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说的是:戏剧,电影,小说……我们爱虚构作品,不就是因为我们想从一次生命里,活出很多次生命吗?至少我是。晓邑的话:其实我做戏做偶都是为了逃避生活。那么哪怕是看他们在戏里玩得开心,活得尽兴,但凡我能共情一次,都算是赚到一次。
大概是我这辈子看得最认真的综艺——我看过的综艺加起来一定不超过五个。
它能让我恬不知耻地说出 我爱剧场 吧
我第一次上台演所谓的话剧是在大学。大家从网上找了一个剧本,自己魔改了一番。我甚至不记得那个故事的情节,我只记得一个moment——演出那天,我们谢完幕,坐在台下的当时话剧团的指导老师(好像是上戏的博士)开口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
- 今天玩得开心吗?
- 开心。
- 开心就好。
仿佛nothing else matters.
你如果沉浸其中,那一定是因为你玩得开心。晓苏对一滕说,谢谢你让我实现了可能永远不会有人帮我实现的经历。什么?在零下四度的冬天,戏到酣处一个猛子扎进河里。玩得开心吗?能不开心吗。他们只是孩子:)
许多种玩里,我对即兴的魅力情有独钟。一滕和晓苏去看水剧场的路上,哼哼唧唧就把丹麦民歌的和声对上了;晓苏呛吴彼,人皮皮麻溜地就四世同堂上身了。彼时彼刻彼情彼景(彼时的彼 lol)仿佛是违和的,却又仿佛与乌镇的窄巷细桥再契合不过。甚至想大放厥词:即兴就是戏剧本身。大家都说了,戏,常排常新。
Meta-film元电影类的虚实套娃是我完全无法抵挡的元素。最早是《Stranger Than Fiction/奇幻人生》,让我知道可以这样讲故事——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找到作家,求她不要将自己写死。算起来我会去找来看还是因为Emma Thompson。后来发现了Charlie Kaufman个中翘楚,《Synecdoche, New York/纽约提喻法》和《Adaptation/改编剧本》没得说。《8½八部半》更不需要我吹水了。
那么,meta-theatre,自然也毫无疑问令我着迷。“我们为什么要做李尔王?我们为什么要做戏剧?”第七集男生宿舍的闹剧一般,若说有台本,我完全相信,说出“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误以为别人爱我们不是有求于我们,而是我们值得被爱”的史航完全可以是个托,刘晓邑那句“我们就是莎剧中人,都有各自悲哀”完全可以是严敏storytelling所需,但这一切staging都丝毫不减它的意义。
只可惜最后,套娃编剧的元素被以相对“实”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出来,我私心希望他们做得“虚”一点,若真的走进剧场,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用晓邑的话说,“我喜欢挑战观众的东西”。
片中讨论到AB角,吴彼说了,并不是A角就比B角更厉害一些,而是因为这个角色就是A角创造的,TA理应更了解ta,inside-out。我想了想,此时创造的含义叠加:在编剧手中第一层创造(前世今生,动机行为的内核);在导演手中第二层创造(与其他角色的关系,该角色在该剧中的“角色”);在演员手中第三层创造(举手投足,声音气息)……成就一个完整的角色,以及它一直在流动,每演一次就是一个新的生命。
还有导的角色 vs 演的角色
导的表达,演的表达,大概可以粗暴地说是宏观和微观的表达?可能导vs演的答案取决于想表达什么。比如晓苏就像是要通过演去表达的人。
如果问我,我也是个喜欢写命题作文的人,可能我也会选择演。
至少从节目来看,话剧界主流话语权在北方,人艺范儿heritage?孟京辉主场也算是在北京吧,赖声川是在上海了。国家话剧院毕竟还是份量。我喜欢林兆华田沁鑫,也都是北京主场。这次几个人除了晓邑其他好像都是北方爷们,尤其晓苏一滕只要同时出现就有种北京孩子的不管不顾+混不吝气质,在我对北京男生的理解里,就是一种“天塌下有人给我兜着”的底气,所以才稳——这种气质下几位其他北方爷们也明显是另一世界。当然了,晓邑口条上的缺陷也成为一个固定梗……“小脏”之类的日常……
但我一直受不了的就是去看孟京辉的戏,很容易对北方口音过敏,最典型就是“w”发“v”音。诶哟zhei真是。
【打拳就先算了,虽然可爱的人也不少直男癌言行,先不说了】
【文艺圈男性话语权本来也是众所周知】
也有恶评。什么黄磊赖声川圈钱收割啦,大佬死死捏住话语权啦。但就,毕竟benchmark不同?独立戏剧人骂了个畅快,而弹幕里观众觉得能放出完整的演出已经是良心综艺——看,这低到马里亚纳海沟的要求。无论如何,让更多的人走进theatre,是好事。我始终相信文艺界就是鸡生蛋蛋生鸡,好作品养出好观众,更多的好观众养出更多好作品,而不是大家看垃圾盼垃圾在垃圾里溺死。
且不谈是不是为了节目效果硬把这一行描绘得这么惨,人到中年存款两万,卖火车票,卖烤串——刚说了,反正是关乎benchmark的,若是跟影视比,那就是实惨,没什么好辩的。用影视养舞台,大家不都这么干?
