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3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4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5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6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3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4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5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6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7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8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19 英文系主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6 00:02

详细剧情

  《叫她系主任》讲述金智允博士(吴珊卓 Sandra Oh 饰)在声名显赫的彭布罗克大学当上英文系系主任,她正努力适应这个新岗位。她是学校首位女系主任,更是大学职员之中少数的有色人种,必然要应付一般人不会面对的种种挑战。《叫她系主任》由吴珊卓、Jay Duplass、Holland Taylor、卜巴拉宾 (Bob Balaban)、Nana Mensah、大卫摩斯 (David Morse) 和 Everly Carganilla 主演,8 月 20 日在 Netflix 首播。

长篇影评

1 ) 与过往决裂

文革末期的1975年有一部电影叫做《决裂》,讲的是解放已经九年了,“放牛娃出身”的延安“抗大”毕业生龙国正按照上级意思创办“抗大”式劳动大学当大学校长,把“资产阶级老爷把持的大学改造过来”。

我们龙校长上任之后的一些经典的操作有:取消入学资格,所有人想上就上,不识字也行;不允许淘汰差生;取消教学计划,否定教材系统性,全部临时临场(Ad Hoc)教学;排挤甚至打倒办学、教学更有经验但是成分不好的老校长和老教师,等等等等……

这些经典操作也伴随着一些经典情节,比如:老师上课讲马的生理构造,上到一半,有个老农牵了一头病牛一定要让老师看病,不看就死活不走;老师继续讲马,学生自说自话站起来提意见,讲我们又不骑马,你讲的我听不懂,所以不要讲马,要讲猪和牛。最后还是不服气,被老师轰出去后就写了大字报,基本就把老师干掉了。

我估计,上面随便哪点,有点脑子的人看完都已经被气出脑淤血了。前三十年后三十年,拆学校的正气凛然,身后是历史洪流浩浩荡荡,办学校的灰头土脸,都是老谋深算的阶级敌人。所以我一直认为,《决裂》是一个手把手教你怎么捣毁一个地方的教育团伙的指南,可谓瓦房店版的《威尼斯商人》。

这或许需要一些解释。《威尼斯商人》是一个光荣伟大的基督徒们一起把卑鄙无耻的犹太人打倒的胜利故事,但是后来,大家越来越发现,shit!原来犹太“奸商”Shylock惨兮兮,似乎更像一个悲剧的主角。女儿跟人私奔,家产被瓜分,连自己的信仰都被剥夺,各位打了土豪、分了家产,在Shylock一无所有的身体上开趴体,再逼他说好好好!打得好!“I am content.” (IV, i). 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一段“我们难道不流血”的阶级敌人的狡辩,振聋发聩。

铺垫至此,还是要讲《英文系主任》。白男是《英文系主任》的Shylock么?不是,因为你放心,或许是怕写出一个很多年以后发现原来斗错人的角色,编剧们已经极尽所能把第一男主,一名白人男教授,塑造成一个极不讨喜的中年混账巨婴,就算最后来一段对文学诗歌热爱的演说也于事无补。

我们再来看看剧中想要讨伐的老白男是什么形象:当众放屁(字面意义上的放屁),不修边幅;不更新课表三十年,打印机都用不来还敢居功自傲的老顽固;以及表面上客客气气,实际上听都不听系主任三番五次给黑人女性教职的决策的Dean;学校里没人批判了,还有校外的明星,一个三十年没写完博士毕业论文的男演员,竟然想着回来教书?岂有此理。最后,所有人竟然联合起来搞变法,把我们第一个亚裔英文系主任给革职了!

