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much of history, art has been religious art. For some, the creative impulse has been the very expression of divinity. For others, a challenge to God’s authority.
以下是观后的粗略笔记整理。列出大部分重要建筑和名画。
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
非洲的创造力、旧石器时代、西班牙洞穴艺术/毕加索公牛、克里特岛: 米诺斯文明(城市规划)克里特文明、佩特拉古城(约旦国际大都会)并入罗马、四川三星堆(青铜器巨目大耳):与黄河平行发展文明、中美洲玛雅( 剧场、文字)
中美洲墨西哥奥尔梅克制作人偶(摔跤手)、埃及门农巨像、埃及古罗马统治时期棺画、兵马俑1.8米不同性格代替活人陪葬、古希腊完美人体之美(雕像、绘画)民主社会、男同性行为、古罗马(复制/政治宣传)影响欧洲文艺复兴、丝绸之路影响佛陀、西方审美影响全球
木心、宋李成—水墨山水画,手卷电影式体验(时间空间)、元王蒙《青卞隐居图》—作品动荡焦虑感、伊斯兰地毯(花卉、植物、天空)图案、自我表达方式、巴尔巴罗别墅(人与神,现实与梦幻)柏林墙(公共空间活画布)
柬埔寨吴哥窟、印度宗教画、圣母雕像、伊斯兰教清真寺用文字书法替代活物图、雅典铂特农神庙( 供奉过典娜,改为基督教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又变为清真寺 )
穹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竞赛” )、米开朗基罗大卫、切利尼青铜美杜莎、印度莫卧儿帝国莫卧儿艺术、十七世纪卡拉瓦乔、错觉主义绘画,君主失去画面主导、伦勃朗《出巡》活力与秩序、
⑥初次邂逅(First contact)
全球化交流、非洲贝宁艺术、十六世纪葡萄牙里斯本(世界中心)、传教士、墨西哥阿兹特克文化节日(万灵节)形式保留、活人血祭、不敢征服日本,南蛮屏风、闭关锁国期间佛教禅宗、圆山应举《冰图屏风》缺憾与无常、荷兰艺术市场、玛利亚昆虫图、欧洲主导的全球化时代
中世纪天主教教堂、哥特风、提香、提埃波罗——天顶画《行星和大陆的预言》专注自己的事情、古印度侯丽节(春天色彩颜料云雾)、《绝对的三种形式》拿破仑入侵西班牙、日本浮世绘影响莫奈、梵高
⑧多样的文明 进步的执念(The cult of progress)
19世纪、科学成了新宗教、美国驱逐印第安、毛利艺术——文身、摄像、印象派、画作对异化的反映、高更逃离现代、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维拉斯奎兹《宫女》
纳粹集中营儿童绘画、 抽象主义 ( 点、线、面 )表现主义。蔡国强爆炸艺术《天堂组合》
第一集题为“the second moment of creation”,不禁让我思考这到底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我想,创造力最开始来自宇宙的诞生,是big bang或是cosmic dawn。随之而来的是人类的诞生。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在不断的迸发出创作的灵感,也许起初是源于某些仪式,又或是功能性的记录。但它们渐渐成为艺术与文化的表达,为世人留下文明的丰碑。
人类不断创作出意义和秩序,而工具也不再单纯有使用价值,它们还需要兼具精神层面的交流,并符合时代的审美标准。
每一个失落或繁荣的文明,都是文化的里程碑,它们时而颠覆着现代人的认知,又不时吸引我们向前看。文化所传达出的跨越时空的相似性,让我们理解过去,也指引未来。
个人觉得,如果把这一部的名字由CIVILISATIONS(文明)改成CULTURE(文化)会更切题一些,这是一部以Art-making为主题的优秀作品!!膜拜!!
