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在善与恶的彼岸
一部看似平常却后劲十足的作品。
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担心它是不是会沦为一部俗套的犯罪/偷情/伦理剧,但同时也感觉到女主梨花身上有一种隐含着的奇异张力。没想到这种张力在剧情走向(意料之中的)急转直下时竟然变得越来越鲜明强劲,在似乎被情人的背叛和罪行的败露逼得走投无路的绝境面前,梨花不但没有被击垮,反而迸发出惊人的反向动能。 在与出于责任感揭发了自己犯罪的前辈隅姐的那次关键性的对话交锋中,循规蹈矩、恪尽职守的隅(和大部分观众一样)本以为自己处在一个绝对的道德制高点上,好意的试图劝说梨花采取悔罪补赎的行动,以求社会和法律的网开一面。万万没想到,这时的梨花已经完全看破了之前生活的一切,她的自我和自由意识以一种令人恐怖的方式彻底觉醒了。她明白了,一切都好像那个可以被指头抹去的纸月亮一样,不过是一个虚无的幻象。但让人惊奇的是,这样的彻悟并没有让她走向对生命的绝望和毁弃,反而是从中发现了真正的自由和美的无限可能——“因为是假的,被摧毁了也没关系,自我崩坏了也没关系,不必害怕。这样一想就觉得轻松了。啊,我变得自由了,所以,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承认,直到她拿起椅子砸碎玻璃的那一刻,我还担心她是想一了百了(因为无力面对,无处可逃,这似乎是最自然的选择。尽管之前积累的若干迹象和细节已经暗示了这并非梨花所想),但随后发生的事可以说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梨花不但没有选择自毁,反而以一次让人瞠目的绝地反击式的逃亡奔向了新生。在天主教的颂歌声中,她的一头短发在狂奔中飞舞起来,镜头交叉剪辑到她曾经的丈夫、客户、情人的生活场景,同时梨花的眼前迎来了越来越灿烂的阳光。
更妙的是最后结尾的段落。这位曾经不惜贪污巨款包养小三的已婚银行女职员并没有被绳之以法,反倒在某个遥远的异国他乡再次浮现于人流中(行笔至此,不禁感慨岛国审查之松缓,要是放在光腚总局,岂能容忍此等是非颠倒、不忠不义之情节公然出现?)。这时的梨花没有了拘谨的银行制服,而是一身色彩鲜艳的热带裙装。在不经意路过的水果摊前,她突然看到了那张曾让自己的少女时代念念不忘的男孩的脸——当年在教会学校上学的梨花被教导“施比受更有福”,修女导师鼓励学生们捐助外国的受灾儿童,而那位男孩就是梨花的定点捐助对象。当别的同学后来放弃了捐助计划的时候,梨花却偷了父亲的钱,一个人捐出了整个班级的预期金额。修女发现大额捐款后错愕不已,批评不该如此张扬炫耀时(更不用说偷父亲的钱了),她站起来反驳说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样做会让那些远方的孩子们高兴,而想到这一点自己也就觉得很幸福。
原来,在那时的梨花其实已经懂得,在某种更高的意义上,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实际上处于善与恶的彼岸。
P.S. 片尾曲选用了“地下丝绒”于1967年发表的专辑《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中的歌曲《Femme Fatale》。另外,摄制过程中导演始终纠结如何表现“世间伦理被情感的獠牙所撕开的那一瞬间”,关于梨花的结局也一直不能决定。在此期间,吉田导演反复听天主教的颂歌和“性手枪”乐队主唱Sid Vicious演唱的《My Way》。
《Femme Fatale》和《My Way》,这两首恰好都是当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也特别喜欢的歌。
And now, the end is near; 现在,我的末日将近, And so I face the final curtain. 面临人生的最后落幕, My friend, I'll make it clear, 我的朋友,我要说个清楚, I'll state my case, of which I'm certain. 向你讲述我的人生之路。 I've lived a life that's full. 我活过一个充实的人生, I've traveled each and every highway; 我经历过每一段路途, And more, much more I did, 而更重要的是, I did it my way.用我自己的方式
——MY WAY
2 ) 纸做的幸福只能遮盖一时的恶之洞
点题:“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梅泽释放出内心的欲望巨兽,冲破重重规则和道德观的阻拦,实现了“精神自由”;隅前辈兢兢业业一辈子在银行工作但从未越界,她在现实当中获得了道德满足和行动自由,但这难道不是以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的嚒?
