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美德的主教,救赎了冉阿让的灵魂,然后他为了这场救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将他的美德,善良和爱,悉数奉献给另一个人,当那个人走进生活时,他死去了,珂赛特和马克里斯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他平静的死去了,没有墓碑,什么也没有,当初主教送给他的烛台将永远燃着光,照亮他的灵魂,那些他曾救助的孩子,老人,教育过的青年人都将知道有个善良的人,曾经帮助了他们。 还有一直抓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大约是因为喜欢冉阿让吧,所以我们不喜欢沙威,但是沙威是个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他忠于自己的王,忠于规则和底线,服从上级的命令,无论愚蠢否,无论正确否,都绝对服从,冉阿让在起义期间放了身为俘虏的沙威,沙威问:“你为什么放我?”,冉阿让答:“你不知道?我很遗憾。”后来沙威懂了,他痛苦他挣扎他冥思苦想,他懂了……他一个人走在塞纳河边,他身姿依旧挺拔,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经毁了,他一生所信奉和坚守的,被一个叫冉阿让的人打破了,他的过去没有灵魂,没有爱,后来他有了,于是,他也毁了,他拿出手铐,动作迅速的拷上自己的双手,几乎没有犹豫,他跳下了塞纳河,只有一顶黑色的,庄严的帽子漂浮在水面。 太阳依旧升起。 (我没有看过原著可能对剧情人物把握的并不完全正确)
《悲惨世界》是1958年法国、东德、意大利联合出品的一部法语电影,根据维克多雨果的同名世界名著改编,曾于1978年5月被上海电影译制片厂译制在大陆公映。
本片根据世界名著改编,描写的是法国拿破仑战争后几十年中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故事,电影基本上忠实于原著,略有省略。
今天看来,世界名著不愧是名著,电影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小时候,我只是喜欢这部电影的故事,但没有更深的触动和感受,这部电影和世上的所有事物一样,依观者的内在而不同。
用一句时髦话说,这是一部“心灵的救赎”的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被救赎了,同时,观众也被这部电影救赎了。这部电影感人的地方很多,其中的很多细节也耐人寻味,如果说感动人心的画面,整部电影都是。
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个面包被判苦役,电影中只是从旁白中一笔带过,但是小说却曾诠释过他偷面包的原因——是因为让姐姐的七个孩子不至于被饿死。
随后在服苦役的过程中他因为逃跑被继续增加了刑期,直至被关押了十几年。释放后的冉·阿让偶然的机会在米里埃主教家里借宿一晚,期间又偷走了主教家里的银质餐具逃走,后被士兵拦路检查时发现,随后被押送回到了主教面前。
米里埃主教向士兵解释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且说他还忘记了拿烛台。那个烛台其实也是一个隐喻——代表“光明和奉献”,主教把世间最宝贵的奉献精神送给了冉·阿让。
冉·阿让经历了这一幕之后只是在内心中被种下了一粒种子,真正促使他彻底改变的,是一个引子——路上,他抢了在他面前炫耀的烟囱工小皮埃尔的钱,事后,他内心中隐藏的人性的善良底蕴被唤醒了,他第一次产生了愧疚感,并依此决定过一种从未有过的与狼不同的生活。
随后,他用一生的时间来践行米里埃主教传输给他的奉献精神。
小说中描述他经历了十年的奋斗终于成了富翁,改名马德兰,电影中也是一笔带过。他乐善好施,帮助穷人,最终成了蒙特意市的市长,他常常在自己的住宅窗户下仍一些硬币,扫烟囱的小孩知道了就纷纷来捡。
维克多·雨果有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哲学般的思考,这些全部都在电影中体现了出来,只是,如果没有同样思考的人,就很难看透这些细节,这方面的细节非常多。
警长沙威是故事中的另一条线,他代表着对于秩序和准则的遵守,维护的是阶层的利益,在他的眼中,区分一个好人坏人的标准,就是阶层。
电影中也通过旁白,揭示了准则的不同,准则有上层的底层的、善的恶的、公正的不公正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智慧,一切优点就都可能会转化为错误。
沙威是冉·阿让当年服刑的土伦苦役厂的监工的儿子,他后来也到了蒙特意市当警长,随后他发现了马德兰市长就是原来的苦刑犯冉·阿让,并告发了他。
但是后来抓住了一个形象和冉·阿让很像的穷苦人,名叫沙马迪欧。警长沙威随后觉得自己搞错了,向冉·阿让来主动寻求撤职。
这一点,体现了人性的复杂一面。沙威尊重秩序,自然有他信奉的一套行为准则,能主动在市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沙威有对人对己一贯要求严格的特点。
冉·阿让随后陷入了沉思,一边是无辜的沙马迪欧为自己含冤,一边是市长的责任可以帮助更多的穷苦人,这里面包括了他正在帮助的妓女芳汀。但是,冉·阿让最终选择了告诉众人真相,为沙马迪欧还以清白。
在法庭上,当众告诉了大家真相后,冉·阿让火速赶到医院来安抚芳汀,因为他答应把芳汀遗留在滑铁卢旅馆内的女儿小库塞特接来,他谎称小库塞特已经带来了但是马上还不能见,这时候警长沙威也赶到了。
绝望中的芳汀因为剧烈的刺激而死,冉·阿让走过来合上了死不瞑目的芳汀的眼帘,并对她说:我一定照顾好你的女儿,我发誓。
随后,冉·阿让一生都在履行自己的这一承诺!
