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看了《指挥家》,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短短两个多小时,浓缩了爱情的遗憾、亲情的无奈、友情的挚诚、社会的偏见、追求理想的艰辛、人世间的炎凉悲欣……
比起四年前第一次看,少了些愤愤不平、耿耿于怀,因为残酷即真实,不完美才是人生。
也不再计较剧情铺陈的小凌乱、演员指挥的专业性,因为瑕不掩瑜,它给予的启迪和忠告已足够有意义。
01> 燃烧过的生命终会不朽
大作家茨威格写过一句很著名的话:
“一个人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女主布丽可 (电影开始时,名叫威莉),与贫穷的(养)父母生活在贫民窟,在一家剧场做杂工。
她有一颗热爱音乐的心,还有一个看起来像笑话的梦想:当一名指挥家。
那是一百多年前,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即便当乐手都会处处被歧视,几乎没有正规乐团会聘用女性乐手,遑论当一名女指挥家,指挥一群傲慢的男性演奏家。
她没有任何资源,没有任何支持,除了一腔孤勇。
养父从垃圾堆捡回来一台钢琴,她视如珍宝。上班在剧场偷偷观察、学习,回家也不敢打扰家人、邻居,蒙着布悄悄练习。
为了跟着剧院乐团的演奏练习指挥,她躲在能听到乐声的男厕所练习;
为了看清指挥家的动作,违反剧院不允许工作人员在现场听演出的规定,被剧院开除;
她不敢告诉(养)母丢了工作,无数次碰壁之后,才找到一份钢琴师的工作;
她省吃俭用攒钱,除了交给母亲的生活费,剩下存作学费想上音乐学校,好不容易找到一名指挥教师愿意收她作学生,其实这个禽兽只是想跟她发生婚外情,并非真心想教她学业,只好退学;
她的养母不满于她丢了工作、还妄想上音乐学院,砸毁了她心爱的钢琴,拿走了她存下的所有钱,将她赶出了家门;
......
生活如此艰难,可她怀揣一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劲儿,在世俗的荆棘中走得头破血流。
她不怕被拒绝,即使拜师被骗过一次,仍然敢于远赴欧洲,找到著名指挥家卡尔·穆克,说服他收下自己,进入了音乐学院。
她抓住一切机会向前辈学习,执著坚毅、不卑不亢,即使住在肮脏的地下室,即使靠领救济餐活下来。
找到了使命的人生,内心有着坚韧的秩序,倔强 “燃烧生命去努力”。
她勇敢自信的样子,又酷又飒。
布丽可一生致力于音乐事业,成功创办了纽约女子乐团,担任多个著名乐团的客座指挥。
尽管电影的结尾残酷地告诉我们,社会的偏见并未因为布丽可的努力而消失,她始终无法担任乐团常驻首席指挥。
可这又怎样呢?
布丽可在她的时代、她的人生,做到了最好。
她忠于自己,没有辜负理想,活出了生命的华彩。
她的生命之光穿越长长的时间,直到今天依然鼓舞着我们,依然令我们心怀敬意。
02> 每个人都有苦衷
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写道: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
这世间,繁华富贵有其辛酸,平凡低微有其顺意,各人有各人的明媚,各人有各人的隐晦。
布丽可的养母抢走她的积蓄、毁掉她的钢琴、将她赶出家门,陪伴她的,仅剩一只小皮箱,还有一根在楼道中捡到的小小琴骨。
罗宾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布丽可。
布丽可轻抚那支散落幸存的琴骨,告诉罗宾:
“那架钢琴总能抚慰我。”
“没有它,我应该早就疯了。”
罗宾回答道:“人人都有要发疯的时候。”
布丽可不可置信:“你也有?”
