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揭穿巴黎的骗局
以前看过一部巴西电视剧,
里面大反派是个优雅的贵族老头,讲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
“人生,要是不去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漫步一次,
不在塞纳河边喝一杯左岸咖啡,就是不完整的。”
可是当我有一天真正站在巴黎上,她却给了我当头棒喝
Métro, boulot, dodo (音译:妹脱,部落,多多)
巴黎人用3个简洁的字概括自己的生活:地铁,工作,睡觉
巴黎的地铁,
大概全世界没有其他城市像她一样和地铁密不可分的结合在一起。
平均每个巴黎人,每天要消耗自己1/5的时间活动在地铁上
比如我,
我居住的地方车站叫作:“居里夫人和先生”站
每天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运行在巴黎地铁的流水线上:
等车,换车 上班,下班,转站,堵车,
当然你还要除去包括:
让人抓狂的漫长等车,无论如何都挤不上去的撒丁鱼车厢,
随时随地可能发生的罢工,突如其来的抢劫。。。
半年下来,我就能熟练地背诵出
地铁里的宣传海报讲述居里夫人伟大一生
坐进地铁,你就仿佛坐进了一个大型搅拌器,
混合了非洲黑人兄弟独有的体臭,印度阿三的衣服上永远的咖喱味,
旁边西装笔挺的商业精英完全不受影响地欣赏费加罗报
想象一下,
把这么多完全迥异的生物体,聚集到一个如此密集的狭小空间,
不禁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何等不可思议的世界啊
巴黎城的中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夏特莱(Chatelet)
那里散落了一地,肤色各异不同国籍的文艺青年,
她们唯一的共同点是衣衫褴褛,
文艺=瘟疫,大家脸上都不约而同写了一个大大的“穷”字,
妩媚的巴黎不远万里把他们从全世界各地骗来此地聚集,
却不负责解决温饱问题。
很担心这些面黄肌瘦文艺青年们
究竟是天道酬勤,终于有一天的爆发出艺术细胞,
还是那天莫名其妙的,优先死于加速扩散癌细胞。
《立春》里的王彩玲她感叹要是坐上开往巴黎的火车该有多好,
看来导演还不算太残忍,没让她真来巴黎
让观众们都残留一点儿文艺梦的希望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2 ) 《解放军在巴黎》——恶搞外衣下的严肃主题
是看了有些日子的电影了,却一直静不下心来回想。
是的,回想,我看电影的一个习惯。往往一部影片结束后,会在大脑中重新放映一遍,包括印象深刻的场景、台词、背景音乐,这样想上一想,笔下的东西,也就出来了。
可是《解放军在巴黎》很特殊,看完后,我几乎没有留下印象,并不是电影不好,只是那样荒诞的情景,常常会让我觉得自己混淆了电影跟幻觉,可是一转念,却又被其中所折射的思想所震惊。这不过是一部带有法国惯有的黑色幽默的荒诞影片,却着实让我这个中国人汗颜,而影片所真实反映的,却不仅仅是中国问题。
在影片中,6亿中国人兵不血刃占领了欧洲。法国被中国扶持的傀儡政府领导,禁止饮酒、取缔色情行业、没收全部小汽车,被分配专门负责生产烟囱。整个法国都是清一色的国防绿,毛泽东语录人手一册,歌剧《卡门》被改编的富于“革命”色彩,一切都如同上世纪60年代的中国。
是该悲哀么?当统治被反抗,中国采取的政策居然是造成腐化假象,而结局不言而喻,法国人发现中国人一夜之间消失殆尽,中国人被自己打败了,而庆幸的是,中国人并没被完全赶出欧洲,影片的末尾,是满是中国人的罗马。
很久前曾跟人讨论过法国,或许这是跟中国有太多共同特质的国家,聒噪的人民,唯一的奇迹是拿破仑,而清末,所有的欧洲列强国家中,只有法国曾败在清军手下。是积弱,还是瞎猫碰上死耗子?
