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的视角来看二战,共性就是战争仍然是残酷、惨烈而又泯灭人性的。这是一部描写历史上真实发生在伏尔加河畔,苏联和德国双方围绕俄罗斯勒热夫小镇进行战争拉锯,号称二战中“勒热夫绞肉机”的一场殊死战役。苏联红军最终伤115万,战死62万。这数字看起来就触目惊心。但本片并没有着眼于刻画这宏大时久的整个战役的始末,而是通过描写苏联其中一个小连队在战役中的战斗经过来表现这场勒热夫战役的惨烈。
这部电影的战斗画面继承了俄罗斯战争片简单爽快与酣畅淋漓的一贯优点。开篇即是高潮,连队强攻德国据点时表现出来的人物战斗、场景转换以及背景音乐都显得那么契合与完美。
在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之后,接下来是一大段文戏。这段文戏过程中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小高潮,它丰富了每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曾经苏联政权的深思,无疑深化了片子的思想高度。
无论政权如何交替,当国破家亡之时,总有一腔热血的男儿拼劲全力保家卫国牺牲在所不惜。其实他们并没有政治思想,只是最纯粹的一片家国情怀。但是当政党在战争里用政治包装与裹挟士兵的行为和思想时,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了。善意的初心可以激发士兵的作战斗志,充实个人政治信仰;而恶意的揣测只会造成人民与政党的背离,只会将民心和信任向更远的方向推离。就好比片中士兵的那句话“苏维埃政权又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从来没有过。” 这句话可能说透了苏联红军每个士兵的心底,他们挡得住德军轮番的猛烈进攻,却挡不住来自政治与人心的洪水猛兽。
普京曾经说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是没有脑子。” 这句话发人深思,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在斯大林实行重工业后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可惜随着冷战与美国的较劲过后日渐式微,最后犹如一幢巨厦轰然倒塌。这不仅是个年轻的政权,更是个短命的政权。
但不管如何,苏联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不会抹去;苏联人民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牺牲,历史也不会抹去;那些在二战大小战役中牺牲的亡者,历史更不会抹去。
连长:(矿场高级工程师)一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手下士兵的好连长(尽力维护藏宣传单的老兵,为他在上级辩解。维护一个小偷身份却冒名顶替的连长通讯员。) 一个理性而又高智商的人说出这样一段话:有时候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指导员: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呵斥居高临下安慰战士情绪,不切实际的宣传信仰。可看到老兵递过来的饼干和罐头食物时,他还是接受了这现实状态。后面为了维护战士他命人和他一起收集德国的宣传页,战士当时是多么的不理解他,不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不受政治上的迫害。(真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督战官:说实话,没当过兵的人,或者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人很傻叉。又把小手枪就绝的自己牛p哄哄的。其实说实话:他的确就是很牛!电影中他为了搜查战士是否藏匿德军宣传单,就凭一句《战时法律》就能让桀骜不驯的连长通讯员低头自己主动脱洗衣给其检查。能直接将连队中第一个冲进德军阵地的私藏宣传页为了点烟老兵给逮捕。(从营长直接问为什么没有直接枪毙老兵)一个连打入德国阵地就剩一半人的情况下,还要把老兵逮捕走,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工作多么严厉,他的权利是多么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时,当时的共产党主要指挥官白天打仗,晚上被批斗。与其多么的相似呀。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个孤儿,没人喜欢他,都会朝他吐口水。就像他所说的:你还能请我去你家去?一个被政治洗脑的人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连长通讯员(一个冒名顶替的战场人精):头脑灵活(刚打完仗就及时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要去缴获物资,搞到酒和搜获一把德军指挥官的手枪。)擅长与领导交谈,和连长关系很好有种天然的自来熟(羡慕)。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缴获的食物会与战友一起分享,看到新兵后会给他舍不得喝的酒安慰照顾他,知道老兵被新兵出卖后会气氛的教训新兵,不论他以前时什么身份做了什么坏事,但是在战场上我愿意有他这样的战友。)
老兵,一个真正的老兵,水壶上的流弹,一幕幕看过后就知道,这样的人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人。但是只不过捡了几张为了点香烟的德军宣传纸就自动束手就擒了。在被押送后方审判的路上,还主动救治逮捕他的督战官。在弹坑里,他振聋发聩道:毫无人性的法律有啥可维护的?断脊之犬手握生气大权!哪条法律让我救你的,动动脑子,因为上帝的怜悯我们才能苟活。最后用家庭的温情感动了他。多么让人可敬佩的老兵呀!
