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就没法看,罗笔芯要是能当刑警队长,我就能当上公安部部长,还有就是明川,一个法医竟敢跟刑警队长嘚瑟,行仗着你岁数大,有资历,但是姜小白一个小破侦查员敢给刑警队长脸色看,我就真弄不懂了,刑警队长干什么有必要跟你解释吗?再说你学过保密法吗?前脚跟你说完,你后脚就告诉明川,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太烂了,一共没几个人除了夫妻就是情侣,怪不很多单位禁止同事结婚,严重影响工作。
周末为了打发时间看的。
演员演技算是很努力想演好的一群人了。也没啥流量。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要给那个小白这么多独立镜头。我不是太喜欢他。
聂远自延禧之后算是能稳定接男主活了,但是要想回到原来的级别应该是不可能的。但就这也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跟宋轶搭戏的咖位都还可以了。但是聂远老师这部戏啊……什么造型啊……显得特别头大人矮脖子粗。明明最后穿黑特别干练帅气,偏偏全程穿个宽肩白风衣……咋地啦,赞助商给的啊?而且特别显老,还没那个味道。
宋轶,我在《庆余年》里被她的范若若圈粉了,觉得特别能演不矫揉造作的大小姐。但是啊但是,这戏吧。造型是一方面,作为刑警队长,经常外勤出任务,又白又瘦,不是穿个皮衣挽起袖子就是干练。完全没有气场。另一方面,她的脸,太淡也太显小了。跟聂远都没有CP的感觉。虽然剧情设置了甜宠剧情,但是两人甜不起来让观众就有点难入戏。之前朋友就说,宋轶火不起来的原因就是,配角出彩,演主角不行。观察了下,可能还是演感情戏的时候,微表情啊什么就感觉不投入。感觉演员没有打开内心真的代入角色去喜欢另一个角色。而且宋轶的很多演法,很蜻蜓点水。作为主角,没有让观众能够代入的情感能量。
说说编剧。这片开头看看吧,场面啊设定啊还是挺带感的。干尸案作为大线贯穿全剧。几集一个小单元,写几个小案子。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设定。
但是,编剧有两个问题。一个是逻辑不合理。当然悬疑难写,也不应该强行降智来反应男主的全能吧。
由此引申另一个问题,编剧是真的不会写职场女性。可能这是很多编剧的问题。为了产生戏剧化的锅,就让女主背。搞得一个刑警队长的女性,像个公私不分战五渣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傻子一样。没有凸显女主在本职工作上的闪光点。只是,拼命的在剧情的推动下奔走而已。然后另一个地区的女刑警队长,气场很大,也是一样皮衣卷袖子。但是她主要的,是为了作为情敌让女主意识到对男主的感情。
我看的时候吧,就违和。特别是铺垫他俩眼神感情的时候。聂远的头发一点点,整天就是一件白风衣,显得肩特别宽,人特别矮。还想塑造成《法政》里欧阳胖胖那种专业人士。那让聂远穿个西装会死吗?影视剧行业的审美是一方面针对演员的造型调整是不会吗?难道港片演员都很高吗?为什么人家的私服就感觉很帅气专业啊。
这样一个不好看的老男主跟宋轶,然后还有女人说男主学生时代就很多人追,就不合理吧。我知道聂远年轻时多帅,齐天磊,罗成,七夜都很帅甚至是延禧里大猪蹄子都很帅。问题是,这剧没拍出来他的帅啊。难不成还得先观摩别的剧自己先打个底再看嘛?