当然,这都无碍于我对法国的喜爱,是包容的国度,盛产思想,不知为什么,对法国,我有仿佛战国时期般的遐想。
《解放军在巴黎》,其实并不是完全用来讽刺中国的影片。譬如在影片的开头,解放军进军巴黎的前夜,法国的统治者首先放弃了对国家的责任;而为了逃亡,法国人自相残杀,那血腥(尽管看起来血更像番茄酱,让人有哭笑不得的意味)的场面,跟解放军行军过程中的优雅及井然有序形成强烈反比;当占领结束,“德国的情妇”场面被重演,清算开始,可怜的女人成为报复的对象。法国人的软弱自私荒唐可笑在影片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这是一部1974年的法国片,而30多年过去,让人唏嘘的,不仅是历史本身,还有被历史冲击而至的今天。
附录: 拍摄此片的背景:
1968年,当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之际,巴黎的大街上却出现了身穿中国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前佩带毛泽东像章的法国青年,法国报刊当时疾呼:“巴黎街头出现红卫兵”。这些罢课、造反的法国大学生当时并不知道,他们反叛的行为、形式和规模都创造了战后西方社会冲突的新篇章,留下了很多对历史发展意味深长的东西。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这场由青年在校大学生发动的“造反”运动最初发生在校园,后来漫延至整个社会,妇女、工人和其它社会阶层也卷入了这场运动,对法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五月风暴”的最初导火线,是法国巴黎大学南特莱学院的学生发动的一次抗议集会。
1968年3月22曰,南特莱学院的学生举行集会,抗议当局逮捕因反对越南战争向巴黎的美国企业扔炸弹的学生。这一行动得到了巴黎大学左翼学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的支持。此后一个月,高校风潮不断。5月2曰,南特莱学院校长不定期地关闭了南特莱学院,并说:“在教职工中有一种奇怪的气氛……一种非常近乎战争的精神变态。”法国共产党领导人马歇则谴责学生,他说:“南特莱大学和其他任何地方徒劳的假革命者,他们丝毫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现实。”法国共产党一开始就站在了学生运动的对立面。六百个学生被抓。大学教师全国联合会号召举行抗议罢工。当时报刊称“几分钟内造成了一个群众运动”。随后,学生走上街头,整个巴黎变成了战场。巴黎警察用警棍、高压水龙、催泪瓦斯镇压学生,学生焚烧汽车、投掷石头回击警察。学生竖起了路障,罢课开始扩展到全国的大学和高校。外省大学生纷纷起来声援他们的巴黎同学。
5月11曰,当时法国总理蓬皮杜匆匆结束对国外的访问返回巴黎,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全面同意了学生的条件。但是,他的答复已为时过晚,学生们的口号是:“我们越来越狂热了。”5月17曰,全部空中交通停止了,邮局工人也举行了罢工。学生们开始了从索邦学院到雷诺工厂的穿越巴黎的“长征”。5月18曰,铁路交通瘫痪,巴黎公共汽车站、地铁线和邮局全部被占领。法国制片工人团结一致搅散了戛纳电影节。非共产党的工会组织号召工业的民主化。5月19曰,社会党领袖要求政府辞职。戴高乐宣称:“改革者,行!社会渣滓,不行!”学生们的回答的口号是:“这种人,就是他!”5月20曰,全部矿场和港口关闭。5月22曰,参加罢工的工人已上千万,几乎是全法国劳动力的总数。从汽车厂到飞机厂、从商店到码头、从电影院到殡仪馆,……所有的工人都投入了罢工罢市。工厂停止生产,商店停止营业,银行中止业务,海陆空交通全部中断,整个法国曰常生活的全部秩序都陷入空前的混乱。