真是令人发指的被白人老爷把持的英语系啊!聚在一起喝个香槟都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密谋集会。唯一的黑人女教授义正严辞地说在座的各位都是不会唱rap不会发推特不会讨好学生不会教书的垃圾,竟然还拿不到教职委身去耶鲁。

这些塑造无疑是充满恶意的。不会用打印机的刻板印象或许并非没有事实依据,但是在剧中虚构的Pembroke大学,一所小常春藤(Minor Ivy)中,没有一个品行端正又会教书的白人男性教授简直是对常识的侮辱。

再看一些具体情节,万恶的白男老教授在台上讲《白鲸》文本,台下学生举手说梅尔维尔是家暴男,老教授辩解了两句不再展开,而伟光正的黑人女教授则立刻声援,说到时候我来讲家暴的部分。我不禁哑然失笑。不仅是这个情节把我带回了《决裂》。我们就假设一个在讲台上身经百战三十年的老教授的确手足无措。好的,谢谢你的补充,现在我们知道了他的人格污点,属于劣迹艺人了。即使我善意地认为不是要因为梅尔维尔家暴所以把《白鲸》从美国文学史上记忆抹除,那能讲什么呢请问?这是一个文学意义上可以深入讨论的知识点么?反过来,此剧在道德批判白人至上问题上,高举旗帜,反倒是对把美国文学课的标题取成Sex and the Novel这种走投无路又想吸引眼球的把戏不置可否。

当然《决裂》和《英文系主任》还是有层次的区别,不能滑坡式地划等号。政治的抽象符号不需要过人过的日子,而《英文系主任》还要被包装成融入有可有可无的家庭元素的生活工作平衡轻喜剧。Sandra Oh教授背后也并没有一个大救星指东打西,神机妙算让他的虾兵蟹将地把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给大卸八块再斩草除根。是,你们是哥大,达特茅斯和威斯利安的毕业生,似乎挣得了自省的权力。只是好莱坞创作者和他们的受众在炮制这部和下一部自以为聪明的娱乐檄文时,逐渐忘了艺术并非只能做讨伐的刀口,我们读莎士比亚并不因为他的站对(或站错!)了立场。 Shylock或许并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恶人了,也可以是如今万恶的白人男权至上的西方大学体制。

2 ) 试论女主能如何翻盘

总的来说这个剧是难得讨论当今学界现象的一个题材,然鹅很多问题隔靴搔痒,不敢也不能深入讨论,可能是怕掀起性别和种族对立吧。这方面我不多说,来说说女主重来一遍的话怎么翻盘。

chair这个事情一般是这样的;如果萧规曹随那就是个打杂的,陪吃饭,讲话,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与research无关的事情。如果想要大刀阔斧那就要整合资源重新分配,不能怕得罪人,拉一派打一派。女主已经批了一身debuff套(亚裔女性)去打怪了,结果还各种白给,傻了吧唧送人头…下面一条一条举例。

1. 如何对待艾略特老头。

肯定要搞走,而且要虚与委蛇联合其他人把他搞走。这种自以为是的学阀绝对不会吃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女主拿chair的名头来命令他简直是白送Yas,只能起到反效果。最好就是摆高了慢慢架空,最后逼得他自愿退休。退休名单是一张可以用的牌,如果女主要泄露的话只能是她自己跟老头讲,绝不能让老头从别人嘴里知道。很可惜女主做了相反的事。和朋友讲到,虽然被区别对待了这么多年,女主对这一帮老白男还是发自内心的尊敬的,是被驯化了还是怎么地,根本没有搞走他们的意思。这也映射到现实中亚裔的可悲之处。

2. 如何对待琼奶奶

绝好的团结对象,而且老奶奶怨念的能量大家也看到了不是一般的强。多么讽刺,女主身为一个女性chair根本没有好好处理老奶奶的办公室问题,只是给了一些毫无营养的安慰话。这么说吧,把老头子们全赶走琼奶奶不就有办公室了?有这个共同目标还不愁老奶奶齐心协力?相反女主居然在拿什么教学评估来搞她,简直双标得可笑:为什么女主不问艾略特老头教学评估的事?班上都是几个人,我就不信艾略特老头的评价能好到天上去?再说了教学评估这个东西只有刚进来的AP或者TA才需要看(找工作需要),tenure的基本没人看,反正这个东西也不对外公布。这又揭示了本剧一个残酷主题:职场中女性不但没有帮助女性,还变成了男性的帮凶压迫女性。

