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影评,是自译的Viggo发在制片公司Perceval Pictures官网上的Director's Statement。写于开拍之前,大致介绍了创作灵感,角色关系,电影摄影,配乐和选角。原文见//www.percevalpictures.com/perceval_pictures_falling.html
Falling是Viggo的导演处女作,他还同时兼任了本片制片,编剧,主演,配乐。目前内网相关资料并不多,因此想搬运并翻译过来这篇导演自述,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这部被Viggo比作自己“宝贝闺女”一样的作品。
以下是译文,欢迎有心人士捉虫: )
母亲葬礼之后,我在横跨大西洋的航班上,产生了创作Falling这部电影的灵感。 我辗转难眠,脑海里不断涌现出有关于她的记忆,还有不同时期的我们一家人共度的时光。出于一种想将其描述下来的需求,我开始落笔写下我能回想起的一系列的童年往事和散落的对话片段。写母亲的文字越多,我就越继而想到我的父亲。飞机落地之时,这些记录下的瞬间,已经衍生出了从未真实发生过的对话和片段,这种平行空间般的时间线却不知为何显得恰到好处,也拓宽了我的思路。这些臆想出来的故事线,相比于直接列举某些真实的记忆,似乎可以使我进一步捕捉到自己对父母的真实情感。最终,我写出了这个叫Falling的故事,有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里面虚构的这个家庭,带着我自己家庭的某些特质。当时我写出了故事的基本结构,并最终将它写成了电影剧本。
在我母亲的生活中,我的父亲是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他们闹的不可开交的离婚深刻地改变了我和两个弟弟的人生,当年我十一岁,弟弟们分别是八岁和六岁。多年之后,他们各自找到了新的伴侣,我父亲的阴影仍然笼罩在我们和母亲建立起的新生活之上。不过他还是来参加了我母亲的葬礼,尽管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们几乎连话都不说了。更令我惊讶的是,他居然还来参加了招待会,并一直逗留到大部分客人离去。他当时已经处于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初期,所以我一直都跟在他身边,弟弟们也在边上。我们把母亲不同时期的照片放在一起,做了一个幻灯片,有些照片里也有我父亲的身影。他似乎很喜欢看到这些面孔,回顾从前的联系,还在吧台坐了很久,一遍一遍地看着照片在屏幕上循环播放。那时候,他已经开始偶尔把我错认成他自己的父亲,不时陷入他遥远的童年和青少年回忆,并跟我说丹麦语,而不是英文。虽然Falling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传电影,但其中的一些元素,包括我扮演的那个角色John的童年闪回部分,都来自于我幼年时的真实事件和对话。
在这部电影里,Willis的儿子John加入了空军并与自己的爱人Eric在洛杉矶成了家,他们还领养了一个女儿叫Monica。John的家庭很现代,很都市化,而Willis的生活方式和核心家庭模式则更传统,这两者之间经常形成极强的对比,而这种差异,也是他们二人发生冲突和陷入失望的根源。一边是保守年迈的父亲,另一边是他眼里任性恣意,品行不端的儿子,代际以及地域之间的鸿沟,促成了他们父子关系里的隔阂和冲突。这里面也包含了美国内陆偏远地区和进步的西海岸都市的社会环境的对比。从他们各自的回忆里,我们可以看见父子情义曾将他们紧紧相连,到最后即便千疮百孔,却依然战胜了自从John幼年时期以来,他们对自己以及彼此造成的伤害。说到底,Falling是一个关于接纳和宽容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失去一个人又如何坠入爱河的故事。
将电影里的父子关系与当下美国政治和社会的极化现实做对照,并非我的本意。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为何故事时间设定在2009年,远远早于特朗普的任期以及其间被煽动出的社会对立和文化分裂。
