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魅力往往来源于他的神秘,来源于他身上有太多的未知领域等待你去探寻。就像影片中的两位男主角,来自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长大,对彼此的好奇很容易上升为相互的吸引力。而且,年龄差本身也是一种有趣的能够产生美的距离。只是,不排除有些大叔,掌握不好这种独特的优势,反而展现的太过油腻。
如果一个人不停的学习和提高自己,无论是看书读报还是在工作中过关斩将,那么他身上的魅力肯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如果不注重提高自己,只是长的年龄,那多出来的皱纹和赘肉就只是衰老而已,不会得到年轻人丝毫多余的尊重或敬佩。影片中的大叔出过书,还是纽约时报的撰稿人,这种阅历和层次的人自然是不乏吸引力。哪怕是皮肤松弛,头发稀疏,但是他接受的教育,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让他知道什么样的人生值得,会在年轻人迷茫的时候给出比较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别的不说,我觉得影片中大叔对袜子的收纳方式,对我来说真的很有用。《单身男子》中的大叔过的太奢华,每天起来都要换新衬衣,与我而言可操作性不强。还是本片里的生活比较亲民一点儿。无论怎样,生活是自己的,不能太将就,能讲究的话就讲究一点儿,比如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舒适,在餐饮的消费上稍稍考虑下品质,出门在外注重一下仪表和服饰。我希望自己老了以后,也可以跟得上时代,成为一位值得年轻人尊敬和学习的人。
关于爱情,正如影片中所传达的那样,一旦遇到了那个对的人,你曾经信誓旦旦的爱情宣言都将崩塌,因为你以为和你想象出来的都不是爱情。爱情像是看不见的电波,它没有任何样子,也不会有特别明确的定义。那个人出现了,爱情也就来了。
另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sublet》《我思念你》《痛苦与荣耀》里面的人物都是艺术圈的人,就连《单身男子》的导演也是大设计师,我想,这也是这些电影评分高的原因之一,影片自有其不可无视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特拉维夫真的挺美的,有机会的话真想去看看,到那里的海滩上晒晒太阳喝瓶啤酒吹吹海风。
如果《周末时光》的周末延长到五天、发生在特拉维夫、主角是两个相差30多岁的男人——它就变成了《分租》。
《分租》是以色列导演伊藤·福克斯执导的第七部剧情长片,讲述一个温柔挠心的故事:一位想要疗伤的中年作家迈克尔从纽约飞到特拉维夫,想用五天时间体验当地生活;他分租了年轻学生房东托默的公寓,在发现托默无处可去后留出沙发给对方,并且让他成为自己的向导。这段错位关系衍生出一段意外治愈的旅行…
跟《周末时光》一样,《分租》是关于两个陌生人的感情。但不同于前者通过夜店约炮就能一蹴而就,后者却是建立在游客与向导、房东与租客的身份框架中,关系的解构经历了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电影根据旅行天数使用章节体结构,一天代表一章,通过五个章节次第渲染出两位主角的关系变化:
第一天,是戏剧性的初见与尴尬的交房,以及迈克尔走马观花式的游览;
第二天,因为一顿早餐,迈克尔无意走入了托默的世界,参观到最生活化的特拉维夫;
第三天,海边的聊天暴露了两人爱情观上的巨大差异,并直接导致当晚火辣的3P脱轨;
第四天,打算提前退租的迈克尔和托默前往农庄拜访托默母亲,在交心的晚餐后两人交欢;
第五天,托默亲自下厨给迈克尔做早餐,两人在机场道别。
