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阿涅斯论瓦尔达

记录片法国2019

主演:阿涅斯·瓦尔达桑德里娜·博内尔Nurit Aviv

导演:阿涅斯·瓦尔达

剧照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2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3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4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5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6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3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4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5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6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7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8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19 阿涅斯论瓦尔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当不少人以为《脸庞,村庄》(2018)是华妲退休前最后杰作,她连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亦袋袋平安,偏偏俏皮一笑,又交出这部活泼生猛的纪录片。由巴黎、洛杉矶到北京,马不停蹄开班分享创作理念,这位九十岁祖师奶奶不言倦,反正花样年华已被唤作「法国新浪潮祖母」,索性成为影坛万年青。 本尊娓娓道来启发《短角情事》(38 届)的好奇心,《拾穗者与我》(25 届)的细腻观察;至今不辍光影实验,不吝将艺术触觉传承。是为一生回顾展?言之尚早!

长篇影评

1 ) 90岁的工作心得

前半部分是作为电影导演的瓦尔达,后半部分是作为摄影师、视觉艺术家的瓦尔达。

片头用过往作品镜头打底铺字幕,浓浓柔情。

《cleo》的主观时间、客观时间;影片在第45分钟分成两部分——女主 从被别人看 到主动观察别人的转折——唱caprices,法语caprices有“随想曲、任性“双重意思,女主决定不再做洋娃娃/换上黑裙,不再是第一部分里被凝视的女人,下楼走的10层台阶全部进入镜头 【故事片加纪录片元素】。

《达格雷街》所代表的少言群体,镜头特意在等待的顾客与店主身上停留久 内心变化显影。

《一个唱,一个不唱》围绕女性的身体自由,用歌词/旋律表达女性主义,融入马克思恩格斯原文。

《sans toit ni loi 》关于Mona,愤怒是她活下去的动力,从不说“谢谢”只说“qtmd”的年轻女孩;13个从右到左的推轨镜头,与西方阅读顺序相悖,在每个一分钟的推轨镜头后 是当地风景元素,所以抽出这些风景元素进行组合 即是当地肖像画,配合推轨镜头的音乐 是专门制作的;影片侧重表现女主如何生存的一系列行为 如修鞋/帐篷系带/踢门,而非心理变化。

《幸福》莫扎特作为bgm表达纯真中内含不安与焦虑;彩色淡入淡出十分夏天;“重复”手法强调男主对女主去世的拒绝相信。

关于影片的“整体性”,平滑/冲撞的画面、有无配乐、构图拥挤/孤立,直到剪辑混音才结束。

《南特的雅克·德米》影片中的修车铺即是德米儿时的原样;黑白/彩色/特写德米身体局部——三种方式叙述。

《短角情事》一对夫妻、一对渔民,两种生活方式 两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声音一直处于前景。


作为摄影师、视觉艺术家,她一直关注人。

装置对瓦尔达来说,更接近于人与影像互动方式的多样。

土豆影像三折画、电影胶卷副本搭成小屋、海浪落潮才可进入瓦尔达小岛、倾听14位寡妇说话、给小猫做贝壳坟墓的定格动画。

最感动是回到《短角情事》拍摄地,让当时参与影片男子的孩子 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孩子 推着放有父亲黑白电影片段的木轮车 在黄昏的渔村行走,咯吱咯吱车轮响。第一次看到了黑白电影里的彩色渔村 和落日——两排矮房之间的长路 通向大海、藤蔓和花 挂在路边房檐、粉紫天空,错觉国内南方临海小岛。

看瓦尔达电影 也是顺着女性目光看人事物,她的目光非常温柔。

2 ) 陪你在人世间转个圈圈

一个老太太眼睛狡黠地在人世间转圈圈,在海滩,埋在沙土里的奥斯卡奖杯,塑料袋,壁画,年轻人……之中一点点积累着舞步。

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形式”的力量:当一个小女孩坐在木屋里看着地上猫猫墓碑建造过程的影像,说:在这里我会感受到更多东西;把私密和集体结合起来的方式——挑选,倾听,在众生喧哗里听见赤裸而宁静的秘密;一半动,一半静,一半新,一半旧;海岸边休憩的男人,第二天被浪花洗净……

她用她的小灵感串联起真实世界,用有趣把意义提起来,盯住观察一番:哦~这样呀!……

“我们思考这件事,然后我们遗忘。我们就是这样生活的。”:

那要不就不要思考了吧,我不管塑料是个大灾难,只享受它的有趣便宜色彩斑斓,不去管荣耀,把它埋在沙滩里,被风淹没。我把世界摆在你面前,以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我把我所有的想法都交给你,然后朝你狠狠眨眨眼,好像在说:

看到了吧!看到了就好!