在Falling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很多闪回片段,从Willis和John的视角回顾了截然不同的往事回忆。与当下时间点的那部分场景一样,这些关于同一事件却大不相同的回忆,我也采用了彩色影像拍摄。尽管这部电影大部分时间关注的是亲密的家庭情境,我和我的摄影师Marcel Zyskind都认为,最好的拍摄方式,就是用宽屏拍摄,再加上变形镜头带来的高分辨率,用一种清晰又扎实的风格来展现位于故事核心的父子关系。电影里不会用任何所谓的视觉“戏法”,比如黑白影像,加入颗粒很粗的调色片段等,以此来区分过往回忆与当前Willis和John共度的这个冬天。和其他七八十岁的人一样,Willis脑海里的过去更加简单,没那么多坎坷,甚至更引人入胜。他的回忆里大多都是夏天和秋天,因此这些场景自然就比2008年冷清的晚冬更加多彩和温暖。在我与David Cronenberg合作的三部电影期间,我结识了才华出众的艺术指导Carol Spier,在她的帮助下,我和摄影师Marcel提前就拍好了所需的夏秋季的影像素材。Marcel精妙的构图方式,与电影故事的基调和节奏相得益彰。我们似乎在视觉创作上总能步调一致,能请他来拍摄这部电影,我感到非常幸运。当然了,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但已经取得了这么多成果,我很高兴。
电影的配乐,除了剧本里描述的偶尔会有的广播和唱片里的音乐,并不会额外刻意追求用配乐来推动角色的情绪变化。最理想的情况是,额外的配乐会很稀少,仅在不引起观众过度关注的情况下,来烘托观众眼前所见的风光,并支撑主要人物的感情发展。
Lance Henriksen(译者注:Willis的扮演者)是一名极其出色的演员,他自己的经历,尤其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在很多角度上都与电影的父子关系相照应。他对电影里表现的那些期待,失望和顽固的乐观情绪感同身受。能请到他来出演Willis,我非常开心。父亲角色的年轻版本也由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出演,Sverrir Gudnason,他在Willis这个角色身上也看到了深厚的亲切感。有了他们的支持,在即将开始的拍摄到来前,我们这一个整个团队的讲故事的人希望可以制造出惊喜,也期待惊喜的到来。
Viggo Mortensen
怎么说呢,感觉是很维果的一部电影,很多镜头会让我想到他的摄影作品,尤其是雪后的农场,想到了Winter Songs 电影平静又藏着冲突,场景间过渡得很巧妙也很美,像大雪后的狩猎场,白茫茫一片,弹壳和血迹安静地埋在下面 父子两人最终冲突爆发的那一段戏非常的绝,猛烈爆发的愤怒和不甘最终化作眼泪,对比之下第二天早晨,恬静祥和得像没有事发生过,浴缸里漏到楼下的水,碎掉的咖啡杯,父亲坐在桌边玩自己的填字游戏,坏脾气的他这天早晨一反常态地宽容又安静,John帮着他想单词,眼眶湿润但还是微笑着 包括John后来回到加州,看到女儿拿着父亲给的怀表,出门寻找自己的伴侣,一言不发先是落泪,其中的感情无言又细腻
Falling有一版宣传图是小Vig抱着鸭子,他爸爸带着他打鸭子的故事在电影上映之前他就有讲过,当时只觉得好可爱啊童年趣事这样,结合这部电影再看这个故事心情复杂,打鸭子是童年与父亲有关的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那时候父母还没什么争吵,一家三口还很温馨,细品有点感伤有点释怀
维果说自己是用心写了这个故事的,电影看完觉得这个故事像是和父亲,或者是和过去的自己和解,也可能没有,有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淡去,但未必能原谅,谁知道呢
看完有点难受,感觉是在维果的故事里咀嚼自己的创伤
My fking god Viggo Mortensen you such a sensitive genius
