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时光派

综艺大陆2019

主演:窦文涛  蒋方舟  马家辉  陈晓卿  

导演:苏雷

播放地址

 剧照

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2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7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9-16 10:22

详细剧情

  《圆桌时光派》是《圆桌派》第三季的番外节目,延续了窦式主持风格,邀请陈晓卿、马家辉、蒋方舟与"时光"约个会,共话初老,探讨时光的意义。

 长篇影评

 1 ) 我的“初老”和“着急”

“初老”和“着急”是进入不惑之年的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看节目时,我也在问自己:从何时感觉自己老了?越来越着急了吗?

是何时呢?发现第一根白发时?逐渐失眠少觉时?出现90后00后同事时?好像都有。过了三十五岁,身体、理智、周边环境都在提醒,你已逐渐老去。但明确的标志似乎有两个:一是我的外甥生了小孩,我正儿八经成为了爷爷辈。人事代兴,我在父亲对我的尊重和顺从中感觉到了成熟,也在子侄辈成长中感觉到了衰老。二是我在事业或其他目标的追逐中产生了胆怯。以前总很有信心、很有勇气,很多事想干就去干了。但去年,面对工作的变化我突然犹豫彷徨,不敢去改变,害怕失去现有,不敢确信自己生活还有其他可能。

越来越着急了吗?这点似乎没有。二十多岁,我刚接触网络时,总是追着一个话题不停搜索,想穷尽所有资源。后来就意识到,面对无限的资源,想穷尽是不可能的。以此类推,世间可追求的东西太多,你不可能拥有所有,所以必须判断和选择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目标,择善固执。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其他的诱惑出现时,你就不会焦虑、不会渴慕、不会因因为一个东西大家都想要所以贸然耗费生命也去追求它。会更加坦然,更加从容,用尽力气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2 ) 接受自己

开篇两集就直指两个抓住人心的话题,害怕“变老”、“着急”,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的“焦虑”的一种体现,这种焦虑是因为我们在不断推着自己往前变好,这样反过来想,就是我们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储备更多人生智慧。

节目里面说的那些想法和例子,我们生活中好多人都有过,既然很多人都有,那就是正常的,你可以去接受这些,大胆的包容到自己的心里,这样焦虑就转化成动力。

“老”“着急”“焦虑”“时间”等等这些,当我们意识到它们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时,我们会很吃惊,慌乱,但是接下来就会接受它们,让它们融入到生活中,成为一部分,而不是被我们厌恶和讨厌的外在,否则,我们会在原地一动不动。

 3 ) 圆桌时光派我觉得值得留存的语录

责任让人变老,你别看你就是一80后,你20岁,明天让你当个省长,你试试马上他就老了,幼稚的人因为你没承担。——窦文涛

一个游戏论坛上一个80后发了个告别贴,因为有一天他女儿发烧了,带去医院检查是白血病,不是恶性的就是你要投入钱和时间就可以治好的那种,但是他还是决定他知道那一刻就把这个游戏删了,不是因为觉得花时间花钱,是因为他发现他没有办法在游戏当中逃避自己了,现实太现实以至于他必须回到现实当中,去承担责任,就是人在年轻的时候吧,你会觉得你可以逃进很多东西,你可以逃进叛逆,你可以逃进审美,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虚无,但是在承担责任那一刻,你发现现实当中不仅自己很无力,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就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蒋方舟

我们如何定义老,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年轻人搞不清楚老跟成熟,比方说到30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手上有资源有权利,人家要仰望你依靠你,你可以感觉自己老,也可以感觉自己成熟,差别在哪里呢:假如你感觉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你是恐惧老,恐惧你能力不足够,你有焦虑,可是假如你那个时候有自信心的话,那你就不会感觉老的,我成熟啊——马家辉

比如说小孩子课间休息10分钟就觉得好长,我们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为什么呢,因为比如5岁的小孩子他度过一年,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是五分之一这个比例,你呢40岁你再过一年,你是四十分之一,所以咵一下就过去了,所以实际上不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时间。——窦文涛

