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意大利黑手党,恐怕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的第一个词就是《教父》。得益于马里奥普佐的深刻描写和马龙白兰度、阿尔帕西诺等演员的精彩表演,《教父》这部电影不但在世界影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也让片中虚构的美裔黑手党家族“柯里昂家族”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就像《古惑仔》系列曾经影响了一代人的青少年时期一样,《教父》也在无意间对“黑手党”这个组织起到了一定的美化作用,使得好多人对此生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向往,让他们觉得仿佛那个诞生在西西里岛的神秘组织,有着严密的纪律、无畏的忠诚和组织领导人杀伐决断的英明神武,但这其实都是影视作品所展现出来的假象。至于“教父们”荧屏上光鲜亮丽的另一面,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不过2019年5月亮相于戛纳电影节的《叛徒》,倒是给我们补上了这一课。
要说《叛徒》这部电影就必须先说一个人——多玛索·布西达。
多玛索·布西达是意大利黑手党组织“我们的事业”的一名重要人物,在1981年爆发的西西里岛“第二次黑手党内战”中,多玛索·布西达的众多盟友被杀,而发动战争的正是我们熟悉的名字-“柯里昂家族”(当然这和《教父》中的同名家族没什么关系)。1983年远避巴西的多玛索被巴西军政府逮捕,而他破灭了所有对黑手党的幻想,在被引渡回意大利之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叛徒”,与反黑手党检察官乔瓦尼.法尔科内合作,开始了对意大利黑手党组织的史上最大规模的破坏行动。
正是多玛索的供认,公众才第一次得知了黑手党的组织架构,这种“教父-二把手-军师-头目-士兵”的黑手党金字塔指挥体系后来在电影《教父》中得到了具体体现。随后,在他的作证下,475名黑手党成员被起诉,对意大利和美国的黑手党组织都造成重创。而这种成功背后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在1982年至1984年之间,多玛索的两个儿子、兄弟、女婿、姐夫和四个孙子先后被黑手党报复杀害,而与多玛索联手的反黑检察官乔瓦尼.法尔科内也在1992年被黑手党用400公斤炸药炸成了碎片,爆炸力度之强甚至在当地的地震监测仪上都留下了记录。
但多玛索本人倒是躲过一劫,在接受了美国的证人保护计划后,他一直隐姓埋名生活在美国,最终于2000年4月2日死于癌症,享年71岁,对于黑手党的“叛徒”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了。
说回《叛徒》这部电影,电影中讲述的正是多玛索·布西达从1983年被捕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十多年间的故事,整个故事基本都是历史上真实事件在再现。虽然是真实故事的重现,但片中仍然有几处值得让人玩味的地方。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转变不可能在一瞬间完成,多玛索是如何从一个犯罪分子头目转变成污点证人的心路历程,我们恐怕谁都不会知道,但影片却巧妙的通过两次梦境来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转变过程。通过《教父》等反映意大利黑手党生活的影视作品我们都已知道,在意大利黑手党,特别是西西里人中,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那就是“缄默原则”,谁要是违反了这个原则,那就不仅仅是自己有杀身之祸这么简单,因此对多玛索来说,打破缄默法则同警方合作,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举动。在被引渡前往意大利的飞机上,多玛索梦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满脸是血的从他面前跑过,此时这二人其实已经被杀,但在外界信息中一直是处于失踪的状态,身为黑手党一员的多玛索应该已经猜到了自己两个儿子的下场,此时梦见他们,无疑是多玛索自己内心对于背叛黑手党组织的一种映射。
而在与检察官法尔科内第一次谈话之后,多玛索再一次做了奇怪的梦,而这次的梦是所有亲朋好友给还活着的自己开了一场葬礼,最后把他活活钉在棺材之中。我认为这里是他真正转变的完成,此时的他已经同警方进行过一次供述,已经彻底的成为了一个“叛徒”,因此在梦境中,他才会被埋葬。从此以后,他不但背叛了自己的组织,也背叛了自己的亲朋好友,背叛了自己的宗族,作为一个“人”来说,他已经死了,从此之后他将再也不能正大光明的走在街上,他此后的一生都要为躲避暗杀而活。
本片的高潮出现在庭审阶段,首先是预审之时,偌大的法庭现场关满了黑手党各级人员,随后便是一幕幕闹剧,先是有人把自己的嘴给缝上,再是有人装疯卖傻,接着是有人大喊大叫脱光衣服,最后是“太太团”们的高声尖叫。这段场景可以说是打碎了以往影视剧作品中一切关于意大利黑手党的美好形象,什么盗亦有道,什么温文尔雅,什么沉默庄严,他们跟街头的泼皮无赖没有任何的不同之处,是一群十足的社会渣滓。
而在正式的庭审之时,当多玛索作为证人出场之后,所有的黑手党头目都叫嚣着要跟他进行单独的交叉质询,想要借机侮辱和斥责他。然而当第一个进行交叉质询的皮波卡罗自信满满的登场后,很快便被多玛索的独家爆料打得哑口无言。作为曾经的核心人物,多玛索有的是他们的罪证,而正是这一击,让刚刚叫嚣着要与他单独对质的黑手党头目们纷纷放弃了交叉质询,因为他们明白,这么做不但不会对多玛索产生任何打击,反而更会让自己颜面尽失。这些不可一世的、凶恶的狂徒们,此时就真如影片中暗喻的那样,惶惶如过街老鼠。
经典的《教父三部曲》为我们展现了意大利黑手党的种种罪恶,但终究还是为其蒙上了一层末路英雄主义和温情人性的遮羞布,但《叛徒》这部电影则是一把扯下了这块遮羞布,把这些“教父们”肮脏丑恶的另一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多玛索·布西达是英雄吗?并不,他也是一个犯下了肮脏罪行的犯罪分子,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认为他虽然不是英雄,但也应该被感谢。正是因为他的叛变,才让世人见到了那些隐藏在平和生活之下的血淋淋的罪恶与暴行,让那些无耻的黑手党分子接受法律的制裁。虽然全球各地的众多黑社会组织在其建立之初也都是有为了底层百姓谋利益的初衷,但在当今的社会,他们全都已经成为了肮脏而血腥的巨兽,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也知道这世界有白就有黑,这些组织是永远也不可能完全从世界上消失,但仍然需要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对抗和削弱这些黑暗。本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检察官法尔科内,他意志坚定的把那些黑手党分子送进了监狱,而自己也遭受了粉身碎骨的苦难。由此我还想到了南美洲那些因为打击毒贩而被不断暗杀的政治人物,想到了全世界各地因为抗击黑恶势力而遭遇报复的正义之士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牺牲,才让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活在平静幸福的生活之中。我觉得《叛徒》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不单单是一个黑手党叛徒的故事,更是在告诉观众们,即使像黑手党这么隐秘牢固的罪恶组织,即使他们的能力再手眼通天,也终会有人站出来迎击它,让它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个世界需要更多的英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勇敢的站出来,黑暗的巨兽就终将会同老鼠一样,龟缩于阴沟之中。
[这部浓墨重彩的“后黑帮史诗片”,才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大的遗珠,在我看来,至少值一座影帝殊荣!]