我感觉编剧借鉴了很多,心比天高,也很努力写好了。但就是菜。很多剧情都是为了惊悚而惊悚。毫无意义。
这片子可惜了。
追《心灵法医》到现在,最新那个网约车司机案,触目惊心。深夜打车的女性,被残忍杀害,这就是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新闻。
剧中钱程、张珂两个人协同犯案,一个借网约车司机身份,故意在半途激怒女乘客,让对方在不好打车、没有监控的路段下车,另一个则假意劝说,借口顺路送乘客回家,并在途中让被害人饮用已经放了少量迷药的饮料。他们作案的动机是报复女性,宣泄内心的苦闷。
张珂父母早逝,他从小被姨妈养大,估计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他留下了心理阴影。我觉得他虐杀其他女性,一方面是变态的发泄,另一方面是为了杀死自己姨妈练手。而钱程胆小怕事,整天遭妻子嫌弃,他自知没什么大本事,也不敢跟妻子大吵大闹,在听到妻子偷人之后,心里不知道多憋屈。张珂故意靠近钱程,拉他入伙,两个人利用前面提到的方式,杀害了三名无辜女性。
有个张珂给女乘客递水的细节,他让乘客喝口水消消气,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应该注意的事——不要吃/喝陌生人递来的任何东西。
如果其中有迷药,昏迷不醒后更容易被杀害。为什么第一起案件里,车里会有很多挣扎的痕迹,就是因为第一名女性是活活被闷死的。而第三名受害者的死因则被伪装成割腕自杀,她吞了迷药,没有反抗能力。所以,我要再次提醒广大女性同胞,一定一定不要吃/喝陌生人递来的任何东西。
而深夜乘车时更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大家对“8·24乐清女孩乘车遇害案”应该还有印象吧。
去年,浙江省乐清市一名20岁女孩赵培辰,乘坐滴滴顺风车后失联,隔天上午,滴滴司机犯罪嫌疑人钟元在乐清一处山上落网,目前,钟元已执行死刑。时隔不久,也就是今年5月份,一名21岁的空姐被河南郑州一名滴滴顺风车司机杀害。
这算是滴滴顺风车整改的前因,而下架400多天后,滴滴前段时间宣布了一条试运营信息,其中一句为:“夜间服务时间段为05:00~23:00,但针对女性的服务时间为05:00~20:00。”
换句话说,晚上八点之后,不会为女性顾客提供顺风车服务。就是因为这后半句,立刻引发了大众讨论,有人说这是保护女性,有人则质疑是歧视女性。我身边好几位不怎么讨论热点的女性朋友,也纷纷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发声,觉得顺风车简直是奇葩,居然有这样的规定。
就像一位微博用户说的:“滴滴的逻辑是,如果女性夜间使用顺风车不安全,就禁止女性使用。按照这样的逻辑,如果女性在夜间出行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出行,如果女性出入娱乐场所不安全,就禁止女性娱乐。”所以,不到48小时,滴滴迅速调整了规则。改为“对所有顺风车用户提供服务的时间均调整为5:00-20:00。”
我觉得网约车平台出事后做出整改是对的,但每次遇到这类恶性案件,都是差不多的处理方式,发道歉声明,接受问责,进行整改,然后不了了之。
而公众在面对这些事情时,一部分人在谴责顺风车车主、网约车平台,另一部分在呼吁女性要保护自己。而媒体报道也倾向于谴责“滴滴对突发事件反应延迟,没有相应的预警预案都或是问题症结所在。”或者提出“如何共建网约车安全运行体系”的问题,都没有触及到实质。
不过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主流观点就是“女性不要穿着暴露、不要深夜出门”,之前就有一个名叫《 What were you wearing?》的展览,展厅里有18套衣服,裙子、衬衫、运动服,都很普通,但这些就是一些女性遭遇性侵时所穿的衣服,所以,女性被伤害跟她们穿什么并没有直接关系。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倡导的是安全的社会环境、网约车平台的机制的健全。《心灵法医》网约车这个案件,刚好能够引起我们对这些事情的反思,这也是它很重要的价值吧。