你其实到五六十岁再遇到感情,你想的是,我在这个倒计时当中还有多少时间可以过,这个感觉是有一种衰老带来的浪漫的——蒋方舟

当年轻人察觉到你老并且示弱的时候,他就会毫不留情地嘲笑你,就是当我爸开始跟我说网络语言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是嘲笑的,这是年轻人一种特有的残酷,他会发现当你讨好他的时候,他不会因此觉得我被讨好了,而是觉得那我就可以去嘲笑你了———蒋方舟

这个是代代人都有这个问题,比如胡适老先生就说过,不要谄媚年轻人,他是一种态度,我现在从晓卿这里学习的还是和而不同,咱们是不一样的嘛,但是我们要互相沟通,我了解你就行了嘛,我要变成你,那我的价值就没有了,甚至我就变成可笑的了,变成娱乐人物了。——窦文涛

她说:我们老想年轻,老怕老,实际上是老把自己当成一个性的对象,被欣赏的对象,就是说我们原来老觉得要好看是男的或者回头率,你看在这个时候你对你的认知是,我是一个花我是一个被欣赏的,她说今天晚上我觉得,其实啊 就像你们男的这样,我做一个欣赏者我也很舒服,我欣赏欣赏男的有多帅,或者欣赏欣赏同龄的女孩,她能这么漂亮,因为我现在事业有成,我也有我的自信,我也有我的知识,我为什么到了40岁了,我还老把自己想往那个让你们欣赏的那个方向去扮呢?——窦文涛

“时间就是金钱”其实背后一个很残忍的逻辑,就是每个人时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就是有人时间的价值便宜一些,就是有人时间的价值贵一些,比如说真的有人愿意花两个小时去排队等喜茶,三小时排队买一杯奶茶,是因为这个时间他其实也创造不了什么别的价值,只能说他时间的价值就是被稀释掉的,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他跟你吃顿饭他恨不得都要损失了几万块钱。——蒋方舟

我不太喜欢特别着急的事,我觉得着急的事肯定都是不重要的事。你因为冲动吃过亏,你可能就不会再去冒这个风险,哪怕你占理的情况下,你也有可能吃亏,你就会不断地警告自己,这个可能是不对的。——陈晓卿

看朋友圈对我来说效果刚刚相反,当我看到那么多人有不同的生活状态,我不会着急啊,刚好提醒我,我干嘛要为自己眼前这种小事情来烦恼呢?原来晓卿先生在北京吃这么好的,还过这种日子,我又觉得我可以把我自己从眼前的事情放开来,拉出来拔出来了,我不需要焦急,没有朋友圈我反而会焦急,好像眼前的一切就是我的一切了,我只能拥有这个,原来朋友圈告诉我说,有这么多不同的生命的处理的方式,享受美食也好,谈文化艺术也好,做什么事情都好,反而应该是把我们的圈子扩大。——马家辉

我会通过经验去找值得看的东西,刷屏的不看,就是大家都说的同一个话题我没兴趣看,我关心的是那些被忽略的东西,它也许能够给我带来能量。是不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就可以忽略我们打碎的东西,那我关注的恰好是那些打碎的东西,即将消失的游牧生活,游牧现在不允许了,即将消失的台湾的镖旗鱼,已经没几个人会了,包括采笋子现在都风景旅游区,都弄人在那儿唱民歌组织各种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事情,我们原来的生活多样化样本在一点一点的消失,我们都在用某一个品牌的外卖,在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吃的是一样的,那为什么这个片子(风味人间)会被大家喜欢,我想可能大家心里对过去的那种:大家生活可能不一样的有一种怀念。我要做的不是它好与坏,它是我们祖先的生活,希望用一种美味的方式,让它呈现给你看一下。——陈晓卿

