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这电视两年前看过一次。。因为没接触佛法所有的一切都停留在表面。。这几天重新观看了一遍。。才发现一些道理。。虚云老和尚出生在富裕家庭,从小对佛法就感兴趣,长大后家里还给他娶了两个老婆,如果按照一般人讲这应该是衣食丰足无有欠缺的生活了,对虚云却不是,因为从小对佛法就感兴趣。。了解的越多会发现世间有多么的苦,于是走向了跟佛陀一样的路。。舍弃家庭投入苦修,证悟空性。。据说虚云老和尚是某个大菩萨转世。。带着使命来的
2 ) 独步百年
苏格拉底说,自律是一种美德。自律到习惯成自然,乃至乐于自律,则是更加难得的美德。所以佛家有故事,说八百禅和子一起坐禅制服毒龙没有成功,而一个律宗和尚一个响指就把毒龙解决了。
虚云虽是悟禅出身,但其实一生恪守戒律,他的生平就像行走的佛典。百年如一日的稳定修行,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就是行走-修庙模式,从未停止过。其实就像不断在践行《达摩祖师》里重建和舍弃自修室的情节,从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地方和成就。
每要去一处,就不远千里万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去,路上或化缘,或以野果野菜充饥,衣食住行皆为最简,感官体验皆无从执着。每到一地,就择一破庙,多半只剩地基,就开始慢慢一砖一瓦开始堆砌建设,一般会很快得到信众支持,几年内建设完,便毫不犹豫向下一地慢慢走去。
从当时后山三年养成野外生存习惯,从当初震撼人心的普陀山到五台山的千万里拜山养成无所不至的脚力和毅力。
赵州禅师的道是吃茶,黄檗禅师的道是当头棒喝,虚云的道就是行脚修庙。这种不断走来走去,不断经历很多但毫不执着的情况,还有阿甘,这样的人总是很吸引我,用缓慢有序的行动不断做下去,不执着结果,不执着过程。
就像日本有个号称最幸福的夫妻的纪录片,其中一位老人留下一句话:要缓慢但坚定地行动下去,实现目标。
在虚云或者阿甘这样境界的人,自律或者说日复一日地行动,就像呼吸一样真实自然,不执着,只是每天很慢地很自然地做下去就可以了。真正的自律或者美德,应该是这样的,清静自然,舒缓有序。
3 ) 安身立命,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4集:注意寺院仪式和作息;5集:修身只是自了汉,我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出世间而不离世间的境界;6集:重心不重相,上报四重恩(佛恩国土恩众生恩父母恩下济三重苦,行人之所难行忍人之所难忍;7集:胸有成竹的忍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博大的涵养,广阔的胸怀是站在更高层次上的宽容;11集:上鸡足山的机锋较量;19集:只要有佛缘,人气有了什么都有了!
安身,如何定位自己,将依于所扮演的角色,而安份地把现前所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尽心尽力的诠释,表现出规规矩矩的模样来;如果,更能从角色的内涵,培养依佛陀所教,依佛陀之法的甚深修养;那末,便可以称得上安身了!
立命,任听所谓的命中注定,即凡俗者沦落“未知”的窠臼之中;若如是,将止于悠悠放任的日子,耽于畏缩恐惧的心态之下;当知行者学佛,立命之道,全在唯自心的修养,依正念而思,正行而为,践履六波罗蜜法,立慈悲喜舍之心;则慧命如拨云见日,身与命、常住湛然清净之境界里!
因此,千佛山的格调,以“清净、庄严、淡泊”配合“不管人家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对;做对了是应该的,做错了赶紧忏悔。”以之为“行道”的家风,即是既能安身,复能立命的指导原则;可以使行者于修养的过程中,从凡入圣,从业入道,以至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殊胜之境。
安身立命,肯定于因何不能安,不能立;于身者,因何欠安?于命者,因何难立?自己的身命,因何自己不能主宰?是谁、促使其不能安?复又促使其不能立?行者学佛,当知华严经中所说: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自己之身,自己之命;唯自己之心,依教如法,正念正行,即得身安命立。亦如心经中说: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作为,必然远离颠倒梦想;久而久之,何愁不得究竟涅槃,常住如佛如菩萨般的绝对圆觉之果位!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颇引人深思,这使我们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间性。在《心地观经》里说:四重恩是: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国土恩)。四、三宝恩(上师恩)。三途(三涂)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一、苦苦——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二、坏苦(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三、行苦(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一、四重恩
四重恩是: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
1、父母恩:
一个人来到世间为人,首先是父母之恩。十月怀胎,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养子方知父母慈。到了一定的时候,自会领悟其中的含义。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慈祥的父母,孝顺的儿孙。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来说,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恩,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为了对众生的报答。报众生恩,有了这种意念才有人与人的平等关系,互相尊重,互相照顾,建设文明的社会。
2、国土恩(国王恩):
报国土恩。我们赖以生存的国土是无私的,山川,水土,粮食,矿藏,传统都是国土对人们的奉献。使国土庄严是我们报恩的职责,也是我们为后辈应尽的义务。
3、上师恩(三宝恩):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是人们的上师。三宝之恩自不能忘!
