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2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3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4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5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6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3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4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5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6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7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8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19 痛苦与荣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0:02

详细剧情

  佩德罗·阿莫多瓦、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佩内洛普·克鲁兹将合作新片《痛苦与荣耀》(Dolor y Gloria),7月上半月开拍。和阿莫多瓦上部影片《胡丽叶塔》相反,影片主角将是两名男性,由班德拉斯和阿谢尔·埃特塞安迪亚扮演,克鲁兹和胡丽叶塔·塞拉饰女配,讲述一个处于晚年的电影导演的生活故事,包含初恋、第二次恋爱、母亲、死亡、与他合作过的一些演员,时间跨越60、80年代和现在,一种不适应的空虚感导致他现在无法拍电影。

长篇影评

1 ) 色彩搭配大师——阿莫多瓦

阿莫多瓦在电影中向来以大胆瑰丽的色彩著称,在这次《痛苦与荣耀》里也是把色彩玩得很溜,首先开头就着实惊艳了我一番,应该是我看过的最具有艺术感的电影片头了。所有出有关制作人员的背景都是如同打翻的颜料桶一般的色彩动态画面,还记得当年风靡的手机动态壁纸吗,像融化了的棒棒糖浆,甜甜的巧克力酱。惊艳归惊艳,但后来看电影才发现这些色彩并不是凭借计算机数字合成无规律上色或者瞎配色的,其实相当有讲究。片头主要分为红紫色系,红黑色系,红黄蓝色系,红蓝色系,红绿色系,黄绿色系,黄灰色系和蓝白色系,而这些色系的主要颜色其实构成了后面电影中每一个板块的色彩母题,比如一家人搬到地窖里去居住时电影都是与天空形成蓝白配色,而导演在自己家里某些房间的镜头则都是以红蓝为主,所以,电影中所有人物的服装全都是按照片头这些色彩的花纹和颜色进行搭配设计,形成了某种呼应,包括各种道具等。以下是一些总结。

蓝白
红紫
橙黑
红黄蓝灰
红蓝
红绿
深绿
浅黄绿
深黄灰
浅黄灰

只能感慨美术师也是花足了功力,当然阿莫多瓦的色彩敏感度也是十分厉害,毕竟当初是玩艺术出来的。每一个部分不同的配色深入到镜头呈现的点点滴滴,不仅是记忆与真实相交织的深刻心理状态反映,五彩斑斓的曾经也是如今的痛苦与荣耀,同时也为他的电影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在这一点上和韦斯安德森特别像。

在阿莫多瓦最近的电影中色彩关系都运用得特别成熟,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都可以铺陈开去。

2 ) 这个男人的故事的结局是喜剧

阿莫多瓦继续拍片子,这个世界是值得期盼的。他擅长拍女人的故事,但是也讲男人的故事。说男人的故事的时候,让我觉得总是在说他自己,说女人的故事的时候,感觉他总是在说他母亲。似乎是在重复,却却不让人腻烦。

所谓风格,就是嵌入其中,又能发扬光大。

昨天晚上忙完工作,发现只有一个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郊区的电影院10点40还有一场。我打车前往,经历了一些完全不知道的区,南美洲是冬天,呼呼的风吹。售票处的小哥哥昏昏欲睡,我买票的时候,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买。我赶到放映厅,门口的卖爆米花的都开始收拾东西了。我推开门,发现一个小哥正在打扫为生, 我说我可以进去坐着吗,我有点害怕外面。小哥说好。

小哥扫完地说,我要关灯了,你害怕吗。我说没有关系,你关灯吧。他说,我陪你坐一会儿吧,一会还有几个观众要来。

阿莫多瓦说,女人的故事都是以喜剧结尾,而男人的故事是以悲剧结尾。但是这一次,故事是一个喜剧。

阿莫多瓦从来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和低沉。这个故事甚至有点烂俗和狗血,但是阿莫多瓦的那个故事不是烂俗的呢。回归里的佩内洛普杀掉自己的夫妻,对她说你的男护士强奸昏迷的女病人,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里每一个情节都是奇怪的。

剧中Salvodor(班德拉斯饰演)的保姆说,"在这里,一切都很奇怪”。对了,一切的故事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都觉得诧异,但这种吊诡的情绪之下,却一切都可以保持感同身受。

佩内洛普在剧中演技大赞,只要去过西班牙,就让人觉得她就是这样的西班牙女生。苦难中的坚强,坚持原则又淡然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生命的晚年,Salvador寻找生命的平静,寻找生命残存的美好,通过毒品来让自己生活质量提高,为了交换到毒品的来源交出自己的作品,却吸引到了早年的爱人(英俊逼人的阿根廷人Leonardo啊),一晚叙旧之后,Salvdor决定不再依赖毒品,重新振作。生命在绝地反弹之后又让他偶然间想了最初的爱人。让我欣喜的是,故事虽然也跟《不良教育》非常类似,同样是少年的教会唱诗班,同样的是年轻的绝望的启蒙的恋爱,同样的是作家和电影行业,同样是Galicia的少年,却没有乱伦,没有欺诈,没有阴谋。一切都是美好的,少年时代的真诚得到了回报,青年的时代的恋爱得到了回报和认可。故事的最后,Salvador也salvar(拯救)了自己。

一个美好的故事,穿越了年轻时候可怕的故事情节,故事虽然仍然质感十足,但却不再流于边缘。一帧一格都精致极了。老安东尼班德拉斯的穿着风格真是大爱,一切都让人觉得,人间值得!

3 ) 守卫与失去

阿莫多瓦电影中的情感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守卫。他的电影中的主人公不管身份有多边缘,不管需要突破何重禁忌,不管需要克服多少困难,都拼命地想守卫住自己的情感。这也是阿莫多瓦的电影最为炽热的地方,为了守卫,主人公们的行动常常都不顾一切。

然而到了《痛苦与荣耀》,阿莫多瓦仿佛呈现的是守卫的反面,男主角失去了所有。他失去了健康,绵延不断的病痛让他不能专注于工作,只能靠毒品来获得片刻的安宁。他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和母亲,面对他们的时候除了追忆之外别无他法。而正是这种失去,让《痛苦与荣耀》获得了和阿莫多瓦之前的作品不同的质感。阿莫多瓦不再执着于展现守卫感情的艰难,也不再展示奇情奇事,他呈现的是回望人生时的坦然。他不惮于把自己病痛的身体展示给观众,也不避讳自己人生的失意和后悔。所以这一次,放弃用奇情奇事来吸引观众的阿莫多瓦反而能让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地抵达他的内心,因为一切都是那么的坦然,没有丝毫的掩饰夸张沉溺。