《一座剧院》的最后,“他”还是在八十岁那年,拥有了一座剧院。
春风又吹红了花蕊
你已经也添了新岁
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
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
然后我突然没那么想看《如梦之梦》了。我想看《北京法源寺》。
由黄磊发起、严敏团队合作的真人秀《戏剧新生活》昨晚在爱奇艺首播,为观众展现中国戏剧人的生存现状。去年从小厨FM中听到黄老师的动态,除了在家做饭带孩子之外,就是在筹备这档节目。所以对节目早有期待,也想象过关于戏剧的综艺究竟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在看过首播后我给8分。
黄老师一直致力于戏剧的传播和推广,不管是每年《暗恋桃花源》的巡演,还是乌镇戏剧节的举办,都身当表率为年轻戏剧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可见戏剧在他心中的地位。此次《戏剧新生活》他想完成一次试验,让戏剧人扮演一次无限接近真实的现实。他说,如果说生活常常会出现一堵高墙,那戏剧就是那墙上的一道裂缝,光可以从那里照进来!
《戏剧新生活》节目组请到7位戏剧人在乌镇成立戏剧公社,平时他们在戏剧舞台上做导演、做演员,但很少出现在电视、电影的屏幕上,以至于何老师都打趣说修睿成了节目的流量担当^^,是修睿乔杉那个修睿吗?没错,就是那个修睿。那么,这样一个毫无流量起点的节目究竟靠什么吸引观众?
我想得靠自来水们的口口相传吧。我是戏剧的门外汉,对它知之甚少,可是喜欢看,也喜欢听戏剧人讲幕后的故事。在北京工作的多年里看过不少话剧,比如《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空中花园谋杀案》《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乌龙山伯爵》《大宅门》等等,每次不管是和朋友一起,还是自己前往,都是非常愉快的体验。何冰说:“电影、电视是请你来看我的梦,而话剧是我们一起来做梦,话剧演员有点更像牧师、布道者。”在观看话剧的几个小时中,好像赴往另一个维度的平行时空,演员和观众之间聚起一团无形的迷雾,将剧场笼罩起来,像身处一只水晶球里的世界。
戏剧里的台词像摩斯密码一样,在接收讯号时,有的人立刻互相理解找到同道中人,有的人好像被挡在外围云里雾里。之前偶然看过组合ONER去逛动物园的Vlog,在犀牛面前,木子洋脱口而出“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我的雷达好像瞬间被打开,天然的好感,想把他归入到我的范围之内。
我们读过的书、看过的戏都会化为一种养分流淌在血液里,积累到某天就会变成灵感迸发出来。做选择题是真人秀剧本的传统要素,节目以《十二公民》的形式让7位戏剧人探讨出靠戏剧是否能挣到钱的结果,通过探讨的形来描述各自的生存现状,也是相对比较自然的展现形式。时间限制则是真人秀制造紧张感的方式。第一期的命题为'养鸡场的年会',3天排一部完整的儿童剧,是节目组的任务。
刘晓晔老师经验最丰富,在一筹莫展时开始了第一次尝试,布尔加科夫笔下《不祥的蛋》的台词脱口而出,“鸡是什么,鸡是一种有肉冠的家禽......”,就这样一个养鸡场管理员的角色立住了。第二个尝试的是刘添祺,从女儿喜欢的故事中想到了卡梅拉,卡梅拉是一只小鸡,当别的鸡都学着下蛋的时候,她想去看大海,就此诞生了此次任务的故事主线。丁一滕的即兴创作、刘晓邑的道具制作、吴彼的统筹协调、赵晓苏的插科打诨、修睿的自我挑战,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一面,形成一个新的团队,按黄老师起的团名就是‘灰头土脸的哥哥们’^^。最终呈现的作品虽然充满粗糙感,但却是一个完整的展示,在舞台上,他们就是最单纯的、最有信念感的演员,他们就是小兰。
