麻木,将生活变成了无言对望的苟活。后半段比前半段紧凑些,远程射击那里应该好好用一下。
抛开主题立意,作品本身其实还是有令我不适的地方,被过度符号化的Zunaira,被献祭的Mussarat,空想主义者浪漫的出逃,和带有浓郁法国气质的宏观叙事——爱与自由。事实上,最真实的不过是开头因牵手便被投石处死的无名妇女,以及那群平日里绝不能抛头露面、却在刑场上可以随意被男性掀起罩袍的女性,是她和她和她。
画风喜欢
法国人拍的,塔利班治下的喀布尔严刑酷法,人命贱如草芥。人民竟然逆来顺受,这时候还谈什么温情的自由,枪杆子出政权!
是喜欢的水彩画风,但不喜欢法语对白的阿富汗故事。
心里很堵。不同的意识形态真的没有对错之分?一国内政真的不允许他国干预?
在“阿拉胡阿克巴”的呼声中,他们用石头砸死了那个女人。但无法理解的是,你主动放我走我都不走,你用你老婆的名来换,我突然就接受了??
真喜欢,这画风太爱了,不是说中国不能做这样的动画的意思,就是要有这样的水彩长篇上院线什么剧情我都买单
沉重但太过刻意,故事其实蛮容易猜透。用湿漉漉的水彩形式来展现尘土飞扬的干燥环境,新鲜奇特,但观感却意料之外的好:尽管塔利班让人间化为地狱,但自由的灵魂一如喀布尔上空的燕子和那些深浅交融的水彩,斑斓而永不褪色。
在喀布尔哪怕燕子都不是自由的吧!打这条评论一天前,喀布尔刚发生一起爆炸袭击事件。 2021年8月16日,塔利班占领了喀布尔。
设计痕迹太多,视角也太法国,但也没办法考虑到受众和表达可以理解。尽管看了一半就猜到结局但不影响情绪堆叠,片尾依然很有力量。塔利班锁不住的燕子,群燕分飞的一幕很美很戳很经典。
就...... 非常法国化地去讲述一个阿富汗的故事 不是很喜欢这种假借浪漫主义的狗血想象 以自由之名也好 以爱情之名也好 战乱的背景下 这种宏伟概念一点比不上真实的小故事动人
#Cannes2019一种关注(3分)及其欧洲式的视听拍法,加上淡化血淋淋的现实的油画风格。虽然很多地方有些刻意,但这对夫妻的牺牲换来那追求自由的女子性命,实在是令我难以割舍。
在那里,历史被刻意删减,满是谎言。
远方的苦难真实存在、正在发生,不幸降生其中的人,该怎么办啊?同为人类的我,该怎么办啊?这样环境下被塑造的人生与观念,能反观自我吗?这种作品,对我而言,超出电影媒介本身的评价体系。
好吧………
塔利班之下的人民,生活的唯一盼望就是求自由。
开场还没出画面时,因为环境音效太真实而怀疑是不是真人电影,全片画风也偏写实,唯一“动画”和超现实的一幕应该就是结尾刽子手警察在蒙面女人堆里急切地寻找逃跑的犯人,惊慌四散的女人们化作燕子飞走的一幕吧,很灵很美。水彩画看着蛮舒服的。为保护失手杀死丈夫的女子免于死刑,善良的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塔利班的空气令人难以喘息,虽然有些法国视角,但一种关注里出现一部这样题材和风格的动画片还蛮新奇的。
故事讲得精彩,用动画这种media似乎更能接近叙事中的那种热切却节制的情感。比起原著小说的plot来少一点悲剧气质,多一点浪漫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