或许只有意大利人拍起黑手党电影,才是最正宗、最地道的;而年过八旬的老导演马可·贝洛基奥的黑帮作品,又是其中最华丽、最浓墨重彩的一支。在真实事件改编的《叛徒》里,他用老辣的镜头,复古的美学,揭示了一个黑手党骨干的复仇和残年。影片中有喧闹的庭审,残忍的杀戮、也有政治的暗流交锋、人性的抗争和悔悟,当几十年前的”世纪大审判“重现银幕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舞台,在古典音乐和意大利小调里,为破碎的黑色家族奏响了挽歌。 两个多小时的《叛徒》,年代跨度之大,登场人物之多,节奏之紧凑,对白之密集,非贝洛基奥这般功力难以驾驭;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更是赋予了布西达,这个“叛徒”一种慑人的气场,不由得肃然起敬。布西达虽然移居巴西,却难逃意大利黑帮的火并和警方的追捕,一日为西西里人,终生都是西西里人,身为骨干的他自然明白这个宿命,可为了家人和孩子,也为了向曾经的”兄弟们“复仇,他选择当污点证人,指控所有的黑帮大佬,后半生几乎放弃了尊严。开场的家族合影,中间的庭审大戏,以及法官的遇害视角,都是影片最出彩的几个段落,直接揭示了意大利版”打黑“的残酷性和复杂性,银幕上巨大的字体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这并非黑手党的墓志铭,更像是某种讽刺和警示,这才是意大利式的社会现实。 死亡阴影一直笼罩,布西达一旦暴露了踪迹就得搬家,深夜里还独自端着把老枪,像是一只垂老的孤狼,维系残生。影片若在这一幕结束,那仅仅是布西达个人的传记片,贝洛基奥此时颇有深意得捡起了之前没讲完的寓言故事:那个被帮派“判了死刑“的成员,终于熬到了儿子成人结婚,等待他的是最后一声枪响。布西达干脆利落地完成了使命,无需废话,这对于双方更像是一种解脱,帮派的铁律也是伦理底线,这是布西达毕生信奉的人生准则。可当布西达自己从猎人沦为猎物时,时代已经巨变,老一辈的底线早已被抛弃,孩子、女人都能下手,更别提抱着婴儿挡枪的懦夫了。 这种“世风日下“的没落和无奈,才是《叛徒》从头到尾流露的情绪,也是《教父》、《古惑仔》、《极恶非道》等诸多黑帮片钟情的悲情主题。古典帮派都在日渐萧瑟,新生代暴力分子愈加疯狂,为了利益毫无原则,这与其说是堕落,不如说是”去家族化“后的新生。法维诺的表演中,即有白兰度式的威严和隐忍,也有帕西诺式的狠辣和坚强,他自己就曾表示,塑造人物受益最大的影片是《疤面煞星》,托尼仿佛就是布西达的另一面。 贝洛基奥的目的,也不只是揭露西西里黑帮,而是指向背景更黑、根基更深的意大利政坛。他多年来一直钟情政治题材,作品中涉及到政治的段落更具力度,并与人物的性格塑造完美融合,这在《征服》、《再见、长夜》和《沉睡的美人》中最是明显。《叛徒》前半程表面上还是司法与黑帮的斗争,而当朱利奥·安德烈奥蒂一出场,观众才意识到背后牵涉甚广,连意大利总理都不能幸免,至于二者到底有何见不得光的瓜葛,就得到保罗·索伦蒂诺的那部《大牌明星》中去慢慢补课了。 Luc
西西里自古民风强悍,与迦太基、罗马斗,与日耳曼人、阿拉伯人、西班牙人、自己人(墨索里尼)、纳粹德国斗,从奴隶社会斗到20世纪,谁骑在他们头上就跟谁斗。
1282年西西里爆发反抗国王查理一世的大起义,史称“晚祷事件”,秘密组织mafia由此诞生:
饱受神权、贵族及其鹰犬压榨的西西里人痛恨腐败的权力机构,”把人称为警察是最恶毒的侮辱“(《教父》),骂别人“警察"、"警棍"搞不好就闹出人命,被黑手党严令禁止。
mafia源自西西里的黑话“Me firar”,意为逃亡、避难,为何译为黑手党?
1909年3月12日,纽约警官约瑟夫·彼得罗西诺在西西里查案被黑帮暗杀,成为第一个在国外殉职的美国警官,轰动世界。上海《小说时报》1911年第一期发表《黑手党》,介绍了这起案件:
黑手党自此成为外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代称。
时光飞逝,黑手党早已从反抗暴政、锄强扶弱的地下党堕落为唯利是图的犯罪团伙,收买腐败的议员、警察、神父,绑架、勒索、谋杀、贩毒,手眼通天,无恶不作。
意大利最高法院的文件显示,1970年代前总理贝鲁斯科尼为确保家人的安全,曾向黑手党支付大笔保护费。权贵尚且如此,平民情何以堪?
