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信很重要
看片的时候,《一念天堂》的感觉还留在我心里,所以看到《一切都好》的时候,觉得眼睛被拯救了。无论这个片子怎么样,至少眼睛看起来很舒服,各种电影语言的应用,感觉也都很到位。整个片子感觉像是一首叙事诗,很多让人会心一笑,也有些许动人的地方。只是……
故事的主题很好理解,套用张爱玲的话来说就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只是,为什么总有种奇怪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是这个片子虽然认认真真给人展示了各种美好的画面和镜头,也像模像样的展现了生活看起来美好实际上艰难这个事实,但是,
为什么感觉这么平淡呢?
回来以后一查,原来改编自托纳托雷的《天伦之旅》(其实原本的片名翻译出来也叫做一切都好)。作为我曾经最爱的导演,赶紧把原版看了一遍。
不对比还好,对比以后,原来如此。
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把原片做这样的改编?原版里面主角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要真实得多,现实得多。
而在张猛版里面,表面上看去孩子们都过的有各自的不好,但是其实比许多人都要过的好。我就记得陈郝作为小儿子,从西藏那边回来以后看起来一脸苦笑的穿着黄色T恤,坐着电动轮椅移动向他爸,说出那句:“爸,我其实混得很不好”。不好——什么叫做不好?你有一个摄影工作室,你有满工作室的各种镜头,你有钱弄电动轮椅,觉得孤独的时候,还可以去西藏。我真的想问,你说你过得不好,到底是你真的过得不好,还是你不知道这个世界过得不好的人,是怎么过的?是不是导演和制片方觉得,这种隔靴搔痒的矫情,只要搭配上经典的镜头和结构,就可以了呢?
原版里面有各种真实的意大利,远远不像想象中美丽。而中国版却似乎在刻意回避中国的不美之处,恨不得把整个中国拍成世界花园。既然如此,这个主题又怎么体现呢?
你要表现生活实际上不美好,但是人们用美好的愿望来看待生活这个主题的话,就要表现生活的不美好。
你一边用镜头来表现生活的各种美好,却用剧本让主角不停的说,我好痛苦啊,我好痛苦。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这种纠结之处,确实是让人有点想不通。我总觉得张猛肯定能看透这些,问题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他自己也不信这个主题,只是因为翻拍经典,不得不按照原来的主题;二是为了迎合市场,毕竟是假期档,谁也不想看个悲伤的片子?
按照张猛的实力,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但是后者的逻辑是错的。
主题、故事、影音需要一致,才会讲出一个可信的故事。而不可信的故事观众绝不会买账的。
2 ) 绝对会让你泪目
一切都好,很能反映真正的生活。
讲的不过是一群孩子和老父亲的故事。
但是,却让人泪目了。
一是因为剧本好。
二是因为演员演的好。
平平凡凡,一家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亲情与爱。
报喜不报忧其实是很多孩子对父母的做法,因为不想让父母担心,所以就报喜不报忧。总觉得父母不会来这里,所以就没有说,可是当父母真正看到的时候,心里多少也会有心酸吧,原来自己的孩子是这样的,肯定很心疼啊。
自己也马上走入社会了,看完电影感触很深。
3 ) 也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好
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涌现出的回忆瞬间让鼻子酸酸的,不禁红了眼眶。蓦然明白了什么叫感同身受……
从影片里的父亲和孩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熟悉的影子。我家爸爸也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我知道他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互相说过我爱你这句话。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他特别宠我,和我一起看动画片,唱里面的主题曲,我把他用来题字的墨全部用来在地板上和墙上涂鸦,他也只是轻笑着说了一句,我宝有天分,画的真好看,去他的班里找他的时候,他的学生们会跟我说他今天又讲了什么关于我的趣事。。
