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电视剧,故事情节、画面质感、思想深度,都完美的融为一体。
剧集一开始聚焦库尔德女子自卫军,以千里寻妹做为锲子,展开情节,然而再看下去,发现又远远不止于此,里面涉及了欧美中东的方方面面。
本剧最有深度的地方,是展现了最大的悲剧:都是些有理想的人,却在这里互相残杀不休。
安娜,法国富家小姐,考古学家,充满了理想与热情,善良纯真,最后却杀人不眨眼,成了摩萨德的特工。她做错了什么吗?爱上一个伊朗异议分子?和父母哥哥赌气远走他乡?为了想帮忙拯救另一个异议分子和摩萨德纠缠在一起?为了找出核研究设施却害死科学家和无辜女孩?发展同事库尔德女孩做下线却害死一家人?为了赎罪去帮库尔德女子自卫军打仗?为了救哥哥女朋友和摩萨德妥协?一步步,怎么走到这样的境地?和她的初心相距不知道多么遥远了。
哥哥,听到妹妹要嫁给伊朗异议分子,没法接受了,父母虽然中产知识分子,知书达理,思想开放,但让女儿嫁给一个回教徒?不要说没有种族歧视偏见啥的,轮到自己亲人时就没法客观理性了。于是举报了伊朗异议分子逾期居留,遣返后被吊死,导致妹妹和家人断绝往来。愧疚之下,千里寻妹,却辜负了未婚妻。
英国中东难民三兄弟,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学校里被霸陵,长大后没有出路精神苦闷。爱弹钢琴的最后成了狂热分子,烧了钢琴;金发帅哥为了圣战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要把好哥们和摩萨德特工一起炸飞;老三一心想融入,去当兵却被排斥,安心开杂货店又被无良摩萨德哄骗去卧底。
摩萨德手段似乎最恶劣,但以色列强敌环恃,生存不易,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可以理解的。
伊斯兰国是绝对恶人,但内部的那种兄弟之情,却也让人感动,而且不是美国搞伊拉克、搞阿富汗、搞叙利亚、搞利比亚……,怎么会有伊斯兰国这种怪胎出现?
库尔德人又是一大悲剧,除了大山没有朋友,库尔德人的英雄萨拉丁曾把十字军赶出耶路撒冷,如今却被伊斯兰国认为不是好穆斯林。究其根本,还是英国作得孽,为了在后殖民时代继续兴风作浪,在中东埋了无数雷,再加上美国人利用库尔德人肢解伊拉克,更拉仇恨。库尔德女子自卫军,美丽而悲壮,不甘沦为伊斯兰国的性奴,于是组织了类似修女战士的组织,不谈恋爱不结婚,死战到底绝不投降。
形形色色的各国志愿者,为了各自的理想战斗着。
大家都有理想,结果却是地狱。
ISIS的骤然崛起与迅速陨落无疑将作为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被载入史册。这个组织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就是他们飘扬的黑色旗帜和热衷于摄像机前用小刀斩首受害者。记得当时读英文报纸,注意到令很多西方媒体震惊和迷惑的一个点是:ISIS的“圣战士”中,突然多出了很多西方面孔,其中不少还是在英美土生土长的西方年轻人。《无人之地》(顺便说一句,相比有意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无丁之地》,我还是觉得《无人之地》的译名更贴近英文片名本来的意义)中放弃英国的生活投奔ISIS的三个铁哥们儿就属于这类人。与他们相对的则是生活在法国的安娜、安东尼兄妹。安娜兄妹与英国三哥们儿本来素昧平生,正常情况下大概率一辈子也不会有啥交集,更不会有什么怨仇。然而却如同时空扭曲造成的重叠世界一样,这五个欧洲来的年轻人居然在叙利亚的战场上相聚,为各自所相信的“正义”殊死搏斗,安娜更是亲手一枪打爆了其中三哥们儿当中一个的脑袋。安娜手持AK47在山谷间对ISIS残兵逐个爆头的一幕,是整部剧中最令人惊骇最有冲击性的一个场景了吧。