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段奕宏江一燕杜源郑伟郑楚一张林

导演:董越

播放地址

剧照

暴雪将至 剧照 NO.1 暴雪将至 剧照 NO.2 暴雪将至 剧照 NO.3 暴雪将至 剧照 NO.4 暴雪将至 剧照 NO.5 暴雪将至 剧照 NO.6 暴雪将至 剧照 NO.13 暴雪将至 剧照 NO.14 暴雪将至 剧照 NO.15 暴雪将至 剧照 NO.16 暴雪将至 剧照 NO.17 暴雪将至 剧照 NO.18 暴雪将至 剧照 NO.19 暴雪将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10:02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座小城之中,接连发生的杀人案表明,有一个凶恶而又冷血的连环杀手潜伏在这座阴雨连绵的城市之中,而且此人极有可能是当地一座工厂里的内部人员。余国伟(段奕宏 饰)是工厂保卫科干事,因为多次破获了工厂里的盗窃案件而被人们称为“余神探”。  杀人案发生后,余国伟感到自己有责任为了调查案件的真相而贡献出一份力量,殊不知在刑侦队队长老张(杜源 饰)和李警官(郑楚一 饰)眼中,余国伟只是一个笑话一样的存在。余国伟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调查案件的真相,并在一场意外中结识了名叫燕子(江一燕 饰)的女子。余国伟和燕子之间产生了压抑而又微妙的感情。

长篇影评

1 ) 你想咋地

本文完全是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千万别看。


作为处女作,《暴雪将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它“终于”以明确到近乎直白的剧情设计道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你想咋地(你到底想要什么)。
以九十年代经济转型以及工人下岗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在近几年也算出了不少佳作。尤其是在《铁西区》这种近乎无法超越的珠玉在前,无论叙事角度挑选的再巧妙,都很难再能有所突破。因此,本片没有把重笔下在社会矛盾上面,而把它作为推动主角行动动力的重要一环,是颇为高明的选择。这也更能使我们清晰地分析主角变态心理的形成以及欲望的模式。
余国伟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他非但不与同事同流合污,并且视荣誉为自己的生命,整个影片都可以说是他的一场“荣誉之梦”。但同时,他又“假装“自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过是为了达成自身目标的一个权宜之策。由此,当年轻警察不屑一顾地说出”摆正你自己的位置”时,命运其实在那一刻就早已注定。也正是因为这样,余国伟的梦想,可以说不是由他本人所决定的,而是在诸般压力下他不得不追求这一注定会毁灭自己的欲望。
这也是燕子“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这句话毫无意义的原因。因为显而易见:余国伟的梦想正是余国伟存在的唯一意义。从这一点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余国伟为何能很轻易的和在灯光球场的陌生女人亲热却无法回应燕子的热情(必须说明,余国伟在这一点上和《白日焰火》中廖凡的角色绝对不同)。余国伟是依赖着凶手的存在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凶手是赋予了余国伟存在价值的神,燕子自然就是献给神的祭品,这也正符合了她妓女的身份。而陌生女人的“我不是为了这个”使她变得过于强大,也就不可能去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在余国伟身上(因为她本来就没有梦想,也根本不需要有),同时,她也自然拥有了嘲笑余国伟的资格。
影片中另外一个被梦想所累的重要人物是刑警老张。老张本人的“丰功伟绩”(影片里段奕宏用的词忘了...)是余国伟本人梦想的目的因,老张的“回故乡安享晚年”可以称作是余国伟“梦想之后的梦想”。然而,老张本人也同样未能实现这一愿望。恐怕老张也正是在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老家之后,才终于彻底理解了余国伟,也就有了影片结局的真相大白。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天气作为梦想与现实反差的意象,并使得其最终与影片外的真实世界接轨。所谓的雪,不正是更冷的雨而已嘛。

2 ) 看完影片的时候懵了,看了些知乎+自己细细深思发现这部片子真的是佳作

1.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徒弟开始和余国伟抓鱼的时候,他在电鱼,余说这样有点缺德呀,然后徒弟在下雨天像鱼一样被电着摔下来了。因果轮回呐!

2.犯人在余国伟追的那天就被车撞了,只是余国伟不愿自己一直执着的愿望落空,加上徒弟的死等原因,精神有些不正常,最后把江一燕当做诱饵,又将一切发泄在“嫌疑人”身上,嫌疑人说“41码的鞋谁都穿的上”指的是余把罪名按在谁身上都像,这都是余的臆想。

3.开始觉得跳舞地方那个女人一直笑好奇怪,余国伟只是询问照片里的人是不是那个偷偷躲在角落里的那个人,女人却一直笑不停,或许是因为那是以余国伟的回忆展开,在现实里余国伟做的一切在别人看来都很傻。

4.大爷说不记得有余这个人,也不记得劳模,我觉得是因为劳模这件事虽然在余心里很重要,像他对徒弟说的“人总是会到最得意的地方回去看看”。这是他荣耀的地方,但是那时候的人都沉浸在97年下岗的恐惧里,加上屋顶棉花下来,人们的注意力都不在他身上,就像人在台上,总觉得无数双眼睛听着他,加上激动,其实人们根本不记得他。加上他那段时间执着于断案,根本没有在意下岗这个事件,后来突然下岗,对他的打击也是极大的。