前戏太长?后续太短?然而旅行中的真实艳遇大抵如此。做爱是因为不会相爱,再见后是再也不见,不是所有人都能像“爱在三部曲”那样约完九年又九年。跟大部分旅行炮相比,《分租》追求的不是天雷勾动地火的浪漫,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治愈彼此。两位主角有着各自的遗憾:迈克尔刚经历代孕失败和来自父亲的否定,对自己能否再为人父充满不自信;托默看似洒脱不羁,但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年长男性角色在生活中长期缺位。正是由于这种互补性,两人走近的过程不只是多巴胺诱发的化学反应,更像是一种相濡以沫的代位亲情。当他们在高低流淌的“One Day”歌声中做爱时,当松弛和紧致的两具身体在橙光下温柔缱绻时,各自缺少的人生经验亦得到填补——XXOO的是肉体,情感的内核却是父子;诚如影片所说的,温柔缠绵的吻比酣畅淋漓的性更值得回味。
人在不同的年纪会有不同的心境。拍《我的军中情人》时的伊藤·福克斯对爱情有着轰轰烈烈、生离死别的领悟;十年后到《我的军中情人2》,恋爱变成小火花,角色也带着中年人独有的小心翼翼。这种与时俱进的代入感在《分租》中尤其明显,某种意义上迈克尔就是福克斯本人:他相信单一配偶制,把组建家庭的渴望埋藏在心底,对e世代轻而易举的约炮感到不适应。他平和的看着时代扬尘而去,曾经掀起艾滋风暴的怒吼转化成替年轻人收拾衣柜的絮语。这个年龄段的同志可能并不需要一段伤筋动骨的爱情,他们只需要一趟释放的旅行,就能把生活像袜子一样叠得整整齐齐。
《分租》拍摄时新冠病毒还没有碎片化这个世界,畅通无阻的旅行还不是奢侈品。一年前那个陌生人可以贴面问候、好朋友可以勾肩搭背、机场人声鼎沸的旅行环境,现在看恍如隔世。但福克斯的倒带没有止步于此,电影的世界观更像被拉回到了四年以前,仿佛川普从未上过台,右翼没有把持地缘政治,巴以依然存在民族和解的可能性。电影中以色列舞者和巴勒斯坦男友的一段狂暴爱舞,用不断推开和抱紧来隐喻两个民族纠缠千年的历史。更直白的则是托默对待偷自己自行车的阿拉伯人的态度,他情愿用自己的方式追回自行车也不想惊动警察——因为“警察会种族歧视阿拉伯人”。导演的心境也许在改变,但从《水中漫步》、《泡沫》到《分租》,跨越民族的人文关怀从未断绝。电影结尾,托默骑着失而复得的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骚气的粉红羽毛一晃一晃,那种雨过天晴的心情就像看着2020美国大选尘埃落定。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需要一趟分租旅行,在陌生人的轻轻助推下重新开始生活。希望那一天不用等上太久。
很有意思的文艺片,正如影片所展示的城市被男主角评价为是一个矛盾体一样,这部电影似乎在传统/反传统之间来回讨论:行为穿着得体稳重的中年作家是传统的,活力前卫开放搞艺术的电影学院青年是反传统的;异性恋是传统的,同性恋和同性婚姻是反传统的;双亲育儿方式是传统的,艺术青年的母亲用购买卵子的方式单亲育儿是反传统的;中年作家穿睡衣睡觉是传统的,艺术青年裸睡是反传统的;中年作家有一法定丈夫是传统的,艺术青年“像点披萨一样选择伴侣”是反传统的。甚至于以色列的青年都要跑到柏林这个民族伤痛之处去发展,以视为一种对传统或者当局的“抗议”。 然而反传统就一定代表更好吗?未必。艺术青年和他的朋友的恐怖电影、隐喻肉体关系的舞蹈令人皱眉与费解,其实在我看来空洞无物,尚缺乏功底;单亲育儿的母亲也许声称孩子不需要父亲,“需要的只是爱”,可当其儿对突然进入生活的成熟男性显露出新鲜好奇之情,进而产生依恋与爱意时,不禁让人反思单亲育儿是否真如这位母亲所言一样轻松简单。艺术青年似乎不屑于细水长流过日子型的亲密关系,认为其做作麻烦,但是当中年作家在临行前帮其细致耐心地叠起衣服,以亲人般的温柔向其传授基本的家务技能时,为何艺术青年瞬间破防,扑向这个身材并不性感的中年作家的怀抱?也许频繁的两性关系、刻意保持的与他人的距离,仅仅是在掩饰自己内心对以真心换真心这种亲密关系的恐惧。
但是毋庸置疑,社会确实也需要新观念的传播,比如同性婚姻,同性育儿,许多反传统的东西中当然蕴含着更多对个体的关怀。只是需要反思的是,青年反传统是在追求更多的什么,还是在掩饰自身的什么?