8分不是给综艺节目本身,而是给这些戏剧人,给这些在人人追求流量变现的年代还能坚持艺术和梦想的人。话剧不是互联网生态下的艺术形式,是需要沉浸在剧场里,是需要没收观众手中拉动进度条资格的。然而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他们又必须要拥抱互联网,以这样一种不得已的方式宣传戏剧,吸引观众花钱走进剧场。做戏剧、做舞台能否挣到钱是应然和实然的问题,戏剧人将自己一生所学投入到戏剧创作中,他们应该挣钱,但现实却不然。他们曲线救国,干点挣钱的,再回去补贴戏剧,也许生活是苦的,但戏剧给了他们精神上的甜。
希望今年我们的生活能恢复常态,让爱戏剧的人能在乌镇戏剧节见面、能在更多的剧场中见面。
这部综艺以严敏特有的极限挑战式的思维运作,但是在之前刚看了说唱新世代后,这种方式也变得非常没有新意,且套路满满。
再说说内核,看的第一个找大海的故事泪流满面,觉得这节目也太赞了,可是往后的剧目,越来越浮夸,且形式大于内容。这一期探索人性的善恶,制造的矛盾点没有得到完善,得到了一切的人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在水中看到自己可怕的倒影,就放弃拥有的一切,去拥抱善良吗?没有说服力。
这节目想要的太多了,什么都想要,导致什么都做的不好,轻综艺的外壳下却又有着竞技的基调,太过矛盾。戏剧在中国确实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是剧本太草率,质量不高,这不能怪演员自身,节目组本身就没有做到自己该做的一切,在生活的压力下,怎么能够做出优秀的剧目。
说到底这节目最终还是凉了,连剪辑都无比草率,有心做戏剧是好的,节目做的也还行,只是现在中国市场,戏剧缺把火,这个节目本身,也缺把火。
终于找到时间,看了《戏剧新生活》收官一集。
其实我一直对节目开篇,关于“戏剧赚不赚钱这个命题”不喜欢,包括节目中在这上面挥洒情怀的部分,也颇为不适。特别是最后节目演出结束时,有观众激动的大喊“戏剧一定会有流量、有观众,一定要坚持”,也是全身不得劲。
怎么说呢,曲高必然和寡,有智慧挑战度、有思考深度的东西(此节目呈现的大部分均为此类剧目),受众必然少,除非你变成所谓的“白领戏剧”,但那已经不是戏剧,而是“实体通俗故事会“。但这个节目的价值还是非常大的,一个是把此类戏剧,让没接触的人接触,从而培育出潜在观众,一个是借助网络,把同好炸出,让这个小比例人群,抱团取暖,他们凑在一起,是可以养活一批优秀戏剧人的。
最喜欢做偶的那个戏剧人说的话“戏剧是可以改变世界的,原来觉得出国演出牛逼,现在觉得把自己的戏巡回演出到不曾去过的国内小地方,才是对的。”深以为然。
作者: 海宁
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在《敞开的门》中将戏剧定义为:
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被称作为舞台,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就是一出戏。
这个定义的提出,将戏剧组织构成彻底精简为演员、观众和空间,极大地革新了传统观念对戏剧创作的束缚。戏剧创作者把内心最真实的触动,演化成有效的戏剧性动作,形成完整的故事,借由演员的表演诠释出来。
于是,观众走进剧场,为了躲避生活、寻找自我,亦或是其他需求,而演员就站在你的不远处,展现着他的喜怒哀乐,向你倾诉着他内心最为深处的秘密。
在这样的时刻,剧场一下子就变成了魔法城堡,观众和演员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着此刻同样的灵魂共鸣,每一秒都是全新的,每一种情绪都是即兴的,每一场演出都是唯一的。
而戏剧的魅力正是来源于此,吸引着无数的年轻人在接触过戏剧之后,爱上了戏剧。但又因为戏剧的“没落”,使得他们经过层层的对现实生活的考量,不得不做出仅仅是将戏剧作为一个爱好的举动。
我承认,在这样一个讲流量拼数据的时代,如果不是因为看到了《戏剧新生活》的预告,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有一个综艺将目光放在几乎毫无知名度的戏剧人身上,记录他们的创作日常。 站在功利的角度想,如果说发起人做这档综艺是为了让大众了解并接近戏剧,那么平台和投资人愿意接受并投资,如果不是因为热爱戏剧,就一定是疯了。但这也意味着,它注定会是一个拼尽全力的节目,所有人都毫无退路,所有人都只能勇往直前。
戏剧的困境为何?
