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给无聊乏味生活加点喜剧笑料,我点开了这部剧,第一印象以为是喜剧的我,真的没有笑出来。
作为一部伪纪录片来说,我承认我看到一半,即使知道了这是电视剧,也开始怀疑这究竟是不是真实事件。那每一个镜头的移动,那每一个相同背景的人物采访配以人名注释,就像片尾的戏谑“这真的拍的超棒,就好像在看国家地理频道一样”,如果换一个定位,把电视剧的帽子摘下来,冠以纪录片的名头,我想这也绝对算得上是合格的。
作为悬疑片来说,电视剧中每一个人的较真,每一个人的谎言和挣扎,都那么的清晰可见,仿佛每一个人都有罪,都是那27辆车上恶搞涂鸦的始作俑者,因为拍摄者提出的种种质疑仿佛都是合理的;但是仿佛他们又都是清白的,他们并不是制造这起事件的真凶,因为那些质疑最终又被一点点推翻。可软木板上的钉子钉了又拆,红线缠了又解,仿佛是排除了很多嫌疑,但是其实又在原地打转,因为最终也无法确定究竟谁对谁错,真相究竟掌握在谁手上。到最后甚至开始怀疑纪录片创作者本人,就是那个闹事者。可就是这样的环环相扣,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正当以为一切尘埃落定时突然出现新线索,又将人拉入了新一轮的思考:上一个说话的人,他说的话是真的吗?
故事的结局,充满了思考:我们是否在一开始判断时,就抛去了所有的主观想法,抛去所有成见,平等对待每一个人?我们是否根据已知的东西理性判断,而不是情绪化认为一个人本该这样?当黑白被颠倒,当既有印象面临挑战,我们是否能从真真假假中分辨出是非对错?或许,我们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问题,求得答案。
(写在最后: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发长评,不足的地方一定有,也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改进的意见,同时非常欢迎讨论。以上,谢谢)
起先看这部纪录片时,充满了一些喜剧的色彩,他讲述了一位美国高中生,因为被怀疑在教职工车上画了大大的屌的图案,被学校休学了。这名高中生名叫迪伦。他天性狂妄不羁,因为喜爱做恶作剧,在其他的同学口中普遍没有什么好评价。而另外一个学生名叫艾利克斯。他站出来说称自己是现场目击者,声称案发当天看到迪伦在车上画下屌的图案。另外,其中一名老师也坚信此次恶作剧就是迪轮做的。迪伦素来与这名老师不睦,也曾无数次的捉弄过这名老师。而此次这名女老师不仅车上被画了屌图案,并且轮胎也被割破了。这在校方的证监会上也都有一一说明。看来似乎这个恶作剧必定就是迪轮做的。 但是因为案件过于恶劣,引起了校方和广大同学的重视。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缘由。纪录片的拍摄者是另一位主人彼得。他由于家庭原因对于电影拍摄有着狂热的爱好,并且一直想要拍摄优秀的影片作品。 纪录片的开始是一段他对迪伦进行的深刻细致的采访视频。从迪轮的的一些表现中,似乎又能看到这件事情确实不是他做的。每个之前成立的理由又都可以反驳。那么此次画屌的事件,真的不是证明不良少年做的吗? 随着剧情的发展,拍摄者彼得展开了清晰而有逻辑感十足的探索。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线索,以及无数次的人物采访,逐渐缩少了犯罪嫌疑者的范围。其中运用的手法之妙,简直令人称奇不已。 影片的强逻辑推理是主打的色彩。当然中间也会被一些人物细节误导,而进行了一些错误的试探。但是彼得的认真不屈服以及和他伙伴的同心协力。让案件逐渐变得清晰。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开始越来越被吸引,这是因为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揭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印象深刻的有校花是名性瘾者;因为在拍摄纪录片中的讲话影响到校方的利益,一名老师被开除;像艾利克斯这种存在感卑微,但又想获得更多关注的人,谎话连篇;一名有威望的老师因为讨厌一些学生而使尽各种手段让他们被休学……这个纪录片中暴露了太多人性的缺点,因此又让这份纪录片显得更加的真实和意义深刻。 这个纪录片开始拍摄之后,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把它曝光。随着记录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迪伦,希望最终案件会水落石出的学生们也提供了各种各样靠谱的不靠谱的线索。但是另一边,这个纪录片也在不断的揭露着人性的另一面。随着案件越闹越大,已经威胁到了校方的利益后来学校官方声明不准再次拍摄,以及在学生中传播。马克也被休学了。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拍摄,他所期望的,我想不仅是对于案件的执着,也有对于自己拍摄生涯中的坚持和忍耐。这让我很敬佩拍摄者的勇气。 到了第七集的时候,案件终于要水落石出了。作案人没有想到会是迪伦的**。因为牵涉到其中的一名老师和其母亲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对其打击过大,因此有了此次案件。但是结局并没有详细的指明具题题情况,而是留下了悬念,但可以确定的是,作案者终于找到了。 从一开始拍摄的时候。很多人讲的话,做的事都没有被怀疑正确性,这也是很明显的被主观观念干扰。因此在看剧情的时候,很易被影响心智,觉得作案人另有他人。这也是拍摄者马克要告诉我们的。当你被主观观念干扰的时候,就没有办法找到真正的作案人。这时你需要回到事实真相,通过自己的推理来判断真实性。我想这也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学会观察和分辨,学会站在事实的角度上去判断,不要被旁人轻易误导。 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相信很多人已经分不清剧情片和纪录片了。拍摄的如此真实,以至于让你除了会因为案件剧情的发展而心情波动,还能带给你很多思考的东西。比如在事实和假象面前,你是否要接受一些不太乐于被接受的真相。比如在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你是否仍要坚持最初想法,反抗那些阻碍你追寻真相的强大力量。比如你如何判断真实和谎言,避免让谎言蒙蔽双眼。