1982年9月3日,在西西里扫黑的基耶萨将军遇刺身亡,民怨沸腾,当局无地自容,开始以雷霆手段打击黑手党,嫉恶如仇的法尔科内大法官成为反黑的标志性人物——
意大利影片《叛徒》(2019)以此为背景,从黑手党”叛徒“的角度回顾反黑战争,入选今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上海电影节展映好评如潮。
1980年,西西里人称”两个世界的教父“的布西达厌倦了犯罪生涯,于巴西金盆洗手,阳光沙滩,美酒佳人。1982年,海洛因之都巴勒莫的贩毒利润高达数百亿,西西里黑手党为争夺控制权爆发内战,死了数百人,“教父中的教父”里纳听信布西达要回来参战的谣言,杀了布西达的哥哥、两个儿子、三个侄子、妹夫等14个亲友。
天下警察是一家:1983年巴西警方以涉嫌贩毒的罪名逮捕大名鼎鼎的布西达,美国警方致电祝贺,并希望将其引渡到美国。著名的法尔科内大法官当然是想把他引渡回意大利。
成为各国警方的“香饽饽”可不是啥好事。
伴随《Historia De Un Amor》凄美动人的旋律,布西达被打得皮开肉绽、死去活来,妻子跟着也受了不少罪:
1984年7月7日,56岁的布西达自杀未遂;7月15日,他被引渡回意大利,在罗马机场下飞机的时候,警方没有给他戴手铐,而是用一块有条纹的毯子盖住他的手腕,假装戴着手铐的样子:
影片忠实地还原了这一情景:
黑手党的缄默法则要求成员不与政府和司法机关合作,复仇不能涉及家人。你可以报仇,但不能向警方泄露仇家的名字,否则整个家族都会受到严厉惩罚。
作为黑手党的铁布衫,缄默法则从未遭到过破坏,反黑因此举步维艰,连其组织架构、运作方式都没搞清。
初次询问,布西达向法尔科内大法官声明自己不是告密者、老鼠、间谍。
法尔科内自幼在西西里长大,能听懂西西里、巴勒莫特有的方言和隐喻,这让布西达感觉非常自在。
布西达烟抽完了,法尔科内将一盒已经拆开的烟递过去,动作轻松、自然:“没了?抽我的。”
结束询问,他把这盒烟留给了布西达:“留着吧,我还有一包。”
对于西西里人来说,这是一种友谊的象征,只有朋友才会分享不完整的东西。
布西达后来告诉法尔科内:“上次我接受你的香烟,因为那包烟是打开的,如果未开封,我永远不会接受。”黑手党是媒体的说法,内部的叫法是“我们的事业”(Cosa Nostra)。
他讲了一个故事:16岁那年,他刚加入“我们的事业”,奉命去杀一个人,那个人很有意思,意识到危险之后紧抱幼子,搞得他无法下手。从此以后,那个父亲出门总是让儿子陪伴,形影不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然后,他儿子结婚了。“我们的事业”有自己的价值观,不伤害孩子、妇女、法官,保护穷人。
法尔科内越听越火大:别侮辱你自己的智力了,你们有什么价值观?杀害法官和宪兵,用海洛因毁掉孩子,古老而高贵的黑手党是一个神话,够了。
事实胜于雄辩。
丧心病狂的黑手党践踏缄默法则,杀了布西达很多完全无辜、根本就没有加入黑手党的亲友,两个手无寸铁的儿子被酷刑后勒杀,其中一个被酸溶解。
西西里人家庭观念很重,家人就是一切,布西达痛彻心扉,他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到巴西,又为什么不把行踪告诉他们?可怜的孩子,想背叛父亲求生都没有机会。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作为犯罪史上黑手党最大的叛徒,布西达的供词、证言累计长达3000页,黑手党已无秘密可言,意大利反黑战争发生历史性的突破和转变,法尔科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搜捕,抓了500多名黑手党分子。
1986年2月10日,西西里世纪大审判拉开帷幕,被告多达475名:
巴勒莫法院被改造成了堡垒,装有可以抵御炸弹、火箭弹的防爆墙,天上直升机,地上装甲车,军警密布,媒体云集:这是意大利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审判,云遮雾罩的黑手党即将大白于天下。
有被告为了宣示缄默法则,当庭缝住自己的嘴唇,血流不止:
法官气急败坏:“他的针线是哪来的?!”
还有装疯、裸奔的,丑态百出,旁听的被告家属唯恐天下不乱:
被告的要求千奇百怪,合理的要满足,不能满足的要解释原因。为了维持庭审秩序,法官操碎了心。
黑手党在大街小巷刷满了咒骂布西达的标语,组织人马敲锣打鼓地上街游行:黑手党万岁,他给了我们工作!
1986年4月3日,布西达第一次出庭,犹如国王驾到:
“我曾经并仍然是一个‘君子’,是他们背叛了组织的理想(滥杀无辜),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认为自己是告密者。”
许多被告要求交叉询问、当面对质,布西达坐在防弹玻璃后面沉着应战:
没有想象中的唇枪舌剑,只是一些简单的事实认定,比如,杀害布西达一半家人的卡洛,说自己根本就不认识布西达,怎么证明你们曾经是朋友?
卡洛按习惯称呼“亲爱的布西达”,布西达怒火中烧,指控卡洛还有新的罪行:“我想起来了,拉利卡塔是你的门徒,他是你亲手杀掉的!”
卡洛语无伦次,当场崩溃。
其他被告吓坏了,纷纷取消与布西达当面对质的要求。呵呵,自己是个什么东西,心里没点数?