新兵:胆小,懦弱,爱告状,但自从杀了一名德军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主动留下掩护撤退。他真正成长了。
营长:尽管知道让他们连队在打上去是在送死,可就是没办法。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
曾有三百万苏德两军士兵在勒热夫周围为了自己的祖国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忘记他们的只有历史。(--特奥多尔.弗吕克,德军第246步兵师第352步兵团第3营第3连士兵)——书籍《勒热夫绞肉机》
勒热夫是苏联中南部一个城市,距离首都莫斯科不到200公里,而德国国防军第9集团军盘踞在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不足100公里的勒热夫突出部,宛若斜插进苏军莫斯科防线的一把锋利匕首。这让斯大林如芒在背,如坐针毡,早在1942年9月26日,红军总指挥斯大林制定出两个反攻计划,即对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第6集团军和防御勒热夫的德军第9集团军,同时进行毁灭性打击,行动代号分别为“天王星行动”和“火星行动”。——勒热夫绞肉机.大仙(人文历史)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德国称之为勒热夫重点防御 。——(百度百科)
提到勒热夫战役必须和绞肉机扯上关系,因为这场战役是苏德战争东线最为血腥的战役。时间历时一年1年2个月,苏联红军累计伤亡622644人,累计受伤1156485人。对于东线,整个勒热夫突出部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苏联认为这场战役,虽然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对德军技术人员和精锐士兵的大计不可估量。
德方希特勒固执认为:必须让第9集团军孤悬于勒热夫突出部,以对莫斯科进行“影子威慑”,其政治意义无比重大。并且,由于莫德尔军团在突出部的存在,苏军不得不在莫斯科一线保持百万大军严阵以待,因此无法增援乌克兰方面的苏军,有利于德军在南线的攻势。
看懂本片需要了解一些勒热夫战役的资料,影片聚焦勒热夫一个小村庄的争夺战,通过一个连的士兵展现整个战役的残酷。
进攻的时候,手握党徽吓傻跪在地上不停祈祷的士兵,下一秒钟被爆头。从没杀过人的理发师茹尔金,刺刀扎在德军眼睛,吓得一直哆嗦。一次进攻全连死掉三分之二的人。而后续仅有的武器补给是两挺机关枪,一直想要的炮无法满足。当连长表达士兵所剩无几申请撤退的时候,司令部拒绝了,要求他坚守在村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没问你还有多少人,问你听清楚命令了吗。影片塑造了,集体农庄的会计,列宁格勒的院士,小偷以及党员和对政治无感的士兵。
当连长在德军的迫击炮攻击下,死里逃生,仅仅剩下32名士兵,了解到他们的战略意图是牢牢咬住德军,再次杀回了战场。
有意思的本片豆瓣7.3分,IMDB只有5.4分。看来西方人对红色苏联的这场战役无感。不管怎样,这是一部剧情紧凑,人物塑造鲜明关于战争的好影片。 (文中图片来源《勒热夫战役》,侵删。)
即使是众筹拍的电影,道具也非常用心,我们的国产神片穿帮太多了,要向别人好好学习
我们的神剧层出不穷,从手榴弹炸飞机,到裤裆藏雷,每一次都是赤裸裸的贬低观众智商, 不知道道具组是干什么吃的,稍微用点心都不至于出现AK47横扫鬼子这样的笑话,有些道具枪一看就是整支都是塑料,连枪口都是实心的 。向别人好好学习吧。
电影拍的很热血,里面的战斗场面非常激烈,但是不喜欢电影拿意识形态说事。
没有苏联,俄罗斯就亡国了。
很多人认为,俄罗斯国土大天气也冷,德国人打几个月打不下来就废了。这种看法非常有问题,很片面。
现代战争,打仗靠的不仅是人的战斗意志,坦克大炮飞机杀伤力太大,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就打不过敌人。
斯大林掌权之后,想尽一切办法,要让苏联实现工业化,因为他知道,德国人早晚有一天要来进攻苏联。不实现工业化,没有现代化武器,根本不是德国人的对手。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苏联没有实现工业化,仅仅依靠步枪,他怎么能挡住德国的飞机坦克呢?