继续“十一长假”推荐系列。
美剧 《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
作品类型:伪纪录片
主要演员:Tyler Alvarez(饰演Peter),Griffin Gluck(饰演Sam),Jimmy Tatro(饰演Dylan),Calum Worthy(饰演Alex),G. Hannelius(饰演Christa)
故事概述:(美国)某高中的27辆教师私车被恶意涂鸦,所有的矛头都指向问题学生Dylan,那么这一切到底是不是他做的?如果不是他,又会是谁?带着诸多疑问,学生Peter与Griffin开始了调查真相之旅。
首播日期:2017年9月15日首播,共8集,已完结
推荐理由1——作品风格独特
不折不扣的伪纪录片!
在聊“伪纪录片”之前,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纪录片”?
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后展现出来的影像资料,称之为“纪录片”。其核心是“真实事件的记录展现+发人深思的内涵挖掘”。
了解了“纪录片”的定义之后,再来看一看何谓“伪”纪录片!一句话解读,就是作品的形式与纪录片一样,但作品内容的真实度却与之截然相反,前者是“真实的”,后者是“虚构的”。
本作,导演运用“伪纪录片”这一独特影视风格,将“恶搞事件”与“严肃讨论”融合起来,以最轻松的姿态讲述最深刻的内核!不同凡响!
推荐理由2——校园题材
谈及校园类影视作品,各位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轻松?搞笑?还是青涩的爱恋?或许都有!总之,绝对不可能与”严肃“、”深沉“、”人性黑暗面“这些词挂钩。
可惜,这些只是我们脑海中对于”校园题材“狭义上的定义,今天这部《American Vandal》(美国囧案),让笔者真正见识了何谓”广义上“的解读?
乃是以”轻松、诙谐的对白”彰显”深邃、复杂的内涵“!很不简单!
推荐理由3——省察自身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古训何意?意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为什么提及此段古语?原因很简单,因为笔者在这部美剧中嗅到了“省察自己”的重要性!
怎样理解呢?借用故事中部分人物的行为举止,浅尝辄止谈一下。
第一位,Dylan。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随意恶搞他人,毫不约束自身行为。在旁人眼中,Dylan就是一个”问题“学生。
第二位,西班牙语教师Shapiro。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盖棺定论、打击报复,无事生非,这样的人,岂能为人师表?!
第三位,“好学生”Alex。
他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在没有看清、确定谁是作案人员的前提下,他妄断这个涂鸦实施者就是Dylan?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如此不负责任的随意断言?是不是想借着这次事件提升知名度?!
第四位,“学生会长”Christa。
她的言行举止有没有问题?
有!作为学生会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性的!呼吁平等,要求理解,为学生的利益而诉求,这都是噱头,说实在,她只在乎自己的声誉,其他一切只是其手中的棋子。
不懂得“省察自身”的人,会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许多不良品性,如“自私”、“自利”、“变态”、“报复”、“诡辩”、“伪善”,等等,而这些败坏的品性会使人陷入道德的迷茫中,最终引向人性衰败之路。
推荐理由4——理性的反思
消除成见,还原事实本来面目!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长期保持”理性思维”头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感性”的情绪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而一旦开启“感性思维”模式,一个人(对人、对物、对事)的“成见”之心就必然会产生。
正如本作所展现的,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学校师生一致认定Dylan就是那个作案人员!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他过去的不良行径“?还是因为“思维惯性”?或是因为“感性思维”?或是因为”成见“?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到老”,也就是说“透过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了解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个人感觉用这句话诠释片中人们对于Dylan的看法真是恰如其分。
可是如此感情化、情绪化的“以偏概全”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用理性思维来审视这一切?这一切都值得深思!