剧情进行到这里,每个人都彻底偏离了自己最初选择的方向:安娜抱着推动自由的理想投入到中东的纷争当中,最后却变成了一个字面意义上“杀人不眨眼”的女兵;三哥们儿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老大一直良知未泯,他原本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两位兄弟才答应做卧底;但最后却真的投向了ISIS的怀抱(且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安东尼是找到了妹妹,但此时的妹妹已经是个彻底的陌生人。不仅如此,安东尼自己也背叛了老婆,找了个女战士当小三。那个摩萨德特工始终躲在幕后操纵这一切,似乎他才是唯一的赢家。但他也没料到他安排的内鬼已经变节,准备干掉他了。他也终将被自己的阴谋反噬。所以,如果不局限于剧情,从更“哲学”一点的层次看,我觉得这部剧真正的主题或许是“背叛”:对纯真的背叛、对信念的背叛、对信任我们的人的背叛。我们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是对的,对最终却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被失控的命运撕扯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这部剧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不算低。但截止到今天,仅有区区200多人看过,短评还不到30条。也许是因为它关注的只是一场距离我们相当遥远且似乎早已结束的战争;也许是它写实的剧情没有让人兴奋过瘾的“爽点”;也许是它的演员表中没有可以引发话题的一线大腕儿。它注定无法成为“爆款”。然而对如此一部既好看又深刻的优秀剧集来说,被忽略的程度实在让人意外。但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剧会得到更多的认可。这样的好剧不应被错过。
战争主线很棒,男主前期的经历拍的非常紧凑刺激:从发达国家的文明世界到了毫无秩序的战争地带。但角色的回忆支线在被剪的非常琐碎之后只让人觉得故事讲不清楚,估计没起到回忆穿插的效果,反而觉得把可以放在一起讲清楚的回忆硬生生打散了。Anna的第6集很棒,但之前打碎着穿插在男主回忆中的部分都很糟糕,而且不利于塑造她的形象。由于群像题材出场角色众多,破碎的回忆增加了角色的辨识难度。
Nasser和朋友的故事是本剧最棒的支线。他们三人的成长背景和加入ISIS前的经历,在电视剧的叙述中,如画卷一般缓缓展开,勾勒出了Iyad和Paul作为恐怖分子之前的人生和除了刻板印象式的恐怖分子(宗教狂热的杀人者)以外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他们的种种遭遇甚至会让观众对于他们最后会选择ISIS也感到有些许情有可原了。本剧对于他们成为恐怖分子前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的描写甚至比作为主打这点的桌面电影《网诱惊魂》(女主被ISIS成员利用爱情陷阱PUA去叙利亚的具体具体过程)更加合理与感人。如果能把他们俩具体是怎么对招募的过程也拍出来就更棒了。
摩萨德的不好还是让犹太人自己来说,但至少这部分的剧情已经接近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了。无论是对Nasser还是Anna,都是用一步一步的连环套把他们越骗越深,直到最后除了摩萨德无处可靠。Stanley从未明确承认自己来自军情六处,但却通过种种暗示、诱导与沉默来欺骗Nasser,使他误以为自己在为英国而非以色列政府工作。如果不是遇到Anna这样头铁的人,这种诈骗套路屡试不爽。他们就像是附骨之疽,哪怕是对已经离开且心怀戒备的Anna,他们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阴谋和阳谋来利用她为自己办事。
Anna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角色:她对男友的死亡怀有痛恨和愧疚,愤怒于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家人的阻挠。Anna痛恨的不是家人,而是自己。Anna远去开罗工作,不再与家人联系,并不是想要惩罚家人,而是一种自我惩罚:她也曾想要接通哥哥的电话。重逢是她力赶哥哥离开并不是因为对家人心怀怨恨,而是希望哥哥能够远离战争的是非之地,留在和平的地方生活。哥哥对于此事很有可能也心怀愧疚,这解释了他为什么愿意在所有明确证据都指向妹妹死亡之后依然冒着踏入战争地带的生命危险去寻找一个连父母都不看好的线索。
