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无伴奏下撕裂的青春 方汉君
矢崎仁司的《无伴奏》(2016),根据小池真理子的同名小说改编。片中的男女主角分别由成海璃子和池松壮亮出演。成海璃子做过时装模特,出演过《武士的食谱》,印迹深的是她出演的《西野的恋爱与冒险》(2014),那位男主怪异的女邻居“昴”。成海璃子给人感觉,如微风拂面,内敛、淡定,纯静中包裹着炽热,含而不露的表情中,自有一种不经意的引力。
至于池松壮亮,2016年对于这位神奇小子可谓丰盛的一年,先后参演了《濑户内海》《死亡笔记》《永远的托词》《深夜食堂电影片2》及这部《无伴奏》。《濑户内海》(参见我公微影评)让他的“冷面”又显赫了一把。
的确,在表现角色情绪上,这小子尽显“有气无力”的个性,不露锋芒,冷冷地,淡淡地,却让人难忘。《横道世之介》是他成名之作,超棒的《感受大海的时刻》则最显他的“有气无力”,提不上台面似的。
外表并不出众的他,倒艳福不浅,睡过不少“女神”,如市川由衣、朝仓亚纪、门胁麦及老女神宫泽理惠等。这次跟成海璃子同样脱光光,且有意外之戏。斋藤工出演的祐之介,游离、浑沌而模糊。亮丽的远藤新菜出演的绘麻子清新、单纯又带点小泼辣,成了这男人间爱情的祭品。
谁没有年轻过。谁没有被激情燃烧过。《无伴奏》中的响子(由成海璃子饰)对阿涉(池松壮亮饰)说你第一次吻我那晚的月亮,上面还没有美国人的脚印呢。
影片叙述了1969年4月至1971年3月这两年时间里,17岁的高二女生响子带着女同学树里和玲子,在学校成立了废除校服斗争委员会,当起了反潮流的“红卫兵”,在学校大会堂的众目睽睽下,当众脱下校服高喊“反帝反资”的口号。
“解放冲绳,废除安保”等各种五花八门的游行每天都在仙台这个小城进行。赶走美国人,至少这一百年看不到。反对资本家的盘剥倒是有争取的可能。其实,这迎合了当时的世界大势,由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红色影响波及世界各地,包括西方世界,巴黎首当其冲。《戏梦巴黎》即再现了这种熹微、蓬勃又盲动的嬉皮光景。
只是说一边革命一边谈情说爱有点犯冲。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止是喊喊口号游游行这么简单。当响子看到树里被警察棒打,她也吓得逃之夭夭。响子去医院看她,树里说好空虚。革命的后果就是会让人空虚,甚至绝望,这是必然的。
至于响子免不了挨父亲的巴掌。简单粗暴的父亲对于她的教育就是巴掌。好在他是一个行者,不停地换岗,让响子留在了爱子姑姑身边,这让她远离了那位冷面的父亲。
爱子姑姑是一个温文平和的女人,对于响子总是抱着理解和关爱。响子在她身边也就变得轻松自如。她喜欢加缪喜欢带有左倾的作家,她一边每天写着心情日记,一边跟同学去无伴奏咖啡馆听音乐。在仙台这个小城,有着迥异于革命之外的艺术氛围,至少可补充革命消耗的能量。
饶有意味的是,听者把喜欢的音乐写在门上,如阿涉写了“巴哈贝尔·卡农变奏曲”,由此,响子在这认识了沉默的阿涉、暧昧的祐介子及明朗的麻绘子。他们一起抽着烟一边聆听着和缓的音乐。无伴奏的和弦,更沁入心脾。
自然而然,响子跟阿涉走到了一起,如同祐介子跟麻绘子亲密相拥。走过曲径通幽的竹林,来到破旧的老屋,继续听着音乐。
只是说祐介子和麻绘子故意当着他们的面要“爱爱”,这让响子接受不了。他们一起来到海边,毫无顾忌的麻绘子,冰雪透明,仿佛是这个世界的另一种存在。响子对于阿涉也捉摸不透。比如她跟久未见面的姐姐势律子那个手拉手的亲热劲,让她无法理解。她说哪怕你在我身边,我都感觉你的心在远方。以至于她对他说你爱的是你姐姐。阿涉说,不,我喜欢你。
