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类型:记录片地区:台湾年份:1997
主演:内详
导演:蔡崇隆
简介: 導演蔡崇隆在23日晚間於個人Youtube頻道上傳了《刺蔣》(1997)的全片連結,提供觀影者..详细 >
感慨良多。其一,我再一次的强烈的意识到中国的大地上依然存在的是两个实体,很多网友的观念只是停留在教科书里的“败退台湾”;其二,片子里出现的“运动组织”似很难成大气候,事发前个个深明大义,事发后各自为战只求自保,仅从郑自财在瑞典被引渡的辩护上明显能看出有更好的出路,斗争思想在后期非常模糊,也可能是得益于民主化已经为运动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五十年后,在Totalitarianism面前,civil resistance愈发艰难。
台湾是一面我们的镜子,太像太像。不过民主化改革后来的确是靠蒋经国推动的,影片中没有呈现这一观点,略微提到李登辉而已。
感佩这些人的勇气,他们也不悔自己的选择,这点是最好的。注意到一个细节:黄文雄说话是闽南和日语混用的,其中会夹杂柏青哥、汉文这样的日语词。高级知识分子如教授者都是说国语的,而其他人几乎都是说闽南语的。最后到了如今,他们想要的居然还是加深民主化,其实很不能苟同,各有思量吧,这样的见识我个人可能无话可说。不过此事能让国民党意识到台湾本土的声音,的确自有其意义所在。刺杀者说出的与被刺杀者对等的意识很不错。
拍的虽然略嫌粗糙,但故事和几个人物极有意思,其中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的关系所折射出的内涵极为丰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重量级的好题材,当然也难把握,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一切冷暖自知,没必要刻意去拔高或贬低。
一场失败的刺杀意外推动民主化进程,讽刺的是,阴影中的人看到对面的光景,只想到要把墙筑得再高一些。不晓得能否有那一天,也不晓得还会否有先行者:“我不认为这是个人的悲剧,应该是所有台湾人的奋斗,我只是因为某种机缘,刚好走到了前面。”
枪声一啸易水寒,壮士去岛卅年还。(4.5)
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被我们看到,本身就很吊诡。
纬度上不算广,资料上不算丰富,是单一方面的声音(还挺想看蒋方美方怎么说的)。但有些细节挺有意思的,上了大学之后读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去美国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刺客……?高压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绝地反弹,希望明天会更好吧。
TW民主化30年是场接力赛,四二四是其中一棒,这一棒跑的或许跌跌撞撞,或许没那么光荣,但它毕竟传出了这一棒
传统电视纪录片。以刺杀者角度的回忆访谈记叙了民国59年“四二四”蒋经国遇刺案的前因后果。便于较为完整地了解这一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这些人是刺客、义士、英雄,也是犯罪者、流亡者、绝食者、偷渡者,还是社运权运人士,更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普通台湾人。他们既是“历史人物”,也好好活到了现在,见证了50年来台湾的制度发展。遇刺事件对蒋经国主政、施政的心态和影响,或许如静水深流般深远
很赞同柏杨说的话:幸好当时有人有勇气去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又幸好他们没有成功。因为如果没有这件事对蒋经国造成刺激、推动岛内民zhu运动,台湾后来的发生的巨大改变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到来;而如果他们当时刺杀成功了,岛内的政治da压很可能会骤然升级,甚至导致军人上台实行军事统治。
看台湾的历史,可以找到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的答案
刺客與英雄,失意的人生。
目标是独裁政权,不是个人。为了那片自己所热爱的土地,台湾知识分子冒死也要打出那一枪。
当代台湾的“荆轲刺秦王”