罗宾笑笑:“意外吧。”
接着又告诉她:“不要太绝望,抖落身上的灰尘,重新再来。”
布丽可不以为然,她说:“你们男人懂什么除尘。”
罗宾温和一笑道:“比你懂,荷兰小丫头。”
布丽可只当罗宾好心安慰她,在她看来,罗宾身份体面,经营着自己的乐团,不该有烦恼,更不会有崩溃疯掉的事情。
其实,我们最后才知道,罗宾是个女生。
身为女性想要搞事业,在那样的社会里寸步难行,她一定经历过许多打击和屈辱,不得已选择女扮男装,以一个男人的身份立足。
她每天穿着束甲(对外宣称腰受过伤),常年锁着自己的卧室,独自一人孤独生活,深藏着作为女性的委屈与艰辛。
有句话说,没有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在不为人知的深夜,掏出来用泪水冲洗,第二天,仍然要精神抖擞地继续生活。
著名指挥家穆克是布丽可人生的第二个贵人。
布丽可跟着穆克学习之后,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演出。
那时,她一边为报纸大幅版面批判她不会成功而惴惴不安;一边因为弗兰克结婚的消息备受打击,一蹶不振。几乎无法准备她的指挥首秀。
穆克来到她的住处开导她。
布丽可不为所动:“说起来容易,你是个英雄。”
她的心中,导师穆克功成名就、天之骄子,是站在金字塔上的人。
穆克沉吟道:“我当年在美国的最后一场演出,是被警察带下舞台的,在现场观众震天响的嘘声中退场的。”
他是德国人,拒绝演奏美国国歌,还被关在监狱里长达18个月。
如此狼狈的经历,是布丽可从未曾想到的。
她振作起来了,也许她懂了,所谓的体面洒脱、平静坦然,并非不曾行走于暗夜,不过是他们坚毅地穿过阴霾,终于站在了阳光之下。
作家白落梅说: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
想起之前的万达女总经理,家庭和睦、孩子乖巧,年仅四十岁出头,就已身居高位,在外人眼中,她是人中龙凤、体面幸福。
她却在自己苦心经营的楼盘自杀了,她的压力太大,不幸钻了牛角尖。可这事发生之前,谁知道她的光鲜之下,藏着多少辛酸苦衷,藏着多少风雨难捱。
张爱玲说的:
“笑,全世界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成年人的委屈,都是不能分享给别人的。”
布丽可是幸运的,她遇到了罗宾和穆克。
他们把自己人生中的委屈和狼狈剖开给她看,让她懂得,这世间所遇的每一个人,他们的笑脸和成功背后,不知经历过怎样的风雨兜头、千疮百孔。
没有谁比谁更容易,也没有谁比谁更艰辛,希望和失望交错、悲伤与欣喜交集,这便是人的一生。
03> 闲话总有人说的
剧中有一忠告很有力量。
罗斯福总统夫人会见布丽可,表达了对纽约女子乐团的支持之后,对她说:
“布丽可小姐,我想给你一点建议,遵从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听那些闲话,因为闲话总会有人说。“
想起奥运冠军杨倩,前些天在微博发了几张漂漂亮亮的聚会照、自拍照,就有各种乱七八糟的评论,说她“不务正业”,预言她“会在巴黎奥运会上出局”……
人性太复杂。
这个世界,多的是坏人、闲人、蠢人、不幸的人,他们嫉妒诋毁、无所事事、人云亦云、指指点点。自己都没活明白,却对别人说三道四,以平衡自己庸碌龌龊的内心。
为这些闲话,扰乱内心,打乱节奏,殊为不值。
聪明如杨倩,删掉微博,自己该干嘛干嘛。
剧中布丽可面对的,更是恶意满满。
世俗的眼光、言语的中伤、汤姆森太太们的讥讽,已是家常便饭。
布丽可从不退缩。
当面讥讽,则勇敢怼回,背后嚼舌,则关我啥事。
指挥首秀开始前,报纸公开说着她的闲话、等着看她的笑话。
对她来说,向前一步是人生,退后一步是黄昏。
她守住初心,坚定地做了自己的选择题,没有成为别人随意评价的判断题。
纷乱复杂的世界里,必须修炼出一种能力:听从内心的召唤,屏蔽他人的噪声,活成自己的标准。
说来容易,做来太难了。
柳岩给《梦华录》角色孙三娘写过一封信:
“别人总会捕风捉影、随意评判,或对我们释放善意的同情,而我们无需怜惜,对别人的议论绝不低头。”
她们三个弱女子,不畏人言,不妄自菲薄,努力打拼,自立自强。无数人为之感动不已,因为她们活出了人们内心企而难及的样子。
十几年前,电子企业都在想尽办法使设计更复杂的时候,乔布斯却追求设计极简,坚持只留一个按钮、开发触屏键盘,要产品“从简单到完美”。
主流认知看来,这是那样的可笑,Iphone推出的早期,被人讥讽“世界上最愚蠢的手机”。
多年过去,嘲讽者已默默退场,而他的坚持成就了一款伟大的产品,引领业界至今。
乔布斯曾说: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里,你们的时间有限。不要生活在别人思考的结果里,被条条框框,束缚牵绊。不要让他人观点所发出的噪音,淹没了你内心的呼喊。”
获得认同是人类的天然情感需求。不过,我们也许不用太着急,穿过闲言碎语,终会有懂得的人,终会有鲜花掌声。
林语堂说:
“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别人,有时给人家笑笑。”
重要的事情上,对待闲话,想想乔布斯说的“过滤噪音”,人生的路就能走得更坚定;一般的小事上,对待闲话,想想林语堂说的“彼此笑笑”,面对世界就能更豁达。