5.穿插进一个老公杀死老婆的事,我想是因为老警官说:“家本是抱团取暖的地方”,就像余和燕子,本可以在一起抱团取暖,但是余却伤害了燕子,造成了无法改变的悲剧。

3 ) 如果你也生长在那个年代

如果你了解过那个年代,你不会说这部电影看不懂。 如果你生长在那个年代,你不会说这部电影不好看。 昨天把手机送去换电池,师傅说要等四个小时后来拿,我跟A君百无聊赖地吃完午饭,临时起意去看电影,在1点到4点之间的片子翻了翻,突然看到了段奕宏的暴雪将至,当即决定就是他了。 四点多从电影院出来,心中有太多压抑,上豆瓣寻找共鸣,令我惊讶的是除了少数几篇长评让我感同身受以外,其他的要么只是点到即止,要么就是表示对这部电影的不理解,说它是中国版的杀人回忆,说剧情拖沓冗长剧情崩坏,说其实一切都是余的一场梦等等等等。我突然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人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看懂了这部电影。 本来想昨天写一篇长评,但看到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模仿杀人回忆,段模仿宋康昊,于是回家后找了资源(我之前只看过经典场景图解分析),看完后我甚至怀疑我跟他们是不是看的同样两部影片。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是的,完全不同。我承认情节上都是连环凶杀案经过一段追寻最终不知凶手确切身份,但精神内核是完全不同的,而我想说说我从暴雪中看到的是什么。 影片一开始,准确地说是回忆一起开始,也就是余国伟骑着边三轮出现时走过的场景,我就眼睛一亮,这场景太熟悉了,我悄悄跟A君说(大家轻喷,当时我们坐在前排角落,前后左右没有人,说话也几乎是用气流声,应该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观影体验),“这像不像我老家那个地方”,一向不怎么认可我的异想天开的A君看了十来秒,也悄声跟我说“这就是在你家那边拍的吧”。直到湘D的牌照出来,我跟A君说,这居然是在衡阳拍的,有可能是在锡矿山,你看连房子都很像,后来当场景逐渐增多,我跟A君更正到,哦不对,锡矿山是娄底的,这是衡阳的水口山(因为我们有个公司在衡阳,但一直服务水口山,所以我一直以为水口山是衡阳的,其实是永州的……如果有小伙伴对这两个地名相当熟悉,那我们是同行哈,哈哈哈哈哈)。 如果你也跟我一样,从小是大型国企厂矿子弟,你也跟我一样住过电影里出现的筒子楼,走过类似的三厂汇聚的街道,儿时也在追击凶犯时的钢铁架和停满着火车车厢的轨道玩耍,你也会跟我一样从电影中看到很多熟悉熟悉的人,想起很多往事,看到最后完全忘记了电影外面套着的犯罪悬疑片的外壳,因为你知道,这部片子讲述的根本就不是连环凶杀案,他真正要写的是那个时代和那些人。 预警,下面肯定有剧透。 开头设疑,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更好奇的是余国伟为什么会犯罪被判十一年,而不是连环凶案本身,其实影片一开始对于凶杀案就已经作了弱化处理,除了余国伟有意无意地套张队的信息和自己取得的进展以外,没有更多的案件信息,故事的中心是余国伟这个人以及他身边的环境,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述,没有任何多余情节(《杀人回忆》则是完全围绕案件本身展开,也没有多余的情节,如果仅仅是因为案件相似就把《暴雪将至》往《杀人回忆》上套,那你就会看到冗长拖沓甚至觉得有很多可有可无和莫名其妙的情节。) 我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是跟电影设置的环境几乎说是一模一样,这种国有大型企业都是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小社会,一般依托某一大型矿产而建,离真正的城市有一定距离,医院学校百货大楼一应俱全,水电都是自己处理,大致分为采矿区、生产区、生活区三部分,生产区里好几个大厂,基本上是一个完整的生产链,和水电这种保障生产的工厂。 我小时候住在生产区的职工宿舍里,学校在生活区,每天去读书都是跟着年纪大的孩子甚至独自一人跨越两个区域回家(住采矿区的更远),一般都不走绕远的大路,而是穿梭在不同的厂之间,超最近的路走。我们会经过电影中一直出现的泥泞道路,区域之间还有跟电影里一样的杂草丛生的荒地或田地,会在停满火车厢的铁轨追逐嬉戏,而铁轨旁就是震耳欲聋热火朝天的几个有两三百高的冶炼高炉,对,跟电影里几乎一模一样的高炉,它们象征着上个世纪50-80年代的辉煌。 我父母那一辈大多是抵职进入厂区的,很多都是像我爹那样,十五六岁就开始了工人生活,他们习惯了国家负责一切的生活,生老病死都由国家和厂子兜着。他们习惯了这种“安定”的人生,直到改制的到来。我记不清具体是几几年了,我们那个地方应该比电影时间更靠后一点才改制,父母那一辈人都笼罩在下岗、内退、提前退休、买断、两不找的改制阴影里,离婚潮开始爆发,也有过规模不小的DL,甚至还有群体一级一级地SF,但最终,在时代的大潮面前,谁都无法挽回局面,所有人的铁饭碗被打摔得稀巴烂。 这就是余国伟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我父母跟余国伟是同一年出生的人,我作为一个非直接当事人在懵懵懂懂的年纪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恐慌,脱离了集体的统筹安排,所有人都不知道明天该干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大家都很茫然,每个人都陷入极度的不安当中,没有什么再就业安排,没有什么有力政策保障生活,整个矿区的小社会结构崩塌,犯罪丛生,XD人员剧增。 也有思维活泛的少数人率先冲出去抓到机会从此开始新的美好人生,接着就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人随大流南下或者东去打零工,然后就是游手好闲者靠着父母微薄的退休工资和自己偷鸡摸狗勉强过活,还有一些人不愿从体制内的梦里醒来,想要重新进入体制内的人,比如余国伟。 他是渴望进警队的,他的皮夹克和边三轮是当时派出所标配(小时候是边三轮的常客,倒不是我小时候犯什么事,因为有个很喜欢我的亲戚在派出所),他一开始跟警队说话时我还以为他们就是同事,他从张队那里学一些破案技巧,拍现场、做推理、引嫌犯,带着警察的正义和清廉。 余国伟是聪明的,厂里逢贼必抓,堪比神探,他的能力不是浪得虚名,他有准确的判断力,他具备一定的犯罪学心理知识,他并不是漫无目的装模作样的碰运气,也能通过几句话和动作就能识别出这个人是传闲话还是真的凶犯,他做的事也都在一步步推动剧情的发展,事实也证明,他的推理和引诱办法很快就找到了真凶,只是说阴错阳差也好,命运的安排也好,他没有抓到凶犯,他甚至都不知道其实就在那一天他就终结了这个连环凶杀案。 余国伟是单纯的,他不与工厂里的人同流合污,他努力上进,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他在讲台上的发言在现代人看来会觉得是套话是假大空,我却不这么认为,我相信他是发自内心的想为工厂做出贡献,想干好他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特别珍惜他的那一纸荣誉。他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他单纯的认为只要他抓到凶手就可以像隔壁厂老马一样进入体制,有更稳定的工作,就可以在动荡惶恐不安的大环境中重新找到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余国伟是自私的,他真的只是想破案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吗?