阿涉问过她你喜欢你的人生吗。她说不大懂人生,但她喜欢独自醒来的早晨,喜欢大雪堆积的夜晚,喜欢堵着胸口大哭一场。他俩终于爱爱了,并相约了另一个日子。但那个日子狂风暴雨大作。他没来。
她撑着伞寻竹林幽径来到老屋,从窗口看到了她最为心悸的一幕,她没想到,祐介子与阿涉赤身祼体的喘着粗气扭动在一起。白花花的闪电照亮了她惊呆的眼睛,这同样让阿涉看到。
阿涉不停地敲打着她的门。静默过后,她对阿涉说不知会怎么办。他说我爱祐介子,他也爱我,但我同样喜欢你,这是两年来的第一次,因为我们都不想继续,于是他找了绘麻子,我又遇到了你。
带着这别扭的疙瘩,响子继续着跟阿涉的交往,他们四人继续在无伴奏咖啡厅听着“巴赫之康塔塔第140号”。悦耳的古典音乐,让他们忘却烦恼,但现实问题并不能消解。
直到响子接到势律子电话,说绘麻子被杀害了。如同电流彻底击中她的心脏。几天前,绘麻子还跟她说已有了3个月的身孕,想要跟祐介子永远走下去。阿涉也说过祐介子让她堕胎,她不干,结果成了这样。失魂落魄的却是阿涉。他最担心祐介子。当失踪了两天的祐介子出现在他面前时,他们紧紧拥抱。。
警察带走祐介子时,阿涉还说凶手是我。响子完全没想到他们陷得竟那样深。但她爱着阿涉。可是阿涉了无生趣,带着速写簿来到海边,速写簿上满满都是祐介子和她的画像,当然也有一幅他自己的。
阿涉自杀后,其姐姐势律子找到响子,问她不明白阿涉为何要替祐介子顶罪。响子说不知道。她只能把这随风飘逝的往事沉埋于心底。
那个年代的日本社会同样不会容纳阿涉与祐介子的“出柜”。绘麻子成了他们之间的牺牲品,委实可惜,也警醒了一直晦暗不明的响子。革命的热情已成死灰,自我意识过剩业已消耗殆尽。当她翻开阿涉的速写薄,上面写有“我天生流着感情的血液”,而姑姑撕下她摆着阿涉的素描像,好让她重新出发,开始新的生活。
人生总是会经历些不堪却难以抚平的过往,如同响子说过的自我意识下的过剩。对于响子来说,这多少有些反差,一面沉静的爱着,一面热力四射的组织学生抗争,这注定是撕裂的青春,或者说是青春单极人生的悖论。从小家庭的不停迁徙,让她的内心同时具备细腻丰富与狂野奔突的一面。
片中的一个细节,响子和绘麻子在小桥流水边,谈起时光的意义,镜头下清澈的流水一直潺潺,这精心设计的画面,让我心生一震。绘麻子在车里换衣的镜头也极其麻辣,显现了绘麻子沉浸于爱情光景中一根筋的性格。
影片的摄影可谓独树一帜,与影片的表达的旨意紧密相连。远景的长镜头尤为触动人心。无疑,画面的美感增加了影片的诱惑力。130分钟也不嫌长。另外,古典音乐在其中无疑取到了凝情的作用,也造成了一种现实的反差,对于抚平角色的情绪取到了润滑作用。
响子说过喜欢萨冈的小说《你好,忧愁》。忧愁会远去,记忆也会淡化。1971年3月,已19岁的响子拎着行李告别了姑姑,准备前往东京上大学,途中她再次来到无伴奏咖啡馆,继续听着“巴哈贝尔·卡农变奏曲”,了无一人,一切如烟而去。虽然无伴奏可持续地补充青春能量,给她带来至真的精神愉悦,但仙台自此只是她的一个梦。她将继续她的人生旅程。
2017、2、12
2 ) 控制与放肆——裕之介
这部电影诞生了是我今年观影以来产生最强烈共鸣的角色——裕之介
先说说这个角色的演员——斋藤工,斋藤工是我最早喜欢的日本演员,在他还在拍小成本BL片的时候,那部《致不知何时你》,也是同样的对他在当中演的角色产生强烈共鸣。印象中好像是人格分裂别扭脆弱的人设。我好像就是喜欢这种故作坚强冷漠的少年A形象。这次的这个其实也差不离。
+++++++++++++超多剧透的分割线++++++++++++++++++++++++++++++