知乎有句话说,两种事我们应该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人生,二是靠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对人对事,保持一些谦逊和慈悲,少说闲话;保持一些独立和静气,少听闲话。
◐
穆克曾告诉布丽可:“人生就是一场游戏,你只需要学会怎么玩。”
寒来暑往,春满华枝也好,落叶秋风也罢,或许只是大树的一场风景游戏。
百川向海,有浅吟低唱,有波涛汹涌,或许只是水流的一场地貌游戏。
人生这场游戏的剧本该怎么书写?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这部电影看到主题就非常吸引人。虽然场次排映非常虐也还是跑去看了。结果当然是没有失望,以及非常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指挥家 安东尼娅‧布⾥克 成长的故事,不理解不支持的养父母带出她凄惨的身世,灰姑娘+傲慢与偏见一般童话的爱情也是她的阻碍,更窒息的当时的职业环境——没有女性指挥家,女性乐手不能进入乐团,音乐届男性权威总是对女性出言不逊,女性结婚后回归家庭沦为生育机器、丈夫的仆人或是为丈夫镶边嘲笑有梦想的小女孩...
舆论环境咄咄逼人,可是女主怎么回答的? “音乐家应该效忠于音乐,而不是陈词滥调。”这只是女主在面对昔日钢琴老师的轻视后说的一句话。片中她的很多台词都闪烁着光芒。她的钢琴老师对她性骚扰,诬告逼迫她从音乐学院退学。面对这样的恶意,她回复辱男性了吗?没有。她从音乐的角度回答,从人性的角度回复。她热爱指挥热爱音乐,片中那些道貌岸然的男性都比不上她。
看电影之前和同行的人还在聊最近的几个瓜,原谅我不爱吃瓜可能了解不太完全,无论是女演员隐婚、代孕、弃养,还是女歌手怀孕“顾自离开”,众人评头论足却总是对女方苛责过多,男方倒都是一副好爸爸人设,可是哪个爸爸是干干净净可以全身而退的?b站有个影视吐槽类up主有一句话“就算是男方是渣男,也不能弃养啊”,女歌手是没有弃养,可是去做了亲子鉴定孩子姓父亲的姓名上了父亲的户口本,还要在“无婚姻状态下共同抚养孩子”。需要再谈到女权女拳之争吗?需要扯到三次元其他社会新闻上吗?
近100年后现实世界对女性还是这么残酷这么困难。比如女主是伟大的女指挥家,可是没有百度百科,也搜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片尾字幕,伟大的指挥家排行榜上也没有女性,著名乐团没有女性首席指挥。
包括这部电影,亲情爱情友谊事业线都要写面面俱到,可是那个爱情线在我看来就是败笔。为什么要这么写爱情线呢?她带着使命,她要燃烧自己,她做好了准备,不理解的弗兰克根本就配不上他。最爱罗宾,是小天使呀,这种真挚的友谊才是驱动她向前走的关键力量。“尊重内心的选择而不是听那些闲话,因为闲话总有人说。”,罗斯福夫人说的这个话也很点睛。
女性困境可能靠这部电影解决不了,但是有人直面,有人发声,有人斗争,就会好的吧。
不错,挺女权。干大事不能惜身,前进,不顾一切地前进。女主站上窗台和老穆克的对话很有劲。
玛丽苏适可而止,高帅富离女主已经很近了,女主第一次登台,另一边他入洞房,娶了门当户对的白富美,倒底还是配不上她。
罗宾为了当音乐家,伪装成男人,经营一个软色情酒吧,给了女主关键的两次支持,所以还是志同道合的靠得住,爱屋及乌拐个弯的都不行。
也挺讽刺现实的:招打字员要胸大的,土豪出5000马克,就能让老婆登台指挥,抢了第一个女指挥的名头。
能够感受到欧洲破落贵族对美国爆发户深深的鄙视。美国的上流人物,如同东晋门阀,过江之前不过是二流世族。
女主是一个十分坚强的人,她的梦想是当一名指挥家,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抉择,例如家庭条件贫穷、父母不支持(卖了她的钢琴)、自己爱人也想让她在事业爱情中二选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历史上从未出现女性指挥家等等 可是你发现没有,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到她。真正强大的人会想办法克服困难,而不是一直在抱怨为什么给我设置这么多障碍。真正坚定的人会想办法争取,而不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抱怨环境的不公。
看 ,在嘲笑 阻挡 歧视 所有人都说不可以不可能的情况下 在父母领养又离去 一个人困顿着靠坚持 成为第一位女性指挥家 看女性在爱情和梦想间选择认真搞事业 看全情投入看全力以赴 看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而这基于真实人物改编。好的电影能让人get到一种power,好的电影也能让人看到头皮发麻。听,这是一场音乐盛宴:影片的第一场音乐会是马勒的《G大调第四交响曲》;
安东尼娅全家在街头上观赏的音乐并使得她养母头疼的是苏萨的《自由钟进行曲》;
安东尼娅在法兰克和指挥家里弹奏的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在富豪募捐会上,安东尼娅和罗宾等组成的乐队演奏的是德彪西的《梦幻曲》;
