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之旅》 BBC纪录片总是能给我感动。 这部纪录片是由一个很有趣的老记者主持的,他大概有七十多岁的样子,很有亲和力,并且他的采访很有技巧性。比如,他采访足球队时候会穿上队服踢一会球,尽管很快他就摔倒了,并且对教练自嘲说:我被替换下去之后,球队明显更流畅了。他采访运动员时候,会陪着跑一段步;采访纺织厂时候,会动手纺织;采访乐队时候会扭一段笨拙的舞蹈。他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但就像一个邻家慈爱的老爷爷,让非洲那些跨越种族的人们对他没有防备之心。也许这就是BBC的大智慧吧。 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习惯于称所有黑人为非洲人,而根本记不住他具体是哪个国家的。但我们很少称一个黄皮肤的人是亚洲人,而开始注重他们的国籍。对于一个欧洲人,很多地方可能还要具体到地区,比如北爱尔兰人可不想被叫做英格兰人,虽然他们的国籍都是英国。这种现象是否证明了越是发达的地区,越是注重个体的多样化,并且互相尊重? 采访中,一个南非的哲人提到了一个非洲的伤痛:非洲也许名义上已经基本不存在殖民主义了,但是它已经不是非洲人的非洲了,我们可能只占百分之十,甚至更少。 BBC的这位老人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游历了非洲,又一个原宗主国国人,英国人的身份跟那些非洲人开着玩笑:你们在庆祝建国日?哦,是把我们英国人赶走的那天吧? 非洲已经在进步了,在向着人类的现代文明张开双臂,拥抱着,跑着。但是非洲的伤痛依然还存在着。“五常”还在各个方面控制着非洲的方方面面,不知道所谓的援助里面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当然,我很高兴地看到,非洲大陆早已经充斥了中国人的身影。尤其在基建方面,已经完全在国人的掌握之中。很多非洲人也都在学习汉语,对祖国来说,自然是好事。在世界潮流下,很多中国人担心我们的传统会被遗忘。但是非洲无疑在一步步的世界一体化中,似乎更加难以形成自我真正精神内核的独立。他们不曾有过,遑论失去。比如,也许是我学识有限,非洲的文学家我基本上都没有听说过。非洲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另外说一点,在世界大国中,我喜欢中国和加拿大。因为非洲在如今五常瓜分的现状下,中国是唯一不曾在那里有殖民地的国家。而加拿大也是唯一不曾在世界任何国家设立过殖民地的国家。也许是他们孱弱,被殖民的历史造就的,但他们现在都是世界大国,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 非洲无疑一直都是落后的代名词。他们并不是人种的低劣,不是资源的匮乏,不是时间的阴差阳错,他们天时地利与人和都没有错,却一步错步步错。人类文明史充满了血泪,这部历史我们需要永远反思和铭记,因为“我们可以宽恕,但我们不能忘记。” 2020.7.12
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 看完了老爷子的介绍,从非洲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到最南端的南非,都有涉及。 这个纪录片中让我非常震撼的是,世界上真的还有如此落后贫穷的国土,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非常泥泞,很多人连鞋子也穿不起,很像30-40年代的中国。当然,导演并不是希望呈现非洲落后的一面,而是非洲人民身上自力更生,热情的一面,也确实如此,如他所说,非洲人不希望被怜悯而是被尊重,不希望被安排而是公平。美好的愿望,却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国家如果没有实力,不解决温饱,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的问题,所有的希望都只能空谈,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虽然片子记录的是非洲印象,但是却能处处看到中国的影子。中国投资在非洲大地已经遍地开花。中国不惜花费上百亿为很多非洲国家修建公路,铁路,挖掘矿石等等,非洲人民用中国制造的手机,摩托车,汽车等等。作为回报,中国也在非洲拥有的资源上赚了一笔,例如刚果,中国可以在开采国家铜矿,钴矿,金矿方面拥有很多话语权。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之间是互惠的利益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国家在另一方广阔的土地上产生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我其实很欣慰。一方面,这说明中国不断在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没有以掠夺的方式在发展,而是在做生意(可能我看得不够深)。
另外,从非洲发展的模式上,我也看到单一发展模式的局限和危险性。刚果就是。片中的那位非洲领导人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如果资源挖完了呢,因为资源总会匮乏的。之后,他们的人民又靠什么生存呢?他们会被遗弃的。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担忧。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发展模式,而只是靠挖掘矿山,危机总会到来。
主持人老爷子也很随和风趣,力求融入到非洲人民的圈子里,他亲自体验耕地,用水泥盖房子,和当地人一起跳舞等等,看得出,他真的在努力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呈现非洲大地和非洲人民。如他所说,非洲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尊重和平等。
总之,这是一部还不错的记录片。