指环王这张≪陨落≫是个非常私隐的个人故事,像霍尔顿-考菲尔德的哥哥在”去荷里活当婊子”前写的”秘密金鱼”。指环王自己也在字幕里说献给自己的父母的。没我之前预期的≪阳光小美女≫里面看到那个混帐老祖父那一路恶行恶语的爆笑,很多时候都是十分正经的心理对手戏。指环王现在的状态似乎很仙气:一切都理解、一切都原谅。但我作为观众达不到他的气度和层面。我认为混蛋就是混蛋,老了也只是老混蛋而已,不会因为脑子糊涂了得了老年痴呆了跳线了就可以觉得不那么混蛋了。希特勒要没死,说oops当年那样对待那些犹太佬好像是不好的是伐,并不证明希特勒就可以得到原谅。现在很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麻痹的做指环王老混蛋父亲的这个演员名字叫Lance,和我英文名重名。演得又奇好,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混蛋。估计美国人今年很可能给他喜提个奥斯卡名额啥的。 指环王不但写了剧本当了导演做了主角(伊在访谈里说原本不预备做主角的,怕分心,因为资本的原因自己上了,不然化缘不来那么些所有制作需要的融资),还是这张电影的作曲之一。之前还不知道这婆娘原来还是音乐人。 大部分是在我家门口的多伦多和安省拍的外景内景。虽然我心目中的安省拒绝这样的老混蛋红脖子。虽然David Cronenberg那变态老混蛋也在戏里客串了个医生的角色,而且手指还捅到人家屁眼子里去了。 三星。希望明年见到指环王作为导演更优秀的作品,不再是疫情下这样阴惨破败的环境。
这一部在我最近看的Viggo系列电影里比较特殊,导演、制片、编剧、作曲都是他,主角出演也是他,他用自己的的经历作蓝本,构思很久才写下这样的故事。因此我其实报了很高的期待……整体而言是有些失望的。 但这其实是源于我过高的期待?或者是忍不住跟前两部做对比。 电影讲的主题是家庭,很小的视角,但是塑造的Willis父亲这个形象真的足够混蛋,满屏粗俗用词,以粗口、暴力、玩弄性欲当作大男子权威的构造方式,给这个家庭里的妻子、孩子实际造成了很多毕生无法修补的伤害。他曾经在年轻时候以自己烂透了的个性破坏了一个家庭的美满,后来老了也以自己给加州的儿子小家庭带来不安稳。混蛋老了依然是混蛋……岁月不会改变什么。
而Viggo这个儿子角色实际在我看来有点太过容忍了,以一种超乎寻常、近乎saint的那种宽容接纳着他的父亲,传统、固执、蛮不讲理、似乎致力于将一切弄糟的父亲。那场冲突戏看得很爽,儿子说出了作为观众一直想说的。但是第二天——又是一个安静、平和甚至令人感动的早晨。
这里可见出的是Viggo Mortensen式的温柔。这个场景的布景、对话、神态等,我以为大概是整部电影的关键所在。即将永别的父子,一切争吵、冲突以后的平静,不是疲惫的或虚伪的,而是真正的家庭才能带来的那种自在。Viggo无意批判任何人,他想讲的是宽恕和爱。一个家庭,作为社会关系中的最小单位,正是由这种爱联系起来彼此,我们朝夕相处,是以会看到更多家庭成员的缺陷,甚至令我们无法忍受或倍感屈辱,可我们依然共享一片屋檐,你永远忘不了在雪地林间打猎沮丧时拍你肩背的手,忘不了湖边金灿灿的下午,你会无法控制地原谅他,出于你的爱、你善的本能,因为这是一个家庭。 是的,这种强大而宽厚的温柔很Viggo。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可选择,而后寻找并皈依自我,仍然成为在烂透了的家庭以外那个教养良好、包容一切的人,接纳自我的性向,接受两代人的隔阂,成为自己。这是一种很强大的人,而这种柔软而坚韧的强大是Viggo的很多角色所共有的。 选角上我没觉得很特别。柯南伯格客串有些惊喜,看cast发现Viggo儿子在里面但是没认出来……话说回来,编剧Viggo其实处理得不太成熟,情绪爆发点有些突然,回忆部分顺序全部打乱,这种穿插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明白和现实的关系。音乐居然也是Viggo……我并没想到他的音乐才能orz但是虽然不是很突出,也不会减分,还不错啦。
最后说布景和拍摄。中间很多的画面都叫人想起Viggo的摄影集,空镜虽然显得并不那么连接紧密,但无疑是好看的,接近静物地拍摄方式放到电影里其实不那么合适,但是对于整部电影比较慢的基调来说是没问题的。他拒绝对过去现实两条时间线做黑白或是晕染处理,以宽镜和长比例最大限度地保留画面的质感和整体性,很多拍摄地方还是能看出导演Viggo的美学追求。