对1968年的法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事件,还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投身“五月风暴”的人中,有不少自称信奉“毛主义”的“毛派”青年。他们模仿中国“红卫兵”,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绿军装,戴军帽,在巴黎的大街上挥舞着“毛主席语录”小红书。“文化大革命”表面上提出的反苏联官僚主义、主张自发的群众运动、提倡打碎旧制度的首创精神、要求消灭“三大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反对旧教育制度、要求以巴黎公社会的精神实行群众的直接管理等目标,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了西方的青年。从今天的眼光看,这当然是对那场破坏性极强、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的、严重的误读。西方的青年误把中国封建主义的余晖错当共产主义的灿烂朝霞来崇拜。中国“文化大革命”与法国“五月风暴”是性质完全不同、取向根本相反、背景全然相悖的两种“造反”运动,尽管在形式上有种种相似之处。而当时的法国青年,正是从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到了某种“造反”的力量和形式。
该片导演(Jean Yanne )为法国著名左派人士,拍摄过”包法利夫人””屋顶上的轻骑兵
3 ) 笑着搞,不是搞笑
首先这不是个烂片,他搞了电影,没有被搞
这个象征的那么挥洒如意,譬如对人浮于事的勾勒,譬如对意识形态的转换非常精准。
其次他讽刺的更多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人,或者说人
最后,裴岩将军--長塚京三(
http://youth.cnmdb.com/name/65780/)日后在襰户内月光小夜曲里演了一个同样固执僵化的父亲和《新闻女郎》离合铃木谈上了恋爱,这么年轻的时候眼睛也很鼓啊:)
4 ) 太阳是方的
《太阳是方的》
从前,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国家。
在这个国家里,只有一种机构,就是“学校”。这个机构把这个国家的人民分成了两种人,老师和学生。年长的都是老师,年幼的都是学生,待年长的死去,年幼的年长,老师就会换人,而新出生的则补充了学生的位置。但两个阶级之间都是平等的。
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间建立着厚厚的墙,他们不与外界有任何交流。
所有的人民,不论他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校里,他们只做一件事情:研究正方形。如何画出最完美的正方形,是他们毕生的追求。他们价值观也因此诞生,四边越相等的图形,越接近真理,但如果越像明显的长方形,就是谬误。
年长的把这个信念传承给年幼的,然后死去。年幼的继续在学校里认真地画,希望可以画出最完美的正方形。没有人思考过这个信念的由来,但是默认它必须被传承下去,因为它象征着存在的意义。
他们几乎没有个人生活,饮食和住宿条件也很差,风暴,地震和洪水等灾害他们也漠不关心,学校外的生活他们知之甚少。但每个人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虽然忙碌疲惫,但是充实,因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正方形作品越来越接近真理而憧憬。通常一些人民在忙于思考真理的时候,或被河水卷走,或被野兽吃掉,但是他们的死往往被活着的人所推崇和尊敬,他们把这些因为思考真理而牺牲的人,称为“烈士”。
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
学校里的一个孩子,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
他的老师被震惊了,一个图形居然没有一个角,也没有一条直线的边,这是多么可怕的谬误。于是老师们开始讨论,这个不具备任何方形特征的图形开始让整所学校恐慌起来。正常的对真理的追求和创作被停止了,学生们在窃窃私语。似乎有一所通往未知的大门被打开了。
这个图形无法被称为谬误,因为谬误的存在是用来反证真理,谬误也是有四条边和四个角的。而它却可以颠覆真理,因为它没有边和角。如果承认它不是方形,而是新的东西,那么真理的唯一性就会被动摇,人民会失去原有的信仰。
于是老师们把这个孩子叫来,问他,你为什么画这个图形?