并不是,他是想通过抓到真凶立功后调到体制内。所以他只是自己琢磨案情,自己带着徒弟抓凶手,单方面的套警方关于案情的信息,而并没有把他掌握的线索告诉警方,甚至在他跟凶手打斗中脱下了对方的一只鞋这种宝贵破案线索,他也没有告诉张队。 事实证明他的自私也害了他,如果他不是一意孤行地要自己抓凶立功进体制,而是把鞋子和线索都告诉张队,那么他当天就会从警方那儿得知,被他抓的那个人在他翻越小坡的时候,正好被两辆车连撞给撞死了,还上了报纸,只要一起等着DNA结果就知道到底是不是凶手,说不定凭着他手上那只鞋还可证明是他先一步找出了犯人,在警队捞个协警职位都有可能,不会有后续的一切,他还可以看一眼凶手的长相。 余国伟是矛盾的,他看着照片上清纯的燕子就想到利用她想引出真凶,但他应该又是喜欢燕子的,所以他更觉得对不起燕子,他内心在挣扎,他不碰燕子我觉得可能怕碰了燕子就不更忍心拿她做诱饵。他说他愿望实现了第一个告诉燕子,是想没有任何包袱地跟燕子在一起吧?他内心应该还背负着对徒弟的巨大愧疚,虽然影片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但徒弟的死促使他进一步走上一定要抓凶立功的疯狂之中,在他看来,他这个被组织被时代抛弃的人,要想重新找到人生的意义,要想没有包袱的跟心上人在一起,要想弥补对徒弟的愧疚,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那就是在警方之前亲手抓到真凶,立功后进入体制内。 如果没有那场车祸,第二天余国伟去工厂门口盯着一个个出厂的人员,说不定他还真会找出头天跟他打斗过的那个人,前面提到过他站工厂门口看一眼下班的人群就知道谁在厂里干了坏事,后面这个情节呼应,只是真凶已经死了,他是不可能找到的。 他在那个时代中已经丢失了自己的存在意义,师徒之情也好,爱情也好,随着那个时代的潮流一同离开了。 关于大家争论地很多的保卫科劳模的事情,我特意致电我爹,得到如下信息: 我爹厂里虽然没有保卫科,但有护厂队(跟电影里保卫科其实性质一样),护厂队人员的工作其实有点像对社会“闲散人员”或老弱病残照顾性的安置,不产生任何经济效益,加上“可能”也做过跟电影中一样监守自盗的事,在厂里甚至在整个矿区这个小社会里都是被轻视的一类人,也就解了我心头一大疑惑,就也许就是为什么余国伟明明有能力还低三下气跟警方打交道但警方仍然很看不起他的原因。 至于评劳模,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劳模都是一线优秀工人(比如我爹这种,哈哈),甚至厂里的机关人员和领导们都不能评劳模的。但如果为厂里做出了突出贡献,有可能会评一个先进个人什么的(虽然我爹他们也没评过护厂队)。不在体制内的人可能不太清楚,劳模、先进生产者(或集体或班组,下同)、先进个人、安全先进个人、优秀D员(或集体或组织)都是不同的荣誉,而且荣誉分量是有区别的,虽然当时表彰时可能奖金或物资不多,但可能涉及到年底奖金、工资调整数额的差别。按照余国伟的经历来看,有可能破格评选个先进(尤其可能是安全先进,比如我们单位年年安全先进都有司机)。 影片中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燕子打开余国伟的笔记本的时候,首页写的不是奖给劳动模范,而是写的奖给先进个人,这个荣誉名称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弄混的。我不知道是导演无意中混淆了上述几个荣誉名称,还是故意埋下了这个伏笔解答最后看厂老人似真非真的话语。 但毕竟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你只要有理有据,随你如何解读余国伟与守厂老人的对话都可以。我个人更倾向于都是真的,余国伟在上台之前也说,跟以前不一样,这次好像不是真的(还是说像做梦一样,原话我记不清了),他也知道劳模不可能颁给保卫科,所以最后的对话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余国伟其实只是评选了个先进,但他幻想或记错了他被选为了劳模(劳模是工人所有荣誉中的最高荣誉),但他领奖发言还有舞台设施故障是真的,如果整个上台领奖讲话都是幻想,导演应该不会还特意给镜头给台下工友以及台上领导和秘书的反应和故障解释(如果是幻象,那这些镜头非常多余)。 第二种可能是我根据两人的对话推测的,老人说1997年没有评劳模,在余国伟的反驳下,老人又说当年谁还有心思评劳模。可能因为当年改制大潮带来的迷惘和恐慌占据了人们的内心,大家都不记得当年是否评了劳模,只记得下岗失业了。或者你说没人认真工作也好、说没心思评劳模所以选出来的劳模不被承认也好,老人的话本身就有多种解释的可能,而且当年余国伟在厂里抓贼厉害连警队都知道他的名声,如果这个老人真如他自己所说是这个厂里的老职工,怎么会不认识他,所以老头说的话本来就有点似真似假的意思。 第三种可能就是余国伟跟老头说话时提到了一句,自己一开始在保卫科后来调到了车间,去了车间就是一线工人,评劳模不是不可能的,至于一起喝酒嘛,也没说喝酒的人都是保卫科的呀,科科。 但另我印象更深刻的是,无论是真是假,余国伟引以为傲的荣誉除了他自己根本没人在意也没人记得,他听完老人的话,瞬间泪目,他曾告诉他徒弟,人喜欢回到自己得意的地方,他回到了他曾获得工人最高荣誉的地方,想从过去找到一点信心好重新开始,结果又被守厂老头击个粉碎。 我认为这部电影里是没有多余镜头的,甚至为了紧靠中心,还特意删去或弱化一些情节,比如余国伟神勇抓贼(徒弟一句话概括),与燕子如何相识(两句话交待),为什么这么能抓贼(余在车上一句话隐约透露),徒弟的后事处理,燕子死后余在什么心情下如何抓的宋勇,甚至连环凶杀案的作案手法、被害人具体信息、案情进展、警方发现DNA并且比对了车祸受害人这种一般犯罪悬疑片的关键情节都用两三句带过了。 但是这部电影有很多其他的镜头,比如筒子楼杀人事件,比如反复出现的街道和工厂,比如表情冷漠迷茫的工人群像,比如审讯盗贼,比如电视里一直播报的是工厂生产效益、工厂改制、工厂拆除的新闻(我记忆中新闻没一个跟凶案有关,我当时还期待电视新闻披露出更多案件进展情节),用三四分钟的时间来拍一群人面无表情地沉默地看着旧工厂被爆破拆除。 所以很多人说剧情冗长拖拉,说一些场景和人物出现得莫名其妙,那是因为你的聚焦点在连环杀人案上,而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主题——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人生的意义、价值、精彩,最终是一场空,他被时代的暴雪给彻底淹没了。 余国伟到底疯没疯?并没有,他只是被现实彻底击垮了。他其实也知道宋勇不是凶手,虽然他一直在找证据希望他就是(但他真的不是像杀人回忆里朴警官一样只会暴力逼迫嫌犯认罪,我觉如果硬要说像的话余国伟更像徐警官那样的人),他把希望都压在宋身上,燕子死后,他彻底认清了这个现实,他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再找出那个凶手,他对徒弟和燕子的死的愧疚,对自己的失败,对未来失去希望,对时代抛弃他的不甘与愤怒,这一切的一切让他绝望,他一下一下捶下去,也是对命运大门一下一下的叩击,可怜的是,命运始终没有对他敞开新世界的大门。 有其他长评的小伙伴提出了张队的三问,问时代,问人心,问未来,每一个都没有答案。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每一个人都不知道答案。 十一年后余国伟出狱,说过退休后就回北方老家的张队一直留在养老院等着告诉他真相,在患病前还不忘留下信,这是时代留给余国伟的最后一点温情。