基本上就是刺杀者的视角和观点。起码结果是好的
几十年的海外流散换一次意识觉醒 文人的思想救亡
算是现代的《刺客传》,从头到尾从两个刺客的视角来还原当时的事件以及事后的流亡。虽然会有偏颇,但这史料依然珍贵,顺便加强学习了一下台湾民主历史,不易。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感慨良多。其一,我再一次的强烈的意识到中国的大地上依然存在的是两个实体,很多网友的观念只是停留在教科书里的“败退台湾”;其二,片子里出现的“运动组织”似很难成大气候,事发前个个深明大义,事发后各自为战只求自保,仅从郑自财在瑞典被引渡的辩护上明显能看出有更好的出路,斗争思想在后期非常模糊,也可能是得益于民主化已经为运动提供了更好的土壤。
五十年河东,五十年河西。五十年后,在Totalitarianism面前,civil resistance愈发艰难。
台湾是一面我们的镜子,太像太像。不过民主化改革后来的确是靠蒋经国推动的,影片中没有呈现这一观点,略微提到李登辉而已。
感佩这些人的勇气,他们也不悔自己的选择,这点是最好的。注意到一个细节:黄文雄说话是闽南和日语混用的,其中会夹杂柏青哥、汉文这样的日语词。高级知识分子如教授者都是说国语的,而其他人几乎都是说闽南语的。最后到了如今,他们想要的居然还是加深民主化,其实很不能苟同,各有思量吧,这样的见识我个人可能无话可说。不过此事能让国民党意识到台湾本土的声音,的确自有其意义所在。刺杀者说出的与被刺杀者对等的意识很不错。
拍的虽然略嫌粗糙,但故事和几个人物极有意思,其中个人命运和历史事件的关系所折射出的内涵极为丰富。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是重量级的好题材,当然也难把握,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一切冷暖自知,没必要刻意去拔高或贬低。
一场失败的刺杀意外推动民主化进程,讽刺的是,阴影中的人看到对面的光景,只想到要把墙筑得再高一些。不晓得能否有那一天,也不晓得还会否有先行者:“我不认为这是个人的悲剧,应该是所有台湾人的奋斗,我只是因为某种机缘,刚好走到了前面。”
枪声一啸易水寒,壮士去岛卅年还。(4.5)
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被我们看到,本身就很吊诡。
纬度上不算广,资料上不算丰富,是单一方面的声音(还挺想看蒋方美方怎么说的)。但有些细节挺有意思的,上了大学之后读到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去美国之后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刺客……?高压到一定程度,肯定会有绝地反弹,希望明天会更好吧。
TW民主化30年是场接力赛,四二四是其中一棒,这一棒跑的或许跌跌撞撞,或许没那么光荣,但它毕竟传出了这一棒
传统电视纪录片。以刺杀者角度的回忆访谈记叙了民国59年“四二四”蒋经国遇刺案的前因后果。便于较为完整地了解这一如今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这些人是刺客、义士、英雄,也是犯罪者、流亡者、绝食者、偷渡者,还是社运权运人士,更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普通台湾人。他们既是“历史人物”,也好好活到了现在,见证了50年来台湾的制度发展。遇刺事件对蒋经国主政、施政的心态和影响,或许如静水深流般深远
很赞同柏杨说的话:幸好当时有人有勇气去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又幸好他们没有成功。因为如果没有这件事对蒋经国造成刺激、推动岛内民zhu运动,台湾后来的发生的巨大改变也许就不会这么快到来;而如果他们当时刺杀成功了,岛内的政治da压很可能会骤然升级,甚至导致军人上台实行军事统治。
看台湾的历史,可以找到今天的中国所需要的的答案
刺客與英雄,失意的人生。
目标是独裁政权,不是个人。为了那片自己所热爱的土地,台湾知识分子冒死也要打出那一枪。
当代台湾的“荆轲刺秦王”
基本上就是刺杀者的视角和观点。起码结果是好的
几十年的海外流散换一次意识觉醒 文人的思想救亡
算是现代的《刺客传》,从头到尾从两个刺客的视角来还原当时的事件以及事后的流亡。虽然会有偏颇,但这史料依然珍贵,顺便加强学习了一下台湾民主历史,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