孩子回答说:因为这是太阳的形状。
年长者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恐惧感让他们面面相觑。这个孩子不但画出了一个颠覆真理的东西,还注意到了太阳。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个都曾或多或少地关心过方形以外的东西,但是他们保持了谁也不去多思考或多说的默契。可是这个天真的孩子看到了他本不应该去看的东西,而且如此天真的是,他居然说出来了。
于是,老师们决定,撕掉孩子的作品,然后在所有年幼者面前抽了他五十鞭子,作为对他胆大妄为的惩罚和对其他蠢蠢欲动的孩子的警示。老师们宣称,什么都没发生过,正方形是唯一的真理也是唯一的追求。
这个孩子选择了抗争,他不服从,而因此他招来了更多的鞭子。于是抗争开始转入地下,他趁着黑夜的时候,将圆形画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天老师们要忙于毁灭掉这些可怕的图形,然后他们决定完善这学校里原本没有的惩戒系统,学生们被告知,如有人不遵守真理,他们会依次被处以鞭刑,然后被禁闭,法律出现了。
于是第一个画圆形的孩子被剥夺了拥有画笔的自由,在被指定的老师的监管下服刑禁闭。而为了分工明确,也为了更好地落实新兴的法律,老师们开始出现不同的阶级。最早参与制定法律的和资格最老的,同时也是最坚决拥护真理的老师,开始拥有支配其他老师分工的权利,于是他们从法律的执行者和真理的推广者的身份中提升出来,变成了法律和真理的奠基者和监护者,他们称自己为校长。
而原本老师希望通过严格的法律来限制的异端者的想法落空了。学生们在法律出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抗争。一开始是圆形,然后是三角形,接着菱形,梯形,星形,椭圆形,半圆形全部都出现了。每一个的新的图形的发明者都拥有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互相支持彼此的斗争,当然也一无落网地被校长们和老师们追捕。
一些画方形很差,也想不到别的图形的人开始在这个混乱时期囤积粮食,然后在斗争者饥饿的时候以高价交换,因此商业开始萌芽,有一些人拥有了除了真理以外的资本,更因此得到了享受。
后来校长们累了,而大部分的老师都因为自己有执行法律的义务,却无制定法律的权利开始质疑和动摇。于是校长们就对那些非方形的创造者说,你们画什么都无所谓,只要你们在学校的公共场合承认方形是唯一的真理。作为回报,校长们会依靠提供市场的权利,从商人那里抽一部分资产,称为税金,将这些分发给那些斗争的人们。
一部分斗争的人开始动摇,于是他们内部出现了分裂,有人选择接受校长们的条件,其他的人就开始攻击他们,进而攻击他们的图形。于是斗争开始在他们之间蔓延,他们不再集体攻击方形作为真理的唯一,而是彼此攻击对方的图形不可以成为终极的真理。
而逐渐地,那个最初画圆形的孩子,被人们看成是真理的唯一拥有者。他当初说过的话,被人民传为经典。他虽被监禁着,但是一部分对学校充满迷茫的人开始追随他,信奉他,甚至神化他。因他当初说过“太阳”这个词,这些信奉他的人民开始去观察太阳。很多人的眼睛因此被灼瞎了,但是很多人相信,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真理。虽然现实中真理的获得对他们一无是处,他们还是贫穷和迷茫,但是他们建立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现实的生活是虚无的,还有一个永恒的世界在他们死后存在,而只有真理的追求者才能享受那一切。生与死的差别开始出现,对死亡的恐怖开始加重,一部分商人甚至向那些被灼瞎的盲人捐献自己的资产,为了获得真理追求者的名号。
校长们再次恐惧,他们无力监禁太阳或者修建个巨大的屋顶罩住整个国家。于是法律开始变得更加严酷,死刑出现了。但这于事无补,那些被处死的瞎子们都幸福地认为自己会享受永恒。
于是校长们开始妥协,经商的,继续经商,画不同图形的,继续画,只要人民坚守一个准则:即不要抬头看天。如果遵守这个准则,作为回报,校长们让出一个空缺的座席,让所有人都可以有资格竞选,并担任一端时间拥有权利的校长。为了获得那个席位,人民开始把精力投入到对自己的夸大和对别人的贬低中,因此,政治和竞选出现了。