推荐理由5——结局的探讨
三大疑问,一起探讨一下。
1,谁实施了涂鸦?
本次事件的始作俑者是Christa与其男友。虽然直到剧终,导演都没有明确点名,但是通过Peter的分析与推测,这个结论已经十分明显了。(Christa策划,其男友动手)
2,目的又是什么?
Christa试图利用这次事件,提升自己的声誉,巩固自己在学生中的地位,叫板学校!
3,为何采用开放式的结局?
增加作品的思想性!(含沙射影一些现实问题,如:美国的教育体系、司法体系、媒体舆论的主导风向、众人的思维方式....)怎样理解?
试想一下,如果故事采用正常的方式结尾,那么结局只有两种可能。
①Dylan由于多人指证,被判有罪。 ②通过Peter的推测,相关人员找到了证据,Christa与其男友被定罪。
这样的话,作品的思想性大打折扣!同时也局限了导演所要传递的深刻内涵!得不偿失!
写在最后。作为一部”伪纪录片“,《American Vandal》的娱乐性、现实性、思想性都十分值得称道。称得上是Netflix(近期推出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导演★★★★☆(作品的构思、立意、深度都值得称道)
演员★★★★★(太逼真,绝对入戏)
剧情★★★★☆(假戏真做,虚构内容,严肃内核)
视效★★★☆☆(纪录片风味,独具魅力)
音效★★★☆☆(比较一般,印象不深)
推荐度★★★★☆(思想性太强,隐喻不少,文艺青年推荐一看)
更多影评+推荐首发于微信公众号“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探案形式如同对待恶劣的连环杀人案一般严肃认真,内容却是调查在教职员工车上喷绘老二案件,虽然知道这也是个情节非常恶劣的损害他人财产的事件,但是却仍然觉得迷之好笑。正如被冤枉的学生Dylan所说的那样:“我知道这很好笑……但这真的不是我做的!如果是我做的,我会承认。虽然我知道这的确有点太过了……但真的蛮好玩!”——真的,道理我都懂,但这真的很好玩啊!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点就让人相当忍俊不禁。校方眼里最大嫌疑人是坏学生Dylan,其原因有三: 第一,他的朋友给出的证词互相矛盾,他的伙伴们说他本来在跟他们一起搞恶作剧,但是因为Dylan觉得“在带着软垫的马桶上拉屎就像是你把屁股对着另一个屁股一样令人不适”所以说去了“珍贵时光”古董店,而他的女朋友则说他在他的身边给他送来狗粮,但是没有其他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当记录人问及他的伙伴们说:“如果Dylan在考试上作弊并且让你们说谎来掩盖这件事的话,你们会这样做吗?”的时候其中一名成员立马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哈,这智商实在叫人担忧啊。而另一方面,一位叫做Alex的全国荣誉协会的好学生充当了目击证人,说他看到了Dylan再“令人感到害怕、极其有计划地进行这项破坏行为。” 第二,他是早间节目九人组(“The Morning Show 9”)的成员,是全校中为数不多的能够获得删除监控录像权限的九人之一。但他的女友则辩论说:“删除视频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高端了不可能啦,你知道FTP是什么吗?” 第三,是在于他强烈的作案动机,在于他可能会针对西班牙语老师Shapiro实行报复行为,因为这名表面上富有亲和力与同情心的老师一直“看他不顺眼”,多次罚他留校察看。 第四,他非常喜欢……画屌。
-
驳斥①:屌的画风不一样
好吧,第一个戳爆我笑点的点在于纪录片的制作人Peter与搭档Sam对比Dylan画的屌和教职工车上的屌,并提出“但是蛋蛋上没有阴毛,真没想到我们都没有注意这里!”这个华点的时候。
驳斥②:证人Alex是个小婊砸。
接下来主角二人组则开始为了调查证言的真伪,去调查校方唯一的目击证人Alex的诚信度,结果发现这家伙看着就很像是喜欢吹逼的人啊。Dylan对他的评价是:“是个小婊砸……不,不是那种喜欢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小婊砸的意思是他很喜欢吹逼的。” Alex的吹的最大的牛逼是他说他让全校最辣的妹子Sara在野营聚会上给他打过飞机。他一脸得意盎然地展示出自己的聊天记录,但是说实话这段对话,在我看来完全就是人家女神对于他的盛情邀请一副爱理不理的敷衍的样子,一边是秒回长句,一面是隔了几个小时随便回几个单词,然而Alex却声称女孩如果给出了有两个“y”的“Heyy”百分百是愿意跟你约——而令我意外的是,这个言论却不知为何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而且还有图解为证,嗯?好吧?话说之后还甚至还搞了个模拟当时打飞机状态的3D建模图出来,你们美国高中生真的好强啊?
