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第一次听billie holliday,被她独特嗓音吸引,第一次知道,原来姓氏可以是假日。 后来一直听holliday的歌,很少记得歌名,但一听就知道是她唱的。 从来不知道她的故事,直至这部戏。 对比《蓝调天后》,《美国诉比莉·哈乐黛》更像传记,更舒服点(不喜欢《蓝调天后》的无理取闹,靠耍大牌去获取平权,真不好看)。但《美国诉》说到黑人平权,却还是寥寥几笔,还不如纯讲平权或纯讲音乐。不过不重要,这样政治正确的电影,还是大神billie holliday的传记,肯定拿奖的。只是本外国影迷会认为不够纯粹,心机太重如《绿皮书》了,一眼就看出这奔拿奖来的。 另外出戏的点,女主极力模仿billie说话和嗓音,可惜大神太大,模仿等于露挫,还不如歌曲部分换回billie真声。 是不是天才都容易掉进毒品陷阱呢?因为一切太容易,假如billie不用平权不用被陷害,可能27club有她一份。 她说对了,strange fruit可以流传下去。但她也说错了,《lady in satin》不是她最后的专辑,她去世后,还一直被各种唱片公司出各种特辑,过千张,至今还是摇钱树呢。
看完了这部美国剧情电影:《美国诉比莉哈乐黛》,一般,剧情太过于平淡松散,今年奥斯卡整体电影真的除了《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之外,其他的让人印象深刻和惊艳的基本没有! 影片讲述了她被美国联邦麻醉品管理局派卧底设局,黑人特工Jimmy Fletcher领导此行动,与荷莉戴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情事,展现她挣扎于药瘾、名声和让人心碎的爱情。
黑人爵士女歌手比莉·哈乐黛(Billie Holiday)对我的兴趣转向起到过关键性作用。刚来美国那阵听过她的歌以后,我才最终戒掉从小听到大的郭兰英、李谷一、朱逢博。不过从歌曲的社会意义看,跟哈乐黛略有相似的应该是唱《小娟》、倡导女性基本权益的谭维维。
传记电影《美国诉比莉·哈乐黛》(The United States vs. Billie Holiday)涵盖了这位经典爵士歌手多年的职业生涯,观众有机会听到20世纪中期美国人闻歌就能起舞的名曲Blue Moon、All of Me、Lady Sings the Blues等,而她最有名的、定义性的歌曲为《奇异之果》(Strange Fruit),1950-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音乐发令枪。
哈乐黛首唱这只歌在1939年,电影中聚焦的时段从二战后直到她44岁去世的1959年,“奇异之果”指美国南方遭私刑处死后悬挂在杨树上的黑人遗体。这首控诉种族歧视、勇敢追求社会公正的歌曲在白人至上主义者中很难受欢迎,哈乐黛因此成为FBI持续打击的对象。美国制度的特殊之处在于FBI其实无法用演唱这首歌本身来追究她的刑事责任,也没法给她强加寻衅滋事之类无中生有的罪名,他们只能从哈乐黛的私生活中抓小辫子。
这位天才歌手的个人生活质量远远赶不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她从小欠缺家庭温暖,不到14岁即成为性工作者,成年后进入亲密距离内的男性都是她才华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剥削者、施暴者,唯一的真爱竟是FBI派来监视取证的特工。她因为吸毒被投进监狱,因为酗酒导致肝功能衰竭而英年早逝。
比莉的一生本来有足够的素材供导演和编剧制作出一部伟大的传记片,可惜全片叙事紊乱,剪辑和衔接生硬,黑白和彩色影像的搭配也不知所谓,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实属可惜。
片中的戏剧冲突表达泛善可陈,作为一名最伟大的爵士名伶,比莉苦难的一生,以及Strange Fruit的出炉,有很多可以取材的地方,然而她内心的痛苦,人生的磨难,在那个时代的悲惨命运,编导都没能表达到位,显得赤裸裸的吸毒、性描写成了流于表面的述说方式,分散了观影中对比莉内心痛苦情感的感受。
同时,编导也没能把整个故事梳理清楚和完整,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主轴”,如蜻蜓点睛一般各个方面都点到为止,缺乏节奏感,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感情酝酿不足,不够打动人心。
不过获得过格莱美提名的andra day的表演超出预期,她模仿比莉说话的语调,还有比莉独特的沙嗓,演唱的方式,都比较接近。
最后再次推荐比莉去逝前的专辑《lady in Satin》,只能说,惊为天人!
