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在片场吵了起来,一个认为女演员应该直视镜头,一个认为应该让她奔跑,俩人找导演戈达尔评理,戈达尔打着哈欠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要不就别拍了。不出一个礼拜,两人相继离开,剩下戈达尔一个人,一边叼着烟,一边独自完成了这部《筋疲力尽》。 2007年,年逾古稀的戈达尔拒绝了欧洲电影奖的终身成就奖,并放言自己尚为终身,何来成就 。 2009年,距法国新浪潮开始50年,半个世纪,曾经的一群毛头小子,现在都或已作古,或已白发苍苍,都成为了大师被世人所铭记。我试图想象当时的场景,几个20几岁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每人嘴上叼一支烟,然后大谈自己的电影梦想,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不计后果的去拍电影,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想到,他们开创了一个时代。 电影一但笼罩太多的光环,总会影响人们的观影感受,抱着一种仰望的心态去看,看完之后,或有失望。有人也许就会若有所思的说,虽不知道好在哪里,但大家都说好,那就是好吧,又或者有人直接就说,操,这是什么东西,看到十几分钟就睡着了。我只是想成为当年的一名普通的观众,在这些大师还没被大家称为大师的时候,感受一下他们当年的热情,他们当年的梦想。 其实我发现自己很多方面和米歇尔很像,或者说很多方面想成为他那种人。虽然我不喜欢他偷(其实应该是既骗又偷)女人的钱,但是我向往他那种洒脱的生活方式,开着偷来的车,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每次去接帕特丽夏的时候,总是开着不同的偷来的车,没钱请吃饭的时候,直接在厕所把别人打晕,拿了钱去请别人吃饭。用小孩子那种耍赖的语气,告诉自己喜欢的女孩想和她上床。也许他并不是喜欢暴力,只不过是在无所适从的情况下,把暴力当作一种精神上的宣泄。
“就像玩纸牌,你最好讲出事实,但别人还以为你在骗他,这样你就赢了。”我喜欢看米歇尔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嘴里叼着一支烟,然后一脸玩世不恭的表情。当帕特丽夏问他,“悲伤和空白,你选择哪一个?”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空白,他说悲伤太愚蠢,似乎没有什么事值得他悲伤,率性地生活着,快乐着。 突然发现米歇尔很像古龙笔下的那些浪子,看似不羁的外表,其实越是不羁,一旦有了羁绊,往往都会羁绊他的一生,最后的结果仿佛有些出人意料,却好像又本该如此。
那年的巴黎,其实是在我的梦中。
不知是戈达尔借梅尔维尔之口,亦或是梅尔维尔借那个作家之口,当作为记者的帕特丽夏问到那个作家他最大的人生理想的时候,他回答,“成为不朽,然后死去。”但我觉得这似乎有点太过平静,于是我把它改成了:成为不朽,然后去死。
2018.4.19于图书馆
写在前面:嘿挺喜欢。
电影指向自我,作者将自我意识融入电影,在时刻提醒观众不要沉溺于剧情,提醒观众这不是真的生活,而是假的电影,观众应该对它保持警惕。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电影中有一些故意为之的“跳戏”。比如开头的开车戏中,男主角一边开车一边转过头来直接面对镜头说话。
这也是显示了布莱希特的理论对戈达尔的影响。
一开始男主角漫无目的地游荡,和沿途景色的镜头,是不是让你想到了《逍遥骑士》。
这个段落就很幽默。这两个重逢的情人在女主家相遇,这场戏基本上就是在床上展开的。男主态度明确,他就是来找女主滚床单的,女主角则有更多乱七八糟的想法。
这两个人就在这张床上东扯扯西扯扯,迟迟不进入正题,或者说每次戳到一下正题后又很快绕开,在不停地、无逻辑地谈话、兜圈子。真是让人看得着急。这场戏足足拖了二十多分钟,聊天内容天马行空,因果关系松散,女主始终无目的、无行动。
好莱坞电影中,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经典电影套路中,这种戏5min就合情合理地全套结束了。戈达尔并没有接受这种套路,放任、甚至是有意拖长这两人之间的无逻辑的拉锯,巧妙地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理期待。
这样的对话虽然看似没有意义,但是正诗意地、真实地反映了男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男主在一种杀了人后的恐惧和空虚中急切地想要得到这一场性爱,试图从女性的温暖身体中得到安全感。而女主则处在对自己事业和人生的迷茫中,满脑子都是飘忽不定的质疑和想法。
这又让我想到我最爱的《放大》。那个拄着棍子拿着相机无目的漫步的摄影师,还有突然莫名出现在公寓的裸体少女和随之而来的一场性爱。我觉得我经常处在女主角和摄影师那种无目的的思想漫步的状态中。
在偷了一辆车之后,他很快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一个追他的警察,并开始了一段偷钱生活的逃亡。另外还有结尾处他中抢后悲惨地扑倒在地,这些是不是让你想到了《邦妮与克莱德》。
我们不妨先把他们之间的情愫视作爱情。
你看多可爱的恋爱中的人才会有的想法啊。
这段也很可爱。男主叽里呱啦说了一个男的虽然偷了钱犯了罪骗了女朋友,但女朋友在知情后还是一如既往地爱他。这说的不就是他自己吗?在他极度不安全的心理下,他以这种幼稚的方法试探女主,以期待得到一个能够安慰他的回答。
我是不相信什么真爱,或者说非谁不可。很多情况下都是这样,不是不能,而是不愿意。
看到这里,我们之前把他们之间的情愫视作爱情的理论似乎单方面站不住脚了。惨惨惨。
我们一方面急迫地需要我们是被爱的,另一方面又拼命希望我们不被爱以证明我们可怜的独立性。
我们不能肯定我们的想法,但我们可以肯定对方一定不懂自己的想法。
......