3.如何对待Yas小姐姐

人微言轻的新生代力量,业务是很好的但是还没在系里站稳脚跟,所以不能多说关键信息,努力为她争取资源就是了,争取把她培养成未来自己派系的人。但是女主一次次画饼(最佳教学奖/tenure)就是没有落实,试问Yas有多失望…老板一直说给你加薪但就是加不成说自己有难处,不跳槽难道还留下来体谅老板?!退休名单的事是最不该跟Yas说的。Yas听了肯定心里有一个expectation指望老头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但老头毫不知情所以对她依然毫不客气,那么Yas心里有了落差对女主也会有怨言。Yas应该本来也没打算跟老头说这事的,最后大概气疯了冲口而出成功为女主再送一人头…

4. 如何对待Bill

私下里睡不睡的没关系,在职场中要严格保持距离和避嫌。但女主又特么反了,睡都没睡到,系里所有的人和她爸都知道她喜欢Bill了…实际上女主想要改变英文系资源分配最好的做法应该是趁Bill还在任chair的时候遥控他,毕竟Bill身披一层白男加成皮肤,很多事情会好办很多。然鹅Bill这种弱鸡男很明显是两人关系里强势的一方,从来没把女主的话当一回事。女主都再三警告他好好道歉了他还敢糊弄回去。我不禁想如果是艾略特老头当chair警告他敢这样吗?!聊过的朋友都很讨厌Bill,这货为啥这么多戏份。我大胆猜测导演试图用一个白人工具男来揭示残酷现实:你看这个白男明明毫无恶意却活生生messed up自己和这么多人的生活。你看亚裔以为自己能当家作主了有话语权了,但其实还是给白男打工擦屁股…

5. 如何对待上级/Dean

上级分配下来的事先别急着拒绝,反正做不做/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是自己之后的事了LOL 退休的事,如果女主能搞走几个老头留下琼奶奶已经是大功一件了,具体实施起来上级肯定也有资源支持。Yas的最佳教学奖给不给都行看上级人品,反正搞走老头就有钱tenure Yas了。校园游行的事,应该让上级找那个risk management的人全权处理自己啥都不要管,毕竟系里人尽皆知自己跟Bill有关系了碰了一身腥。自己可以私下给Bill support,但是明面上什么都不能做(当然包括不要自作主张找Bill的博士生谈话…)

总结

对比我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成功改革派chair:让三位大佬退休挪位子,留下了自己心仪的AP,又招到几位新生代力量,自己还发了paper做各种学术会议的speaker,但同时就没有太多时间搞教学。人的bandwidth是有限的,女主是一个专注于学术和教书的人,那她就必定做不成chair搞politics。

利益相关:曾在北美人文学科学术界待过

3 ) 不会起标题

因为Sandro看的,这个设定蛮有意思,或许这也是反种族歧视运动发展到现在,会拍摄的剧,虽然是喜剧元素。

想象一下在x文系,一群x族老头老太,德高望重,现在来了一个年轻的少数女性系主任,然后她上任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开掉三个资历最老但没有学生喜欢的老教授……这个设定就很贱。

男性老教授在讲大文豪的时候,完全不care他是不是家暴出轨,而年轻的学生们在意,当他们的诉求被无视后,我看到的是傲慢和一丝迷茫。这些都来自老教授,他不理解这种变化,他一心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在剧中被反复探讨。

同样值得探讨的是Bill,成功的,受欢迎的白男,他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影响有多恶劣。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但最重要的是,他可以一次次辩解,道歉,他有第二次第三次机会。而这还是在一个有相关群体且有相应罪名的地方。

认识到这一点让我很感动也很难过。

4 ) 就像你在剧中看到的那样

因为很多人来推荐,一口气看完了六集,难免和自己的职业联系起来。

剧中呈现的英语国家英语系的课,基本全部是文学课。对比:某理工科211大学的英语系,只有一学期的“英语文学导论”是必修,还是拜托领导在学校一次大规模砍课时中偷偷留下来的,其余英国文学美国文学小说戏剧等都是选修。英语系学生(一半是文科)必修很多大学分的理科课程,文学选修课依赖于任课老师足够努力的推销,以及仍然存在的、心态较为佛系的学生。三年级下学期勉强凑够人数,美国文学课开起来,简直像个地下摇滚俱乐部一般的存在。