但是我没太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叫Falling呢?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自上而下,甚至有加速的含义,但是并没有完成,而是一直处于进行时,没有off也没有down。也许是说一种无法选择……
奶奶是祖辈中最后一位离开的。我与奶奶住在城市的两端,和父亲家族的联系不算紧密,唯有春节才去拜访,一年中仅有一顿除夕的年夜饭是和奶奶一起吃的。奶奶是在3月离开的,那最后一次的春节我也去了奶奶那里,那时的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再能下床了,她歪坐在床上,对着电视里的一片喜庆,不时地在打瞌睡。临走时塞给我一个红包,我突然感觉到这是最后一个了。
奶奶的葬礼上,我跟着父亲走在队列最前面。走出小区,父亲高举一个土盆过头,喊了一声“妈,回家了”,然后将土盆砸向地上。那一瞬间,我感觉父亲老了,在面对死神的队列中,父亲的身前没有人为他遮挡了。
在北方老家的屋子里,父子俩在最后的分别中都红了眼眶。是已经决意从今往后不再试图纠正对方,不再要求对方理解自己。这份决意的作出来源于对父亲的无限期待,我们期待父亲会永远理解我们、无限度地包容我们,这份期待在一次次撞上南墙后依然还会萌生,唯有自我的不断成熟才逐渐地学会让自我不再期待他人,即便是我们的亲人。这份成熟来源于岁月,而岁月带来的不仅是智慧,还有苍老,为什么智慧总是来得这么晚。我想那份哽咽,会不会、可不可能也是他们感知到这是最后的离别了。
当然,对Viggo有重重的滤镜,编剧、导演、配乐均出自他手,父亲走到海边放空是的背景音乐让我一下嘴角上扬,想要下载下来对着电脑的时候听。诚然,父亲这个角色恼人,易引起观感不适,但足够真实。
和家人的无法沟通是多么的伤感而又无能为力。
V叔Falling一刷明显不过瘾,不知道是不是年纪大了缘故,换做十年以前可能根本没法静下心来回味这种人生迟暮的味道,回忆片段穿插有些碎,但是细节很多,略分享一二。
之前看到有人说不理解最后是怎么与那个说话不能再难听和谁关系都很恶劣的爹和解的,这大概就像是美丽国的控枪问题,小Viggo天赋异禀第一次摸枪就打下了一只野鸭,但是长大后在一次绝佳的猎鹿机会中却自愿放弃了开枪,当时他爹破天荒的表示了理解。
影片设立了两种坐标:地理横坐标从东北部的纽约州农场横跨整个北美大陆直到西南加州的阳光海滩;时间纵坐标从古巴导弹危机延绵祖孙三代直到第一位黑人总统走马上任——每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及人生节点上总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可能是因为19年出行我同时到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地方,从自由奔放活力四射的西海岸旧金山、硅谷、好莱坞,穿越荒无人烟的内华达州、死亡之谷、大峡谷、纪念碑谷、拱门国家公园,一路北上到达野性而广袤的黄石公园——虽已入夏,仍有大片覆雪之地。。。。。。
美国北部农场文化即意味着象征着男权的强硬、固执和坚韧,和高科技概念层出不穷的西海岸截然相反,直至今日这里的生活依然离不开马匹和猎枪,美剧黄石yellowstone可以感受一下
所以在政治立场(选票)和性取向等问题上两代人间的矛盾是尖锐而鲜明的,影片最后老爹独自回到农场并以一种带有强烈个人意识的方式为生命画上了句号,与此同时在大陆的另一端V叔激情舌吻了我朝猛1(虽然只有非常短的一个镜头)
每个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年龄阅历不同,自然会有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和不一样的选择,影片无关乎于做出统一的评判,而只是对于我之所以为我的回忆以及各自的坚持——控枪说到底是一种强权,而尊重选择的权力以及能够阅读、理解并且接受普遍存在的差异性才是更终极的人生感悟?