然而从什么时候开始呢,我俩几乎不怎么交流,偶尔说话客气的像个陌生人。大概是上了寄宿制学校之后吧。。。出外求学工作多年,有时会感到迷茫,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历经磨难,和小时候不同的是,受了伤吃了苦却是不会再第一时间向父母倾诉,不想让他们担心,又仿佛想要向他们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完全可以承担起自己的一切了。报喜不报忧,也是唯一会做出的选择。
缺乏交流,是很多家庭都会存在的问题吧。
早已经习惯了所有的事情都自己扛,太多事情不能诉诸于口,也只能道一句,一切都好。。。
4 ) 中规中矩的公益广告,适合全家观看的温馨之作
我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的原作,因此不知道到底翻拍的还原度到底高不高,如果原创成分足够多的话,我觉得是可以在6.5分左右,高过国产电影及格线的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片子就是讲述不回家过周末的四个孩子引起了父亲的怀疑,于是他决定借着给自己的回忆录增添素材的理由去挨个拜访一下他的四个孩子,并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
四个孩子,姚晨,窦骁,叶一云,陈赫,有混得好的,有混得不好的,但是好像都或多或少对父亲隐瞒着什么,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中,慢慢把整个故事有条不紊的展开,这不是一部剧情多精彩演技多突出的电影,一切都很平淡,因此很多人说是公益广告,我觉得也没错,这不算是侮辱,我想很多人都记得某品牌可乐的新年广告把乐带回家系列,曾经就有一年也是张国立主演,讲孩子们不回家过年的故事,当然剧情上并不是如那个广告那样发展,只是由于都是张国立且主题有些接近所以自然而然就想到了。
整部片子有虐点,有温馨点,还有不少笑点,这一点很让我惊喜,不同于前两天看的唐人街和一念天堂,这部片子里展示出的笑点都非常非常简单,全靠演技给你漏出来,嘴角上扬之余还会感觉到很温馨,一开始张国立和范伟的斗嘴,后来外公和小外孙的对话,这些都是适合给全家人看,很容易接受的笑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片子非常适合阖家观看,今年贺岁档至今的电影,这部是毫无疑问最适合的,带小孩子带老人去都可以,但是啊,如果想要精彩的剧情的话,还是看隔壁的唐人街探案吧。
影片想表达的深意我就不多说了,很好体会,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自己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总体来说,对于普通的观影人群,还是不是很推荐的,但如果是一个人在外地打拼,或者元旦回家想和父母孩子一起看电影的话,选择它也许不错,看完和家人一起吃顿饭,快过年了嘛。
5 ) 就是一切都好啊
老早就看完了这部电影,一时心中有许多感触不知道从哪里起头说起。所以之前先写了个短评。过了这么久其实我好像还是不知道该怎么把心中的话写出来,那就乱说一点吧,总要留下点记号。
看见有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的,说太过匠气,导演拍的太刻板,就像公益广告。可能大家都是站在专业的制高点的角度来批评吧,我并没有很懂,所以我从心的角度来说说。
主人公有许多儿女,每个儿女都对他说“好着呢,别操心” 但他也曾为人儿女,身为父母总放心不下,所以开始了寻回儿女的亲情之旅。不说我和主人公儿女有没有相似的经历,会不会感同身受。但是想到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独自在外求学的日子,还是忍不住有点心酸。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出门报喜不报忧,所以才有了“一切都好”。