除了人文学科的危机,最让英文系学生有共鸣的的还是所有作家作品的名字和批评理论名词吧,很少有人用我们的视角看事物啊。剧中师生一起读诗、一起讨论荒诞派与现代主义……相比于具体而实用的知识,抽象的理念和情感或许更难在记忆中留下痕迹,但这确实就是我们所做的事。另外,总有人对文学理论不屑一顾,但往往不是因为境界太高看破-ism们的局限(的确明显存在);而是因为读书太少,拒绝接触新事物太久。看到系主任痛批自以为是的所谓明星学者“你知道最近三十年学术界有多少新理论吗?”我在屏幕前为她鼓掌叫好。

课堂组织形式和授课质量没有必然联系。死气沉沉读三十年不变的讲稿,宣称“我就是不向学生让步”占据精神上的高地,这不能说明你的课一定是高水准。允许学生把《白鲸》改编成嘻哈、并坐在学生中一起开心观看的女老师,课上未必没有其他深入的内容。(可能因为我对贝克特做过同样的事,所以在这里对她表示一下支持)。在一个文学课还带有带有启蒙性质的理工科院校,面对百忙之中抽时间来上选修课的疲惫不堪的大三学生,我已经放弃了MOBY DICK…以它令母语者生畏的艰深文字和我粗浅的道行,很难不吓跑硕果仅存的学生。但我不想放弃这位优秀的作家,代之以更有时代感的《抄写员巴特比》——我们在课上嗑了巴特比和律师的cp。想让类似的活动留住文学课最后的学生,想让他们通过寻找细节学会文本细读,想通过这个人物关系解读为后面要讲的他者伦理作铺垫。可能不怎么高深和高雅,但文学课首先要生存。

老派人物里面喜欢Joan这个角色,虽然我一向重视学生的evaluation,但是看到她烧掉自己不爱看的评语,还是获得了一种补偿性的快乐。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跟学生讲:不喜欢这个作家是吧,告诉你,他就是牛逼!不喜欢就退课吧!(现实生活中我会劝学生“既来之则安之,作品有点难,但绝对值得一读”,既要坚守底线又要留住学生,很难的。)我做梦也没想到,她年轻的时候,竟然是因为承担了很多类似工会干部的工作——而放弃了科研。连人力资源的人也承认,很多女老师们在行政事务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就不想着在学术界进步了。看到这里有点黯然。

剧中除了系主任本人,其他人不好好上课也可以,不做科研也可以、所有的行政活动不过是开除这个、弹劾那个,或者换间办公室;大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种种耗费心力的琐碎被掩盖了。Bill那洒脱又邋遢、迷茫又自我、言行出格还童心未泯的形象实在太符合大众对文科男教授的刻板印象了,我怀疑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人,可能是编剧(一定是个文学人)自恋的投射吧。不过Bill有一句话我喜欢“I don’t co-write”(我才不跟人家合写文章)。

不少人心目中的高校英语系女老师都是美丽时尚优雅活泼大方自信,宜室宜家,至于搞外国文学的那更是小清新一般的存在。我就不说这是对女性的物化和对文科的矮化了(那个女生在一个书本垒起的系科读书十年+,毕业后还要继续留在不发表就灭亡的学术界厮杀,将漫长的岁月付于难度高收益低精神压力极大的阅读和写作,她很可能不是为了躺平,很可能对自己的期许不只是“相夫教子”,更不用说这还是个激进女权者、不婚主义者、性向不明者甚众的群体)。真相是一部分英语系的人也会异常朴实、笨手笨脚、木讷寡言、永远生活在巨大的困惑、焦虑与拖延之中。极高的心理需求和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对社会和家庭没有什么用处。就像你从剧中的英语系教师身上看到的那样。

(看我半个小时写千字剧评。一篇小论文拖了半年都不想写。)

5 ) Where shall wisdom be found?