这是我在对比过好莱坞不同年代拍摄的两部Billie Holiday的传记片之后的最直接感受。翻案,既可以是把原来黑的漂成白的,也可以是指把原来白的漂成黑的,比如美国去年因为黑人被跪杀事件引发的抗议浪潮中推倒、斩首、污损雕像等现象,本片则同时包含以上两种翻案。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根本片有关的知识。
1、1972年好莱坞已经拍过了一部Billie Holiday的传记片Lady sings the blues,由著名黑人女歌手Diana Ross主演,这是她的银幕首秀,获得了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奥斯卡提名。那部影片,主要是根据Billie Holiday生前发表的个人同名传记改编,从其童年经历开始,讲述了她的成名之路,她和老公Louis Mckay的恋情(Louis Mckay在该片中是正面角色),以及无法回避的和毒品纠结一生的经历。里面也提到其因持有毒品入狱,但联邦探员在片中连个脸没露。影片里的故事只到Billie Holiday登上卡内基音乐厅舞台演唱结束。影片用今天的眼光看也是整体表现平平,只有戴安娜罗斯青涩的银幕形象和法国电影配乐大师Michel Legrand(《瑟堡的雨伞》《42年夏天》《你心灵的风车》)为影片创作的妙不可言的爱情主题流传至今。这首爱情主题后来被人填词成为一首叫Happy的流行歌曲,包括Michael Jackson在内的很多知名歌手都翻唱过,我以为其中以Johnny Mathis的演唱版本最佳,你们可以去找来听听,酷狗酷我都有这部电影的原声。
2、本片则是根据英国白人调查记者Johann Hari2014年出版的《Chasing the Scream: The First and Last Days of the War on Drugs》一书中涉及Billie Holiday的部分改编而来。这本书的内容追溯了人类历史上的毒品犯罪以及各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关于Biliie Holiday的部分内容可以在这里读到:The Hunting of Billie Holiday这部分内容,也成为Billie Holiday维基词条中相关内容的主要依据。作者Johann Hari2011年曾被曝出剽窃抄袭丑闻,并因此被迫从当时的就职单位辞职,也就是说,这个人诚信有黑历史(敲重点!),那么他写的书可信度有几何你们自己揣摩。
3、本片讲述的主要内容(已被篡改): 1947年,美国联邦麻醉品管制局(Federal Bureau of Narcotics, 美国财政部1930年成立的一个下属机构,1960年代因政府机构改革被撤销)局长Harry Anslinger为了阻止Billie Holiday唱反私刑的民权歌曲Strange Fruit,力图以持有毒品的罪名将其定罪判刑,毁掉其名声。为此Harry Anslinger派出黑人特工 Jimmy Fletcher卧底,结果黑人特工反而和Billie Holiday搞到床上去了。Billie Holiday的老公Louis Mckay和局长Harry Anslinger在片中均为负面角色。
4、真实历史:Harry Anslinger(1892-1975),1930年出任美国联邦麻醉品管制局局长时年仅38岁,按照本片的年代设定,1947年时他应该是55岁,片中演员显然选角不当,太过年轻,而且首次出现时也没有注明他是局长,让人误以为他仅是一名普通探员。Harry Anslinger上任后肃整吏治,积极进取,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扫毒战,加大了对社会上涉毒行为的惩治力度,因其在任期间工作卓有成效,为此获得肯尼迪总统嘉奖(影片结尾有展示),可以说是人民的好公仆。但在前面提到的记者Johann Hari写的那本书(以及据此改编的本片)里,他被描述成一个臭名昭著的种族主义分子,把黑人音乐家及其音乐视为社会上毒品泛滥的一个源头,予以刻意打击。当时演艺圈使用毒品的人很多,其中包括不少知名白人艺人比如朱迪嘉兰,Johann Hari的书中就以朱迪嘉兰和Harry Anslinger的交往为例,凸出描写了Harry Anslinger面对同样使用毒品的白人艺术家和黑人艺术家的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在书中,Anslinger对朱迪嘉兰态度是极其谄媚的、百般开脱的,对Billie Holiday等黑人艺术家则充满种族主义的偏见和仇视。他的维基词条中部分内容也来自Johann Hari书中的内容。
