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首先,这部2018年出品的意大利电影《犬舍惊魂》(原名:Dogman)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我认为是当之无愧的。但这个殊荣绝不仅在于演员的演技——除此,片中男主角作为电影的一个“轴”所承担的框架与段落节奏上的作用功不可没。因此,我认为看懂了这部电影主角的人格特点也就看懂了这部电影的结构与层次以及导演的意图;
其次,“犬舍惊魂”这个中文翻译很恶心,恶心在它给中国观众产生了一种“类型片”的误导。试想,带着“小鬼当家”、“稻草狗”、“电锯惊魂”心态看这部电影的人,不失望才怪;
再次,从“好坏美丑间的灰色地带”来讲,这部《Dogman》可比《小偷家族》极致的多。
(注:本文牵涉大量剧透,请酌情阅读
剧情回顾:一个靠经营宠物护理店为生的离异单身男人,因为跟个泼皮无赖为友而不惜偷摸拐骗甚至挨打、背黑锅、得罪朋友;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开心不惜背叛兄弟锒铛入狱;他出狱后为了要回自己的分赃款敢于惹毛社区谁都不敢惹的泼皮无赖;他为了得到尊严甚至用最下贱的手段将对手骗到笼子里,只为要个道歉;他为了换回朋友的信任不惜改变了毁尸灭迹的方案,将尸体拖回到大庭广众下……
看完以上复述,有人会质疑了:这叫什么“剧情”!没错,这部电影其主人公的人物性格便是这部电影的“剧情”,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就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框架”,而他面对问题做出的种种行为便是这部电影的“段落”。由此,这是一部纯粹的以人为轴心讲述故事与阐述导演思想的“反类型片”。
带着这种认识,我们先来对电影里的每个段落逐一分析,通过这些分析你会发现微观社会下的好坏对错是多么的复杂与含混不清。之后我们再来看电影藏在这些段落里的“节奏”与“递进”关系。
一、狗男的“友情”
狗男的“朋友观”是这部电影里最有趣的部分了:你说他是为了利益交友吧,可每次牵涉到分赃他都几乎得不到任何好处,傻子都能看得出人家那是在耍他欺负他;
你说他是因为胆小怯懦而被迫交友吧,可他在没从同伙手里要到钱后能一气之下砸烂了对方的豪车(要知道,对方可是社区没人敢惹的泼皮无赖);
你说他交友是装腔作势吧,然而在那个泼皮被仇家射杀后他能义无反顾地驮着自己的“朋友”去抢救;
最后,你说他没道德底线吧,可即便那个泼皮已经在自己掌控之中了,他还为他对朋友的失格行为道歉、为其擦伤口……
反观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朋友”,如果哪个对自己没有了利益关系,或者那人是主流道德观下十足的“人渣”,再或者那个人会影响到我们的“口碑”,我们还会视这种人为朋友吗!更别说这种人还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如此看来,狗男眼中的“朋友观”也太纯粹了,纯粹到他才不管你朋友是好是坏,干的事情是对是错,交这种朋友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他能想到的只是保持好关系、赚钱、维持最基本的生命(包括别人和自己的)。
这就是狗男的“朋友观”!
二、狗男的“亲情”
狗男在这部电影中的亲情戏很单一,就是他跟自己女儿的关系。除此之外,他兄弟也好,前妻也罢,导演都处理的极其简单与模糊。我们来看父女间的戏份:通过剧情我们知道,狗男对女儿没有抚养权,只能有限制的与女儿见面。而似乎这位“失败的父亲”跟小女儿处的还不错——他们一起欢笑玩耍、一起参加宠物化妆大赛、一起出海、一起潜水……
其实我们再仔细想想的话不难发现,狗男其实对身边每个人都这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希望社区每个人都好。不但希望每个人都好,他大概希望社区的每条狗都好!想想他在伙同别人入室行窃后,还能回去救那只冻在电冰箱里的狗...