梅泽梨花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日本的压抑白领们)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去释放你自己的真正欲望吧!因为知道这是虚假的、很快会破碎的纸之月,所以不需要有那么多顾忌!享受,才是应该马上去做的事情。
小时候的捐款赈灾是她“奉献心里”的一大诱导种子,并且种子变成了树苗、再持续变大。她偷父亲的钱来救济受灾儿童,并从中得到了巨大的幸福感。即使中途的手段在外人看来是“可耻的”,但她要的结果就是他人得到救助,至于中间的方法是不足虑的,也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从此,这一树苗越长越歪斜,最终酿成了一桩巨大的银行信誉丑闻。她要抓住的是结果,无心伤害别人,却又在中途一次次伤害了别人;然后为了保持这纸做的“月亮”挺久一些,就只能去不顾一切遮掩中途伤害造成的恶果,于是这恶之洞越来越大。最后,薄薄的纸片再也无力遮盖了,“噗”得破了,一切都散落一地。
3 ) 紙之月
繼覺得還不錯的聽說桐島退社了之後,看到這部宮澤理繪詮釋的紙之月
導演運鏡之精湛,剪接之客觀,敘事之流暢,正式成為吉田八大粉絲
此部紙之月雖為一部犯罪電影,卻完全不落俗套,以一位理性又細心的女性角色出發
到看到終了終於恍然,原來她並不是迷惘,而是比任何人都清醒,比任何人更明白自己
犯罪與沈溺的每一刻,都隨時有面臨審判的準備,
因為她正在用力生活著,順著自己的心,沒有任何拘束
她不在乎一切是假
不在乎一切是短暫,是強求,是禁忌
隨時會嘎然而止,大夢初醒
輕輕地順著自己的心,到想去的地方去
成為一個別人眼中完全自私的人,也是完全自由的人
俐落又沈穩的女性電影,細膩的表現每一角色的心境
儘管到了最後一刻仍然努力著,不慌不忙,不放棄的走著自己的信念
導演以客觀說明了一切,客觀引渡了反思,在你/妳感受到生命正用力燃燒時
有什麼理由要停下來?女主角拒絕像死人一樣活著,不膽怯的解放這一切體制與世俗
當你以為一切無路可走,原因無他,是因為你已經放棄
4 ) 杂七杂八的说一些
1 这不是那种特别牛逼闪闪的片子 好看是好看的 回味也是有的 但是绝对不会让人心悦诚服的给五星 但是想想这片仅仅用两个星期就拍完了。做到这个水准,真的不能再说啥了。这还不是那种文艺片,几个风景,几段独白就完事了,这是真的要讲故事的准商业电影。
2 有人说这戏是“一个人的演技撑整部电影” 。作为宫泽理惠的脑残粉,对本片中她的表演很满意。其实本片并没有太多秀演技的段落,比如通常那种刷演员奖的片子里会出现的痛哭/撒疯/卖傻 这些都是没有的,本片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演,宫泽的演技好在 1紧张感 宫泽的气场一直是很抓人的,不管喜欢她与否,她会让平淡的剧情维持一股张力,这是多年舞台历炼出的紧张感。2 很纤细地展示出女主性格发展中的转变,从唯唯诺诺到家庭妇女到大胆妄为的贪污犯,这个过渡演的很好。这也是各大奖项给奖时最普遍的评语(宫泽理惠凭此片拿下7个最佳女主角,包括东京电影节和日本奥斯卡),尤其要想到本片不是按顺序拍摄的,这一点就更让人惊叹了。
3 其实本片中所有演员但表演都非常到位。本片最主要的四位演员在日本国内的各大奖项上都各有斩获。小林聪美的角色是很讨好的,但是个人其实更喜欢大岛优子的表演。因为这个“小恶魔”设定的角色,是很容易被演绎的很浮夸的,而一旦这个角色浮夸了,恐怕整个戏都要显得幼稚(因为她所对应的是女主的里人格,是让女主动摇的人)。但是大岛优子居然收住了,演的很可信。觉得作为一个年轻偶像能把握这个尺度很不简单。