交待连环凶杀案凶手的结局,是对这部影片犯罪悬疑外壳一个完整性的处理,余国伟一直在追求的那个答案原来早在追凶的那天定格,同时也暗示着他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而真凶到底是谁,长什么样子,作案动机已经不重要了,电影根本就不是在讲那个案子。 文中最后以白字交待了08年的雪灾的湖南灾情,然后故事结束。很多人觉得导演故意卖弄,我一开始也觉得不解,晚上睡前突然想到,这是不是就预示着余国伟最后的结局,余国伟的信念和希望葬送在上一场暴雪将至时,在这下一场暴雪将至时他的肉身也将随之被毁灭,他再无生的希望,也许就这么冻死在了08年的冰灾中,成为受灾人数中那个冰冷数字分之一。 (插一段:从我自身的角度过度解读一下最后的场景,90年代是国企改革是第一场雪,是余国伟和我父辈那一代人的暴雪,08年ZY下发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推进事业单位深化改革,是第二场暴雪将至。十年前大家还想着从破碎的国企铁饭碗跳到事业编这个稳固的铁饭碗,没想到十年后,事业单位这个铁饭碗也要被打破了,我父母一心一意让我挤进他们眼中代表着稳定事业体制内,结果没想到我又遇到了跟他们当年同样的境地,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如此感同身受的原因,因为大家都认为电影只是描述二十年前,但事实上如今还有人在面临同余国伟一样的境地,是不是很悲哀?暴雪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它只是余国伟一个人的暴雪吗?它只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吗?不同人看感受真的不同。不过托某省改制失败(非官方宣布)的福,现在我省很谨慎对待改革,我这场暴雪还没下下来。) 这个故事从头到脚都是灰暗的,即使有徒弟对师傅信服和跟随甚至死前忏悔,即使有燕子对余国伟的爱,即使有张队为了告诉他真相的等待,仍然无法冲破浓厚得令人窒息的压抑而给人带来一丝温暖。时代造就的悲剧通过余国伟和他身边有着同样面孔的底层人物的命运摆在你面前,加上观影者自身的经历,现实残酷得根本难以接受。 我觉得里面唯一有个bug就是,凶犯穿着工人同样的衣服鞋子在下雨天出现在下班时的冶炼厂门口,逃跑时又对冶炼厂的高铁架很熟悉,那他应该就是这个厂里的人,厂里的人都是相互认识的,有人失踪应该很快就知道了,查一下工人档案至少会跟宋勇一样有一张带相片的简历表,车祸都上报纸了按理说不太可能谁都不知道他是谁。如果要过度解读,可能是那个时期,人人惶恐不可终日,自己的明天都不知道在哪里,已经没人去关心与在意谁失踪谁车祸谁死了。 影片中有三个挺有意思的呼应,分别是余国伟的边三轮坏了,余国伟坐的警局的车陷泥里动不了,余国伟坐上的大巴车坏了,我个人解读成,时代的车轮始终都没有打算带他往前走,他被余下了,剩余的余,余下的余。 《暴雪降至》影评完。 另起一行,啰嗦的话: 不知道为什么,影片越看到后面,我眼前闪过的不再是段奕宏那张强烈存在感的面孔,而是我身边一个个亲人的面孔,特别是想起我爹,那个十六岁就参加工作三十多岁被买断工龄的人,曾经也在厂里意气风发,年纪轻轻当上了车间主任,他也曾坚信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在工厂里一步一步往上走,他有着可以决定工资表上某些数字的权力,却在其他车间主任都在做手脚捞油水的时候选择两袖清风,他后来当过“守厂老头”,卖过废品,当过协警,当过保安,当过搬运工,当过送货的,当过私人矿山的炼制员,他也曾努力与时代抗衡,努力为他不公待遇讨一个说法,努力在被放逐的社会里找寻自己的位置,但仍然找不到一条出路,兜兜转转将近二十年过去,最终也只争得个有可能在55岁同意他办理退休的政策。 好在他不是孤身一人,我母亲提前退休做起了小买卖,我也逐渐长大成人自给自足顺便还能贴补点家用,他自己也通过打零工勉强度过了那一个灰暗的时期,而跟他一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都比余国伟幸运,但时代的命轮同样在他们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余国伟站在礼堂里跟老头对话后眼泪在眼睛里打转的那一幕,让我想起另外几件事。 我不记得具体是零几年了,放假回家听到那些生产区的厂子要拆掉的消息;再后来有一年暑假回家,回到生产区时,那里已经是残垣断壁围着的大片大片的空地,荒草丛生,曾经的辉煌好像梦一场,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否真实存在过;再再后来,我参加工作了,有一年夏天同小伙伴逛街无意中路过一个很小的私人美术馆,在其中一个展厅里,全是当年老厂区的素描(其实也就十来张),我看到象征着厂区最辉煌的最高冶炼高炉,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喉头在哽咽,我努力克制自己,让眼泪只在眼眶里打转,在那副最大的素描前愣了片刻,然后转身快速走出展厅,去找小伙伴汇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余国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集中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悲剧特性,他有着那个背景下普通人身上所具备的品质,善良、单纯、弱小、自私、迷茫,并不是没能力,但却是没有方向的努力。从身上身上看到了我爹的影子,看到了我叔舅姑姨的影子,看到了我儿时在车间穿梭时那些叔伯阿姨的影子,我甚至能看到我自己的影子。 观影回来我一路上絮絮叨叨跟A君说了很多,我跟他解读这这个电影里大大小小的场景,每个伏笔的体现,每个人的意义,我说这部影片拍得太深刻了,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前后很多呼应都能对上。它把我直接拉回了那个年代,让我又想起年少时那些灰暗的场景,却让我又联想到现在的社会。我说我实在不懂为什么豆瓣上还有那么多人觉得这部片子不好,我们出电影院的时候还有7.3,现在只有7.2了,真是气死我了。 然而,A君认真地望着我,说:“我不像你一样出生和成长在那样一种环境,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熟悉到起鸡皮疙瘩,我看不太懂,有些情节没有你的解析我甚至都觉得莫名其妙,像我这样还知道你老家的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对那个时代没什么了解的人呢?这部片子如果真如你所说,能过审应该是剔除了很多明面上的东西了” 我想了想确实是这个理,于是我打算来豆瓣上写这篇影评,不为别的,只想告诉一些人,请你们相信国际A类电影节评委的眼光,他们不是普通人群更不是傻子,也不是一两个人根据个人喜好就能决定谁获奖谁不获奖,也请相信只靠段奕宏一个人的演技是无法成就他这个国际影帝的荣誉的。 任何影片都有它的直接受众群体,不在直接受众群体里的人初看一部影片如果看不懂很正常,但对于这样一部有着国际大奖的影片,如果存有怀疑的态度,咱们可以在评论区或讨论区通过友好的提问大家一起来探讨,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去否认在另一部分人眼里十分优秀的电影。 最后我奢求这部电影的分数再往上涨涨,虽然7分也不算太低,但我总觉得这部电影真的不应该只有这个分数。 不知道如果带我爹去看这部电影,他会有什么感受。说不定跟评论里某个小伙伴说带他妈妈去看的反应一样,只有一句评论:这部电影实在是瞎扯,哪有保卫科能评劳模的。 可能最后的最后,感动也只有我们自己。