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多少这种“老好人”,他们没钱没势,没美色也没美言,他们没强壮的身体也没暴躁的胆气,他们唯一能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武器就是“老好人”的作风与心态——谁都不得罪。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不得罪人”绝不等同于“趋炎附势”。
自然,狗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果非得说不平等,那只有他对自己的女儿可能会付出的更多一点,哪怕是入狱,哪怕是忍辱负重。对他来说,理想就是理想,为了给自己女儿凑去红海的钱,他才不管达到这个理想用的是什么手段。
没错,狗男的“理想”也是纯粹的!
说到这顺便谈下男主角狗男的表演吧:其实他的表情包就两个——龇着牙的和不呲牙的,
他面瘫式的表演不禁让我想起《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李(卡西·阿弗莱克饰演)”,好在后者还有个哭戏,而这位狗男的演员(马尔切洛)几乎连滴眼泪都没掉,照样拿大奖!比起我们的宫廷神剧里的那些大哭小叫的演员们,到底差在哪呢?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不扯远了,接着往下看——
三、狗男的“性情”
到此我们大概对狗男的性情(人物性格)有了基本了解了,我实在想不出除了一个“老好人”还有什么别的词汇能准确的形容他。
你说他胆小我绝不认同,要知道,他生活里面对的只是一个泼皮无赖的朋友,可他进了监狱可是一群泼皮无赖(警察曾以此威胁过他),一呆就是一年,你能想象这得需要多大的胆量;
你说他没文化素质低我更不敢苟同,他在对女儿的教育上非常懂得拿捏火候把握尺寸,包括对吸毒贩毒行为的掩饰,包括对自己脸上淤青的掩饰,包括说话的语言与表情;
你说他这个人麻木呆滞也站不住脚,看看他跟那些狗以及女儿之间的亲密,这是个多么懂得浪漫的人。
我们生活中见到的一些人,他(她)们真的很难用善良、丑陋、胆小、木讷等这些词汇去概括形容,因为他们处在好坏之间的灰色地带,他们有自己的处事规则,有自己的性情,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只不过这些元素无法用主流社会规范出的那些词汇标签罢了。
四、狗男的“尊严”
狗男在跟自己的无赖朋友要钱无果,还被痛打了一顿后,他耍了个小诡计将无赖朋友骗到了自己家的狗笼子里。注意这个“小诡计”,这再次证明了狗男可不是那种没脑子的蠢人,更不是什么刚正不阿的愣头青!他为要回自己的尊严可以保持头脑冷静,可以保持思维清晰,他甚至可以利用自己和别人的弱点来诱骗对手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最终狗男的计划成功了,他终于将那个无赖控制在了自己手心。 然而,让人想象不到的是:这样一个饱受欺凌、忍辱负重的小人物被迫所做的这一切计划最终为的不是“报复”,而仅仅是要个“道歉”来换回自己的尊严。
然而,一个人如果连最后的尊严都要不回来的话,他会怎样?
五、狗男的“道德底线”
在求生的欲望下,终于,那个泼皮无赖被狗男用狗链子勒死了!随后,他把尸体包起来,拖上车,拉倒山坡上,浇上汽油,点上火,毁尸灭迹。
至此,我觉得做这件事情再符合狗男的性格不过了——沉着、冷静、不急不躁。要知道,在这个社区里,没人不希望那个泼皮无赖活着,也没人会怀疑那个无赖最终不会被人干掉。换句话说,那个无赖如果死了或者消失了没人会去追究,甚至警察。(毁尸灭迹会远远降低狗男的入狱风险)
然而,对于一个失去了亲情、友情、钱财、尊严、乃至道德底线的人来说,受不受刑事处罚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与其说狗男看到往昔那些朋友在球场上踢球的场面是幻觉,倒不如说那是他精神上唯一剩下的需求了。
最终,狗男扑灭了尸体上的火,硬生生把尸体扛到球场外……没错,他要向那些人证明自己杀了那个“泼皮无赖”,换回大家的原谅。
然而,球场已是空无一人,清晨,他该何去何从……
六、总结(电影的故事线)
根据以上对电影人物的分解陈述,我们不难缕出一条线来:
狗男交朋友——狗男被朋友耍——狗男为亲人朋友入狱——狗男众叛亲离——狗男要钱——狗男险丢性命——狗男想要回朋友的谅解——狗男孤独无助
这条线同时也是电影演的东西,他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事件,而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和角色围绕着“狗男”这一个人物转。而这些孤立事件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便是:一件事得不到,退而求其次去寻求另一件事,直到最终一无所得。这便是我们这位主人公的现状,也是他所代表的那个社会群体的现状。
电影末了,我想起了狗男所照顾的那些狗——凶残的、暴躁的、温顺的、冷漠的……恍然:他对待那些狗的态度不正是他对待身边朋友的态度吗,哪怕那条“狗”是条疯狗赖狗。
如此看来,狗男岂不非常的伟大!
