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剧质量还算上乘,奈何评分稍低。
从来没有去了解过辛弃疾,还记得上次知道,也是上学和时候,知道他是一代大词人,与苏轼、李清照齐名,所以一直只知道辛弃疾是文人,经过此剧再去了解才知他年轻时也热血、半生戎马。铁血柔情竟也能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生抱负,最终也不能实现,而至于晚年写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改编不是胡编,戏说不是胡说,《辛弃疾1162》还是在犯那些国产剧的通病。电影,讲家国大事时,非要穿插一些无脑的爱情桥段,对剧情的推动毫无价值可言。再者,国产剧总爱用女主的死,来激励男主的小宇宙爆发,从而打败敌人。这和十几年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区别。我们讲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民族的自信心不是靠一味夸大历史人物得来的。最后,结局草草收尾,虎头蛇尾。不推荐。
先喷后赞。
故事结构 以辛弃疾的视角讲述整个故事(其间虽添加了一些反派描写,但只是作为主角行为的反应而已), 从头到尾平铺直叙,略显单调。
主要事件 难度过低,完美继承了抗日神剧的敌我强弱设定,很多情节不合理。比如四凤闸一战,辛弃疾带领本部义军防守,几乎被全歼,此战金军兵力2000人,相信辛弃疾的防守部队人数肯定不止500人。 而在截粮一战中,辛弃疾却率领500人 完胜5000金军。若是奇袭导致金军大乱,尚且合理。但影片中虽然金军遭袭,但代到义军冲至阵前之时,金军已然列阵完毕,而金军主帅也能镇定指挥。结果辛弃疾正面杀死主将而胜。请问如此战力,此前四凤闸之战是如何惨败的。
再之 辛弃疾摔50精兵闯营斩将。。大白天,金军过万,营寨高磊,正面进攻。呵呵,别说辛弃疾,就是50名手持M16的特种兵进攻,也万无成功之理。那个王爷也是塑造的老谋深算、精通兵略之人。依凭营寨一阵弓箭,还不都成刺猬。 本片编剧抗日神剧的剧本写多了吧!
也因为主要事件没难度,相对于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相应削弱。某些段落有为了发生事件而生事之感。故事主题隐晦不明。
故事主题的表达,并没有在剧本中体现出来。影片更多的在堆砌事件,而影片展现的角度也引导着观众关注事件设计,而很少察觉出事件所表达的影片主题。辛弃疾所代表的家国情怀更多的是主角的嘴巴讲述阐明的。(这个问题,编剧与导演都有问题)
故事的人物设计有大问题。人物纸片化,且没有深入的挖掘。而人物间的情感与矛盾没有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很多时候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前因后果也没表达清楚。也就耿京、贾瑞这个人物鲜活些。
影片节奏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之感。导演对于各种场面的掌控力很强。快慢得当,深浅有序,称得上专业级。但缺陷也很明显,影片过于工整,欠缺惊艳之设计。
影片在展现人物情绪方面略显欠缺,很多地方略显生硬,未作精心打磨。主角辛弃疾的几处表达还是相对到位的。
作为一部历史人物影片,希望编导们在创作之时,作更多功课,设身处地站在历史和个人两个方面去描写历史人物,如此方能让观众信服。
本片综合来看还是优秀的,推荐大家观赏。
谢苗的电影越来越好了,这部《辛弃疾1162》,比那部《十三将士归玉门》强了很多!谢苗加油!中国武侠电影加油!
