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暂时还没忘快速记一些能想起来的点。
导演映后谈介绍到Di在电影结束之后的生活哽咽了好一阵,先是讲她成功说服父母去离村庄有段距离的寄宿制学校上学,后来又拿到一个国外奖学金让她可以继续、甚至去更远的地方念书,父母都觉得她成为了家族非常大的骄傲。再后来Diem接到他们边哭边打来的一个电话,说Di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于是离开学校搬到了他家里。最新情况是,Di已经在一年之前“结婚”并在四个月前生下女儿,这个时候她17岁。不知何故她不再接听Diem的电话,所以Diem这边所有关于她的消息都是从她父母那里得知。但Diem说看她在facebook上传的动态,感觉她应该是过得幸福。很唏嘘,也是没办法用三言两语在这儿描述清楚的五味杂陈,我想正是这份人物身上的复杂性加上“童年结束”这一议题在Di身上的回响才能够让本身简洁的影像如此动人吧。
Diem还谈到如何全靠自己一个人作为整个团队来进行拍摄;摄影机位如何设置(总是定得很低导致收获法国剪辑师一堆吐槽,她都快因此学会一些法语了);如何走近主人公的生活,以及她镜头下Di所经历的一切是如何让她回忆起自己在相似成长环境下度过的童年。再聊到电影尾声阶段男孩一家非要强行拖走Di、诸多情绪爆发的一幕,Diem说她作为一个本该隐形于摄影机背后的人,却最终没有忍住去出面阻拦这暴行,尽管按照当地习俗,通常在此种“抢婚”情形下来自第三方的介入或干预只能由胞兄弟姐妹来完成。但她几乎下意识地做出行动,因为已经把自己(或已被)当作Di的亲生姐妹。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Diem说她其实不太能听懂当地民族Hong的语言,这令她在片子推进过程中总隐约产生这家人是否正对她隐瞒某些真相的怀疑,直到后来字幕制作出来她才弄清楚他们实际在讲什么。这种不止是地理意义上、更是语言和文化上的区隔也补全了影片自身的结构,在观看过程中有些看似诙谐的画面和情节不时引起身边观众发笑的现实场景也正映照了这一点。
在旺第二次全家上门求亲那一段简直不敢看下去,强取豪夺式的带人,几位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的女人紧紧围住一个十四岁的少女,近乎洗脑地告诉她:嫁给他吧,你会很幸福的。每个人都伪善地拉走琪的妈妈,用家族规矩威胁她,不允许她插手,实则所有人都站在男方。把琪从家里往外拖的那一段,琪绝望地哭喊:救救我吧。而所有人都插手站在旁边,以小孩自己做主的名义冷眼旁观。 太典了,男人可以不顾后果的酩酊大醉,因为没关系啊,出了事也是女人的问题,女人没有照顾好家庭,女人不够贤惠,女人不够有魅力。在酒桌上肆意讲好像只有他们能听懂的荤段子,也可以假装捆绑自己然后隐瞒自己想要卖女儿的真意。 一开始以为琪逃到学校里老师会袖手旁观的,但是老师真的很赞。她知道琪以后会经历什么,她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保护琪了,还有简,真的好好(哭),要不是她央求琪的妈妈救救她,琪真的会被他们带走。 最难过的是,她们看到了女性身处于这个社会的不利,但是她们却无能为力,甚至用法律都几乎不能改变这些结局。
看完《迷雾中的孩子》,心中钝痛。 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落后贫穷的土地和泯灭人性的习俗,但当这些真实而具体的事件真实发生在自己的眼前时,还是有一瞬间的无法接受。 我想,之所以我会如此地痛苦,大概是我深知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错误的,应该被废除和抛弃的丑恶习俗,但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导演花费三年时间跟踪记录这个叫“琪”的女孩,想必我们能够看到已是十分不易,在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面前,如何去谈改变。 被压抑多年的女性其实代表了某一部分被压抑的人性,父权制下其实无人生还。 我们为纪录片中的女孩和女人们揪心,其实也在揪心于我们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囚徒,是自我的樊笼,我们周身环绕着社会和他人给我们带来的枷锁,同时也在心里把自己缚上了绳索。 “你把那当作游戏,结果掉进可怕的陷阱。” 生活是多么的不易,活着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我们仍然要去斗争,斗争才有改变的可能。 女孩们,去努力地掌握知识,警惕生命中花团锦簇的陷阱,牢牢握住手中的剑,用智慧和力量拯救自己,拯救苦难中的人们。 共勉。
(一)
纪录片的开头,是三年后的琪,穿着和中国高中生差不多的校服,但却有着中国高中生没有的忧愁
看到此处,我心想,这不就和我老家,中国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小孩一样吗?一边学习一边给家庭劳作,减轻家庭负担,最大的烦恼也不过就是学费可能交不上……
但后面拍摄者简的问题让我觉得,可能琪的烦恼不只是担心学费那么简单
镜头回转到三年前
那个时候,琪还是一幅小孩子模样,和自己的朋友扮演着越南民俗“绑架新娘”的游戏,琪在里面扮演着“被抢新娘”的姐姐,当她得知“自己的妹妹”被“绑架”时,琪说:我们应该好好谈谈,你不应该绑架她
都说梦境是人类潜意识的反映,但人在类似情景里面的反映又何尝不是呢?