后来,校长们的位置牢不可破,老师们为了成为校长而努力地灌输给孩子们方形这个真理。那些原本画了其他图形的人都放弃了,因为他们发现画方形可以最快地让他们成为校长。那些信奉太阳的人也放弃了,因为他们的信仰无法填补他们的贫穷。他们之所以在乎贫穷,是因为那些经商的人越发地富有,商人们什么真理都不信,只是会缴税给校长们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
很久以后,那个一直被监禁的孩子就快老死了。
忘了说一声,这个国家已经出现了媒体。因此,孩子的死期就成了每家媒体必争的头条。人民开始重新关注这孩子和他曾经的抗争,争论再次蔓延,但这次的争论充满了模糊和迷茫,人民已经不记得他当年画过什么了。
孩子死的那一天,他躺在床上,被放置在学校的操场上。所有人都盯着他,希望他能在死前说出那条传说中的真理。而校长们也很紧张,他们虽知争论是短暂的,但他们怕孩子在死前说出圆形这个词造成真理的第二次被颠覆。
孩子只说了一句话,就死了。
他说:请谁把天窗关上,阳光太刺眼了。
后来,这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消灭了。敌国拆毁了边境的墙,坦克,装甲车和机动部队开始扫荡。
这个国家没有抵抗就灭亡了,原因很简单,这么多年来,一直坚信方形是真理的他们,始终没有发明轮子。
5 ) 强,十分强
天才啊,杰作啊,对两国的劣根性都了如指掌加上十足的想像力才能做出这样讽刺的作品。
居然是1974年就出品了。
6 ) 三点感受
1、五星完全是因为神作“革命样板戏《卡门》”,现在的这些恶搞和它比起来都是浮云。
2、红色娘子军的短裤很销魂。
3、看看人家法国人民60年代穿的是什么?放到今天也不落伍,不愧是时尚之都。
7 ) 批判本片的几种方法
一句话影评:这是一部成功总结了前30年并令人震撼地预言了后30年的伟大电影。自然,前30年和后30年不能割裂开看,这话说的很英明。
看到本片被恶意刷差评仍然能得7.1分我感到很惊喜。这部电影可能跟理查基尔的《红角落》一样,看过之后大家其实都心里明白,站队什么的,只是各自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
由于本片无所不黑的屌丝本性,直接攻击显得仿佛拳头打在棉花上。这跟高帅富遇到屌丝的场面是一样的:屌丝黑高帅富,也黑屌丝自己,但是高帅富有不能打的,屌丝却没有不能挨的。高帅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屌丝已经躺在地上了,怎么打?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跪舔屌,我在这里给各位高帅富出出主意:
一、当然是从艺术的角度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虽然它是由阶级敌人法国人发明的。但是,本片导演作为发明电影民族的一员,无疑是羞辱了高尚的电影艺术。本片在视觉效果上不如星球大战;叙事结构不如希区柯克;演员表演不如乱世佳人……电影是艺术,不应该用来传递险恶的政治信息;想探讨社会问题的电影都是装逼;塔伦蒂诺才是神,低俗小说都比它深刻的多。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二分法
导演和编剧作为法国人,对自己民族的讽刺很深刻,但对中国的描写却完全建立在臆想上。导演对中国文化和中国革命史的完全不了解在影片中暴露无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拿演员拙劣的中文和国籍砸砸卦,最后,可以用“对中国的污蔑不能掩盖对法国的深刻揭露”作为结语,以显得客观公正,并可以顺便打三星。
三、导演背叛了革命
这是一种坚持革命传统的策略。导演自称是一个左翼人士,却对走在解放深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世界三分之二人民路上的革命队伍百般抵毁,说明导演是一个披着革命外衣的走资派。中国人民在70年代从来就没有像法国人那样互相告发揭露批判;革命干部向来保持了铁的纪律,绝不会被法国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腐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四、本片显示了法左的注定失败
