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抑郁和精神疾病的影片。
循序渐进地讲着故事,让我产生了一种很接近抑郁的体验。这体验很不好,弹幕里很多人都说看的太难受,但大家好多都没弃剧,可能故事讲的太好了,没法抽离啊。
这里摘了一段,"She is standing, confused,in the water, not understanding why she doesn't sink. I think like her. I want to survive,but I don't want to live. When my brain is idle, it starts eating itself."
我太喜欢自我拯救的部分——开始走向身边的人,和他们交谈。因为先前沉重的体验,我也和主人公一样,迫切地渴望看到她和旁人交流,像黑暗里看到光。从这里开始,我觉得好开心。祖母生前最后十年常常都会被人们在河边发现,主人公一直觉的家里自杀倾向是从祖母这里遗传下来的,便断定,祖母不可能自然死亡,一定是自杀。最后,在梦里,重获自由的主人公拿着石头,终于可以和祖母说,把石头放在口袋里你就可以解脱了。但,祖母回答她,那样我会死。原来祖母每年都撑下来,直到她生命的尽头。
我觉得开弹幕看这个真的很棒啊,看到中间的时候,弹幕里很多人在说这么痛苦还不赶快解脱了,但最后,大家都在说愿所有经历过这样痛苦的人都可以走出来。我们很容易可以自己准备好口袋里小石头,因为一个人的时候,痛苦可以占据我们所有的目光,但如果别人推荐你一个好一点的死法,又很想和他们聊聊吧,眼前出了痛苦还有别的东西。最难过的时候,可能外在的一个力量就能帮你分担掉一些痛苦。
这应该是我接触过的最纯粹最好感受的抑郁症科普片了。精神上的疾病并不是脆弱造成的,是真的很痛苦,不是谁都能承受的,能挺下来的人都是幸运的。生活太苦,相互的体谅和友好可能不能改变它的苦,但可以是我们存留在世上的一个原因。
就在20天前,《延禧攻略》里高贵妃“染粪而亡”,大家还记不记得,她是怎么死的?
想必你们都记得,她用尽生命最后的力气,为皇帝献舞一支,真真哀婉动人。
但你们大概忘了,她最终选择的,是用三尺白绫上吊而亡。
我得说,这个死法吃了没文化的亏!实在不够体面:
而且,她考虑过下人的感受吗?
非但如此,它还不够科学!
以上科学严谨的自杀动画示范正是出自这部神奇的拉脱维亚的动画电影:《自杀攻略》,
啊呸!是《口袋里的小石头》
这是一部非常与众不同的动画电影,
首先,它是非低龄的,其次,它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个神秘家族:家族成员全都年纪轻轻就离奇死亡!年纪最大的祖母安娜也不过活了50岁!!
那么,祖母究竟为何而死?Baumane带着我们苦苦寻找答案。
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她发现,发生在家族中的可怕事故全都并非偶然——
原来,家族中三代人都在想尽各种办法试图自杀,尝试过在河中溺亡,上吊,割腕……
到这里,你会不会以为它是一部悬疑片?恐怖片?
不不不!当然不是!
这可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被选为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怎么可能只是满足于肤浅的感官刺激?
事实上,电影一点也不恐怖,恐怖的只是人们频频自杀的事实。
这个家族到底为何如此执迷于自杀?
说出来你可能并不意外——是因为抑郁症。
然而,事情却不像你以为的那么简单。
抑郁症这个话题在近几年突然开始被人们广泛关注,有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榜,各种长篇大论的科普也层出不穷。
很多人慢慢开始能接受存在抑郁症这种疾病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
有多少人相信它就发生在身边某个看起来无比正常的人身上?
显然,大多数人都做不到
看了长篇的科普文章之后会不会好一些呢?
你会发现,人们非但不能了解,还会错误的给自己戴上“抑郁症”的帽子。
如果只让病人凭借医书上的症状就给自己断病,那恐怕他会患有书中80%的疾病。
这样说来,人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还真是少得可怜……
那么多人因为抑郁症离开了我们,人们却依旧会归结于他们感情脆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中国目前已经有超过4000万抑郁患者 ,就诊率却不足10% ,90%以上患者没有接受专业的治疗。
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这部电影却可以让你真正了解抑郁症。
没有人比抑郁症患者本人更适合讲述什么是抑郁症!