琪的亲姐姐,拉,在高中一年级,不过十五岁的时候被“绑架”了(后来在17岁的时候,正在怀着二胎)
或许琪选择扮演姐姐,是为了拯救被绑架的姐姐,不愿意让年级轻轻的姐姐被埋葬到婚姻的坟墓里
所以,琪的态度也明了了:不想结婚,不想被绑架,也不想被束缚
(二)家庭
孕育了琪这样一个大胆、有力量的女性的家庭是怎样的?我想,她的出现,正好印证了“负负得正”的规律
他的母亲,也是被他的父亲“绑架”而来的,仅仅是因为在下午四点以后出去溜达了那么一小会儿,就被绑进了婚姻,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生子
他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整天醉醺醺,对家里事业几乎没什么贡献。所以,琪的母亲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两人都会恶语相向
这样的家庭真的很窒息,没有物质基础,也没有感情基础,连有情饮水饱也做不到,就是这样的家庭,居然有了三个孩子,是认命了吗?还是不得不妥协了?
我的父母,虽然不是这样通过“绑架”在一起,但又差的了多少?两个人在结婚以前完全没有感情基础,通过媒人介绍在一起,生了孩子,一辈子劳苦命,年老了过后安慰自己: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然后继续去祸害下一代人,让他们重复自己当年的错误
周而复始,世界就这样奇怪地运转起来了
(三)绑架
琪第一次经历“绑架”,也是和她姐姐一样,也就是15岁的年纪,她在之前也有一个小男友,可惜对她不忠心
在新年的时候,一些小孩子会一起做玩具,用竹片,浇水,闪条,油纸,还有蜡烛,做出一盏盏小灯
我觉得琪在这里也只是和她姐姐拉一样,只是想玩玩,但是没有想到让自己陷入了可怕的陷阱,经历两次才最后成功脱身
琪的母亲居然问:他们有钱吗?
那琪在她这里又变成了什么?一个待嫁的女儿?还是一个待价而沽的商品?
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可能真的是有条件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爱你,即使是你的母亲和父亲
(四)拒绝
这里,是我觉得全篇最能说明问题的地方。
一个男孩,在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绑架她的时候,就做出来这个决定,男孩喜欢女孩吗?或许喜欢,或许只是那么一时间地兴起,又或许只是因为一直都是如此……
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曾对我妈说:我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不想在这个小地方,小城镇里面待着
我以为,我妈,一个年轻时外出打工,自己婚姻生活并不如意的女性会支持我的决定,不让我再重复一遍她的人生,但她对我说:“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你能改变得过来吗?”
传统的力量是如此地强大,强大到即使我们拼尽全力去挣脱束缚也还是会带有他的烙印,在夜深人静之时,这些烙印又会隐隐作痛,提醒着我们:你生来就受传统影响,根本无法摆脱
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些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他们根本意识不到这是错误的,他们以为这只是一点点的伤害甚至是“帮助”,但慢慢一点点就叠加成了非常多,成了血崩时候的每一片雪花
不过幸好,还是有人来出面制止和调节,尽管作用不大,效果不好
我以为琪的反抗是因为自己还小还不想结婚,把这件事情当成过家家一样,但琪接下来的话又再次让我觉得惊讶
她应得的一切
琪在这样一种环境,这样一个家庭里居然能够有觉醒的意识,而且不仅仅是想要自己得救后就离开跑路,而是想要把自己的妈妈也拯救出来
不得不说,琪真的很聪明很勇敢,如果简的拍摄对象换成了前面出现过的琪的朋友“库”,或者是其他人,可能这个纪录片就没有那么大的效力,给人的冲击也不会那么地振聋发聩
在你我周边,如果一个男孩追求女孩不成,他会做什么?