4 ) 我的梦已经醒了,可你还在做梦

这部影片是一部少有的国产结构电影,它看似在讲凶杀嫌疑,其实讲的是时代梦想。影片里从始至终的大雨代表那个年代,暗示主人翁走不出那阴霾中的小香港,也看不到厂子外面的真实世界。这样一部时代挽歌,导演并没有用文人的上帝视角去缅怀过往 ,也没有虚情假意的底层关怀,实属难能可贵。

电影的明线部分是通过余国伟缉凶展开的。暗线则是时代变迁,余国伟和燕子对梦想的追寻。

影片的主人翁叫余国伟,多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男主角的名字就是一个暗示,他是伟大祖国里多余的人。



一.追梦人
1.体制内的追梦人
余国伟是冶炼四厂的保卫科科长,人称“余神探”,在厂子里破案如神,刚刚拿过先进,又被表彰劳模,这在集体化的社会中,是一项极高的荣誉。在劳动模范颁奖时,他上台发表讲话,就在这光荣的一刻,厂里的机器坏了,从领奖台高空飘下棉絮,就像“雪花”一样,宛若梦境,台底下的观众不禁笑起来(嘲笑他的梦想),而余国伟则大声发自肺腑的说:“我相信通过努力奋斗,一定会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这段雪花隐喻的是他的梦想,也就是国家为他塑造的梦想:成为劳动模范,成为集体中的楷模。但在体制内,并不是所有人都视其为真正的梦想,也有人还是贪污腐败,混吃混喝。在他和徒弟拷问“钢耗子”时,就已经暗示他们部门的人也受了贿赂,但他洁身自爱,因为他有梦想。

追寻梦想的余国伟,总是自愿去厂区的公安局协助调查,张队长很喜欢他将他视为徒弟教他怎样破案,他懂他的梦想,而其余的警察则像使唤仆人一样使唤他,余国伟不在乎,因为“我相信通过努力奋斗,一定会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厂区外接二连三发生的女尸案,让余国伟看到了越来越近的梦想,他坚信如果侦破这个大案,他会为企业立功,自己说不定也可以破格上调至公安局“事业编制”,成为一个有荣誉的人。