佛法僧三宝是佛教徒认为最重要的,但经典里却把父母、众生、国王放在三宝之前,可知一个人如果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众生的护持之恩、国家的安定之恩,那么这个人说他竟能报答三宝之恩就很难真实了。
4、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劝发菩提心文》说:“我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互为眷属、父母、六亲、乃至师友。而彼众生常为我身作大饶益,或顺我志,令我欢喜;或逆我志,令发道意;又能示现一切极苦相貌,令我惊觉,不生贪著,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众生恩德亦复无量,不可言说。”尤其是“上报”这两字应该记住,修行者若把自己摆在众生之上,只能“下化”,不能“上报”,就扭曲了佛的教化,因为若无众生护持,不要说修菩提大道,我们连活着都十分艰难呀!真是令人动容的见地! 我时常惊醒自己:面对众生,要牢牢记住“上报”两个字。
一个人明白了做任何事无不是为了报恩,那就真正地、自觉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位置及生活的目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以同样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的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为感觉自己占有了同胞们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
上师恩、国土恩、父母恩、众生恩。报恩无尽啊!
由此可知,忘恩负义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知恩报恩是「行好事」的先决条件,这是「行好事」的大根大本。在佛法里面,到什麼地位的菩萨才落实知恩报恩?《大智度论》说,知恩报恩是二地菩萨以上主修的课程,所以二地菩萨才真正落实了。回向偈只有八句,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占了两句,因为这两桩事情要紧!古大德、诸佛菩萨、法身大士确实受人滴水之恩,必定涌泉为报,对於恩德念念不忘,所以我们尊称他为佛菩萨,尊称他为法身大士。
二、三涂苦(三途苦):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1、三途(三涂):
就是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
贪嗔痴称为三毒。有这三毒,就堕落到三途。
2、三涂(途)之苦:
苦有三苦、八苦(三途苦,八难苦)。
何谓三苦?乃三界中一切众生所受之苦也。
①、苦苦——
此乃欲界所受之苦(单指人间言)
三途(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自不待言,就是生存人道,以感有漏之身,有生老病死,已名为苦,再遇到其他苦的环境,如冤憎相会,恩爱别离,所求不得,乃至天灾人祸等苦,一切众苦追迫,苦上加苦,故谓之苦苦。譬如畜生已受痴昧无知之苦,更加被人鞭打、宰杀、烹煮、食啖等苦,其义相同。
②、坏苦
(坏是坏灭,苦乃迫恼之谓)
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但是非永远,有败坏的,如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人虽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乃其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堕落之日,其时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失威光,四、腋下臭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盘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等......’。就是色界的初禅天得......此乃世间有漏之禅,终有变坏之可能,当其定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坠落,此即坏苦也。
③、行苦
(行是迁流不息生死无常之意)
此乃无色界天所受之苦,此天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虽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八万四仟大劫,然而寿满定尽之时,还要堕落轮回,其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莫可言喻!“智度论”云:‘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其痛苦可知矣。虽未堕时,也不免常受行阴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
4 )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后人的楷模
刚刚看完百年虚云,反而没有断断续续追着看时复杂的心情。
每每看到虚云长老面临各种挑战,都不禁十分在意会他会如何应对。作为电视剧,一定有他或缺漏或夸张的地方,毕竟当年的事不可考,剧情也不能说全部真实。但它所表达的虚云长老的精神却不由让人肃然起敬。
我接触到佛 时日尚短,对大德高僧的了解并不多,虚云长老的一生,起起伏伏,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年代,却一直保有着一颗平常心,更不得不让人膜拜学习。
作为一介凡夫,处事,做人,时时刻刻都容易被各种思想,事物,感情所困,浑浑噩噩而不自知。终于历经千幸万苦得证正果,完全可以自由自在,但却选择了不辞辛苦,为苍生黎明百姓谋福祉而奔波劳碌一生。这种境界非常人可到。
百年虚云,虽是电视影剧,又不是一般的影剧。
看它也是看自己,想象同样遇到这些困难,自己是完全做不到的。更不由得想要学习虚云长老的精神。
无论是否修行,佛所提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却是每个人都当学习并奉行的。
有机会,我还会再看一遍,去了解这种菩萨道的精神,在去找些虚云长老的真实史料做参学。
5 ) 半懂不懂的看《百年虚云》
我真的很迷茫,看过之后还是眼前有一团云雾。追求禅宗的虚云和尚,他少年就以六祖慧能法师为楷模,所以求佛出家。看最后一集时我特别不明白那几句话,还请指教:
当虚云遇到山上一辈子种树的“老树神”时,他俩在茅棚有一番对话,老树神说他一辈子种树无欲无求,115岁的虚云听了很感慨,他说:“我这一辈子都在求,原先为了求觉悟住岩洞,后来为求报答母亲恩跪拜五台山,在后来求各种有利他人的世间事。。。。。。。”他说这句话的感慨神情我就回忆到之前发生的种种事情,感觉到虚云法师虽然出家了,但是百年沧桑仍然艰辛呐~~
为什么他要说他一辈子都在求?他和老树神的无欲无求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种人生状态是什么意思?