8.5/10。2018/4/4
01消失文明(克里特迈锡尼) 西班牙 埃及 米诺斯 迈锡尼 佩特拉 三星堆 玛雅 02雕塑(古希腊罗马) 奥尔梅克 门农 闺秀雕像 阿泰米多乌斯木乃伊画像 兵马俑 拉美西斯二世 北方天使视界线 帕加马祭坛 希腊坛男女画像 帕特农神庙 健陀罗 温克尔曼阿波罗 奥尔梅克 美第奇维纳斯像 帝国化全球化 03风景画(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巨石半圆山的容姿 李成《晴峦萧寺图》 乔仲常 17世纪波斯地毯 达尔埃莱·巴尔巴罗别墅文艺复兴欢乐宫 Andrea Palladio 威尼斯画派委罗内塞 德国《风景与伐木工》 Pieter Bruegel 荷兰Ruisdael 英国John Constable J.M.W.Turner 美国Thomas Cole 哈德逊河画派 04基督教 狮身人雕像 乌尔王军旗
英国西尔布利山巨石阵 埃及金字塔 雅典卫城 吴哥窟印度教佛教 阿旃陀石窟《本生经》 意大利加文那San Vitale church 土耳其Sancaklar Mosque 伊斯兰书法 蓝色清真寺 英国博得利图书馆肯尼科特《圣经》 《格拉纳达的投降》 天主教:埃尔·格列柯 卡拉瓦乔 委拉斯开兹 墨西哥鬼节 《新西班牙诸物志》 圣母玛利亚崇拜 《玛卡雷纳的希望圣母像》 最后的晚餐 印度威力清真寺 英国伊利大教堂 圣保罗大教堂 05文艺复兴 米开朗琪罗 米玛·希兰 苏莱曼清真寺 圣彼得大教堂 Donato Bramante Benvenuto Cellini《盐具》 佛罗伦萨多纳泰罗《朱迪斯与赫洛夫尼斯》 《珀修斯与美杜莎》 阿克巴大帝拉合尔城市 卡拉瓦乔 简特内斯基 Velazquez 伦勃朗
泰姬陵 Itimid Ud Daula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16世纪 东方装饰艺术 06大航海后的全球化17世纪 贝宁青铜器 伊费 蒙特祖玛送给科尔特斯羽蛇神像 《佛罗伦丁法典》 埃尔·格列柯 日本南蛮屏风 圆山应举 扬·维梅尔 约翰·佐法尼 威廉·Fraser 07颜色全球化18世纪 亚眠大教堂 沙特尔大教堂 圣扎卡利亚教堂 乔治亚·贝里尼 提香 提埃坡罗 戈雅 浮世绘 葛饰北斋 德加莫奈 马蒂斯 马克·罗斯科 伊芙·克莱因 08工业化文明思索19世纪 约瑟夫·莱特 德拉克洛瓦 托马斯·科尔 穿越平民的移民者 乔治·凯瑟琳 戈特夫里德·林道 相机 印象派 《包厢》 莫奈 高更 0920世纪 蒙特里安 安塞尔姆·基弗 卡拉·沃克 艾尔·安纳祖 米歇·Rovner
这个纪录片更像是西方艺术史的叙述,从希腊罗马的雕塑到中世纪的教堂再到受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绘画再到当代的现代主义作品,以“文明”为名,记录了西方艺术史的萌生发展和变迁。纪录片中虽然有提及东方的艺术作品,但都是挑出符合西方标准的作品进行阐述的,不能说不对,只是西方的艺术体系和东方的艺术体系从一开始就不太相干,怎么能用同一标准来判断和分析。纪录片很精彩,但是叫《文明》却有些许不是很贴切,《西方的文明》或许更合适一些,或者更直接的说《西方艺术史》。纪录片用绘画、雕塑、宗教、工业化不同主题,串联起来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虽然的确有联系,但是也要意识到这个串联的深层含义,指的是以西方文明为标准的串联,我国的艺术作品鲜少出现,因为我们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
西方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在希腊的雕塑中,那些展现着人体美丽的雕塑,其表象之下蕴含的是希腊人对美的规律的把握,所以时至今日,即使是残缺的雕塑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美感;在中世纪的教堂之中,那高耸入天的教堂,衬托着人的渺小,上帝的伟大。宗教文化是孕育西方文明的温床,无论是希伯来渊源带来的关于造物主创世的思考,还是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神性重新回归到人性,都是艺术家对人和神的关系的解释。希腊罗马雕塑中体现的人体的美丽,影响至今,他们作为西方艺术的滥觞,是文艺复兴时代艺术家们不断回溯的对象,通过这种回溯让他们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回归了人性。