毛姆曾写“他抬头看到了月亮”,那这部剧就是在一地鸡毛里捡起了旧扑扑的月亮。因为自己当年一腔热情在中文系和英文系中选择了后者,所以无论回看时隔着多少濛濛的失意和怅眷,还是对English department有孤勇骄傲的执念,就像我们的chair站在party的红楼梯上面对众人说的:English, is such a great department. 让我最感动的,是年轻的老师和老教师都会在纽约时报把Moby Dick拼错时share了那份:It upsets me. Well,that makes two of us. 是可爱的Prof.Joan倔犟的声称:“你可能不喜欢我,但《坎特伯雷故事集》是天才之作…你不必喜欢我,但乔叟经历了600多年的文学批评,依然屹立不倒,如果你不明白他很牛逼,那就别来上我的课了。”是Yaz一开始就被追问Why’s some Asian lady teaching Emily Dickinson,却依然在自由热情地释放教授文学的能量:“我通常会让他们把《白鲸记》里最喜欢的一句话发到推特上,上学期‘叫我以实玛利’这句,跟‘我从地狱之心刺向你’打了平手。这是与他们建立感情的方式,我发现它能启发精读的技能。”智允和Bill都有各自糟心的生活,任何一人没入人海,我们都不会发现所谓文学和诗歌的光晕在他们头上闪耀。然而Bill在辞退委员会上改变智允心意的一段话已经给了我们最理想化、最可爱、也是最真诚的文学系的初心和风格:

I was thinking this morning, tha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you have to fall in love with stories, with literature. And what you’re doing when you do that is…is you’re… You’re always trying to see things from someone else’s point of view. You’re trying to occupy a different space. And, when you’re in the middle of a story, you’re in a state of possibility, as opposed to whatever state of oppressiveness, you’re in real life. The text is kind of a living thing, and it’s a dance,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that you have with it.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you…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乔治·斯坦纳曾在《语言与沉默》里发出追问:“人们想到和谈起的最优秀知识,是否真如阿诺德断言,丰富并提升了人类的精神资源。我们不得不思考,利维斯博士所称为的人文主义核心是否教育了人类行为,或者,在文学研究中培养出的道德智慧思路和在社会政治选择中所要求的思路之间,是否有巨大的鸿沟和对立。” 也许智允、Bill和faculty中所有成员都无法给予观者最称心的回答,但他们已经在每天与生活、烦恼、爱人、文本、衰老和死亡的搏斗中,完整且用力地诠释了斯坦纳对人文主义教育者的期待和思考:

“这意味着,无论是谁在教文学或阐释文学(两种活动对于作者来说都是要建立一个鲜活可辨的回应体),都必须问自己要做什么(用《李尔王》或《俄瑞斯忒亚》来教导或引导一个人,就是将他存在的源泉放进他的手中)。”

Fucking Yale. Fucking the chair. But why are you a doctor?You never help anybody. Gloria, Gloria.

Harold Bloom果然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被引用次数真高。

“相反,可以证明的是,荷马、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人类的洞见,超过了全部的神经学或统计学;遗传学中的发现,无法危及或超越普鲁斯特对家族的魔咒或负担的洞察;当奥赛罗提醒我们想起明亮刀锋上的水锈,我们对人生必然经历的感官短暂现实之体验,胜过了物理学梦想传达给我们的感觉;在理解政治动机或策略方面,任何社会计量学都难以与司汤达媲美。…我们对人的本性和内心的知识,大多还是来自诗人之镜。”

By the way,想去听Bill的Death and Modernism和智允的诗歌课。

6 ) 迷人也迷茫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吴珊卓当主演的作品,然后我深刻地领略了这个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与漂亮毫不沾边的女人的魅力。她所演的角色在待人接物的时候是那么真诚又真实,那么具有亲和力。你看到她得意时的开心,处理家庭关系和同事关系时的疲惫,面对异性关系时心情的复杂,最关键的是,还看到了她对文学的热爱,对原则的坚持和无奈。吴珊卓可爱的小眼睛里永远都透露着那么多丰富的情绪与心思,她真的演活了一个接地气的大学英文系主任。她充分地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其实可以发挥的作用。反观国内的职场剧,连人物塑造都难以这么丰富,还能怎么指望它们去深刻地反映社会问题呢?