这部电影虽然比之前强了不少,但是以前的老毛病还是没改。一个是个人英雄主义过重,电影里有太多谢苗的个人打斗场面,这个反而会让人觉得辛弃疾只是个战斗英雄,而不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一个是战争场面实在有点寒碜,没有古代战争、战场的气势。尤其是那场八百义军对五千金兵的场景,实在是太简陋了,也有可能是剧组受制于资金吧。还有一个是结局有点仓促、有点过于夸张了。个人觉得不如这样设计:谢苗带领义军杀入金军大营,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挟持住了金国郡主,然后金国王爷用叛徒张安国,换取了金国郡主。谢苗一行大都全身而退,杀了叛徒为耿帅报了仇。事后金国王爷觉得谢苗统率的义军威胁过大,于是调集大军全力对付义军,谢苗最终带领义军冲出重围南归大宋。结尾这样设计,似乎更合情合理。
还有一点想吐槽一下,为什么谢苗电影中的儿女情长,总要以悲情收场?这个是让我觉得很不爽的!演霜花的女演员南笙,挺漂亮的啊,为什么就不能让她跟辛弃疾在一起?导演非得要把他们分开,这也太残忍了!♂️♂️♂️
故事本身挺好的,也很燃,也不知道是编剧脑残还是导演脑残,非得设计一些狗血情节出来让人骂。说几个地方:
1.贾瑞要给辛弃疾800人,非得砍价砍到500人,傻b么,和对方商量好了一定能取对方boss的人头?
2.能不能不要在刀光剑影的镜头里抱着深情对话,分分钟让人出戏啊,这么多年的臭毛病就是不改,是因为北影的教材是这么写的吗?!
3.最后又来了一出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好戏,直接把王爷干掉了,就拍历史上真实的场景,夜袭将叛徒抓回不就行了?真有这么牛逼,直接把金朝皇帝干掉,南宋不就光复了吗,还练什么兵?能不能拍点有技术含量的电影出来!
讲个故事漏洞百出,就知道煽情,多好的题材。如果不知道自己拍得烂,拿出来之前网上找几个陌生人给点评下不好么,除了你们,其他人都没瞎!
被小破站剪辑吸引然后发现的这部电影,原本没报太大期待,但是点开这部电影后,我逐渐沉浸了进去。辛弃疾是较为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已经算是一个固有的标签,然而电影展现更多的是幼安的另一面,他的少年意气,他的光复大志,他的忠心为宋,他的侠义孤胆……对于已经知道结局的我来说,看着他投奔义军,回京面圣,再临泰安…就像目送一位英雄逐渐走向悲凉的末路,幼安的一生没有霍去病那样幸运,纵使同样的少年隽杰,同样的惊才绝艳,可惜宋皇非汉武,终是壮志雄心,满腔热血,付于山水湖光之间,草草收场。但我又想,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吗?或许壮志未酬对于他来说算得上是莫大的悲剧了,可对于词坛来说,却又是词家之幸,所谓“文章憎命达”,便是如此罢。没有他的坎坷平金路,就没有他的壮怀激烈词,即使收复中原的理想最终失败,但他努力过,拼搏过,为抗击金军出过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就不负少年的自己。他身上拥有的对故国家园的深沉热爱,以及绝不妥协放弃的气魄,这样的风骨,是他之所以感动历朝历代,并为后世人所景仰追随的根源,也将同他的词一起永远照耀千古。人们不会忘记,在软弱的南宋朝,曾有辛弃疾这样一位将军,少时气凭陵,老来心犹烈,纵死志仍铁。
这是一部基本符合历史的电影,看到很多评价说电影瞎编,我只能说多读书,别把你自己的无知表现出来,50人冲5w是历史记载的,而且历史上可不是一个人回来的,其实这电影已经弱化了辛弃疾的战力。总的来说,虽然有一点小瑕疵(女主角的戏份比例不太好拿捏,比较本来就是一部纯男性剧)但是瑕不掩瑜,这还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也对最后辛弃疾恍惚之间看到女主的情景很满意“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大概也就是这样了吧。
三星,以资鼓励。
网络电影,艺术层面上本来也没有什么期望,中规中矩的套路,美术做得还行,小成本拍历史大题材,算可以。镜头语言还可以更加凌厉些,叙事节奏因为历史挖掘不够丰满而显得剧情凌乱,变成前后矛盾,逻辑不能自洽。