——最后再感叹一次,法国人真可爱,做什么好像都是在游戏,又有着刻骨铭心的真诚面容,且他们什么都不怕,总是能往前走。

“我已经走到悬崖边上,今晚我将跃入虚无。”

“Oh,No!”

“但我会发现很多事情!”

题外话:我仍然觉得,没有内容,形式是要不得的,不是什么好东西都可以拿来模仿,溢出世界的是形式,可世界之内还空空如也,先填满它吧,这也不难,这也有意义。

3 ) 一些零碎的字

一张糊得要死的资料馆,鬼知道怎么拍出来的

在资料馆看的第一部电影,观感极好,没有小孩也没人乱说话,最后大家还一起鼓掌了比起导演,阿涅斯奶奶在这部纪录片中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家印象很深的有好多,比如那个心形的土豆,那个静止的牛和俩动态的牛,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和大人物们,那些cos出来的画,那个不愿意割掉羊角的女人,那些好大的肖像画,被搬进室内的海洋,用胶卷做的小屋(回收利用原来是一件这么快乐的事,小时候一直对回收无感,它对我来说就只是几块钱或者一个很丑很丑的小学生参赛作品)那些死掉的、被剖出内脏的鱼,十六位寡妇的诉说,遥远的近代中国人,美丽的法国村庄,那扇蓝色木头窗户,从垃圾堆捡苹果吃的生物学毕业生( ̄∇ ̄),每个人都值得被关注,世间万物都值得被注视!

50块不亏!

最后,跟观众分享自己的世界果然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也好想这样做,可是我是个蛮无聊的人希望下辈子可以成为一名导演(或者物理学家?)

4 ) Vanitas vanitatum

电影最后是Agnès和JR消失在风沙里的画面。Agnès很喜欢拍摄沙滩,或者和沙有关的镜头。在电影中间,有一个镜头是记录Jacques Demy和Agnès得的很多奖的画面。后来,这些奖牌被风沙淹没,Agnès配音"vanitas vanitatum..."

Agnès Varda和JR消失在风沙里

这句拉丁文原话是"Vanitas vanitatum omnia vanitas"。直白译成中文,就是“都是浮云”。

Vanité是欧洲绘画里一个重要的元素,最经典的表现就是书本上的骷髅头。有的时候骷髅头会在一些显赫人物的画像上出现,仿佛在提醒世人“不要活得太辛苦太认真”。

Vanité, David Bailly, 1584-1657

Agnès开完master class之后没多久,就真的随着她看到的,胶片上的,荧幕上的风沙远去了。这一切都很突然,因为今年冬天我本来想报她的master class来着。后来因为嫌天气太冷,就想下次找机会,天暖一些的时候再去。未料Agnès没能等到暮春,我也没能等到Agnès。

我工作的单位楼下就是很大一片墓地。最顶层是省长办公室。省长估计不是一个讲究风水的人,从他的办公室往外看直接就是这片墓地。他说:“这就是现实版的Vanité绘画呀。窗外景色提醒我们,人生短暂,没有必要有太多野心,活得太累。”

5 ) 通过电影去怀念和致敬这个“法国新浪潮祖母”是最好的方式——《阿涅斯论瓦尔达》

虽然只看过阿涅斯一部电影,就是之前有写过的《脸庞,村庄》,但感觉阿涅斯的电影确实有种魔力,让你看了就喜欢。这部电影是阿涅斯的遗作,通过剪取阿涅斯之前的对谈、大师班、讲座等等的素材,把阿涅斯这一生积累的关于电影创作的心得体会,经验全部分享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分享,对正从事电影行业的年轻人来说,可以让他们走不少弯路,或者让他们能获得创作灵感。阿涅斯自己不仅是导演,还是演员、编剧、摄影师,所以她在电影创作时,不管在视觉方面,还是构图方面,还是配乐方面,以及剧情设计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电影也是通过她自己分享自己之前的电影创作的心得,让观众更加直观的理解她当时为什么这么去创作。电影更像是阿涅斯电影创作解读会,当然能用这种方式去纪念这位大师,师一件非常不错的方式。最后想再次跟大家推荐上面提到过的《脸庞,村庄》,这真是一部好电影,教会我们去发现身边存在的艺术。阿涅斯真是一个发现挖掘并呈现身边艺术的艺术家,让我们离艺术更近——《阿涅斯论瓦尔达》