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抑郁症患者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
Signe Baumane正是这个合适的人,
影片的导演、编剧、制作人、绘画师、旁白职务,幕前幕后皆是她亲力亲为。
不仅如此,影片还源自于她自己的家族与抑郁症和自杀抗争的真实故事。
除了从自我的角度来展示抑郁症患者的内心,影片更是通过三代人的人生来揭示这一疾病阴魂不散的可怕属性对家族命运带来的无法抗拒的影响。
故事的表达非常艺术和大胆。
充满了视觉上的隐喻,超现实主义的形象和扭曲的幽默感。
个人成长、家族历史、时代变迁更是赋予它多元而深刻的主题。
抑郁症会致人死亡,致人死亡的却不仅仅是抑郁症,
作者并没有把一切悲剧推脱给抑郁基因,而是放眼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着脱拉维亚的历史变迁,时代进步。
如果说抑郁症是一杯毒酒,人们对抑郁症的无知和忽视,错误的关怀,不靠谱的诊断,以及愚昧的治疗方式则是劝酒者。
这正是电影真正温暖人心的地方:
家庭遗传学决定了我们是谁,我们却有可能超越自己的DNA。
正如Baumane本人所希冀的:
我制作这部电影不是为了我自己的治疗,而是为了让观众受益,让他们思考并让他们参与对话。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沟通的电影;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自我表达,但它也是一种思想交流,一种对话。
电影采取了旁白式的讲述,或许不像好莱坞商业片那么有趣,甚至主题会有点压抑,
但是,它有你不得不看的理由:
它能让你摆脱对抑郁症的无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同时,你可以理解这世界上又一种人的人生: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
关注公众号【动画电影鸭】,回复“小石头”即可获取高清电影资源~
从拉脱维亚独立时期,到熬过苏联/纳粹占领,看开头以为是家族民族史,原来重点是家族精神病史。滥用药物,吊颈算计,婚纱独舞,催命之声……几个兄弟姐妹的历史案例,以及自杀倾向的个人体验,独特而怪异地诠释了精神分裂者的内心和出路,很不错
隐藏在自己家族基因中的抑郁倾向被Signe拆解成了一段段生活细节和琐碎回忆,不求深究成因病理,而是坦然正视其已造成的伤害,被家人讳莫如深的私密往事也因此向更多的人而敞开。拥抱这个疯狂的世界,同时接受身在其中的自己,努力去快乐地活着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
真是看了会很难过的电影。不知道kickstarter资助1w刀拍关于全家遗传抑郁的电影万一真的没拍成会发生什么。今天又赶上导演场了说因为没钱voiceover是十个小时录好然后再根据voiceover加动画。话说看完之后提问拿奖品但是自己记不住被问到的细节也会让人很难过很自责的啊导演作为抑郁症患者应该懂的啊。
不动,blabla……
纪念和Sico第一次一起看电影~加一颗星给这位艺术家女导演一个人做出这么大工作量的风格独特的整个过程!故事很不错,虽然可以算作狗血+老套,但还是会被击中在某些点。
旁白太满 不胜其烦 脑洞再大又如何
3.5,我竟然能爱屋及乌到喜欢一个球员还要找几部他国家的电影看
杨·史梅云耶的大石头和尤里·诺尔斯金的小灰狼。
致鬱
一部家族精神分裂症人物传记动画电影。风格独特,故事中套故事,好会讲故事。如何和精神分裂和平共处。四星推荐。
看完后推荐给一个自称抑郁的朋友。
小家庭表达大背景,关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女性命运以及精神心理健康问题。虽然情节中插科打诨,有些许的黑色幽默,但还是改变不了叙事的单调与压抑,再加上单一的操浓重口音的英文从头一直絮叨到结尾,实在催人入睡。个人色彩太浓,不喜欢。
成人向动画,画风真是很赞,这貌似是我第一次看拉脱维亚电影,奇怪的英语口音的话唠旁边加上怪诞的视觉体验呈现出来的效果令人印象深刻,在经济萧条的年代,纳粹与苏联的轮番入侵让这个小国家饱受困苦,而抑郁症和自我救赎这个话题伴随着作者的家族故事与大环境背景一起带出来,充满了幽默、反讽意味。
7/10。像《我在伊朗长大》,将动荡时代下女性的悲剧血淋淋刨开来给观众,真正意义上的女权电影。国家、家庭、男人最终回归基因,扔掉口袋里的石头,最后祖孙的拥抱格外动人。这是那种一看就知道是女导演呕心沥血的电影,也是她唯一一部电影。台词密到像写小说,画面沦为可有可无的角色。
旁白密集,从拉脱维亚国家历史讲述到导演的家族女性们对精神自由的激烈追求。本应是沉重的自传式独立动画电影,但导演的幽默感和想象力冲淡了源自崩溃和自杀的悲伤。
只记得各种花式转场
病态和神经质的叙述,电影想反映的内容太深刻,不是一次愉快的观影体验。
导演经常看心理医生,还是有心理医生执照?!不错,几代女人的人生。
Being alive and sane is an everyday effort.
渐渐的就成了碎碎念,讲着祖辈的故事,兔子河妖之类的处理很有趣,就像我们听长辈们讲故事一样,很多细节在我们脑子里是缺失的,或者我们的年龄不足以清楚当年的细节,于是脑子里就会自动幻想出一些神圣鬼鬼的东西,而生活苦难的细节却是异常鲜活的,这不是一家人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