4 两个原创角色都很赞(小林聪美/大岛优子)但是池松壮亮那条线反而有些不对了,那条线要是拍的再精炼点,这戏可能更好看。
5 不知道为什么有人攻击此片“三观不正” 总有些人把电影当家庭调节节目看,把自己当家庭调节节目嘉宾
6 本片在筹备过程中几乎夭折,直到导演拿着剧本找到宫泽理惠,宫泽理惠接下此片,然后松竹给了投资,其他演员到位,最后本片以小成片制作拿到10亿日元票房,皆大欢喜。
7 总之,这是一部有不错的表演水准,情节紧凑的电影。值得一看。
5 ) 走向深渊
[纸之月]几乎可以看做宫泽理惠的个人表演秀,或者说,导演吉田大八跟宫泽理惠一起,向观众展示了何为“库里肖夫效应”。电影里的宫泽理惠的表演非常内敛,很多时候都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但观众却可以通过她精湛的表演产生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从她的一举一动,一个细微的眼神里,窥见她的内心所感所想。
这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马上就想看第二遍的电影,在导演吉田大八的掌控下,宫泽理惠用精彩细腻的表演带着观众一起沿着女主角梅泽梨花的心路历程,“一条道走到黑”,最终图穷匕见,逃亡异乡。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埃及的电影[走向深渊],跟这部电影很相似,只不过那部电影的女主角出卖的是国家利益,这部电影里梅泽梨花是盗取公司钱财,但目的都是贪图享受,明知是“深渊”,还是无怨无悔地一步步走下去。
虽然本质上贪婪无耻,为个人私欲不择手段,但宫泽理惠并没有把女主角塑造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女人——试着跟[夜行者]里杰克.杰伦哈尔扮演的那个角色比较一下。她的形象是那么普通,言行是那么低调——这也是我不太明白的地方,那个“小白脸”平林光太(池松壮亮饰)一开始到底看上了她哪点?要知道他刚认识梅泽梨花的时候,她可不是“富婆”。这也是让观众更容易“代入”的地方,觉得她跟自己一样,就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
观众甚至不太明白一开始她为什么要出轨。她应该算是有一个好丈夫,无论她当家庭主妇还是出外工作,都尊重她的意愿,因公出国一趟也能想到给她买高档的手表,她本人也很看重这份礼物,上班也戴着,以至于同事相川惠子(大岛优子饰)看见了还提醒她不要在公司戴这种贵重的手表,以免带来不必要的误会。
手表是这部电影里表现角色感情的一条重要线索。梅泽梨花在公司里“转正”之后,也买了一对回来,一块给丈夫,一块自己戴。但丈夫梅泽正文(田边诚一饰)不经意的一句话似乎伤到了她,丈夫说这块表他不打算在上班的时候戴,而适合在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因为轻便。但从梅泽梨花愣了一下的反应可以看出,她认为丈夫这么想是因为他觉得这种表是便宜货,戴着去上班有失面子,估计所谓打高尔夫球的时候戴也是敷衍她的谎言。
如果说他们夫妻在感情上有什么隐含的芥蒂的话,大概就是没有孩子了,从后来的对话看,没有孩子的责任是在男方。但从梅泽梨花在整部电影的表现看,她并不是一个很想要孩子的人。总不能说她把潜意识里想做母亲的欲望转移到了平林光太身上吧?