驳斥③:Shapiro的轮胎不是被扎爆的。
主角还去调查了西班牙语老师Shapiro,声称这场过激的破坏行为是冲着她来的,因为虽然大家的车子上都画了屌,但是只有她的轮胎被钉子扎爆了。她在听证会上措辞严厉地表明:“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手段能够教育迪伦先生了。”还掏出了他这些年里画的各种白板上的丁丁的照片作为证据。而另一方面当主角与她进行谈话的时候,她则是拿出了自己与曾经的学生友好的信件往来记录,学生作业上自己的认真批改,并以痛心疾首的语调说道自己是有多么希望能够好好教育Dylan。 这名看起来非常和蔼可亲的胖女士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尊敬,她在加州一流大学毕业,教育与心理学双荣誉学位,校方给了她极高的评价,称她为无价之宝;而她也受到大多数学生们的喜爱,无数普通学生都说她心地善良,将他们视作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只是个学生。 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Dylan的母亲则对Shapiro评价不高,声称她是那种“喜欢假装是你最好的朋友,但是却能想出最阴阳怪气的话来讽刺你的孩子,就像是‘He is so……special.’”嗯,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过于主观、带有偏见的看法。但同时还有另一个人,历史老师Karz,这个被Peter评价为“显然不太懂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界限”,甚至以比较像是讽刺的语调说他“为了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什么都做得出来”、“喜欢装酷”的老师,在所有他的同事都拒绝表态的时候站出来指控说:“不,她不是这样的。” 副校长曾经愤怒地对着高三学生们说,如果不解决画屌事件就取消高三学生的校外用餐特权以及毕业舞会,而Shapiro站出来唱白脸说“我会尽我所能看看有什么能帮到大家的。” 但是Karz却说这里有个所有老师们都不愿意说的事实——是Shapiro决定让副校长取消校外午餐的。他说她是那种最擅长玩弄人心的人,总是能够装着好人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但除了Karz以外的其他教师们都否认自己对Shapiro有反感,典型的成年人时模棱两可,然而最后,主角组向着修车工们查证表明Shapiro的车并不是被有意戳爆而只是扎进去了个钉子,然而Shapiro却有意隐瞒真相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哈,这位女士并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和蔼可亲。
但是这些有的没的证据显然还不足以让Dylan脱身,那寻找到真正的作案者就变得非常有必要了。嫌疑人缩小到早间节目九人组,再去除那些有着不在场证明的人,其中有关中国交换生那一段就还蛮有意思,张明,全校最Nice的学生,令人震惊地会把二十美元交到失物招领处,在化学课上流鼻血流了整整十五分钟才打报告问老师能不能去医务室。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唯一一个不算是Dyaln那一伙狐朋狗友但是在被问及“你觉得是Dylan干的吗?”的时候,用有些为难的语调说:“唔……我不确定,Dylan对我一直挺好的,虽然他有点儿Racist.” 而Dylan那边也说他虽然很nerd,但人挺好的;但另一方面,中国人都很神秘、谁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呢?啊哈哈哈,标准Racist发言了。
早间新闻九人组里的被调查的学生会长质疑同样在新闻组里的纪录片制作人Peter和Sam,“为什么你们调查我们但是自己却能不受调查?” Peter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所以那就来吧!这段指控被Peter评价为“感觉像是闹着玩一样”。实际上,整部剧实际上是在一本正经地分析着有些荒诞的案件,那这段才真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Peter,中产阶级家庭出生,成绩中等偏上,有一个很辣的独立自主的母亲,这些年来都在拍着电影,你可能不知道,因为这些电影都难以置信地烂。那么他有没有可能犯案?答案就在我们眼前……Peter,很喜欢屌。所以,他是否会做出这个案件好让他最喜欢的两件事情结合起来,那就是——拍一部关于屌的电影呢? 我不得不说这听起来很有道理,特别是如果我将当画屌事件转化成杀人事件,喜欢拍电影的连环杀手自己制造案件,然后再拍一步关于这个杀人案的电影来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所谓“理念”顺便自我炒作,听起来好像是个耳熟的套路,我差点都信了哦?