退缩?穷追不舍?死追烂打?除了那些厚脸皮、极端的人,谁会对女生做出伤害的行为?但这个“旺”不是,纠结了家庭的人,直接来琪的家庭抢人,在琪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之后,他还是一意孤行
看到这里,我想,这是人类吗?还是没有开智的人猿?恐怖得让人战栗
最后的最后,两个人喝了分手酒,成功分手,琪就这样继续上学,进了寄宿学校,成绩优异,拿了奖学金,有着去越南任意一所大学的机会,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我不希望这只是我的幻想
我不愿意她的人生就那样结束,她的人生不应该是那样……
鄙人出生云南,所住的地方离中越边境大概只有400km左右。小学时还曾与家人从河口口岸出境,在越南沙巴一日游。因此我对越南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相比起其他国家,越南是离我们最近的社会主义同胞,不仅在政治上,我们的文化在骨子里也是相通相连的。(但毕竟是两个国家,几十年前的自卫反击战也提醒着我们这一点(保命狗头))看完这部片子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在新中国成立前,这种绑婚抢婚的故事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也会发生。看完后真心感谢党和国家废除这些封建残留的习俗。
这部纪录片的镜头非常真实,而且导演尽可能地保持了纪录片应有的理性与客观。导演虽然在相处中已经跟琪非常熟悉了,但在关键时候(如:琪被拖走时向导演简求助)导演简仍旧只作为记录者拍下这一切。虽然从运镜时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导演明显的倾向,但如果换做是我我真的直接上。尤其是最后简被拖走时,我直接一挑三。
开头随着导演的阐述,大雾逐渐淹没山林,漫过乡村,标题《Children of the mist》出现。这个开头真棒!
故事中让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绑婚的男孩子旺,他在故事中没说什么话(也可能是不善于表达),导致于观众默认给他扣上了坏人的帽子,在被拒绝后还死皮赖脸想要绑住女主做压寨夫人。但是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绑婚这个习俗的问题,15-16岁的孩子哪懂什么叫爱,他不过是正好荷尔蒙上头,而绑婚又正好给了他发泄荷尔蒙的机会罢了。感觉他到后面其实也想放弃了,只不过男孩子的自尊心不允许他就这么轻易放下。女孩也一样,在荷尔蒙上头时跟男孩走了,等劲头一过,立马后悔。
其实这种劲头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有,绑婚就是利用了这种劲头,趁男女孩最冲动的时候添了一把催化剂,从情窦初开直接到定终生。实属是不合理。当然我这只是从这部电影看到的情况来分析,男女主在纪录片里至少还相互认识,老师和家长至少还给了女孩选择的权力,老师还运用了法律武器来保护女孩。但如果绑婚被坏人运用,路上随便看到一个姿色尚可的女孩直接绑走,那女孩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例子见国内电影盲井),别人问起坏人他们还可以用绑婚的习俗开脱。从这个角度看,绑婚真的早应该废除。
想到什么说什么,逻辑混乱,大家看个看笑话罢。
这部纪录片是我老姐推荐的,看得我太难受太难受了……作为一个男人,其实我很能够理解那种精虫上脑给人理智带来的冲击,要控制这种东西需要强大的道德感自我约束。然而,我想很多人都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这才导致会有出轨这种事,因为人就是动物,性欲是最原始的冲动。当到了可以“繁殖"的年纪,身体里的细胞就像一群魔鬼唆使着你赶紧去给爷繁衍后代!这是相当恐怖的事,仅仅贪图感官上的刺激,终究会使人失去应有的理智和同理心。我并不清楚女性这方面的情况,我也还没结婚,没有那种可以对此方面坦诚相待的人。 我也是农村人,尽管我们这还是比较倾向于大男子主义,但是就我个人所见并没有那种严重的压迫女性,但是!女孩子一定不要太软弱!假如你那个混蛋老公搞家暴,那你一定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妥协!别问我为啥会这样说!因为我最亲的一个姨就是如此她性格太温和了,导致现在很受苦,我也特别讨厌那个姨丈!
离开象牙塔走进社会,了解到更多的"人类物种多样性",有些甚至不配做人。人性太复杂太复杂太复杂了…我庆幸自己的父母关系良好,给了我和姐姐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更重要的是我温柔善良的老妈,我超强的同理心大概率就是她教导出来的。
啊,好累…那种有心无力的感觉。想帮助好多深处水深火热的人,却发现自己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啊,我也不知道自己叽里呱啦一堆啥,因为最后影片最后难幕强拉硬拽的强盗式结婚,还有小女孩的后续情况,让我相当窒息,我需要哔哔出来!!!