当然,电影是艺术创作,离不开虚构。我不知道创作团队是否按历史正剧拍的?如果是正剧,年轻编剧是不是应该读两本《宋史》,要不至少要请个研究宋历的教授来把关,或问问幼安公后裔;如果只是演义,那也无所谓,报道上不要出现“史实”的偏差就好。但这显然只是娱乐。
大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争使双方国力衰亡,这使女真族有了崛兴与建国的历史机遇。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建立大金。1120年北宋、金国订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约定双方出兵各以长城为界限:金兵攻取辽的中京,宋兵攻取辽的南京,夹攻胜利之后,燕云之地归于北宋。但北宋攻辽作战屡屡失败而终,实际由金国于1125年灭辽朝。
1123年,金国平州守将张觉发动叛乱归降宋朝。1125年8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逝世,其弟金太宗吴乞买继位,阿骨打次子完颜宗望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1125年冬天,金国兴师入侵北宋,宋金战争遂起,北宋割地赔偿称伯父。1126年8月,金国又兴师分两路南下,攻陷北宋东京。1127年4月掳掠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等数千人北归,北宋遂亡。北宋时期的京东东路包括济南府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以及淮阳军等也正是1127年沦陷的。金国废除京东东路建制,在此设置山东东路,这也是行政区划上第一次使用山东这个名字。
1130年,宋高宗赵构向金帝上降表称臣,南宋成为金朝属国,割地赔偿。1149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弑君而篡位称帝,为人残暴狂傲,淫恶不堪,杀人无数。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迁都至中都(今北京),他认为金国的兵力足可以把南宋全境征服,遂即开始经营汴京,签发中原丁壮,征调民间马匹,并把军队逐渐向河南调集,为全面侵略南宋的准备。到1161年夏,完颜亮又把政府迁徙到汴京,九月间便对外号称60万的兵马,分为四路大举南侵。这便是影片的时代背景。
南宋从1141年收回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员大将兵权,绍光议和后,二十年来从未作过抗战的打算和准备,老将劲兵也全在长期之内被赵构、秦桧摧残净尽。1161年,金主完颜亮对南宋发动侵略时,南宋又一度惊惶失措,宋高宗赵构想逃到海中去避难,临安府的居民也都逃遁一空。完颜亮亲率主力,自南京开封府出发,长驱直入,进抵长江北岸,打造战船,准备自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渡江。当时,中书舍人(相当于皇帝办公厅秘书)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代表朝廷到采石慰劳军队。他在采石见形势危急,毅然宣布宋廷抗金命令,犒赏军队,动员将士决一死战。同时,又组织当地民兵和群众进行支援,使采石一带的防务顿形好转,成功阻遏了金军渡江南进。由于金国内乱的爆发,金兵被迫撤军北还,各地义军也纷起响应,宋军乘势收复了许多州县。采石之战是宋金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也是虞允文的封神之战,成为辛弃疾的偶像。
当时的金国控制的山东东路,太行山以东的忠义民兵乘机蜂起,大名路大名府(今河北邯郸)的王友直,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宁海州的开赵,率众十余万;山东东路济南府的耿京,率众二十万。