角色的出场并没有响子和阿涉来得多,但是整部电影感情变化的节奏完全是这个角色在带的。(另外,感情变化的结果是由篇幅较多的H来显示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响子爱阿涉,阿涉爱裕之介,绘美也是爱裕之介的。响子→阿涉/绘美→裕之介。所有人的感情波动都是裕之介决定的。而裕之介一开始就是个被社会同性歧视压力击垮的怂包,所以说整个悲剧都是裕之介造成的其实也能成立。
有几个场景把他的怂包记录的很清晰,而且是以表面成熟,控制事情往社会好像更能接受的方向发展的面目显示的。
一个是,故意在响子和阿涉面前和绘美大干特干,让阿涉狂吃醋内心奔溃做了个向自己并不爱的响子交往的烂决定。
二个是阿涉给响子过成年生日,箭在弦上发断了,然后正巧裕之介打了个电话给响子。电影里所有巧合当然都是导演编剧人为的,我很合理怀疑裕之介打电话除了通知姐姐自杀的事(话说,母亲,儿子,女儿全自杀,这电影的基调真不是一般的悲伤),更多的其实内心是害怕阿涉和响子成事儿了,但是表现的还不明显。
三个是阿涉感冒了,裕之介通知响子去看阿涉。到这里还在心里努力假装冷静把爱的人推向别人,大概就是为了所谓的正常的人生未来。然后响子真决定去看阿涉了。
四个是阿涉和响子在下雪的日子真的成事儿了,裕之介在门口偷看,脸上的表情。阴郁甚至略带杀意。到这里,裕之介已经开始后悔把心爱的阿涉推给响子了。
五是,裕之介↑了阿涉,这里的H,微博上有人调侃说,就看到斋藤工用尽毕生绝学埋头苦干,池松壮亮无动于衷。其实也没有无动于衷啦,阿涉在流眼泪,发现H被响子看到时满脸惊恐颤抖的演技一百个赞啊。可以猜到这场H应该是裕之介占有欲控制不住发起的,过度的压抑控制,最后爱恋泛滥成灾。阿涉被动接受了,感受到裕之介还爱自己但是已经难以回头才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六是,绘美怀孕了,裕之介拒绝孩子生下来,一旦生下来,自己和阿涉就真的难以回头。但是绘美还抱着幻想坚定要生。
这里换成现实中的我们其实哪怕是坦白对女友承认自己和阿涉的关系让女友死心,也好过后来他过激的做法。既然已经放在了那个辉煌的60年代,导演为什么没有更多渲染社会压力,让我感到很疑惑,这样可以让两个同志最后自杀和杀人显得更合理。难道就是因为基调悲伤所以杀人也容易显得合理?
七是,裕之介杀了绘美。裕之介脱去了控制的假面,面对了自己软弱的内在,最后干脆放肆一杀,让所有的坏事终结,对于裕之介这个角色来讲,可以算一种另类的突破,另一种坚强。
裕之介的两次笑容很美,一次是女友手臂环上自己决心杀了她时的笑容,平静安详。一次是被警察带走回过头的笑容,解脱轻松。
阿涉&裕之介最后离别的场景,因为实在感情太打动人,以致于淡化了他们是超级大人渣的事实。 情有可原,罪无可恕
最后是,自己的一点感想。这个电影于我来讲,很像,内心的一个永远不为人知秘密被导演放到了大屏幕上。我们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事情脱离自己的控制,步步为营,最后发现所有的控制都是自欺欺人,于是我们一了百了,吵架,分手,甚至杀人,自杀。
我们做人就是那么自以为是,难道没有了任何改善的余地了么?如果仅仅是电影里那种两者难以选其一的感情事件,电影里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响子的诗:
《柏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
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性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的要死
3 ) 你好,忧愁
那是池田壮亮的第一个拥抱吗?