埃及的艺术,一度被认为是西方艺术的源头之一,金字塔和木乃伊的神秘性好像和希腊神话的某些内容不谋而合,这是站在西方文明的基础上观看的,是西方对埃及艺术的解释,埃及艺术中的测量和希腊艺术中的测量其实本质并不相同。埃及的尺度为了体现法老的权威性,而希腊的尺度为了体现人的能力。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加,在艺术作品层面也有了互相的借鉴,日本的浮世绘在西方世界对艺术家们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的搬迁,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的思想也反映到了艺术作品中,工业化带来艺术作品的变迁,艺术家们追求一片心灵的净土,摄影技术的诞生也让艺术的展现方式更丰富起来。最后一集的spark,展现的是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改革和批判继承,艺术不再是对现实的如实写照,而变成了抽象的概念,这是不是就是丹托所描述的《艺术的终结》。
就纪录片而言,非常精彩,无论是讲稿还是内容逻辑我都很喜欢,以世界艺术为底色,用西方艺术史为脉络将不同大陆的艺术串讲了一遍。从希伯来渊源中的创世纪开始,到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雕塑艺术,到中世纪的基督教主导的艺术,到新航路带来的艺术的交流,再到现代艺术的兴起,层层递进,通过作品和讲解,带人走进了西方的文明。只是这个文明,是西方主导的文明,是用西方标准解释的世界文明,软性渗透的逻辑概念,让所有观众都不知不觉的接受了以他们文化为主导的世界艺术解释方式。希望有一天我国也能拍出类似的纪录片吧。
正如西蒙·沙玛在最后一集《人性的火花》所说,文明是一个很宏大的词汇,但文明真正的力量却来自那些简单的小东西——壶,印刷品,挂毯以及雕刻品,或者源自那些恢宏的建筑和精美的画作。它不是出自国家意志,或者某个富裕阶层的要求,它更多的来自于那些天赋异禀的艺术家们为全人类创造艺术的内心渴求。这些经由自由心灵,敏锐洞察力,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所创作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注定将被永久地保存下去。对抗这个同样被我们创造出来的充满暴力,战争,迁徙,破坏,死亡的满目疮痍的世界。
“伟大的艺术自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把分割我们的时空堡垒给打破了。它给我们带来了暂停,它让我们以无数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来重新构想这个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处在这个充斥着电子图片和闪烁屏幕的狂躁的现代,我们仍能在艺术中发现其他地方发现不了的,即以某种方式将我们与永恒而深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喜悦之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数百万人涌入画廊或博物馆去参观艺术品的原因所在。”
文物述说着历史,文化歌颂着文明。
人类的欲望可以简单分成存续和发展两大类,这两大类之间还有社会性的欲望,性欲和食欲这两个基本的欲望关乎人的存续,而关乎发展的是求知欲和创造欲。其中创造欲便是人在基本生命(物质)需求满足后的创造新奇事物或欣赏美好事物的欲望,任何形式的艺术(包括科技产品)都是在闲暇中通过符号消费而满足创造欲这种精神的需求。艺术是记录历史的瞬间,当艺术品转变为文物时,瞬间便成为了永恒,文物使历史成为了可能,或者说证实了历史诉说的真实。娱乐品或是艺术品的泛滥,使人们更多采取欣赏而非创造来满足自我的创造欲,从而减少了创造的实践。伟大的创造者能从纷繁复杂的造物中汲取创新的灵感,所有伟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们的伟大创新离不开无数人的伟大实践,他们的成就凝聚着人类的文化,无数璀璨文化共同形成人类光辉闪耀的文明。
1.纳巴泰人的香薰是树脂