不仅是内容上的失去,在形式上《痛苦与荣耀》也失去了很多。阿莫多瓦不再在其中安插丰富复杂的叙事结构,不再刻意扰乱时间顺序,甚至是他招牌的戏中戏部分也大大简化。在男演员演绎《上瘾》的部分中,阿莫多瓦呈现给观众的只是一块白色银幕和一块红色背景板而已。阿莫多瓦没有选择在银幕上直接呈现戏中戏,而是以男演员的独白为主轴,镜头只是部分带到银幕,辅以环境音。这样的呈现方式比起他之前的作品显得过于“素面朝天”,但是达到的效果是极端惊人的,观众在这样简单的条件下也能够一秒进入导演的童年,去感受那充斥着尿骚味和茉莉花香的夏夜放映。这充分说明,不需要直接呈现故事,只需要调动氛围和意境同样也能打动观众。同样,阿莫多瓦在这部电影中罕见地没有使用同一个演员来演绎同一角色年老年轻时的不同片段。尤其是没有让男主角换上年轻扮相来演绎《上瘾》中的故事,而是选择了用另一个演员的独白来呈现。这种形式的失去进一步地增强了间离的效果,让观众能够站在局外去回望导演的人生。就如同影片中两次给到台下的观众的镜头一样,导演从自我沉溺中退场,从强烈干预中退场,将自己的遗憾留给观众去感受和评说。

正如片名所示,生活给导演带来了满身的痛苦,可这痛苦也是创作的源泉,因为在导演看来,“人生没有电影将毫无意义,而我的人生已然如此”。所以全片虽然都是在讲失去,但是整体氛围不是一味的哀伤,而是在经历的美好,失去的遗憾,和解的心境共同的构成的复杂情感之间反复摆动。这种微妙的复杂氛围和导演的人生完全同构——哪有简简单单的生活?只有五味杂陈的经历。

观看《痛苦与荣耀》的过程是一次非常奇妙的观影经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也能成功地对接上一个老导演的私密碎语。因为在作品的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丰富立体的导演,是一颗真诚敞开的心灵,他的电影作品丝毫不外在于他,而完全就是他个人气质的内在延伸。在这里,技术也好内容也好都退居其次,打动人的永远是最有“人味”的那一部分,我想这就是阿莫多瓦作为一个导演最有独特性的地方。

4 ) 与往事干杯

在新冠疫情期的这些憋闷日子,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了点医学知识,担忧自己和家人多出张不正常的肺片。在阿莫多瓦自传式杰作《痛苦与荣耀》中,也有一大段漂亮揪心的医学影像。作为电影导演,主人公萨尔瓦多在各地影展中收获了地理学;而作为积劳成疾的病患,他也在一次次体检中掌握了解剖学,严重的脊柱问题引起全身病痛,直达脑神经中枢,继而导致心理疾病和抑郁症。而导演也承认,由御用明星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的萨尔瓦多,很大程度上,正是阿莫多瓦自己。

以电影来书写自传,或多或少会模糊真实和创作的边界。片中萨尔瓦多经历过的唱诗班、教会,对同性身体的幻想和之后的出柜,对专制体系下教育的疑惑和反叛,也都是阿莫多瓦人生历程中有过的经历。而对成长中教会的性侵、创作中友谊的背叛,作为观众的我们,就搞不清这究竟是导演真实痛苦的往事,还是对过往时光的艺术化描述和故事化夸张了。总之,这些发自记忆的创作,成就了戏里萨尔瓦多和戏外阿莫多瓦的荣耀。 电影中,进而又多出一层模糊虚实边界的戏中戏,萨尔瓦多真正剖析自我、却不愿署名的舞台独角戏《上瘾》,交由曾跟他闹掰了的演员执导并主演,并因此重逢了深知那段隐秘往事的同性恋人费德里克。现在时态中,萨尔瓦多和旧友及旧情达成了谅解;过去时态里,他思念着伟大的妈妈,遗憾着没能带她回家乡告终。

5 ) Federico, tu Marcelo ——【痛苦与荣耀】中的映射与镜像

如果【Roma】是卡隆的【Amarcord】,这部【痛苦与荣耀】就是阿莫多瓦的【8 1/2】。【8 1/2】连同导演十几年前的半自传作品【不良教育】,和这部【痛苦与荣耀】有着镜花水月般的联系。

忘不了的画

1.

【痛苦与荣耀】开场,处于身心困境中的导演Salvator悬浮于水中

【8 1/2】开场,处于身心困境中的导演Guido在梦境中飘浮于空中 2.

【痛苦与荣耀】中,Salvator在半梦半醒的恍惚中时常会想起童年往事,影片由此插入童年部分叙事

【8 1/2】中,Guido在无意识的白日梦中时常会想起童年往事,影片由此插入童年部分叙事 3.

【痛苦与荣耀】中,童年Salvator上宗教寄宿学校,被神父选中参加合唱团

【不良教育】中,童年Ignacio上宗教寄宿学校,并且是合唱团一份子 4.

【痛苦与荣耀】中,成年Salvator将过往写成了一份回忆录《L’Adiccion》,并最终被改编为独白剧

【不良教育】中,成年Ignacio将过往写成了一本小说《La visita》,并最终改编为电影 5.

【痛苦与荣耀】中,Salvator一度拒绝改编,但又改变主意,亲自上门携带文本,将改编权交出

【不良教育】中,Juan一度拒绝改编,但又改变主意,亲自上门携带文本,将改编权交出 6. 最复杂的一组

【痛苦与荣耀】的独白剧【L´Adiccion】中,恋人名叫Marcelo,但真名是Federico:Marcelo=Federico

【8 1/2】中,现实世界演员Marcello Mastroianni扮演的导演Guido的原型即是该片导演Federico Fellini:Marcello=Guido=Federico

【甜蜜的生活】中,现实世界演员Marcello Mastroianni扮演的娱记Marcello的原型即是该片导演Federico Fellini:Marcello=Marcello=Federico

【痛苦与荣耀】中,现实世界演员Antonio Banderas扮演的导演Salvator的原型即是该片导演Almodovar

【痛苦与荣耀】中,演员Alberto与导演Salvator早年合作【Sabor】后分道扬镳(导演认为演员不适合角色),数十年后重新合作

【不良教育】中,演员Juan 与导演Enrique合作【La visita】后分道扬镳(导演认为演员不适合角色)

现实世界中,演员Antonio Banderas与导演Almodovar早年数度合作,之后分道扬镳,数十年后重新合作

现实世界中,演员Marcello Mastroianni与导演Federico Fellini数度合作,并被后者视为另一个自己 7.

【痛苦与荣耀】中,独白剧结束后的后台,主演Alberto迎来故事原型人物之一Federico的意外来访

【不良教育】中,拍摄完成后的后台,导演Enrique迎来故事原型人物之一Manolo神父的意外来访 8.

【痛苦与荣耀】中,导演Salvator青年时期的恋人Federico父母生活在加利西亚

【不良教育】中,导演Enrique少年时代的恋人Ignacio母亲生活在加利西亚 9.