起初,我看得还真的很开心,看着主角一本正经地列举起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发笑,也为了两面人教师的把戏被揭穿而感到心情舒畅,也许是因为我还是学生,而我高中时期也有一种喜欢装作和蔼的好朋友但其实眼睛里只能看得到那些好学生的、给我感觉有些虚伪的教师。在第四集后半部分,当Peter开始将矛头对准Sam结果因为在镜头面前揭穿对方而影响到了友谊,在与Dylan发生冲突的时候开始审视自己是否也在无意识地给他贴上标签,整体风格就开始有了转折。但在观看第五集的时候我还是为美国高中生那所谓的奶奶派对(“Nana Party”)里的傻事所吸引,穿着奶奶衣服评选最辣奶奶的男生们、把女生推进游泳池里然后再拿着写着她名字的布邀请她成为自己的毕业舞会舞伴、中国留学生被劝服喝下第一杯到第九杯酒、被接吻镜头捕捉到的情侣们就要接吻、不知道怎地把脑袋卡在栏杆里面的男生。 但往后看,事情就变得让人逐渐有点笑不出声。在对奶奶派对的视频调查当中,Peter没有发现Dylan一行人在策划着要去进行老二恶作剧,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了那罐画出了那么多屌的喷漆曾在上,并且发现喷漆罐子因为已经非常老旧所以每过十分钟就要重新摇晃一次才能喷出漆来,因此需要调查车上有喷溅痕迹的人:副校长、球队教练以及一位看着显然是凑数用的日本老师。而为了调查可能针对这些教师作案的学生,Peter需要查看本应该是唾手可及的公开申诉档案记录,却发现校方在四年以来都从未向公开平台上传过学校老师被申诉的记录。 伴随着这部“纪录片”在“现实”当中的影响力令人意外地大,Peter的镜头刺探过于深入,校方对于纪录片的态度也从“配合小孩子们闹着玩”转变为强烈制止。主角组被处罚停学,在先前做出过对校方不利发言的Karz老师也遭到开除。虽然知道这只是一部伪纪录片,但是看到这位有趣的哥们在被开除后强颜欢笑的模样还是有点难受。Karz,正如Peter所说,将自己置身于自己不属于的团体(学生)当中,认为做历史老师非常无聊,在被开除前就是唯一一个愿意在镜头面前有话就说的老师,被Peter推测可能是“为了装酷说出那些引人注目的话语”,被同事说“他就是那样,说的话听听就好”,诚信度受到怀疑,但作为影片观看者来说,我觉得他更像是一位拒绝变得像是其他成年人那般圆滑虚伪而想要畅所欲言的大男孩。倒是他在被开除后的发言比先前更加激进、更加感情用事,或许倒也没有原本那么可信了。
在纪录片中,“现实社会”的声援曾经给Peter的调查帮了倒忙,Dylan在作案时间给邻居老人打过恶作剧电话,让不堪人们轮番骚扰的老人女儿销毁了重要的语音留言作为报复。但是“现实社会”的声援也给Peter带来帮助,让校方迫于压力交出了隐藏的申诉记录。Peter查到了足球教练曾经“对学生有过不当言行”的记录,并以此为突破口猜测他或许曾经性骚扰过学生。
不过教练没上了学生,但是上过学生的家长,再往后看,这个学生的家长竟是Dylan的女朋友Mackenzie的母亲。 Dylan与这姑娘的关系不正常,这在最开始就有过伏笔。Dylan单方面地认为自己与她般配,但是不仅是他的朋友、其他同学都觉得“赶紧结束了这段关系吧,这根本就是在折磨人!” Mackenzie的人设在这一集里被剖得彻底,借着一位“我原本考试都抄她答案,但是现在我只能抄张丹的了!他看着很聪明但是根本不是这回事啊!”的普通学生之口,讲述了这个原本只是在Dylan旁边晃着脚丫的女孩的故事。原本聪明的优等生女孩因为父母的离婚而成绩走下坡路,她的父母分分合合的复杂关系,使得她开始自暴自弃,疏远学校的朋友、每科交白卷、开始沉迷在网上当女主播。Dylan的朋友不待见他,但大多数人大概都是因为她三次把Dylan甩了的原因,而一个女孩则在Peter的逼问下开始透露出她觉得“Mackenzie is suck.”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她是个过于情绪化的疯女人,她曾经因为父母离婚导致情绪失控,在篮球队里疯狂地故意犯规,肘击另一个女孩的脸部。而当她在Peter的镜头下眼圈慢慢变红,展现出那因为不够健全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尖锐内里的时候,可谓是毫无风度。与追寻着真相的同时注意着自我反省,自省的同时却又没有停止质疑的脚步的Peter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到头来,Mackenzie也并不是案件的犯人。