首发于“看世界电影”公众号,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

6 ) 阿涅斯·瓦尔达之眼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

或许有些人不喜欢弗朗索瓦·特吕弗,另一些人对夏布洛尔或里维特有点意见,更多的人讨厌让-吕克·戈达尔。但毋庸置疑的是,很少有人会不爱阿涅斯·瓦尔达。她在2019年3月29日因病逝世,房前摆满了鲜花。

她会希望我们因她的逝世而落泪吗?她会因为自己的衰老而悲伤吗?我想不会的。对于这位直至九十岁仍在创造、仍在发现的“少女”来说,死亡对她而言,或许不过是另一场冒险。而她那些动人的电影,或许正是她可以与我们共享的不朽之物。

之前耳朵也曾在“幕味儿”发表过一篇文章,以时间为轴,对瓦尔达的一生进行了一次动人的纵向回顾。他倒叙的写作手法,想必是致敬瓦尔达那部精彩的倒叙式自传体电影《阿涅斯的海滩》。

而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采取横向的写作思路,总体地谈一谈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她与其他的大师相比,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或许正是瓦尔达最后的作品《听瓦尔达说》所讲述的东西,这部作品也于近日在百老汇的法国电影展进行了放映。

在《听瓦尔达说》中,她总结了电影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灵感、创意与分享。在瓦尔达的作品中,这三个词常常是相辅相成的。

对笔者而言,瓦尔达与其他导演最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她处理灵感的方式。她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令人意想不到的主题。但她的作品更迷人的地方在于,她从不局限于事先划定的主题。

她总能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既定的主题发散开来,而这些发散出来的元素,却又总是与影片的主题存在着有趣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作品“千变万化,却又万变不离其宗”。

正因如此,观看她的电影,总能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总能让我们切身地体认“日常生活中的惊奇”。她影片中那些具体的手法,可以说都是服务于这一观感的。

首先,她形式最为精巧的那些作品,几乎都具有某种“知识考古学”的意味。这个词出自福柯的著作,否认具有超越性的主题,转而以空间横断面作为基准,追溯某一现象的衍生过程,探讨该现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用这个概念来讨论阿涅斯·瓦尔达的《尤利西斯》(1982)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合适不过了。这部影片从瓦尔达1954年拍摄的一张照片切入,照片中有一个男人、一只山羊和一个小男孩。

镜头在这张照片上不断地寻找新的重点,并通过访谈与导演本人的口述等方式,来还原当时的情境。于是,从这张简单的照片中,渐渐流淌出无数的记忆、故事与思考。

虽然像这样从一张照片衍生出来的影片,已经有戈达尔的《给简的信》(1972)这样精彩的先例,但瓦尔达相对温和的立场,也让她创造出了思绪更自由、层次更绵密的考古影像。

《给简的信》是一部纯粹的政论电影,目标明确、效果显著,而《尤利西斯》则带领观众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去探索更广阔的的时空。

瓦尔达作品中的这种倾向,其实非常适合短片这一形式。因此,在《女雕像物语》(1984)和《走近蓝色海岸》(1958)这样的影片中,我们便随着她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看待雕像、蓝色海岸,看待这些我们本已经习以为常的事物。

当然,在这类作品中,最为纯熟的想必仍是那部著名的纪录片《拾穗者》(2000)了。这部影片从米勒的名画《拾穗者》出发,以“拾荒者”为命题,捕捉了当代法国拾荒者的影像。

在《拾穗者》中,画中的农民、被展出的名画、捡拾废弃物的贫民、捡拾“废弃影像”的瓦尔达,产生了一系列极为有趣的连锁反应。这部影片完美地诠释了瓦尔达创作“命题作文”、建构微型宇宙的能力。

瓦尔达影片中的第二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结合。提到这一特点,我们自然会想起让·鲁什这样的人类学导演。而毋庸置疑,瓦尔达同样是拍摄这类影片的大师。

事实上,上文中提到的纪录片《拾穗者》,就蕴含着她大量精巧的构思与设计。纪录下真实的影像,然后发散开来,为这段影像赋予更多的意义,正是瓦尔达最为擅长的东西。

《纪录说谎家》(1981)这一片名,其实就体现了瓦尔达对纪录片的理解,她的纪录片并不一定就意味着“真实”,也有可能在说谎。这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作品,从偶然中寻找推进“剧情”的线索。瓦尔达极为敏锐的感知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类影片中,最为迷人的,想必就是瓦尔达为著名演员简·伯金创作的传记片《千面珍宝金》(1988)了。在那部影片中,简·伯金千变万化的形象,在瓦尔达别出心裁的拼贴之下,被赋予了梦境般的质感。