▼▼▼ 往期相关文章,你可能会喜欢:
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于《犬舍惊魂》很难用“现实”与否来评判。戛纳影帝马尔切洛·丰特演出了一个透过屏幕能触摸到灵魂的可怜人,这个人物的行为和动机并未与大众的生活经验相悖,似乎是真实可信的。
小镇的设定只是符合千里之外的路人对于意大利边陲法外之地的想象,咂摸起来颇有点古龙小说的风范,大家都是表里两面,明面上都有一份正经的营生,暗地里却都是绿林好汉,做着各种见不得光的买卖。
在这个“江湖”上,掌握最大权力,呼风唤雨的永远是那些能够搞定人的大佬;终日与狗相伴的主人公马切洛,则是处在食物链的低端。
这样的安排,倒是和我们的《水浒传》有异曲同工之妙,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最后一位,金毛犬段景住,也是一个“动物之友”,捯饬马的。
表里比谁都文明,内里比谁都歧视,是不是越古老的国度就越是这样?不知道。
或许这源于生而为人的优越感,站在地球的物种之巅,相爱或者相杀至少都要在同类之间,生活以狗为中心难道不是纡尊降贵?“狗男”的设定就是让主角低人一等,这根本无需思索便是可以得出的结论。
马切洛和城镇们大佬的关系就如同忠犬与人类,忠犬想要用各种途径,努力地讨好主人;而主人从来都是居高临下,偶尔从手指缝里露出一点残羹冷炙。
在一次打家劫舍之后,西蒙带着马切洛一起去快活是电影里他接受过成人世界唯一的善意和尊重,而在西蒙的母亲面前,他见识到了这只“恶犬”的软弱。之后这个小男人宁愿抛弃在城镇苦心经营的一切,也不愿背叛西蒙而选择坐牢,只用义气二字解释未免有些敷衍,或许这一次“够朋友”的危险行径,是一个卑微的人关于牺牲精神与英雄理想的自我满足。
可悲的是,到头来真的只是自我满足。如果说城镇大佬们的驱逐是可以预见的话,那么西蒙的漠视和欺凌让所有的感动和幻想,以及牢狱里一年的苦难都变成了笑话。
即便如此,毁灭的结果不是我们可怜的主人公一开始预想到的,太过于弱小和唯唯诺诺让他没有胆量直接硬刚西蒙,只能冲动之下破坏这个“恶犬”的心爱之物泄愤。
电影在之后有个非常可笑的情节:西蒙差点挣脱牢笼之后,主人公把他用狗链套住,然后给他治伤。
这个场景显然是在回应开头,主人公如何地驯服大狗。说它可笑,是因为马切洛到这个地步,还在摇摆不定,还在自欺欺人地认为可以“驯服”西蒙。
事实上当他决定开始报复这位恶汉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不死不休的结局。即便是西蒙在威逼之下道歉,然后呢?你敢放虎归山么?“相逢一笑泯恩仇”在这个以暴制暴的世界里不会存在,屈辱最终都要用鲜血才能洗清。
然而我们却也无法嘲笑主人公“天真”的期冀,希望得到尊重的背后,是对于友情和平等的渴望,而他对于西蒙的报复,也是出自当初一厢情愿的误解:以为一起犯过罪,一起蹦过迪就完成了友谊的仪式,回望起来那不过是“恶犬”的无心施舍。
《犬舍惊魂》最后的几分钟让我想到了“投名状”。平等,尊重,友情,超额的回报,主人公对于这些的追求因西蒙而激发,也因西蒙而幻灭。出走一圈之后,知道半生绝缘美好,只希望还能回到往常的轨道。亲手除掉“祸害”便是马切洛重新入伙所纳的“投名状”,然而接受与否,我命并不由我。
电影的脉络和段落都相当的清晰,马切洛每次给狗梳毛的场景都像是另起一行写下小标题。虽然《犬舍惊魂》入选了戛纳主竞赛单元,虽然电影有着令人迷醉的破败质感,但是刻意的直白与直白的刻意,魔幻现实下包裹的类型元素,使得电影在理解起来,至少在人性的隐喻方面,并没有多少雾里看花的氤氲。纵使用言语无法精确表达,但是其中的意味,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能接收到。