农耕民族他的组织性更强,他有等待分配任务的DNA在他体内,因为我们要修水利,那你要选一个头他可能是组长,可能是这个祠堂里面辈分最高威望最高或者最聪明的人,他来主持大家的事情,他有把自己交给别人的这个安全感,游牧民族没有。我们下一个片子就是讲谷物的,和BBC合作的,实际上它更深层次的是讲社会组织,那你发现东方民族或者是吃谷物的民族,包括南美、南美土著人,你会发现他们在性格上会有很多相同相似的地方,他能等,游牧民族倾向于不太能等。——陈晓卿 这就是一般说的亚细亚生产形态,能够等,然后服从。——马家辉

我有个日本老师研究全世界镜头平均长度,20年前镜头最短的是新加坡3秒多一个镜头,它信息量相对的就要丰富一些,日本是例外很慢,然后你会看到韩国美国欧洲中国等等,它跟整个社会接收信息的能力有非常大的关系,现在再做这个研究我相信中国是很靠前的,我去阿姆斯特丹电影节,我就会很感叹,一个300万的城市能在一个月里变成600万的城市,另外300万全部是来看电影的,而且那电影都非常的长非常慢,也没有故事,更多的就像监控录像一样,大家津津有味地在这儿看,它这个社会非常非常的固化,很稳定,这就是欧洲。——陈晓卿

我们现在单位时间的信息量是有量化标准的,你如果走神了,这边,你可能会遗落了东西,那我会用音乐、旁白或者画面来提醒你,能让你不走神。——陈晓卿

现在的注意力经济,你要知道这是钱这是盈利这是流量,它用一切的方法研究你的人性,感官,欲望,而你一定会上套因为你是动物你是人。——窦文涛

 4 ) 番外也能上9分,这个国产综艺也是没谁了

你老了吗?

你焦虑吗?

在现在这样滚滚向前的时代下,无论你多么年轻,都会觉得自己老了。

无论你拥有了什么,还是会无比的焦虑。

一档节目,近来聊了聊这件事。

圆桌时光派

在这个众人皆忙,娱乐至上的时代,有一档节目,可谓文艺清流,所有人都埋头向前赶路的时候,它拉拢几个好友,围坐于一张圆桌,点一炷香,沏一壶茶,围绕一个话题边喝边聊,提醒人们:抬头看看

这个节目,就是《圆桌派》。

很少有综艺如此,连出3季,在豆瓣上均分9.0+,水准之高,令人佩服。

沿袭于《锵锵三人行》,《圆桌派》变为每期4人,改为圆桌,嘉宾各自独立,畅所欲言,没有一定要观念对立,窦文涛也不再是明确的协调者,可以更自洽地融入聊天。

因为多了一人的加入,观点、立场变得更为多元。

《时光派》,是这档节目的番外,只出两集,每集45分钟,再次9.1分。

对于苦等其第四季的忠实观众而言,这两期番外节目,简直就是2019年的开年惊喜。

这场惊喜,讨论了两个无比现实又扎心的问题:「初老」「着急」

除了主持人窦文涛之外,这期的嘉宾,《舌尖》系列、《风味人间》的导演陈晓卿,香港作家马家辉,以及“青年”作家蒋方舟。

「初老」

你从何时感觉自己老了?

听说公司新入职的同事刚满20岁的时候。

当听到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开始不再招收1990年前出生的员工时候。

发现自己开始熬不动夜,加不了班,蹦不动迪,喝不进酒的时候。

小朋友看到自己,开始喊叔叔或阿姨的时候。

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越来越像爸妈的时候。

羡慕别人发量的时候。

惊讶地发现,我们距离2046年要比1990年更短的时候……

种种蛛丝马迹,无不提醒着自己,不再年轻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80后、90后,在“叹老”这么多年后,终于不可避免地真情实感觉得自己“老了”。

可是,到底什么是年轻,什么是老呢。

面对三个早已步入中年临近老年的“老男人”,蒋方舟对于初老这个话题要更有发言权。

为什么当今社会人人叹老,60后,70后的人觉得诧异。

在原来的时代,三十而立,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40岁的时候到职业生涯的巅峰,开始收获人生的果实。

而现在一切都快,淘汰速度也变得飞快,到30岁的时候,甚至是一个人的收入曲线和职业曲线的顶端。

所以越临近30岁,被淘汰感越发严重,似乎自己即将被社会抛弃,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那么,什么是老了呢?