1987年12月16日,法院判决多名黑手党头目终身监禁。
布西达一家在美国改名换姓、离群索居,在特工的严密保护下过着谨小慎微的生活,频繁搬家。有一年圣诞节全家人去餐馆吃饭,圣诞老人莫名其妙地把歌词中的“我是意大利人”改为“我是西西里人”,布西达非常警觉,起身就走:“我们回家吧。”
1992年5月23日,黑手党在巴勒莫的高速公路上引爆一吨多炸药,法尔科内大法官的车子来不及刹车,一头冲进爆炸产生的长20米、深8米的大坑,法尔科内和妻子及三名警卫不幸遇难,影片的主观镜头非常震撼。
黑手党开启香槟、弹冠相庆、吐唾沫,真的是令人作呕。
烈士倒下了,他的统治才刚刚开始。
作为意大利最勇敢、最正直的大法官,法尔科内是整个国家的良心和骄傲,意大利陷入悲痛、愤怒的狂潮,黑手党成了过街老鼠,斯卡尔法罗总统号召意大利人民像当年打击法西斯一样打击黑手党。
什么人权,为科尔法内报仇,把那些躲在暗处打黑枪的人渣揪出来就是最大的人权!参众两院结束了长年累月的扯皮,一致通过《反黑手党法案》,成立反黑调查局,逮捕了上千名黑手党分子。检察官、法官将法尔科内作为自己的榜样,历届政府都对黑手党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去年西西里的新教父刚上任就和45名党羽一起被捕。
1993年11月19日,组织暗杀法尔科内的“教父中的教父”里纳出庭受审,布西达冒着巨大风险回国作证,随行的美国特工也做好了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这次庭审没有设置防弹玻璃,而是由特工组成人墙贴身保护。
里纳对钱、女人、奢侈品都不感兴趣,唯独喜欢下命令,享受一句话就定人生死的那种变态的快感,外号“野兽”。
污点证人指控:里纳下令暗杀布西达的全部亲人,男女老幼格杀勿论,卡洛曾是布西达的好友,看着布西达的两个儿子长大,动手的时候,卡洛居然要求把长得最像布西达的那个儿子留给他来亲手勒死。
卡洛被判5次终身监禁,里纳被判处19次终身监禁。安全级别最高的单人牢房,24小时视频监控,蟑螂都没有一只,里纳只有对空气发号施令。
布西达与科尔法内结出了一种奇妙的战斗情谊,一个是反戈一击的黑帮传奇,一个是法官样板,联手重创世界上最大最凶残的跨国犯罪集团。
1996年布西达在罗马出庭作证,没有防弹玻璃,布西达谢绝人墙保护,表明经过多年严打,黑手党元气大伤,治安状况开始好转。
看过布西达的纪录片《我们的教父》(2019)就会发现:从拍摄角度、构图到证人证言,《叛徒》几乎毫厘不差地还原了1986年的西西里世纪大审判,整个庭审热闹、荒诞、平实。
《叛徒》这种纪实性风格与《教父》(1972)扣人心弦的戏剧性大异其趣,别具一种朴实无华的魅力,堪称《格莫拉 》 (2008)之后意大利最优秀的黑帮片。
《教父》、《无仁义之战》(1973)等黑帮经典,一上来就把观众死死摁住,而《叛徒》则润物细无声,看似平淡的细节充满真实的质感,越品越有味道。
多年以后,布西达还记得法尔科内主动与他握手道别的情景。影片表现的法尔科内,没有豪言壮语和复杂的审问技巧,更没有率领军警抓捕黑手党的雄姿英发,其人格魅力、强大的亲和力以香烟、握手、对话这样的涓涓细流呈现。
毒贩通话的录音,那些困扰FBI、美国缉毒局多年的黑话、隐语被布西达轻松破解,西西里和美国黑手党利用全美各地的披萨店进行贩毒、洗钱的网络被连根拔起。
布西达在美国生活的妻儿至今都在使用化名,但在纪录片中几乎全部正面出镜,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严打,黑手党的势力已大不如前,所谓缄默法则、君子更是笑话。
陪伴布西达的除了家人就是美国特工,他们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在特工的要求下,布西达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唱了一首《Historia De Un Amor》,是什么让他的眼里泛起了泪光?
《叛徒》的结尾是布西达给法尔科内没讲完的故事:儿子的婚礼曲终人散,那个父亲敞开大门,点燃人生的最后一支烟,坦然面对死神之吻。
之前他不是怕死,怕也没用,而是:儿未长大,我不敢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永失爱子的布西达,体会到了别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意识到自己和黑手党的深重罪孽。
故事前后呼应,笑中有泪,大象无形,堪称豹尾。
人活一世,就算没有法尔科内那么伟大,又何必害人害己?杀人犯算啥君子?
出席美国参议院举行的听证会,议员对布西达反复使用“君子”(men of honor)一词感到迷惑,布西达说我用君子一词,只是因为黑手党都这样称呼自己。
布西达以黑手党的叛徒为荣:“我已不适用君子这个词,我现在是叛徒。”
《叛徒》的彩蛋是布西达真人献声,一生最爱《Historia de un amor》。
《Historia de un amor》1955年问世,迅速风靡世界,深受地球人的喜爱,版本数不胜数(汉语版《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叛徒》与另一部意大利经典《外欲》(2003)选用的都是guadalupe pineda版,高潮段落凄楚、激越,无人可及,里约热内卢的旖旎风光、命悬一线的疑犯夫妻,与伤感的歌声浑然天成,一边是人间天堂,一边是对罪恶的清算和爱人的生离死别。
Laura Fygi版也很出色;小野丽莎版带有一丝法国香颂的低徊、哀切,犹如暗夜私语。
法国拉丁版,老者醇厚,女孩清澈,高潮部分情无反顾。
《寄生虫》很好很强大,《叛徒》没拿到金棕榈可以理解,但其它奖项颗粒无收太过分了,简直是戛纳的耻辱,祝《叛徒》奥斯卡一路顺风!