Don't lie to me最开头就有说过单靠测谎仪来辨别犯人的不可靠就是因为测谎仪没法辨识出人撒谎的原因,人们撒谎、夸大其词以及掩盖真相,并不一定因为他们是案件的犯人,而也有可能是他们在掩盖着另一个见不得光的事实。Mackenzie掩盖的则是她在直播平台上与人进行带颜色的擦边球式聊天的录像,她知道这个视频会是Dylan的翻案的关键,但是她却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一直不愿意拿出。可以理解,人之常情,但是看到Dylan做出公开视频的决定,我非常高兴他没有为了一个并不是真正爱着他的女人实践那种“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的舔狗式承诺。 Dylan被证明了清白,他回到学校的时候受到了明星般的对待,那些他根本不熟悉的人对他说着欢迎,还有人希望他能够在毕业手册上画个带毛的老二。在最初他因为被人们接纳而感到快乐,但是当他看起了那部关于自己的纪录片的时候,听到那些自己根本不熟悉的人在说着“他就是个蠢货”、“他毕不了业?谁会在意他。”的这种言论的时候他的表情慢慢地变得悲伤。 Dylan是个单纯的人,单纯而又快乐,在小时候就是那种会跑到海滩边上让海浪打翻自己然后还再发笑的孩子,到现在也是个成天到晚只知道在白板上画老二的大男孩,但正如一位同学所说,“最开始我觉得蛮有意思,但次数多了我就觉得……你特么够了吧!” 他拍些“宝宝闻屁”、“修女上树”之类的低级恶作剧视频并且以为自己是明日之星。他蠢到说不好一个谎,在被人发现偷吃了薯条以后会老老实实地承认下来。在作案以后删掉监控录像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困难了,被邻居监控录像拍下全过程才是正常。为了自以为般配的女孩忠心耿耿,总是被对方轻而易举地甩掉,又依靠着如同哈巴狗般地做些蠢事来挽回对方,自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他如此单纯地活着,直到他忽然意识到原来周围的人一直把他当个傻子当个蠢货当个彻头彻尾的笑话来看——但这种印象说到底也是因为他的行为一手造成的,这似乎也没有办法…… 他被证明了清白无辜,但是他被迫看清了周边人的真实看法,他也被迫看清了女朋友的秘密并与她彻底分手,他依然没有被大学录取,而Shapiro也依然认为他无可救药。他自暴自弃地在Shapiro老师家门口画了一个没有阴毛的屌来抗议。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获得真相要比一辈子蒙在鼓里要好,因为Dylan所获得的也不是什么“虚假的幸福”,无论得知真相与否两者都是差不多意义上的痛苦。
在故事的最后,Peter意外发现那个声称自己在事件发生期间正在学习CPR的学生会长实际上并不会CPR,经过查证,她的证书实际上是她的男朋友给出的。这个沉迷于政治活动多种抗议来彰显自我的女孩,还疑似曾经与球队教练结怨,使其拥有了充分的作案动机。但故事在这里戛然而止,Peter没有进一步地去追求真相。但老实说,我觉得说到这种程度,几乎大多数看客都会给这位学生会长打上可疑的标签,做出各种有的没的对她不利的猜测,那与放任其社会舆论对她妄加评论,倒还不如干脆点证明她到底是清白还是有罪,这种点到为止做法不是更残酷了吗?——不过这只是一部伪纪录片,她最终何去何从,我们也不得而知。
虽然有点标题党,但客观来说,近年来(重点)没有一部推理题材的原创日剧能好过这部网飞剧,而且可以说是在本格推理、故事性、摄制水准、题材深度上全方位被《美国囧案》吊打。
首先说本格推理元素。印象中本格推理电视剧很少,英剧《幻术大师》算一个系列,但综合而言完成度比《美》差了不少。日本推理剧虽然很多,但经典无非过去的《古畑任三郎》等几个系列,近年来的推理剧主要都是推理小说翻拍作,或者就是不够本格的原创作。去年大热的unnatural勉强可以算是个社会派推理剧吧。。。而《美国囧案》厉害之处在于,不但是以纪录片形式呈现了对于一个案件的探索、推理全过程,而且案件本身是一个没有发谋杀的日常之谜——学校停车场上的27辆车被人用喷漆涂上了大JJ的涂鸦——要是日本这么拍就算了,关键是向来“只知道”拳头、手枪和威士忌的美国人,竟然能选择这么有日式趣味的日常谜题作为拍摄题材,还一拍就是八集,简直可以看哭我了。日剧动辄拍成单元剧,一两集草草带过一个案件,只能体现出编剧水平与资金双双不足。
至于具体如何定义“本格推理”,暂不赘述。粗暴而言,只要在诡计、推理、伏线这几要素中做好任意一个,或者均衡三项,都可以算是不错的本格推理了。