就因为这些细微的感情裂痕导致她没守住妇道吗?看得出“小鲜肉”平林光太其实也没下大力气追求她,第一次地铁相遇(两人初次相遇其实是在平林光太的爷爷家里,但那次宫泽梨花根本没去注意光太,倒是光太似乎那时候就开始留意她了,这小子口味重啊!),目光对视后她就开始心动了,这段情节里,宫泽理惠展示了精湛的演技,地铁上,她通过躲避对方的目光,佯作镇定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来“透露”出怦然心动的内心活动,下车后她知道光太在跟踪她,继续镇定地往前走不回头,没走几步出现了慢镜头,导演用慢镜头来外化地表现梅泽梨花已经被“小鲜肉”拽住了,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拉住了她本来匆匆行走的脚步,她回头看去,光太已经离开了,这也可以看作对后来两人结局的预示,当她对光太动了感情的时候,光太却抛下她离开了。“女为悦己者容”,梅泽梨花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这个心理活动是通过买化妆品来表现的,带的现金不够,她还“暂借”客户的钱买了高档化妆品。这个“暂借”的细节也是导演逐步丰满人物性格的安排,初步表现出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个性。
第二次地铁相遇,梅泽梨花就半推半就,欲拒还迎了,一段不伦之恋就此上演。如此轻易被拉下水,我只能把看岛国动作片的观影经验调出来,才能理解这种“母子恋”了。如果说梅泽梨花贪图肉欲之欢迷恋“小鲜肉”,那“小鲜肉”图她什么?一个体貌普通的熟女有多大吸引力?我不信那时候他能看出这是一只潜力股,能弄来很多钱供二人挥霍享受。但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把这些看似不合理的事情演绎得让人信服,也许,真所谓人是最复杂的动物吧。
接下来梅泽梨花的性格开始逐步展现出来,她用做假单据的手段把平林光太爷爷的200万存款弄出来,供“小鲜肉”上大学。这一段情节,宫泽理惠的表演不动声色,但观众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强作镇定的眼神掩饰下,那阵强烈的心跳,而且,导演还把她的心跳通过背景声直接传达出来了。不由得观众不跟她一起“同呼吸共命运”。
但这一场戏并没有起到解释平林光太为何追求梅泽梨花的作用,因为他借外债的事情,梅泽梨花是通过他爷爷平林孝三(石桥莲司饰)闲谈时提及而得知的。从整部影片来看,这并不是爷孙俩设的局,何况,梅泽梨花私吞的是平林孝三的钱。
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后,梅泽梨花就谨慎小心然而却是大踏步地走向深渊了,直至最后东窗事发,赔了情人又折兵。与此同时,导演还安置了另一条故事线,那就是学生时代的梨花捐款给外国受灾难民的情节。当看到少女梨花为了要做最慷慨的那个捐助人而偷父亲的钱时,大概很多观众会想起一句老话:“从小偷针,长大偷金。”
少女梨花偷父亲的钱,动机还是比较高尚的,然而,正如有个悖论所说,为了某个人的利益/安全,就应该损害另一个人的利益/安全吗?火车司机走右边的轨道会轧死五个人,走左边的轨道只轧死一个人,那就该让火车走左边吗?那个人就应该牺牲吗?
这条故事线到了最后,梅泽梨花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满,她从小就具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如果说小时候还怀着一颗救助他人的善心的话,那么,经过几十年的成长,连助人为乐的情操都没有了,变得自私贪婪,助情人为乐,不惜给对她一直不错的丈夫戴上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也不惜给本来看重他的上司带来“监查不力”的领导责任——虽然那个上司也不是什么好鸟。