我有些恍惚,与其在光影残留在视觉上的模糊印记中搜索,倒不如相信成海璃子脸上略带困惑和羞涩的笑意。没有路灯的竹林小径,被皎洁得近乎惨白的月光笼罩,夜风气息里微微摇曳的竹影投射在池田壮亮的背上,拥抱是最温暖的告白,只是我们都看不见彼此的脸庞。
他/她是爱着我的啊,看得见的幸福与看不见的忧伤,在此刻蔓延。
我们成长的岁月,总有各种暗涌浮动,拉扯撕裂着彼此的青春,如同这个节奏总会被毫无预兆打乱的故事,肯定背后的疑问,对未知世界那种惶恐与期许,因为惧怕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欲盖弥彰的借口,从根基开始被腐蚀的爱情,满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我是一个模仿人类的猴子,但是树里和玲子,可能也跟我一样,深陷自我厌恶中,这样想着,多少得以被救赎,心里可以变得柔和。”对自我价值的疑惑、否定,对成年世界的恐惧和厌恶,除了写在私密的日记里,只能咬牙投身于幼稚可笑、却又时刻被暴力笼罩的学潮和工潮里,即便跨越时代,我们发现骨子里的抗争和追寻自我意识觉醒从来没变过。
无伴奏书写的,是那个时代自己的青春恋歌,成海璃子影子背后,同龄人终日在无法规划美好的未来边缘游荡,他们不是极度狂热的那部分人,怯生生的触碰着世界,无法讲出口的迷惘压抑在心里,迟钝的匕首满满被磨得锋利,最终刺入自己和身边的人,将一切带向毁灭,所以从头到尾我们看见的,更多的是阴冷、灰暗的色调,池田壮亮的眼眸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怅然;所以他才会在激烈的高潮后轻轻吐出“你好忧愁”。
当我们真正明白以后,却发现无法说出成长背后的甜蜜与苦涩。
帕拉图式这个词是骗人的,
当人想要抑制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
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关系,
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
就嫉妒得要死。
随着呼吸一闪一灭的香烟,咖啡的奶泡在冷却的杯子里逐渐干涸,巴赫的音乐在咖啡厅里回响,一切都没有改变,一切却已不复存在,青春被扼杀的时刻,我们终于长大。
4 ) 一出悲剧,一场探讨
纠结、迷茫、混沌,掩饰、逃离、挣扎,一出爱情的悲剧,一场爱情的探讨。同性之间的爱也好,异性之间的爱也好罢,更或是少见一点的双性恋,其本源都是因为“爱”。影片中的两个男主他们有过放弃,有过妥协,有过尝试回归正常,但最后还是无法战胜本心,最终选择了对方。他们没有预料到,在他们尝试回归大众价值观的过程中,会给两位纯情的女主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说的是施方,但也同样适合于受方。周围环境与自小的教育培养如果对同性恋友好些,两位男主不至于想要逃离规正而犯下错误;两位男主如果勇敢坚定一些,也不至于让两位女主遭受爱情的无妄之灾。
评论中有说两位女主傻的,那因为你是在作为旁观者去思考而不是作为剧中人去经历。但如果我们是当事者,我们的初恋是如此,又有几个能轻松做到放手二字?我们总喜欢站在一个高度来评价别人,而常常忘了我们所处的不同境遇带来的不同视角。还有说三观不正的,电影宣扬了什么吗?杀人也好、自杀也好,这都是他们被束缚的爱情扭曲后,对现状的挣扎与逃离。就像破案的电影,你不能说导演是在教人们犯罪吧?当然,我也不否认少数心理扭曲或是承受能力差的人,看了会想到犯罪或自残。但电影只是电影,具体怎么做怎么看全在你的内心,就算没有这些场景,你觉得该做的你还是会做。
5 ) 未有烛而后至
六十年代一直都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年代,那么多的荷尔蒙像烟花一样地装点着人类的历史,即后戛然而止。我相信这个年代的精彩是种理性之外的巧合,就好像那些写出《圣经》中最完美篇章的人往往很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一样,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干了些什么。