这种姿势表面上看似乎同“三”不同,其实技术动作十分相似。主要可以批判作者的左翼背景和法国的五月运动;也可以讽刺影片中历来自命正义的法国公知记者等的墙头草精神,相反占领军“马照跑、舞照跳”的安抚政策充分证明一国两制的正确。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赞美一下吃里扒外的商店老板和闷发财的法国军政要人,表扬他们才是真正资本主义精神的代表。
五、关于打分
第一、三种姿势属于刻骨的阶级仇恨,可以理直气壮地打一分;第二种要装的理性中立客观一些,绝对不可以打一分。第四种属于黑人不黑片,可以打任意颗星,但评论重点必须全都提到。
以上属于保留项目,各位高帅富可以任意组合,开发出新的姿势来。
8 ) 世界是需要被调侃的
法国人很浪漫,也很喜欢恶搞。在这普天同庆的奥运期间,观赏品味这部法国人拍摄的恶搞电影『中国解放军占领巴黎』,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也许是出于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势力的畏惧,法国人虚构了一场荒诞的中国征服世界的闹剧——中国派出七亿人的军队攻占了整个欧洲,并把欧洲各国统统变成中国『世界工厂』的一部分。
本片中,浩浩荡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伴随着气势恢宏的『欢乐颂』交响曲大肆开进了法国巴黎——当然,法国总统落荒而逃躲去了美国——推翻了法国的资本主义统治,设立法国人民代表大会,让法国芭蕾舞团排练革命主题样板戏,甚至在法国全境发动『文化大革命』——并发明了『电视批斗』这个新玩意儿。
但是,子弟兵们最终还是被法国特有的美酒和美女这些糖衣炮弹击溃,痛感愧对党和国家的他们只好连夜撤离法国,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装备。世界恢复了和平……
这部奇怪的电影虽然有着强烈的『中国威胁论』色彩,但表达方式非常搞笑。也许,导演并不想上纲上线地谈论什么政治问题和伪政治问题,因为这只是一场闹剧。
这只是一场闹剧,因为世界是需要被调侃的。
---------------------------------------
http://www.leeforce.com
已入手九区精品DVD
悲剧啊,三十余年后回头看,依然被讽刺的针砭击中了
芭蕾舞那段太有爱了
芭蕾那段儿是高潮!~
红色文化入侵!!太帅了!!特别是法国人演的红色娘子军。配乐也很棒,色彩很好,我从头笑到尾,太他妈幽默了!
中法合作万岁!
那个年代会有中国人拍这个电影,就跟我第一次看十大禁片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片儿里解放军普通话都不够标准
明晃晃的讽刺喜剧。这确实是个大胆的设想,但浅显极端化的描绘并不能带来趣味。不是想象力太多,而是不够。
原以为这是一部政治偏见作品,旨在调侃讽刺时处文革动荡时期的中国人民意识形态,看完之后才发现幽默的法国人拍这部电影更多的是自嘲,自讽,乃至上升到专制与无政府主义的博弈对抗。观众如果仅仅看到这片子对于中国军人的丑化显然太狭隘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唯有了解祖国的过去,才能憧憬更好的未来啊
歌剧一段雷到了
法国人的娱乐精神还是很乐观的,英女皇都逃到香港了,意大利还是专心做面吧。
老师大一的时候就放了这片给我们看~
影片最后那场洋妞板的样板戏《卡门》,看的人冷汗直冒笑不透气。
即使剧情在意识形态上再CULT,也难以掩饰其想象力的匮乏,哪怕就将一切视为无耻的胡扯,它也扯的太无聊太匪夷所思了,也恶趣味都算不上,更别提单纯的娱乐性了。虽说是解放军攻占巴黎,谁都看出来电影在玩拙劣低级的讽刺,除了《卡门》算得上黑色幽默,剩下的就是各种毫无趣味性的扯淡。★
完全没有艺术感的胡扯!
我一直以为这片子和戈达尔有关系...
变调的马赛曲Nicole Calfan!
电影一般,只是我对这段历史有一种狂热的追求
让我很是失望,蹩脚的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