【痛苦与荣耀】中,Salvator吸毒后带上墨镜在最亲近的女性Mercedes面前掩饰

【8 1/2】中,Guido说谎后带上墨镜在妻子Luisa面前企图掩饰

(两者戴墨镜后摆的姿势都是一样的) 10.

【痛苦与荣耀】中,最亲密的女性Mercedes的形象与母亲发生重合

【8 1/2】中,妻子Luisa的形象与母亲发生重合 11.

【痛苦与荣耀】中,导演Salvator收到了一封几经波折、迟到了五十年的信,写信的人与他自分别后再也没见面

【不良教育】中,导演Enrique收到了一封几经波折、迟到了数年的信,写信的人与他自分别后再也没见面 12.

【痛苦与荣耀】中,童年Salvator因为看见邻家哥哥Edouardo赤裸的肉体而发生性觉醒;Edouardo反复出现在成年Salvator的回忆中

【8 1/2】中,童年Guido因为妓女Saraghina高大丰满的肉体而发生性觉醒;Saraghina反复出现在成年Guido的白日梦里 13.

【痛苦与荣耀】中,Salvator最终与一切和解,从无法工作到重新找到灵感,开始拍电影

【8 1/2】中,Guido最终与一切和解,从没有拍摄灵感的持续焦虑到找到勇气放弃手头的电影计划 14.

【痛苦与荣耀】最后戏中戏结构揭晓,观众得知电影的童年阶段的叙事也同时是影片中导演Salvator新作【El Primero Deseo】的童年阶段故事内容

【不良教育】尾声阶段戏中戏结构揭晓,观众得知电影的所有画幅变化片段的叙事也同时是影片中导演Enrique新作【La visita】的内容


一些随感:

完整地分析这部影片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因为本片模糊了许多界限——我们永远都无从得知,剧中的演员Alberto从哪里结束,现实中的演员Antonio从哪里开始;Salvator,既是Almodovar,又是Banderas,就像【甜蜜的生活】里的娱记Marcello,既是Marcello Mastroianni,又是费里尼——比起一般影片,它涉及太多现实里的东西,搭出了更大的一个框架,却留出了更多的空白待填补。

【痛苦与荣耀】和【不良教育】两部片子的情节拼凑起来,就好像是Almodovar讲完了自己一生的故事。那些在两部电影里拍了两遍的情节,几乎可以确定真的发生过——Almodovar承受了多少的苦痛,难以想象。

最喜欢和邻家哥哥的那条线,整部电影唯一不参杂着痛苦的部分。

看了两遍,第一遍法语配音版,全场十来个人;第二遍西语原声版配法语字幕,几乎满场。散场后好像大家都很喜欢这部片子。第一次看时本来以为Antonio Banderas和Leonardo Sbaraglia要有激情戏来着,结果白激动一场;被情节带着情绪走,每个让我想起【不良教育】的部分都让我接近落泪,看完后瘫坐了好久;第二次看才注意到Banderas演得太棒,从来没见他这样带着一种很可爱的扭捏情态,尤其是在和Sbaraglia脸对脸的那场戏,对比太明显。

虽然结构太接近【8 1/2】,但没有给我抄袭之感。Almodovar标志性元素的运用起了很大作用。

这部影片令我感到幸运。

6 ) 《痛苦与荣耀》——阿莫多瓦的人生情书

《痛苦与荣耀》是我看的第一部阿莫多瓦的作品,在第一次观看时《痛苦与荣耀》便深陷情绪。因此在观完几乎所有能找到的阿莫多瓦导演作品并第四遍重温《痛苦与荣耀》后,我终于有勇气为这部电影撰写长评,从阿莫多瓦的风格、经历和过往作品出发,解析这部他导演生涯的集大成之作。

一、阿莫多瓦与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是又彻底颠覆现代主义的观点。它解构、剖析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性,揭示每一种理论的时代性和停滞性。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以反叛和不信任的姿态试图质疑世界上一切的无法质疑的事物的规则,从而消除界限和差异,寻求社会上长期建立起的观念的革新。

而后现代主义电影在继承传统电影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在革新电影的叙事手法和摄影技术,并反叛地面向主流文化,挑战权威和话语权,探寻人本质的朴素和美好。因此原本被视作禁忌的话题开始走上电影的舞台,性和性多元文化、异装文化、女性平权等边缘主题开始涌现。

1985年,西班牙签署了加入欧盟的协议,新经济局面的形成刺激着西班牙社会文化的飞速发展,促使了后现代主义大范围进入西班牙社会,并随之掀起了马德里新潮文化热潮。

16岁便逃离家乡,放弃进入修道院大学,随移民热潮来到马德里的阿莫多瓦本就具备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先进开放的文化思想,在向生活低头的十余年电信公司职员生涯里他渴望着用镜头进行大胆的艺术表达,在西班牙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中形成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成为“新潮派”艺术的代表人物。最具有特征性的是他对波普艺术和戏中戏叙事的钟爱以及对同性恋、女权主义、异装文化的表达。阿莫多瓦对性别和性取向偏见的打破从不以抗争的形式,而是在他的镜头里以理所当然的方式表现同性之爱的热烈和女性坚韧、热情、感性和独立的一面,仿佛社会的偏见从不存在,用戏剧化的风格对人的欲望和性道德进行解构。

二、《痛苦与荣耀》的波普色彩

色彩是自彩色电影诞生以来电影画面中重要的构象。电影空间里,图像的作用更偏重于叙事 , 而色彩的作用则更多偏重于情绪 , 经由导演设计的色彩能够产生强烈的情绪和丰富的象征寓意,透过语言的隔阂直接将情绪呈现给观众。

阿莫多瓦对后现代主义中波普艺术的钟爱同样源自他的反叛精神。

阿莫多瓦的家乡拉曼恰单调的绿色和昏黄以及这个崇尚男尊女卑的小镇里女性丧服必着的黑色唤醒了他对绚丽色彩的渴望。他在自己的电影中钟情于使用那些具有视觉冲击性的色彩,提高饱和度和夸张的图案拼接来实现强烈的对比正是他的个人画面特征。看似狂野、恣意的色彩其实是他精心搭配的情感符号,尤其用高饱和的暖色来渲染西班牙式的热烈情欲或是冷暖对立来凸显激情。

而在对波普色彩的运用中他又对红色有着偏执的喜爱。

图1 《痛苦与荣耀》海报

红色能与画面中的其他颜色形成强烈的对比,并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

《痛苦与荣耀》的封面海报正是大面积的红色。人物服装和背景均为红色。

但在阿莫多瓦的过往作品中,红色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象征,在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社交环境下往往传达着不同的情绪。