大致能想到务实而疲惫的现代人,做任何事情都在权衡利弊,哪还愿意将精力投入到一份并不能带来充足收益的工作。而观众似乎也不愿意花费远超一场电影的钱,走进剧院安安静静地看一场戏剧,花两个小时的时间思考一下生活。
戏剧的困境源于此,以至于《戏剧新生活》第二期节目更新后,因为看到了戏剧人演出的艰难以及大众对戏剧的态度,使得观众纷纷感慨:欠戏剧人一张票钱。
但即便是这样,戏剧行业依旧艰难。但也还是有一批年轻戏剧人,将所有的热情和心血,全都投入到了戏剧事业,用自己的坚持和坚守,给这个“务实而不浪漫”的时代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们默默无闻,看起来普通又潦倒,但是却在戏剧舞台上熠熠生辉。于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也证明了戏剧的魅力。
这档名为《戏剧新生活》的慢综艺,第一期更新结束之后就获得了豆瓣9.2分的高分。这太让人意外,也太让人激动了,甚至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讲真,戏剧人的生活日常可能是挺无聊的。他们追求自由,有些人作息紊乱,有些人生活邋遢,他们不化妆,很少会有曝光,更不会为了剧本而说违心的话。
那么我们在看《戏剧新生活》的时候,看的到底是什么?
也许看的是真实,而真实是具有生命力的。
丁一滕穿着睡衣出现在节目里,看起来睡眼惺忪,完全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不熟悉他的观众可能会想:兄弟,你是不是走出片场了?
但熟悉他的观众会觉得,舞台之外的腾腾还是一如既往的可爱。
作为新锐导演和戏剧演员,舞台上的丁一滕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女仆》中,他呐喊着“人活着就得挣巴,死也要挣巴”;在《寻欢作乐》中他向观众强调“人活着是为了幸福”;在《拥抱麦克白》中,他以殉道的方式“死”在了舞台上;而《窦娥》就更加成熟,命运囚禁了窦娥,丁一滕在舞台上“杀死”了上帝。
丁一滕被戏剧届认为是最具创造力的年轻新导演,但即便是顶着如此耀眼的光环,他也还是“自在”地活着,面对全新的团体的生活的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与他人相处,就只好一个人躲着,给妈妈打电话讲心里话。
我想起他在自己的作品《拥抱麦克白》里,在舞台上借助麦克白之口讲道:
我每天上学、排练、照顾妈妈,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一个召唤。
这是丁一滕在舞台上赤裸裸地剖析自己的开始。而后他加入世界顶级剧团欧丁剧团,师从戏剧大师尤金尼奥·巴尔巴,在逐渐变得成熟的同时,彻底把身体交给了舞台,创作也开始游刃有余了。
即便如此,面对新环境,新的创作方式,新的表演形式,他还是在一瞬间回到了孩子般的状态,敏感、脆弱,但极具创造力。
这太让人羡慕,也太让人心疼了,被动面对社交的你我,可能都曾有同样的体会。
修睿是天生的喜剧演员。
他有着喜剧演员极具反差的双面性格,初见他时会觉得他大大咧咧,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还拥有着“宁愿渴着也不愿起身去给自己倒水”的懒惰,好像普通得跟你我毫无区别,但其实他又是一个敏感、脆弱,不知如何自处的人。
明明改变不了现状,却还是要跟经纪人打许久电话,只为抱怨生活条件艰辛。
明明懒散得要死,但看着队友排戏时那么努力,便忍不住让自己也努力起来。
修睿看似什么都不在乎,但听完其他人对“养鸡场的故事”的理解,又能迅速同自己建立起联系,转换为舞台上的表演。