感觉还是有很多没说,我大概也说不详尽了。能引人深思的作品就是成功了吧,还好我是在在家里看的,否则我可能会马上回家。
6 ) 我愿陪你慢慢走,坦率自然
这部电影正如我们正在吃满汉全席,上完菜后服务员为我们特别赠送了一盘青菜,最特别也是最廉价的却也是最醒目的那道菜。
无论我们在外人看来长成如何顶天立地的模样,在父母眼中,我们还是孩子,还是需要他们来挡风遮雨的“乖宝儿”。老管信封里只装着家里的新钥匙,最后团圆宴则通过背诗的幽默细节暗示他费心的准备。是啊,咱父母那一辈,大多不习惯大张旗鼓地外放式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或许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子女才更容易忽略他们的心意。
事业有成家庭受挫的女强人管清(姚晨饰)、迷失自我受困孤落的管好(陈赫饰)、孤注一掷艰难创业的管全(窦骁饰)、远离家人奋力打拼的管楚(叶一云饰),这些天南海北的“管家人”带着与我们类似的生猛劲,去活、去爱,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忍受着生活缓慢受锤的过程。相似的,还有我们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你放心,我很好,一切都好着呢,你们好不好?但哪里会真有那么好。
以爱为名,我们和父母间隙渐长,越走越远。可说出这一切,真有那么难吗?或许我们只是敌不过内心小小的骄傲,希望在父母那里早点成为不惧风雨高空任翱游的苍鹰。但我们能给予彼此的时间,确是在不断变短。
看你们慢慢老去,两鬓斑白,我无能无力。希望未来的路,终可以陪你们,一起慢慢走,不带欺瞒,坦率自然。
7 ) 即使我有着那么多的原则,对待你,依旧没有原则
我爸是个脾气怪的老头儿,这几乎是所有与我爸爸接触的人评价。但即使脾气如此奇怪,也并不妨碍依旧会有很多的生意伙伴与他保持往来,虽然没有比他更强势的人但也不会有比他更有原则,更诚信的人了。
这个怪老头的形象确实在我的童年时光里是缺少的,我只记得每天早上还没有醒来,被我爸爸的胡渣戳一脸,然后他就去上班了,而等到我晚上睡觉的时候,他通常还没有回家。经常不在武汉,在北京,上海,广州各地出差。
因为这份在童年记忆里的生疏,即使曾经也有过与爸爸撒娇的女儿们,如今通常情况下与他的沟通方式也是极糟糕的,这个强势的老头儿经常会拼死不让我们去做他认为不可靠的事儿。对,没错,就是拼死,那种暴跳如雷,看上去就像是无理取闹式的不可理喻,我小时候觉得我爸爸和马景涛特别像,都是咆哮帝,他总是用这种方式证明,“老头说的,准没错”。
换来的结果是两个女儿分别都选择离开了他的护佑,去自己闯一闯了。我姐姐去了上海后,我也离开了汉口的家,并且越来越远,一开始武昌,后来南京,再后来就是北京了,从高中到现在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那时的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真的以家为原点,地图上3厘米画圈,这以内的学校我都不会选择。我的名字里有一个“鸿”字,这是我爸爸取的名字,他大概也是没想到这只鸟会越飞越远,真的只有冬天的时候才会回到南方。
是的,现在就变成了我爸爸在武汉,而我在北京了。这种角色上的调换,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我想我爸爸依旧是没有习惯,到了退休赋闲在家的年纪,他依然无法停下来去享受生活而是依旧在工作。
我从来没有让我爸爸妈妈来过北京看我,原因大概是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过得让他们完全满意的生活状态,害怕又要变成一只受庇的小鸟,却不能飞出自己画的圈。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大学时,爸爸突然从武汉到南京来看我,而知道我喜欢吃橙子,买了一麻袋橙子扛到我宿舍,放下就回武汉了。你说多亲,又有多远。我爸爸想我的时候会让我妈妈给我打电话,但是自己却不会和我聊天。长大的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异性撒娇,大概也来自于我不知道怎么和我爸爸撒娇了。