电影的最后,弥留之中的冉·阿让坐在椅子中,幡然醒悟的库塞特和马里尤斯来到他面前(之前因为马里尤斯的误解而离开了他),他说出了最后的一段遗言,冉·阿让最后幸福地离世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上译译制版本中,删除了几个微小的部分,可能是由于缩减剧情的需要,也可能是其他动机的需要。但是,其中两处的删除却是这部电影中比较关键的部分。
一处是在米里埃主教劝走了士兵之后,手拿着烛台(也是银质的)送给冉·阿让时说:你答应过我你已经是一个好人了,我救赎的是你的灵魂。
一处是在电影的最后,弥留中的冉·阿让转身指向台子上的烛台说: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爱。就像是那个烛台,它只会默默地奉献。
电影用烛台非常清晰地扣住了整个电影的灵魂——爱和奉献。
这简单的几句话里面,有很深的内涵,了解世界真相的人,就能逐渐明白这一点。
冉·阿让最后还说: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死后,安放一块不刻名字的墓碑,这是我最后的愿望。
他的最后的这段话,很好地诠释了他一生奉献的动机——奉献就是不求任何回报!
剧中还有很多触动人心的小片段,德纳第埃的小儿子,不愿意与奸懒馋滑的父亲为伍,不帮助他行骗,这也诠释了他为什么能与起义者为伍的原因。
起义者的领袖,被士兵们最后堵在了房间的最高层,这时候躲在暗处本可以脱身的另一位起义领袖主动走出来,与同伴一起赴死。
电影中描写的人性还有很多,人性的复杂性也有不少。。。
德纳第埃和冉·阿让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典型,一个自私贪婪,只会索取,一个无私奉献,包容大度。结果,这两个人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德纳第埃的家庭一直困苦不堪,而冉·阿让却总能体面而有钱。
电影中有一幕很有意思,那就是德纳第埃在下水道中碰到了背着受伤的马里尤斯的冉·阿让,当冉·阿让拒绝了他把马里尤斯扔到水里的建议后说了一句:真自私。
事后,德纳第埃跑去找已经康复了的、变成男爵身份的马里尤斯,本想告发冉·阿让是为了钱杀害了一个年轻人,但结果适得其反让马里尤斯幡然醒悟原来冉·阿让就是起义那天自己的救命恩人。
可见,小人眼里,都是小人,即使是像冉·阿让这样无私的人,站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出来真相。因为他没有高尚者的境界!
小库塞特小时候在德纳第埃家里被当佣人使唤,他的两个女儿不愿意小库赛特碰她们的洋娃娃玩具。但是,成年后的她们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库塞特送给德纳第埃的女儿爱潘妮自己的漂亮衣服,就像是一场因果的轮回。
冉·阿让身上,具备着东方文化中菩萨所有的特点,无私、大爱、奉献、布施、救度。。。在西方文化中,维克多·雨果无疑是对人性的光辉理解得非常透彻的大师。
最后提一句沙威,沙威一直不明白冉·阿让的动机,为什么会以德报怨地放走他。最后,沙威跳河自杀了。
不相同的内在,确实就像是有一条鸿沟,人和人之间,有的人之间就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因为没有别人的内在,就无法理解别人的动机。
冉·阿让对沙威的询问回答:你真的不懂吗?我很遗憾。
当一个人坚信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坍塌的时候,他是绝望的,这也就是不要强求的原因。
[cp]《悲惨世界》 终于不是悲剧了:男主原是一名小偷,坐了二十多年牢,假释后到一家人吃饭,夜晚的时候,男主偷了老头家的银勺,被警察抓住,但老头没有怪他,反而给他银烛台放他走,男主被感化,自此改过自新。十年后男主成为了市长,但是有一个警察一直追着他,想抓住他,男主遇到一个妓女,在她临死前答应她帮她找到她女儿,并照顾她。后来男主带着女孩逃到了修女院里,在这里呆了近十年,后来因为女孩想出去看看,男主带着女孩在外面找了一间房子生活。但是后来女孩因为遇到了一个男孩,并且爱上了他,男孩是一名共和国的激进分子,因为男孩,那名警察找到了男主,但是警察被男孩抓住,男主并没有杀他,而是放他离开。后来男主被警察抓住,警察却并没有杀他,而是选择自己跳河放男主离开。男主自由了,终于露出了激动的笑容,终于可以不用再每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不用再害怕自己安静的生活被打扰。 一个人犯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以为自己并没有错,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诚心悔过,生活会给你想要的,相信人心都是互相理解的。[/cp]
看过很多的经典名著,这个记忆尤为深刻,电影的理念、表现、语言、环境。。。所有的都充满冲击力,当时感同身受,悲从中来啊!经典就是经典非常有深意,永久流传,推荐推荐❗️看电影,就要选择经典优秀的,毕竟一个人的时间有限,把珍贵的时间,留给好片子✌️国外的很多电影,不一定在细节刻意,而是在整体理念、观念、心理认同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所表达的多数很难靠一句话来总结,希望可以多刷,细品一部纯酿之作!