尼采的酒神论用来解释这个问题非常奏效,以至于可以让我把这个年代的精彩理解为一种群体性的酒醉。幻觉过去后,旁观者却再也无法从腥臭的呕吐物中寻找到那种迷醉全人类的迷醉。时至如今,三岛由纪夫终结六十年代悲剧英雄式的死法已经看起来活像一出后现代的荒谬喜剧,而活着的人,都垂垂老矣。我们很难体会北山富朗那一代学,潮浪子重新返回家乡时的哀伤与失落,同样也无法理解他们离开家乡时背负时代使命感的喜悦,就好像面对一段死无对证的爱情。
所以响子开头翻开、结尾合上的那本笔记本,大概也是传递着类似的感情。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就好像这本一本笔记本,或者烂俗了的卡农,里面深邃、复杂和痛苦的部分,都会被其甜腻而纯美的外表掩盖得不留痕迹。第一次恋爱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那些日子里自己究竟在愤怒着什么,遇到一个人顺顺利利相处,爱上,却突然开始知道了月球背面致命的秘密。
矢崎仁司用一种褪色的品红色调来描述小池真理子的恋爱故事,除了表达年代感之外,大概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情欲里面只能够被烛火照亮却无法被电灯灼伤的部分。一个有着狭小入口的荒芜茶室,一间格局奇怪,总是在播放古典音乐的地下咖啡厅。如果在户外,不是竹林,就是海边。这些场景,无一例外都带有强烈的色彩信息。
在李安的语系里,绿色代表着压抑的情欲,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蓝色是种对恋情失丧的愤怒,而皮肤被烛火照亮的黄色,在矢崎仁司的手下则变成了一种注定要消逝的生命力,这种爱与虐同在的颜色,在一个少女的1969-1970年的生命里,是一种被爱欲打开的敏锐感受;而在Wataru和Yunosuke那里,可能就是一种蚀骨的别离,和相爱却注定永远无法拥有对方的痛苦。他们的眼睛在烛火的照耀下,像野兽一样闪闪发光,却在离别的时刻,都啪的一下熄灭了,就像闪电照亮他们年轻的肉体那般。
两对couple,两男两女,心中都各自有各自甜蜜的诡计,最纯洁的一个在成为了一个女人以后活了下来,只是因为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成为回忆的器皿。细雪一般的爱情,洋酒一般的情欲,竹林里最后一次不撒手的道别,都在深海中成为了响彻一声的奏鸣曲。
多说一句:片中最有特点的就是人物的服饰,特别是女生的裙子,整个看起来都能觉得质感非凡,非常有质感的布料在人物活动,特别是性爱戏的部分也成为了构成画面语言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仔细观察和体会响子在每一场性爱中的穿着,还有雨夜中回家后换的裙子,都能够感受到第一场反对制服戏所表达的,在此无法用语言来转述的丰富内涵。服装的表达功能这两年好像都是把重点放在服饰对一个人的性格表达上,却不能做到像这个片子一样把服饰的线条感都变成了一种画面的,现场的美学元素,太精妙了,简直过目不忘。
6 ) 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如题目一样,看了电影,我的感想有两个:成海越来越美了,工桑真是个变态。
成海作为电影的女主角,进步女学生,热衷于参与学生运动。女主角牵起了电影的主线,在一家名为无伴奏的小酒馆中,女主邂逅了自己的男友阿涉,其好友右之介和艾玛。
男友总是在隐藏些什么,右之介总是在偷窥着两人,这让女主尴尬而又无奈,阿涉愤怒却也无奈。
原来,阿涉和右之介有着禁断之恋,右之介对阿涉有着不一样的占有欲。
最后,阿涉投海了,在海风的吹拂下,我们看到了阿涉的画本,从右之介到女主。阿涉爱上了女主,但是右之介的爱他无力承受。
最后的最后,女主回到了无伴奏,喝着咖啡,想着第一次相遇,她长大了。
7 ) 这是一部尺度较大、三观较差的文艺片。
还记得之前介绍的《戏梦巴黎》吧。
影片以法国1968年学运为背景,讲述三名青年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优游的故事。
今天要说的《无伴奏》跟《戏梦巴黎》有些共性,都是讲述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几个青年间的情感冲突和每个人在迷惘中的自我成长。
1969年的日本,由于受中国文革的影响,激起了日本国内反抗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垄断集团的高潮。
当时在日本的左翼力量发展迅速,赤军更动员了全国的大学生和工人联合起来抗议当时的日本当局和美国对华包围圈!
