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是非常喜欢这类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战斗电影,但观看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欠佳!
主要原因是感觉此片拍得玄,犹如抗日神剧般玄!
背景是众所周知的911事件发生,为了抓到本拉登,美国决定攻打阿富汗!在正式攻打前,决定派一支小队结合当地的武装力量,推翻本拉登的一支下属部队。
精彩的地方来了:不知道真实的战争是怎样的,在本片中一个人要面对的不是5人、不是50人、而是500人,对500人!
而片中的飞机配合轰炸,也没有看出,摧毁了对方几千人的效果,如果真实的情况果真如此,只能说美军的战力真心牛逼!
根据史实改编,意味着来源于真实事件也高于实际情况,只是看的时候这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人很纠结,不知道应该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去欣赏它。
如果是史诗战争,这部片子明显夸大、至少是不合理;如果说是单纯的战争大片,又很难让人不想,这件事儿就是真实发生的。以我们自己的角度,在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动机、人物情感方面,可能有很大的难度。
先说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这个故事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你打了我一拳,我要还你一脚。美国双子塔被轰炸,美国先遣小队前去侦查,誓报此仇。尤其对方是恐怖主义,就算是在别国的领土之上,就算是别国内乱,我们也要好好的报仇。国际局势不谈,但是总是在感觉上怪怪的。看的时候心里总在想,有没有另外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儿呢?
其次,影片类型。很多的评论都在提影片夸大。确实是这样,作为一部有真实事件元素在里面的片子,骑马打枪这个事儿,一枪一个,火箭弹下骑马跑,不换子弹这些,既然被受众们找出来了,证明两件事儿:人们没有因为影片沉浸下去,片子本身有问题;同时这些地方真的是有些夸张。怎么看都会有看夸张的手撕鬼子的感觉。
那如果说它不是真实事件呢?如果不是真实事件,别想这个事儿,这个片子又真的不够震撼。炸点就那么几个,除了土坡就是坑,重火器就一个榴弹,场面上又不够。
正常影片梳理下来,情节也是非常的简单。电影好看,很多时候和情节跌宕起伏也有很大关系。但是12勇士这部片子,就算是忽略上面说到的几个因素,只是说情节,也很平淡。情节点只有几个:初见将军,将军不信任,将军配合作战,将军知道其他派系进入远走,将军回归......所以情节点的引发,全在将军身上。几段比较值得深思的对话,也来源于将军。
看来片子可以改名叫《我与将军不得不说的三两事》了。
天天有仗要打的美帝从来就不缺少主旋律电影的题材。这回讲的是911之后第一批进入阿富汗领土作战的绿色贝雷帽的故事。 作为沙场尖兵,大兵们配合着阿富汗地方武装上演了一场美式与阿富汗式风格混搭的战法:地面指引,激光制导,老美让塔利班政权领教了信息化的军队来自于恒温层的精确打击。而手持AK的地方民兵则向早已机械化的美国大兵们证明,即使是21世纪,马和骡子作为传统的运输工具依旧在战场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片最大的看点(同时也是史实),便是大兵们临时学艺,成为了一群马背上的牛仔。美军也再次启用牲畜作为战场的运输工具——但也仅此而已。至于影片中主角团们一骑当千式的冲锋,冒着敌方火箭炮的袭击,上演了一轮骑兵大战皮卡车队的热血大戏那就纯粹是导演的YY了。很精彩,但千万别当真(^_^)
看了短评第一条,为啥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收到这么多的赞?