5、反私刑的民权歌曲Strange Fruit,是生活在纽约的犹太白人教师Abel Meeropol基于1930年夏天发生的美国黑人青年Thomas Shipp和 Abram Smith被私刑绞死事件创作的。两名黑人青年(实际是三名,有一个最小的侥幸逃生)抢劫了一对谈恋爱的白人青年并杀死了其中的男生,被逮捕后因谣传女生也被奸污了引起民众暴乱,被从监狱中拖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绞死。关于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去这里读《数千白人杀害两名黑人:美国最后一次私刑的滴血记录》,图片血腥,慎入!!!特别提醒你们看一下文章下面的评论。歌词你们自己去找,简单说就是把被挂在树上的黑人尸体形容为树上的奇异果实。
6、犹太白人教师Abel Meeropol(1903-1986)是不折不扣的白左,共产主义者,他曾收养过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因向苏联泄露核弹机密而被处死的间谍卢森堡夫妇的遗孤。Strange Fruit起先是他看了黑人青年Thomas Shipp和 Abram Smith被吊在树上绞死的照片后创作的一首诗,1937年(事件已过去7年后)首发在行业刊物上,后来他自己又谱了曲,在一些私人场合传唱,传到了纽约格林威治村(自由派分子聚居地)一家夜总会老板的那里。这家夜总会的两个老板都是白人,其中一个是犹太人,两人都对黑人命运抱有同情态度,其中的John Hammond还是一个知名的民权活动家,他们的夜总会是纽约当时少有的接纳黑人音乐家和观众的表演场所。Billie Holiday是那家夜总会的驻唱歌手,在老板的推荐下她1939年在夜总会中表演了这首歌,并于同年灌制了唱片,唱片累计销量超过一百万,是不折不扣的热门金曲。
7、那么问题就来了,Strange Fruit1939年就成为热门金曲,而Harry Anslinger1930年就坐镇美国联邦麻醉品管制局局长,手中掌握不小权力,可是按照影片说的,直到1947年他才想起用非法持有毒品这个罪名去抓Billie Holiday,阻止她唱Strange Fruit这首具有煽动性的民权歌曲?!这中间的8年他早干嘛去了?我们不得不佩服本片主创的刻意移花接木的能力。影片结尾展现了1959年Billie Holiday在医院濒死时,Anslinger和手下探员到医院强迫她认罪的情形。拜托,那时候Anslinger已经是67岁了,你相信一个67岁的老局长会亲自出马到医院做这种事吗?这也太他妈的drama了吧!好吧,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改编的故事片,不是纪录片,不必拘泥细节的真实性,那么就回到我撰写此文的初衷了,这样刻意的改编,又他妈的安的什么心呢?他妈的到底是谁在蓄意挑拨种族关系、制造种族分裂、煽动种族对抗?!我现在理解自己为什么开始喜欢看好莱坞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年代拍的老电影了,那些老片里没有那么多黑人,没有那么多溢出银幕的满满戾气,即使有黑人演员,里面的种族关系至少看起来是和谐的,温馨的,比如1990年《为黛西小姐开车》这样的片子都可以获得奥斯卡奖,而不会有人说片子里温顺驯服的黑人司机角色贬低了黑人社会地位。这种片子现在应该不会有人敢拍了,现在只会拍白人给黑人开车的《绿皮书》,那样才符合“黑命贵”这样的政治正确。是否有人意识到这种政治正确实际上已经在扼杀电影工作者的创作自由?!