修睿像是一个人的身体里同时居住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敏感脆弱又富有想象力的内在用一个懒散又看似对什么都不在乎的外表掩盖,在切换与割裂中,他通过表演这件事,获得了内在的统一,我们也在此过程中看到了真实的人类。
这太了不起了。
刘添祺有一种令人羡慕的,艺术家的直觉。
相较于舞台经验丰富到把生活当作戏剧舞台的刘晓晔、在影视与戏剧之间辗转的赵晓苏、全能型戏剧人刘晓邑、吴彼,初出茅庐的刘添祺似乎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特色都没有。
可是,就好像所有影视故事里,屠龙少年最初都只是普通人一样,谦虚得甚至有些卑微的刘添祺,有着不自知但外人很容易就能察觉的艺术敏感度。
刘添祺讲一只小鸡想要去看海的故事,戏剧大导赖声川导演看完建议再多一些力量。改剧本时他紧张得干呕,但还是在压力面前,抗住了压力。
那一刻的他,就是那只想要去看海的小鸡,越过层层阻碍,终于听到了真实的海浪声。
真实是可以创造奇迹的。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些戏剧人本身的真实,他们带着惶恐、胆怯、不安出现,并没有给人很高的的预期,但当观众看到他们的作品,在某一瞬间忘掉了现实,找回了自我的那个部分,甚至掉了几滴泪,才发现“平凡人亦能带来如此巨大的感动”。
人要相信真实的力量啊。
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细节是,演出开始前,吴彼给大家加油打气:
愿戏剧之神保佑,让这些年轻的演员把自己的艺术生命绽放在舞台上。
面对紧张的刘添祺,赵晓苏告诉他:
“不要排斥这种紧张的感觉,包裹它,让它成为朋友,跟它谈话,让它别过分影响你,祝你玩得开心。”
不知道怎么的就特别喜欢这个细节,一种我经历过这种痛苦,并与之相处有了些许经验,想要帮助你解决问题的温暖,有种薪火相传的感动。
祝你玩得开心。
当然,吸引观众看下去,并且爱上这档综艺的,除了真实地呈现了戏剧人的面貌,以及戏剧人本身的人物魅力,更重要的是戏剧舞台演出本身的魅力。
在一期的结尾,戏剧人花费了两三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场戏剧演出,作品是《养鸡场的故事》。这出戏讲述了一只小鸡想要去看大海,不顾鸡群的阻扰,毅然决然地出发了。在此过程中它意外走到了沙漠,却遇到了想要放弃“探索大海”的拿破仑,并最终看到大海的故事。
简简单单的故事,通俗易懂的剧情,但观众就是会毫无防备地被演出所吸引,所感动。那种发自内心的动人的力量,力透纸背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它唤起了人类最本能的对远方的向往。
孩子看到了对远方抱有了更多的期待,大人看到了放弃远方后的自己的狼狈。
每个人都在故事里,看到了自己。
第二期探讨父女关系的作品《鸡兔同笼》,以及展现人之初的作品《静止》,更是充分利用舞台和演员的表演,带你走近戏剧世界。
这样深刻的感动,有别于综艺选秀里的人设,恋爱真人秀里的剧本,它还原了戏剧作为艺术本身最真实的魅力,带给愿意接触它的人以美的享受。
如果因为我们的推荐,让你愿意去了解这样一档综艺,然后又因为这档综艺,因为这些戏剧人本身的魅力,而带领更多的年轻人,亦或是对戏剧不够了解的人,走进剧场观看戏剧,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
对此,我义无反顾。
希望你也能因为戏剧,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戏剧可以,也值得。
这个糊综大冷天的跑到文艺青年的天菜乌镇,打着推广戏剧的名号,天天给我看一帮糙老爷们吃饭睡觉打呼噜,卖票吵架抽马赛克,养鸭子抓老鼠,吃馄饨跳大神,兄弟反目,脸上起包,一集叨逼叨3个小时没正事儿,最后花20分钟演一出50岁以上大专学历以下看不懂的戏,就这么一集集循环,让我哭的屁滚尿流。