从另一个视角看也很有这个意思。美国让人感觉是一个新的,没有深厚的历史和传统的新潮国家,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厚度的民族,电影偏偏选择了一个代表着“传统”的美国中年人与代表前卫开放的以色列犹太青年,来碰撞出火花。不得不说,导演精心设置的矛盾十分精妙。
对于那些新的东西,想起朋友今天模仿本地中年男的神态跟我说的一句话:“社会在进步,人都在改变(闽南语)”,然后她耸肩怂眉摇摇头。
最近看了以色列的电影《分租》,挺喜欢这种平淡的故事进展。从麦克(Michael)的角度来说, 陌生的城市,暂时逃脱生活中的烦恼。 对托莫(Tomer)来说, 则是陌生的人从远方和另一个时代而来。 慢慢进展的感情,与其说是相爱,我觉得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由吸引(至少一方)而产生的互相欣赏和依恋。
只是农场晚饭关于小孩的讨论比较突兀。我不大理解以色列人, 但初次会面大谈小孩代孕什么的,说教性太强。还有,麦克是《纽约时报》作家,他们能花十几万美元代孕,却去租大学生的简陋公寓?即使想体验当地生活, 也有别的地方可选。不管怎样都觉得分租不太现实。另外一个吐槽的地方是特拉维夫最好的烘培店,卖的居然是麦芬(muffin), 桂皮卷(cinnamon roll)这些烂大街的东西。不过瑕不掩瑜,如果真那么追究也就没有这个美好的故事了。
很多预告这部片子的简介都把它说成一部老少恋, 让人预料是一个冲破家庭社会壁垒, 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故事并不是这样,他们交往没有社会的阻挠或歧视,反而大家都很支持。我觉得他们两人之间也不是爱情。 麦克有丈夫,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 但还不至于要离婚和卫托马去在一起。 托马还年轻, 还在尝试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可能性—他可能喜欢男女老少各种人等。
并不是非要是爱情才是值得赞美的。 人与人之间偶然相遇。互相欣赏,动心,在一起度过愉快的几天,本身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相爱呢? 还有人说托莫从小没有父亲, 所以会对父辈麦克动心。 其实喜欢谁并不要从心理学上找原因吧。有时你发现自己会欣赏或喜欢的人, 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同。他们来自不同年龄, 种族,和社会背景,不同的男人各有各的美好。
我从小不缺父爱母爱,但刚来美国时也有“托莫“ 这样的经历。那时我二十多岁,我的陌生城市是旧金山。 当时在学校喜欢一个很漂亮男生, 被拒后情绪比较低落就就决定寒假去旧金山。遇到了Leon,他是一个出生于奥地利四十多的犹大人。和伴侣生活在旧金山十几年了。他们之间没有了性生活。他伴侣同意他在外面和人约, 只要不带回家就行。所以我也不算破坏他们关系。五天时间我们走遍了旧金山, 聊了很多。 我很喜欢Leon,知道不会跟他有结果, 反而一点压力也没有,很轻松跟他相处上床。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但并不重要。临走那晚,两人躺在床上,就和电影里结尾一样,也有点不舍。
一晃二十多年,如今我也到了大叔的年纪。和剧中麦克一样, 有一个稳定的伴侣和生活。几年前我们也因为小孩问题闹过矛盾。 虽然没有因此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但我和麦克一样,还是觉得无结果的相遇是很美好的。
好的电影总能折射出各样的人生,这也是《分租》的意义说在吧。
第一次看后
这电影好有看头啊,大叔的声线好听的呀,一不小心就听入了迷,结果转身又来了个帅哥,更是沉醉其中。本以为是一场艳遇,结果大叔是有夫之夫,我就一直陷入理性道德和纵欲思想的相互拉扯,直到最后大叔随着tomer去了他家的农场,得知他从小没有爸爸,再到回去大叔给他整理房间,教他叠袜子,充满了父亲的慈爱。我开始自责,我思想好低级啊。可是突然他俩睡在一起了,再次感受了段可以让人忘了所有事情的good kiss。送别的路上我就在想,这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段感情了,参杂着很多情感吧。但两个人身上确实拥有着互相缺少的温暖。我现在好纠结啊,一方面觉着好温暖,一方面不想面对这场出轨,这是吧,这是吧!导演好讨厌,结束在一片慈爱中不好吗(不好)我好虚伪啊,看到了想看的,却还纠结它的存在。就这样吧。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0/1212 00:21
