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實在太讚了,從我們都熟知的酒神故事出發,推及至文化、哲學、行為學、歐亞宗教研究與比較、當代文化習俗,以及對尼采、拜倫的影響,實在太精彩。還發現自己要讀的書實在太多啦。(泣) #有誰知道一位研究東方文化的英國人約翰瓊斯 #死活找不到他的資料 #我想讀他寫有關酒神與溼婆神的比較啦
葡萄酒在此地似乎已经生产了8000年,且酿造手法至今基本不变,这使人惊叹。但真正重要的是,酿酒表明人们需要失心迷醉与超然的销魂陶醉,以达到狄俄倪索斯的力量、打破孤立的个体,使人们聚到一起。这是一种基本的组建社会的方式。
在高加索格鲁吉亚,人类先祖处于狩猎采集者的过渡阶段时已经出现纯葡萄酒的酿造。在这片区域发现了房屋中用于酿酒的陶罐,同时出土的酒壶上雕刻有祈祷姿势的人形浮雕,表明先民们生活贫苦但仍坚持大量酿酒的目的并不仅是因为好喝,还有某种宗教意识,醉酒带来的欢欣感让他们能够接近灵界。这是以酒敬神的酒神崇拜的开端。
酒神狄俄倪索斯的赋名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早于希腊古典时代1000年),这件出土于克里特岛的陶片是最早的文字证据,并且同期可能已经出现一些祭祀仪式。
古希腊人相信,狄俄倪索斯的恩赐刺激了进步,以酒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公元5世纪前的希腊,艺术与思想的绽放之地,狄俄倪索斯被称为“解放者”…酒(神)给人类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在希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限于成年男性公民的独有文化——酒宴,这是一类有领导、有组织、有规则的祭祀活动,酒宴上人们交流思想、感受激情。古希腊人认为微醺有助思考。许多相当硬核的哲学思想辩论都发生在酒宴中,颇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们聚集在一起,开创知识的领地。柏拉图最为优秀的著作《会饮篇》就笔写于一次酒宴。
平民中的酒神祭典也兴起在这个时期。酒神节( Dionysia )涵盖了许多狂野的祭祀仪式。冬季属于狄俄倪索斯,而酒神节用以庆祝冬日的结束。
接着宗教仪式的是戏剧的诞生。狄俄倪索斯是戏剧之神,古希腊的戏剧起源于酒神狂欢的祭典。例如,悲剧(tragedy)的单词可能来源于一只献祭酒神的比利牛斯山羊的名字,tragos。
戏剧旨在探索人类本性。 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剧作《酒神的女祭司们》就生动地展现了本能和习俗的冲突。正如其中狄俄倪索斯的女祭司被称为Maenad(疯狂),它揭示了狄俄倪索斯的黑暗面:他是狂怒之神,也是人心中残暴力量或者兽性的源头,他睚眦必报,不信从者必死无葬身之地,甚至生不如死。 因此,无人可抗拒狄俄倪索斯。
在祭祀活动中,在戏中,古希腊人追寻着酒神给予的迷醉(ecstasy)——古希腊语ekstasis,字面意思是“站立”和“自己之外”,延申的意义是失去理智、变得疯狂,以超脱而认清自我。正因狄俄倪索斯的复杂,神性与人性相结合,古希腊人对其的崇拜可说是既理性又癫狂。
被罗马帝国占领后,狄俄倪索斯获得了邪恶的绰号“巴克斯”。巴克斯融入罗马文化的方式相对简单,毕竟罗马人有着自己的酒神Liber(“liberal”的暗示)。因巴克斯的追随者——尤其是女性,而罗马社会是严格的父权社会——变得越来越多,罗马统治者逐渐限制了对于巴克斯的崇拜。
同时,酒神在民众间十分受欢迎,信徒的增长可能会导致“国中之国”的形成,这也是罗马统治者最后不得不立法加以限制的原因。但这股信潮难以扼制。罗马当权者最后把酒神崇拜化为己用,将巴克斯与酒作为控制群众信仰的手段。譬如,马克·安东尼欲图与酒神信仰建立联系,以掩饰其扩张帝国的野心。
巴克斯的恩赐继续传播到整个罗马帝国,从罗马最北端的古伦敦到最东边格鲁吉亚的荒原。酒神信仰也随之普及。在一座名为Dzalisa的城市中,巴克斯的神话装饰遍布了豪华餐厅的地板。可见人们对于酒神文化的深信不疑。在中东,人们相信巴克斯是真正的神明。
但不久之后,酒神信仰便受到了最大的挑战——基督教于东方诞生了。罗马皇帝很快地皈依了基督教,他的继任者狄俄多西(Theodosius,意为“上帝给予的”)又宣称异教的非法性,于是酒神信仰开始消弭:杰拉什的巴克斯庙堂被撤下,改换成了教堂。
