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是影评
电影《葛城事件》
先说一句,很喜欢!。 看了短评,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论调,一个采用率较高的题材就成为了否定一部电影的小前提,那你是否考虑过每个导演对同一类型故事的切入点不同?表现方式和叙事结构都会不同呢?看一部电影带着刻意的情绪,用自己的三观去批判电影里人物的设定,不能理解也成了难看的原因…还不能明白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这个简单的道理吗…电影是不会让人真正绝望的,让你绝望的是自己不起一丝波澜的内心,你不能被任何事物所打动,无法感知善与恶,真诚和绝望的抗争。同理,看不懂也是一件好事,蜜罐子里长大的好孩子,无法理解人性扭曲之因果,不懂为何要自杀为何要杀人,母亲在葬礼上的嬉笑,父亲在空屋里的叫喊,桔子树下的自由落体和继续吃不完的冷面,显得用力过猛吗…我觉得恰到好处了。
全员演技在线,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到位,光表演部分就值得给高分了。三浦友和的几场戏中对人物本性的释放已经达到了极致,无论台词或是肢体,父亲面部细微的抽搐,无力感和愤怒在对抗,桔子树的前后呼应,从窗前似憧憬的凝视,费力的爬坡,独坐店中的烟影环绕,小酒店里的发泄和谢罪,从院子回到屋内的那一小段路,他是整个家庭中最终无法解脱的一人。有人谈到,影片对凶手的刻画不够,作为主角的小儿子形象没有里起来…其实主角显然是父亲,葛城事件是“果”,而电影讲述的是“因”,电影中父亲的态度和做法就是因之所在,一切矛盾的源头。还有很多人提到的田中丽奈所饰演的“圣母”角色,认为是个败笔,或多余或矫情…怎么说呢,葛城事件本来就是有真实案件作为背景的,而田中丽奈的角色是真实存在的,在现实中这种人当然有,不管起因是自我救赎还是对社会或法律的立场表态,存在即是合理…在电影中她的出现将闪回和进行时分隔,剧情的很多重点都是通过她与父亲和小儿子的对手戏表达,这个角色很重要,而且并不矫情,只是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而已…你可以多看看中国的今日说法,去微博看看热门评论,你会发现生活中真实的圣母才不会如她这样温和且美丽。
摄影很棒,镜头很考究,不自觉又截了很多图,光影和人物之间的玄妙感营造得很美,电影美术部分加分,色彩的搭配成为叙事的一部分,看得出场景设置的细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的确很丧,让人绝望的气氛和归宿,不能理解的做法,畸形的家族之苦,社会的阴暗面,让人困惑的杀戮,但这些元素都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值得细看的好电影!
2 ) 垃圾食品惹的祸
贯穿整部电影的,除了时间线,还有一家人的饮食习惯。不断食用的便当、意面、方便面和各种软饮料。这些饮食习惯虽然小,但确是反映了葛城父母在生活和教育上的错误也好,不精心也好,最后导致了最终悲惨的结局。
影片先前提到了小儿子许愿最后的晚餐想吃的是鳗鱼饭,这种愿望包含的生的愿望确被其母亲顺子否决,最后小儿子在执行死刑前恰恰喝了平时喝的可乐。
影片的寓意非常击中人心,然而我看到的确实导演教育人们远离垃圾食品,吃多了垃圾食品导致的性格暴躁,懒惰,等习惯会带来如此可怕的结局。
3 ) 电影节看的,观影环境有点难受
我不懂为什么有人总是笑?明明是比较严肃的题材,而且还是能引起人性共鸣的典型日本家庭式电影,强调畸形家庭结构,融合各种DV男,长子关注度大于末子,新家庭压力过大,以及日本边缘青年的生活。
吃盒饭+与家里人吵架是每个无业少年必须完成的任务。个人也觉得南步角色有些莫名,但是能get到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意思,还凑合。三浦友和老当益壮,回忆杀里面抚摸末子并且骄傲的看向身后那颗小橘树的时候真的可以暖化我,不论最后变成什么样子,毕竟有那么一段时间,父亲也是真正爱过自己的孩子吧。
4 ) 无重点
1.不能全靠三浦友和大爷一个人撑场子吧!? 2.老帮菜饲养的两个倒霉孩子,拼死法,一个静悄悄滴跳楼啥也没留下,一个高调滴向路人砍瓜切菜……这段跟真实事件有较大出入,能着重篇幅会好些吧,哎,亚洲国家禁枪还是有一点好处的 3.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有……这女主是什么套路?嗯,美剧也有崇拜迷恋连环杀手的女仔
5 ) 论黑暗负能量老头如何毁灭孩子老婆而致死不自知
事件的根源就在这个老头,老头的言语行为思想负能量溢出,可悲的是老头做了错事造成恶果却仍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他走到哪就把黑暗带到哪。温暖有爱的家庭需温柔有爱的女人组建,老头打骂自己老婆如家常便饭,致其逃离。二儿子被老头极尽之侮辱轻蔑犹如寇仇,致其随母逃离。二儿子生活在黑暗的深渊中,没有感受到爱,社会没有给他爱,于是他砍杀路人报复社会
6 ) 绝望的尽头是黎明——观《葛城事件》
一家四口,丈夫经营着一家祖传的小五金店,妻子在家相夫教子;大儿子已婚,在一家公司做销售,育有二子;小儿子虽然没有工作,但是偶尔也是打打零工……这样的家庭放在这个星球上比比皆是,朴素而不失温馨,这也是电影《葛城事件》最初的人设。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丈夫的刚愎蛮横,脾气暴躁与妻子宠爱,导致小儿子的内向、自闭,大儿子职场受挫,丢了工作,却不敢直面妻子,还要分心于家中父母的矛盾……似乎在不经意间,一个美好的家庭慢慢滑向不可挽回的深渊……
戾气一点一滴的积聚,好比温水煮青蛙,使家庭慢慢地走向崩溃……