响子是第三女子学校的高三学生,也是制服废止斗争委员会的一员。
所谓的制服废止斗争委员会,是激进学生以挣脱古板教条,争夺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为目的而成立起来的组织。
响子的父亲是一名公司职员,他痛恨在街上游行示威的工人和学生,更极力反对响子投身政治运动。
但,一如响子自己所说,她参与的不是政治,因为政治运动是要拼上性命的。而她,虽天生流淌着感情的血液,但依旧有着凡人的血液。
她之所以参与游行,更多原因是自己内心的空虚和躁动不安。
无伴奏咖啡厅是文青的聚集地。
在这个小且封闭的空间内,周围的高中生或大学生总会叫上一杯咖啡,点上一支香烟,静静坐着,聆听古典乐曲。
就是在这家咖啡厅,响子遇到了身为大学生的阿涉、佑之介和由之介的女友绘麻。
阿涉和佑之介是发小,自阿涉的母亲自杀后,阿涉就和姐姐相依为命,现在又寄居在了佑之介家。
他们很快成了朋友,
响子和阿涉也慢慢发展成了恋人关系。
之后,
四人时常一起外出游玩,一起谈天说地。
尽管已是恋人,但响子能感受得到,阿涉的内心是封闭的。
当阿涉把自己引荐给他的姐姐势律子时,她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除了势律子,你根本无法爱上其他人吧。”
“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弟互相爱恋,又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
响子似乎完全不在意的说。
阿涉心中确实另有他人,只是,那人并不是他的亲姐姐。
而是,佑之介。
阿涉和佑之介是彼此相爱。
只是,俩人都对自己的身份产生怀疑,也感到恐慌。
所以,两年前开始,他们就不再有亲密接触。
本以为绘麻的出现可以让他们从这段关系中解脱,可惜,并没有。
看到佑之介和绘麻秀恩爱,阿涉越发感到寂寞。
而此时,响子出现了,缓解了他的寂寞。
看到阿涉和响子关系亲密,佑之介又爆发了嫉妒心。
所以,
他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在阿涉面前与女友恩爱,
他会故意接近并了解响子的家庭背景,
他会刻意破坏阿涉和响子的单独相处,
他会用狠辣嫉妒的目光私下注视响子,
甚至,
他还会偷窥阿涉和响子亲热。
被发现后的阿涉,虽然表面严厉斥责佑之介,但内心却因对方的嫉妒欣喜若狂。
所以,
两年没发生过关系的二人,在一个雨夜,又一次干柴烈火。
而响子恰好目睹了一切。
作为崇尚自由的知识分子,响子的性观念比较开放。
所以,在得知自己男友是双性恋后,她表现得甚是冷静。
没有痛恨,也没有报复,只是产生了嫉妒。
“当人想要抑制住对另一个人的欲望时,一定会在精神上发生性关系。我一想到他们或许也是如此,就嫉妒得要死。”
每个人都会心生嫉妒,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让嫉妒蒙蔽双眼,失去理智。
这也是成熟与否的一种表现。
经过时间的洗礼,响子成长了,变得成熟了。
她知道,有些事实是需要接受的,有些事实是没必要向所有人陈述的。
其实,
剧情至此,我还是蛮喜欢这部影片的。
虽然整体给人一种压抑、颓废和孤寂的感觉,但泛黄的色调和内敛的气质,再搭配舒缓温暖、缠绵至极的卡农,让人莫名沉醉在平静和感动中。
可惜,
影片结尾处对同性情感的处理实在让人理解无能。
绘麻怀孕了。
这本是一件喜事,最后却演变成了三件丧事。
为了所谓的自由,佑之介把绘麻杀了。
阿涉说,
佑之介和他之前就曾计划着杀掉绘麻,原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没想到佑之介却真的这么做了。
“如果没有我,他就不会杀绘麻,他犯的罪我也有份。”
所以,
阿涉最后也如他的画像般,被尘土掩埋。
这一段四角恋,便以三人丧命而终止。
而作为观众的我却凌乱在了三人死亡,一人成长的悲伤结局中。
“学生运动我支持,左派性观念开放我也知道,同性恋和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我也理解,但为什么非要杀死三角关系中的女人来显现文青基佬间的爱情有多悲壮呢?!”
我也是不懂导演矢崎仁司和原著作者小池真理子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了呢。
用很多无聊的素材,去讲述了一段狗血故事。节奏与画面的处理都可以认同,甚至价值观也不是主要问题,重点是那些旁枝末节比如学运真的帮不到剧作也帮不到人物。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的形象轰然倒塌,本来很立体,瞬间成炮灰。而两位男主其实之前都没立住,后面都在他们上身本身也撑不起来。遗憾。
让我死在成海璃子的眼神、脸蛋和胸部里吧…… 开场第一镜就美得勾走我魂,看完全片整个人是热的、是抖的、是懵逼的…… 年度私心最爱的日影不会有之一了!!!
4.0,一开始刻意做旧泛黄的色调有些干扰人,但是到后面发现如此适合拍摄这样一个压抑到只适合用火光照亮的故事。知道男友是男同之后的冷静也许是成长的一部分,海边愉快的四人最后在各自画册和练习本用至结尾的地方枯黄得不知从何翻看起。服装用料和美术做的超棒,诚意之作值得小书一笔。
本片最大的败笔是女主角成海璃子,你丫都接这种本子,凭什么不露点?你不露点就表接啊是不是?你看其它两位男主和女二都牺牲的!