图2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截图

以阿莫多瓦的女性群像代表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为例,女主角曼努埃拉多次以赤色装扮登场。在与儿子的相处中她是一位关怀入微的单身母亲更是挚友,儿子去世后她用黑色的外套裹住红色的毛衣,在哀悼儿子的同时维持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面对意外怀孕的修女罗萨,她果断伸出援手,支持罗萨生下孩子的决心,在医院里赤色上衣的装扮让她显得比纯白的修女更加坚定。红色在曼努埃尔身上映衬着伟大母性的光辉和坚强、独立的可贵品质。

此外还有《回归》中雷蒙黛,替逃离性侵错手杀害禽兽继父的女儿担下罪责,沾染的暗红血迹昭示母女俩相似的命运。而后来在餐厅的派对上她身着红色衬衣饱含深情地为女儿唱起母亲曾教她的歌曲,展现自身狂野、性感的魅力的同时表露对家人炽热的爱。

阿莫多瓦把红色携带着的品质赋予他镜头下的女性角色,让她们具有火焰般鲜活跳动的生命力和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而对男性角色,阿莫多瓦往往用红色让他们流露出内心的痴迷和情欲。

图3《对她说》(2002)截图

在阿莫多瓦少有的男性视角电影《对她说》中,班尼特在床边偷窥练舞的女孩阿里西亚,红色的上衣、窗帘、沙发、内饰表明了他对心爱之人的渴望,女孩的每一次伸展、压腿、起立都牵引着他躁动的心。

图4 《破碎的拥抱》(2007)截图

图5《破碎的拥抱》(2007)截图

图6 《破碎的拥抱》(2007)截图

在电影《破碎的拥抱》中,电影导演布兰科在片场几幕中均以纯色衬衣登场,但衬衣的颜色随着他和女主角莱娜关系的转变而变化。在和莱娜发生过激烈的性关系后,他的衬衣定格成鲜艳的红色,如沐春风,急切地渴望与莱娜再次相见。

回到《痛苦与荣耀》中,相同的电影导演的身份和性别让红色在主角萨尔瓦多身上也多了一丝情欲的味道。

图7 《痛苦与荣耀》截图

萨尔瓦多将年轻时的爱恋写成一出独角戏,取名为《瘾》,让老搭档克里斯波饰演自己。

年轻的萨尔瓦多和同性恋人费德里科坠入爱河,在缠绵中毫无保留地释放对挚爱的情感。但爱人却沉沦于毒品,消瘦、虚弱、颓废。为了避开毒品的侵蚀,萨尔瓦多带着爱人四处旅行,从他们的生活总寻求创作的素材。那是他一生中最自由肆意的时光,他希望他们的旅途没有尽头。可他们最终还要回到马德里,那里却布满陷阱,费德里科还是摆脱不了魔鬼。

“爱能翻山倒海,却不足以拯救挚爱。”

当阿尔伯特以萨尔瓦多的视角述说着情事时,他在红色的屏风前来回踱步,刺眼却饱含深情,仿佛那红色的情欲就是萨尔瓦多那时的一切。

而右边的白色代表着电影的幕布,代表着理想。戒毒后的费德里科离他而去,他留在了马德里,回到白色屏风下,电影拯救了他。

图8 《痛苦与荣耀》截图

在萨尔瓦多的室内装饰中红色同样占据着大量的空间,暗示着他在陷入创作停滞期之前对电影的痴情和生活的热情。红色如同过去的荣耀在熠熠生辉,无声地嘲讽他病痛之下的颓唐。

图9 《痛苦与荣耀》截图

除了幕布和电影,白还是阿莫多瓦在电影中赋予家乡的颜色。白色的房屋、床单、地洞给萨尔瓦多的童年带来了纯洁和无瑕的基调。萨尔瓦多在这里先后经历了自己的性启蒙和艺术启蒙,也是在这里母亲开放的教育理念为萨尔瓦多的艺术思维塑性,这些经历在小萨尔瓦多的童年白纸上留下抹不去的一笔。而反叛的艺术家用代表天真无邪的洁白来装饰家乡,何尝不是一种和解。

三、《痛苦与荣耀》的戏中戏

非线性叙事和波普色彩一样,在阿莫多瓦导演的电影中并不少见。他身上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让他热衷于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时间感和空间感,酷爱用回忆或戏中戏的形式来进行回叙。上文提到的由阿莫多瓦导演的作品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的解构。

《不良教育》是阿莫多瓦剧本最饱享赞誉的一部电影。讲述的是伊格莱西奥带着用他们昔日经历改编的剧本找到了曾经的恋人,导演恩里克,希望他能导演这部电影并让自己担任主角。电影回溯了青年时的伊格莱西奥与恩里克重逢并发生了一夜情,随后青年伊格莱西奥带着剧本的雏形拜访了他和恩里克成长的教教会学校,并用这描述了他们童年懵懂的情愫以及神父恶行的剧本讹诈神父。

但当现实中的神父本人站在恩里克面前,才揭晓了之前的回溯都是依照剧本拍摄的电影场景,在真实的故事中伊格莱西奥的弟弟与神父合谋杀害了伊格莱西奥,弟弟带着他的身份和剧本找到伊格莱西奥曾经的情人,利用恩里克的才华和对自己的迷恋成名。

《不良教育》是阿莫多瓦叙事的典例。层层嵌套的戏中戏把线性的时序打乱重组,一步步揭开迷雾。把戏中戏包装成回忆来讲述影片的重要情节,现实与虚构的不断交替更让人对这段往事深信不疑,给观众带来误导性。同时,利用不同目击者对同一事件的明显不同的观点和解释达成的罗生门效应使故事复杂化,进一步凸显戏剧性。

《痛苦与荣耀》同样采用了戏中戏的回叙性叙事。

萨尔瓦多的童年故事以碎片化的回忆贯穿全片,每当他陷入孤独的思考或是被现实中的人触动思绪,童年往事便会以敞亮的姿态如走马灯般浮现。他在教会学校担任唱诗班领唱的艺术启蒙、在阳光倾撒下的地洞里的性启蒙、在白塔的台阶上母亲睿智的教诲......这些刻骨铭心的时刻被嵌进叙事的框架。而童年与现实的平滑切换让人跟随萨尔瓦多的视角沉醉于他的人生,无心去探究画面的真实性。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幕,银幕再次呈现那对为了辗转而在车站长椅上留宿的母子——与电影的开头相呼应——随后镜头缓缓拉远,手持录音设备的女子进入画面,摄像机背后的萨尔瓦多本人说出“停机”,观众才恍然大悟,本片所谓的童年时间线是萨尔瓦多将摄像机对准故乡和孩提时光所拍摄的影像,一段欺骗性的戏中戏。

图10 《痛苦与荣耀》截图

但是这段戏中戏的揭晓并不会给人带来“被戏耍”的感觉,而是让观众在共情萨尔瓦多的诗意人生的同时思考真实与虚构的模糊界限。把童年拍成电影暗示着萨尔瓦多走出了思绪的漩涡,在与老搭档和解、与旧爱释然、收获初恋的画作后重新拾起创作的热情,用温柔的背叛(母亲不喜欢他把自己和邻居写成剧本)弥补对母亲的缺憾。新电影之于萨尔瓦多,如同《痛苦与荣耀》之于阿莫多瓦,真实性无从考究,但这是他将自己私密人生和记忆置于公众的目光下。