2.体制外的追梦人
燕子是歌舞厅的舞女,虽然是在工厂边的歌厅内工作,但她不是体制内的人,她也不拥有体制内的梦想,而且她的工作也是被迫的,并非她自愿去追寻的梦想。

余国伟问燕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燕子回答,去香港开一家理发店。你的梦想呢?
余国伟支支吾吾的说,我没有梦想。

1997年是香港回归,对于大陆人来说,香港是一块自由而且体制外的地方,燕子向往香港,其实向往的就是离开这个体制,她认为在体制内没有梦想可言。而余国伟不敢说自己的梦想,第一是他觉得还没有实现,第二是他和燕子的梦想是不同的。燕子追求体制外的自由遥遥无期,余国伟追求体制内的荣誉触手可及。

3.无梦之人
余国伟和徒弟在河边钓鱼(誉),余国伟用老式的竹竿钓鱼,徒弟则用最快的方法电网捕鱼(违法受贿),余国伟说电鱼缺德,要用聪明的方法钓鱼(脚踏实地获得荣誉),徒弟不听。在追捕嫌犯的过程中,徒弟手抓电网坠落(法网恢恢),临死前,他对余国伟忏悔:我收受了钢耗子的贿赂,我错了,师傅。

他的徒弟就是为财生为财死的“无梦之人”。



二.梦中人
1.我差点就抓住了他!
余国伟通过设计圈套找到了嫌犯,在雨中,嫌犯在巨大的冶炼设备和铁路中,像鬼影一般时隐时现,大雨阻隔了视线让余国伟看不清前路和方向,他的梦想就和这个嫌犯一样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当嫌犯终于现身时,余国伟拼命抓住他,却被挣脱,他只抓掉了嫌犯的一只鞋。

这个嫌犯隐喻的就是余国伟的梦想,他曾经和自己的梦想那么近,已经触手可及却从指缝间溜走。他找不到嫌犯,再次与梦想失之交臂。



2.攒点钱去香港!
为了追踪嫌犯,他为长得像受害人的燕子买下一个“小香港”的理发店,引蛇出洞。徒弟的死让他从保卫科被下放至车间,接下来钢厂大幅裁员,他丢了工作,也丢了体制内的身份。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查案(做梦)。对于余国伟动机全不知情的燕子,突然在“小香港”拥有了一家理发店,她觉得离她去香港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好好做生意攒钱,就能离开这个体制,香港回归就是一种希望。她认为自己也拥有了余国伟的爱情,这是她的工作所不能奢望的东西,就像做梦一样。在理发店中,她放歌《情人》表达爱意。


三.梦想破灭
1.我抓住了梦想!
通过对燕子理发店的蹲守,余国伟盯上了一名“嫌犯”,认定他就是杀人凶手,并且把各种线索套用在他身上都是合适的,余国伟像发疯一样跟踪他,最后近身质问他,这个“嫌犯”被他吓得不轻。他觉得他抓住了自己的梦想,破了案子依然可以回厂子里获得荣誉。

2.我的梦醒了,可你还在做梦
翻看了余国伟侦查笔记的燕子,终于知道了真相,如梦初醒,自己原来不过是余国伟用来引诱嫌犯的诱饵,他不爱她,他也不想去香港,他热爱这个体制愿意永远不要醒来。燕子喜欢在铁轨桥上发呆,因为铁轨是可以带她离开这个“永远走不出去地方”的途径,当他知道余国伟的梦想就是“留下”时,她失望的说:我的梦已经醒了,可你还在做梦。

3.永不醒来
余国伟为了实现梦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将“嫌犯”拖到厂外的案发地,残忍的对他施以暴行,他不能忍受再次失去梦想,当“嫌犯”被打得血肉模糊时,他如释重负的笑起来,脑中响起了劳模颁奖时的歌曲。殊不知梦想早就随着时代的更迭离他远去,他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想活在体制给他编造的梦想中,愿意永远不要醒来。

被抓后,他的师父张队语重心长的问他:案子已经有线索,马上要破了,你这是为什么呀!余国伟痛苦的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哭起来,他知道即便案子破了也不会是他的功劳,他的梦追得太辛苦了,那么近却又永远得不到让他发疯。此时镜头回到铁轨桥上的燕子,从余国伟身边自杀坠下,“乘着”火车远去,因为梦醒之后的燕子对生活失望透顶,觉得近在眼前的梦想突然离她远去,让她无法忍受现实,既然不能继续做梦那就死吧。就和“犯罪”的余国伟一样,我宁愿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太痛苦。




四.好日子
2008年出狱后的余国伟找到张队,了解了当年真正的凶手早在他追凶时已死。他回到厂里破败的颁奖礼堂,回到他梦想中最得意的地方,可是连看门的老头都已经不记得他了,时代已变。

厂子被爆破,就像一个被废弃的时代,只留下粉尘和破碎的记忆,那些让人激动的光荣和梦想已经灰飞烟灭。“家”已经没有了。

1997工厂裁员时,有一个工人杀了自己的老婆,被抓后说,这是我的家,我不想离开!张队感慨的说:(国)家本来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

拿着新身份证的余国伟登上长途汽车准备离开这个伤心地,车上响起了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窗外飘起了雪花,客车此时如闯了鬼般的无法启动,余国伟欲走还留。

5 ) 如果回到1997年

2008年,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我要回到1997年了,真是舍不得你们》,这个帖子已经是天涯最知名的帖子之一。

我不知道董越导演是否看过这个帖子,巧合的是,故事的起点是1997,故事在影片中的终点是2008——这也许不是巧合,而是无论1997还是2008,都是这个国家、民族,都是太多个体难忘的年份。

关于影片的气质、讲故事的方式,已经有不少人说过了。而影片打动我的是在时代洪流里英雄梦闪耀又破碎、小人物挺立又跌落。

如果能够回到1997,会不会有人去告诉余国伟:不要在凶案上再纠结,去彻底的无私的爱你身边的燕子。

1997年的余国伟会听劝吗?