但是太过明显的刻意也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同时简单直给的线索,使得在看的时候经常会产生一种“我知道你要讲什么,甚至知道下一步要讲什么,但是不怎么想听你讲”的感觉。电影中人物的符号化之后,更变得有些模式化,男主的突出是必然和必须的,因为《犬舍惊魂》中,没有其他的焦点。
影片结局的时候,马切罗幻想社区的朋友们在球场踢球,自己想要去将西蒙奈的尸体带到他们面前,证明自己没有背叛他们。但是浅景深的摄影手法仍然暗示着人物始终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何况在最后一个镜头,马切罗一个人坐在广场上,凳子形成的圆形构图将他和狗围困着。第一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很吸引人,但细想一下,电影将马提罗这个男主角形象塑造的很成功,将人物的矛盾和心理变化塑造的很是成功,为什么要做出最后复仇的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西蒙奈对自己的不尊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女儿面前自己要做个勇敢的有尊严的人。西蒙奈是笼罩在社区的恐怖主义,人人都惧怕他,但是没有人敢于反抗他,同时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的懦弱,以至于在马切罗做出不告发西蒙奈的行为的时候,社区所有的人反而孤立他。
马塞洛在贫穷的城郊生活,是位宠物狗梳毛工。他生性低调,人们都很喜欢他。一天,他遇到了刚刚出狱的好友塞蒙诺。塞蒙诺是位吸食可卡因成瘾的前拳击手。出狱后,他开始在街区内敲诈勒索,很快便扰乱了当地的平静。 出于对好友的信任,马塞洛也被慢慢卷入犯罪的漩涡。可是,在经历背叛和抛弃之后,马塞洛决定展开复仇……马尔切洛·丰特凭借此片荣膺2018年的戛纳影帝。
一个逼良为娼的故事 不得不说主角演技精湛 台词不多 但是每一个表情 都千言万语 可升级剧情很自相矛盾 为了带女儿度假做一年的牢 希望能拿到自己的份额 但是就不怕坐牢见不到女儿啦?既然为了得到朋友的认可 愿意杀人曝尸 但是却又不愿意揭露坏人?多么矛盾的小人物。总以为养了那么多的恶犬 狗的镜头无数 最终会跟故事情节有关 但是狗狗们看起来不过是客串。
看这部电影的由来 是一位训犬师推荐的,说是里面讲了 狗狗为什么会被咬了一次之后就好斗了,狗为什么咬人,之类的问题。但是在我看来,我并没有找到如何解决的答案,毕竟片子讲的是人,并不是狗,就算电影里的弱者被欺负了之后报复了霸凌者,我也不觉得人的思维使用于狗的身上。。。毕竟我家狗被咬了是变得胆小了一点,并没有因为被欺负了而变得好斗。。
一步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片尾烂尾了emmm......不开心
电影的开头一只恶狗,影片立马引起了我兴趣,有张力,我喜欢
主人公Marcello 一个瘦小善良的兽医,在给狗洗澡,经过他的安抚,狗狗变的很乖了
城里出现的恶霸 Simoncino ,城里的人都想干掉他,但是滥好人 Marcello 却和他成了好友,帮他盗窃,期间Simoncino把盗窃人家里的狗放到了冰箱里冰冻, Marcello知道后,偷偷回来救了那只小狗。 Marcello那么善良。