瓦尔达的纪录片拍得像剧情片,剧情片也拍得像纪录片。她也在《听瓦尔达说》中提到,她在拍摄虚构的影片时,常常会添加一些带有纪录片特质的元素。

如果说《拾穗者》是她最著名的“剧情纪录片”的话,那么《天涯沦落女》(1985)就是她“纪录剧情片”的代表作了。这部讲述流浪者的影片,采用了大量纪录片式的移动长镜头,为这部影片赋予了几分真实的质感。

有趣的是,瓦尔达指出,她在这部影片里使用的推轨镜头,大多是从右往左移动的;而在一般的影片中,人们习惯从左往右移动的推轨镜头。她通过这种逆反性的手法,对“现实”进行了风格化的重组,我们既看到了她所记录的现实,也看到了她读解现实的方式。

上述的两个特点——“知识考古学”式的结构,与“纪录+剧情”的视听风格——共同造就了瓦尔达的影片极为独特的观感。观看她的影片,就像是和她一起踏上旅程,我们知道自己的起点,但不知道自己的终点——因为意外在不断地发生。

在《脸庞,村庄》(2017)的最后,她没能敲开戈达尔的家门,这或许是一场意外。但有趣的是,这场意外却让这部影片显得更加动人。我想,这位绝顶聪明、可爱的导演,到了死后的世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意外,都一定能够找到她的解决方法。毕竟,她一向如此。

短评

让人如沐春风的一生,光影流年,完美谢幕,她知道从一个世纪通往另一个世纪的通道。

9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阿涅斯·瓦尔达的一生,就是把名字写在海滩上。以《两个瓦尔达》开始,以《脸庞,村庄》结束,熟悉瓦尔达后期纪录片拍摄模式的,应该对这种大师班和工作坊视频不陌生。若是第一次撞见的,可能会觉得“纯分享”的表达形式有所局限,很像蓝光高级花絮。瓦尔达看似精心准备了这次谢幕,她和桑德里娜·博内尔坐上《天涯沦落女》的推轨就出现了,但有些元素又随心所欲,作曲家、下半段突然切入更深的创作:摄影和当代艺术。正是如此,我觉得如果拿电影导演来描述瓦尔达是不够准确的。结尾和《南特的雅克德米》一样,不走字幕。瓦尔达最终选择了诺曼底的海滩——那段故事也是《脸庞村庄》最让人触动的一段。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2019法国电影展# - 当观看这样一部真诚的、智慧的、轻盈的、用整个生命作为长度的影像时,我想多说点什么,可是我什么都说不出。

14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力荐

瓦尔达的公开讲座选录+CC碟访问选录+创作实录。她真的是创作欲极强的人,平面照,纪录片,剧情片,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一个不落,思维又是如此开阔和敏捷,言行又是如此风趣和睿智,这一切奠定了她的独一无二。希望这不是瓦尔达的最后一部片。

19分钟前
  • RYZ
  • 推荐

一部以剧场演讲形式展开的个人回忆录,也涉及到诸多影史人物,对影迷可以说是一部很珍贵的影像资料合集了。瓦尔达从灵感、创作和分享三个步骤出发,从自己早年的《五至七时的奇奥》等剧情片讲到2000年左右的纪录片《拾穗者》等,然后又讲到摄影、视觉艺术及近年的《海滩》《脸庞村庄》等现代装置艺术尝试,讲述她如何从真实的人与事件中获取灵感,并一生保持好奇心和创作欲望。奶奶实在是太可爱了,到了她这个段位随口说说就是引经据典,希望她永远拍下去。片尾字幕放到了片头,很长很长的名单。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華達奶奶不假他人之手,用童趣任性的脾氣,幫自己完成了自傳,從劇情片、紀錄片到裝置展覽,說起一則則靈感故事,珍藏片段都放進這部充滿愛的影像日記裡。可愛華達,別無分號。然而,女性的柔軟,同樣的左翼,弱於高達在影像之書的嚴厲批判,華達還是多了一份惻隱之心,溝通聊天,大於自娛自樂。

21分钟前
  • thinpony
  • 推荐

模拟访谈,大师班现场,新浪潮祖母对自己过去几乎所有作品的亲自讲解回顾。尽管瓦尔达已90岁,影片的形式也有点平淡和重复,但是偶尔仍有幽默和睿智的灵光闪现。灵感、创新和分享这三条电影创作定律让人印象深刻。但愿这不是老奶奶的最后一部作品吧!