戈达尔真是谙熟了这爱情的悲剧性。
这段话几乎总结了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小偷偷窃,杀人犯杀人,爱人们相爱,告密者告密——并说,这很正常。
我们可以把这些都看作偶发事件,但是任何偶发事件背后必然有其发生的逻辑。然而无论偶然还是必然——这都很正常——这就是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其实这部剧很多事情都是无理由的。比如男主角为何毫不犹豫地举枪杀人,一个偷盗成性、杀人行凶的混混为何竟然至死仍对一个 只相处过五天的女人痴心不悔,而怀有身孕、曾多次帮助男主逃脱的女主为何最后突然地出卖了他......
而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我们都能准确给出理由吗?像好莱坞电影那样 因果分明、环环相扣?
这上面三张照片是男主死前做的最后三个表情。
这下面三张照片是男主在逗女主开始时做的三个表情。
自己体会。
最后的最后,他说“这真恶心。”
1.一些彩蛋、致敬
此时的疙瘩并没有到先锋的疯魔程度,片中对于老电影的致敬还是比较温和的
(1)参照奥逊威尔斯的风格,将开头的演职员表的展现全部取消,代以简短的、满屏的黑底白字标题,而在射杀骑警的一段中,采用侧面移动的大特写镜头拍摄手枪的转轮和枪管同时伴随着枪声的跳接镜头是对《十月》的一次引用。同时,段落的划分也是较为传统的渐隐、叠化手法。
(2)雅克里维特和让·鲁什还有梅尔维尔
被车撞到的男人便是雅克里维特
而在这之前被米歇尔拒绝并加以无情嘲讽的这本书正是刊载了戈达尔撰写的有关让·鲁什《我是一个黑人(Moi, un noir)》文章的那一期《电影手册》,
而饰演小说家的正是名导梅尔维尔个人感觉这仅是一种戈达尔式的戏谑与同事之间的一次玩票,还有帕特丽夏采访的小说家正是有梅尔维尔扮演的,还有着海量的电影海报、看电影的场景这样不加节制的引用也是早期戈达尔的风格
(3)互文性
除开已成为经典的向“鲍基(《无冕霸王》)”这个角色反复致敬这个梗,本片的剧本便与名作《枪疯》这样情侣被警察追捕的情节类似,同时还有《你只活一次》《夜逃鸳鸯》的指涉,此外还有微妙的对于《四十支枪》的形式上的致敬,帕特丽夏通过卷起来的海报观察米歇尔时致敬用枪管观察,此刻代表男性性征的枪管被戏谑化用为报纸。同样还有黑色电影的叙事主题:一个杀人犯在他所爱的女人陪同下逃避警察的追捕。包括摆脱警察、以女性为诱饵跟踪跟踪者等,均是对于戈达尔挚爱的黑色电影予以致敬与化用。
2.技巧、主题
(1)技巧
首先是由于极短的拍摄周期,影片没有推轨、没有额外照明,选取了感光性极强的当时多用于纪录片的胶片,而升降机也代以轮椅、手持拍摄,即时在香榭丽舍大街进行取景,这样走上大街的取景方式使得《筋疲力尽》成为了一部有关1959年巴黎夏天的纪录片,与室外明媚不同的是狭小室内的调度,场记员的阁楼间等,真实反映巴黎年轻人生存面貌的同时也与室外广阔空间形成对比,。
其次是复杂的音轨,有趣的是本片镜头是以无声方式拍摄的加以后期配音实现,因此这赋予了音效极大的自由度,疯狂的对白:整合了口语、社会隐语、兼顾左岸和右岸知识分子群落的隐语、警句、文字游戏、基于总体意义的陈述上的自由发挥、轶事等,呈现米歇尔的风趣,更是作者的博学与趣味,还有对于口语的运用,将语言活用,而在此之前的影片对白是戏剧化的,人物词汇同质化、追求对白叙事效率、建立在精简和拒绝过度侃侃而谈之上的经济逻辑,戈达尔将这些规则完全颠覆,同时米歇尔经常具有攻击性的、厌女的、专横的判断,这一系列生猛的语言既是艺术的又是生活的。当然还有没有忘记对于生活肌理的呈现:日常言语的侵入,都市声音:汽车、马达、飞机、警报声的混录使得全片音效丰富。