酒神同耶稣的信仰斗争是必然的,毕竟,两者太为相似了。祂们都拥有神的父亲和人类母亲;两者都创造奇迹,比如将水变成酒;两者都从死亡中重生;《新约》与《酒神的女祭司们》都有“喝下他的酒,就是喝下他的血;受此恩赐,人将重生”的文字。
因此,酒神信徒仍然反击着,宣告其信仰的正确性。
在信徒眼中,巴克斯是人间的救星,提供来世的保证(这也与耶稣极其相似)。但基督徒们也书写了大量指称巴克斯是伪劣神明的文书。古代世界中巴克斯的信仰还是逐渐消失了。
因而在18世纪时,因基督教存在而寂灭了数百年的酒神崇拜随着启蒙运动的到来,再度被人们所庆祝。
酒神和耶稣基督的相似性、渊源也十分有趣。“我们喝着酒,就是喝着他的血”“同样的父亲为神,母亲为人;同样的死去后再复活”。或许文学创造本身就有互相借鉴吧。
酒神与印度及印度诸神的关系也很有趣。也有着相似之处,酒神甚至被刻画成曾领着野兽征服了印度。
酒神,象征着野性、放纵情感、肆意纵情;恰恰与另一位希腊神明阿波罗的形象截然相反:理性、克制、循规蹈矩。尼采认为没有酒神精神的人甚至不值得一活。在我:过度的理性和压抑人的情感会使得生活失去很多乐趣;但如果过于放纵自己耽于享乐,人生也可能会因为陷入困境。平衡二者才是最重要。谈及此,更觉察到古希腊人民的智慧,在尚且远古时期就意识到了人的双面性,并借助诸神形象进行了描绘。
好看 讲了很多历史文化 也能消化 不会说是信息量太大看得很吃力
节奏有点太匆忙了,但是对巴斯克斯几千年的崇拜的变化还是有所涵盖的
Meden agan. Nothing in excess.
酒神是非常有趣的“边缘”形象:跨性别,半人半神,海外山林间成长的背景。与阿波罗相比,Dionysus十分“野”路子(往往这种野路子的人具有最强大的力量)。酒神精神是一种欢乐精神的象征,通过饮酒,舞蹈,庆祝活动甚至是旅行,从日常模式中走出去,再回头反观日常,得到快乐。
meden agan
酒神象征精神自由、创造和连接。梳理了酒神古往今来各时期的复兴和表现(最近一次六十年代),还提到基督和酒神的诸多相似之处。喜欢这个主讲人。
有点无聊
文明初始:性别、自然、干杯、信仰
在古希腊看戏也能吃零食!(不对)建造私家神庙需要先计算好成本,不然会成烂尾楼!
本片简单梳理了酒神崇拜的历史。我认为以前的酒神崇拜仅仅是宗教仪式性的,意义并不大。真正产生伟大的内涵是从酒神形象催生古希腊悲剧开始,这是美学上的价值。后来被尼采重新诠释的酒神精神更是影响深远,把人从宗教与理性的禁锢中解放出来。(10分)
酒神的前世今生,在历史变迁方面比较好,在各个时期酒神文化的特征涉及比较有限。
drinking drinking drinking drinking/drinking till we drop/party party party party/party ‘round the clock...的历史 #Intoxicating #MedenAgan
作为通识来说真的非常不错啦
植根于文明之基放浪形骇,诱人沉醉至高的派对之神酒神的伴侣告诫接纳真实的人性灵魂出窃抛却理性,抽离心智,脱离自我,游离象外弄清自身存在的本质共饮的体验酒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思想自由驰骋观点的交流,思想和激情的碰撞酒是一种馈赠也是一种负担政治利用与宗教压制
Nothing in excess。有收有放,過猶不及。 。。
从前古希腊时代的起源,到古希腊时期的荣耀,再到古罗马帝国的禁忌和斗争,梳理出了酒神巴克斯的时代性和社会意义所在,巴克斯和耶稣的相似性着实是以前没有想到过的,巴克斯精神从启蒙时期的复苏到近现代的起起伏伏以及伴随其中的或牵强或中肯解读和象征也蛮有意思,最后一句物极必反很实在。★★★☆
从雅典到斯基里岛,到格鲁吉亚,到罗马,到帕福斯,到英国的Painshill公园,到东方印度,到尼采,最后回到德尔斐大殿,狄洱尼索斯就这么悠哉躺卧3千年着看人类文明醉醺醺的这一遭转悠。
阿波罗代表着具象的艺术(造型艺术雕塑绘画),与之相广联的是光、梦、美、表象和个体区分;而相反,戴奥尼索斯代表着非具象艺术(音乐),是一股趋紧疯狂、超越界限和模糊自我的驱力。前者导生出语言、图像及知识,追求的是和谐美和中庸、真理、审美;而后者则指向一个原始状态:尼采称之为“原一”。
最后的总结说得太好了。
达芬奇的施洗约翰用了酒神的形象,早早看出了耶稣和酒神的关联。嬉皮运动背后也是酒神精神,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从未离开人类的生活。酒神精神的本质是无序,从无序中释放更多可能性。阿波罗和酒神精神交替主导,就是进化的推动力。值得6星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