当安东尼娅得知自己的身世时疯狂的弹奏钢琴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
安东尼娅在德国指挥的首场演出是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和《美国组曲》;
在安东尼娅圣母去世的教堂里管风琴弹奏的是巴赫的《亲爱的耶稣,我们在这里》;
在美国第一场演出是舒伯特的《第八交响曲》;最后的结束曲是埃尔加的《爱的礼赞》
1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老师问她,你做好竭尽一生去努力的准备了吗? 2失去爱情固然会悲伤,但是人生总是要选择的,因为婚姻而放弃成就自己的才华?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不必去羡慕别人的婚姻,这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 3有些努力也许不会成功,但是自己知道自己做过很重要。 4也许现实有重重困难,但是总有办法看到希望(成立女性交响乐团)。 5别人怎么轻视我评价我不重要,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保持自己的骄傲。 6女主好多次被拒绝,但是自己争取得来了机会,目前没有体会。 7如果想一见钟情,需要好好打扮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女性励志题材的,比较热血(?)且容易感同身受。
女主能成为指挥家与她身上的劲儿脱不了干系,其一当然是指努力,另外一面则是那种强硬敢斗不怂的气场(可以形容成是比较man的女性了),这便与传统柔弱怯懦的女子形象大有不同,很有看点 个人觉得这也是她成为指挥家最重要的一点。
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一个指挥,一个女人,面对低下一百多个男人时,你若是不拿出点气势来,若是连自己都变得sweety,怯场,那么如何镇压这些大男人(况且在那个时代性别歧视那么严重),如何让他们信服。女主面对质疑怼回去的时候真的看得好爽hhh,果然是没有人会不服有能力的人!
btw恋爱感觉是电影比较迷的地方,这个男主真的觉得可要可不要吧,突然就在一起了,女主既然也已经毅然决然离开他怎么后面又突然间求复合?有点莫名其妙,不过可能也是为了凸显,不要让感情(男人)成为自己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这么解读就好理解多了吧
电影《指挥家》是历史上第一名女性指挥家安东尼娅布里克的个人传记,讲述了出身底层的安东尼娅在上世纪30年代,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在男权与上流社会的轻视之下成为出色的指挥家。 故事的表现中规中矩,全片看下来感人之处不少,但大局上有很多不足。作为一部女性电影,电影中有太多男性视角的凝视。如果这些凝视仅仅是偏见也就罢了,电影的很多角度会让人觉得,相比女主自身的努力,她所取得的一些胜利不过是某些男性的好奇、恩施、欲望。比例上不恰当,电影所呈现的女主自身的付出不够深刻。 在音乐的部分,导演也没有什么个人的理解,没有发挥出音乐题材在电影中所能发挥出的属性,一些视听上的趣味性。并且很明显的,电影在音乐方面的诠释远远不够。在前半部分尤为明显,作为一位有才华、追求音乐梦想的女性,电影没有呈现女主在这方面的细节,反倒让女主像一个活动家一样,去各处游说。无论是家庭线还是爱情线,都让人觉得比重大于音乐线本身。 另外从主题大的表达面上,其他女性角色的塑造未免太少。从呼应主题上来说,无论是反面的愚昧女性,还是支持者们,便装女性的表演者,女扮男装的贝斯手,这些人物在音乐的纯粹性以及对抗歧视上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女主的小情人或是那些低看女性的男人。所以整体上,电影完全有更优秀的空间。
《指挥家》是依据史上最伟大的女指挥家安东尼娅·布⾥克的传奇人生改编的电影,这部电影首先是古典音乐爱好者必看的一部佳作,其中足足引用了22段古典名作;其次揭示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以前看过英国电影《雌雄莫辨》,那个年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如果想要得到工作的机会,甚至不得不女扮男装,这部电影也有类似桥段。电影里有着浪漫的爱情(虽然有情人没有终成眷属),而比爱情更感人的是伟大的友情。作为一个外国移民、私生子、社会底层、还是女性,在那个年代想要出人头地异常的困难,而女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坚韧的性格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赢得了男人们的尊重,获得了事业的成功。然而这部片子也很犀利,最后也说明到2017年截止,最伟大的五十位指挥家无一女性;最著名二十个交响乐团无一首席是女指挥家……
太有气场的女主!