2022 EIFF3,今年电影节最佳。看得抓心挠肝的,而这不是人为制造的戏剧冲突,是那些女孩的日常生活。当所有人都对抢婚习以为常,小女孩们也把被掳走结婚当作正常的事情,在十四五岁的年纪根本无法理解她们会踏入怎样的深渊。Di被抢婚拖走的那一段想冲进银幕捞人,纪录片导演也出手干涉。这确实不是最完美的拍摄方式,fly on the wall 影响事件进展,但是同为女性很难不心痛不愤怒。片中提到有女孩被卖到中国做越南新娘,也有很多让女性不寒而栗的对话。坐在我后排的亚洲面孔猪头男性在观影中途不是呼呼大睡就是发出笑声,生活也在延续银幕中的恐怖。
小孩子会把抢婚当作平日里的游戏,大人会挂在嘴边当作玩笑话,把严肃的苦难娱乐化的后果就是,赤裸裸的绑架也能潜移默化的被合理化,看到最后血压飙升。女孩拒绝会被说是没家教,会让大人没面子,很多变态的习俗和制度都是会把与群体脱离,被同伴排斥作为威胁,它们利用人类在社会层面最深的恐惧,让人们乖乖服从。
SFFILM 4/22 导演Ha Le Diem的第一部长片,已经非常优秀。能感受到导演对素材精心的剪辑和安排,也能大概揣摩她拍摄此题材的动机,出自一个越南女性对另一群越南女性的关注和同情。她的作品如实记录了当下越南某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也让更多人了解遥远的地区在发生着什么。故事发生在越南Hmong族聚居的山村里,他们的生活情景和日常活动会让有农村亲戚的人感到熟悉,所以最后的冲突太容易触动我们隐秘的愤怒和悲伤。它点燃了我从那件新闻发生以来积压的所有情绪,甚至是我从小到大经历的、看到的、听说的事情积压下的愤怒和痛苦。电影中有些让人感动的时刻都是主人公Di周围的女性带来的,甚至导演在拍摄过程中也忍不住打破了拍纪录片“旁观”的准则,试图帮助Di。等上线了之后推荐观看。
十四岁的男女孩用着facebook,用社交媒体调情,不忠,说着“爱”,父母说“让他们决定自己的未来”,然后女孩被一群人拖着去结婚,用“kidnapping”代替动词“going”。现代社会带来Facebook,发明爱,却无法阻止一个小女孩被kidnap
生活比剧情片“精彩”得多。看的时候为女主角被“抢婚”的情节气到不行。才14岁半,懂什么。父母默许了“抢婚”的事实,毕竟姐姐当初也是十四岁被抢的,老师上门告诉他们是违法的,真都太不容易了。看的时候有想到陈东楠导演的《五月的秘密》,总感觉有点点互文。这是女性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值得肯定,片中,拍摄对象有意无意的说,如果你是我们族的,可能会被抢唉,相信,镜头内外的我们都是不寒而栗。
#NDNF# 珍贵的影像记录。男孩家人在摄像机前依然毫不掩饰地去抢媳妇,可见这种思想有多么根深蒂固。
#T/F2022 导演Q&A 女主现状 17岁半 高中得到了很好的奖学金 本可以去很好的大学 但是还是肄业选择了另外的一段婚姻 已经当了妈妈
当导演选择这个题材时已经成功了一半,又懂得用剧情片的技巧一直牵引着观众抵达最后的高潮,剪辑也很加分,很难想象是处女作。果然拍纪录片也是有天赋的吧。最让我感动的是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的关系,那句“你变得讨厌我了吧?从你的眼神我看得出来。”太好了!完全写不出的台词!感谢创作者的真诚,感谢女性创作者的温柔!
一桩事先张扬的绑架新娘事件。我们觉得抢亲是难以接受的陋习,但全村的人包括孩子父母都习以为常甚至为之奔走算计。14岁女孩嚎啕大哭的时候,隔着镜头都能感受到拍摄者的绝望。给导演最终忍无可忍的干预点赞。
【Thessaloniki 2022】最后那段抢婚看得我血压飙升,想知道女孩近况
开头的抢婚游戏和结尾的拖行同样恐怖。但让我觉得很伤的是那一段对话:—你讨厌我了吗?我从你的表情能看出来。—你把那当游戏,结果落入恐怖的陷阱。
当你拍到的素材越来越像一出戏剧,作为拍摄者的你,是否有改变人物命运的责任?是否还能继续用纪录片的思维、审美去完成这个项目?