家人是不信任Navid,但最终导致他回国和死亡的是Anna对他的不够信任。对于Anna来说,她或许千百次的回想起:如果自己能再信他多一点,或许就通过结婚的办法把他留在法国,避免死亡的结局。
因此,Anna选择了相信,想要通过自己的信任来拯救他人,结果上了伪装成人权组织的摩萨德的套。这一次,她下定决心去相信,却遭遇了欺骗。因为摩萨德的欺骗,她又一次对被暗杀的死者和Halen及丈夫的死而于心有愧。这一次,她恨自己太轻易相信了摩萨德的谎言。这样沉重的感情使她最后赎罪式的加入了Halen姐姐Gillia所在的库尔德组织。这一次,她选择相信Gillia,相信她们做的是正确之事。就像是永远推石头的西西弗斯,Anna试图相信别人,拯救他人,做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正确的事”,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最后让自己背负上了更多的死亡,步入了永远也无法逃脱的循环。
最终Anna变成了满手染血的女战士,可以不留情面的射杀刚从爆炸中逃生且身受重伤的敌人。他的哥哥只能在山坡上透过望远镜,看着曾是学者的妹妹如今可以如此冷静的近距离打爆敌人的头。正如Antoine批评她的那样,Anna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自私的,不为他人着想的人。她做正确的是是因为这样让她自己好受,但这一切对她的家人来说都是非常自私的举动。她或许并不想因为Navid的事惩罚自己的家人,但她的行为对于她的家人而言与惩罚无异。但在最后,她战胜了这种自私:虽然痛恨摩萨德,但为了拯救Sarya和哥哥,她选择成为Stanley的后继者。
Nasser是我认为全篇塑造的最精彩,也最具有戏剧性的角色,同时是我本剧最喜欢的角色。他是个非常悲剧的角色,但他身上体现出的是与Anna不同的悲剧性。不同于出身良好家庭且人生顺遂(成为一名考古学教授至少符合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为了追求着做正确的事而最终投入了战争漩涡的Anna,他生于低谷无数次的想要逃离却又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推回去。
Nasser从小便是三人组中那个更加符合世俗意义上聪明努力的孩子,之后加入军队也是他作为异教徒和少数族裔在白人世界为数不多能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但每一次,命运都和他开玩笑:虽然他从小聪明努力,但是出生贫寒,又是少数族裔的异教徒,他自然无法仅凭这些优点就能获得Anna那般的成功人生;他加入军队却因为拒杀儿童而被歧视穆斯林的长官开除;他回到家乡,虽然干着薪资低廉的工作,但终于和自己的童年旧友和解,可自己的两个兄弟却密谋着加入恐怖组织;他将英国视为祖国、心怀报国之心,因此放当他以为自己有机会再次为国服务时,哪怕只是当军情六处的线人他也愿意,可这一切不过是来自摩萨德的又一个陷阱。他被迫拿上伪装成宗教典籍古兰经的通讯装置,最终,连他的信仰也被玷污了。最后一次,他冒着生命危险坐上车,希望能就下Iyad,但却看着他被Anna射杀,变成一具被车拉回营地的尸体。每一次,Nasser试图凭借自己的努力爬出人生的泥潭,但一次又一次被无法违抗的命运拉了回去。
最后的结局不知是否是为了未来并不可期的第二季留下悬念,除了Antoine的寻亲误入战场主线有了阶段性结局之外,其他的所有支线基本处于开放式结局的状态。
背景如下:2014年10月,伊斯兰国集结1万兵力,入侵库尔德人控制的土叙边境城市科巴尼,一路烧杀。当地居民40万人逃离此地。ISIS将科巴尼三面包围,城内水电已经断绝。YPG人民保护部队与少数叙利亚自由军手持轻武器,决心以不到2000人跟ISIS火拼到底!