马家辉引用了南美洲的一个小说家小说里面一个人物的感慨:老了就是你越来越清楚自己身体的每个器官在哪里。

因为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你根本不关心每个器官在哪里,可是当你老了,身体机能下降,胃疼、心慌、肝痛……你就掌握它们的位置。

陈晓卿第一次怀疑自己老了的时候,也是身体和大脑已经没法撮合在一起,好好配合的时候。

就像一个足球运动员,最高峰的时候,他可以随意在赛场上玩,但当他状态下降的时候,他也想去防守,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蒋方舟感悟,变老的体现是,开始喜欢年轻小男孩的时候,开始欣赏他们的好。

反而更年轻的时候,中意的对象,往往是年纪大一点点的。

如今觉得,年轻人拥有自己不再拥有的年轻。

所以,当下“小鲜肉”、“小狼狗”、“妈妈粉”这样的词汇或群体大火,也侧面地反应出,最具消费能力的那一代人,在逐步老去,却无比怀念年轻吧。

羡慕年轻的身体,年轻的精力,尤其是对于精力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食物的口味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年轻时,更贪恋撸串、火锅那些过瘾的,暴力的,更为刺激的食物。

甚至有时候会吃到撑,吃自助餐,能够扶墙进,扶墙出。

但是这些,在“变老”以后,很少这样了。

当然,变老,不只是因为时间推着你向前,有时责任也会让一个人“变老”。

前几日,网上走红一位云南满头白发的80后基层干部——李忠凯。

长年从事扶贫工作,乡镇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移民搬迁工作,头发都苦白了以至于照片和他的实际年龄差距很大。

当你开始玩游戏有“自责感”的时候,你再也没办法心安理得地在游戏中逃避自己的时候,或许也是老了。

人在年轻的时候,可以逃进艺术、逃进游戏、逃进叛逆、逃进虚无。

但是,在你不得不承担责任那一刻,会发现不仅自己很无力,而且还有比你更无力的人需要去依赖你。

就那一刻,你没有资格年轻了。

马家辉认为,很多年轻人,没有搞懂老和成熟——能力的差别。

人到30,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手上有资源、权力,别人要仰望你,依靠你,你可以感觉自己老,也可以感觉自己成熟了。

如果你感觉自己老了,你是恐惧老。

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足,感到焦虑。

如果你有自信,那么不会感觉到老。

「着急」

你越来越着急吗?

岁月如江河奔流而逝,面对着追不上的时间,焦虑成了当下社会的通病。

出租车司机着急还不变绿灯。

排队时一整个队伍的人都在急。

领导着急,要提给甲方的方案你什么时候弄出来。

没时间做饭甚至是没时间出门吃饭,大家都点外卖,且恨不得马上吃到。

工程师着急着修改bug。

作家着急地通宵赶稿。

父母着急你怎么还不结婚。

你也在着急,急自己什么时候能发财。

“时间就是金钱”,尤其刚刚进入和“老”对抗的战场,我们对富兰克林的这句名言,信奉如命,中毒极深。

提起时间,我们就不自觉地要把它换算成金钱价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时间花得值不值?