8、Billie Holiday确实在1947年因持有毒品被捕入狱,而且那是她首次因为持有毒品被抓(1949年在旧金山又被抓一次现行)。但她和毒品的缘分其实早就由来已久。本片中没有讲述她究竟如何染上毒瘾的。在1972年Lady Sings the blues中倒是有交代,说她年轻刚出道时和一个全白人乐队去巡演,因为演出强度大,精力不济,在乐队成员诱导下使用了毒品提神,从而一步步堕落为重度瘾君子。1940年代她事业顶峰时期每周能从俱乐部的演出中挣1000多美元(当时美国社会人均月工资不到200美金,一部新的私人轿车只要八九百美金),但其中绝大部分都被她花在购买毒品上了。Billie Holiday被判刑后失去了酒吧演出执照,她被禁止在所有有酒精饮料出售的夜总会、俱乐部、酒吧等场地卖唱,而当时这些场所很少有不卖酒的,这使得她的收入大为减少,加上她对自己的唱片版权管理不善,版税收入也很少,她死时银行存款只有0.7美元。
9、美国以歌星为核心的流行音乐工业直到1950年代中期随着摇滚乐的出现才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在此之前靠个人魅力出名的歌手凤毛麟角,大部分歌手依附于舞池乐队存在,灌录唱片的机会都不多,而且多以出版单曲唱片为主,能够发行个人专辑、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很少,没有哪个歌手仅仅靠卖唱片和举办演唱会就可以维持生计,在酒吧夜总会等地卖唱是很重要的收入来源。Billie Holiday最早的个人专辑是1952年发行的。尽管声名狼藉,1948年她出狱后不到两周就在经纪人的帮助下在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了满座的独唱音乐会,影片lady sings the blues中把她形容为在卡内基音乐厅成功举办爵士音乐会的第一人。她在这场演唱会中不受任何限制地唱了招牌曲目Strange Fruit。
10、Billie Holiday死前2年,也就是1957年,和其长期的恋人Louis McKay结婚,这还是发生在她因涉毒反复入狱出狱多年之后。其实之前她和其他男人有过关系也结过婚。所以,你还相信本片里面那个负面的、把自己的老婆像甩破鞋一样大度让给联邦探员的老公形象吗?
总之,这部影片就是想把瘾君子Billie Holiday翻案为民权运动的圣人,把她人生的不幸塑造成是受到美国政府基于种族歧视蓄意政治迫害的结果,这让我感到恶心。
一曲Strange Fruit就已值得影后赞誉。She's strong, beautiful and black. (!!!!!!!!!!!!!!)李丹妮尔斯那种类似飞大了的视听语言在讲述有色人种故事时代入感极强,极飘,能够感受到他对影片主题人物、本族文化和本族人深沉的爱。比莉(至少在此片中展现)的人生所肩负的是压在其整个race身上的苦难,太沉重以致于只有毒品才能帮她逃避,而这苦难至今无解。好难过。本来是为了打卡Hedlund的但是再演racist烂人我要报警啦!垃圾JEH's FBI! 最后舔一下崔凡特惹,太香了
月光男孩好帅。
毒瘾,渣男,FBI;南方结着《怪果实》,吊着黑人流着血;就算加上一丢丢种族历史批判,歌手类型片套路也没太玩出啥新花样;黑人歌曲已经从当年的《Strange Fruit》进化到N.W.A.的《F!ck the Police》,但到2020年还没通过禁止私刑的法案,也是比较绝
所有感动只为Billie本Holiday
同比蓝调天后,至少这是正经讲人物传记的,但没有十分出色。立意方面很不对,(联邦如同反派一样,但历史上不是这样的)但Andra Day演得挺好,在人物传记方面把Billie的生活与情感都诠释得挺好。
他们在害怕什么?一首歌,一部电影,一句标语,一个单词,甚至是一个缩写。他们以为自己力量大到什么都不怕,但其实他们什么都怕。(评论无关电影,论电影的话,拍的很糟糕,Billie Holiday其人的传奇程度甚至没拍出来,几个配角也都比较缺乏辨识度。虽然某些段落还是可以展现导演的能力的,但是整体安排到一起就很平庸甚至无趣。)