Simoncino在他的宠物店旁的店铺里行窃,却在墙壁上挖了个洞,洞直接连接到Marcello的宠物店,把罪行强加到Marcello身上,警察来了,他百口莫辩,警察带走他,审讯室里告诉他只要他签署了是Simoncino行窃的证据,他就可以回家了,Simoncino就可以入狱了,大家都可以过上以前安逸的生活了。但是Marcell拒绝了,替Simoncino坐了牢,也许这时候他把Simoncino当成自己真真的好朋友了,为朋友插自己两刀算什么~!!!毕竟Simoncino带他到酒吧里体验过自己从没体验过的,毕竟也有过美好瞬间,毕竟那时候他们一起吸毒一起愉快的玩耍过啊~可能这个滥好人并没有真真意义上的朋友,所以遇到Simoncino这样的,就认定了我们是朋友~
出狱后,所有人都知道他回来了,Simoncino却装作不知道,他奋力的找到Simoncino,以为还是之前的好朋友,结果Simoncino却对他非常冷淡,他为此非常愤怒,提出了要1万元来补偿他做过的牢,Simoncino拒绝了他,他砸烂了Simoncino拉风的摩托车,为此他感到了害怕彻夜难眠,甚至出门时牵出了店里所有的狗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但是又被Simoncino胖揍了一顿。
他带上最爱的女儿去潜水,但是被打的他无法在水下憋气太久,在游艇上,他抱着女儿,用力的搂了搂女儿,那时候起可能他就想到了要复仇。
通过毒品的诱惑,Marcello再次得到了Simoncino的信任,他让Simoncino来到自己的宠物店,骗Simoncino钻到狗笼里,自己把狗笼锁上,他以为这样Simoncino就没法出来,他要求Simoncino向自己道歉,尊重自己,也许他想要的就是让Simoncino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但是Simoncino踢开了狗笼,Marcello慌了,拿起铁道具敲晕了Simoncino,他害怕了把Simoncino挂在洗澡池里想着能缝合头部的伤口,Simoncino醒来,勒住了Marcello的脖子,挣扎中Marcello用铁链勒死了Simoncino。
黎明前他烧了Simoncino的尸体想要毁尸灭迹,但迷糊中他似乎看到了他以前的伙伴,他着急的把Simoncino身上的火扑灭,背着尸体来到以前的球场前想要展示给以前的伙伴,似乎在说“看!我把你们最讨厌的人干掉了!我们还能回到从前吗?“,但是球场上并没有人。
他拖着Simoncino尸体来到广场中心,天渐渐亮了起来,他眼神一片空白和迷茫。影片结束了。
我想他会再次入狱,人们也不会因为他杀了Simoncino而再次和他友好相处。也许他最后变成了小镇里大家讨厌的人。
过度的善良,是不是就是软弱了呢,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期待恶人也有点良知是不是太奢求了呢,人性从来都是那么的复杂,没有答案
烂尾的结局也许是作者也没有答案,所以当我们在向影片需求一个答案的时候,得到的是没有答案。。
当今艺术影展圈言必称神秘主义,不玩长镜头不罢休的妖艳贱货充斥其中,专注于传统银幕写作技法的Matteo Garrone显得那么质朴,简直是一股清流。男主演把胆小怕事但内心有小宇宙的状态表现到了极致。结尾太棒了,无法回到原来的生活是最令人难受的。
隐喻我都懂,黑色幽默也get到了,但男主智商欠费到深度厌恶。最后一个镜头是要人同情你吗?老夫做不到!