在“时间=金钱”这个换算关系中,我们变得急不可待。

视频越来越短,15秒的短视频甚为流行。

看电视剧,看综艺,再无耐心,不是一心二用便要用倍数播放。

“30分钟读完一本书”,“5分钟看完一部电影”这样的剪辑节目,霸占播放榜单。

窦文涛也坦言,现在在算自己的时间,像个守财奴一样。

朋友约自己出去,心里还要算算,预期这次见面,能够得到什么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满足。

达到一定程度,或许才会赴约。

对着急,最显而易见的体现,就是排队安检和开车上路。

排队时,前面的人稍有耽搁,后面的人便开始极度不耐烦。

而马路上,超速、加塞儿,十字路口红灯变绿,前排车辆启动慢了点,便长鸣不止。

前段时间,重庆公交车坠江,就是因为一个乘客,发现公交车坐过站之后,着急要下车,跟司机起争执,最后大打出手,导致全车人都赔上了性命。这大概算是我们对别人着急最惨痛的代价了。

似乎是资源有限,我们每个人长期处于一种竞争关系。

车道是有限的,挣钱机会是有限的,工作机会是有限的,“韭菜”是有限的,所以大家都变得非常着急。

还有一些着急,是滚滚向前的时代,那些发展中惊惊啧啧的噪音,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便影响了你。

打开朋友圈,看到“这个人”过得怎么那么好,“那个人”领先你那么多,自然而然变得焦虑。

好多焦虑,都是被迫和好人人距离变得很近而产生的。

相反,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我们延迟满足的能力越来越低。

打游戏,要立即分出胜负,即时得到奖赏。

红包发出来,几分钟不抢就没了。

我们在纷杂的世界中,着急获取有助于自己成长的知识、资讯。

反而却被利用,我们对自己的时间分配的精打细算,催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

手机中各种App,无不用无比暴力的手段,抓取着我们的眼球。

然而,讽刺的是,我们越着急获得信息,获得智慧,我们浪费的时间就越多。

断章取义的文章标题,强行对比的错误逻辑,兜售的二手知识,无不是利用我们的感官欲望,在压榨我们身上的“注意力经济”。

窦文涛:这就是新时代的鸦片战争。

新时代的年轻人,担心自己落伍,担心跟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信息的渴求,无比旺盛,甚至晚上熬夜,病态地关注着世界的动态。

行业新闻、娱乐八卦、搞笑段子,充斥着我们超负荷运转的大脑。

这是你遇到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

世界在努力地讨好年轻人,但是时间又推着我们远离年轻。

如何面对自己的「初老」,如何安顿好自己的「着急」,无疑,是每个中年,青年,甚至是少年,重要的课题。

正如马家辉的观点:

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 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
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 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

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哪一刻,你突然觉得自己老了?

又因为,你变得格外着急?

< END >

 5 ) 年轻代表什么?从个体发展、人类进化来看才会明了

昨天刚看了窦文涛的《圆桌时光派》这里主要讨论第一集的“老”的话题。家辉老师的“过了18岁你每一天都在老”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生理上的老的确是每天都在进行,只要人类还会死,老就在继续;文涛老师同事的那句“我们讲的年轻都是从性的角度看的”这一点我也很同意,这既是生理上的年轻也是心理上的年轻表现。

其实整个社会的成长往往与我们个体的成长相对应,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应着个体成长中的“生殖期”(也叫青春期、两性期),对应的年龄约是10~20岁(成年期之前)。这一阶段的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在生殖区。这一阶段的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两点来看一下:

1)容易产生性冲动。

这一阶段生殖区的主导作用超过了其他性感区(动欲区)的作用。所以我们欣赏的、喜欢的、想要得到的东西都是生殖区力比多的需求。这个年龄层的人最追捧“小鲜肉”,因为“小鲜肉”正值青春期,他们的颜值一般都不低,肉体也处在最“鲜嫩”的阶段,是青春期的男女在追求的。

所以他们在看“小鲜肉”和看老戏骨(不一定真的老)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可以让他们的生殖区兴奋,有性冲动;后者无法让他们产生性冲动。所以追捧“小鲜肉”的粉丝们会用“扑倒”、“撩”等词汇。(对应的歌手或舞者也很爱用有性暗示的动作,如:顶胯。)

当下中国影视作品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点。爱用小鲜肉是特点之一,还有:爱拍校园青春片、霸道总裁系列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性追求、性冲动的特点。