影片的另一场戏中戏是《瘾》。

上文已经提到过《瘾》是关于萨尔瓦多年轻时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独角戏。与童年的影像不同,《瘾》并非是还原记忆场景和画面的电影,而是一出由老搭档克里斯波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只身完成的戏剧。他在红白两色的屏风之间辗转,以萨尔瓦多的视角描绘着他往事的每个生活细节和思想活动。

克里斯波的表演仿佛不存在第四面墙,他面朝观众,出口的每一句台词都像是在篝火旁向同伴分享自己的故事。他是叙事的主体,挖掘自己内心的悲怆,在美好的回忆里流连忘返,又在沉痛的结局里颤抖不已;但他时而也像是客体,语言如刑具鞭笞着萨尔瓦多的伤疤,又对他面对爱人沉沦的无力感深表悲悯。

图11 《痛苦与荣耀》截图

如果说童年的影像是表征的呈现,让观众自行透过精致的画面去共情萨尔瓦多的童趣时光,那么《瘾》就是对灵魂的自我解构。它抛却了任何多余的严肃,用最精炼且精准的语言赤裸裸地将萨尔瓦多最私密、最羞耻的情感毫无门槛地暴露在旁人的视野中。

四、符号与情感

《痛苦与荣耀》和阿莫多瓦另外两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欲望法则》、《不良教育》一起被视作阿莫多瓦的同性自传三部曲(《空乘情人》是谁真不熟)。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甚至与阿莫多瓦生涯绝大多数作品不同——《痛苦与荣耀》并没有展现他钟爱的西班牙式狂野和花枝招展的荷尔蒙,剧本也不再对性、暴力和狗血的情欲故事有夸张的戏剧性呈现,缺少了他以往对性道德的哲学思考。取而代之是洁白、现实、平淡的叙事方式。阿莫多瓦把人生经历和个人情感调和进这部电影。将人生拍成电影,而电影的主角把自己的人生进行再创作,在这种奇妙的轮回中实现与自己、他人和人生的和解。

1. 痛苦

病痛缠身是萨尔瓦多无法创作新的故事和电影的重要原因。在电影开头萨尔瓦多的自述中,他说到:我通过各种病痛了解自己的身体,疼痛让我关注每一块骨头、肌肉、韧带,(弥补了我对解剖学的知识)——以一种极为戏谑的方式介绍了自己与病痛的关系。

“在疼痛交加的夜晚,我会向天主祷告;而当疼痛消失时,我是无神论者。”对教会学校的逃离是阿莫多瓦和萨尔瓦多的共同经历,这句话是他结合病痛对自己宗教反叛的最好释义。

生理上的疼痛往往伴随着精神上的焦虑和折磨,病痛的环绕致使萨尔瓦多丧失了生活和创作的热情,过往的荣耀不见踪影反倒是痛苦挥之不去,而反过来在思绪里打转也使得他无法与病痛和解。疼痛是他衰老、孱弱的和精神困境的具象表现。

2.滋味

《滋味》的重映是影片的第一个事件,它勾起了萨尔瓦多对艺术启蒙的回忆,也将现实中的萨尔瓦多引向老搭档克里斯波。《滋味》是萨尔瓦多32年前的作品,而《痛苦与荣耀》上映于2019年,32年前正是另一部对阿莫多瓦意义非凡的作品《不良教育》上映的年份。这暗示了萨尔瓦多对《滋味》投注的情感。

萨尔瓦多与克里斯波的矛盾根源是萨尔瓦多厌恶克里斯波32年前在《滋味》中的表演,克里斯波因为吸食毒品而在表演中精神涣散,在萨尔瓦多眼里他几乎毁了这部电影。在《滋味》重映后的交流环节,面对观众让他评价克里斯波表演的要求,他忧虑地瞟了一眼克里斯波,在毒品的怂恿下还是坦诚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惜再度惹恼克里斯波。

萨尔瓦多触怒克里斯波的行为和他随后的主动求和相矛盾,他宁可让克里斯波在观众面前颜面全无也要坚持口无遮拦,但又为了和解奉出自己最珍贵的剧本满足克里斯波的心愿。

这32年里萨尔瓦多的艺术坚守从未改变,变化的是他看待艺术的角度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多年后他重温《滋味》,克里斯波的表演确实未达到他的预期,笨拙、拖沓,甚至认为在吸毒后表演是对电影的亵渎,但他也承认因为克里斯波瘾君子的形象与《滋味》的主角相契合,才造就了这部经典。而主动和解是他跳出交际舒适圈、破除心之壁的重大尝试,在年岁增长的时光里他放下了自负,收起了棱角。与《滋味》和克里斯波的和解是他寻求与人生更为和谐相处的方式的第一步。

3.上瘾

《瘾》是萨尔瓦多对克里斯波做出的补偿,更是他对情欲的追溯。

当克里斯波第一次在萨尔瓦多家里读到《瘾》时,他就已经感受到萨尔瓦多这段关于童年、理想、和爱情已死的文字里承载的饱满情感,他一眼相中并恳求能在剧场里以独角戏的方式呈现这段心碎的故事。

萨尔瓦多拒绝暴露这段私密的心事,写下《瘾》也只是日记般的自述而非剧本创作。即使后来同意让克里斯波将《瘾》搬上舞台,他仍不愿署名或亲手操刀导演,甚至也不愿到现场观看任何一场表演。

“你演的是我,你演得差,我会难过;你演得好,我更难过。”

细腻的文字勾勒着青年萨尔瓦多与爱人相知、相爱、缠绵的敏感思绪,以及眼看爱人沉沦的无力。

“爱能翻山倒海,却不足以拯救挚爱。”

当克里斯波眼睛微红、神情悲怆地说出这句台词时,他用萨尔瓦多那份面对爱情死去的绝望唤起观众的共情力。“爱却无能为力”比“不再爱”更凸显悲剧色彩。克制的表演方式让情感足以感染人心却又不至于决堤。

“好的演员不会哭,而是会克制着不流泪。”这是萨尔瓦多将剧本交给克里斯波时对表演的嘱咐。

昔日爱人费德里科在命运的牵引下看到了《瘾》,坐在观众席中热泪盈眶。随后拜访了萨尔瓦多,在他的家中与他重逢。

萨尔瓦多因爱人的毒瘾而埋葬爱情,可当再次面对旧爱时,染上毒瘾的人却是自己,反观费德里科精神焕发。

图12 《痛苦与荣耀》截图

在萨尔瓦多的家中,费德里科(右一)身着带有情欲暗示的服装,而萨尔瓦多(左一)不仅换上了冷色的T恤,也在正式会面前克制住毒瘾,将毒粉一吹而散。这种克制贯穿两人的对话,萨尔瓦多婉拒了昔日情人共度一宵的邀约,选择将逝去的爱情留在过去。他表现出的不再是撰写《瘾》时的那份沉痛,而是往事如风的释然。