丈夫:脾气暴躁,却与家人缺乏沟通。一心想让两个儿子出人头地,但是生活偏偏与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大儿子因职场受挫,想回来继承家中的小五金店,却不敢告诉他真相;小儿子一直被他视为废物,更是妄谈沟通;直至妻子的一句“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你”,怼得他怀疑人生……他一直希望打造的遮风避雨的家庭城堡瞬间变成豆腐渣工程!
妻子:与一个自己从未不喜欢过的人生活了大半辈子,本身就是一大悲剧,时不时的还要忍受一下丈夫的家庭暴力,大儿子的跳楼身亡与小儿子杀人求死,让她心如死灰!
大儿子:满怀家中的希望投身职场,到头来却是四处碰壁,甚至被辞退也不敢让妻子、父亲知晓,家中的妻子以及两个嗷嗷待哺的儿子,他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父母间的矛盾,兄弟间的纠纷也需要他的分心。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危机,让他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最后只能以跳楼来解脱!
小儿子:一直在母亲的宠爱中成长,导致了自己的内向、自闭,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稀里糊涂地活到二十几岁,到三十岁时发现自己的人生完蛋了”。他的父亲甚至想杀死他,而他只能窝窝囊囊地活着,甚至连自杀的勇气都没有,最后只能以杀人的方式,让法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母亲遭到父亲家暴和小儿子搬到出租屋居住后,大儿子找到母亲,三人一场关于“最后晚餐”的讨论,表面平静、淡然,但其内对生活的厌倦也预示着家庭的破碎不可避免。直到父亲在小儿子获罪后,去到家附近的小酒吧喝酒时,老板娘的一句“不会再有人回那个家了”,将这个家庭的最终结局盖棺定论。
或许这只是为了剧情的需要,将社会与家庭的问题无限放大后凝聚在了一个家庭之上,但是这何尝又不是世间百态、社会人生的缩影,每个人、每个家庭,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每个人也都有相似或者不同的故事,在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面前,或许大家都应该慢下来,重新校正自己的未来。
当丈夫搬迁新居时,在自己的的院子中种下了一棵柑橘树,脸露微笑,希望自己的家庭也如这棵树一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却不道,当柑橘树硕果累累之时,已是物是人非,人去屋空。
西方家庭讲求独立,而东方家庭追求温暖,到底是独立好还是聚居于大家庭中感受温暖好时时争论不休,似乎小儿子能够独立一点,父亲能够温柔一点,这出悲剧就能避免。而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只是在于适合不适合,或者说是,在与家庭成员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在合适的时间做自己认为合适的事就好。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许鞍华导演的《天水围的夜与雾》《天水围的日与夜》两部电影,都是由平淡生活起始,一部最终滑向家破人亡的深渊,而另一部虽也日子平淡,但是总是能够见到曙光。
或许在现实中的我们,也可试试时常放慢节奏,找寻生活中的自己,体味生活的滋味,生活中不仅仅只有责任与义务,更多则是需要沟通、交流,才能看到生活的美好。
7 ) 看了不舒服的电影
开头真的很吸引人,老头子的表演细腻,画面又那么秾丽,反差极大。到了那个圣母出场就很不舒服了,之后每个人物的表现都让人心里不舒服,又想知道为什么,尤其是圣母为什么要跟死刑犯结婚,抛弃自己的家人跑了跟人家做什么家人?之后一直快进一看字幕,真的佩服导演,没有这点悬念,真心撑不到最后。 电影告诉我们每个邪恶的灵魂都有悲惨的童年变态的家人,可是那些邻居客户同事呢,助推了恶的滋长,她们他们不是恶人吗? 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未必有这么明显的善与恶,恶人背后未必找得到这么清晰的原因,可悲的是现实比电影可残酷,我们不自知罢了。
8 ) 家庭矛盾最后都集中在夫妻关系上
表明上看起来不和谐的父子关系,其实是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变体,但是影片对不和谐的夫妻关系的描写却比较少,但仅从妻子拒绝丈夫的亲密行为就已经看到了全部。大儿子从小乖乖听从父亲的教导,满足了父亲的控制欲,但小儿子就不同了,由于母亲的力量介入,使得他可以不必像哥哥那样对父亲绝对服从,这就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焦虑,所以父亲加倍的在他身上加重对他的控制,但最后带来的却是极端的反抗,在这一切都快要结束的时候,绝望的父亲也终于发现了自己的无能,于是自灭但失败了。不要做一个万事听话的顺从者,说出你的真实想法,不需要歇斯底里很大声,但一定要说出来,说假话客套话,真的害死人。
田中丽奈怎么残成这样了
崩坏的家庭,无救的人生,一切都朝着最恶的事态发展。被汹涌的绝望灭顶。
不仅是岛国家庭的不幸,更是我们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遇过的家庭矛盾缩影。有些坎注定迈不过去,个体的追求与幸福无法从家庭中割裂。一个家庭中发号施令者的影响力可以大到如此程度,当身处一个病态而不自知的家庭,谁都无法安全逃生。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却各有各的不幸。一部绝望到骨髓的佳作。
我就说一句 这个简介 特么谁写的 狗屁!