当虚云说“人这一辈子苦啊,苦才是人生嘛。”老树神马上就说;"哈哈,这么说,我没有人生啦,因为我不觉得苦。我每天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没有什么苦啊。不跟你说了,我该吃饭去喽。”
虚云笑着说:“对,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这住茅棚就等于住大厦。”说罢他们高兴的走了。
为什么要这么说?这是什么人生的道理啊?
最后,120岁的虚云离世,他嘱托弟子,其中说:“把我的骨灰用面糖裹成丸粒,投入水中,与水族结缘。”
与水族结缘这个有什么道理吗?
PS: 虚云法师心地慈悲,功德无量,最重要的是他那份恒心。虽然我体会很浅,感恩法师,阿弥陀佛。
6 ) 众生有情
打了一次很失败的地藏禅七,听课的时候,听到讲说虚云老和尚,我开始对这些高僧大德想要有一些了解,所以去查了他的传记和经历,说虚云老和尚是憨山德清的转世,发现虚云有一部电视剧叫百年虚云,刚好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没想到一下子就看进去了。
这部电视剧从虚云出生开始,按照他的大事纪年表,把一些很经典的,可以戏剧化的情节拿出来演绎。比如说他小的时候他奶奶就诵经,他在旁边听,就很有领悟。再到他父亲要他娶田谭两家小姐,经历了婚姻,再到他离家去做和尚,做了和尚,在岩洞里面苦修六年,四处游历。为母祈福,从普陀山开始,一路朝拜到五台山,历时三年。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上个月去普陀山时,在法雨寺旁边见到了一位朝山三步一拜的和尚,他仪态很庄严,我看了也不禁心生仰慕。
后来虚云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开悟,开悟后游遍名山大川,陪伴慈禧,从北京逃到西安,去恢复各个祖师道场,到他在鸡足山,因为邪教盛行而正道。后面又遭遇了抗日战争和内战,他保护老百姓,修复云居山的道场。到他120岁圆寂。
虚云的一生真的是非常的波澜壮阔,而这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名高僧大德修身济世的慈悲。我以前总是认为说,禅宗修禅开悟是为了求得自身的解脱,但是看了这部电视剧,我突然间意识到,其实学佛,也是为了对众生有情,对众生慈悲。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人了。虚云老和尚说,佛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些话,三岁小儿都识得,但八十老翁做不得。学佛,可能就是一点一点在修正自己。
这个剧的制作真的很精良,我实在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演员从小演到大的,他这个化妆可太太太厉害了。另外剧里面的音乐都非常的好听,比如说片头片尾曲,还有有一个插曲叫老和尚,非常的活泼,片尾曲的楞严经,这个声音一直一直在我脑中萦绕。
顶礼虚云长老,了不起的大德高僧。
为什么这样的好电视剧越来越少 而且审查的越来越严呢?
百年虚云一台戏,一声钟鼓一片情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果然还是这样的片子对我胃口。以前常常为成家还是独身修行两件事而犹豫,后来突然有一天想明白了,想成家又没有让我心动的对象有什么好想的,想修行可是心还不够纯净明朗更无需多虑,一切有如天意注定般,一丝一毫勉强不得,我只要过好当下,做当下最想要的抉择就好了。
“心中有佛,出入聚散无非因果。”
所有的磨难都是考验你自己的道心,只要你自己一心不乱,用功办道,散了的,还会再聚,失去的还会再来。该做的事情要做,有的时候等也是在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空并不等于无。什么是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什么是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是清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79 qtmd
虚云大师120岁寿,101年僧腊,一生传奇,可谓近代四大高僧之首。自作诗云: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找个法侣,一起抄经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
仅管那配乐、情节有多处雷,坚持看下来,还是被感动好几回
观剧过程中数次落泪,为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喜舍感怀不已。电视剧编导演俱佳,国产电视剧难得的佳作啊!阿弥陀佛!
感恩。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情
尹治扮演的出世,李起厚的扮演入世,气质选的真好啊!
2002年拍摄完成,2009年首播,候审7年。虚云长老,人间活佛。
处处是修行啊。
最让我敬佩的师父!
空不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