3.5 《故事的故事》是个意外,马提欧·加洛尼又转回老路去,以一段充满虐伤的互害友情、一个人的遭遇来做社会底层观察,加些点缀式的符号。不是说2018还这样拍有什么不好,只是对他而言太重复、套路,没有任何新东西,导致观众注意力大多只能聚焦在男主表演上。整个戏的转折点实在问题很大,间接损伤了男主的人塑,也拉低了演员的表演层次。前半部我阴差阳错之下看了两遍,但都不能理解男主为何要顶罪?损友人人都交,经常受尽伤害也要继续交下去,但不顾原则底线去顶罪?这已不是人物蠢,是窟窿级不合理了。总之,感觉这部放在导演序列里还是蛮失望的一个作品,甚至比不上一些奥系表演冲奖片吧。
男主好,结局好,没什么缺点也没什么可说的片子。
男主力气大到可以扛起来壮男,但他选择一直忍受,直到忍无可忍。事情到底一开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就搞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我想他也在这样问自己。有谁不想平平静静安稳度一生呢。
驯养过那么多恶犬,应该比谁都明白,你一口我一口不是恶犬的行为轨迹,我顶罪你补偿也绝非恶人的行事逻辑。人性的恶不止是关进冰箱欺凌弱小,还有无情冷漠。球场里的众人与广场上的你,与女儿深潜的水和烧恶人尸体的火。恶犬尚可挂上铁链,恶人也能锁进囚笼,最恶的是周遭的看客,将你永远推出了生活。
对于那个曾经在《格莫拉》中呈现过充沛西西里黑手党文化和社会景观的加洛尼来说,《犬舍惊魂》不啻为一出与经验土壤相当隔绝,关起门来抓耳挠腮,为了拍电影而拍的视听演练。在这个从僵化概念和视听元素堆砌起来的电影中,导演显然混淆了懦弱和愚蠢两种截然不同性格,于是以陈词滥调的西西里为布景,戛纳影帝“得益”于这两种断裂的人格,而有机会在这毫无说服力但却格外动荡的戏剧人生中持续奉献着自己精湛的演技。
#Cannes71# 这剧作真心配不上导演和摄影的水平,不过感觉拼到这个程度真要影帝了……
被冰冻的小狗活过来的时候快哭了…训狗和训人在犬舍一首一尾的呼应,震撼。才知道还有狗狗金棕榈,哈哈
简单直白的类型故事,政治隐喻若隐若现,调度和执行力达到了加洛尼导演生涯最高峰。
懦弱者的悲歌,朴实且内敛。剧作有瑕疵,然而男主表演稳,加入影帝候选。
靠人物堆故事,主角有底层代表性,一步错步步错,没有被宽恕的可能,此时此刻不禁想高呼一声,“阿门”。
技术方面无可指摘,当一个单纯老实的人被狗的奴性感染,在恶霸满盈之地如何能挺起腰板做人。男主角演活了这个小人物,那只被冻僵的小狗更值得拿下年度最佳狗狗表演奖。
“Dogman”在《Dogman》这部电影里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处空间。将这个空间里的人当做“犬”来看待是一种极为野蛮的解读,因为影片的第一幕提示观众它正在由凶狠向着温顺转变。但稍显直白的动物性隐喻并非指向整个意大利社会的未来,而是强调这个国家有着嗜血成瘾的过去和暴力倾向的现在。加洛尼以及这位和平主义者在古典阴郁的影像里几乎奉献了最好的导演和表演,为此我们看到人性里恶的部分难腐蚀而善的部分易挥发。
简单直接的故事,男主表现很出色。
2.5;影像基调就是典型的欧洲现实主义路子,底层视角,手持+自然光加持,在现今欧洲大环境下,批量生产不成问题;若论隐喻,几乎可视之为无,反复纠缠于恶魔般的损友,格局无法拓升也是可惜,男主表演感人,然而角色的老实懦弱设定莫如说是愚蠢,再三求被虐观感厌恶。没有在黑暗中自如转圜的能力,还是远离是非为好,与虎谋皮无异于自戕。
狗是社会系统下的宠物,男主要为了系统,把狗打扮得漂漂亮亮。但狗有自己的脾气、破坏与无序,男主成了这一切的承受者,而系统(包括文明与地下)本身并不接受这些,并唾弃脏了手的男主。男主(也是替系统)杀掉无序,系统随之远离他,因为他也成为了无序本身。导演关注从消化系统被沉淀下来的阶层,很是有趣。PS:男主在系统与狗之间摇摆,但都无法真正融入,只有女儿纯粹的心灵可以化解。
这电影一点都不惊魂,讲述了那么多犯罪、毒品和暴力,其实讲述的是孤独,为了摆脱孤独却陷入了更孤独的境地。这真让人悲伤。
全程无法入戏的感受很不好...
烂尾了很可惜,他一开始不停强调自己的女儿,最后一节女儿就不见了,从脑海里抽掉了?人物性格刻画不够彻底,转变不是望望大海就达到的。一年的监狱就这么跳过了,没留下任何思想改变。剧本问题真的一大堆。光打得很不错,狗狗的场面趣味十足,但也仅限于此。多的一颗星给男演员。展现意社会问题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