当昊辰卖票打一折那个“哔”还要合影的时候,当小丁晓苏大冷天非要往水里跳的时候,当吴彼修睿“结梁子”黄磊打圆场的时候,当晓邑默默做手工见人就安利‘’偶”的时候,当添祺看见观众往吴彼身后躲的时候,当晓烨中气十足地哈哈哈哈哈的时候,当修睿在墙上画正字的时候...每一个点都准确戳中了我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混的痛点。 他们在推广戏剧吗? 我不觉得。 凡事儿一旦涉及到“推广”,就一定要开美颜,加滤镜,立人设,做营销。去掉所有可能让观众产生负面观感的因素,报喜不报忧,选帅不选丑,这节目一样也没做到。 这个处处透着“没钱”的综艺用混乱的时间线和毫无剪辑痕迹的剪辑,把八个灰头土脸的戏剧人的两个月的集体生活粗糙又质朴的呈现了出来,大有“我们就这样儿,懒得装,你们爱看看不爱看滚”的架势。 我看到五六集的时候甚至还脸盲分不清他们谁是谁,我哈哈大笑或叹气流泪不是因为他们曾经排过多么牛逼的剧,不是因为他们曾经为戏剧努力了什么放弃了什么又隐忍了什么,而是因为当下的他们是那么鲜活而真挚。他们无需是谁就已经足够吸引。 最后一集,站在沙石比亚号上,不知道怎么的,大家情绪就上来了,开始喊话。 晓晔说:“我做戏剧,与你们无关。” 修睿说:“我就是懒,怎么了?” 祝福你们,一直拥有理直气壮做自己的快乐。
艹真他妈的艺术真他妈的浪漫 在混乱的生活里还能浪漫这是什么艺术家!
3.28看完了,哭惨了,摄像机扫过道具、海报和喜剧人的脸,感动,感激涕零---------------------------------------------------------------------看完了第一集,真的太好看了,讨论戏剧人的生存困境、讲戏剧的讨论筹备过程、讨论这个综艺节目的定位。准备道具的部分好有意思,这是我们戏剧观众看不到的角落。太棒了,就凭它能放出完整版的舞台演出,就知道这不是一个为了综艺而牺牲戏剧的节目。不是一个炒概念提升逼格的节目。是真的言之有物。看见剧场里的孩子们眼里放光,这大概就是戏剧的一种意义吧。
演员列表下拉看到了欧阳娜娜整个人都不好了......
热度不会特别高,挑观众。我还挺喜欢这几个大老爷们儿的。
也该轮到话剧出圈了,就想黄磊在节目开始时说的,话剧就像高墙上的一道裂缝,能照进阳光。一直很喜欢看话剧,沉浸在舞台表演的两个或三个小时里,仿佛世俗都不存在,除了欣赏演员们的表演,感受台上的悲欢离合,想任何其他事情都是亵渎。《戏剧新生活》第一期就如此高光,小兰这个故事真的太好了,我们每个人都是小兰,都有心里的那片海,在日复一日忙着苟且的时候,希望我们不要忘记找寻属于自己的大海。虽安于苟且,也不要忘记诗和远方。
戏剧爱好者五分预定,2020年戏剧太难了,太难了,加油内容产出者们
对导演组巨失望,“缺钱/没经费”这些梗,不是在哪都能用出花来的。大篇幅拿去拍谈场地卖票,反而戏剧排练本身的时间被压缩了。每场戏都仓促得不得了,《鸡兔同笼》演员气口都对不上,修睿跟刘添祺明明可以合作得更好。似水临了加女演员进来,冷跟丁根本就两套表演体系,合不上,吴彼一个活人对着俩符号演,有必要吗,想好好排戏早把女演员请过来不行吗。当街拉观众更可笑,不是每种艺术都没有门槛的,十块钱一张票还得带合影,这么埋汰人家的意义在哪呢,你追求的戏剧理想难道是当街拉个根本看不懂的人十块钱演给她看吗。只顾着玩穷酸烂梗都已经影响到最后出戏的质量了,排戏时长不够,剧本打磨不够,录这个综艺的意义难道不是『因为戏剧很有魅力所以请你了解它』而不是『因为戏剧人赚不到钱所以请来为我的梦想买单』吗。
一秒也舍不得倍速的宝藏综艺,完全印证了“最好的剧情片是纪录片,最好的纪录片也是剧情片”。朴素真切又才华横溢的戏剧人,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带着理想主义的敏感内心与现实摩擦,在坚持与妥协、封闭与开放之间来回踱步,看懂了每个人的戏剧观,也就同时看懂了他们的人生观。
那位十块买票还要合照的大姐!真想抽你!