1161年初,耿京等6人在济南府揭竿而起后转入东山(今山东昌邑),发展了几十人,竖起抗金大旗。此时,金主完颜亮自燕京迁都汴京后,金朝大兵集结在沿淮一带,山东空虚。耿京遂率起义人马南下,占领了泰安军及其所辖莱芜县。此后,蔡州人贾瑞也带几十人过来投靠,归附耿京,建议以起义骨干为各军首领,让他们分头招纳起义军民。这一策略获得成功,起义军日渐强大,就是在这时候,在济南府以南山区的辛弃疾率义军2000多人投奔耿京,并游说朋友和尚义端也带了一千多人过来投靠。义军很快发展到了数万人,收复了密州、日照等处。9月时,起义后的王友直也派人前来表示愿意受耿京节制。耿京在收复了东平府(今山东东平),也叫天平军后,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了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进而攻占了兖州和郓州。义军队伍很快壮大,迅速发展到了二十五万人。年底,又攻下了济南府和淄州。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耿京虽农民家庭,但是别忘了这是孔子的齐鲁大地,没像影片中那么大老粗。
耿京天平军在辛弃疾任掌书记后,仿照南宋禁军的编制组建,有左右军、策应右军、游奕、踏白军等建制,其将官则有副总管、统制、统领、正将、副将等。义军的众将大都是独立成军各有部曲的,辛弃疾虽为耿京掌书记,亦仍自统一军,所部先有两千余人,归耿京后发展到万人以上。贾瑞被任命为诸军都提领,管理诸路军马一行事务。而叛徒张安国、邵进所部,在耿京军中力量较强,自成一军,后来张安国叛降金国时还统率着五万之众。
一天夜里,义端叛变逃走到金国,并偷走了由掌书记辛弃疾掌管的“节度使印”。耿京怒不可遏,欲杀了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如果追不回来帅印再处死我也不晚。辛弃疾在义端叛逃金军的路上追到他,斩其首级,拿回了帅印归还耿京,这也使得他格外受到耿京的器重。
山东耿京起义军做出的另一项重要决策,就是归附南宋。
在耿京起义之初率先加入其行列的辛弃疾,是一个具有军事韬略的英雄人物。他以知识分子一员参加农民起义,已经是一桩惊世骇俗之举了。尤具远见卓识的,是他在起义伊始,便建议耿京“决策南向”。在辛弃疾看来,中原起义若没有南宋正规军的支持,是很难单独坚持战争的。女真贵族不论哪派得势,很快都会集中力量对付起义军。义军的人数虽是不少,然而编成未久,缺乏训练,如果独力来抗拒久征惯战的女真铁骑,那是一定要遭遇到困难和危险的。因此,辛弃疾劝说耿京,应当归附南宋政府,以便在它的节制下,和南宋官军遥相配合;一旦如在山东实在无法立足,即可将全军调往南宋辖境之内。
1161年11月底,金主完颜亮被杀,当耿京得知此事,并得知金朝南侵大军安全北撤,南宋方面并未出兵追击时,必定感到事态的严重,这才决定派贾瑞和辛弃疾为代表,同南宋政府取得直接联系,并决定由辛弃疾负责向宋高宗陈述起义军的各项建议和归附事项。
1162年1月18日耿京派义军都督提领派贾瑞、掌书记辛弃疾等11人去见宋高宗赵构,上奏归附南宋一事。1月22日,恰逢金军进攻两淮,宋高宗赵构出外巡视犒劳军队,在建康府(今南京)与张浚等人商议战事。辛弃疾一行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时,经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引见,宋高宗赵构在建康府召见了贾瑞、辛弃疾,感到很欣慰,表扬了耿军等人忠义。
辛弃疾决策南向的本意,是使起义军接受南宋政府的号令和支援,推动敌后战争的发展,即所谓“就战其地”,配合南宋正规军收复失地,而非将起义人马带回南宋境内,这才是“南向”的主旨所在。朝见宋高宗赵构时,聊的也是这个。当然,影片中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听起来也挺爽的,我也意淫了一把。可是,已成杯弓蛇影的南宋当局,只寄希望于敌不来犯,却不敢北向发一兵一卒。于是,在宣布了耿京等的正式官职以后,便顺水推舟,把他们又遣送回山东复命去了。1月26日,朝廷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忠义兵马,贾瑞为敦武郎,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另外,义军将领被补官的还有近200人。
然而,在辛弃疾等人北上复命途中,不幸的事件发生了。义军首领张安国被金国收买,背叛了浴血奋战的义军将士。张安国、邵进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杀害了耿京后,带走了属下约5万人马叛逃金国,并被金国安排在济州(今山东钜野)出任知州。