尤其在张珂认罪之后,丁队说的那段话,让人肃然起敬:“我不知道你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但你没有任何权利去剥夺别人的生命,就因为你,她们的家人、朋友,会永远活在痛苦里面,别跟我谈勇气,不管发生了什么,就算天上下刀子,也要笑着活好每一天,这才叫勇气。”
是啊,勇气绝不是敢于杀人,勇气是愿意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
接下来我要谈谈明川。我真的太喜欢这个法医了,才华横溢,人品又好,破起案来有如神助。就像笔芯在真正认识他之后给出的评价,“他光明磊落,行事坦荡,在他眼里,死者大于一切,热爱生活,关心队友,为生者权,为死者言。”他是一个有人文关怀的法医,知道死者爱漂亮,也觉得哪怕是亡者也不能随意处置她们的身体。
明川在作为法医之前,还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会从更宽容、体谅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个人,不管是嫌疑人还是受害者。有时候不熟悉的人可能不理解他的行事风格,但真正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内心充满温情的人,比如,他会熬夜体会一个过劳单亲妈妈的工作日常。这些小小的细节却都是触动我的地方。某种意义上讲,明川找到的不只是真凶,更是对我们心灵的疗愈。
而这部剧另一个比较有趣且暖心的设计,就是心灵剧场,覃红含泪告别小覃的那段就非常感人,明川已经告知了小覃,他妈妈已经去世了,但两个人根本没有来得及告别,我想,这对谁来说都是一种遗憾,而心灵剧场用话剧形式,给这对母子一个讲出心里话的机会。妈妈希望儿子能够幸福长大,儿子则告诉妈妈他不想要更好的玩具、更好的衣服,只想要妈妈陪在身边。我觉得小剧场蛮贴合《心灵法医》的气质,又治愈又暖心,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第三集没看完弃了。 1.有法医如此,要刑警何用。主角光环不是这样用的。一个法医,要身手有身手,要推理有推理,不止会解剖,还精通痕迹学?死者的尸体他要看,死者的房间他也看,死者的生活习惯他来问,死者被什么杀死的他来找,那一屋子的刑警是雕塑吗? 女刑警既然做到队长,就不会是个傻子吧,不要为了突显男法医的牛逼把女刑警塑造成花瓶。查案慢人一步、生活枯燥乏味、一根筋、自我。从工作到个人生活各种被男法医带飞。
2.直男癌,如果媛媛不堕胎,就不会被杀?草泥马哪个脑残编剧写的词是凑字数的还是夹带私货的?她丈夫出轨不是因为她不能生孩子,她能生孩子,丈夫一直在偷偷给她吃避孕药。她堕胎一次(还不是和别人)就被丈夫污蔑多次堕胎不能怀孕,男的自己想要出轨却甩锅陷害老婆。他出轨、私生子、家暴、给妻子喂避孕药、污蔑妻子多次堕胎、污蔑妻子怀野种、谋杀,悲剧的发生不是这些原因吗?放你大爷的狗屁呢编剧?!给我滚出这个圈子!
3.意识流。这是现代刑侦?是神仙破案吧?是tvb古装搞笑喜剧的破案路子吧?
4.感情线。女刑警最后会因为感动于男主的伟光正、崇拜男主的超能力、迷恋男主的个人魅力,而放下矜持和高冷从一名精英刑警队长(没体现出来她哪里精英,破案还不如法医,只是她老师说她是自己的得意弟子)变成男主的迷妹吗?
配乐导演出来受死!!!请问拍的是鬼片吗???音乐一出来就出戏!!!!! 演员被辣鸡编剧毁了,罗笔芯这个角色完全脸谱化,搞的演员的表演好像一直都只有一个表情,一个语气,聂远是个好演员,奈何剧情太垃圾搞得我觉得他的表演都有点问题了,这个角色设定的太神通了,法医破案,其他警察全成了NPC,关键这个法医能破案好像也不真的是因为尸体验得好,验尸作为一个关键点总是时有时无。 为什么要给画面配文字说明???无处不在的文字说明!!!请问是对自己拍的东西多没有信心才会事无巨细地配文字解释说明???那请问我们观众看什么呢???侦探悬疑剧居然把所有细节仔仔细细地打在画面上,嗯???
剧情就不提了,bug多到让人怀疑智商,验尸验尸没讲清楚,破案破案没讲清楚,重点不知道在哪儿,整个一个流水账,没得爆点,一个悬疑侦探剧全程没有紧张感,除了神出鬼没的配乐突然出现吓死人……人物行动的逻辑完全经不起推敲,剧情前后衔接生硬。
最可怕的,是每个故事最后出来的小剧场,剧情尬,演技尬,咋想的???