好几年前我曾经说:短片里,尤其学生作业里总是急于完成对一个人“转变”的描述,和解是符合观众和电影节期待的结局,但其实好的作品里——那些流传到现在别的叙事作品里——的人物,往往是“打死都不改这一身臭毛病”。

余国伟和我们许多人一样,打死都没有改掉自己身上那一点理想和心机的混合。这是很多人的平常命运,是从1997-2008,又从2008到现在,是那么多个体都用了最大的气力去主导人生,却慢慢走进时代的洪流,变成越来越像的,面目模糊的群体。

余国伟在他们中间,迄今不过五十出头,希望每一个他过得好!

6 ) 这个冬天有很多雨水,是为了等待暴雪“终至”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故事,这是一个今年华语电影里为数不多的好故事。

好的剧本是第一,在此基础上紧接着的才是好的表演,所以段奕宏才凭此拿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影帝。整个电影看下来,实至名归。

很明显,《暴雪将至》属于类型片里的文艺片。悬疑是主线,扑朔迷离的案情背景下,被连环杀人猥亵妇女的阴霾笼罩的让人觉得压抑的工业小镇里,上演了一段“救人者最后杀人”的“杀人回忆”。

余国伟的“余”,是剩余的“余”,多余的“余”。这大概是十年监狱生涯让他不自觉悟到的一点对自己的认知。

但是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人物背部后脑勺特写一样,我们只能看到真相的一半。很自然联想到《一一》里的洋洋,“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所以我要拍下来给你看啊。”

看不到的、深藏在心底的是什么?

那是想让心爱的女人留下来的愿望,那是自己从“余神探”到劳模的名声满足,那是自己的正义,那是自己的好奇,那是自己的守护,那是自己的“爱”和“怕”。

这是97年的冬天,工业重镇上发生的多起荒野谜踪事件。多个女人抛尸荒野,死状惨烈,经查是同一个神秘的凶手所为。97年是香港回归的一年,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浪潮下的一年,是巨大变化的一年。

燕子想离开这里去心心念念的香港开一家理发店,老余秘而不宣的愿望无非是想让她留下来,害怕她成为凶手下一个目标,也是为了早点达成愿望,遂私自“侦查”,将最繁华的三条街的交叉路口,号称“小香港”的那家理发店盘下来,企图给她一个“家”,企图将凶手“引蛇出洞”。

他蛰伏等待,和以前穿着无异于别人的雨衣,在大街上迅速被人潮挤过,迅速被雨水拍打过的迷惘无奈和愤懑不同,这次他有了目标有了方向。

当找到的嫌犯那张脸第一次正面出现时,其实我就暗自觉得他不是了。

其实还是很有“套路”的叙事,后面顺理成章。由于冲动,错认嫌犯,凭只有一只41码到处都合适的鞋的物证,凭他多次光顾燕子的理发店,和在街上对女人多看两眼等,就一口咬定他是凶手。

但这都不足以成为杀人的直接动机。

导演很聪明,或者说,剪辑很聪明。将老余和燕子在高架桥上的那一段拆分成了两段叙事。中间的时间给了老余杀人。

燕子,可以看出是喜欢红色的姑娘,总是一身红衣,她向往热烈的都市生活。她是个神秘的女人,不知道来历,胳膊上的疤痕肯定藏了不少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无意中发现老余的“侦查”活动后的另一种“爱”与“怕”,长久的哭泣,她可能追求的是一种平静,一种稳定的美好。她没有想到的是,这爱的背后的复杂性,如从来不曾停过的雨水,如看不透的黑夜,如在桥上俯瞰小镇那绵延不知伸向何方的铁路线,如下一个未知不明的受害者。

“希望在哪里呢?”

“我知道你的愿望了,你是想让我留下来对吧。”聪明的女孩,说着她坐在了桥墩上看着下面。

她会不会跳下去呢?我想。这个动作太像要跳下去的准备动作了。

接着,镜头一转,老余把嫌犯拖到荒野,愤怒杀人。有目击证人的一场杀人事件,乌云笼罩的天空下,墨绿色的雨衣,远景里几乎和真正的凶手一样“残忍”的施暴的老余。

结局可想而知,杀人就是有罪。

这时,被抓的老余抬头看看天空。仿佛看到最后和燕子在桥上,燕子最后笑着看着他,然后一头倒地。

那是真的。

作为观众的我,猜测也对了。

知道我想到了哪部电影?嗯,就是同样有段奕宏的那部电影。一个叫李缇的姑娘也是那样看着郭晓冬,然后一头倒地;一个叫余虹的姑娘在昏倒后医生问名字,她说自己姓余,多余的“余”。

多么像啊。

总是灰暗的色调的97年,不辨来处却知归途,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留在此地的燕子,锒铛入狱的老余,不知去处的真凶,大批下岗的工人们。电影里的其他和主线无关的案子,如丈夫杀害妻子,也是那个变化的年代,一切暗流涌动,人心惶惶下的一个缩影。

你在那些巨大的职工家属楼上抬眼望去,你看那一身身一模一样的雨衣,那将帽子带上就看不清楚谁是谁的雨衣下,掩藏了多少秘密,多少无奈,多少害怕,多少冤屈。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有多少人在行走,就有多少故事。

十年后。出狱的老余,即将爆破彻底拆掉的老工厂,已患疑似痴呆的警队老张。

老张病前给他留的东西,在那么薄的一张纸片上,陈旧的新闻报道,那么轻的一个真相。

真凶已死,车祸而亡。

诡谲的是,他被人祸“绳之以法”的时刻,他提早离开,他的几秒缺席,他的不在场的时刻,恰恰是一场错过。

这就是反转。这就是真相。电影里最有戏剧性的地方就在这里。

后来我看见了阳光。在老余在肇事者家里听到真相后外面屋子里照进来的阳光。

这个时候,他可能才真正明白自己当年杀死自以为是的凶手后老张的那句潜台词:凶手马上可以查出来了,你为什么要铤而走险,做多余的事情?

你,为什么这么多余?