影片设定在911之后,早出发前就有所交代。之后,在营地,平头长官威廉给锤哥一个钉子,说的是from the tower,很明确了吧这就。
在阿富汗,队员们也不只一次的说过,如果我们不能成功,那么惨剧将会再次发生在美国本土。
由此可见,这次行动的动机不仅仅是爱国主义那么简单,而是美国在911之后对基地组织首次报复行动,完全可以解释队长对将军说的“你带我找到基地组织我会告诉你什么叫杀人”(记不清原台词了)以及队员在接到任务时候的兴奋。
这就好比我们在提起侵华战争时的愤怒,不是爱国主义就能概括的,还有同胞被杀害的悲痛与后怕。
至于阿富汗战争的原因,涉及到国家的利益层面,当然要立牌坊了,证明自己的正义。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报复这个理由在电影里士兵的立场上完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动机。
讲的是2001年美国遭到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让美国人大吃一惊,本来号称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最安全的国度,却被打了一闷棍。一时间,美国国内的爱国主义情绪陡增。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入侵阿富汗。首先派出了绿色贝雷帽部队的纳尔逊上尉率12人,利用各类当地军阀与塔利班组织的矛盾,共同对付塔利班,用三周时间,打了一场漂亮仗。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这一仗的过程。可以作为一个战例来看。
这无疑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从十二勇士的爱国热情和好战情绪,到指挥官拿出911的弹片送给纳尔逊,都是意在把士气提高到意识形态的层次,使得士兵们不光要当炮灰,还要知道为什么去当炮灰,最终要主动乐意的去当炮灰。整个影片拍的中规中矩,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很烂的场景。以我的看法,影片最可看的就是真实。
在阿富汗那地方,群山叠嶂,大漠无边。这可苦了美国的勇士们,他们不得不抛弃那些现代化的汽车和坦克,骑上了战马。21世纪的装备和19世纪的战场交织在一起,给影片平添了许多色彩。衣衫褴褛的贫民,透风的茅屋,夜间的篝火,也使得爱看西部片的朋友似曾相识。战场上,一边是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现代化训练的绿色贝雷帽,一边是拿着毛瑟枪的阿富汗农民,一边是盼着打完仗赶快回家的美国大兵,一边是勇气十足漫无边际的乌合之众,战争的不对称性立马显现。
其实12勇士所担任的任务主要的并非是冲锋陷阵,而是前进观察所的角色。根据近距离观察战场,指挥B-52轰炸机投弹。在美军通常构想中的现代战争,B-52做为战略轰炸机,一是携带导弹或核弹远程攻击,二是对目标实施地毯式轰炸,大面积的杀伤敌人。而在阿富汗的山地地形上,地毯式轰炸起不到什么作用,杀伤效果并不大,主要是震撼作用。看资料,炸弹自身的杀伤力只有爆炸范围的3%。但是它的地震效应和爆雷似的声响会使对方士兵发疯。即使你没有被B-52投下的炸弹击中,但是只要听到声音就能使人毛骨悚然。轰炸结束之后,地面部队再进入战场收拾残局。影片中所描述的12勇士不顾死活冲入敌阵的场景,貌似有些夸大了。
再看装备。美国士兵在阿富汗单兵负重53公斤,除了防护设备外,要携带420发子弹。整个一套行头价值3.6万美元。而给特种部队装备的一套夜视仪就价值6万美元。这样的装备,很适合防御战和阵地战。如果发动进攻,诸位想想,那些当兵的就像背着个一百多斤的银行保险柜去冲锋,没跑几步就只剩下喘气了。所以地面部队的进攻速度和有效性都令人怀疑。
在影片中,与美军合作的军阀杜斯塔姆对纳尔逊这样说:“你上面有很多人,我上面只有神。”真是一语中的。他说出了伊斯兰世界中穆斯林们的精神状态。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对偶像的崇拜程度有很大区别。耶稣基督没有教人去怎样杀人,释迦牟尼劝人行善,咱们的儒教更是温良恭俭让,只有伊斯兰教比较极端,具有攻击性。如影片中所表现的,说女人不能受教育,要消灭异教徒等等都出自《古兰经》。同《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一样,《古兰经》其实是穆罕穆德的言论集。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论语》的受众多是知识群体,他们把孔子至多看成是“至圣先师”,在接受孔子的观念的同时,也理性的扬弃了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吾不如老圃”等等。而《古兰经》的读者多数是没受过多少教育的普通民众,他们信奉的是“安拉是最高的主宰,穆罕穆德是他的使者”。《古兰经》就是他们的精神源泉。《古兰经》上的一句话,就是一言九鼎。什么合理不合理法律不法律,照做就是了。所以从罗马时代,到抵御十字军,到今天,他们对世界上的大多数族群一直是不停的反抗。这其中,有弱者对强者的抗争,也有盲目的杀戮。几千年來看不到任何进步。