很无奈的陪我老公看到凌志文的案子了。
真的很想吐槽,实在忍无可忍。
1,一个法医遇到案子,大部分时间不是在解剖室研究尸体,而是高度参与刑侦破案,刑警抓不住犯人,法医手到擒来。法医不是靠尸检结果获得认可,而是决定断案思路,抓凶犯。
2,刑警队长27岁,比男主小很多。男主说20年前高中毕业,那么按道理来说男主应该38岁了,副队长和明川应该是同学,那么也是38左右。刑警队长大学毕业22,怎么在五年之内升到副队长,再做到刑警队长呢?如果是研究生毕业,那么就是25岁,两年做到刑警队长。告诉我,体制内是怎么做到的?如果是业务能力超群,那么从头到尾都在问明川老师你什么意思啊?明川一直在指导案件侦破,这个队长靠的是什么做到队长的位置?空降兵吗?哦,那么可以理解了。
3,法医破案的剧,能不能稍微专业一点。抓嫌疑犯的时候,女法医能参与,队长没有专业分队包抄,嫌疑犯跑了,三个人都没跟上(男刑警看到女法医被嫌犯撞了,嫌犯也不去追,去看女法医了,这个,这个),男主角主角光环抓住了嫌疑犯。然后刑警队的既然没有给嫌疑犯上手铐,嫌疑犯还在很短的时间里醒来直接跑掉了。阿西吧,看到那一段真的是无语啊。不要黑刑警好不好?!在嫌疑犯被拘留的24小时,要突破嫌烦心理放线的时候,让一个新手法医去审问犯人?!能不能去问问刑警,这样符合规定和常识吗?!
3,刑警是一群遇到案子就会加班熬夜,在那么多的线索里一条一条的排查,人海战术的蹲守和摸牌,这都是高度辛苦的工作!刑警很多都有胃病,因为不能按时吃饭,经常熬夜,抽烟提神肝也不太好。能不能在电视剧里面体现一下刑警做的工作啊,而不是法医一个人靠自觉和他的个人光环发现出来的。
4,这部电视剧里面尸体解剖的描述太少了,太少了。法医秦明,给我们很多惊喜,看到法医的魅力。这个剧呢,我只想问,法医能不能做好本职工作啊!
5,这个法医靠自觉,靠天马行空冒出来一句,虽然没有证据,但是我认为xxx,然后就转变了案件的查案方向,看的时候真的很想吐槽,能不能有点基本常识,有组织有纪律,用事实说话!!!
《心灵法医》以“主脉络案件+单元剧案件”的形式为展开,在主脉络案件“干尸案”的大背景下,每一个小故事都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之下,我抽了其中的15-20集,半夜1点开始了追剧模式。别说,一开头,急促而低沉的贝斯+鼓点的声音就迅速吸引了我。
15、16两集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的。对于我这种日益被网络碎片化信息轰炸且精神集中力高度不集中的人来说,这部剧确实算得上节奏紧凑。剧情时时刻刻都在紧抓观众的注意力不说,我中途回两条微信的功夫就已经跟不上情节,需要按退回键补看才行。
15-16集主要聚焦了由网约车而起的连环杀人案件,三个独自夜归的年轻女性相继被害,在她们死前都曾经乘坐过同一个司机驾驶的网约车。这凶手看似除了司机就没别人了?编剧要真这么写,怕是饭碗不保。因此,当谜底揭开,很多人都意想不到,其实凶手前张珂和帮凶钱程只是两个被生活摧残的可怜人……
从前经常听出租车司机吐槽说每天早上眼睛一睁就先倒欠200块,说的是份子钱给他们的生活压力。但在如今这个时代,又有谁不是每天一睁眼就欠着一屁股债呢?晚上11点半加完班回家,常常在楼下停好车却不想动弹,在“抽支烟再上去”和“听完这首歌再说”之间磨蹭着,这个案件就描述了都市社会中这种非常普遍的高压生活状态。
现代人承受着日益加剧的生活压力以及物质需求所带来额外压力,却始终缺乏有效解压的渠道,像剧中两个男人一样,他们总是在夜深人静地下车库的驾驶座上,如同受了伤的猫咪一般蜷缩在墙角打着呼噜自我疗伤。