“我,为什么这么多余?”这一定是老余最想问的。

他最后去了那座老工厂当年颁奖的那个台子,早已物是人非。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正应了燕子死前说的“梦”。不该发生的,该发生的,都发生了。

最后一切的一切,随着工厂爆破而倒塌。那些“浮城谜事”,那些怅然若失,那些无奈,那些悲剧,都可以荡然无存了,一切都消解于这个巨大变化浪潮的时代。

大概也只有重新给自己一个新的“身份”,但是回家路上当汽车出故障,发动机迟迟发不起来,就像故事的最开始,自己的摩托坏了,警察的车坏了一样,往事重现。

这时,窗外,终于下雪了。

为什么我会说“终于”,因为97年的冬天,已经有了很多雨了。片名“暴雪将至”的这个“将”字,真是等了很久,有十年那么长。

冬天多雨,很反常;冬天下雪才是正道。

这里,广播是个很重要的元素,不断的天气预报做环境渲染,以及另外的广播里三次传来像是学校里运动进行曲的声音,暗示背景,烘托人物感情。

暴雪终至,仿佛我们一直在等待这一刻,仿佛暴雪终至后,就是晴天,就是希望,就是光明。

虽然,那曾经似飞雪从工厂小礼堂天花板上飘下的飞絮已不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终究会过去,那些“错过”的爱恨已消失。

这里是湖南。这是2008年。和现实背景的结合,那年受雪灾最严重的地方。

“还是有希望的吧?”

“还会有希望吗?”

这是导演最想表达的,也是导演最想问我们的。

很喜欢这部电影,短评写不下才写了长评。

短评

这电影看得我欲哭无泪。走出电影院,失魂落魄。看电影时,我一会儿代入男主,一会儿代入女主。内心戏多得要死。我像男主一样失去了十年,然后又失去了十年。也许我早就像女主那样被轰鸣而过的时代列车撞死了,但我自己还不知道呢。一个人如何证明自己还活着?这是一个问题。

5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导演把握社会现实和类型片的能力都相当可以了啊~很像曹保平风格,支持这种走向的国产电影~

9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力荐

多余的余。一个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全片视觉风格是统一的,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视角。但江一燕从头到尾都不在状态,令人难堪。后面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却已来不及了。飞车粗暴,爆破造作。想玩点回忆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13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女人的死亡方式,被男人拖到另一个地方,缓慢,残忍,一刀刀杀死。男人的死亡方式,当他发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多余的国度,做多余的伟大梦想,余国伟。

1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电影真的很像《杀人回忆》但像就像吧,起码前半部分节奏氛围都很棒,可是从江一燕角色正式上线之后就变了。偷看日记产生误会,能解释不解释直接跳轨自杀,这么疼痛这么矫情,然后这就成了主角施暴的导火索了?我想看的是小人物为进编制,破案到癫,直至入狱的过程啊!

18分钟前
  • 永恒星鲈鱼
  • 较差

3.5 创作思路上有《白日焰火》的影子,全片都在营造暴风骤雨及被下岗潮裹挟的低压氛围,个体记忆被无情碾碎,并将凶手直指整个失意压抑的时代。后半段剪辑有点崩,尤其是燕子的最后几场戏,导致高潮部分剧情走向缺乏力度。无法幻想的日子里,我们都成了多余的人。

2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20171029 TIFF 全球首映。不差,作为处女作来说,厂房和筒子楼的全景空镜还有工厂追逐戏真的蛮惊艳的。只是故事还是有些卖弄,导演QA的时候也显得有些迷,估计自己也没琢磨透。雨雪作为意象,操作得有些过。段奕宏超级棒!!!段奕宏本人超级帅!!!!给段奕宏投五票!!!!!(想了一下还是加一星

23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余国伟 钓鱼的鱼 多余的余 暴雪将至的时候 每个人的命运都跟余国伟那条不断拉扯的夹克一样尴尬

24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批判前 先把故事讲好;起手势很高 越讲越平庸

27分钟前
  • st.moto
  • 还行

这个片子看完很憋屈,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呐,别太把自己当专家,越有人夸你,你就可能越成笑话,别总想着过去的荣耀,你以为的那些光荣搞不好最后都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喂了狗。

30分钟前
  • 小川叔
  • 推荐

前面给出的所有线索,到后面都是无用的,然后导演说:“算了要不我们还是谈谈时代吧。”……镜头质感不错。

31分钟前
  • 荞麦
  • 还行

段奕宏影帝努力地扮演了一次宋康昊。40分钟以后全面崩坏。江一燕在我心里还是隐藏极深的万年烂片王。

32分钟前
  • 你虎哥
  • 还行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

3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从头下暴雨下到尾这一点就值回票价……

40分钟前
  • 吃吃
  • 推荐

段奕宏那个角色只能解读为深柜了吧!虽然不想每次都用那么情欲的视角来看段奕宏主演的电影,可是看完以后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也就那句“跪下,撅着”了!

4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他想在集体里留下自我,却被时代率先抛弃,他想从正义里偷份荣誉,自己却成了作恶凶徒,疯狂的追凶路上他毁掉三条人命,暴雨连阴,其实正义早已生效,暴雪将至,可惜他的人生已经失效。犯罪是壳,时代是肉,人心是核,一个癫狂小人物的1997,黑色又荒诞。

44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东京电影节 低配版《白日焰火》。想讲太多导致故事浮得厉害,导演处女作值得鼓励

48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还行

如果老段要利用我查案我愿意每天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让嫌犯上钩被抓继而帮助他成功破案评上先进转正上调实现梦想。他喜不喜欢我,是不是深柜我都无所谓。

49分钟前
  • 中也
  • 推荐

案发地点一年365天都下雨,可能凶手是萧敬腾吧。

54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厂里那段追赶戏拍的绝了,工业水平全程在线,故事太温吞看到中间有点嫌长。另外一个还算严肃的电影在世界首映这场的Q&A,全是一些小粉丝儿在争相表白偶像,求祝生日快乐的上台自拍的还有要translate by myself的,感觉真丢面儿

56分钟前
  • Cindy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