仔细想起来,美国也一样。911之后,美国社会上掀起了爱国主义狂潮。美国人民中那种不畏强暴,高度的荣誉感,爱国主义和英勇的牺牲精神确实令人钦佩!然而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这样大规模的恐怖袭击首先是针对美国的?是谁赋予你们美国充当“世界警察”的资格?我不否认,在美国国内人们还是比较充分的享受着民主带来的安定自由和快乐。然而在国际上,美国欺负人惯了,凡是不合自己口味的,便施以大棒,搞颜色革命,搞经济制裁,搞政权颠覆。说到底,是在用欺凌他人的手段去谋取自己的利益。这和那些伊斯兰极端主义者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即便当了警察也没有胡乱执法的权力,当然也要做好准备由此承担的代价。实际上,那些极端主义者所反对的,并非是美国和西方世界的现行制度,而是用邪恶的办法去惩办邪恶。如果人们对这一点没有反思的话,那么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有安宁。
影片最后,纳尔逊用老大的口吻对杜斯塔姆说:“你做了正确的选择”。好在杜斯塔姆除了是个军阀,还是个少有的头脑清醒的人。他毫不犹豫的对纳尔逊说:“正确的选择?这里没那回事。这里是阿富汗,许许多多帝国的坟场。今天是朋友,明天就是敌人,就算你们也一样。美国将成为这里的另一个族群。如果你们离开就是懦夫,留下来就是我们的敌人”。最后的事实证明,美国选择了“懦夫”这条路。
影片拍摄的风光很出色,即便是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也拍出了“大漠风尘日色昏”的诗意。战斗场面也拍的很好,刀光剑影枪林弹雨,都很真实惨烈。
本人评分:7.0。
这段经历被挑选出来值得写成书,拍成电影。
骑马打仗,足够特殊。因为它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士兵和骑马这种原始的作战移动方式独特的结合。
也许本应该更认真一点的剧情,是关于这两者的结合的讨论。是现代化和阿富汗山上原始环境和信息闭塞的矛盾和磨合。是将军质疑男主角用大脑在打仗,依靠信息分析,而不是用心在战斗,做个战士的讨论。
但是,因为创作者与和平非战地区的普通人一样,不了解战争,没有真正的从亲历者身上吸取到战争的一丝真相。除了浪费了两小时,什么都没得到。
gk based movie review-1
骑马和坦克,迫击炮,火箭弹对抗,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这里是帝国的坟场,塔利班老巢,基地组织大本营,阿富汗。还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看之前你就能猜到主角不会死,美利坚必胜,但你永远猜不到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手段胜利。12人的突击小分队,站前周瑜诸葛亮似的草船借箭,上面周瑜说6个周,孔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1天足矣!序数词开启,1.2.3.4.5.6.7......3周内,12人分分合合,骑马打仗,空中支援,地空对接,直面死亡。与阿富汗友军小情侣般相互试探,以心交心,最终如胶似漆,你侬我侬,戮力同心,拿下(忘了名字了)。看后很是担心,这样的美军要是有一天和我们交手,我们的现代化部队,又会怎样迎敌?亮剑吧,我的国!
摘录一段电影原文纪念
“这里是阿富汗,很多帝国的坟场!今天你的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你的敌人,你们也是一样。美国,很快也会成为这里的族群中的一份子(阿富汗有20多个民族)。如果你们逃离了,你们会被认为是懦夫,但是如果你们留下,你们就会是我们的敌人.....” 也许,这就是新晋的丹麦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达的最终含义: 当你在复仇时,你也许同时是在维护正义;但是不一定非要因为需要复仇时,才去顺便维护正义;然而,要当心,太过自我膨胀时,会忘记自己的初心,让维护正义变成了另外一种方式的侵略和冒犯........