与旧爱分别后,萨尔瓦多仿佛醒悟一般立刻动身,前往医院寻求摆脱毒品和病痛的方法,并陷入了童年时那段香艳、暧昧的性启蒙的回忆。那个在他家地洞里被天窗倾撒下的阳光勾勒绝妙酮体的泥瓦匠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画展上那幅半个世纪后失而复得的泥瓦匠为他所作的画再一次掀起对故人的思念。但当旁人提到去找那个人时,萨尔瓦多却再次选择了克制。

“五十年过去了,我可以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但去找他就实在太疯狂了。”

克制是拮抗上瘾的解药,无论是毒瘾还是情欲;而释然是对过去的救赎,解开人生前进的束缚。

4. 母亲

母亲的形象在阿莫多瓦的镜头下始终以慈爱、睿智、独立的形象出现,她伴随了萨尔瓦多的整个童年影像。阿莫多瓦精心雕琢着这份如河水上清洗的床单一般圣洁的母爱。

图13 《痛苦与荣耀》截图

饰演萨尔瓦多母亲的是阿莫多瓦的御用女主角佩内洛普·克鲁兹。影片中母亲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小萨尔瓦多价值观塑性,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萨尔瓦多后来形成自己艺术观的根基。

图14 《痛苦与荣耀》截图

在母亲生命结束前的日子里陪伴母亲的时光是《痛苦与荣耀》唯一一段非戏中戏的回叙性场景。最具真实性的、非虚构的镜头回应萨尔瓦多与母亲的羁绊——或许也是阿莫多瓦本人的情感宣泄。在丧夫后不能得到儿子的同住是母亲最大的缺憾,而萨尔瓦多的缺憾来自于不能成为让母亲满意的儿子。叛逆的儿子逃离了家乡,也逃离了母亲,用“我有自己的生活”作为挡箭牌建立起隔阂,阻断故土的联系。而当时光走到了尽头不得不回首,才意识到自己浪费了太多年岁。

阿莫多瓦一生拍摄过许多伟大、坚强的母亲,她们身上闪耀的女性光辉或许有部分来自母亲,而这次他用自己最热爱的艺术、最擅长的方式记录自己对母亲的私密情感,用镜头向全世界呈现他对母亲的致歉。

五、结语

所谓最爱的电影,就是我如朝圣般虔诚地一次次打开、一次次热泪盈眶的《痛苦与荣耀》。

最贴近真实的阿莫多瓦的电影却是最不像阿莫多瓦的作品。画面的色调相较以往明显更明亮舒适,但依旧执着于对红色的钟爱,惹眼的艳红是热烈的情欲,收敛的暗红是热情退却后的淡然。

克雷斯波在独角戏中演绎马洛,正如班德拉斯在半自传中演绎镜头背后的阿莫多瓦,阿莫多瓦把迷人、温柔的私人情感调和进这种奇妙的戏里戏外的互文,用他最擅长的蒙太奇技法阐释着自己暮年的平静,将人生娓娓道来。

时间和病痛摧残了身体也安抚了精神,当与那些曾经为之拍案的人和事重逢时,发现自己已经步履蹒跚、无心争辩。艺术理念对立的愤慨,挚爱堕落的悲悯,不能让母亲如愿的悔恨,所有这些情感被时间抚平,但并未抹杀,而是在独身的三十年里转变成一种温柔的和解,存入文字和影像。这些挥之不去的人生记忆,在我脑海中如走马灯般闪回的伤疤,既是痛苦,也是荣耀。

7 ) 这部电影被过誉了吗?那是因为你们没老过

看死君:在很多人看来,无缘戛纳金棕榈,或许是阿莫多瓦2019年的一大遗憾。假如他还年轻,或许这份遗憾也不至于那么强烈;但阿莫多瓦真的老了,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他,要想再拍出一部集大成之作,绝非易事。

然而,拿不拿金棕榈真的对他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但或许更多只是影迷们的臆想罢了。至少从《痛苦与荣耀》这部电影本身来看,阿莫多瓦这一次并没有刻意投戛纳所好,而是努力回归自身,潜心于灵魂深处真正想倾吐的“痛苦与荣耀”。他固然老了,但他并没有变,他依然还是当年那个“专心做自己”的佩德罗·阿莫多瓦。

时隔数月,当更多影迷得以看到《痛苦与荣耀》之后,关于“这部电影被过誉”的说法也越来越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相比我们心目中那些色彩斑斓的阿莫多瓦电影,这一次似乎实在太不阿莫多瓦了。

但细想来,这恰恰就是阿莫多瓦在人生的这一阶段“赤裸裸地坦诚自己灵魂”的勇敢表达。想起一句话,或许很适合替阿莫多瓦“反击”:我也曾年轻过,但你有老过吗?

作者| 柯瓦斯基

影片《痛苦与荣耀》是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于2019年推出的新作。从内容上说,这是一部不那么“阿莫多瓦”的电影,而在叙事风格上,它依然很“阿莫多瓦”。

纵观大多数的阿莫多瓦电影,往往充满刺激性的、吸引眼球的商业包装:谋杀、背叛、人性阴暗面、强jian、露骨的sex场面、社会边缘人、变性人等。

而这些“重口味”的内容,在《痛苦与荣耀》中却难觅踪影,这里更多是对童年的温馨怀念、对母亲的愧疚、对朋友的谅解、少年时期性的萌动、对恋人的美好情感、对电影的热爱、老年的病痛等等,这样一些缺少刺激性的生活断片。

然而,这些看似并不算新鲜的内容,却以其真挚、温情、坦率而感人至深。同样在叙事形式上,本片集阿莫多瓦的艺术手法之大成:回忆和现实的双线叙事;片中片的结构形态;构思新颖的动画解说;简洁凝练的导演手法。

就内容层面来看,《痛苦与荣耀》无疑是一部怀旧的温情电影,它是逐渐步入老年的阿莫多瓦导演对自我人生的一次总结,它虚虚实实,算是一部半自传电影。甚至在部分影迷心目中,这是独属于阿莫多瓦的《八部半》。当然,这样的类比其实对阿莫多瓦不太公平,毕竟《八部半》早已名扬天下,而《痛苦与荣耀》还亟需时间的考验。

与费里尼导演的《八部半》一样,《痛苦与荣耀》的主人公也是电影导演,也同样陷入了创作和个人生活的“瘫痪状态”。

但有所不同的是,《八部半》意在揭示西方社会的人的“异化”现象,剖析西方现代知识分子所面对的种种现实矛盾和精神危机。而《痛苦与荣耀》固然也展现了主人公的病痛和精神危机,但它更主要表现的是沟通与谅解、爱情友情亲情的美好,以及如何从颓废中奋起。

