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 Voices〉译为《鎏金的声音》,Raya和Victor一对作为配音演员的夫妇,在异国他乡开始了陌生的职业生活,原本建立的非常牢固的自我认同在这份陌生中被消解,重重阻碍的理想重建之下,Raya面对现实生活,另谋他路,Victor则在逼仄的音像行里守着曾经的电影梦想。苦恼、挣扎,除此之外人好像也还有另一条路可走,带着曾经的成就洒脱地退场,从狭小的配音室里走出来,去一同看看海。
Raya刚认识Victor时,便知晓他有着一份电影梦想,她成了他最好的搭档,也为此放弃了养育孩子的计划。这份不是Raya梦想的梦想的确让她获得过十数年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但面对在陌生的城市,无法轻易回到原来的理想工作中,生活变得无以为继时,Raya毅然接受了无法公开从职业中获得任何认同感的特别“接线员”工作,而她却在情感上获得了短暂的认同。
Gera,那个经常给Raya打电话的人。Raya在电话里用声音为Gera创造了浪漫的视觉想象,Gera给了Raya被欣赏、被肯定的爱情幻觉。这一切热烈而短暂,付诸现实生活时,却只留下了二人面对面时的失望。
但不管怎么说,Raya早已明白更好地生活下去并不只是依存于理想,情感片刻的温暖供给也是可以存续下来的力量。
与此同时,作为丈夫的Victor仰仗Raya工作带来的稳定生活,一心挣扎在自己的电影梦想之中。在全新的职业环境下,成为艺术作品中举足轻重的声音创作者并没有Victor想得那么容易,是日复一日机械地念叨,无法走到台前,还是在合理之外拥抱艺术,却要东躲西藏。
Victor丢失在理想之中的自我认同感已然太难找回,而当年Raya为其保有的那份成全也变得令人不甘。理想无法落地,我们终究还要继续生活,Victor走到了该成全妻子的路上了——一起去海边生活吧,我们已经做完了那些曾经想做的事,我们留下了很多,也留下了彼此。
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上海国际电影节首场,人走到电影院门口就非常愉快了。这部很适合自己一个人看。 像讲故事般娓娓道来,男女主都是配音工作,一起从俄罗斯到以色列定居。详细故事不便剧透。最大的感悟是女人无论身处什么年龄,都非常需要感情精神支持,一起跳舞,仔细聆听,赞美她今天也很美,一起看海,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她孤独。 生活在一起的人总是会有误会争吵的时候,我们爱对方而可惜的是都是以各自的方式,也许并不是对方想要的。 抓住重心后就这样随心生活吧。
满足你所有幻想的“玛格丽特”,其实是一个62岁的女人,当她看着电话里那个男人捧着玫瑰眺望,偷偷摘下戒指,期盼暮年之时的又一次心动。但是那个男人只是爱她的嗓音,爱她的嗓音所能满足的他的幻想,或者说,他只是爱他自己的欲望。 当我们一次一次质问,婚姻的意义在哪里,当她迫于生计放低身段维持生活,当他砸碎他们那么多年来珍藏的所有回忆,他以为她不再是《卡比利亚之夜》时期的纯情女子,其实她只是不想看他因为生计一次次磨破双脚,她以为他砸碎了所有珍藏的一切从此看不起自己,但他仍然在生死关头第一秒想去救她,可能这才是婚姻的意义。 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众人爱你欢快迷人的时光,爱你美貌出自假意或真情,惟有一人爱你灵魂的至诚,爱你渐衰的脸上缕缕忧伤。
对于费里尼的了解仅限于罗马 大路和八部半 在片中倒是为新奇角度的历史阶段和夫妻关系描写所吸引
作为苏联知名配音鸳鸯 莱雅在片中未提及的前半生都依附于自己的爱人维克多 从事自己厌倦的工作 顺应不要孩子的要求 摆出不自然的姿势给丈夫拍照 随着苏联这个大家伙倒下二者被迫辗转以色列继续自己的生活 维克多带着自己的职业骄傲寻求工作 甚至不惜触碰法律选择为盗版电影配音 而另一边莱雅无意间接触的性爱电话工作则打开了她世界的新大门 如她所言:让自己变得完整 几番波折之后事情败露 维克多怒火中烧 莱雅愤然离去 在维克多为费里尼新电影配音的首映上 突如其来的防空警报(正是维克多落魄时所录)打断了这一重要时刻 他没有多想夺门而出 带着防毒面具(一直不乏化学武器的说法)冲向莱雅工作的地方 却被告知她今天请假没有来上班 原来莱雅偷偷溜到了电影院 他赶忙冲回影院 至此二人和解 决定到新的地方从事新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以色列通过移民牌打赢了同阿拉伯人的人口战争 而因此带来的移民素质和身份认同则不在考虑之列 因而引发了后来的文化冲突 不过电影没有涉及这些 而是通过这两位老人向我们展现了这群特殊的人是以怎样的精神面貌接受新生活的 其中穿插幽默元素也不乏有意义的时代印记 还有对于夫妻关系的小探索 多主题的蜻蜓点水并没有影响故事主线的进展 总的来说是一部温暖有味道的影片
ps最后关于苏联想说两句 有个说法是普京曾经说过不怀念苏联的人没有良心 想让他回来的人没有脑子 这句话很适合描写这个曾经的红色巨人 他的存在意味着一段高压专政的统治阶段 也意味着推动阶级运动和平等理念的红色巨力