即使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苏联的战争准备不足,苏联付出了相当多的代价。就比如电影当中说的勒热夫战役,苏联的伤亡是德国人的4倍,很大原因就是苏联的装备比德国差太多了。电影当中,提了好几次45毫米炮,也可以看出当时苏联的武器装备跟德国有很大差距。
战争后期,苏联能压着德国打,跟苏联的武器装备,有进步,有很大关系。战争后期,战场上最厉害的坦克已经不是德国坦克,而是苏联坦克。
电影总是拿意识形态说事,你的表现出了,现在俄罗斯人的一种矛盾心态。是苏联使俄罗斯更加强大,没有共产主义,俄罗斯顶多就是一个普通的资本主义国家,很难成为美国的对手。
美国之前把苏联作为敌人,现在把中国作为对手,都是一样的原因。
题外话再说一句,电影当中的场面,虽然拍的还算不错。但是,导演应该不是一个军迷,真正冲锋的时候,士兵和士兵之间不会离得那么近。离得那么近的结果,就是一炮让敌人都炸死。最过分就是韩国电影 太极旗飘扬 中的志愿军冲锋场面,人跟人连间距都没有,韩国人再也不会打仗,再不懂三三制,散兵线还是懂的吧?棒子抹黑中国的能力可见一斑。说多了,棒子的事跟这个电影没有关系。
希望,以后的战争片,无论是谁拍的,都能找个顾问问一下,不要让懂行的人笑掉大牙。
昨晚,看了俄罗斯今年的新片《战役》。看完之后,堵得慌。今天白天,四处跑。回到家,还是放不下。索性写几笔,记录一下。这种记录是带有自我审查的。前半辈子,怂惯了。没办法。
这部电影名字起的很大,其实没拍全局,只拍了战役的局部。长期以来,这场战役的重要性,被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掩盖了。当然,即使不了解这些背景,也毫不影响理解这部俄味儿十足的电影。
电影里没有出现一个女性角色。即使是男性的特写镜头,也粗粝暴躁,毫不细腻。与西部片、武侠片相比,这部电影用飞雪替代了沙尘,混杂了血沫和弹壳。每个情节都很硬。“荡气回肠、扣人心弦”这些词汇,不足以形容片中的战争场面。好几场戏,布景、用光,都像话剧。演员的走位、台词,安排地紧扣主题,跟好莱坞不是一个味儿。
战斗场面占据了电影70%的时长。但最动人的,却是战斗场面之外的几场戏。当然,这也许是我作为一个中国观众的错觉或者敏感。正是这几场戏,猛然加深了影片的深度,免于落入“保家卫国”的俗套。
具体情节,就不细述了。总之,俄罗斯人似乎在通过这部电影反思:到底意识形态、道德评价重要,还是做具体的事情重要?导演很聪明,在影片末尾,用战争带来的死亡解决了中止了这场争论。但很显然,这个问题的产生,与战争无关,也无法通过战争、以及战争之后的斗争彻底解决。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