看这部剧的初衷是因为自己喜欢文学,向往成为一个高校里的文科老师。虽然这部剧也鲜活地表现了大学里人文学科的落寞,让我不由得在某些片刻迷茫与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最后总的说来它却让我对文学爱得更深了,哪怕课堂上最后只剩下几名学生,哪怕博士毕业后找不到一份教职,我也好想读个文学的博士(虽然我知道剧毕竟是剧,可能真实的文学老师的教职生活并不想剧中那几个老教授那么有意思)。

剧里有两个场景让我最受触动。第一个是遭到学生抗议封杀的Bill教授,在听证会上说出的我们读文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那一段话。第二个是Joan教授在图书馆门前,狠狠地教训给她差评的学生Steve时那一段口吐芬芳。

第一个场景简直是完美地反映了当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坚持简单的政治正确,选择拷问立场而非初衷或实质,最后演化到人与人之间似乎完全无法沟通的地步,而这种沟通失败还发生在教授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之间,放到社会的普罗大众身上,想必沟通的可能性只会更低。而这种简单粗暴说到底又能让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第二个场景更让我觉得惊喜。按理说学生评价老师是一个合理的行为,偷偷地查学生的身份其实还反而侵犯了人家的隐私,但Joan面对Steve说的那番话让我原谅了她。想想看她其实并没有真的说出《坎特伯雷故事集》好在哪里,但是她愤怒中出口的并不是出于维护自己的尊严或是面子,而是选择捍卫一本文学经典的价值,这一点很是让我感动,可以看出她是真的喜欢她所讲授的文学。

在这个人们越来越不爱读、不想读经典的时代,有时我很希望人们明白不要总在经典的身上找问题,更应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为什么不能多花一点点的耐心去认真地读一读经典呢?事实上,在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现代社会里,除了文学、艺术、自然之外,还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地让我们焦虑急躁的内心获得稍微持久一些的安宁呢?

短评

这个题材实在是有点 too close to home,尤其最后尾声其实达成的是一种非常欠满足的 closure,非常直接地体现出有色人种(年轻)女性获得权力的不仅仅是艰难,而且是排在白人(老年)女性的后面,一步到位的进步是完全不可能的,前进的路上前者的努力会被用来提供后者的可能,唉,唉。有很多发散话题值得讨论,感觉播客主题又有了。

3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听说某教授30年没更新讲义,我直拍大腿

8分钟前
  • xiaoyaah
  • 推荐

有点意思,但还不够有意思。达布森这角色太烦人了,没有必要为主角安排一个丧妻的暧昧对象

12分钟前
  • 克哀
  • 还行

看第三集这个男老师因为nazi手势陷入多大麻烦,结合最近热搜(可能是亚裔配角最多的Netflix剧? 以及,我合理怀疑整部剧一开始是为男老师写的,another same old story about how a middle aged white man fucks up his own life….. 找了个吴珊卓加了些戏份,在海报封面当噱头。。。7分吧

15分钟前
  • Ber_雪碧
  • 还行

文学系主任,一个任何人做了就再也不想连任的工作。年轻老师和年老老师的分歧太大了,但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当有人于麦尔维尔去世时在纪念他的讣告里把《白鲸》(Moby Dick)的Moby拼错成Mobie的时候,他们都会感到悲哀和伤心。

19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好像什么都说了,好像什么都没说

24分钟前
  • L26V718
  • 推荐

拍没有tenure的有色人种教师群体会比聚焦nazi和白男更好。吴珊卓的Chair“坐不稳”倒是一开始就暗示了,但中间简直太无聊了。Bill这种人身上散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美国气质。剧外在微博上掀起的讨论比剧有意思。

29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作为一个在国内读了英文系本科,在美国读了一个少数族裔占多数的专业的人,我对The Chair观感复杂的一点在于,挑战由白人男性主导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学术建制是当下欧美人文社科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剧中暗示当下的学生太liberal太激进,反而让自1960年代以来由自由派主导的大学丧失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对问题保持开放性阐释的空间。反观国内,可能反而因为不太存在交叉性的问题而对“西方正典”保有更多的尊重(我本科期间上过的唯一一门女性主义文学课是外教开设的)。我记得何伟也说过,他在四川教书的时候反而能感受到与学生一起阅读英语文学作品的纯粹的快乐。