其实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咬着牙扛下来了,但终究有人是扛不住的,是会崩溃的。最近经常会看到年轻人在地铁上、在马路上因为一点小事而崩溃大哭的新闻,十几岁的学生看了也许会笑,说大人们真丢脸啊,只是钥匙忘记带也值得这样哭。可相信更多地80、90后看过后却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也好想这样大哭一场啊”的心酸不自觉涌上心头。
把目光拉回来再说剧,不同于15-16集的快节奏,17-20集的节奏开始有所放缓。整整四集我都纠结于母亲和两个儿子之间复杂到难以理解的情感,可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直到最后案件告破,真相大白,我才开始明白他们之间的“爱”和“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灵剧场”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心灵剧场以上帝视角将母亲叶枫和儿子李晓北二人放置在了一间空旷的屋子里,当一切尘埃落定,双方终于坦诚相待,母亲内心渴望什么?儿子又背负着什么?他们互相吐露了彼此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慢慢走向和解。
不得不说,这个设定是很用心的。只可惜这样彼此心灵相通、全无芥蒂的时刻终究也是虚幻的,现实中一家人早已阴阳相隔,空留如《琅琊榜》中骨肉相残后“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哀叹,发人深省。
平心而论,在追这部剧之前,我关注的重点一直在剧名中的“法医”二字,以为会是大陆版的《法证先锋》,着重讲述法医如何从凶案现场和死者遗体身上寻找蛛丝马迹帮助警方破案的剧。但实际上接触了这部剧之后才发现,这部剧最重要想要表的其实是“心灵”,通过侦破一个个血淋淋的命案,去剖析惨案背后人们所掩藏着的各种心理问题。
警察抓住了真凶,证据链闭合,铁证如山,很少有人会再去研究凶手的作案心理。但这样的心理研究显然是必要的,是避免悲剧重复发生的重要课题。
这部剧用法医的视角去了解和剖析每个凶手的犯罪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了解罪犯,因此,在剧中难免会触及到一些“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故事。但治愈的是,看过之后,除了惋惜和反思,不仅不会在三观上有所崩塌,反而会加坚信正义和希望。
我们平时看社会新闻时,经常会看到类似“凶手从小就被周围人欺负所以才会充满仇恨”这样的犯罪者情有可原论,以及“女生一个人半夜打车是自己不把安全当回事”等此类的受害者有罪论,这些声音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当一个案件真真切切地摆在眼前,我们或许才能够真正明白,任何悲剧的产生都存在于一个深层次根源问题。痛苦不幸的人生并不是犯罪的借口,那些轻信他人的疏忽和纰漏也并不是罪犯能够轻易剥夺珍贵生命的理由。
“当你在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仅需要“法医”的专业性来理清案情,更需要“心灵法医”来追根溯源的原因所在了。
今天剧即将更新到22集了,据说那个潜水案也很好看,想看。
4分但扣一星给编剧 剧情是弱了。演员演技都挺在线的 剧的质感也可以 还有待提高,但整体上已经不错了。堕胎这一句话也不能体现整个剧的三观吧。没必要一句话否定一个剧 编剧倒是应该长心。不少给某推理日剧打了高分 到这就低成这样 那剧都烂成什么样了 再一次惊叹国人对国外剧的滤镜和对国内剧的突然审美制高。倒不是说不能批评 毕竟真的有问题 但没必要这么双标。反正这几年我是真的见识到了一些国内剧的进步 尤其是有些戏骨参与的这种。制作也在慢慢精良。