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却并不那么可憎,她凭这个角色获得第三十八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当之无愧!糟糕的表演都是一样的,精彩的表演却各有各的不同。宫泽理惠在这部影片里是一种很内敛的无痕迹表演,但表演并不是都以内敛为最佳,张扬的表演也有很多经典的例子,比如艾尔.帕西诺在[女人香]里的表演,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里的表演,都是。
除了宫泽理惠的精彩表演,导演吉田大八精准的掌控和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也为影片增彩不少。
比如几处慢镜头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及的梅泽梨花跟平林光太在地铁“有缘千里来相会”那一段,还有她盗取客户存款的事开始被公司察觉,接着又无奈地跟“小鲜肉”分手之后,我们先是看到一片蓝灰色的银幕,接着镜头清晰起来,那是梅泽梨花的后背,失魂落魄的梅泽梨花推着自行车行经斑马线,这里的慢镜头把她此刻的沉重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还有梅泽梨花把疑似有老年痴呆的老妇那300元私吞存入自己的账户后,骑着自行车飞驰而去,这段镜头她的运动方向是从右至左,按照传统电影语言,这种运动轨迹是反常的,我们习惯的运动轨迹多是从左至右,如果电影里的人物从右至左运动,多半是干了坏事。
影片最后,梅泽梨花破窗逃走,则是慢镜头加从右至左运动,这种镜头使得她的逃跑显得非常费力,陷入绝境的心态下,她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好像空气都在跟她做对,阻碍她的逃离。
我总感觉她最后破窗逃离直至来到那个东南亚国家的情节有点超现实,不知是她的幻觉还是真的逃到那儿去了。一个体能上的弱女子,真的能从那么高的办公楼上破窗而出成功逃离吗?大概在她的想象中,她曾经救助过的那个东南亚男孩,此刻应该给她提供一个避难所吧。
整部电影看完,估计很多观众跟我一样,对梅泽梨花恨不起来,虽然她背叛丈夫,背叛公司,但在宫泽理惠的演绎下,这个形象普通的女人愣是让人莫名地产生几分同情。也许,小说、戏剧、电影这些文艺作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我们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些梦想,大概也包括像梅泽梨花那样,偷一笔钱去挥霍享受吧。
明知终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但还是不管不顾,只是沉溺于当前的享受。忽然想起《倚天屠龙记》里殷素素唱的那首《山坡羊》,就用来结尾吧:
他与咱,咱与他,两下里多牵挂。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那杵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在油锅里去炸。唉呀由他!只见那活人受罪,哪曾见过死鬼带枷?唉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6 ) 所謂信心,只是鏡花水月
(劇透)《紙之月》的女主角梅澤梨花混合了《狼來了》和《國王的新衣》中兩個小孩那互相衝突的特性,既是欺哄者,也是道明謊言所在者。電影改編自角田光代的小說,電影版由早船歌江子編劇、吉田大八執導,對原著作出了不少改動。
劇情主線不複雜:本是主婦的梨花重投職場,為銀行向退休人士推銷定期存款和債券等服務。後來她跟一名大學生發展出婚外情,並多次虧空公款,用來支付她與小情夫的奢侈開銷,最終被一個盡責的同事隅揭發,事敗逃亡。複雜的是犯罪者的心理,以及她的罪行和社會時代背景之間的關係,那使作品帶有寓言的性質。背景設定在19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爆破之後。梨花在這時候投入銀行業,利誘長者把不動的存款投入「回報穩健」的投資項目,到底還是在把泡沫重新製造出來。梨花的業務也好、跟丈夫的關係也好,以及社會各部份,都是建基於信用。