所以回头想想我居然看了一部步枪协会的软广。。。
秋意渐深,行将落幕,只有到那时才会知道落叶的归处——直译Falling必然很难同时包含这层语义。
维果·莫腾森是当今最好的中生代男演员之一。他演过中古时代的英雄(《指环王》)、俄罗斯黑帮头子(《东方承诺》),还有老大粗司机(《绿皮书》),都是些粗旷的狠角色。但他一双蓝绿色的眼睛却透露出他的秘密 --- 这是一个内心非常柔软的男人。
果然,2020年他根据自已的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陨落》,以一片深情,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爱与宽恕的故事。
但就这么一个男人做的这样一个电影,我是在生着气的状态中看完的。
为什么生气?只因为片中莫腾森他爸威利斯这老东西太TM混蛋了。
威利斯是个典型的美国小地方的蓝领,年轻时就一副大男子主义的臭脾气。这种人所处的文化,就教给他们要崇尚粗暴强硬的大男人气,所以此人从来就一直打老婆骂孩子外加搞女人,最后婚姻失败孤身终老。
这种人所处的文化,也让他们对世界对他人对异已充满偏见和仇恨。比如直至今天他们还管黑人叫nigger,即使奥巴马已差不多选上了总统。而这些极度崇拜男人汉气的所谓大男人,自然是极度仇视同性恋。在他们的语言里,同性恋者都不能叫Gay,而是叫Faggot。
威利斯年轻时也疼爱过儿子,可是渐渐他就发现儿子有他所厌恶的娘娘腔,再之后儿子坦然承认自已是同性恋,并与男友(丈夫)生活在一起。这对威利斯来说简直就是终身不能释怀的奇耻大辱。
所以在多年之后,孤身一人的他,尽管得到儿子女儿的悉心照顾,却永远是成天骂骂咧咧,不惜冒犯所有人;而这个人最混蛋的地方,是每天用各种肮脏刻毒的语言攻击自已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接受不了自已的儿子是一个Faggot.
尽管他的儿子已决意不再与他争吵,用一种常人没有的韧性给他彻底的宽容,但电影到最后,威利斯至死也没有放下他的成见,真正与儿子和解。
说实话作为观众我实在不能接受莫腾森对自已父亲毫无原则的宽容,即使出于亲情在前,也不至于完全不要牺牲自已的自尊。而他父亲这样的混蛋,除了迎头痛击之,又有什么好说?
所以我把《陨落》反而看成了一部社会批判电影。在极度保守的美国某些地区和人群中,威利斯这样的人不是十分具有代表性吗?生活在偏僻的乡下,被江河日下的工业所抛弃,于是永远摆脱不了贫困闭塞,永远都只能用啤酒和咒骂渡日。这些人在政治上不仅是铁杆的保守主义者和右派,心里更是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异已都充满仇恨,特别是其他种族和其他性向。他们以为自已在捍卫美国的传统和价值观,实际上只是一群正在被时代淘汰的可悲的弱者而已。
而这些人不就是川普的基盘,不就是国会山里打砸抢的那群吗?
再回来看威利斯这个可恨又可悲的人物,只能说一点:一个人要是心灵里只充塞着偏见和仇恨,他除了成为一个混蛋之外也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
这道理倒也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国某一文化,四海之内皆然。
当我们对于年龄存在一定误解的时候,就会认为老去是一种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青春永驻就成了很多人喜欢的话题,然而现实中的老人们中间爆出来的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被媒体夸大后,老人这个群体就更加的让年轻人难以接受,甚至给这个群体增加了一层扑朔迷离的感觉。难以靠近,又难以理解,于是,这个群体就更加的神秘。
然而事实上,他们真的神秘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经过了解救断然下定义,这样是不负责任的,我们都能看到表象,但是表象背后的大逻辑又有谁去深究,往往这些大逻辑才是基础问题啊。人们不习惯去深究基础问题,反倒是对于基础问题延伸出来的表象大加分析,美名其曰掌握了某种规律,这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也是关于老人的,本片中的老人集合了所有让人讨厌的点,但本片同时也揭示了一个现象,我们到底有没有耐心真正了解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这一点自然是本片发出的疑问,而认为老人难以接受的人们,自然需要扪心自问。