最后就是著名的跳接,戈达尔在片中采用短镜头的蒙太奇与长镜头分镜相结合的手法,利用跳接的手法打破先前对于“衔接”的定义(“影像和声音的构成元素的必要的同一性,从而保证镜头的连贯性,保存情节、空间和时间的可信性。”),观众对于电影运动的感知是通过“填充”实现的,甚至疙瘩将其进一步延伸至同一轴线不同景别的跳跃衔接,一个作用是缩短时长同时保持传统电影句法的完整,令观众不会产生困扰,同时,通过跳接衔接组成的话语结构不仅是简单的缩减,也是节奏具象化,尤其通过一系列跳接呈现帕特丽夏的镜头组,伴随着米歇尔说话的节奏逐渐加快与之匹配的影像节奏感并没有丧失,节奏化的影像展现出帕特丽夏的外形魅力,终结在节奏的断裂上,强调着最后有关魅力的形容词,是一种狂热、直接的对于女性外表的迷恋,从而米歇尔的形象也变得复杂。此外,对于长镜头的使用也展现出了摄影师的精湛技艺,室内光线条件不断变化,米歇尔走动时与摄影机步调一致,毫不拘束,并且保持明亮,这样纪实照片风格是筋疲力尽的一大特点,同时警察布置抓捕陷阱的时候安排的连续的镜头提示着这一个事件在时间空间上的连续性,而在帕特丽夏与米歇尔步行一段的3分钟长镜头(10:18-13:13)避免了人物对话的正反打,二人轨迹一直保持平行,二人之间的对话在连续的3分钟内陷入僵局,实则暗示了二人之间感情无处寄托二人之间的交流实则从未发生
(2)主题
米歇尔的外形是质朴优雅而洒脱的,香烟、帽子、方格领带、粗呢上衣,而他的言语则是巴黎式的,同时他的内心也是对这个世界充满攻击性的,如拉康所言,攻击性又与自恋有关,因此米歇尔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极端自恋的老牌男性形象。
帕特丽夏则是一个现代的女性,一个来自美国的女大学生,自然而简洁,而她也是自恋的,帕特丽夏也爱从镜子中观察自己的脸与身体,又如拉康所言,镜子阶段同样被紧密联系于自恋,正如那喀索斯的故事清楚地展示的(在希腊神话中,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帕特丽夏因此同样是一个自恋的女性形象。
根据戈达尔所说
《筋疲力尽》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个主题。主题是一个简单而又宽泛的东西,我们可以在20秒时间内将它概括出来:复仇、愉悦……而故事,我们只能在20分钟内将其描述出来。
本片是关于欲望问题的一个故事,米歇尔是自恋的,同时又产生了欲望,爱上了帕特丽夏,米歇尔的自恋因为爱产生的欲望而被打破,同时他意识到了这点,“帕特丽夏的背叛”将他的欲望演变为爱与恨交织的螺旋:米歇尔一开始念叨着帕特丽夏,因为帕特丽夏回到巴黎,纠缠着她,同时又因为自身男性形象自恋的不完整而懊恼,从一开始的“我们一起睡”到“我们不一起睡,但我想留在你身边”,他在欲望和自恋的螺旋中不断下坠。帕特丽夏展现的是一个寻求某种形式的自由的女性,是一个想不爱人就不爱人“我害怕是因为我想要你爱我……然而同时我也不知道,我希望你不要再爱我了。你知道我非常独立”这同样是一种巨大的矛盾,令帕特丽夏坠入无边的痛苦。
在表面的从容与洒脱之下,本片呈现的其实是男女之间的冲突“当我们之前在谈话时,我只说我自己,你只说你自己……而事实上你应该谈论我,我应该谈论你”这种极端悲观的话语证明了戈达尔的态度,男人和女人永远是只爱自己的,事实上永远无法真正的相互交谈。
新浪潮啊新浪潮~!这片子就像里面的女孩一样,喜欢爱情的刺激,享受逃离的快感,却又无法放下自由的诱惑。对于这种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电影毫无抵抗。男女主角都潮爆了(尤其女孩,喜欢她的每套衣服!)。
戈达尔那销魂的跳切哟……结尾房间里那个1080°的长镜头太牛逼了!梅尔维尔的客串太有趣了!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望着米歇尔)“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一部视观众为无物的电影
对好莱坞剧作法的奉行者来说,《精疲力尽》肯定是业余的、滑稽的、乃至不可理喻的。和《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一样,从一开始它就抛弃了所谓的常理与常态。戈达尔和特吕弗这两位新浪潮的主将朝向不同的方向,后者在寻找与捕捉,前者则在背叛和破坏。跳切,跨越轴线,全是语言实验;以将近半小时的室内闲聊为代表,全是“恋人絮语”。抚摸嘴唇是为了什么?渴望你的吻。我皱眉,我想吐,我爱你,我死去。mla唱:“高达说的爱是刺激的、好玩的、有今生没来世的、哲学的。”
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跳接"这种手法从穿帮上升到了电影语言的领域.其实都是逼出来的,因为胶片不够,所以只能这样.