2)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这一期的嘉宾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很好的证明。蒋方舟心里暗嘲爸爸、高中生说自己爸爸土、晓卿老师说的“冒犯”…

这里的“成人”是指“成熟的人”,不仅仅指自己的父母长辈,是指进入成熟期的人,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中国娱乐业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目前也处于这一阶段。公民们对某方面比自己强的国家有本能的抵触心理,比如:不管特朗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中国网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吐槽了再说;当日本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网民第一句话是叫好…(部分网民,并不是全部网民)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看上去比中国弱小的国家身上,中国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其实总结下来,处于生殖期的人们是缺少自信的,他们在寻找认同。他们不同于成年人,成年人可以在工作、家庭、学识中寻找各种身份认同。而生殖期的年轻人这时候受生殖区支配,本我的支配力量更大,所以他们追求的东西更多的是满足生殖区的力比多的满足,这就让他们很容易忽视或很难追求性欲以外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性以外的身份认同。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圆桌时光派》第一集讨论的主题:年轻是不是更好?(换句话说,处于生殖期是不是优于成熟期的人?)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我们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一一对应,也和人类发展相对应。

巴霍芬在他的《母权论》中将人类发展分为三大阶段:

1)大地原则阶段

混乱的性杂交。

2)德墨忒尔原则阶段

女性占支配地位,有了婚姻的观念和婚生子的概念。

3)阿波罗原则阶段

父亲取代母亲占支配地位,出现了领养孩子的观念。注意力从关注肉体和物质转向了关注心灵和精神。

中国表面上是父权制(阿波罗原则阶段),但本质上不是。我们制定的社会制度是父权制的,但是家庭、个人都不自觉地受着母权文化的影响。在外的确是男人抛头露面,但是在家庭中,男人听女人的(母亲、妻子等),而且人们推崇着这样的文化,当观众知道某个男明星在家很怕妈妈或老婆时,观众会有满足感。(这里不讨论好坏)还有更多更好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德墨忒尔原则阶段与阿波罗原则阶段之间还有其他的过度阶段,如:狄奥尼索斯阶段。而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更像是处在狄奥尼索斯阶段。偏爱感官享受、强调性爱、主张实行婚姻法、号召人们信奉男性生殖力、追随者主要为女性…这些都是狄奥尼索斯阶段的特点,也与现在的中国如此相似。

如果要说“年轻”,大地原则阶段年轻于德墨忒尔原则阶段,德墨忒尔原则阶段年轻于阿波罗原则阶段,那是不是越年轻就越好呢?当然也不是说谁“年长”谁就一定是好的。

那么在面对“年轻”与“老”的选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的答案是:不要选择“年轻”与“老”,选择你在不同阶段该做的不同的事,如果你到了成熟期就不要只是追求生殖期的事了。那么是不是在生殖期时就只要追求性快感和与成人的抵触呢?不是,你要追求些其他的东西,让你在成熟期时不至于只有性追求。我们要追求的是每一个阶段都能让自己进步/满足,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6 ) 影评《圆桌时光派》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

影评《圆桌时光派》 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

文/萌圈圈

一张圆桌,几杯清茶,一些水果,窦文涛邀请陈晓卿、马家辉、蒋方舟叙叙过去的时光,聊聊当下的话题,东拉西扯,在轻松的气氛中以一种调侃又不失幽默的方式揭示社会深层次的问题。风格平民化,就像是日常工作的你我,闲暇时光找一帮朋友聚一聚,聊一聊。

窦文涛在节目中既是主持人又是参与者。他曾主持过娱乐资讯节目《相聚凤凰台》,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闲谈节目《锵锵三人行》,法制节目《文涛拍案》,在2004年度"中国电视排行榜"中,获选为最佳谈话节目主持人。

陈晓卿曾当任多部纪录片的编导,2012年执导中华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2014年执导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同年,监制美食纪录片《一城一味》。2018年,参加综艺节目《奇葩大会第二季》,6月执导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在节目中时常会流露出对美食的爱好。

马家辉香港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学者,台湾问题研究员。曾任台湾华商广告公司文案企划、台湾《大地》地理杂志记者、《明报》世纪版和读书版策划顾问,凤凰卫视、有线电视、香港电台节目主持等。著有多部作品。他针砭时弊,语言犀利。

蒋方舟少年成名,7岁便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专栏,现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她是80后美女,熟悉年轻人的文化,给《圆桌时光派》注入了一些青春的气息。

第一集 你从何时感觉自己老?