伊拉克的库德族武装开始拼命增援,但此时土耳其政府以“防止恐怖分子渗透”为名封锁了边境(土政府希望借ISIS手打击库尔德人),拒绝任何国际援助通过,也不准科巴尼的难民过境。由于科巴尼距离土边界太近了,各国媒体只需站在边境另一侧就可清晰观察到战局发展。大量关于ISIS暴行与难民潮的画面被传出。
人们看到了土政府的冷漠,以及YPG人民保护部队是如何孤独对抗着“伊斯兰国”这个人类公敌的。这反而给了库尔德人免费宣传的机会!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如果科巴尼失守,将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不能再等了! 9月27日,美国的空中支援终于到来!但情况仍然危急,科巴尼即将沦陷的消息频繁传出。直到10月29日,土耳其终于抗不住国际压力开放了边境,库德族增援部队陆续抵达战场。
YPG寸土不让,死磕ISIS,科巴尼已经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伊斯兰国的暴行突破了人类的底线。各国志愿者开始大量潜入叙利亚,参与YPG人民保护部队。 2015年1月,YPG及其盟友开始反攻,击溃了ISIS,取得了科巴尼保卫战的胜利。 科巴尼之战成为国际社会打击“伊斯兰国”的转折点,这让库德族武装赢得了巨大声望。截止到2015年4月,已经有来自全球的400多人加入YPG与极端宗教组织作战。
过去对库尔德很好奇,这可能是我看这个剧的主要原因,Antoine Habert(安托万)因举报了妹妹Anna Habert男朋友Navid,间接导致Navid被绞而愧疚,看到新闻上居然有死去的妹妹的身影,孤注一掷找妹妹,九死一生找到了已经变成Shamaran的妹妹,Sarya为了爸爸,放弃了自己曾经喜欢又安逸的生活。Nasser Yassin被部队开除之后误入摩萨德当卧底,Iyad、Paul、Nasser三个穆斯林好朋友,因为不同的原因在英国被招募,加入ISIS,参与到叙利亚战斗中,Anna因为Helan的死而内疚,离开摩萨德的Stanley加入库尔德,在Helan的妹妹麾下作战,但为了帮助哥哥救Sarya,只能又去找Stanley谈条件,暗中为摩萨德做事,表面为库尔德作战。一个在法国长大的高知,为了一场与己无关的战争,左右为难。让我情绪波动的两个瞬间:Stanley在要离开叙利亚时,给Nasser介绍新上线,就是化名为Sophie的Anna Habert,作为观众,我立刻想起,之前在暗杀Abu Rida El-Liby时,Nasser躺在地上,看到Anna开枪杀好朋友Iyad的眼神,真是冤家路窄。Stanley是个好HR!②Mrs.Habert 问刚下飞机的儿子,“你找到她了吗,视频中的女孩”?Antoine回答母亲,“找到了。”这时镜头对准了Mrs.Habert,作为观众视角看到了,一个母亲期盼的眼神,Antoine继续说“不是她,妈妈,Anna死了。”Habert兄妹、三个穆二代只剩下两个,虽然曲终人未散,但每个人都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集战争、谍战一体的多线叙事的悲剧故事。建议跟瑞典剧《卡莉法》一起看。后者是反恐类型的。 这部剧也真的够狠,特别是前6集,一直提心看的,不得不说剪辑的功劳很大,整部剧设置那么多条线,那么多冲突,还能让人看得那么顺畅且不拖泥带水的,着实可见演员和剧组的功底非常成熟。一边是文明社会的看似平静如水实则暗流汹涌的生活,另一边是实打实的战争,天堂跟地狱的差别无非就是一条国境线(土耳其-叙利亚,就是这么近在咫尺)。更惨烈的说的话,可能战争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身体,地狱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家常便饭。说句题外话,每次看到主角一起作战时,英语、法语、库尔德语来回切换的时候(我就好吃这种细节,不必讨好某国观众特意让演员只说一种特定语言),我都替他们累,要是有同声传译器就好了。 剧情/战争/谍战/惊悚,剧情85分,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宜观看,18岁以下未成年人如需观看须满15岁最低观看年龄门槛,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禁止观看(分级警告)!