意大利电影《黑金叛徒》根据真实的人物事件改编,倒是回看了一下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们的兴亡史。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巴勒莫巨大的海洛因贸易,两大黑帮家族对立期间,男主角多玛索·布希达却想激流勇退,他最大的理想是想平安的死在床上,于是远走巴西,不过另一个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的里纳野心勃勃,想要一统江湖,即使布希达已经远走,里纳依旧对他的家族大开杀戒。
这部电影被很多人拿来和《教父》对比,如果说《教父》是美国黑手党的简史,这部《黑金叛徒》就是意大利西西里本土的教父故事。和《教父》的开篇一样,一开始也是表面和气的聚会,接下来就是冰冷的杀戮。一代教父开始选择与政府合作,展开了复仇计划。
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很写实的黑手党文化,他们不会自称“黑手党”,他们管它叫“我们的事业”,他们自称“君子”,有着严格的委员会和层级管理体系。
黑手党当我们汉语的一个形象翻译,主要是他们当时杀人后会留黑手印的习惯。意大利语对应的是“Mafia”,这个词起源于1282年3月30日的情人节前一天的西西里起义,一个叫索菲亚的巴勒莫少女在结婚当天被法国士兵强奸,于是西西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报复,他们喊出来的口号是“Morto Alla Francia, Italia Anela”(意大利文“消灭法国是意大利的渴求”),而Mafia就是这个口号的字母缩写。
这个词在阿拉伯语里面还有一个意思就是“避难地”。这个神秘组织最初起源于意大利西西里岛和法国的科西嘉岛,一百多年来,随着意大利人逐渐移民到世界各地,黑手党也广泛散布开来,特别是在美国东岸,逐步做大做强,借助美国大萧条的背景,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和犯罪率激增,黑手党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他们从事各种非法交易,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随着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系列打击,黑手党也走向衰落,意大利也在稍后一段时间,清扫本国的黑手党集团,尽管如此,黑手党作为一种亚文化,依旧影响着影视等社会潮流。
在《黑金叛徒》中我们能看到,黑手党的社会基础,有大批失业者感谢黑手党给他们工作,举行游行支持黑手党们。犯罪背后是深刻的社会问题。
叛变的布西达在法庭上和昔日的黑帮头子们对垒是电影中主要刻画的交锋场景,他并不认为自己背叛了“我们的事业”,黑手党历史上曾经有规则,也有为穷人出头的一面,他更像是黑手党传统价值观的捍卫者,里纳代表着“礼崩乐坏”时代的无底线玩法,维系黑手党的是严格的纪律,这就是所谓的“七诫”:一.守口如瓶;二.组织高于个人;三.不得违抗上级命令;四.不得叛变自首;五.对家人保密;六.不得擅自搞绑票活动;七.兄弟之间严禁斗殴。显然布西达这种和政府合作的方法也是传统黑手党们不能接受的,他后半生一直在政府保护下,小心的活着,一直到那些黑帮分子都坐了牢,他也垂垂老矣,但是在阳台吹风,他仍然不安心的带着一把冲锋枪。电影中拍摄到黑手党历史上真实的意大利著名法官被谋杀的事件,也牵涉到幕后的政客,意大利前总理朱利奥·安德莱奥蒂(Giulio Andreotti),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成员,被控与黑手党结有联系,但是他最终被判无罪,因为审判涉及行为已超出追诉期限。
历史上1990年,意大利的黑手党共有142个家族,其中有42个大家族。家族之间通过一个委员会联系。在意大利,凡是有黑手党的省份都有一个委员会,委员会可以在任何一个家族的势力范围内杀人,而不用通知其家族人员。当委员会决定杀人时,它就组织一个行刑队,行刑队长有权挑选队员。他们的行动除执行者外其他人都不知道。委员会上面还有一个由11人组成的委员会,称11人委员会,地点设在巴勒莫,它凌驾于所有黑手党家族之上,也是黑手党的最高权力机构。11人委员会里面有一个教皇或教父,这是黑手党内的最高职位。杀手的暗杀行动必须经过家族首领的核准,否则私人的报复行为,可能触发一场战争。了解这些黑手党文化,对于理解电影中提到的他们的话语会有更深的理解,电影在这方面考证的也是非常仔细的。
电影中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家族文化,权力、欲望、亲情、伦理、宗教信仰混合成这个庞大的“犯罪家族”。一代江湖教父级别的人物,曾经亿万富翁,金钱美女如云,但是老年却流亡美国,深居简出、小心翼翼的生活。电影的结尾会让人想到《爱尔兰人》,不管当初多么拉风,最终也还还是垂垂老矣。
意大利电影《黑金叛徒》根据真实的人物事件改编,倒是回看了一下意大利西西里黑手党们的兴亡史。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巴勒莫巨大的海洛因贸易,两大黑帮家族对立期间,男主角多玛索·布希达却想激流勇退,他最大的理想是想平安的死在床上,于是远走巴西,不过另一个黑帮家族柯里昂家族的里纳野心勃勃,想要一统江湖,即使布希达已经远走,里纳依旧对他的家族大开杀戒。
今年上海电影节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最令我期待的电影不是别的,而是这部意大利黑帮题材电影——《叛徒》。它在戛纳放映时就好评如潮,被誉为“当代黑帮电影新经典”之作。
在看完电影之后,发现《叛徒》与自己的想象有着不小的差别。这并不是说电影不好,而是它好得太特别了。这是一部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对西西里黑手党内部分崩离析的过程有着精彩而又真实的演绎。
《叛徒》根据意大利西西里岛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而成,以他为引导角色,跨越几十年的时空,在意大利、巴西、美国等不同地域间迁徙,拉扯起一幅宏大的时代群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西里黑手党各个帮派间矛盾重重,斗争不断。布西达本想金盆洗手,从意大利移居巴西以遁世。然而黑帮之间火拼仍在蔓延,多玛索·布西达的兄长及幼子等亲戚遭黑手党残杀。身在巴西的他随后被引渡回意大利,为了复仇,他决定违背自己的誓言,以信息提供者身份与意大利检察官展开协作,成为“叛徒”。
在影片的类型取向与结构上,《叛徒》令人耳目一新。在传统的黑帮片中,火爆刺激的火拼动作戏、宛如“英雄人物”一般的黑帮老大,始终会占据影片很大的篇幅。在饰演男主角布西达的演员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看来,“这些电影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一种误导”。
《叛徒》显然不再是以往那类美化黑手党的电影,而是有着现实主义诉求,真正深入地探讨“黑手党分裂、落幕”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性纷争。
导演马可·贝洛基奥时年80岁,是意大利最有名的导演之一,非常擅长执导政治电影。也正因此,他并没有将这个宏大的题材以惯常的类型片方式粗暴处理,而是以“复古美学式”的镜头语言和纷繁的叙事方式,多维度地呈现出党派斗争下的残酷历史,揭开意大利黑手党真正的神秘面纱。