阿莫多瓦收起了过往电影中对人性阴暗面和社会罪恶的批判锋芒,而转向那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唱出一曲温婉动人的颂歌。对导演来说,电影中的有些情节和情感是很私人化的,他正是借电影这个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然而它同时又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能打动千千万万来自不同地域的影迷。

影片中的主人公萨尔瓦多基本是导演的自画像。他幼时聪慧听话,曾经教文盲的邻居大哥算术和识字。在窥见健美的男性裸体后,他又萌发了同性癖好。他渴望学习,厌恶牧师职业,热爱电影。他拼命工作,努力成为优秀的电影导演。

在他的生命中,注定绕不开甜蜜而忧伤的同性恋爱,后来又深陷于毒品不可自拔。他那没有规律的生活,使他早早拒绝与母亲同住,直到母亲生命暮年,他才对此深情忏悔。而由于长期拼命工作,同样悄然步入晚年的萨尔瓦多,则病痛缠身、心情抑郁,无法专心创作。

对于萨尔瓦多来说,电影便是他人生中全部的意义。于是,他又跟过去失和的演员复合,并且挣扎着从颓废与痛苦中超拔出来,直到恢复往日的工作能力。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阿莫多瓦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都浓缩在胶片里。影片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态之间自由切换,从而呈现出导演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程。

采用这种现实和回忆同时推进的叙事策略,不仅能一改平铺直叙的平板乏味,更能有效调动观众对剧情的组织与思考,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审视。而片中片的叙事结构,在叙事艺术(文学和电影)中也早已屡见不鲜。

文学上的例子有法国作家纪德的《伪币制造者》,小说里爱德华这个人物也在写一部小说,而小说的名字也叫《伪币制造者》。纪德在《伪币制造者》中所描绘的人物和故事,正是小说中的人物爱德华所经历的生活事件。

电影上的例子有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某摄制组来到海滨外景地莱姆镇,拍摄新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扮演女主角的安娜和扮演男主角的迈克一见钟情。与此同时,摄制组拍摄的电影是个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出身贵族的查尔斯在莱姆镇考察时,爱上了平民女子“法国中尉的女人”。

《法国中尉的女人》

回到《痛苦与荣耀》,犹记得影片中有一场很重要的戏剧演出,是由主人公的朋友艾伯特排演的《瘾》,但这出戏剧却是主人公萨尔瓦多写的。这是他的内心隐曲,他的假面告白,他的狂热恋情,他的沉沦堕落,以及他对电影宗教徒般的爱。

作为故事中的故事,话剧《瘾》是主人公萨尔瓦多的心灵独白,和画外音一道,它开拓出一片丰富幽深的内心世界,深度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特征,也让本片成为导演阿莫多瓦“最真诚、最深情、最私人的作品。”

迥异于其他阿莫多瓦电影,《痛苦与荣耀》无疑显得更为朴实无华,也更真挚深情。影片中那一个个动人的生活细节,也时刻拨动着观众们潜藏于记忆深处的柔情。

比如为了表现处于病痛和抑郁中的老年萨尔瓦多,导演只安排他闭气潜入泳池的镜头,忧伤的音乐加上蓝色的池水,主人公的境况便已然不言自明。

比如,童年时的萨尔瓦多总是跟在妈妈身边,看女人们在河边洗衣服,倾听她们的歌声。明媚的阳光,河中的游鱼,寥寥数组镜头,便传达出童年的幸福。

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比比皆是,彰显出导演观察和提炼生活的大师级水准。

而男主角安东尼奥·班德拉斯的卓越表演,同样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保证。他的表演细腻准确、有层次、富有激情。

面对病痛抑郁的折磨,他易怒、疲惫、绝望;面对母亲病危,那种愧疚、温情和不舍,令人潸然泣下;和旧时恋人重逢,他由衷地表达喜悦;路边偶遇大牌明星,他的不自信、羡慕以及不甘,种种复杂情绪难以言表。

安东尼奥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拥有复杂性格和深邃灵魂的电影导演,戛纳电影节授予他最佳男演员,无疑是实至名归的。

虽然阿莫多瓦又一次与金棕榈失之交臂,但在影迷心中,他依然是那个无冕之王。

纵观大多世界级的名导,年龄似乎从来都不是创作的限制。也许,对于即将年满七十岁的阿莫多瓦而言,这部电影《痛苦与荣耀》既是一个总结,也是一篇宣言。结束了上一个阶段,就该期待下一个高峰的来临。

作者| 柯瓦斯基;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短评

温柔得难以复加

9分钟前
  • 呱呱呱呱娃子
  • 力荐

最初的欲望,最后的爱,人生倒计时的回溯,叙事基调的徐缓沉郁与依旧令人称道的色块组成和美妙构图,恰为总结陈词式的对比。是的,唯有当童年往事纷纷袭来,那个畅游云朵的天窗成为乡愁标识;当过往的人从时间长河中再度重返现场,与你完成一一告别;当那段无法泯灭的心事从文本逸出,被某个同样忘怀的人识别出专属的记忆符码——你才会放任痛苦自流,真正与自我告别,并以明日不复的心态坦然迎接衰朽的到来。爱不足以拯救你爱的人,但唯有电影拯救了我——这是阿莫多瓦写给他的爱,他的电影温柔似水的情书。演员都选得太好了,性觉醒桥段力道惊人。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SIFF. 色彩斑斓的自传体电影,观影门槛不低。记录与电影本身无关的一条:本场为上影节6.18天山电影院晚十一点场,邻座的狂热“影迷”(9排25)从开场阿莫多瓦的名字出现就开始高潮大叫,声音凄惨而急促,全场“欢呼”不下十余次,然后看着看着会随时疯狂大笑(绝不夸张),全场不下三十次(只少不多),整场除了这位“铁粉”之外也有其他高潮“影迷”,但这位绝对是翘楚,最牛逼的是此君从书包里先后拿出了巧克力和蒜肠食用,最后嚼起了槟榔,那味道……今生难忘的观影经历,嗯。

18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我的所有电影都代表我,但是这一次我走得更远,在其中的是我的灵魂。”——阿莫多瓦

20分钟前
  • 吾栖之地
  • 力荐

7分,阿莫多瓦对记忆的回望。童年、母亲、以及对电影的爱。连班德拉斯的发型都很阿莫多瓦。整部片子都很温柔,人到老年之后,记忆也都成了暖色。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四星半。“íntima”应该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形容词。“不动声色”下饱胀得几近满溢的情感,比起荣耀,痛苦更容易让我们成为生活的诗人。应该是老阿莫自己的故事吧,从el primer deseo到adicción,每个关键词,每个时间点背后都是百转千回。那段老年母亲与儿子的对话,看似日常闲聊,却让人不禁泪水涌上眼眶,每种深沉的爱都要在如许多的时间中沉默,而昔日情人的重逢,释然与温情显得多么珍贵而美好(虽然我们不会再在一起,可我最爱的依旧是你)。