最后晚餐鳗鱼饭,回收烟头多惆怅,男人的城堡和橘子树,断枝回头吃碗面,最紧要开心——“如果我也杀三个人,你会和我结婚吗?”孤独一家四口,平白多出了同样孤独的媳妇,无解的惨
人性泯灭昏暗无光
生而不养,乃家庭最大悲哀,父权式家庭暴力的沿袭导致整个家庭的分崩离析,甚至演变成社会事件;现代社会压力之重,人性暗黑因素的不可测,同质化作品太多,殊无亮点,整体沉闷平庸。
风格跟山田孝之主演的《凶恶》非常相似,主旋律:深沉、压抑、致郁;剖析一个家庭彻底沦陷的悲剧始末,只有一家之主的葛城清没有发现不幸的源头。普遍认为本片偏沉闷,这是生活之苦的极端一面,是人性恶劣的负面表现。所以,听见有提前退场的观众抱怨:“这部片好变态哦”。
老头就是深渊的源头,整个一黑暗负能量集合体,打骂老婆致其逃离,侮辱二儿子对其如寇仇致其逃离,亲手毁灭这个家而还不自知。二儿子不仅遭受亲父的敌视和行为,从无感受到爱和社会帮助,还要被世人折辱,致其放火焚烧到砍杀路人对其而言无感。
难看的可以
《第三年的见异思迁》,相见恨晚。
描述犯罪者的形象,在罪案研究爱好者看来还是很一般。压抑不是问题,问题是零碎和刻意。
7.1分,日本的《我们与恶的距离》,结构还是很相似的,只是最后走向了bad end而已。电影想反映的问题是好的,可惜两个小时过于沉闷,缺少高潮剧情。父权家庭引发的悲剧也不是一件两件了,至少我也是父权的受害者。
意料之中的家族悲剧,三浦友和暴戾则是始料未及。
3.5,一系列的家庭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家族解体的悲剧。有史以来最狂傲的三浦友和奉献了影帝级的表演,但同时掩盖了“田中丽奈”这个关键角色,这个角色比较像<凶恶>里的山田孝之,但本片中的塑造不够饱满,略有遗憾。此外,赤堀作品感觉还是过于舞台剧化
跟导演上一部《那夜的武士》基调一致,阴冷与压抑从头到尾浇灌全身,葛城一家的悲剧直指父权家庭的土崩瓦解,当然还有对当今日本社会的失望。双线叙事的选择利于展现悲剧一步步酿成的过程,不过田中丽奈这个人物作为外来视角却没带出什么特别的意义,且部分桥段稍显刻意。
无情的嘲讽了废死人士,也通过一个日本传统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揭露了日本社会的无可救药,中间看到一个想当政治家的草根在街头呼喊,简直是神来之笔,有希望吗?更讽刺。无论是乖乖奋斗的大儿子,还是一事无成颓废的二儿子,哪怕是成功筑建了自己城堡的威严家长,都已绝路。三浦的屁股依然很翘
几个场景空间成了幽闭和压抑的代名词,所谓的家已经不复存在,每个人心怀芥蒂地活着,最终酿成惨剧。相对平淡,主角描写并不是特别细致,仅靠演技维持
用残酷的镜语告诉你什么是“欲哭无泪”,葛城父子完全是一样的人,都习惯于用粗暴行为推开周遭的纠缠,切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是他们滴血的愿望。
太拖沓了,情节松散到让人一直在犯困,想要学《凶恶》却没有足够的导演功力,就是一个光有噱头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