造反有理的70年代,配合“无伴奏咖啡厅”,隐秘茶室里年轻彷徨期的“性糜烂”氛围是出来了。成海璃子形似<感受大海>的市川由衣,已经尽力了,但是某些外部力量的干涉导致激情不足。后端的故事更有点敷衍,浪费了远藤新菜这个角色。池松壮亮和斋藤工倒是本色出演,辛苦了!
抱着看消费革命的怀旧电影的些许罪恶感去了,竟然是久违的纯文学。结构很经典:旁观一场《禁色》般的飞蛾扑火,然后自己成长。池松在纸之月里的印象挥之不去,工桑自从魔鬼游戏和团地之后就迷上了怪怪的笑。到了结尾才觉得氛围到位!削苹果和追沙滩上脚步的镜头不错。咖啡和茶室的异世界空间值得玩味
可以一看,多少腐女是为了看池松壮亮、斋藤工一起搅后庭花那一刻。拍昭和时代的学生运动和身体解放,怎么可以不参考若松孝二的片子呢,质感还是不够6、70年代,故事倒是有些村上味道了,成海璃子、远藤新菜这批90后太纤瘦矮小,也是不像搞革命的叛逆女学生。成海璃子还是不敢脱,略可惜。
古典音乐和文学,香烟和酒精都是那个时代爱情的催化剂。街头是比校园更好的活动场所。HiFi咖啡厅感觉挺不错的,像是一群人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聚众吸毒一样。池松壮亮是可以成大器的演员。
以一本青春回忆录的开篇娓娓道来,追忆青葱岁月。对自我意识的解放,对生命轨迹的不安和对暧昧不明的困惑。不过手法上有些陈旧,滥情和反叛拍的也是蜻蜓点水,倒是很贴切那个时代的焦虑。结尾无伴奏咖啡馆里播放的巴赫-第140号康塔塔很扣题,暗示着青春的被扼杀,满是遗憾与悔意。
这根本就是一个纯狗血的文艺爱情片啊!跟学运其实没啥关系,看点大概就是尺度大了点,最后结局也是莫名其妙,可怜的女二……成海璃子身材不错,就是演技还差点,工桑这个角色真是太无语了,还是池松演得最好,另外池松不愧是90后床戏之王啊,还男女通吃,我看过他的电影里好像每部都有o(╯□╰)o
成海璃子还是个隐杯卧槽,感觉池松壮亮有成为新一代色情片小王子的潜质。
学生运动我也滋磁,左派性观念开放我也知道,同性恋或双性恋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我也理解,但为什么非要杀死三角关系中的女人(还是有身孕的)来显现出文青基佬之间的爱情有多悲壮?不懂你们左逼的伤痛爱情故事。
学生运动有多虚幻呢?“你第一次吻我的那晚的月亮,上面还没有美国人的脚印。”
很有品味的电影(不仅是音乐)。前半的流れ让人非常舒服,
“但是不逼迫自己参与到风暴之中,就好像下一秒就会发狂”故事很村上春树,大时代下的迷茫青年外加错综复杂的感情线,色调很喜欢,有些音乐果然作为电影背景乐就会变好听呀,比如卡农池松壮亮是我的新男神~
成海璃子床头边的一摞三岛由纪夫就已经奠定了基调。忧郁狂躁的70年代,注定飘散的学生运动,厌恶美国人但沉溺于美国文化里的年轻人们连爱情也是灰色的。最后一起谱写了悲歌的人们相继离去,女主角却可以在卡农声里安然离开。因为防暴盾后的蓝天其实就是学校上空的蓝天,革命和爱情仅存于牺牲了的人们之
不好看
整个影片洋溢着浓浓的文学气息,学运背景为人物提供了解放身体与思想的舞台,但回归到自身的角度又是无比的空虚,正是在这种失魂的状态下,四个年轻人的情欲交错最终酿成了悲剧。关于年代的还原度上还是力度欠奉,倒是小咖啡馆里氤氲着一股股欲望,成海璃子演得略扭捏,还得靠池松挑起大梁。
卧槽大家都这么拼,成海璃子你好意思吗
超喜欢的题材看的超级爽然后后半段就敷衍了事了啊啊啊啊伤心。哭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