26分钟前
  • 松花蛋
  • 力荐

大银幕圆梦!一部属于阿莫多瓦的“八部半”,比“不良教育”更加忠于自我。沿着记忆的水流行舟,用毒品静静点燃幻觉。那些纠缠半生的痛苦与荣耀,如同瑰丽的色块在幕布上交融浸染,从排斥到和解。看完瘫在座椅上起不来了,全身都是岁月的灰尘!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从童年时夏日的第一次性觉醒到母亲赋予的女性形象, 从青年时刻骨铭心的数年情缘到与色彩光影三十载的苦甜爱恋,早已褪去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出位的奇情,年近古稀的导演这次对自己一生做了一次温柔的致敬回望,也给电影世界送上了又一封真诚情书。最私人的打分给最私人的阿莫多瓦。

33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因为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为上学感到愤怒;因为沉迷工作忽视家庭,再次错失与母亲和解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次成为了永远的遗憾。阴差阳错和前任偶遇,然而造化弄人,终究是有缘无分。视电影如生命,却创作遭遇瓶颈……辜负母亲、失去爱人、灵感枯竭,亲情、爱情、事业的三重打击让他跌入人生低谷。如果没有去神学院,哪有后来的遇见爱情?如果没有写小说,哪有后来的久别重逢?没有苦寒,哪有梅花香?蓦然回首,才发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痛苦和荣耀相辅相成,所有的痛苦和荣耀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所有的正确和错误的选择才造就了现在的你。终于,他不再逃避,主动解开心结,和自己握手言和。不再惧怕痛苦,重拾昔日荣耀。前有《罗马》,后有《痛苦与荣耀》,两个真实故事经艺术加工后打动了无数观众。因为电影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4.5 如此坦然忧伤又温柔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我觉得阿莫多瓦一定还有特别隐秘的东西留着不说。他真正的坦诚是在放弃戏中戏这个形式之后。希望能看到。

43分钟前
  • 舒农
  • 推荐

仿佛是童年时的一场中暑让我病到了现在,如今我周身病痛,想念旧日天井的阳光。喜欢住在母体一样的洞穴里,却留她一人在重症病房终老。曾经以为爱情可以撼动山林,原来它连你的爱人都无法拯救。后来你戒了毒瘾,我却成了赌徒。赌你会出现在此刻窗外的门口,像一幅五十年前的画作流转回来,却不属于我。

4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看到这样的好电影,就会很不愿意看到它结束,希望每一条故事线都可以继续下去,希望人生可以没有遗憾,这种希望反过来又在提醒我们,人生就是有无数痛苦和遗憾。一部关于创作者的电影,不论是何种的艺术形式,不单是电影和小说,艺术家的灵感很多时候都在燃烧自己的生命,从自己的经历,思考和人生中寻找灵感,才有了艺术作品最容易打动人的触感和共情。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让人把故事跟阿莫多瓦本人联想到一起,人到暮年,现实总是难免让故事平添几分悲伤,但电影大师的风格却也更加极致,传记色彩带来的共鸣体验是其他东西都无法达到的。其中电影中这位导演的这段经历已经很浪漫主义了,一切心事都有机会终了,巧合的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生活中又怎么会这般美好呢,这正是电影的魅力吧。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八卦和人一样都会老的” 对分歧旧友的敞开和坦然;“没有电影的人生毫无意义” 对创作的和解与诚然;“爱能移山填海,但它不足以拯救你的爱人”、“没有什么能比你更充盈我,你是我最后一个男人” 跟曾经恋人重逢的喜悦与释然;“我常想起我的童年,我经常假寐,但最终都是想起妈妈” 没能跟母亲一起分享生活的痛楚,没能带母亲回到故里的遗憾;“不管是不是到了本该到的目的地,尽管去吧” 对最初欲望的感恩…生活需要我们一步步完成自我救赎。最温柔的一部阿莫多瓦,却是对我们的最重一次暴击。结尾一幕简直完美,2019最佳不改了!

57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切都是旧的。没有突破,也没有野心,有完全不喜欢的处理,但那么动人。班德拉斯的每个动作眼神都可信,每看到他靠在门框上说“Buen viaje”,都要经历一次新的心碎。愿El Deseo家族长命百岁。

60分钟前
  • haize
  • 推荐

直到落幕那刻眼泪还是流了下来。镜头慢慢后推,终于到个散场的时刻。感叹你所有的相遇,愿求,痛苦,荣耀… 在这一刻都涌向那最初的记忆。你回不去,你只能用自己的方式一遍遍纪念它。而你后来遇到的所有人所有事,都是它的样子。

1小时前
  • 十二
  • 推荐

依旧是熟悉的阿莫多瓦,包括戏中戏的嵌套,模糊真实虚构的界线。却也是他作品中情感最私人的一部,抛弃了所有奇情反转,仿佛目睹一位七十岁老人把自己一生坦诚剖开,完成自己对母亲的和解、对爱情的和解、对创作的和解,以及对生活的和解。巨大的温柔感被结尾意外打破的瞬间,实在是太可爱了!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人生要有多少运气,才能在迟暮之年回望,有过错,但没有错过;有遗憾,但没有遗忘;有迟到,但没有缺席。白驹过隙,一生很长也很短,感谢你将你的一生剖开给我们看。那些痛苦与荣耀,是温柔的诗文,将在我们的脑海里、在一幕幕光影流岚里永生。“我爱你,太美好,时间会知道”。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这是属于阿莫多瓦的《罗马》《童年往事》,是对自己一生难忘片断的深情回望,这一次的阿莫多瓦少了奇情虐恋,多出许多温柔。一贫如洗的童年,情窦初开的眩晕,对母性角色的依恋,对同性爱人的不舍,身体每况愈下不能拍电影的痛苦,都真实而抓人,看到泪目。当然也有自嘲和幽默,色彩一如既往绚烂,记忆中的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可爱。佩内洛普饰演的村妇/母亲真好。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这是导演回头向自己一生的温柔致敬一如往常的强烈色彩对比,光影摇曳的长镜头,最后以微妙的一幕结束。主演在剧中有一句台词,只会哭算不上好演员,懂得克制眼泪才是好演员。这句话用来概况这部电影最为贴切。导演的一生历程几近摊开在幕前。坚韧的母亲,年轻的画工,年少时的雾水情愿,心底的爱恋。你能感受到背后的痛楚,仍未因此泛滥。作者的各种情绪交织着,痛苦、悲伤、悔恨与宽恕,自我剖白。观影犹如窥看日记,看作者的高低起伏,最后与自己和解。五分给最喜欢的导演。

1小时前
  • 卡比丸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