贝洛基奥在影片的第一幕中,就一反常态地快速构建起帮派间纷争的背景,大量如“过山车”般飞驰而过的人名、人物关系、事件都令人眼花缭乱。而随后,他转换影片风格与节奏,以大量带有激烈冲突的审讯戏、庭审戏来往回追溯布西达的“发家史”和帮派之间的“纷争史”。这些戏份充满了口述与想象并存的言语层次,让观众听取每个复杂人物形象背后的“弦外之音”,从而自主地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面的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来解构男主角的人物形象。作为历史上第一位站出来与政府合作的黑手党,多玛索·布西达直接导致了黑手党群体从此的一蹶不振。在与自己党派中同样文化水平不高的仇敌对质时,他口舌伶俐,让对方毫无还击的余地,仿佛说出的话都是真理,自己是那个“怒吼的狮子”,而对方不过是“过街老鼠”。但也正如男主角法维诺在映后所言,“主人公的背叛是黑手党的应得”,但同时,他也不能算是一个“英雄”,而是复杂的多面体。
《叛徒》的最精彩之处莫过于此。外界对于黑手党的形象有各种猜测,但从内部的视角出发,会发现他们也不过是平凡人,每个极端的选择背后都是人性的黑、白、灰三色。没有真正的英雄,也没有真正的黑白分明。
影片最终,展现了风烛残年的多玛索·布西达在弥留之际的一个梦境:如果曾经有的选择,他会成为那个先动手引发帮派纷争的导火索,那个杀人犯。直到此刻,观众才顿时清醒过来——作为一个曾经的黑手党老大,即便他的家人横死,即便他选择与警方合作共同除恶,但他还是曾经选择犯罪、拥抱党派,和其他人一样有罪,并不值得我们的同情。
毋庸置疑,《叛徒》绝对可以成为“年度十佳”的选择之一。马可·贝洛基奥靠复杂的人性描绘,为我们带来了21世纪以来最接近“史诗电影”气质的作品。
最近连着看了两个电影,一个是《我们的教父》,忆苦思甜的纪录片;一个是《叛徒》,添油加醋的黑帮片。两部电影的主角是同一个人,就是号称“两个世界的老大”的黑手党首脑多玛索·布西达。
说起黑手党,也算是历史悠久,引人关注的了。产生于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成立的初始,据说是为了反抗法国的侵略。在那个年代和那种地区,乡村中的秘密结社不少,咱们这里的哥老会之类同样如此。原本是一个贫苦农民为求生存联合起来的秘密帮会,所谓“官府管不了的事情我管”。时不时的做些维护正义的事情。在二战中也曾经帮助过美军在西西里岛对纳粹德国的作战。这也使得美国政府对于黑手党在美国的发展网开一面。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逐渐壮大,控制了西西里岛上的农牧业,收取保护费,从而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并把这种方式扩展到意大利,进而扩展到全世界。
黑手党组织严密,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来调解不同集团之间的关系,并制定了许多规则,如我们所熟知的“沉默法则”。不过黑手党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宗旨,也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到了上世纪中叶,黑手党组织发生了蜕变,由反抗侵略、匡扶正义变成了一个贩卖毒品杀人越货的黑社会犯罪集团。他们通过贩毒、绑架积累了大量金钱,也招致了人们的痛恨。以前那些残存的正义,扶弱济贫的善举,在金钱的攻势前,统统败下阵来。因为利益,因为地盘,各个家族之间频繁发生仇杀,并引发了多次内讧。如影片中所说:“因为毒品,所有人都有钱了。他们开始更贪婪,更暴力,更没有信仰。”
两部影片就是介绍的黑手党中布西达和伊那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杀,以及所引起的后续效应。在这次黑吃黑的长期战役中,布西达的两个儿子、两个堂兄、一个弟弟和女婿先后做了对方的枪下鬼。布西达最信任的法官法尔康也因此丧命。战斗的惨烈和丧失亲人的痛苦,终于使布西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政府合作,破釜沉舟,打破“沉默法测”,揭发了众多的黑手党的恶行。导致366名黑手党被抓。做了黑手党的叛徒。他之后的日子也 并不好过,在美国政府的保护下,东躲西藏,在一个地方的居住时间从没有一年以上。直到他癌症去世。
《叛徒》中详细描述了布西达在法庭上的作证过程。可惜影片的中文字幕的翻译实在太差了,人物的对话基本上听不懂。不过看看当时的庭审现场也是很有意思的。台上坐的是众多法官,法官对面一个孤零零的座位是证人布西达的,他的身后是上百名律师,代表着那些被抓的黑手党徒。最外一圈的半圆形是许多安装着铁栅栏门的房间,将罪犯们关在里面。布西达刚要开始作证,外圈的黑手党们就开始大闹,有高喊着“叛徒”的,有突发羊角疯的,有一位甚至自己把嘴巴缝了起来,整个法庭成了一座疯人院。这种“自由”的气氛让人实在很难理解。当然最后的判决还是众望所归,罪犯们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是1987年的事情。
黑手党在人们眼中,无疑是一个罪恶累累的邪恶势力,他们为了获得财富,多行不义,使得无数善良的人们家破人亡。无论从法律或道德上,他们都应该得到惩罚和谴责。不过在这里,我暂且避开法律的正义和道德的规范,看看是什么因素使得这些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的。
在叙述黑手党的经典电影《教父》中,饰演老教父的马龙·白兰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我本人很欣赏他的这句话。不可知的命运使人们或成为富翁,或成为穷人,或成为农民、医生、理工男、明星、流浪汉。或一生顺畅,或命运坎坷。通常情况下,命运给人们提供的选择是唯一的。人们都认为这种安排是很自然的,并顺从命运的安排。去从事这种安排下所应该做的事情。例如你当了警察,你就要去维护治安,维护法律,去同邪恶势力做斗争。同样,你当了黑手党,你就要去绑架人质,就要去贩卖海落因。轻易的去取人性命,也轻易的送上自己的生命。这同当警察一样,是很自然不过的事情。你周围的同事也在做着和你一样的事情。可一旦你觉得这个事情不适合你去做,并决心去改变命运,那么这时的你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场赌博之中。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放手一搏的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并不多,他们的结果也大多并不美好。贝多芬曾经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为我们奉上那么多绝美的乐章,可是他的晚年却要同行们的赞助才能生活下去。《红与黑》中的于连妄图通过与贵妇人的结交改变命运,最后等待他的是断头台。或许有那么个把人成功了,但这也不意味着多数人同样能够仿效。这种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很低的。原因在于你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修养的完善,品格和素质的培养,等等等等,缺一不可。这些因素在你所渴望的另一种人生中是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
影片中的布西达老谋深算,以他闯荡江湖的经验,他要去做黑手党的叛徒,这个赌博的风险他不可能不知道。他说:“我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命,我只是要保护我的家人。”他对自己的后半生各种可能的境遇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他说:“我要死在自己的床上。”还好,他的最后这个愿望算是达到了。可是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在西西里人的”叛徒“唾骂声中饱受煎熬,他的余生是在颠沛流离下度过的。他热爱意大利,渴望能在意大利生活,可是却一直生活在美国的不为人知的地方。使用假名字,整日提心吊胆。我不知道,他的这种在多个探员保护下的人生是否还有乐趣可言?