我爸爸的脾气暴躁,却有几次的铁汉柔情在我的成长记忆里印象深刻。有一次和高中班主任吵架,我就离校出走,但是无处可去,只好选择回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老师打电话到家里的时候,我以为我爸爸接了电话会暴跳如雷,把我打一顿。结果我爸爸居然在电话里面对老师说,你们让学生感觉到这么压抑离开学校,这是你们的责任啊,我女儿万一出什么事儿怎么办?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不管是我恋爱还是我姐姐恋爱,都是不敢告诉家里,即使已经长大了。我爸爸知道我姐姐有男朋友后,连夜从武汉坐火车到上海,看了一眼准姐夫,也是很快又回到武汉,和我妈妈说,我看了,还挺老实的。
过了几年,轮到我恋爱了,恋爱的对象并不是有着体面工作,体面的大学毕业的少年,只是当时文艺如我,就是抱着一腔热血,谈了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恋爱。恋爱对象在我给他的定义里是如果见父母了,应该会换来一个大写的不同意。不夸张的情况下,可能还会被打断狗腿。
但被热恋冲昏头脑的我,还是立马想让全天下人知道我恋爱了,把男朋友带回家,我妈妈并没有像电视剧里面的丈母娘们挑三拣四,而是炖好一锅排骨藕汤,我爸爸也并没有多说什么,对待他的态度和对待我闺蜜们的态度也是一样。男朋友当时真的一个人喝完了一锅排骨藕汤,我到现在都不能分辨,他是觉得汤真的好喝,还是怕我爸。
你看,我的腿还在,并没有被打断。“即使我有着那么多的原则,对待你,依旧没有原则”,这大概就是我爸。
后来这段恋爱,在我爸爸的不干预下,持续了7年还是告终了。后来每每想起,还真希望当年被打断狗腿,分手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不敢告诉家人。直到过年回到家里,看到家里屯了两箱白酒,而我家所有人几乎都是一杯倒,从来对酒是没有需求的,我问我妈,买这么多酒干嘛,我妈说,你爸怕你哪天说不准什么时候结婚了,来不及准备,就现在都准备好。
家里依旧是一切都好,那种五味杂陈的感动,需要遏止住眼泪,却不能控制住眼睛的湿润。
今年夏天很有意思,家里飞来了一只鸟,翅膀不齐,脚有伤。飞到屋子来的时候,站在我爸爸肩膀上,还把我爸给吓一跳。后来老俩口,把这个小家伙宠翻了天,每天鸟都要站在我妈妈的肩膀上,头顶上,又或者是在我爸爸床边上守着他。我妈妈那段时间会经常给我发鸟儿的照片,后来的一天,我妈妈说小鸟飞走了,但是偶尔会回家在阳台外停留一会,会带回来几只大肥虫,还招来了喜鹊把虫给吃了,每天它们都会来了又走。
爸说,这个没良心的东西,翅膀硬了,就走了。但每天还是会站在阳台上,等着它们回家。
写在最后的:
说实在的,看完《一切都好》,我并不敢带父母也去看,那些透亮的心思,也许会被他们知晓,反而他们会知道我过得并不是一切都好,这所谓的一切都好背后,承载了太多的情绪,非文字可以表达,通常我们都选择不说,这就是我们的表达。又或者应该带他们去看《一切都好》,可能这会是另一种表达。
8 )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有些沉重。
从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家庭入手,逐步掀开,孩子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却在现实中被磨灭,老人家说看不懂现在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看不懂,都是被大潮流涌进来了,不知道在为什么活着。
老人家出发前,脑子里想得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是为了弥补之前无法陪伴孩子们的时光里发生的小片段,这么简单的愿望在现实中却没能实现,孩子们报喜不报忧,“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的悲凉感。
看完后才知道是张猛导演的,感觉这风格不太像他。王千源客串一下,演技很好。姚晨和张译演的也很好。
完爆美国版。这种故事只有放在东方社会才有代入感,不用死人,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能打动人,很高兴这次编导都抓住了这点。
完全不能相信这是拍出过《耳朵大有福》、《钢的琴》的导演的作品。
《一切都好》我最大感受是 怎么还没植入百事可乐的广告 急死我了都!