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焦虑,觉得自己老了,要被年轻人淘汰了。

这也不是空穴来风。最大的00后已经19岁了,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70后,80后甚至90后都觉得危机四伏。

觉得自己老有两方面:一个是生理方面,一个是认知方面。

生理方面:

1、 年龄渐长,精力大不如前。定了闹钟想半夜起床看世界杯,铃声响了,挣扎了半天,掐了闹表继续睡。熬夜做PPT,第二天头昏沉沉的,好几天也没缓过来。以前蹦迪好几个小时都不喘气,现在爬个楼梯都得歇一会。

2、 各种疾病找上门来。想当年吃撸串喝冰啤酒何等畅快,现在吃一点凉的东西胃就会抗议。熬个夜,心脏就跟个小鼓似的砰砰砰地跳,心率飙升到了100好几。《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的作者拉姆·达斯中风瘫痪后,只能靠轮椅出行,说话缓慢,动作笨拙,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了“老”的含义。

3、 容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岁月是把杀猪刀,皱纹悄悄地爬上了眉角,爬上了额头,当年的帅哥变成了糟老头,当年的美女变成了老太婆。

认知方面:

1、 知识已经陈旧。知识日新月异,更新速度很快。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知识已落后于时代。

2、 看不懂年轻人的文化。看不懂年轻人的网络语言,欣赏不了年轻人的审美,接受不了年轻人的价值观。

年龄增长是自然规律,任谁也无法改变。我们该如何面对变老?

1、 接受人会变老的事实。节目中陈晓卿说“决定人寿命的第一是DNA,第二是环境,第三是医疗制度,第四是科技进步,第五是人本身,第六是饮食。”决定性因素多是不可改变或难以改变的。年龄增加,精力下降,机体功能下降,容貌改变都是自然现象。接受自己,从体态到容貌。

2、 积极改变能改变的。虽然锻炼身体不能保证延长人的寿命,但可以使人精力更加充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膝盖不好就不要做深蹲,心脏不好就不要去蹦迪,胃不好就不要吃辛辣食物。不要和自己的身体对抗,和身体和谐相处。

3、 学习新事物。节目中窦文涛说“5岁的小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慢,是因为度过1年占他整个生命的1/5,而40岁的成人,度过1年只占了生命的1/40,所以感觉时间唰一下就过去了。”另外,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新鲜的事物,过得很充实,而成人的大部分时间在干简单重复的事情,所以感觉时间很快。学习新事物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4、 年长的人有独特的优势。蒋方舟说“年轻人特别喜欢嘲笑年长的人,认为他们已经青春不在了。”其实年长的人有年轻人不具有的优势,有房子,有家庭,有工作经验,有能力,而青春是年轻人唯一的资本。虽然年轻人的文化年长的人不一定懂,但反过来,年长的人所见过的、经历过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懂。年长的人要有自信。

《圆桌时光派》闲谈中不乏真知灼见,伴你走过休闲时光。

 7 ) 你着急吗?