我的看法是,别去硬和命运对着干,只有在老天爷的安排下,在可选择的空间里,最大限度的去寻求自己的快乐。
《叛徒》是用纪实风格拍摄的。所以,基本的剧情和《我们的教父》差不多。甚至演员都选的和真实人物非常相像。
本人评分:6.5。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黑手党电影,1980年9月4日黑手党头目在斯特凡诺.邦塔德的别墅会面,旧的黑手党和新的柯里昂家族共同商议如何瓜分海洛因市场。正在逃亡的,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老大”的布西达也出现在了这次聚会上,虽然他有一定的影响力,可是级别不够不能参与会议。时间来到了12月,柯里昂家族对旧黑手党发起了袭击,各种暗杀、刺杀层出不穷。塔诺来到巴西希望布西达能回到巴勒莫和孔托诺一起联手对柯里昂家族进行报复,但他并没有马上答应。在一次巴西军警的行动中布西达在住宅中被逮捕了,经过一番刑讯逼供后1984年布西达被引渡到了意大利,并见到了乔瓦尼.法尔科法官,经过一番交谈布西达决定和法尔科合作,很快孔托诺也选择了合作。
布西达和孔托诺揭露了黑手党委员会,成为了黑手党的叛徒,为此布西达没参加黑手党的家人也遭到了刺杀,他的亲友也与他划清了界限。1986年对黑手党的审判开始了,被告们在法庭上丑态百出,有把嘴巴封起来的,也有突然发生癫痫的,还有突然裸体的,目的只有一个:拒不配合。当布西达第一次出现在法庭上时被告们都想和他来个交叉审讯,来证明布西达是错的,是骗子。可当第一轮交叉审讯结束后他们都选择了沉默,其他人都拒绝了接下来的交叉审讯,因为他们没法反驳他。出完庭布西达和孔拓诺就分别被护送去了美国,接受证人保护计划。当身在美国的布西达得知法尔科法官惨死于爆炸袭击的消息后决定前往意大利继续出庭揭露黑手党。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虽然布西达也不是什么好人,他也曾经杀人,贩毒,但因为他的揭露导致366名“cosa nostra”被捕,而那些老大们也在各自的监狱中服刑或死去。当然布西达也付出了代价,他的两个儿子因为他的原因被黑手党残忍杀害,他第三任妻子到现在还处于证人保护中,不能做自己。法尔科的遇袭身亡也告诉我们追求正义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伸张正义的道路上永远布满荆棘。
稳中带骚的挽歌故事,对于黑帮史的展现太棒了。
多年后,天台上,他的妻子给他盖上毛毯,年迈的他就这样坐着,缓缓入睡;多年前,那个他早年想要暗杀的目标刚操办玩儿子的婚礼,门口一条狗就这样躺着,缓缓入睡。
【A-】在同类型的黑帮电影里,这片绝对不比去年的《爱尔兰人》要差,也不应该就这么被忽视。在其复古的叙事节奏下观影热情被一点点的消磨,但这种复古而老派的拍摄手法下,影片整体的气势也随之建立,在悲悯而澎湃的氛围下,散发出属于类型片的荣光。时间跨度极大,但中心视角仍旧坚守在男主身上,而观众与其共同对抗的体系在导演的把控之下永远像一团迷雾,在这般情景下,浪漫与厚重被选择性的消解融合。月光下的结局,既是回忆,也是梦境,原则的坚守,命运的轮回,在痛苦与救赎中,他如愿以偿,远离争斗,死在了自己的床上。
拿起这把罪恶的手枪,从此人生都没有金盆。拍下那张神离的合照,以后何处都不是天涯。性命抱在护身符中,只是还想苟活。软肋吊在直升机下,怎敢不说真话。他们断手爆头,祸及无辜,早没了江湖义气。我便挺身而出,甘当叛徒,配合着正义清算。我们并非邪佞,午夜梦回,那男人放手便丧命,而我只剩怔忪。
4.5一部荡气回肠的意大利黑手党衰亡历史,“叛徒”的定义在电影中变得非常暧昧和模糊,正如布西达所说,真正的叛徒不是他,而是那些热衷权力滥用权力进行杀戮的人,虽然时长两个半小时但感觉还是未能完整呈现那段历史,导演只能取舍,但不妨碍那些有趣的细节能带领观众深入到人物内心,布西达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不仅仅爱西西里岛,更是身体力行地践行西西里的家庭至上、情亲至上的理念,当他目睹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毒品的巨额暴利下分崩离析的时候就注定了最终黑手党没落的结局,这时的黑手党已经不是曾经的为穷人代言、侠气仗义的代名词了,正如法官所说不需要用什么美好的东西去包裹犯罪的事实,意大利在去掉黑手党毒瘤的几次颇有戏剧性的“世纪审判”也作为了电影的重点,正义羸弱与犯罪的理直气壮好似一出滑稽的戏剧