2.玛雅文明也是象形文字
3.埃及门农雕像起风时会唱歌,不是每天都有,如果有机会去蹲守一个月或半年,听一下。
4.公元前600年的希腊雅典陶器上的图画就已经告诫人们控制酒量,人和动物之间的界限在哪?喝多少酒会变成野兽。
5公元前550年古希腊大理石雕像《佛雷斯科莱》和观众是有互动的,她面带微笑的看向正前方,挑战着我们去回看她,她手里有一朵花,看不出来这是给她自己的还是要给我们的,有涂料痕迹说明雕塑曾经是有颜色的。
6.和自然界相似风景画一直是化解人世间种种动乱纷争的一剂良药,然而,与其说是对世界的客观描绘,风景画更多的是表达我们对世界的愿景。有时它传达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一种和谐感,有时它是丹青勾勒的家国故土,有时它是经纬编织的梦中天堂,又有时它是透镜折射的刹那风光,但最重要的它是一个理解我们文明的方法,让我们感悟大千世界中最令人恐惧却又最令人振奋的真相,浩瀚宇宙中我们生存的地方。
7.元代王蒙《青卞隐居图》解读得太好了,在配乐的烘托下几个特写镜头和全貌,展现了动荡焦躁不安敏感紧张的情绪,在这样的山水间隐居的人也像要面临山崩地裂大山压顶的危险。这是一幅心像画,他的不祥感并非无缘无故,不久之后他被政敌迫害死在狱中。有时无边无际的风景使你心荡神驰,但有时重重山墙也会将你围困,阻绝一切光亮。
8.1565年雅科波·丁托列托《耶稣受难》尺寸巨大,画家所做的就是模糊观者和画作之间的界限,如果我们站在画前,几乎就会感觉你成了中央场景周围人群的一份子,这里再三强调的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既是一件发生于过去的历史事件,也是一件宗教事件,于是时间和空间的屏障被打破。
9.伊斯兰国家也有自己的书法,文字转化为图像装饰在清真寺里。
10.印度的泰姬陵和小泰姬陵非常典雅精致,记得有空去看看。
11.非洲贝宁国的青铜雕塑在大英博物馆,BBC很客观的反思了不同文明的碰撞,葡萄牙人是贸易往来,英国却是殖民掠夺。
12.18世纪晚期,圆山应举《冰图屏风》表达了佛教中,缺憾与无常的概念,无常是因为这些线条是不受控制且不规则的,缺憾是因为冰终将融化。
13.日本艺术将莫奈引向无限多可能性的连作创作方式,将不同时间与不同光线下的同一事物绘入作品中,这不是单调乏味的重复,反而引领了艺术新潮流。
14.最强大的当代艺术品具有神奇的转化之力,它能将昨晚生命短暂的废物、宿醉的纪念品转化为某种永恒的真正保持传统的东西,最灵巧的双手,可以将破坏的对象转化为创造的基础。
15.米哈尔·罗夫纳 照片上的无数个渺小的动态个体不停前行,无法安顿下来,文明预设了一个固定的城市人口,但罗夫纳的作品呈现了人们迁移的处境,永远在各个地方之间辗转。而其他的则像天书一样,但当你近看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字符就是人类,我们就是我们所写,我们的语言定义了我们。
16.卡萨特《包厢》画的歌剧院中一位装扮优雅的女性,用观剧镜凝视舞台,但她自己也没有逃过一位坐在远处的男性的注意,他透过观剧镜盯着她仔细观察,就像观赏画作的我们一样,这也许是在隐晦地批评这种具体化的男性审视目光,正是这目光造就了19世纪艺术品中大量的女性裸体。
17.《亚维农的少女》毕加索将西方对于艺术的观念画在了她们头上,他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美学上的美丽,还有可怕的关于性、暴力甚至是死亡的原始感觉,这样的手法之所以能成功,部分是因为那些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人会在脑海中,将非洲面具和他们所认为的原始文明联系起来,正是这些东西显而易见的威胁感,使它们看上去如此令人震惊,而我们感受到的其背后文化的野蛮感,增强了人们对于欧洲文化所谓优越性的认同。
感谢BBC让我对人类文明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知。有人言辞激烈地说里面关于中国的东西太少了,实在没必要。第一这是部国际性的片子,不可能一直围绕一个国家讲;第二毕竟它是以西方的角度去拍摄的,难免会有偏见,要批判地去看它。第三不应该期待别人改变,我们应该自己拍去告诉全世界中国文化之美。
Overwhelmingly powerful. 自从“开悟”到艺术与历史密不可分相互推进的神奇关系之后仿佛打开了新的世界...好喜欢这个Simon哦可以顺着补一些他讲的纪录片了!