听窦唯的记艾灵,有58上译版的这部悲惨世界对白。找了很久找到了上译配音版。音乐里的对白摘自两段,艾潘妮替马吕斯挡了一枪,临死前: 噢⋯⋯這有封信,我在長凳上拿的,本來不想給你,真奇怪,我不忍心看你傷心。你還記得嗎?我告訴你她的地址,我說,你怎麼謝我?
元旦親我好嗎?可現在才六月,你答應我,答應我,我死後,親我一下。我相信我愛過你。真正伟大的爱情就是成全吧。
为了女儿卖掉头发和牙齿最终沦为妓女的芳汀也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记艾灵里有一段对白提到了她。冉阿让临终前:我心裡曾經很難過,可現在,你來了。還記得蒙費眉森林嗎?當時我提起你的水桶攙住你的手,還有那,布娃娃,她現在還在我這兒,在修道院,你耳朵上掛了櫻桃,聽著孩子,你該知道妳母親的名字了。她叫芳丁,好好記住她,芳丁,你是多麼幸福,她是那麼不幸,她太愛你了,吃盡了苦。呵啊⋯⋯我的孩子們,願你們相愛,永遠相愛」。
9分。从冉阿让的个人遭遇看整个法国的社会变迁。德纳迪埃演的很好,贪得无厌又滑稽可笑,原来是喜剧大师路易·德·菲耐斯的搭档;珂赛特长得还不错,但表演的太花瓶很呆板。
即使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这个世界依然是愚昧无知的悲惨世界,冉阿让的形象依然只能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关于革命的故事 在一个悲惨的世界讲的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中文配音太不靠谱了。
对于一个曾经有过过错的人,应该如何给予公正的道德评价?
貌似高中看过的吧
上译配音加一颗星,华丽厚重有力!
小时候我姥姥骗我说这是一部科幻片
小时候和爸爸在电视上看的,一直以为是让阿让。
【补標】蓝光收藏2019-8-31电影频道上譯經典重新再看毕克(影片旁白)杨成纯,孙渝烽,胡庆汉(冉·阿让)富润生(罗马教皇使节)于鼎(米里埃主教)潘我源(主教管家)苏秀(主教妹妹)富润生(省长)尚华(警长沙威),刘广宁(芳汀)严崇德,邱岳峰(客栈老板)赵慎之(德纳迪埃妻子)于鼎(医生)李梓(嬷嬷)严崇德(法庭庭长)胡庆汉(苦役犯沙马迪欧)翁振新(检察官)金琳(珂赛特)苏秀(巴黎修道院嬷嬷奥布迪辛)富润生(保皇党人吉诺荷芒)卫禹平(拿破仑党彭梅西上校)童自荣(彭梅西之子马里尤斯)程晓桦(德纳迪埃之女爱潘妮)刘小庆(德纳迪埃之子伽夫罗什)丁建华(成年珂赛特)伍经纬(革命小组负责人昂若阿斯)卫禹平(巴黎警察总监)于鼎(起义市民马博弗老人)
3.6星1.你放心,这些钱都是干净的,我一生就偷过一个面包和两法郎;2.我父亲至死还衷于法兰西,他唯一做错的是忠于忘恩负义的我和他的祖国;3.突然,这个世界明亮了,一位姑娘的目光具有无穷的威力,在心灵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株奔放而又辛辣的鲜花,人们称它为爱情.
我不知道算不算看过,因为电影只看了一点点,但是从电影改来的广播剧却是听全了的
电影时长限制了所能展现的故事情节,以至于与原著小说相比(没看过全书但看了简介),很多情节要么直接被省略,要么也就通过些许台词交代。虽然避免不了这样的缺陷,但这部1958年的《悲惨世界》依然足够吸引我耐心一次性看完,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还激发重温2012年版的想法。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贫富终究无法消除,在善恶并存的世界里,生下来活下去总不会顺风顺水,会遇到很多麻烦挫折,那些能在各种问题下活到老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其厉害之处。—— 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贫困,那么像本书这一类的作品,不会是没有用的。-维克多·雨果 —— 在这个把个人幸福建筑在许多人痛苦上的世界里,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 8.61G,189分钟,国法双音轨,本想看原声,无奈字幕匹配是国配版,时间轴不时对不上原声台词,索性就看了国语版……
置顶!!!
冉阿让
经典版的好处就是比较克制、内敛,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雨果的人道主义我一向不怎么感冒,但比起音乐剧版的小资狂热式梦道主义无疑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儿时最爱听的一部电影
不mark一下怎么行!
应该小时候看的是这个版本。
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