信用的基礎在哪?梨花有次跟隅談及選擇銀行工作的原因,後者說自己是為了更加了解金錢的流向而進入銀行工作。她了解到鈔票只是一張紙,跟她們每天工作時經手的無數憑據和合約一樣,都是虛幻的。金錢以實質的紙或其他媒介產生作用,就在於社會上的人互相信任這個體系,否則系統便會崩潰。另一方面,靠一紙婚書作證明的婚姻制度也是類似的,然而欺詐往往藉著信任而生,因此梨花就是社會制度的敵人,既破壞家庭體系,也破壞經濟體系。問題是,梨花並無悔意,因她有與別不同的世界觀。
人生在世,意義何在?對很多人來說,這問題可在宗教裡得到解答。但對梨花來說,小時候的信仰經歷反而種下了不信的種子。那時候,修女呼籲學生參與助養兒童計劃,梨花從中嚐到「施比受更有福」的滋味。後來她發現持續捐獻的同學越來越少,竟不惜偷父親的錢去支付全班助養的金額。修女斥責梨花,因為梨花對行善過份投入,以至於驕傲。換言之,助人是假的,形式大於內容。後來梨花告訴隅,她在第一次偷情後,天未亮時回家,卻發現天空掛著的下弦月可以手指抹掉。這超現實的一筆固然匪夷所思,卻意味著梨花看世間一切皆為鏡花水月,瞬即感到輕省自由。
這世界還有甚麼是實在的呢?宗教行善是為了他人需要還是個人靈修?金錢以其不同的型態隨時升值貶值,實質價值怎樣確定?人與人之間的承諾鎖不住慾望,關係如何穩定發展?職場上,像隅那般老實的資深職員會被罷黜,反而經理為保工作,持續小額地造假帳虛報業蹟,卻是業界常態,那怎樣的工作態度才算踏實?不只是經濟,整個世界都是泡沫,幸福與美德都彷如泡沫上的幻影,不過世人還是要製造泡沫。經濟泡沫爆破,銀行職員虧空公款,之後一切「如常」,泡沫爆破不代表其終結,反而是迎向其恆常--包括其後的亞洲金融風暴和全球金融海嘯。月亮被抹掉,改天還是會重現。
助養兒童計劃、投資過熱、「大話冚大話」--「去到盡」的終點就是「谷爆」。梨花失信和貪財是犯錯,但最為世不容的錯誤是戳穿了世界的虛假,像那個說國王赤裸的小孩。對於其他人來說,國王赤裸,眾人說謊,其實可以相安無事,只要大家都保持一個共識便可。梨花戳破假像的方式猶如《狼來了》的牧童,把謊話說盡,直至無法承受的殘酷現實出現時,卻已無可挽回--那不啻是又一種「泡沫爆破」。世界真是完全由虛謊構成?創作者在結尾卻補了一記逆筆:逃亡到泰國的梨花遇上曾被她助養的小孩,現已成家養兒,好好的賣水果過活,還請梨花吃水果。那果實的滋味,才下喉頭,卻上心頭,不知是虛幻,還是實在? (原載於《時代論壇》1452期.2015年6月28日)
7 ) 《纸之月》与《背带裤》
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到了村上春树的一个短篇《背带短裤》。
讲的是,一个中年妇女在德国旅游期间为丈夫买背带短裤。之后通过一些事,意识到自己不经意地被束缚在“贤妻良母”这个角色里。重新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回国后与丈夫离婚了。
不过,看完全片之后,整个电影的主题还是和村上的短篇有一些的出入。相似的也有,一个与丈夫默契地保持某种不自主的和谐关系的中年主妇。某些事情,(电影里面是和客户孙子的一段关系,村上小说里是富有象征性的观察一个身材类似丈夫的人试背带裤的过程),使女主角内心的自我意识重新觉醒,不再愿意被一段社会要求、丈夫要求的关系束缚自己。女主最后都以某种方式逃离了这段看上去和谐的关系,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
当然,两者的侧重点虽然有不同,但联系起来一起看,还是有点意思。
村上春树的《背带裤》谈的是这位中年母亲,意识到自己过去几十年作为贤妻良母是徒劳的人生,由此决定跨越徒劳人生与非徒劳人生的障碍,促成命运转变。而《纸之月》则更多地谈梨花如何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以及这个过程里面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些东西。