——诡计层面上,这部剧的犯人用到了几个诡计来误导凶手身份与犯罪动机,虽然没有特别强悍、炸裂的核心诡计,但胜在运用得都很巧妙。其中误导犯罪动机的诡计有些类似阿婆某本名作(出于防泄底考虑,不说书名),但个人觉得对剧中案件做了足够的优化,并且诡计本身仅服务于推理过程的推进而非作为核心诡计,所以观看体验非常好。
——推理层面上,可以特别表扬一下本剧。首先推理占比极大,因为是伪纪录片的形式,两位拍摄者对于案情的推理几乎贯穿全剧,而所有涉案人员的采访、独白,又都是一轮轮的线索提供,驱动之后主角们的新推理。在切入点上,本剧做得也堪称秀逸:最开始让主角怀疑Dylan是否是真凶的关键点,就是一个绘画习惯(内容有点恶俗,不赘述),而之后作案工具材料特性、涂鸦行为中的小动作,也都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切入点,没有用穷举法,好评。
额外要夸的是,对于奶奶趴体上作案工具位置的推理手段,竟然是Instagram的小视频功能。我看前几集时内心吐槽说,美帝这种案件解决不了都怪摄像头太少,天朝这种摄像头密度下就没法拍了。没想到竟然在第5集开始,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监视系统”——Instagram。这一点可以说很牛逼了,岛田庄司在他的本格mystery宣言里吹了现代推理小说是从“用血型、指纹等科学技术来解释谜团”,因此岛田老师特别强调科技在推理小说中的重要性,然而他自己却走上了“脑科学”的歪路——不管啥奇异现象最终归结于脑子有问题,这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用法。然而《美国囧案》中,主角以Instagram上的小视频作为调查取证的手段,本身就是类似于血型、指纹的现代科技应用,而且其服务于线索获取与推理过程,并不是直接拿来解释谜面,这就靠谱很多了。。。
——伏线层面上,这部剧也算做得很不错了。因为是伪纪录片,所以很多有用的信息都在受访人物介绍时给出。这样既不会显得全靠吃设定来抽伏线,又不会为了塞入线索而不断打乱叙事节奏。Dylan嫌疑的洗脱、真凶的逆转等诸多关键剧情展开,都是依托于本剧巧妙的视觉伏线。
《美国囧案》另一个牛逼之处在于,不但推理部分的完成度高,其本身的故事内核也足够优秀。前文提到的《幻术大师》算是一个推理与剧情割裂的典例:推理部分做得很不错,好几集的诡计都很精彩,然而故事本身却——“什么鬼东西......”
即使剥离了推理元素,《美国囧案》本身也是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好故事——如果推理、解密、还原真相会让每个人(包括被冤枉的Dylan在内)都变得更加痛苦,那么探求这个真相是否还有意义?波洛认为相较于“找到凶手”与“维护正义”,“还无辜者以清白”才是最重要的;而在本剧中,无辜者甚至会因为事件真相而失去一切、更加痛苦。这种道德困境的设置,已经很少在本格推理故事中出现,而伴随着道德困境的还有身份认同、道德评价等问题,可以说本剧主题的挖掘已经略微有些艰深晦涩了。本剧结尾处,Dylan所作所为更加复杂化了这个人设,而之前真凶的身份也让告密者Alex的人物形象反而变得丰满了。没有日剧惯用的鸡汤和说教,《美国囧案》最后一集用大家意料不到的真相和真相之后的余波动摇了前面七集树立起的价值观。《美》最后一集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把一部推理喜剧冷静从容地拍成了讽刺意味的严肃故事。
回想一下,Netflix不但在美国市场内各种传统类型剧玩得风生水起,在日本市场也拍出了《火花》这样的精品日剧,而在日剧一向擅长的推理题材上,也能反向吊打日本。这可以说是秀到飞起了。日本影视圈能不能学着点?再不思进取吃枣药丸。
强烈推荐,能拍好的伪纪录片不多,这部堪称完美,节奏稍慢,瑕不掩瑜。用高中生活体现社会全貌,用一件恶趣味的事件讲述人性,再加上相当成功的破案过程,导演编剧真的优秀啊。
没想到基调竟然一直保持这么严肃,内容也很丰富,推理也很到位
实际上,不管是从“真相”是什么?的角度,以及“为了达到真相,我们可以牺牲什么?”、我们如何定义一个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我们如何面对生活给我们强加的见解、评价或定义等方面来说,都还是引人深思的,很有教育意义。关于最后的事实,处理得还不错。我自己也处于矛盾的心情中,一方面希望最后是一个更后现代的结局:事情发生以后,我们就不再有任何可能还原它,没有所谓的可追溯的坚实的真相本身。但作为一部剧的观众,如果最后一集还没一个交代,估计剧组会被口水淹死。
哈哈哈哈太喜欢了 扯蛋版校园大戏!