节奏紧凑,好看
库尔德女战士题材独特,但剧情还是俗套的。
无论ISIS诞生的原因为何,但一个随意屠杀平民和妇女儿童、随意强奸侮辱女性、对非伊斯兰教徒无比残忍的组织无论如何都应该被围剿,挫骨扬灰都不为过。不要提过去宗教战争多么残忍,因为现在是21世纪而非一千年前。也不要说什么兄弟情,难不成我们还要去为集中营的纳粹和731以及南京大屠杀的侩子手们去歌颂兄弟情同袍义么?!
三个法国人和三个英国人在看似他国的叙利亚焦土上,在信仰信念、友情爱情和主义道德之间相互缠斗
真实、残酷、复杂
精彩。多角度叙事,这么冷静,一点不乱,把战争这么难表达的大事儿讲得这么条分缕析,还不是单英雄或者单团队视角进入,
这个安托万看的我是真恶心,要素过多了
前半部分好无聊啊,这种白左跑中东去救人的事儿已经滥了。后半部分有点意思,各方势力的角力,以色列的搅屎棍本色再次发挥~~~我其实就好奇一点,这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就没人去想为什么伊斯兰国会崛起呢?所谓的阿拉伯之春就什么错都没么?反正啥事儿都MSL身上甩锅就是了嘛~~~个人评价:B
战争就是战争,无论缘由,只看结果,胜者为王。
不一样的卡莉·麦迪森,不一样的尼古拉斯·布洛迪,还有一个寻妹的好哥哥。
男主这是不要老婆了?
无丁之地,这个翻译必须给满分啊
震撼力作。垄断资本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宗教极端思想,犹如一条三头恶龙,头颅之间虽然互相撕咬,却是共生于一体。它让有理想的人自相残杀——要么死,要么活着变成恶魔。
有人返回战场“拯救世界”,有人留在战场“保持写作”,有人为愧疚来了又走,有人为愧疚而来又为拯救亲友不得不成为自己不喜欢的样子......杀戮者永远身处地狱。
年底提气之作,同类题材最佳。开始以为只是一个展现ISIS残忍、女兵勇敢、人民疾苦的战区主旋律剧集,没想到中途陡然上升,多方势力登场,不同阵营角色的人物弧光纷纷形成。这里的摩萨德终于不只有光鲜的理想主义了,亲身示范为了实现正义,狡诈是必然。谢谢人人影视字幕组,出一集看一集,四舍五入算一次性看完的
从在叙利亚的欧洲志愿者的视角讲叙利亚内战,没有英雄,没有华丽的战场,只有无休止的争斗和不断被卷入这场漩涡的普通人。
前四集比较好看,烧钢琴,狙击手之死,割头颅这几场戏比较出彩。花一整集讲安娜如何进入YPG有点儿奢侈。大胡子间谍小哥这业务水平有点捉急,要我说暴露了就应该把兄弟干掉。
fuck israel fuck mossad
四星:战地不仅只是互相杀戮的残酷物语,也是参与者自我身份回溯后的新认证,更是价值观信仰彻底变轨的艰难之旅。没有立场先行,没有孤胆英雄,多线叙事混而不乱,平实白描时被时代裹挟的普通群像的颠沛流离,所以点赞之余更期待新一季。
The anarchist forces have a state of their own for the first time since the Spanish Civil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