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larmingly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Black women are failed every year by the U.S. maternal health system. Shamony Gibson and Amber Rose Isaac were vibrant, excited mothers-to-be whose deaths due to childbirth complications were preventable. Now, their partners and families are determined to sound a rallying cry around this chilling yet largely ignored crisis. Directors Paula Eiselt and Tonya Lewis Lee follow Gibson’s and Isaac’s bereaved partners, Omari Maynard and Bruce McIntyre, as they fight for justice and build communities of support, bonding especially with other surviving Black fathers. Their tragic,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re punctuated with condemning historical context, showing that gynecology has a long-standing history of exploiting and neglecting Black women in America. In the arresting words of mother-to-be Felicia Ellis, “A Black woman having a baby is like a Black man at a traffic stop with the police.” She emphasizes that paying attention is paramount. Aftershock brings an unsettling reality to the forefront while uplifting the families, activists, and birth workers who are striving to br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legislative reform. These mothers will not be forgotten.
难过
最后介绍各个主角之后生活的时候,完全忽略了那几个以色列人,as it should be.
三个地方,珠峰大本营,朗塘村,加德满都,8.1级的大地震前后是天堂和地狱的区别。我记得15年听到新闻说尼泊尔地震毁了很多神庙古迹,当时更多的感受只是庆幸正好14年十月去过了尼泊尔,其它的没敢多想也不忍再看满目疮痍。灾难面前最有用的工具是希望。
三集精简到一集就好了,精彩纪实内容太少,渲染太多。网飞纪录片越来越水了。Katmandu部分政府负责人的言辞油腻又套路很败好感;以色列退伍登山客和当地人的冲突以及珠峰部分更好一些。
非常震撼的第一视角
含着泪看完。19年去尼泊尔旅行的时候,看到修复中的神庙广场,无知的自己并不明白尼泊尔所受的创伤和它的坚韧。记得毕业时被全校评选成”最有可能爬Mt Everest” 人于是我也憧憬了一下,看完我觉得且不说有没有能力攀登,想到尼泊尔的创伤和雪山上失去生命的攀登者自己很难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去攀爬。
最大的搅屎棍果然是以色列人和美国人
用三个场景和大地图无缝切换的衔接很自然。没想到重点是之后的人性冲突,救援机长过来一句“我是来救所有人的”大家相逢一笑泯恩仇真是绝了。有意不加滤镜地黑了几个 prick 也是让人会心一笑。旅店老板讲到老婆的时候真的很动人。这场地震因为有同组同事复述过亲历所以也算印象深刻,但没想到这么大的地震在人口密度那么高生存条件那么差的地方竟然死亡人数也只有汶川的几十分之一。但总觉得三条线都欠点火候浅尝辄止没有给这场灾难足够的震撼。三星半。
那几个以色列人看的火很大,在人命面前什么都是浮云好吗……
珠峰,朗塘,加德满都。地震下的生命与满目疮痍。
多线交织把握地还挺好的,稍微碎了一点。这里面几个当事人还有脸出来上镜头也是匪夷所思了。Yochai的一句话就四两拨千斤地deescalate的领袖能力值得学习。
喜欢灾难纪录片,灾难就像聚光灯把人的善恶美丑暴露无遗。三个地点的时间线交错,整个村子没了,埋在地下四天被营救,耽搁在喜马拉雅半山腰上。地球母亲抖三抖,脆弱立马原形毕露。永远怀揣谦卑之心。
在地震发生前一年去了ABC小环线,想到加德满都那些被毁的街道曾经也有我的足迹,更凭添了不真实感。直升机视角看到已经不能再被称之为村庄的朗塘,震惊之余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没想到尼泊尔人和以色列人的冲突成了整片最“精彩”的部分。原本以为故事走向会以决裂或伪和解的方式结束,没想到出现了一个“上帝”角色,以平等的爱救了所有的人。事实说明:在任何冲突中(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当局者不可能站在reasonable一面——无论有多么合乎情理(因文化差异而取不同定义),绝对的理性一定会消失。往往这种时刻,需要的是局外人;且代表着人类最慈善的quality,才可以摆平纷争。小故事,见大局势。(自认为当今社会无论大小事件均可代入此逻辑)
亲历者的素材是全片最震撼的部分,三个地点交叉剪辑,跳来跳去,反而弱化了每一个故事。
琅塘村被夷为平地。酒店老板娘。hiv携带者登珠峰。昆布冰瀑。贪钱的以色列人。还不错。介绍了这场地震灾难的一面。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想到去看冰川之前的那晚和朋友靠在走廊里看着山峰上的星星听着歌。也是长得差不多山谷里平静的小村子。那个对比照片看得我眼睛一酸….
来自丧系人类的费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类每天都想着要征服世界,和大自然对着干呢……
三条线,珠峰大本营,加德满都,langtang valley。第三条几个以色列人拿了废墟上的钱,当地人想揍他们,他们觉得有生命危险,叫来了以色列人的救援,机长来说了一句话就化解了矛盾。这片子上映估计全世界都想揍这几个小年轻。
珠峰上哪怕是余震重重情况下还要登顶的美国人和对山抱有敬畏的夏尔巴人;Langtang村村民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冲突是这部片子的亮点。要求救援人员带枪来的那个以色列人还真的是秉承了以色列对待冲突的方式啊,还好以色列飞行员头脑清醒。中立,人道和本土化就是人道主义行动要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