美国折棒超高耗能,毕竟美国。
开头几集还会担心:这么小切口的故事与被用烂了的伪纪录片形式能不能撑满八集。结果一路走高。这部剧的戏仿是双重意义的叠加,是一种对“纪录片伪化形式后”的戏仿,这让它脱离出早先的伪纪录片要素(镜语模仿)而更像《网络迷踪》这类“新伪纪录”电影,趣味上是新的、独特的。具体到内容把控也非常出色,是严格的黑色喜剧,密集的笑点不断在冷幽默与爆笑间跳跃,推理则抽丝剥茧、不断反转,甚至连说教的部分都别有玄机。
视角清奇的刑侦派校园撕逼剧,虽然是伪记录但把纪录片的套路全内涵了一遍简直笑死。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非常抓马但又因太一地鸡毛而显得还蛮真实。看似无厘头,但办案思路清晰严谨,最后落到“制造谋杀”的角度也有一定升华,可以碾压一部又当又立的伪文艺了。至少我获得了快乐。
崭新的校园剧,各种意义上都极具创意,Sam真好看!
振聋发聩。这并不仅仅是一本正经下功夫在一个荒诞事件上引出的喻世明言,也不仅仅是隐藏在伪纪录片形式下抽丝剥茧的拍案惊奇,它是journalism。是新闻如何一点点切入事件、翻出相关人衣柜里的骸骨,是新闻如何被预设立场扭曲、被叙述手法变形,是它如何干预人们的生活、重塑社会形态,也是它如何无能为力、束手无策、永远离真相一步之遥却无法到达。我原本以为这剧一集就够了啊怎么会拍一整季,伪纪录片、戏谑与解构也早不稀罕,但这作品真是绝了。更可怕的可能是在今天,一个好一点学校出来的高中生真的有制作这种水平作品的可能。这个充满绝望和希望的时代啊……
凡事都怕用心二字,形式上用全景升格空镜资料画面严格复刻着近年来愈发风靡的真实罪案型纪录片,内容里更是持严谨科学认真求实的态度探讨着屌毛的有无龟头的形状画单根鸡巴所需时间这些滑稽的话题,但即便有着“不搞笑毋宁死”的Funny or Die参与制作,在恶搞的表象下依旧是极具深度的诉求,网飞牛逼。
making a murderer…的13 reasons why+无厘头伪纪录版…最后多少有点唏嘘 可是为时已晚…估计很多人都看个开头而已 噱头还可以 可是拍成八集有点太冗长 最后都快看无聊了 不如改成两小时的纪录电影效果会更好…
毁三观啊 男的以hand job为荣 女的把约过的p刻在柱子上...
一开始几集很搞笑,后面严肃起来也是很不错的
错综迷离的27根大D奇案,不可信证人,双面教师,权威压迫,舆论反弹,真相尽在不言中,结局真是恶搞出了哲学深度。Who is Dylan? It's a stupid question.
题材恶搞。比较大胆。不过我更喜欢的是伪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现在越来越难区分什么是真实了。什么是戏剧了
一开始觉得就是简单的黑暗幽默,很简单的线索但是弄得稍显拖沓。但是越到后面越是精彩,从一个傻逼故事里居然衍生出了“凝视深渊”的效果。手法蛮新颖,剧荒的时候可以一看。
《今日说法》之《喷JJ的人是谁》。
并不是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风,除了案子很扯外,居然是个百分百工整的推理悬疑剧
1.伪纪录不仅是叙事的形式,其本身也承担了推动情节和揭示立意的任务。2.这样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的推理真 逻辑洁癖友好。3.立意也出奇得好。'白左'对司法正义的'一厢情愿'v.s.社会在'制造少年犯'。
完全超出预期的好看。一个低级恶作剧引发的一系列罗生门式事件,不同位置的人会有不同的话语权,相应他们的证词也会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分量。人不可貌相啊,标签虽然无形却也足够压垮一个人。用伪纪录片形式一步步严谨地探寻着真相,生动勾勒出美国校园乃至整个社会真实又残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