《陨落》说的是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老人与自己儿子相处的故事,由于长时间的独居,老人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当然,年轻时候的性情也与这样的性格有关,老人固执,暴躁,且喜欢颐指气使。然而自己的儿子却是一个温柔的男同性恋者。这个现状对于老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尤其是儿子的性取向。然而两个本该水火不容的人最终住在一了一起,他们之间要延伸出来什么样的故事呢?这个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一个老人到底能有多混蛋。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无法与老年人相处,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快节奏的社会与那些脱节的人们之间的矛盾,年轻人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社会以及这种快节奏社会之下的高效生活。因此,他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讲究效率,效率是根本,同时效率是一定程度上与生活相矛盾的。老人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而这种生活态度本该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在整个社会在追求效率的同时,这种生活态度就不复存在了。
表面上看,这是两种生活态度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却是两种水火不容的,难以沟通的社会属性之间的摩擦。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挤压了原本属于老人的生活空间,一个独居的老人长时间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呆的久了之后,自然会形成某种习惯,这种习惯是可以伴随自己一生的,但是要改掉这个习惯,自然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现代生活需要的就是让那些与自己相悖的生活方式全部都玩完,剩下的就是那些适应自己生活方式的人们,这些人们自然都是年轻人,因此,矛盾产生了。
我们现在讲求的是多元化和生态化,每一种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他们都是可以存在的。原本现代社会通过剥夺多种生活方式而形成的单一生活方式是不对的。那是一种高效的,但同时剥夺了人性的其他可能的生活方式,如果整个社会全部使用一种方式去生活,那么人们就是失去活力的。
《陨落》带给大家的意义就是抗争,当然,老人所代表的老派生活方式也有着自己的缺陷,比如果过分的大男子主义,家暴,对于自己子女的控制等等,这些都是老派生活方式中的缺点,但即使有这些缺点,也并不代表老派生活方式就一定是错误的。片中的儿女们之所以对于自己的父亲有疏离感,原因就在于童年时候不愉快的回忆,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这样不愉快的回忆而忘记了那些愉快的事情。与之相反的是,老人记住的都是愉快的事情,而忘记了的都是不愉快的,这样一来,矛盾就此产生,年轻人与老人之间的问题也就会越陷越深。
理解并不是一个干巴巴的词语,理解首先需要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相互之间有所牺牲和解,最终形成一个更加稳固的大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包容就此产生。年轻人对于老人的包容就如同老人在年轻人还是个孩子的时候那种包容一样。只有他们彼此之间有所包容的时候,生活才会换一种存在的方式。这是一种相互依存且温馨的方式。
《陨落》的结尾处,老人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地方,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生活,他之前一直是这样,现在不过是跟之前一样,唯一的不同就是有了自己孩子的陪伴。在一个字熟悉的地方,有自己的子女的陪伴,这样的生活才是老人们所想要的,他们之前适应不了年轻人为核心的生活圈,不过是因为在那个生活圈中自己见证了自己的“陨落”,一旦回去,生活依旧是很美好的。所以说,理解万岁。