当我看到有抢婚传统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不会是个开心的片子,旁边的澳洲人一开始听到有趣的地方哈哈大笑我就觉得这真是文化差异:她根本不知道现实会多么沉重。而就算我做好准备,当看到小姑娘四脚离地,声嘶力竭,像头牲畜被抬走,我还是握紧了拳头。而就算结局松了一口气,知道现实也令人唏嘘。真实本身就是锋利的武器,就是最好的故事,就是最大声的呐喊。在那种泥潭一样的环境中,女儿只能走上母亲的路,走不出来也看不到未来。张校长为什么称得上是楷模,因为她就是在这种文化中抢人啊!我们需要这样的导演,用平等、温暖、关怀地讲自己的故事。我想我们不会缺这样的故事。
好真实好残忍。在sydney film festival看的,导演有来q&a,讲到Di的现状:高中转到寄宿学校,因为成绩好获得奖学金,可以免费上越南任意一所大学。但是不巧赶上疫情,被迫回到老家。在老家又遇到爱情,现在已经结婚生了小女儿。我心里默默希望平行世界里的Di有上大学走出她的村庄。还讲到摄像机(一台很老的sony sf100)和麦克风都是借的朋友的,一借就是三年。还有白人观众的问题都好无知,我听到翻白眼
什么是女性, 对于未成年Vang来说,是战利品,是荣光,是不失脸面生活持续,就算是抢劫强盗强奸也要得到。什么是婚姻,对于云雾中的乡村,是彩礼和劳动力子宫的交换,是人情关系的随意搅拌匀和,是乡土传统一杯酒即可溶解的人生大事。很佩服导演Diem的跟拍,把一些存在于文本中的概念用最真实的场景记录下来。虽然看的过程中时刻要心脏病爆发,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学校教育和法律能够做出一些影响,即使微乎其微。“愿她们有不用哭喊的选择”。
导演说Di后来去了寄宿学校上高中,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但因为疫情没去上大学。阴差阳错认识了当地男生,结婚生子。她知道自己想要反抗的是什么吗?她心甘情愿地走入婚姻、留下来的时候,会想起导演吗?
已经进入明年奥奖最佳纪录片短名单了。越南山区女孩的故事,各方面都很像国内的情况。前面很长一部分都随意而轻松,女孩与大多数山里孩子一样,不富裕,做家务,上学。只是有那么一个桥段觉得有点奇怪,那就是女孩在电话里与人暧昧聊天时,十四五岁的孩子,略成熟了点。直到抢亲的发生,不能说震撼吧,还是很有冲击力的。如果不是有镜头对准那家人,也许他们就真的把女孩抢走了。关键的问题在于,所有人都觉得抢亲以及十五岁结婚是很正常的,虽然老师苦口婆心,但山区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现实是女孩后来依然没有完成学业,早早结了婚。
SFFF,发现我喜欢的纪录片导演都是在苦难面前会忍不住打破the fourth wall介入的,有血有肉的导演。北越南的苗族部落里有小土坡,有炒花生,有红领巾,有猪圈和鸡群,那么多熟悉的景象和物件,关注东南亚这个角度真是找对了。btw扶持发展中国家filmmaker真的太重要了,这种片子只有insider才能拍,非常珍贵的平视角度人类学影像记录,节奏抓得特别好,日常化的罪恶便不是罪恶,片后和小伙伴讨论了好几个小时心情才平息下来
#DOKfest München 导演Q&A:“我想知道童年是如何消失的。拍完这部片子后,我找到了答案。”孩子们在过家家,父母们在做交易,这就是一桩婚事的全过程。所有的荒诞都在抢婚的那一幕达到顶峰。只想冲进镜头里,紧紧抓住她不松手,因为那一刻我仿佛看到无数奋力向上的女孩被身边的人亲手拖进深渊。
idfa|一个美而残忍的长诗,真实压抑不忍卒读。笛被抢婚者的家人强行拖拽了很远,她的家人和村民冷眼旁观,映射了女性的共同遭遇。母亲也是抢婚习俗的受害者,然而女儿被抢之后,她担忧的是她去喝酒的时候没有人手喂猪了。受害者变成加害者,与学校的女教师抢夺女孩的未来。笛美丽,乐观,难以置信地坚韧和执着于自由,她仍然还在雾里,劳作和学习,间或有一个烂醉如泥的父亲不停地提醒她:给我记住,你是个女人,不是男人。希望她不必重蹈覆辙,过上有很多钱和情人的生活,希望我们也不必再受类似的毒素记忆侵扰,希望我们已经动身离开父亲、母亲、姐姐和那个峡谷,早日被自由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