还是第一次看这种音乐题材的影片,原来“指挥家”也有那么多的动作与表情哈。传记片,女性平权主义,女主的“犟”也是气场强大,颇有感染力很励志。另外,还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爱情支线,类似《爱乐之城》的“遗憾美”,估计要收割不少女性的眼泪了。整体上,后半段更精彩。而最震撼的还是结局的字幕,歧视依旧,女性平权仍然任重道远啊。。。
男女主很靓,女主身材更是没话说,穿个礼服那腰背那白得反光的皮肤,真是醉人缺点更明显,觉得剧情炒鸡赶,感情戏也感觉是硬编的,当然台前小凳坐头尾呼应还是很棒的。女主全程文戏武(指挥)戏都感觉好用力,有时候感觉说话语气像谁欠她一样很没礼貌,情绪不到位啊~还有,其实照电影设定,我觉得女主选择梦想和嫁给男主也不矛盾啊,反而婚后把老公哄开心了钱一撒还愁没施展的舞台?虽说大女主电影要靠主角自身,但情况特殊有时候借助资源的优势少走弯路也没什么不好,对不对?
《指挥家》太棒了,好久没有在电影院哭湿口罩了,影片改编自美国荷兰裔女指挥家的真实故事,她的自信、毅力,坚持梦想的勇气震撼了一个又一个认为女人不行的人。旁边的女观众也感动哭了,映后有个男的发言说“男女各有擅长不要搞性别对立,现在女权好多都是受西方势力鼓动…” 挑战性别成见、固有观念才是电影的最大意义啊,正是你们这样的直男才让我觉得我们女权主义者的坚持特别有意义。不谈任何主义,电影本身画质音乐故事流畅优美,剧情跌宕起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发人深省,五星推荐!
拍音乐类传记片,最怕的就是内容不专业。这部戏的爱情部分算是很清爽了,但是仅此而已。女主演员的指挥实在不能看,不知道是不是在舞蹈房练出来的。加上乐器演奏画面的同期声处理太糙,漏洞百出。看着尴尬癌都要犯了…不过还是要感谢它,点明了音乐史上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不过,影片最后的字幕真的是太女权癌了。导演啊,为女权而女权是走不远的。
影1953:元素很多,励志,女权,变性,爱情,收养及寻亲,探讨女性在家庭角色,战争等,很多都是点睛之笔。刚开始的傲慢与偏见,灰姑娘一般,一度被导演误导到罗宾,但谜底揭晓那一刻还是非常不经意!还是要多读书,不然怎么让人欣赏你呢?!要感谢她的导师!