辛弃疾等人回到海州后,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约上李宝、王世隆、马全福等50多人,径直杀向济州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国部属在醉生梦死,辛弃疾等人立即要与张安国会面,张安国猜不透他们的来意何在,便出来相见。辛、王两人连忙把张安国缚置马上,声言要他出郊议事,并向济州的驻军宣称,南宋的10万大兵立即到来了,劝告大家从速起义。驻军中有很多人原是耿京的旧部,所以当场便有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辛弃疾等人便率领这上万的人马渡河而南,向着淮泗地区直驰,将张安国先押送到建康府,后又送往临安府,审明了他的变诈反复罪状,绑赴刑场斩首。
占据数州之地,坚持半年之久的山东起义终告失败,其原因首先当推叛徒张安国叛变导致起义军解体为直接原因。金国内讧,金主完颜亮被杀后,南宋政府本应认清形势,抓住有利时机,鼓舞士气,追袭金人败北之师,联合山东忠义,收复失地。可是,怯懦的南宋当局计不出此,竟使金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腾出手来从容对付内乱。对于南宋王朝的贻误战机,断送民众起义的行为,辛弃疾曾在《十论.观衅第三》中写下了如下沉痛话语:此机不一再,而朝廷虑不及此(指未曾利用中原起义和金主亮溃败的时机),中原义兵寻亦溃散,吁,甚可追惜也!”这正是山东起义失败的症结所在。赵构只要还当皇帝的一天,就不会想着北伐的,“九州归一,山河一统”,太意淫了。
1162年7月,南宋高宗赵构禅传位予孝宗赵眘,自已当太上皇去了。宋孝宗赵眘锐意抗金,刚即位,便宣布给岳飞昭雪,召回抗战派张浚、胡铨等人,同时驱逐朝中的秦桧党人。1163年,张浚督师北伐,各部相继战败后,宋孝宗被迫与金军议和。宋孝宗是位有志青年,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在北伐中遭受失败后,忍辱负重,埋头发展经济,百姓生活安康,史称“乾淳之治”。此后,宋金之间又有40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
以上才是史实。
至于影片中的霜花、榔头、金王爷完颜拔速、金郡主完颜成袂、金将忽尔巴等人及情节皆为艺术创作所虚构,史上并无这些人物,也不可能以50人深入5万人敌营绑人还杀了主帅,这只能是仙侠电影。那5万人还是原来的义军,被张安国带过去金国的。而贾瑞也是农民义军首领,人物设定应为历史中辛弃疾的同学党怀英。
演义是根据史实由一定逻辑性假设出来的事件,所以该片只能视为娱乐改编,不能算历史演义。编剧应该读点宋史,具有一定的历史观,而不是看那些自媒体意淫就开始剧本创作。你的历史坐标是人民还是国家?是文化还是种族?宋金战争在当时是对外作战,但在今天的意识形态下又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内部战争。 “九州归一,山河一统”是为了什么?这是影片需要回答的问题,这真不是简单的宋金之战还是汉满之争的简单对立问题。
辛弃疾家当时在济南城郊东南的四风闸,不是影片中的四凤闸。四风闸,因地处赵王河建有四个闸口而得名。辛弃疾起义在济南的南部山区,不在四风闸。编剧还是不能看着百度和自媒体就写历史剧本的,一定要读史。辛弃疾是在健康府见的宋高宗,不是临安府。其它的山东东路中的历史地理学问题就不较真了。
其他演员都不熟,就不说了。但是用谢苗饰演辛弃疾是不是值得商榷?选角导演真的找不到年轻身高且稍微能打的演员了吗?个子是不是差了点。。。古人对辛弃疾的描写:身高体硕,壮健如虎,红颊青眼,目光有棱,背胛能负,臂力过人。唉,说点什么好。
辛公稼轩,名弃疾,1140年5月18日卯时出生在济南府四风闸,金牛座。
幼安公,原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世代将门,先人为秦国将军辛胜,汉朝破羌将军辛武贤,左将军辛庆忌等,乃陇西郡望。魏晋后因政治原因,举族迁至晋阳(今山西太原),门风由武人义烈向文士调整,以文为主,以武为辅,并在南北朝至隋唐发展为晋阳士族。先人辛茂将官至唐高宋宰相。济南始祖辛维叶在北宋时出任大理评事,后迁至济南,世代在山东为官。祖父辛赞公,亳州谯县令,海州刺史,知开封府。1147年,辛赞在亳州谯县任县令时,辛弃疾已经到了读书的年龄,也跟随辛赞在谯县任所拜金代诗人刘瞻为师,期间与党怀英同窗。党怀英比辛弃疾大七岁,因两人才华不相上下,亳州仕子朋友圈便将两人相提并论称“辛党”CP。1149年,辛弃疾与党怀英师从金朝文学家,政治家蔡松年。辛弃疾词力大涨蔡松年功不可没。至1152年,辛党二人同窗五载。后党怀英在金朝入仕,官至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好基友因政见不同,在青年时分开后,此生并无再见。