本片灵感来源于特吕弗看到的新闻,他将收集的剪报交给了戈达尔,后者不负所托。虽仍能看出不少偶像雷诺阿、希区柯克的痕迹,但无视传统的跳切、嘲讽主流的价值观、虚无主义的态度已足够让人大惊失色,此后一直走在电影革新和实验的前列。而梅尔维尔也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戈达尔影展。
在亲吻的边缘,时间是空虚的。
贝萌哥捂着后腰的枪眼,扭大秧歌似地往前跑,嘴里的烟还哧哧往上喷,然后pia叽一下倒在巷口。看着心酸的同时又想笑。小时候不懂。现在看出戈达尔任性得多么别无分店。他跟贝萌哥是天生一对。也只有那种彼得潘气质的,才能一直一直对女生说“我想睡你”啪啪啪挨着耳光却一点不招人厌。
电影是好看的,演员也很棒,但是我觉得剧情对“精疲力尽”的推进并不到位。结局多少有点少年意气。
破墙,破坏时空连续性,往往是一个长镜头后突然接一个略显突兀的跳剪,破坏性十足;但也只有这般的大胆才能破旧立新,并且从此以后耽误一堆文艺小青年。
2021-1-10重看;最爱的戈达尔时期,意外的好看;弱项变特点的跳切、环形漂亮镜头、日后衍生扩展的系列命题,充满力量与生气;不仅形式上开创新风,主题内容亦如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这个局外人式的存在主义者,吉田喜重《一无是处》与之相似,东西方的新浪潮运动遥相呼应。“在接吻的边缘,时光流逝得飞快。生命有点像我们跳舞的时候。”开场他看见有个人被车撞死,不安的战栗就升上来,这让我想到安娜·卡列尼娜初遇沃伦斯基时的某种寒冷感,巴黎的街景如流动的盛宴,他们是幕布上朝着那不可控制的方向滑下去的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我太累了”,因此他后来的放逐似乎也在意料之中。
如果你不喜欢海滨,如果你不喜欢高山,如果你不喜欢城市,那你就完了。
在魔幻成为现实的今天已经很难理解那些逝去的对魔幻的渴望,告别革命的人们永远失去了革命的体温。最好笑的是,电影里头那些频频回头的围观群众甚至撞到镜头上来,如今在街上再看到一台两台摄影机,谁还会多看两眼?印象深刻的台词是:睡觉真没意思。别人说他伟大于是硬要找出一个他伟大的理由。
我不高興是因爲我不自由,我不自由是因爲我不高興
看的最为顺畅的一次戈达尔。戈达尔特喜欢拍着演员,然后将镜头拉到其他书画作品,或者直接出现几个单词。表示关注台词最享受,冷不丁就蹦几句经典出来,直接吓尿。影片的最好一幕好熟悉,《白日焰火》是在致敬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在这群新浪潮大神的脑中,挥霍青春、追寻爱情和直面死亡永远是最正经的事
【上海电影节归来】戈达尔处女作,法国新浪潮标志性作品。本片最大贡献在于对跳接(Jump Cut)的首次大规模使用,打破了好莱坞的连贯性剪辑传统(以30度规则为主)。在廉价旅馆拍摄的23分室内调情戏和夸张的结局都让人印象深刻,也引出了存在主义色彩的思索: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8.0/10)
女主美绝了发型50年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