想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地。 看完了老爷子的介绍,从非洲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到最南端的南非,都有涉及。 这个纪录片中让我非常震撼的是,世界上真的还有如此落后贫穷的国土,大部分城市的道路都非常泥泞,很多人连鞋子也穿不起,很像30-40年代的中国。当然,导演并不是希望呈现非洲落后的一面,而是非洲人民身上自力更生,热情的一面,也确实如此,如他所说,非洲人不希望被怜悯而是被尊重,不希望被安排而是公平。美好的愿望,却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国家如果没有实力,不解决温饱,政府腐败,经济发展的问题,所有的希望都只能空谈,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虽然片子记录的是非洲印象,但是却能处处看到中国的影子。中国投资在非洲大地已经遍地开花。中国不惜花费上百亿为很多非洲国家修建公路,铁路,挖掘矿石等等,非洲人民用中国制造的手机,摩托车,汽车等等。作为回报,中国也在非洲拥有的资源上赚了一笔,例如刚果,中国可以在开采国家铜矿,钴矿,金矿方面拥有很多话语权。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之间是互惠的利益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国家在另一方广阔的土地上产生着如此重要的影响,我其实很欣慰。一方面,这说明中国不断在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没有以掠夺的方式在发展,而是在做生意(可能我看得不够深)。
另外,从非洲发展的模式上,我也看到单一发展模式的局限和危险性。刚果就是。片中的那位非洲领导人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如果资源挖完了呢,因为资源总会匮乏的。之后,他们的人民又靠什么生存呢?他们会被遗弃的。这是他实实在在的担忧。如果不能找到新的发展模式,而只是靠挖掘矿山,危机总会到来。
主持人老爷子也很随和风趣,力求融入到非洲人民的圈子里,他亲自体验耕地,用水泥盖房子,和当地人一起跳舞等等,看得出,他真的在努力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呈现非洲大地和非洲人民。如他所说,非洲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尊重和平等。
总之,这是一部还不错的记录片。
十年前的片子,不是以传统苦难与悲惨的眼光看待非洲,而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发现非洲新兴经济国家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点,以及那些勤劳奋进的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力,也看到了中国援助非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尾引用南非爵士音乐家的话非常有力量。★★★☆
这种积极,在地的视角不错非洲人的血肉何时关注积极面,何时关注消极面,这是一个问题?
难得的摆脱救世主视角的西方纪录片。这么说来,世界对非洲的印象真的局限于饥荒、疾病和动荡。赞美非洲的关注点大多是野生动物、自然风景和原始部族。无关感想,中宣部在干什么,非洲基础建设多好的国家形象宣传,找些专业人士拍专业(重音)纪录片多好。
一直向往非洲,好想去一次看看
safari和war以外的非洲 很有趣
大到国家领导人,小到农民田地,从国家首富的企业到摇滚明星,到集市上的普通民众,到结婚典礼,到自行车比赛,到饥荒,到发展,从足球到高尔夫球~~~涉及到非洲几个国家的方方面面。而且讲述人谦虚,友好,他获得了非洲友人的善意,帮助和热情。这里讲到了很多中国对非洲的帮助,还有英国殖民的深刻影响。这是一个多元和有希望的大陆
很想去非洲啊
有选择的表现非洲充满乐观朝气的一面,但正像主持人说的,我们很容易看到对非洲苦难的报道,但这片土地上也有许多积极生活着,寻求着改变的人。多关注一下这一面,我们会更懂得如何尊重非洲,而尊重是比援助更受欢迎的。
一个 新兴的经济体
中国就缺纪录片,因为了解海外的人不够
爱看这种 还有印度哈哈哈 有种小时候放寒暑假回老家耍那种感觉
挺好看真的要赶紧学听力了结尾适合作文
从这个角度看非洲真的蛮惊喜震撼的,不知道过了十多年,现在的非洲是什么样的。
这部纪录片主要介绍的不是风景,是社会变迁。历史教科书上提到非洲很少,所以除了穷也不 了解更多,教科书介绍敌人太多,介绍难兄难弟太少。想系统学习非洲历史。这部纪录片给了我这个想法。
这时的非洲如同80年代的中国,一切都是有希望的,积极而快速向着光明前进。
2010年BBC拍的关于非洲的,与我为数不多的几次非洲之旅时间吻合,比较符合我对于非洲的认知,即饱受创伤后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与希望的大陆。这个主持人以白人中产知识分子的面貌与非洲各国各人打交道,得出结论:非洲需要的是尊重而非怜悯,需要关注并相信他们自身发展的力量。只是这个片子里采访的对象,大部分都是各国的上流精英,个别也是小业主中产,几乎没有底层,所以总体而言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欣欣向荣的朝气蓬勃的非洲。印象比较深的采访对象,有刚果金的政要点出的对于资源型发展模式的担忧; 拉各斯嘻哈歌手的蓬勃生机; 南非爵士音乐人的哲思; 达累斯萨拉姆的乐队在简陋的礼堂里排练莫扎特的安魂曲的那种契合。
3集,9个国家,西非东非和中南非各一集,幽默,真实。
纪录片也可以拍得如此有趣,主持人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假意客套。人性的魅力便是如此,很欣赏
快十年过去了。
有点老白男自满高傲。但我没想过这个时候了还有割阴蒂这种东西,真他大爷的恶毒。那个王长的特别像我妈她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