3.5 像一支童话,人物形象比较刻板,巫婆是巫婆、王子是王子那种模式,主线略流水账,此种拍法拍哪个行业的女性都可以,根本体现不出指挥家的职业特殊性,连我一纯外行都能明显感受到影片最大的尬点来自制作者本身对指挥对音乐行业不够了解不够专业导致的(观后向我的专业友邻请教得到证实哼哼);柏林求学生涯宁可风雪夜归靠布施穷人的食物生活也不答应王子求婚,温柔善良的清洁工人爸爸,都是泪点,副线倒蛮喜欢,有身边挚情如罗宾,要他什么公子哥儿弗兰克!影片用在他俩上的镜头很细微也很浪漫动人,在小巷里初相见你的鞋子破了个洞,在小巷看你们打雪仗,也在这个小巷抬头见你衣锦还乡,呜呜!来看看院线片上比较少见的国别的片也挺好
完完全全的一部女性电影。除此之外,又融入了职场霸凌、Metoo、男女平等、原生家庭、打工人的现实困境、爱情与梦想两难、LGBT等社会话题,即便故事背景放在100年前,也不过时。古典音乐的串场,让137分钟的观影体验行云流水、极其享受。“如果你找不到她,说明她不想被你找到”爱情线如复古版《爱乐之城》。罗宾的友谊线,从开头伏笔到结尾坦然,沉默陪伴甚至逾越了爱情,更震惊的是这个男演员现实就是一个变性人。“燃烧生命去努力”,就有可能让一个女人领导一百个男人。在艺术之路,你需要成为一个独裁者。女性的历史处境与现今触目惊心的0%形成回光返照,偏见从来不是根源,而是现实。首尾呼应的小板凳,更是画龙点睛。当《爱的礼赞》响起,思绪早已溢满模糊的双眼。映后在影厅还欣赏了一段乐团演奏,献给这场美好的观影
流水账,没闪光点
以女主的性格,如果她能名利双收的话,肯定是她的经纪人特别强。她这性格是值得信任的,然而是不可长期合作的,会被人踩死。另外如果爱情戏没有充满了棒子味儿,应该会好一些,当然最后两人分手却达成和解的感觉不错,上了一个层次。
2008年,权威的《留声机》杂志发布世界排名前二十的交响乐团名单,这些乐团没有一个用过女性首席指挥;2017年,《留声机》发布了另一项排名,在全世界最伟大的50位指挥家中,也没有一位是女性她没有放弃,就应该得到我们的敬意
热一傻逼说片尾字幕过于女权癌的,我寻思着人家难道不就是举列了事实?怎么哪都能cue你女权妈啊
意犹未尽的镜头是Frank拿板凳坐在台下 Antonia的影子照在Frank身上.. 感动到流泪的镜头是A来到F的家那段 以及小Will的出现..
客观说问题挺明显的,137分钟里情节塞得过满,爱情/亲情/友情/事业试图面面俱到,所以显得很仓促。爱情线非常偶像剧,亲情线像八点档家庭伦理剧。和Robin的友情线相对非常动人,主要还是Robin这个人物讨喜。实在是喜欢女主,爱的时候爱得炽热,面对选择能够忠于自己,然而这终究不是一个成功者的传记(片尾字幕可见),革命尚未成功,女性仍需努力。
又一个当代价值观合理套用在时代背景和真实人物上的案例。小爽文式的戏说方式提升了可看性,普通导演水平和扎实剧本的结合成的电视电影@放映厅
或许是近几年女权呼声较高吧,光去年女性传记改编的片子就不少,主角大都还是上世纪前半叶生人,然而反观现在,片尾字幕已经说明问题了。针对此片的话,个人感觉剧情不如直接去看安东尼娅·布里柯的生平简介,时长较之于剧情都算是鸡肋。好学女主作为工作人员听音乐会只能提着板凳坐过道,也因此结识了指挥家及其儿子,音乐家宴会上说出自己理想被哄堂大笑。得知自己身世改回原名后开始拜师学钢琴,后又辗转学指挥,最辉煌时成立了女性乐团并欧洲巡演。。。
电影拍得太一般了,节奏很有问题,感情戏相当画蛇添足,把那么多感情戏分给成长部分该有多好,失望。
也许很多人会以政治正确来作为某种批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治正确,就是事实上的确女性要成为指挥家亦或在事业上获得更高的成就的确要拿出比男性更多的付出。因此也就非常有必要为这样的女性指挥家著书立传,让更多的人看到,来逐步扭转整个社会以及行业的偏见。当然,由于是古典音乐,在审美上或许有一些门槛,而整个叙事层面则比较工整,可能没有太多的创新,但也算比较完整且准确地进行了表达,女主的人物塑造算是丰满了。而结尾则是真正的暴击和亮点,这么多年了,其实依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不过我对于整个世界平权的大趋势还是乐观的。
这迷之谈恋爱的剧情可以再多一点吗?说好的传记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