……
你好,再见
Viggo作为导演的debut,叙事缺乏必要的节奏,剧本编排和人物描写都有生涩之处。反哺之情与舐犊之恩,典型的父子和解美国式故事,丰满的表演撑起贫弱的框架,漂亮的摄影和音乐为核心不足的影像赋予诗意。构成旧时代父亲形象的阳刚之气在时代变迁的日落中陨落,父权威压的童年隐痛翻涌在中年人温和忍耐的表面之下。一套对女性、少数族裔与性少数群体的蔑称大全武装起被抛弃之人的脆弱男子气概,不过是渴望把爱人的余温圈禁在自己城墙之内的懦夫日暮途穷的回望。象征性过度饱和的老年父亲形象造成了闪回片段的表现匮乏,代际差异的群像又因篇幅不足略显脸谱化。首尾呼应的狩猎画面是父子关系神话的经典模型,但曾经分享的男性语言失落于新世界的歧途。结尾的爆发戏份是悲剧性的必然,悔悟太晚和解太迟,雪地中回光的旖旎,是男性对男性的温柔。
绵延一百分钟的矛盾、龃龉、恶浊、腌臜在片末吵架中由两位主角的殿堂级表演对抗升抬至巅峰,然而因为懒所以没找字幕的我脑子里只剩了老爷子字正腔圆的大喊:滚!滚!滚!!!这是一部[看之前没什么预期,看了十分钟后:yep,这就是V叔会导的片子]的片子。这种感觉随着镜头蔓延不断更新,在最后雪地星空和爱人哈出的白气里生长到了极致。他太优秀了。但前期家庭戏里,许是由于[台词天一拳地一脚宛如人工智障但表演从头到尾像高处的水会流下来般自然]的老爷子衬托,V的肢体语言总显得有点突出而刻意。不过他还是太优秀啦,处女作能做到形与意兼备软硬件俱佳,还要啥自行车呀。PS:反正同样是华裔,V男朋友(不!是老公!)的性别可以不要卡那么死嘛,我能为了你开始喜欢小孩,真的⁄(⁄⁄•⁄ω⁄•⁄⁄)⁄
Viggo的导演首秀,看得出他的用心。片段式的拼接没有让电影显得生涩,反而能让观众在记忆的回闪之间自己寻味。最难得的是电影没有流俗的去寻求原谅与和解,毕竟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有些人有些事,直到最后也寻不到答案。
混蛋老了依旧是混蛋,混蛋得了老年痴呆依旧是混蛋,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这种人死了对大家都是解脱。老爷子的表演值得一座奥斯卡。
Viggo这么热爱小众文艺片,国内的粉丝真的好难在大银幕看到他的片。感谢上影节!全片我都感觉我在看他本人。虽然我知道他并没有一个妹妹,也不是同性恋,有一个儿子而不是女儿。父亲看起来就是个混蛋,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娶了两个好老婆。也许他曾带给两任妻子痛苦,但从儿子的视角看来,也不乏温情的时光。没有成功的打到鹿那里,父亲明显有点失望,但最终还是安慰了儿子。我其实没太看明白儿子最终是否真的与父亲和解了。但我觉得Viggo写了这个故事拍了这个片大概是想达成跟自己的和解吧。全片观影体验令我感动,结束的时候大家都有鼓掌,并且一直安静的坐到字幕结束。掌声总共三次,包括字幕显示连音乐部分也是V自己负责的。他怎么可以会这么多事情!最后的特别感谢部分,不知道哪个姑娘眼尖叫了一声“诶Peter Jackson”^ ^
用连续不断的闪回串起来的电影,父子之间各种冲突和相互关心,很温馨,视听和表演非常扎实,Viggo Mortensen的品位很不错。看到一半David Cronenberg居然出场演了一个直肠科医师,也算是身体力行支持加拿大本土新导演了。
私心还是想为Viggo的debut再多加一星,这部电影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真实,但又奇怪地美丽,的确像是他会拍出来的故事。混蛋也会忘不了生活里的温柔碎片,忘不了星光和大海。到最后总还是觉得动人,想起那些田野、天空、和一个抱着鸭子的小孩。而又写又导又演又作曲的Viggo让这尤其像部私人的家庭电影,像一声缓慢的叹息。
又是一部越看越喜欢的片 有过极其难搞的家人的 大概都深感共鸣 最深的伤口往往都是很亲的人给的 有些感情你深恶痛绝却又因长在灵魂深处而无法一刀两断 只能来来回回地互揭伤疤 能努力保持交流的 都是内心坚定又勇敢的人/V把回忆里的景色拍的真美啊 是生活里也很敏锐的人才有的视角/V和老爷子演技在线 吵架那场戏 真从没看过V如此爆炸过 当场吓哭/是个缓慢而深情的故事 留白很多 想寻求故事性快感的人怕是要大失所望 但 如果安安静静感受 总会在某些瞬间想起自己曾有的类似体会 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某些感受别人也曾有过 我不是一个人在struggle 感谢VM拍了这部电影 看惯了最后总会给一个大团圆或解决办法的主流电影 这部留下问题的电影 让我重新思考电影该有的样子 而且这部的真实之处就在于有些问题就是没有答案