34分钟前
  • Nelly.L
  • 推荐

绝了 综合各种美国的身份政治、人际政治、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与利益集团的金钱政治,如何将虚伪进行到底?美国社会惯常的手段 简单化观点的政治正确文化、对经典文本与新文学之争背后实质上在为白人至上之500年殖民历史买单、用政治正确的表演掩盖新自由主义的剥削、自己亲手养的蛊反过来吞噬自己,etc.。严肃地说,这剧情还能更drama更惨烈,这就是一个还债的年代,一个幽灵不断返回的年代。至于文学...那些个课的题目包括最后男主研究生所提交的论文题目都足以说明这种学科本质上的自我重复,表面上变化好大喔,老教授完全接受不了年轻老师的上课方式,其实呢,换汤不换药的东西。归根结底,一个处于资本主义帝国世界体系核心的享有特权话语、能够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学院,究竟为谁服务?对吧,改变,想多了

38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还行

好看。文学院的困境、职场女性的困境、tenure-track的困境(这一部分不要太有代入感…)、中年单身者在家庭上的困境,细密交织成了生活的一地鸡毛。看上去是空中花园的文学院,依旧无法躲开回归生活的命运。

39分钟前
  • 信久
  • 推荐

为吴珊卓看,开播之前都在宣传喜剧,看下来好像与喜剧稍微有点不太搭界,就是个生活剧。为女主配一个老白男实属刻意,去掉这条线聚焦女主没准会更好。当领导可真难啊,还是做个普普通通的专技人员最开心。

41分钟前
  • 白亦桃
  • 还行

课上只有三个人的中世纪文学老太是我的未来吗……

43分钟前
  • Blavatsky
  • 推荐

这是一部演员大过戏的剧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在线,剧情乏味,但细品对话却很精彩。这是一部讽刺大学教授stereotype的剧集,却最终陷入了某种政治正确的stereotype。因为吴珊卓而追,也因她加了1星。

46分钟前
  • Page Zero
  • 还行

不管前面的insider joke铺得多么满,当男主在最后的听证会上说,“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我还是感动得掉眼泪,it's exactly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last night. 作为一个英文系在读生无法不偏心地给它打五颗星。

47分钟前
  • kidultcc
  • 力荐

为什么一个标榜打破陈旧学科陈腐架构的剧要把那么多精力放在描述一个fuck-up中年老白男身上??

50分钟前
  • Br.G
  • 较差

费心布置了这么多关于性别和种族的微妙设定 结果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讲亚裔女系主任和自己系里的白男教授搞暧昧???每次尝试探讨女性 少数族裔的话题就像是要完成业绩一样生硬 本质就是个学术版狗血悬浮剧…

51分钟前
  • enzo去了夏天里
  • 较差

美国如今的大环境真是如此,这剧一点也不搞笑应该算是写实剧。美国很多大学之前都有教授的一句话被社交网络歪解,特别荒谬。好喜欢男主啊!!太甜了

53分钟前
  • debut0901
  • 推荐

这真的是喜剧咩,各种各样难以应对的问题,道德的家庭的职场的程序的言论的高龄者的性别的种族的历史的好多困境,这要怎么给处理好哇。不过学生们还是挺酷的,比我做大学生的时候酷多了。

56分钟前
  • 坑里躺平平
  • 还行

一个演员最幸福的事情:能够被赋予自己想要去尝试和挑战的机会。SNL、颁奖礼、致辞、颁奖人之后,我Oh真的从那些“疯狂”的正剧角色“脱身”,演到了这部很风趣却又睿智的喜剧;事业粉感到无比幸福❤。大学的背景常常被作为超龄爱情戏的实验室,抑或下刻就是都市传说的黑洞;但人们却忘记了它同样是思想的竞技场,以及对这世代最前端的反映。留住学生,教员年龄的碰撞,以及当下抵制文化与敏感议题的交融…有引经据典的讽刺,也有纪录,这些支线故事都似「大公园」完成了对自身领域最详细也“尴尬”的捕捉。而这之外的,还有几乎每个人在从中寻找自己身份与位置的故事;Ji-Yoon的角色独特,又充满意义。只可惜剧集略短,还以迷你剧制作;殷切希望有第二季,或者其它形式的外传。

5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Sometimes you love a poem so much. Every time you read it, you learn something new, and you feel transformed by it. It's a very complicated, but faithful relationship.” 这段边看边流眼泪

1小时前
  • fushi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