切格瓦拉说过 我们走后 他们会给你们修学校和医院 会提高你们的工资 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 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 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这句话用于苏联有微妙的切合 现如今抗战胜利西方国家肆意夸大自己的努力 践踏这个伟大联盟曾经的战果 却鲜有人站出来为他正名了 不甚唏嘘
有人如同死了,只在情色热线里活着。有人浮生若梦,只在费里尼电影里醒过。永远都是别人声音的影子,为何不会想要完整的人生。呻吟可以治好口吃,爱情可以抵御毒气,低俗电话交换真实的自我,高雅电影圆满男人的人生。搬家工人让他在沙发上多睡一会,在这不会被吵醒的世界,竟然会怀念苏联的审查制度。
“不能因为你们出生在苏联,就只能看画质垃圾的(盗版)电影吧” 立即鼓掌!很可爱的片,而且涉及的点好多,提到了不少九十年代的电影。有一个问题很值得思考:为什么已经六七十岁了,仍然宁可逃到以色列这样语言不通还要遭受萨达姆空袭的国家也不留在(解体后)的苏联呢?你就想吧
@以色列电影周。也是为费里尼而来,not for you哈哈…有点阿基,配音演员夫妻移民以色列后的艰难生活,俄式乡愁,处理的举重若轻而不轻浮。八部半确实在莫斯科拿了奖,所以因为配音演员的坚持让这部电影在苏联上映是真事?最后观众们戴着防护面罩也要看月吟,颇有看到死的精神,毕竟是院线能看到费里尼最新作品的时代呀!不应该因为出生在苏联就只能看垃圾电影呀!虽然还是会想念苏联的审查制度哈哈哈…看到有staff叫get taxi…
北影节观众真美好,一起鼓掌一起哭 希望能有一天可以在影院看到费里尼~
对维克多来说,色情是审查制度的另一面;对拉雅,色情则意味着独立人格。
这波说俄语、吃不洁食物、很可能是无神论者又普遍拥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移民,深刻地改变了整个以色列的社会面貌和构成。这部作品把自己限制在了一个很小的格局里,但它又靠幽默、细腻和对于电影的热爱补偿了视野的不足。
还是那个能认出你声音的人值得。(从华星出来推车过街天桥,下去时忍不住骑上滑梯,literally开心到飞起,然后就看到骑行罚款20元的告示……)
没有抢到费里尼票的朋友可以买这部看看
以色列版《爱情神话》,迷影的好惊喜,俄罗斯配音犹tai人回归以色列的职业困境。前面《码头风云》,达斯汀霍夫曼,到后面的《卡比利亚之夜》《罗马假日》。回以色列第一部硬要配音《月吟》差点笑出声,在上影节看睡着的作品。本身故事也很精彩,经历广播,盗版商危机的男主,跟出去当情色电话接线员的精神出轨老年女主,最后经历人物弧光后重归于好。Sulian笑话,以色列群众对萨damu的导dan化学武器搭配防毒面具恐惧笑点十足,电影院体验很棒。#以色列电影周@和平影都
把中年危机拍成轻喜剧,附送彩蛋费里尼
SIFF*天山。3.5/5,可爱的职业小品,声音/语言作为身份的象征,如何在他乡寻回自我,求职的过程也是婚姻和文化冲击的过程,格局小,铁幕纯贡献梗(我怀念苏联的审查制度),但有一种温馨的庄重,包括一点点迷影向(影院放映《月吟》),在费里尼100周年看颇应景。字幕为内嵌,不知国内哪家买了,个别翻译应更准确,比如Yiddish为何不直接译为意第绪语?
温馨可爱迷影又有趣的浪漫小品,在苏联解体、以色列移民、海湾战争的时代洪流下,一对儿老年配音演员的转业和婚姻、人生的“转场”,审查制度和盗版片,色情与暴力、战争和灾变等主题举重若轻地融入到鎏金一般的光泽和声线中,同时触及了婚姻中的独立和妥协、艺术创作中的模仿等主题,前半生学着成为别人,“解体”后学习成为自己。
幽默却不乏隽永的轻喜剧小品,后冷战时代环境下的个人情感纠结,迷影梗用力得刚刚好,以费里尼的《月吟》作为走向暮年的困惑象征,银幕上焚毁的胶片如苏/联回忆引发的假性“怀乡”愁绪——她鎏金的声音里藏着昔年审的遗迹,近乡情怯的惶恐,厌倦婚姻的模式,这些林林总总的元素被结合在一部小体量作品中,竟也被演绎得格外动人。
BJIFF. 献给全体影迷的一封情书。意识形态高压造就了老夫妻面对生活截然不同的态度,丈夫沉溺于昔日光辉岁月,妻子着眼于当下和未来,本质上没有谁对谁错,爱情的脑波毕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对上,但只要能对上,就还是一辈子。虽然个别情节的处理还是过于油滑了,但关于电影的电影总是十分美好,片子里费里尼的,还有影院、碟店的那些私货,都太美好了,致敬,感谢。
#10 不仅吹了把月吟还黑了斯帕达克斯= =
以费里尼的名义,为爱人摘月亮。
走廊开关由始至终意义不明,怀念苏联审查制度,电话撩骚出真情,敲碎每一盒承载回忆的电影,移民梦只求五十双袜子能换新房,笑容在相片里逐渐消失,费里尼难敌《小鬼当家》,防毒面具忘拔塞;俄罗斯新移民配音夫妻转业轻喜剧之日常,平实感人
“I came here for Fellini, not for you." 世界上最纯情的告白。
#3.5 感觉自己就像和女主打电话的小老头,抱着预期的战战兢兢,整个过程享受着得到的欢愉和有趣,但在最后的时候,又被拉出,然后愣在被强吻后无法说明的情绪里。
北影节总算看了个好电影了。90海湾战争期间,苏联一对老配音演员移民以色列的故事,也夹带私货的致敬费里尼。几乎有解体后沙赫纳扎诺夫那些伤痕电影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