《背带裤》里面母亲是独自回到日本,杳无音讯一段时间后突然告知要离婚。虽然已经够突破常理。不过,《纸之月》的设置显然要表达更多的东西。原本称职的妻子、敬业的员工,在陷入一段婚外恋之后,盗取银行资金,先是以资助恋人为目的,后来尽情享乐。这就有新的问题。人在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的同时,能不能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利益上面。要是出现在思想课的话,当然是否定的。但是,电影里面有更深入、更具体的论述。小时候,原本一班人说好要长期捐款资助国外的小朋友。但渐渐大家都只顾自己忘了这件事,小梨花于是决定偷爸爸的钱完成这份心意。在面对修女质问的时候,小梨花很理直气壮,而且反问了一句“修女不也说给予比获取更加快乐吗?”。常理下,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在小梨花看来,远方的小朋友得到了资助,自己因此也得到了快乐,而自己父亲可能对这点钱并不会在意。当自己的幸福观和普世的道德相悖,事情可能就会因为自己盲目而变得复杂。
长大后,梨花盗取银行资金,为了小恋人,为了奢侈的享受。这显然已经离经叛道了。不过,要更巧妙的东西。代表虚假世界的纸月亮。某种象征意义上,和《1Q84》的两个月亮有相似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假的,虽然知道会结束,但是反而松了一口气,不再害怕,被摧毁也没关系,自我崩坏也没关系,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抽离出来了,如果别人可能存在的痛苦都是虚无的,是不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追求自己的幸福与自由了。当然,最后回归到了现实。梨花在东窗事发后,尝过自由滋味的她已经不再愿意失去了。于是,同样是象征意义地砸破窗户,砸破普世的道德观、打破世人的鄙视与批判,远走高飞享受自己的幸福。逃跑的路上,很有意思地镜头还不断切给了,被背叛与欺骗的丈夫、被蒙骗的客户、抛弃梨花的光太。所有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继续自己五彩斑斓的生活。而梨花,也一样。
梨花与隅的一番对话堪称经典。一个认为自己的自由很重要,一个认为人还是应该受社会约束,生活在自己的社会角色里。不能说两个观点,只能说两种人生态度。梨花邀请隅一起逃的时候,慌乱的眼神,以及片末望向崭新的玻璃,两段,表现了隅内心的动摇。社会秩序与道德判断,并不会因为一个无关重要的人而改变。秉持怎样人生观的人还是怎样生活。
留下的烂摊子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这个暂且不谈,也不管。这里说的不是自由幸福的定义,不是全人类的幸福指南,只不过是展示出来,一个人的欲望意志挣脱了枷锁之后,去追寻自由与幸福是怎么样的一件事。也就是说,这不是告诉你怎么做,也不是要讨论对不对,只是告诉你有件事情是这样。
其实《背带裤》 与《纸之月》还是有某种内在联系。被人操控没有自己想法的生活是徒劳的。而如何一步步地丧失自己曾经拥有的思想和看法,就体现出来人生的无奈、不确定与宿命性。自我意识觉醒之后,追求的幸福自由相反则是非徒劳的。这当中当然会有,像电影里面一样很多现实性的问题。但是,好吧这点我也没能太想清楚。
最后,还想起了《合法副本》里面的一句话:
“人类是唯一忘记了生命的目标、活着的意义是在于寻求快乐的物种。如果有人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完成这个目标,我们不应该因此而指责他。如果他找到了属于他的幸福快乐,我们应当祝贺他而不是批评他。”
三星半入;纸月镜花黄粱一梦,不爱钱不爱丈夫也不爱小渣男,她只爱早晨孤身回家时静躺天上的假月亮,幸福或痛苦都能在瞬间被擦去;此刻心情飞起,何妨下秒坠地死去,不要讲太多道理,唯“我想这么做”而已;宫泽理惠苍白干瘦,倒和角色意外契合。
三个银行女职员,三种生存之道。——幸福是浮在头顶一抹就消失的月亮,虚而美丽,终有一天失去也不足为惜,用纸做得钱币来供养至结束来临的一天。人生虚幻自由短暂,已到尽头后她破窗逃跑到天涯海角,前路留给另一人生中的她凝望破窗偶尔夜里默默想象。
满足感或认同感。一路的情绪走向还是非常顺畅的。宫泽理惠的形象变化蛮大,完全的普通女性样子。只有偶尔几场恢复明星的靓丽。小林聪美表现也很精彩。整体看,吉田大八没有让人失望。