当所有角色、节奏乃至构架都为了Billie Holiday服务,便只有Billie Holiday这个角色得到了饱满的塑造。在这样牺牲性塑造中,其他角色只剩下单一的刻板的角色面孔。把影片直接摆上台面,美国同Billie Holiday的斗争始终穿插于这电影传记中,在钦佩Strange Fruit被她唱出时,我们似乎看不到其他人物更为深刻的表现,而电影表现也如同反复斗争一样在好与坏之间反复跳跃。在女主对音乐、爱情、表达自由的追求过程,反而把Jimmy Fletcher在摇摆间的出色突显出,残存一丝满意度。舍弃掉剧本与节奏的追究,听听音乐,纯粹看看女主表演似乎成为欣赏此片的唯二手段。
很好 以至于完全不懂jazz的我也觉得音乐很好听 以至于对黑人文化和历史没有那么感兴趣的我也为之动容 有些历史值得我们回看并思考 前车之鉴 不要重蹈覆辙
《美国诉比莉·哈乐黛》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让我联想到去年的《哈丽特》,个人观感与《蓝调天后》一样不佳;片中出现“火烧十字架”的那个长镜头则联想起《玫瑰人生》;想到《无依之地》的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已拿过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个人希望今年获奖的是《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凯瑞·穆里根,或者已凭借《女人的碎片》拿到威尼斯电影节影后的凡妮莎·柯比。
大明星了也要被男人家暴,然后被男人算计设局。还不明白男人是什么吗?
终于有资源了。和Nina Simone的传记片一样的毛病,演员本身太过漂亮耀眼,再说尼娜和戴女士这种音乐人,谁能“演”好呢?不过期待值本来就低随便看看还行,片商有钱不如好好把过去的现场高清修复一下呃。
看完开始循环播放Billie Holiday
什么都想要,就什么都得不到。这就是本片给人的感觉,一路下来,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演员部门也很一般,这次几个黑人题材影片,这部属于差的了。
唱歌搞蒙太奇八竿子打不着边烦死人了,节奏乱七八糟的,你吸毒戒不掉就别谈什么运动了,挺搞笑的。
Lee Daniels大失水准之作。从剧本开始就站在道德制高点而懒得去弄好人物塑造,尤其是反派(最讨厌白人老太婆电台主播),情节也完全是浮在表面上的流水账。视觉也很失败,色彩弄得过于饱满,画面没有重点而且显得廉价,连作为一部“电视电影”都不太够格。
控诉笔法话浮华,剧集精编式拍法或许只能成就主角表演之立体。
So much I didn’t know about her. So much pain and struggle. This is not a music biography. It’s a Black Lives Matter movie.
回顾“泛奖季”的非裔题材种子们,《蓝调天后》“文化致敬”,《誓血五人组》“鲜明主张”,《犹大与黑弥赛亚》“类型诠释”;都有鲜明的风格,也真心钦佩它们的发生和完成。但这部执意要成为那个“集大成者”,因为Billie的故事不止是个歌者的故事,也绝非一段默认“过去”的历史;她与那个社会的对抗,那个社会对她的伤害…《奇异之果》如诉如泣,波云诡谲,如何来诠释这首“世纪之歌”和它背后,实在难。Lee Daniels的毛病几乎延续了《白宫管家》就被诟病的,跳tone流水账PPT…也就浪费这等绝佳选材;甚至不及早先的同名纪录片。Leslie Jordan的几场戏…太惊喜!也让Andra Day的表现相形见绌,她的诠释几乎是完全失败的:若非年龄限制,足够想象病床的那场戏由“卡姐”来表现是能有多么的流畅,请不要再强行“再造”Cynthia Erivo第二了。
整部戏成在Billie Holiday,败也在Billie Holiday,因为她是整部戏唯一一个丰满的角色,其余的配角全部沦为脸谱和符号。MV式的剪辑,莫名其妙的黑白段落与慢镜头,每一场戏的信息量都少之又少,作为一部剧情片,这真是致命的。Andra Day是会演戏的。
6.5/10。看的过程中想到前几年同为黑人女性传记片的《哈丽特》,但故事摄影表演歌曲都秒杀那部。歌真的好听,她在舞台上闪光。中间有一段长镜头,让本来有些沉闷的故事有了生机。缺点是时长太长,完全可以剪掉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