虽然都是改编,但在看美版《天伦之旅》的时候,还是很感动,而对于这一部中国制造而言,似乎稍有触动,但却难以感动,说是一切都好,其实是善意谎言下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蛮奇怪的,或许这就是因为过于熟悉而带来的一种隔阂感。
“如何拯救亲情,这个世界上最严肃而麻木的感情。” 整体不如2009美版《天伦之旅》,老爸拜访子女过于走马观花,但有亲情作支撑,依然有几处感动的地方。跟《钢的琴》不能同日而语了…
这部太老派了,开场结尾简直无缝对接央视关爱空巢老人公益广告,但好在是张猛拍的,美感还在,技术还在,幽默感的细节还在,温温吞吞的看完了,居然不烦人,还挺舒服的
翻拍天伦之旅,构造基本一致。开头中央一公益广告即视感,一个年过半百的空巢老人…结尾蒙牛乐事贺岁广告即视感,一家人团圆过年。中间过程略显单薄,不饱满,矛盾冲突有了但完全没解决…演员演技也没发挥出来,一些客串毫无存在感。毕竟年度第一部片,感觉还是有所启迪,好好生活。
一碗中国土鸡汤。
高铁上、少先队员红歌唱、年迈老团搓麻将,爬梯彩绘画壁上,影像捕捉去西藏,澳门天鹅舞橱窗,上海洋人开荤腔。养狗如养人、报喜不报忧,雪纷飞,四儿悄然归,父终弥补当年憾。王少雍在见面会上一哭是神来之笔,与主题如此相应。全片败笔:贾樟柯!
如果没有看过《天伦之旅》的朋友该片是一次非常不错的观影过程,电影相对不如原版,但张猛的水准还是不俗,叙事平淡,亲情话题与细腻的情感刻画,小人物的艰辛与温暖写照深刻,改编的版本很有本土特色,血浓于水的亲情,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完成这艰难的人生,张国立演得好,贾樟柯最抢眼!
提醒大家并不是很商业化的爆米花片,千万不要抱着看合家欢或者撕逼大战的期待去看。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平凡家庭的展现,引思考,有回味。不会让你的心情大起大落,静静的拍摄手法却有着淡淡的深刻。并不会泪流满面但看完心情始终有些沉重。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
2016第一大PPT之亲情篇,公益广告既视感,全程课文朗读,空洞无物,甚至忽视了四个孩子的年龄概念。但,依然向其立意致敬,2016年,家人安康,一切都好。
张国立亲口说这个片子拍早了2年!说实在的这个片子,编剧和导演没有把剧本打磨好,所以剧情不好看,我买票完全是奔着能见到张国立本人去看的,影片放映后,张国立也出来讲了几句,大意就是他知道这样的片子不会大卖,票房肯定不好,当初看到剧本说不愿意接,片方诚意高,说一些非你莫属的赞美才接的、
虽然不赞同那句“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当我们跻身于这个物欲很流的·社会里努力挣扎的同时,知道为父母报一声平安是远远不够的,相知相守,你知他们就应该守护他们
父母想要的是孩子常回家看看,一切都好就好
其实就是一部讲述亲情、人心和团圆的公益电影。但是,你有过出远门之前对着家里的相框说话和道别的经历么?我有;你有过对最亲的人至终也没有告诉对方一些真相,以免其担心的经历么?我有。所以,我还是喜欢这个像电视剧一样的故事。
匠气,生硬,很假,很虚,空洞,毫无说服力。唯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不矫情不做作,但除此以外,比意大利版和美版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简直无法相信居然是牛逼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的新作,三观尽毁#
匠气吓人,怎么也想不到张猛能拍个这么公益广告一样的电影,当然最可怕的是张国立这个爸的角色,做的所有事情和我爷爷几乎差不多,特别是比较隐性的背景部分⋯我想说的是这个老人形象(包括我爷爷)做出来的事都是很小众的,不容易能打动大部分观众。部分形式感还是太重,直接导致煽情差口气。
用了那么多回忆杀,却没有一次用在了真正的点上。就像片中出现的X牛广告,整部电影也就停留在公益性质的暖心上,不是平庸,也是偷懒。据说,比一个北京地质工作者可以生四个小孩更加无法令人理解的是这四个北京小孩居然全部跑去外地谋生,其中一个还在上海买了房…请问北京土著阴影面积是有多大
偏向公益,它的意义不在于对剧作戏剧性的多高要求,而是对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反思,平平淡淡的剧情和波澜不惊的节奏,以父亲的视角观察着子女的生活,张国立雪夜和子女交心还是挺动人的段落,不过剧作上北京人去上海买房这设定太扯了点儿。贾樟柯居然没说山西话。龙标编号第6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