无甚亮点的父子和解戏,角色设定(儿子的同志身份与老年痴呆的父亲)以及情节编排(父亲到访闯入生活)倒让人联想至某些日影,如果维果·莫腾森不是一开始就定好基调,我会认为删减一些闪回片段而更聚焦当下父亲与新生家庭间的关系会更好。
果然是viggo会选择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家庭对他的影响满溢到需要一部电影去反思。他从年轻的时候就是掌镜者,只不过这次是更宽的银幕和动态的影像映出他柔软的内心。往事到现今,画面从暖到冷,越是记忆深处越明亮,但童年打鸭子那一段反而让我看得难受,仅剩的有父母的快乐回忆。v和父亲的中间名都是peter,电影里父子的姓为peterson,很难说里面没有什么联系,他越放太多私人的感情在里面,一切就越危险。片尾字幕一点一点往上滚动,viggo thanks过分细腻温柔。
大概就是你想到的样子,那些冲突,那些情感链接。
完全由平面意识构成的电影,标准的好莱坞情绪推进程序,人物的神态表情牵动摄影机完成所有叙事。关于家庭代际矛盾的展现也只是参杂了功利心的老生常谈,反复在同一层振幅平均的漩涡中来回打转。
超出预期。整体的感情基调相当舒缓,却探讨了许多充满冲突性的主题。通过戏剧化的情节设置(恐同老爹的同性恋儿子、跨种族恋、母亲的死……),将男主父亲角色所代表的男性的自私、固执、偏见、刻板、欲望等不堪得以放大并展现,而影片中的男主如同viggo本人一样,选择着眼于情感,退后一步对其原谅。这种态度同很多细节(蛇、马、童年经历等)令人感到本片自传的痕迹太过明显,而虽然是viggo导演的处女作,但其画面的构图、配色、运镜、氛围渲染的手法已经相当成熟,能够极好地通过镜头表达极其细腻的情感,大银幕观看美到屏息。viggo的音乐和演技是大亮点,柯南伯格客串很惊喜,很好笑。感叹,viggo真是太温柔了。
SIFF打卡。三次掌声的氛围拉满。V掺了许多个人元素在内,mortensen笑死。片尾后面哪个姑娘眼尖看到感谢Peter Jackson。柯南伯格以奇怪的方式出现了。我不愿以同志这种简单的标签来描述它,而更愿意将其看作家人的牵绊,矛盾和解周而复始,自我拉扯。配乐,尤其是最后那个片尾曲,我好喜欢。画面绝美,坐在大海边看海鸥,片尾的日落,不愧是V。是我喜欢的情感叙述,但非线性叙述还是使节奏稍显混乱,作为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已经很好了。以及,不是只有一部电影中的父亲会困在时间里。以及,去年上影节那天,也下着雨。
总觉得,看着会让有些人犯PTSD…情绪表达上有反复,看到后半程尤显乏力,加之不断闪回叙事,观感不免打了些许折扣。整体还算可以一看,V导有点意思…
看到柯南伯格我笑死
成长创伤总与破碎的家庭关系并行,儿子的感情生活、父亲的病症人格在尴尬的重逢相撞;即使时光已悄悄欲盖弥彰那些时刻,也还是被无情地再次摊开:原谅,憎恨,亲情从来不是一道单选题。除去《异形》和《罪恶黑名单》为数不多的客串,发现几乎对Lance Henriksen这个演员呈未知状态,被他的演绎感到爆炸、愤怒甚至想直接撕碎…看得相当过瘾。但比较挑剔的是片中有两场非常关键的戏(户外餐桌和父子两人在后段的嘶吼的部分)都长时间在固定空间里酝酿冲突并最终爆发,加之还有Laura Linney阿姨加持,某些时刻会更接近于一部戏剧;能看出很出色的调度和演员火花四射的互动,但也禁不住为这种和中心故事的脱节皱眉。【话虽如此,还是期待叔作为导演解锁更多作品】
配乐竟然也是Viggo一手办的,他太性感了
维果·莫腾森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故事有惊喜也有美中不足…这对相处不融洽的父子有时让我联想到《绿皮书》的双男主,然而父亲从始至终顽固暴躁的性格、粗言野语的行为等注定了后续这对父子没能像《绿皮书》那般逐渐和解… —— -你男朋友是哪种医生?-他是我丈夫,他不是医生,他是个护士,你知道的。—— -你是从日本哪个地方来的?…-我不是从日本来的……-他是中国人,他妈妈是夏威夷的。
在《内布拉斯加》《宝贝男孩》之后,这个爹真的不算什么了,特别是希安·拉博夫那个的宝贝老爹,那才叫真句连连,让人看了都PTSD。这个电影里的闪回部分就是浪费时间,这个老爹一出场,大家就知道男主角为什么是那样性格了,根本无需在回忆上用一半的力。现在的结果就是现在和过去两条线都很仓促,男主角的同志婚姻本来都是戏,现在成了没时间深挖的符号。倒是很喜欢维果·莫腾森的表演,这个角色被演的好温柔,肢体和神情的变化可以看到著名的方法派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