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也出了不少的女性群像剧,从《欢乐颂》到《三十而已》到打着女性营销的《爱很美味》,这些剧,不能说很差,就是看着给人一种提不上气的感觉,欢乐颂来来回回还是五个女人和一些男人的故事,三十而已最出圈的是顾佳手撕林有有,而爱很美味呢?自以为感人的说着一些口号的东西,来来去去不过是从只爱一个男人变成老娘现在可以转身潇洒去爱另一个男人的故事。在这些女性群像里,男人,依旧是一个起码占据了一大半篇幅的情节,女主自己的成长,倒成了蜻蜓点水和口号,并且这些女性形象,大多也是为了讨好现在社会的主流年轻人,蓝领和中年妇女从影视剧中消失了,让人不免有一丝迷惑。
偶然之间遇到《涉外保姆》,一点没停的花三个晚上看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部剧讲了很多东西,表达了很多,却又一点不违和:
一是剧中的女性形象,选取的是下岗中年女工,在时代浪潮中选择保姆这一职业的,选角很接地气,而且剧中的三位女性,都是勤劳、勇敢、隐忍的,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妇女的形象,莫尔太太和巧云、雷大妈和香草,在他们身上能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女性的互帮互助,也能看到女性自身的努力,一种不管处于什么境地都要一点点努力把生活过的更好的勇气,和自食其力的自豪感。
与上图有点意思的对比是,近年来一些女性剧,比如什么《北京女子图鉴》,看下来剧情不还是靠着男人一步步上位的过程吗?所以到底是什么给他们的勇气还打女性剧的旗号?
二是这部剧中的男性形象,虽然这部剧中感情戏不是重点,但是我认为其中的男性形象更客观,虽然有徐胜彪和莫尔这两个出轨渣男的形象,但是与之对比的是小六子的形象,我觉得这也是一部分中国男人的现在(虽然是少部分),没有刻意突出男女性别矛盾,让人看到不好的,也让人看到好的,这很温和,同时也不哗众取宠。
三是剧中对女性“美”的探讨让人感动,数千年来,我们总是强调女性一定要“年轻”要“美丽”,仿佛只有青春永驻才是“美”,但是这个剧告诉我们,美是多种多样的,各个年龄段有各个年龄段的美,中年妇女更有自己的魅力,对中国女人来说,这真的很重要,要是现在的剧多推广这种,现在社会的容貌焦虑大可不会这么严重。
虽然这些台词是从剧中外国人的口中说出,但是这些台词是二十年前的编剧写出来的,现在的编剧自杀谢罪把!
四是剧中有很多东西方的文化碰撞的东西,从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到大家对婚姻的理解,到面对伴侣背叛后的处理方式,虽然剧中展现出来一定的确实有别人好的地方,但是完整的看这部剧,却同样会为我们自己感到骄傲,承认别人的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的优点,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感觉近期再也看不到这么优秀无短板的女性群像了,国产剧一直在倒退,巅峰在二十年前。
哪里可以看呀 现在土豆也找不到了…真的蛮经典的 很好看!哪里可以看呀 现在土豆也找不到了…真的蛮经典的 很好看!哪里可以看呀 现在土豆也找不到了…真的蛮经典的 很好看!哪里可以看呀 现在土豆也找不到了…真的蛮经典的 很好看!哪里可以看呀 现在土豆也找不到了…真的蛮经典的 很好看!
就记得一个情节:老外说“关上灯,锁上门,陪我下流。”保姆吓傻了。解释半天才知道,他在说“关上灯,锁上门,陪我下楼。”我岁数很小的时候看的,可竟然把这种黄段子记这么清楚……
那时的杨昆可亲民了 =3=
这剧里有一个丈夫要跟她离婚的,一个家里经济普通但夫妻和谐的,一分钟也能看出两家情况差异。总裁家的丈夫遇到了当年因为误会而分开的恋爱对象,和妻子离婚和恋爱对象到一起了。
很小时候看了一点点
外国人的很多观念还是跟中国不太一样。演员质朴,感情真挚。
很多年前陪爸妈一起看的。挺好看的一部剧。
当时很喜欢看 喜欢听外国人讲话 记得有个“香草” 还有个“灯笼”
当时的上海还没有申博成功,发展的势头没像现在这般迅猛,人民内部冲突还没有这般明显,三个保姆里感觉巧云最幸运因为她碰到了一户好人家,香草嫁给帅哥老外以后也算有一个好归宿了。结局是在新年的时候根兄一家去看烟火迎接新年,而那时候还会期待烟火,那是新希望的象征,那时候的一切都那么美
这个题材真的很时髦了,可惜现在国产现代剧的题材反而越来越局限了
很经典很搞笑,上海的剧很独特,很有他们当地的特色,演员也是如此,播出了那么多年了,到现在还想看!
我记得故事的结局是女主跟着人家去了国外继续当保姆。那个时候caregiver怎么申请工作签证,怎么纳税,她有没有干脆不会国了,是不是把儿子接过去了。
故事不够,狗血来凑。中外文化冲突,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主题,20集的故事完全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外国人,好好讲一讲,没必要参杂一些乱七八糟的阴谋和不合理的巧合。巧云很幸运,第一次就遇到丹尼斯这样的善良的人,还有Frank,他们一起在成长。根兄很善良,也有一位善良的老公,和不懂事的女儿,善良让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不幸,仍然不放弃。香草很狗血,整个人设背景、发展都很狗血,尽管她遇到了同样善良的雷大妈,她也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分寸,后面转折嫁给阿德,我不觉得他们会幸福,也许导演想表达她文化背景底吧。
CCAV的产物,边吐边拍手
蛮好看的,里面的矛盾很典型!最后的结局还是很感人的
20年后找来看,看看那时候还空旷的浦东、三件套还只立了一件;看’世纪之交’这个词还令每一个人兴奋、看外国人来中国住大房子请保姆,虽说现在上海也还有很多外籍高管,住着公司付钱的豪宅,但好歹再搜“涉外保姆”出来一半是中国家庭找菲佣印佣的信息了;二十年了,世纪之初大联欢的兴奋还在吗,911、非典新冠、每一样都在加深国家间的隔阂与民粹主义;电视上也看不看到朴素的石库门生活、和普通中年人的爱情了。丹尼斯的演员看出来非常真挚,说的话也透着真诚与豁达、并且直接,还有与中国传统妇女代表的巧云互相精神支持(主要丹支持巧云)、鼓励为自己而活,女权精神,那时真的很纯粹啊;电视剧里很多话放现在可能还会政治不正确呢,但那时候的新鲜感和初衷、现在是不复存在的了。
还是在我家楼下拍的。。
当时连云港台放了好多莫名其妙←哈?的电视剧啊
六年级,我们数学老师忒爱看。。
就frank记得最清
小时候就很喜欢看这部剧,现在重温,我可以轻易地列举出它作为影视作品的种种问题,比如生硬的剪辑,比如许多配角不到位的演技,比如中国编剧对外国人事的脸谱化和臆想化处理,比如为宣传目的而插入的一些生硬说教,比如有虎头蛇尾、过于凑巧之嫌的剧情结构……但作为影视作品,它最核心的部分——描绘和颂扬的人与人(无论中外)之间的情感,无疑是成功的,并且在二十年后仍旧能深深打动作为观众的我。整部剧最立体丰满的形象,莫过于吴根兄,看似最后最“没出息”,但其实编剧从一开始就给了她最重要的东西——一个幸福的家庭。剧中对生活拮据的中国小市民的关怀,对中国人传统的美好品质的描摹,和弥漫的那种好奇、渴望与全世界交流又不卑不亢的态度,如今已成时代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