1153年,辛弃疾领乡举,乡试中选。1157年,辛弃疾趁参加进士科应试时到燕京考察地形。同年,辛弃疾成婚,娶妻赵氏。后生辛稹公、辛秬公。透露家谱会不会被打死。
所以,小编剧稍微读点书,辛弃疾和李霜花就不至于在革命时期就着急出轨,不出轨霜花即不会死。虽然辛弃疾后来三妻六妾多侍女生九儿二女,但那时候真没有乱搞革命友情,亦不可能在战场上纳妾。
1161年,辛弃疾组织了二千人在济南以南的山区起义,后投奔耿京义军。1162年,辛弃疾南下归附南宋。此后,辛弃疾被南宋政府派往江阴军(今江苏江阴)任佥判(州长秘书),开始了其政治生涯。
以上。
整体不错的,但国产电影有个通病,不管什么历史,什么战争,但要加一点儿女情长,最后看一段女主被射死了辛弃疾爆发小宇宙杀疯了,这有点尴尬,就想到了攀登者最后山顶告白,现在主旋律都要谈个恋爱上战场,但女主会杀敌是个女英雄,这点值得表扬的,辛弃疾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英雄,一生都想着收复故土,死前还喊着杀贼杀贼,电影最后有点夸张把金朝王爷给杀了,电影可以适当的演义,历史已经过去,但演义里可以给失意英雄的一个杀贼成功的结局
可以
情节基本符合史实,辛弃疾人物的英雄气过重,加入女主霜花让辛的人物更充实,家国恨儿女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众里寻她千百度,陌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细雨骑驴入剑门的的陆放翁是好友;词风相似,但比陆游更多了份慷慨激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是个人才。
网大而已,胡编滥造,把辛弃疾换成霍去病这个故事也能成立,换成成龙也能成立,根本没有标识,没有那种文人气度,简直一个糙人,根本没有人物弧光,所有的事光靠想就够了!羊头狗肉罢了,整个故事散单至极,不过网大尔耳
作为网大,算是很不错了,题材也难得,但是辛弃疾,这样一位人物,描写成一个动作英雄,还是太薄了
辛弃疾之边疆往事。这换个人也成立啊,还有演员也太丑了吧
辛弃疾这种猛人,这网大的阵容和水平还是配不上啊
剧情略干瘪,布局散乱。然后,总体就有点蜻蜓点水了…… 士子情怀、英雄气概 从来都因为知音零落而败给短视的小农思想。底下的人本来就愚昧,当脊梁被轻易折断,更不知何时可进步了
燃!如果这电影能在影院中看到,那该有多好!
三星全给武指。
给霜花四星。换下裙裾,穿上短褐,征战沙场。对辛弃疾,她温柔专一,对国家,她忠肝义胆。霜花坚强勇敢但内心柔软,有温情也有大义。南笙演绎的很好,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演员表演部分还算合格,但感觉受经费所限,几场交战戏呈现的都很局促,尤其最后与对方主帅过手太儿戏直接就KO了,有点可惜了。
网红脸很影响观影体验
冲着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名号而看,也想借此了解南宋抗金那段历史。因为本片没有上院线,原猜测是剧集水准,实际比预期要好,尽管男主角的形象有偏差,但剧情主线基本尊重历史线索,能让观者很清晰理清要点,战斗场面下了本,带动民族情结有点燃。
质量还算可以了,但质感上 ……那就是辛弃疾打了近一个时辰小怪兽。
结局五人入万军给魔改成那样。。。好歹是少数值得佩服的沙东人啊
这部剧也符合史实,谢苗也可以,比那些小鲜肉强好多倍,总体来说值三星,比最近上映的那些网大都要好看
其实,想想杨家将,岳飞什么的被玩坏成了什么样子,就知道市场对于“民族英雄”的渴求到了什么程度。于是,辛弃疾这个可以打的IP就被刨出来当战神,也是顺应民心了。从洪熙官里的小谢苗,到现在每每出演动作片,却老有一种路子不太正的感觉,但是至少比王宝强一身恶毒戾气的强,看看什么时候能翻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