奇遇电影字幕组 ▏QY-279,字幕组翻这部电影第一印象就是出现了大量的人名,时长两个半小时,大量的法庭戏,整部电影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稳扎实。马克·贝鲁基奥这样的老导演很厉害,他每次都是在类型电影传统的基础之上在剧作上玩创新,总之不能让观众看片的时候觉得轻松爽,看他的电影就算视听再享受,观影也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大部分时间会觉得吃力。这部电影的信息量就更大了,剧本的思路并不复杂,只是不是以人物的情感为主导,而是以宏观的时间点重新将真实事件串联起来,不再是黑帮暴力复仇,转而成了用话痨的背叛方式守住一个失去时代的道德准则,算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叙事切入点了。
传统意大利电影的风格,有回归意大利经典作品的姿态,叙事也有特点。在故事的推进中,更多的是对意大利黑手党和黄金年代的回顾以及黑手党道义的追缅。在命运洪流之中的一代黑帮传奇串联出不平凡的故事,庭审过程也比较精彩。如今越来越难得的意大利风采电影。
或许因为看尽人世繁华,导演马可·贝洛基奥在处理黑帮题材的时候,为血腥镜头做了大量减法,转而以男主角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的表情变化作为情绪积累,审视意大利黑手党的兴衰变化。虽然方式上有些过于温和,但贝洛基奥在影像调度层面的拿捏非常精准。
叙事、角色、影像都没有新意
虽然是黑手党背景,但是主题却并非暴力和犯罪。更多是一个被称为“叛徒”的男人的故事,要守护荣耀,却也有复仇的怒火和悲伤,还有内心的挣扎以及恐惧。前面略闷,但一路看下来还是挺扎实的,炸车主观镜头确实刺激,贝洛奇奥稳。不知能不能拼下影帝
#72nd Cannes# 7分片。马可·贝洛基奥这次的黑手党传记题材延续了他的政治电影方法,包括档案影像与评论性的音乐,以及冲突颇为激烈的室内剧和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影片讲述欲金盆洗手而不得,为了复仇而选择与警方合作,最终得以善终的西西里黑手党大佬Tommaso Buscetta的人生经历,有着颇为激烈的法庭辩论戏。技巧上比较老派,字幕、定格、变焦镜头等手法搁到现在看着很复古,总是让人想起意大利政治电影最红的年代的那些代表作。时间跨度长达二十多年,地域上也包括意大利、巴西和美国,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史诗感。
A / 大概是太久没看到如此热情蓬勃流光溢彩的类型片叙述方式了。
人名就看晕了…
#SIFF22#其实拍得很扎实,创作角度比较有特色。剪辑增加了不少可看性。人物塑造非常突出,演得更好。但唯一的诉求,实在太太太长了。
可惜这个剧本给导演发挥的空间太小了,大量法庭戏基本没法施展。黑手党衰落内核与教父相似,闪回结尾依旧大好,最佳男演员基本预定。
马可·贝罗奇奥的杰出新作,一部纯正的意大利黑帮史诗。1.从"叛徒"的视角切入并呈现“背叛”的全过程,进而从正反两方面彰显出执守着规则、秩序与温润旧时代的悲凉谢幕及新时代的失序、残酷与冰冷,实属新颖的拍法,相较起来,老马丁[好家伙]中的"叛变"就比较局限。2.整体以近似于纪实搬演的方式呈现,冷静而克制,但又适时点染上灵动的笔墨,如几段超现实的断梦,折射出布西达的愧疚与死亡之心(随后则是赎罪与复活),几个插入的动物镜头也颇有困兽犹斗之味。3.影片多用交响乐与歌剧作为配乐,将华丽高贵与凶残下作并置,尤其是巴西警方审讯布西达及直升机威胁一段,非常出彩。4.大规模的庭审戏还原度不低,张力十足。5.炸车的主观镜头极具震撼力,与我们知晓却终有距离的真实历史相纠缠,烈度更上一层楼。(8.8/10)
天哪 一开始拍个照片就指望我认出所有人 到一半还在???
一种传统的意大利历史电影精神依然一直栖息在导演马可·贝洛基奥的作品中,我们能在这部黑帮题材电影里看到维斯康蒂《豹》的影子,它以歌舞开场,也是西西里的故事。它说是黑帮故事,但弱化了血浆和子弹的使用,将重点放在审判上,更是放在男主角和一群配角身上。马可·贝洛基奥是相当严肃的,或许因此它显得并没有什么能让你第一眼心动的闪光点,但它依然值得细品,它的故事空间横跨的年代很久,导演像缝制一篇详细的深度报道那般,让你挑不出错来。人物层次之丰富,让男主角成为影帝的有力竞争者。4.2
4.5 可能是史上切入视角最特别、最反类型的黑帮史诗,而且是“只有在21世纪才能拍出”的却又具有上世纪史诗气质的电影。第一幕风驰电掣、瞬间完成的黑帮火拼,接着开始大半部反复审讯——某种意义上与《鲁贝之灯》殊途同归,牵扯出不断翻转的人物群象、不断翻转的落幕史诗,带着“极为现实的荒诞感”。几次梦境闪回都堪称是神来之笔。男主演太棒了,人物的每个层次都被他牢牢掌控。
提前预想到了结局,一直等待它发生,然后它发生了:多年以后,面对月亮,多玛索·布西达会回想起,第一次成功执行杀人任务的那个遥远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