150531熟肉)看到最后真是飙泪,吉田大八太厉害了,把挥霍和犯罪也拍得那么帅气,相比缺乏个人风格的石井,霓虹映画不是应该更推前者|飞机上看的,英文字幕太小太累但基本能看下来而且是生肉也会觉得很不错的作品,吉田大八才是未来希望,前天同看过生肉的温哥华朝日我都不兴奋要来标看过,我说石井啊
吉田大八继桐岛要退部后的新片,改编自同名电视剧,再次证明这家伙是文艺外表罪犯心啊。日本版包法利夫人,讲过度施舍其实是为满足自己虚荣心,并与童年宗教学校经历对应。电影拍得很小清新,插曲都特好听,让人对女犯人很有认同感,然后随她一起逍遥法外...短发宫泽理惠神似桂纶镁
相比原作改动非常大,吉田大八把故事中心完全移至银行内部,不仅没有影响整体框架,反而更加突出主角。自由与罪恶之间,女主角向前不停的奔跑,直到纸月消失后,她才发现这原来是场梦。宫泽理惠影后级演出
狗血大八
这就是一个日本的包法利夫人啊。但是我受不了那种道德意识薄弱又善于给自己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的人,什么很快消失的月亮,去死吧!配乐不错,完全提亮了故事的整体基调。
电影技巧弱了点,总是不断的在想办法圆角色的心理动机,电影其实干不了这事,这是小说干的事
神作!故事很吸引人是一方面,主要是导演根本没想进行任何批判和说教啊,在这个把体内巨兽压制了半辈子的女人身上,我只看到认同和同情,就像当初对《赛末点》里的杀人犯类似的情感。把苦心钻营半生的小世界毁灭于旦夕还拉他人陪葬,这样极度的放纵和快乐,只有女主角这样的疯子才能、才敢体会和想象。
為結尾破窗而逃說出的那句:「跟我一起走吧!」那個活在想做就做的自由國度裏的自己;那個超越了道德,法律,制度,被禁錮的慾望裏的自己;那個從小到大都在一個邏輯裏的自己,有什麼值得羞愧呢。
好喜歡!當她把月亮抹去,意識到一切都是「假」的,當她臥倒床上感覺到「自由」的一刻,是多麼動人!這不就是「電影」和「夢」嗎?夢是假的,但卻是人性的出口,在其中我們不顧世俗羈絆追尋心中的自由,哪怕結果慘烈。夢醒後我們回歸正常生活。這部電影像煉獄,是反道德的,但戲劇的內裡卻異常純粹動人
遙距操作而不見實體的慈善、滿口仁義道德卻又點到即止的宗教教育、名存實亡的婚姻、痴心錯付的婚外情、金玉其外的珠寶、金錢似有還無你我不分的虛幻概念,虛實來回跳動,直到彎月一抹。她舉手反駁,摔落床上,敲破窗戶,一口咬在蘋果上。她說,假的是你們,不是我。鬧市夏娃,阿當不上當,獨食禁果去。
宮沢りえ的角色,就是西瓜里的馬場ちゃん吧....还都有小林阿姨做同事~石橋莲司演的爷爷和戴假项链的奶奶全场最赞。
《西瓜》前传了,有小林聪美工作的银行我看都得好好查查账……池松壮亮实乃中年已婚女性出轨的不二选择(至少演过五六部了吧?),乖巧懂事话不多,又孩子气又有很成熟的一面,好喜欢地铁那段哦
表为虚荣贪财,实为用另外的视角看世界,家庭性爱物欲其实都抵不过毫无束缚的自由之身,只剩日式的朝气却没有魂魄。纸月犹如梦境,自由冲破了现实的束缚,揭开了每个人心底的秘密。宫泽理惠。。差点认不出了。。同为吉田大八的作品,我更喜欢《听说桐岛要退部》啊。#上海电影节#
宫泽理惠人生中第一次彻夜未归,她下了最早班的地铁走在空无一人的站台上感觉前所未有的幸福,她发现了一个秘密,月亮竟然可以抹掉,从此她开始此无忌惮的超越道德和法律。
“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自由了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洗脑大法好
如果贪欲是纯真的,自以为梦想一样干净清澈,以此心态犯罪,会有多少人降低嫌恶感?上半年最喜欢的日本电影(《0.5mm》《百元之恋》还没看),宫泽理惠演技秀,职业女性的清癯苍白,欲女的纯真和自欺,和小林聪美的气场互相压制,厉害。叙事上稍逊于《听说桐岛要退部》,结尾又赢回一程,打平。五星。
改编不如日剧版。电影版的梅泽转变太“急”,未能充分展现女性欲望缠绵与释放间的微妙变化,仅利用与光太的情欲镜头简单带过,抹去了禁欲与挣扎部分不太明智,光太的性格也改得判若两人。唯一可赞:高潮压在阿隈的羡慕与梅泽的可悲对比上,奔跑起来特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