这期的主题是“着急”,你越来着急吗?我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急性子人,总感觉做什么事都慢不下来,不过要是有陈老师给我宽心,估计还是会有所改善的[偷笑][偷笑][偷笑],然后说到年轻人的焦虑问题,对信息的明辨能力,像辉辉老师那么聪明了人,也你抵挡不了信息的诱惑,毕竟是人性。陈老师的《风味人间》拍的确实不错,他一说起吃的,整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稍微贵一点的菜和便宜一点的菜,后者的评价的过瘾,迷幻,爽,前者是性感温和。那是否跟背后人的文化背景有关,我觉得是,人的用词跟文化教育水平有很大关系,后者懂得用语言来描述。

 短评

必须五星!精神世界的汲养地!窦妈依然水平在线!超喜欢看这些大老爷们唠嗑,有思想深度和涵养的男人真是迷死个人呐!方舟的存在也恰到好处,不高调不谄媚不做作仅真诚的输出观点,同时又能随时接住其他中年男人的话,这很难得好吗?

5分钟前
  • sarah稻穗
  • 力荐

做一个人畜无害的空巢老人

6分钟前
  • Daniela
  • 力荐

觉得安慰的是,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同时悲哀的是,别人走过你的来路,他也没能开出良方。总有一些人能够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更多的我们只能同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折磨,然后继续浑浑噩噩失去活力。

7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𝓸𝓲𝓵𝓪
  • 力荐

这回请的人不是很适合,谈得不够深,而且跑题严重。除了窦文涛和马家辉之外,我觉得如果请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俞飞鸿他们的话应该会更有意思。蒋方舟的问题在于她的视角一直在年轻人和前辈之间摇摆,关注的点主要还是自己,缺乏抽身而出看问题的高度。

8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无聊的时候,翻翻他们的聊天,也是一种放松。细想,他们的聊天看似随意,其实极富技术性。

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晓卿老师让人如沐春风。

11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推荐

和蒋方舟心有戚戚焉,也是从二十七开始担心变老,现在的状态是看年轻男子时的目光总是透着慈祥,并且能以正确心态欣赏好看的女孩子。

16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我可能真的老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时,我才刚上小学,转眼间《告台湾同胞书》都已经发表40周年了,台湾在那头,大陆还是在这头。岁月真的不饶人,可是我们也不要饶过岁月。

21分钟前
  • 蔡黄米苏
  • 力荐

欣赏不来蒋小姐

23分钟前
  • she's
  • 推荐

发现心算能力消失,发现看过的书撂爪就忘,骤然觉得老了。好在有Excel,好在记不住的未必值得记。

25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老是两集两集挤牙膏啊……改日播吧!

2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80后初老,60后濒死……开着弹幕看,一到蒋方舟说话就有人骂,还嘲笑人家的长相,天啊国人的戾气怎么这么重啊!尤其是对年轻女性…

27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推荐

我成了陈晓卿老师的迷妹,又渊博又幽默,慢悠悠的来一句神来之语太可爱了。

30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挺喜欢这两期《圆桌时光派》,分别聊了“初老”和“着急”两个当下的年轻人最困扰的话题,嘉宾也好,马家辉、窦文涛和陈晓卿都很健谈,而且聊得内容也不空泛。但个人反倒是觉得这两集最出彩的是蒋方舟,毕竟是相对年轻人的话题,蒋方舟总能用准确直接的大白话提炼要点而且一针见血,全程只想拍大腿啊!以及,第四季何时才能回归啊!!!

35分钟前
  • 搬砖侠
  • 力荐

看完锵锵行天下马上接着看这个,这个石家庄人越活越通透了。另外这么多年从不喜欢家辉老师到渴望任何事听听他的角度。我很荣幸地说我也老了。晓卿老师也不必赘言,一句“用年轻人的语言这是在冒犯人家”直接解开了我的困惑。

40分钟前
  • suelence
  • 力荐

不是老,是成熟

45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每一句都想拍大腿and点头不停

50分钟前
  • Swear
  • 推荐

还没看够就结束了。这集最喜欢的还是马家辉的观点:“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55分钟前
  • 壹零貳二
  • 力荐

这个时代越来越迎合年轻人,衰老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现在崇拜的偶像,已经都比我小了

59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2019年第一阵惊喜:又有圆桌可以看了,虽然才两集!2019年第一阵惊吓:怎么一上来就聊这么沉重这么丧的话题?让我们初老的90后怎么办!

60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