以下来自2021/0620 下午07:01
相比于第一次对于两人关系的纠结,这次我领悟了。
这不过是两个人在对方身上寻得了救赎罢了。
他的疗愈,他的游弋… 时间久了,记忆会变了味道。 这部电影当初自己心急火燎的期待成品出现然后又盼望熟肉出现结果拿到手之后自己却又拖拖拉拉,直到某个打完网球精疲力竭的早上,点开来看,一看,就是一个上午。 曾经看到过远洋货轮上的朋友沿海岸线发展了自己的情人,曾经看到过项目流浪组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从项目落地到成品剪彩短则三个月长则三年也有轰轰烈烈有始有终全须全尾的爱情…当然,被更多的人所不理解,甚至所不齿,但是啊,自己并不觉得他们在那个时间那个地方那个人那一刻的感情就是假的,只不过是,后来的感情变化也不是假的而已,不过那些情人们也许也本来没有认为彼此可以地久天长,如果是这样的话,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两个人,只是一次彼此双方的故事,未尝不可,是么… 旅行者,或者前面自己说的水手们,项目建造者们,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不是这个地方的,他是外来者,是闯入者,是带着一种莽撞之气来到这个地方,横冲直撞中带着一种"可近可退"的优势去观察这个城市,这个地方,这片海滩,这个房子,甚至是你这个人,也许得天独厚的,拥有一种必定会离开的"保证",感情来的更加莫名其妙,感情来的更加"水到渠成",感情也来的更加"毫无来由"… 故事中的daddy从大老远来到这个城市,是为了疗愈自己的伤痛,年龄增长,与爱人经历了一次痛苦的尝试,无论是关于繁衍子女,或者代孕的方式,绕不开的一种宿命并不会因为你的性向而不存在,而他来到这个城市,选择的"分租"的方式,无论是因为房租便宜,还是因为方式新奇,这里很容易的我们就能看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思维,认知,甚至是理念的不同… 抛开这些之外,毫无疑问,这座城市是美丽的,自己不想定居在这样的城市,因为这里看起来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并不轻松,这里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自己希望可以去旅游这座城市,去看海滩,去吃美食,去看帅哥,去寻找可能,在没有被这座城市吞没之前,踏上归途… (不过也有朋友说其实这座城市的海滩实际没有剧中那么美,如果是那样的话,感谢导演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可能) 虽然自己年纪还没有那么老但是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动带入的是旅人而不是年轻人的视角,自己有看起来很常规的工作,自己甚至有更多的一成不变,而不像年轻人,身边的朋友都还在寻找自我的可能,和这个时代拥有更多的共同与共通之处… 作为男主的旅人在尝试了养育下一代的过程中遍体鳞伤,而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位子一直是缺失的,自己其实很赞成其母亲的话语,"重要的不是父母,重要的是爱"…故事第四天晚上,两个人的"最后一晚"其实个人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并不觉得违和… 总得来说,就算别的没学会,自己从里面学会了叠袜子,当我们把身体和灵魂分开片刻,我们可以带着客观的视角去一个新的地方,认识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事情,那里的人,可以疗愈,看别人的故事去丰富自己的感悟,而我们对于闯入我们生活的旅人,要注意,也许是我们生命的转折点,也许只是一个过客,感谢导演,给我们在美丽的海滩城市讲述了一个五天四夜两个人从陌生到相处从互相不习惯到互相疗愈互相治愈的故事,至于其他,hey,发生在过去的事情,我们就在记忆里,就在回忆里,就在逝去的时间里,第一天两个人阳台上的早餐和第五天两个人立场长椅上的分别,一场美丽的邂逅,一场合格的分别,希望一个转身回家面对自己的房子开始新生,一个下了飞机回到自己的家,迎接新的可能,个人评分9.3分,推荐指数五颗星。