两星,演技和剧情只能用 刻意 来形容。因为“如果没有堕胎,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这类脑残台词,再减一星。9102年了,编剧你可长点心吧
剧集看上去还行,就是女主太让人出戏了,不说人设什么的,就是以宋轶的年龄和装扮来演这个罗队,也太荒唐了,分分钟都让跳出戏外,把整个刑警队,不,是公安局都变成傻子了
讲法医的故事,却很少有尸检的镜头,或许是因为审查的关系,或许是因为制作成本的问题,但却导致了剧集的不真实性。
一开始的干尸案都没好好展开调查,就几个镜头就为了引出女主角调去了男主角的警察局工作,然后就开始搭档暧昧顺便查案,说好了三个月没破干尸案,自己师傅就要离职,结果都快一年了师父还是好好的在那,也就查出胃癌晚期说了下死之前希望破案,大家才又动一动。哎,这里面刑警队长有屁用,女主这么弱也是刑警队长,是要让百姓多不放心啊,破案都考法医,法医还走访,提供证据。其他人和队长就需要抓人就好了,都是关系户队长吗???抄美剧也抄的完整点好吧。还有女主一边对男主天天暧昧的眼神飘不停,忍不住;一边前男友来了,随便签手随便搂,女主都无所谓的。服了好吗
演员都是好演员,编剧太次了,台词太尬了!逻辑漏洞太多。假的可怕。
其实内容和主线选取的都还可以,但是人物设定立不住,还有很多逻辑漏洞没填,一些细节很模糊,为了最后的破案而破案,整体差强人意吧,内地法医剧还是差点意思……
爱奇艺。每一个案件都会有不必要的线索,以及嫌犯做出的和案件无关的迷惑举动。挺真实的,现实不可能都是有效线索。1爱情的替罪羊。2鱼缸里的妈妈二十四个小时不睡觉。3女儿奴的雕像。4属水的孕妇运气真的太差。5另一个搬水工儿子。6没得狂犬病的猫却有一个得了狂犬病的铲屎官。7因为爱情。
剧情有些简单吧 国产罪案剧只求主女不sx
每个案子都是瞎编乱造..看着玩吧 内配乐确实有点辣耳朵 而且画面调色太过了 糊上一层黄绿想吐
感情戏太尬了 女主为什么能这么讨人厌 明明长得还行演的跟个女配似的嘴脸
加一星表白聂远老师 案件故事性其实还好 但是台词写的不太行 而且第一次看到心里活动直接小字标在旁边的 有种既冒犯了演员的演技 又低估了观众的智商的感觉
这bgm是真的脑残
第一集,死者家属不让法医尸检,男主就看了看尸体然后去检查死者房间去了......俎代庖的男主最后说,这次破案不过是靠运气。所以,这部剧第一集编剧只顾着让主角华丽出场,用巧合来解决任务,这个先声夺人似乎不那么成功。还有,男主那句“有时候觉得有信仰是好的,很多宗教是反对堕胎的,如果不堕胎她就不会死了。”听听这是什么三观……第二集,男主带着女主打台球、去夜店玩一宿,理由是这些地方都是死者工作的地方,他怀疑死者有过劳症状,但有确切把握才敢开颅验尸,因为死者生前很爱美,要对死者尊重……别的先不提,每天二十四小时打N份工有过劳症状还需要亲自去玩一宿证明?编剧想塑造男主破案不走寻常路的一面,但是基本推理逻辑不能丢啊,这里男主有点中二了(无关演员)……亮点在宋轶,她很适合演特工、警察这类聪明角色。
这个罗笔芯有点二啊
画面质感不错,有些案子深挖得不错,有些案子太过无稽……
冲着这没堕胎事情就不会发生 我的妈妈是超人不用吃饭不用睡觉这种词儿两星没法更多
这部电视剧就是靠聂远支撑着,女演员们普遍缺少刑警经历的感觉,表演太表面,人设过于表面,耍酷不等于酷,没有内心戏耶。聂远没有对手啊。为聂远加一颗星。
案件过于简单,尸检化验实地取样痕检逻辑梳理都靠一个王牌法医来完成,恐怕刑警队都其他科室都可以取消了吧,刑侦组全改行学法医算了。女主这台词水平真的有待于提高啊。
看片名有「心灵」还以为是灵异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