开篇谴责恐怖主义破坏文物,弹幕喷BBC双标,难道破坏文物不应该被谴责么?英国是曾经破坏过别人的文物,1 那是曾经,2 保护更多,3 那是破坏敌国的不是祖国的。然后喷子看看你们自己。
艺术是隐蔽的尊严
浮光掠影,尤其是解说员们如此动情声色,不太理解。
B站av21129693Ep1开头删了ISIS毁坏,Ep3删了文革中的木心。
復活的藝術史感謝BBC 感謝三位介紹人
这对艺术品的鉴赏,比阅读理解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看完第一集,由我最喜欢的Simon Schama撰稿解说,很精彩。看之前我曾想他会如何开场,没想到他由IS摧毁帕尔米拉城并处死82岁的博物馆馆长Khaled Alasaad说起。他说,我们可以花大把的时间讨论什么是文明什么不是,但当文明的对立面暴露出它所有的一切暴虐残忍偏狭和破坏欲时,我们就了解了什么是文明。
As unmistakable evidence of the best things that our species was capable of creating things that have been made by the liberated thought, the acute vision and the unquenchable creative fire of our shared humanity.
BBC系列品質 不僅依賴編導能力、文獻功底、專家意見、攝製團隊的經驗和充足的經費他們最寶貴的資源是邀請的這些講述人是各自學術領域的佼佼者 含著深情和熱情將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古文明和藝術引入普通人的視野 不自視甚高 用平視的角度和巧妙的切入點講述 很有人文關懷 永遠能夠成功激發我的探索精神 好的紀錄片應該是一個引路人 一個嚮導 為實地拜訪做一個鋪墊。人文題材紀錄片 華麗的嗓音念旁白錦上添花而已。
伟大的人类,文明是世间的奇迹。看到那个3.5厘米的玛瑙露出的真面目时,真的理解了什么叫喜极而泣。。
题目叫文明,我觉得更适合叫艺术。从西方人的视角,世界的艺术分为西方和其他,中国的艺术只是其他中的一部分,若论在这部纪录片里面占据的篇幅,可能还不及伊斯兰文明。且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得当,但至少可以得出一点,当你拓展视野后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再博大精深、再源远流长,他也只是世界文明中的一个支流,且这个支流因为永续不竭、缺乏变化,显得有些单调,因此我们完全不必太自信过头。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
有人在记录解读人类文明,有人在摆拍吃食推广微商生意。文化自信!
欧洲博物馆里面的东西也太……美……了……
不是传统的文明史叙述,而是用艺术史、艺术的诸多形式来展现人类的文明的精神史诗。文明无法再次重现,而艺术品成为最凝缩、最精华的文明产物以展现文明的荣耀与风采。艺术即文明。
文明包罗万象,但文明的真正力量就体现在简单的东西上。这些力量,并非来自对地位和财务的追求和渴望,而是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大师强烈的使命感。在下一个千年,它们将成为有力的证明。成为我们人类能够创造出来的最美好的东西。它们是自由思想和敏锐视角的产物。闪耀着永不熄灭的人类共通的人性之光。
bbc教人如何跪着看系列
文明,一个具有极端自反性的词汇,囊括了一切美与创造,也同时与最耸人听闻的杀戮与毁灭共存。而生命的一个巨大撕裂,也许是任何人以自己为原点活着,所有一切宏大与壮丽,都经由这个自我折射出来,自我凌驾于一切。然而不管是对于宏观的宇宙发展史,还是对于另一个人一个生命一块石头一滴水,他都是那么微不足道,毫无意义。#201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