一个是菲律宾的电影,网红男孩,第二个是分租,下雨天看两个电影,感觉不一样,要写这么多字吗?哈哈哈/-/-/
《分租》2020年美国同性剧情片,故事讲述米歇尔是《纽约时报》的旅行作家,他在经历了一场悲剧后,来到了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的活力及与一个年轻男人的恋情让他重新振作起来。豆瓣:7.8分;IMDb:7.0分。中字,时长:01:2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展示光鲜亮丽的网红背后的生活,讲述血液、汗液和喷涌的漫长一夜。本片被认为是东南亚版“湖畔的陌生人”,提名菲律宾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并获得导演和男配奖。论出品:【网红男孩/Fuccboi
电影应该让人身体发抖,像过山车一样。
打复合炮。
我们抗议,虽然没改变多少,但有一些事情发生了改变。
过生活,而不只是过日子。
年轻人只想享受身体,不想被任何一段感情束缚。
欲拒还迎的舞蹈。
孩子成长中唯一需要的是爱,不一定要父母双亲。
要孩子永远都不会晚。
袜子都是单一配偶制,就像天鹅。
袜子叠成球的话会失去弹性,交叉叠成方形更好。
宝贝,我们有天会变老,想想多少回忆可以被述说。
老人家的屁屁比年前攻的更好看啊。
短暂的老少恋。
他需要一个父亲,他需要一个孩子。人性的传承,生命力量的传承,对生活的美好的传承。
上帝安排你们见面,是有他的安排的。
没错,这是今年最香的生肉了,伊藤的通俗叙事能力再上一层楼,在各种爱情片里百玩不腻的袜子配对梗居然还能如此有感染力,佩服佩服!所以说为什么同志群体中会有那么多爹地情结,只能是这样干净细腻温柔专注的大叔,过于迷人了吧
导演太会了电影前半段蛮多片段差点落入尴尬cliche,比如青年谈理想Michal非常不识趣地开始发达国家老白男爹味说教,Tomer为了以年轻人生活方式反击又强行在Grinder上约3P,这两位要是性格稍微再好强或者mean一点就没后半段;但导演真的太清楚自己想拍什么,两头都恰到好处收住,两极的daddy/青年无论戏份观点都展现的很平衡。设定其实也有就凑热门蠢蠢欲动的意思,比如Tomer出生在这么一个特殊家庭对他不安定生活态度以及father issue方面的影响,Michal则是精英老年gay如何应对open relationship以及代孕这些难题,但所幸导演聪明温和也就点到为止没有就道德层面让两人互相judge批判。最后结局毫无感伤,看的人心情真好,让人觉得当gay确实也可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always sensitive,never be defined
我也想有个十八九岁的小狼狗和我来一场忘年炮
可能我们都会在某一天遇到那一个人,永远改变你对幸福的看法。但你所能做的只是享受这瞬间的温暖柔情,转身忘记离别相拥的泪水。
有一场戏,男主搭救一个随时会被海浪吞噬的小孩。母亲看到小孩被一个成年男人抱在怀里,随即惊惶失色,大呼小叫起来。我翻遍了所有影评(短评),没有一人写到这一细节。本片难得的一个含有讽喻意味的镜头。特拉维夫小伙亲吻大叔的那刻,脑海里又再次浮现小田切让亲吻暮年爱人的一幕,眼泪又无法控制了。当然《彩虹老人院》主题意旨与这部也大不相同。就可观性来讲,这部更加明亮温暖治愈。更难得的是,点出了同志这一身份所隐喻的某种开拓性。
就一个爱彼迎gay约炮的故事,挺无聊的
你羡慕他青春有力,他向往你安逸稳定,叠袜子看舞蹈蹭餐厅也足够举重若轻,就是一个好故事啊。最后什么打炮、见妈妈,甚至机场拥抱哭泣,都大可不必吧。