24分钟前
  • 罗宾汉
  • 推荐

这不是一部电影,没有任何打分的必要。

26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听瓦尔达说,说那些电影,那些想法,那些人,以及那些事。依然是那个调皮而又充满激情的生动的小老太。

28分钟前
  • 艾晨
  • 力荐

“如果打开‘人们’,会发现一个故事。如果人们打开‘我’,会发现一片海滩” 学会陪伴时间。那些别有味道的设计和创作,信手拈来的灵感,像童心对世界保持的好奇,以及分享的乐趣…瓦尔达对电影的谦卑,值得永远敬仰。胶片副卷做成的电影小屋,就是最纯粹的梦…

2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69thBerlinale# 主竞赛展映。瓦尔达奶奶的新作就是一堂干货十足的大师班,是她对毕生创作经历的一次系统回顾,首先提出了她认为电影创作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灵感(inspiration)、创意(creation)和分享(sharing),然后从短片[杨科叔叔]开始,回顾了她的电影、摄影、装置创作,讨论到了诸如创意产生、创意执行、女性身份、数码转型等等问题,调用的材料包括几场大师班的录像、影片、片场纪录片、剧照、花絮纪录片(尤其是CC那套作品集里的几个重访纪录片)、摄影作品、装置纪录等等。完全是一部个人创作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有很多非常珍贵的导演阐释,对她的许多影片的理解也因此更深了一层。老太太思维清晰,影片的材料组织非常非常讲究,尤其剪辑点的把握堪称已入化境。不过还是跟之前作品重复的东西比较多,而且剪了十几分钟[脸庞村庄]进去……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既是解构,也是谈心,瓦尔达奶奶的最后呢喃依然是关于电影。从构图、动作、视角、节奏到剪辑,顶着奇妙发型的她让电影成为一门写作课程,最终却轻轻推开了作业本:累了,不写了,再会...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既是阿涅斯电影大讲堂,也是瓦尔达作品回顾展。灵感、创造、分享,三个关键词的提炼精准、透彻,不仅适用于电影,同样适用于诗歌。灵感是写什么,创造是怎么写,分享是如何传播。艺术家的一生,就该以艺术的方式来告别。你好阿涅斯,再见瓦尔达。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不管你是不是瓦尔达的粉丝,这都是一部令人动容的电影。瓦尔达的生命跨越了世纪,也见证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如何发展,如何与其他艺术发生可能。她分享对于电影的理解,她一生的经验,她如此坦诚。与《阿涅斯的海滩》相比,德米的分量减轻了许多。因为这是她献给自己的礼物。她的旅程快要结束了,目的地必定是那片属于她的海滩。海浪将抚过她,风将吹散她,沙将带走她。

41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推荐

灯亮的时候有种“啊,这样就结束了吗?”的遗憾,根本看不够。一位以爱意观望世界的人,绝无仅有的美丽灵魂,她的时间已经到了。

44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没想到一个纪录片看得我在街上哭了十分钟。从我们的角度看,这是一堂阿涅斯的大师课,但从她的角度,其实是一场瓦尔达的告别。一个总是怀着好奇和爱的小妇人,举了一辈子摄像机,观察了世间形形色色的大小人物,深情地送走爱人和猫咪,最后回到她的海滩,变成一缕细沙,随风离开。这部电影是一个仪式,由拍的人和看的人构成一次完整、长久、凝固的挥别。

48分钟前
  • 糯木
  • 力荐

告别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是瓦尔达对毕生创作生涯的温情回顾,时间线非常清晰,创作灵感、理念、内涵、所指皆被娓娓道来(法语真好听啊)——纵然评论家们从各种角度剖析过她的电影,终不及有幸听导演自己敞开胸怀的真诚分享;这也许是瓦尔达写给自己的遗书,是留给电影史的教科书,更是送给影迷的情书——已不能用单纯阅读一部纪录电影的逻辑来评判了。/(私以为)瓦尔达最好的三部作品恰好跨越三个十年:南特的雅克·德米 1991>、阿涅斯的海滩 2008>、脸庞·村庄 2017>,她已把每个阶段想说的话都透彻而深邃的说完了。// 化用一句评语:阿涅斯·瓦尔达本身就是电影艺术史上“最美的收获”。// PS. 一个彩蛋是得见近半世纪前作品的超清片段;R.I.P.

54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看灵感如何追着瓦尔达跑(x

58分钟前
  • 万里马亡
  • 力荐

简单,聪明,清澈见底,坦率真诚。周末看一部这样的片子真的神清气爽。

1小时前
  • 大旗虎皮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