“你们不要怕深度,小孩是有深度的。”
你看这些男人长的没一个帅的,可是却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魅力
从第一期来看,严敏做对了一件事:相比直接丢几个明星出演的戏给观众看,确实是能把戏剧创作者们一起群策群力、把戏玩出来这个有快乐有痛苦的过程展现出来真的更为重要。唯有这样才能让大家真正去了解戏剧、爱上戏剧。找的几个老师之间的化学反应好过预期,也顺利进入各自领域担当的位置。可以带着期待的继续观望了!P.S.第一期这个戏荡漾着晓邑老师的形和晓晔老师的魂儿,我觉得该让中国观众们看看这样的戏了! | 全季刷完,《巴西》最佳,其次养鸡场/鸡兔同笼/一座剧院/23号星球。相信每个人的初心,愿乌镇越来越好。
我一直觉得这类小众的艺术综艺的最终目的,是让一般民众可以更直接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所以节目前半段黄老师说展示戏剧人的生活状况和一些理想和面包的问题有些疑惑的,觉得没找对“点”,直到第一期后半段随着赖老师出现,第一次彩排,正式舞台。你会发现这个“点”根本不需要刻意找,戏剧舞台有一种很直面的力量,看一次就能体会到。这节目虽然碍于题材模式经费不太可能大火,但希望能被更多人看到吧。
看完了第二期,很残忍。它揭开了戏剧人其实不太愿意提及却又真切不可避免的困境,并且逼迫他们直面之。卖票的工作不再是间接通过平台和观众交接,而是由戏剧人们自己去街上一个个地拉客。几个演员奔走在街上打着荒诞的折扣也拉不来几个愿意掏钱看戏的人,吴彼对着剧场里零星的几位观众一轮又一轮地喝了一肚子凉水,昊宸一开始说“我不能让他们对着空凳子演戏”,后来遇到连10块钱都出得不情不愿的观众,他又几乎是咬着牙说出“我不能让我兄弟演10块钱的戏”。空凳子,还是10块钱,分不清哪一个更加令人沮丧。
【10】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热爱话剧的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感触真的太深了。初中到大学,从演员干到导演,从编剧做到灯光,我曾经想扑在戏剧上为之疯狂,却无奈自己资质平庸且现实残酷。赖声川说的真好,如果你做戏的目的是赚钱,就可能永远也赚不了钱,可作为凡夫俗子的我,只有静静在屏幕前看这群才华横溢、可爱勇敢的戏剧人用尽自己全力为中国戏剧释放力量而自己默默流泪的份。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我能像那只小鸡小兰一样,跨出鸡圈,走向大海,哪怕我余生都在沙漠,也要有奔赴大海和鲨鱼一起看电视的勇气。
暖暖小朋友,你喜欢这个机器人吗
丁一滕说做话剧能挣钱但还没挣到钱,我想说挣不到钱只因为你的戏太差了!
除了给五星,我还能为戏剧推广做什么别的贡献呢?
严敏get到了真人秀最伟大的力量,不是逗乐子,不是选偶像,而是将一小部分人的生活用最自然的方式让大众看到,说唱新世代、戏剧新生活,无外如是。如果大众真的能听到,那是所有人的幸运。
《极限挑战》改变了国产综艺真人秀基本范式,将商业、人文和对社会的思考融入得恰到好处;《德云斗笑社》对通俗文化流动性的观察极其敏锐,探索出日韩以外,中国独有的选秀模式;《说唱新世代》在一片红海中突出重围,在如此高频率的新世界里依然保有一丝丝对真实价值的渴望,事情本应该就是最初的样子;而今天,当我看到《戏剧新生活》,又一次被无上的理想主义感动得稀里哗啦,那片大海真的存在吗?严敏在我心中已然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