当一个骑马的游牧民族获得了机枪坦克火箭炮这些黑科技。。
和《勇往直前》一个模子的主旋律拍法,槽点很多,比如没骑过马的大兵初次骑马射箭也能一枪一个准,比如关键时刻空中支援总没油...迈克尔·珊农角色太过鸡肋。加一星给两位主角以及当代战争片中“骑兵”形象的罕见呈现。不过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越战电影一样,估计类似的片子美帝还会继续拍个不停。
如果你死了,被杀、被俘虏、被审讯折磨,甚至都没人知道你曾经存在这世上,除了那些在暮光里在堪萨斯的某处围栏观看牛仔竞技的人们,他们不经意的念叨,”还记得那个Nelson家的男孩吗?”“嗯,他咋了?”“死了吧,我想。”如此这般,直到没有人再记得你曾经在此时此刻的异国他乡。
三周打完回家过圣诞,真实事件要真这样挺厉害,电影中规中矩,骑马突突突在电影里不算新奇,那群猩猩也干过。12壮士只着重锤哥一人,不明白为啥要找迈克尔.珊农和迈克尔.佩纳这些演技派来演些毫无特点的角色真是浪费,最出彩反而是那个阿富汗大叔,“你们美国人离开就是懦夫,留下来就可能成为敌人。”
虽然那种并肩作战和与当地人的情感纽带只是管中窥豹,但至少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我们之前了解到的阿富汗战争。音效和场面做的可圈可点,真人真事改编值得加一星。
看到最后也没记住12个人都长什么样,群像塑造得不够好。如果不是片尾真人原型照片很难相信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编。阿富汗副总统或成最大赢家。比起亮点有限的片子本身,一边是白左为了PC对恐怖极端等词避而不谈,一边是在帝国坟场这种正面战场上把个真事也拍得像YY,这种精分反差更有意思。
战场两步走,第一步轰炸,第二步收割
因为是真人真事更加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和好奇。有着与之前很多后911电影不同的地方。虽然都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但没有浪费很多时间在亲友及战争对战士的影响,单纯地就是如实呈现了这个小分队经历的一切艰险与磨难,以及当地民众如何支持及协助。角度较新,风格类似西部片。锤哥骑马打仗非常帅
战斗场面太失实了,不能忍。
3.75/5 最多。一股「超英」味道。
锤哥眼睛都瞎了一个了当然不会有杀手的眼神咯
佐德将军竟然叫哈尔(绿灯侠),老婆竟然叫玛莎。
关于美国士兵和阿富汗士兵合作的部分写得不错,有层次,有探讨,但是整体上真的是一部拖沓并且没啥带入感的电影,场面也是马马虎虎,这类主旋律现代战争片要不看齐《美国狙击手》,要不看齐《拆弹部队》,像本片这么中庸的真的没啥存在价值。
电影忽略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为何要去?为何而打?人物动机只能用爱国主义来概括,发动战争的解释更像是官方报道。我并不否认电影中主角们的英勇行为,但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美国政府,十五年后的今天还将美国政府发动阿富汗战争的目的归咎于打击恐怖主义与维护正义,只能骗骗孩子罢了。
美帝版战狼,不过阿富汗战争真没什么可洗的,是人家炸了你的楼,但为什么会炸自己心里没点数吗?也感谢中东的乱摊子让我兔有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期。最后这片子最不专业的一点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考虑,战场上都不带钢盔,这一点太业余了。
犯我美利坚者 虽远必诛
这里是阿富汗,帝国的坟场。
抗穆神剧。正巧这两天在看罗宾·摩尔的搜捕本拉登,这种商业战争动作大片完全是另一种层面的东西,历史真相战场真实什么的就别指望了,看个热闹看个爽就行。
忠实还原2001年10月的战斗,我美反恐历史上最成功的战役策划和实施,塔利班历史上最惨重得一次战略失败。
计划两年用三周完成! Afghanistan, graveyard of Empires塔利班真能操控人they welcome death, death is where the rich is,所以都是不怕死没想过后路的士兵啊唯一不满意将军刚开始什么一定要用心打仗,跟情境不是很符合. 最后将军评论美国颇真理啊U’ll be cowards if u go,u'll be enemy if u st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