4.5,两只落单的袜子:一个想要个爸爸、一个想要个孩子,就这样的两个人交织在了一起。用写实的笔触勾画出五天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若有若无却一擦即燃的缘分。最好的相逢是分别时部分灵魂被对方带走了,最美的关系是蜻蜓和水。只有深层交流的人才会在分别时落泪,在想念时微笑。
从小缺乏父爱长大的我真的可以证实确实会有daddy issue…
全程看不出火花到最后十分牵强的来了一段没有看点的床戏,互相扔面包实属没必要,多给一星吧,咋滴也学会了个叠袜子的方法。
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个人旅行时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情绪,想到曾经也有过一个人在机场抱着我哭。有人说旅行完你又回到原点,不是的,你带走了一些故事,也把一些故事留给了别人,而这些故事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本质是跟周末时光、cmbyn一样的故事,看就看台词演技以及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了。恋人之间的故事,一次释怀一次艳遇。没有特别突出的有点,人物没有深度,人设也有点无趣(真是抱歉),两人之间的火花也没有烧起来。。。以色列背景也停留表面,反正就是毫无野心,局限于自己,没有任何突破的平庸的之作。
今年最喜欢的同志电影。伊藤·福克斯展现大师级的人文关怀,以游客视角打量非游客的特拉维夫,用五天时间谱写一段忘年恋曲。两只落单袜子的对话,一顿用心去做的早餐,灵与肉的交流背后是父与子的情感内核。难得的是在世界变得越来越民粹化的今天,福克斯依然拒绝被世界改变,坚定赋予同志电影以国际视野。骑着粉红羽毛单车的房东小哥可爱爆了!(竟然是第一次拍电影,啊啊啊)
#2020Newfest 五天的时间,跟随当地人的视角去观察和探索以色列,一切显得平静而真实。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的关系和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近,也打开了内心深处对话的大门。在平静的生活里修补昨日的悲伤,感受年轻的活力与美好,然后重拾那颗炽热的心去爱。于你于我,这段缘分都很难得。
一场温馨的邂逅,纽约的老年同志与特拉维夫的学生同志,跨越时间和种族的对话,在漫漫人生长旅途中,就彼此不同的生活方式,爱情观,家庭观,生育观,性爱观中一点一点彼此靠近。父爱缺失成为一条隐秘的情感存在,最后的床戏是弥补双方内心的渴望,那不仅仅只是性
旅行真有强烈的致幻,此间和彼处的人松弛涣散地,往往会有实打实的精神碰撞。一个知道不会有任何可能,一个认定不必有任何条框,整座矛盾的特拉维夫,就做这矛盾人的启迪和开解。床戏时的歌真是沧桑,他与他浑如未来与过往彼此渗透,是回去,是跨越,是各自荒原上的火花擦到了另一朵火花。最触动的地方,是无从言说的挽留,一个默默地为对方整理衣橱,每一件衣服经手,他的故事与自己的痕迹就算是有了交集,一个默默地位对方烹饪早餐,每一份食材叠加,他的愉悦与自己的满足就算是有了余味。每个人的颜值都好在线,“Neil Gross”一出场,仿佛看到贱贱年岁大后。太喜欢了,收藏影人的第999-1001三个吉位,就给导演和两位主演吧。
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之后,代孕生育也是一个话题,今年刚出一部【代孕的你】,伊藤·福克斯也悄悄的关注起这个话题,给出了他的态度,把一个孩子养大,比父母更重要的是给孩子足够多的爱。故事的核心是两个角色的成长,其实是一种类似于父子情的东西,只是用了更加浪漫化的方式,谈论着这个群体在年龄,爱情和亲情方面特有的焦虑。
就真的如一篇《纽约时报》旅行专栏文章,做出深入市井的姿态,骨子里还是掩饰不住的外宾视角。一种刻意美化假意关怀随意造作的媚俗感。
最后硬凑了一场床戏,全程不来电的两人,倒是赢了你圈定律,性和爱分得开开的。这么高的评分到底是怎么了。
很喜欢这种缓缓而来的细腻情绪,三四天的速食陪伴却能治好当下彼此最严重的病,也许之后衣服还是胡乱堆叠,袜子还是揉做一坨,但是星星袜子和黄色袜子的对白永远留在那里。我们闯入别的生活,用旁观者去看城市的人文及政治,以半老之人看年轻气盛,你教他人生之理,他带你看花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