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样你就可以在我的子宫里睡觉了
结尾时马戏团一个人走在马车后面对另一个人说
“我做了一个梦,她问我:你想休息吗?我说:好啊。
这样你就可以在我的子宫里睡觉了,她说。
于是我钻了进去,感到安心像一块摇篮里的石头,
我越来越小变成一颗种子,然后我就消失了。”
沉郁的马戏团中的一个形容温暖梦境被讲述出来,
也无法给这场大梦添上光泽,意志,尊严,亵渎,贫穷,虱子,尘沙,假袖口,假衣领,汗水,廉价香水,恶臭,乏力以及与马戏团息息相关的一切,这股热气蒸发了所有固定的秩序的美好的。
马戏团主人不爱马戏团,他爱上的是可能性。
那种可能性是:马戏团主人通常很富有。
马戏团永无法与固定搭上平衡的桥梁。
一个团体若失去秩序将是毁灭美好的最后一根稻草。
开幕是以一个小丑抱着赤裸的妻子从簇拥堆满石块的海滩向马戏团帐篷前行,被抱着的妻子伸直双腿,直直得贴着小丑,遮掩着泄露的尊严。身后不进不远跟随着嬉笑小丑的人群,被一个群众藏起了衣服裤子和鞋子,赤裸的双脚在石块上一步步行走,妻子的重量加上自身的重量,终于让小丑力竭摔倒在石块上,妻子颤抖着嘴唇凌乱的头发哭喊着“是你们不顾他的死活!”,人群中有人大喊“是你先这样做!”
于是士兵对小丑的笑声变成观众对马戏团的笑声,那股源源不断的笑声贯穿了马戏团主人对马戏团的笑声。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这是我的事,哈哈哈哈哈哈,马戏团主人通常很富有,那是在美国,这里是瑞典。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求求你让我留下,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不会娶你,你背叛了我。
末尾马戏团主人极欲自杀,打开,颤抖着,放下,对着那管子弹 仿佛诉说着对命运女神:“我来到世上后身子上有了厌倦,灰尘,恶心,汗水,假衣领,虱子,贫穷,嘲笑,请求能进你的子宫里,让我睡个好觉行吗?”
“想得美。”
其实,这以《小丑之夜》为名却讲述着马戏团主人的生活的影片,
终了,告诉观众,仍然迁徙,仍然居无定所。
2 ) 追随文学、强有力的独特示范
电影堪称完美,而且也是伯格曼看到现在真正叫人拍案叫绝的一部,就算他本人也断不能超越了。镜头极其简洁,效果的直接和强烈完全就是文学性的。
但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了半天也想不通(所以只是简单说说我感兴趣的地方),或许在对比中可知一二:强度是先由纯度带来的,和经典文学一样。后来时代的电影,每个人每样元素都是边界模糊的,带有现代身份特征和背景的,浑浊的;同时代的其他电影,虽然也简洁,但功能性太强;艺术性就更是电影的功能性之一,在凸显“电影”和摄影机的存在,艺术性和作者性都是现代选择,自然与传统和传统意义上的“好”背道而驰。但在这里不是,在这里故事是相当单纯的,人物和元素都是单纯的。这不是说它放弃了人性的复杂,而正是在它与世界划了一道界限以后,使人性的每一道颜色都更鲜明地喷薄而出。这样凭单纯性向上够着文学的、人世的母题,在其他时间也是拍不出来的,这里也有天时地利人和。
马戏团和马戏团老板、小丑的角色本身就令人心碎,甚至都不需要故事,刚好就是现成的半现代的悲剧符号:马戏团供人娱乐,做人笑柄,却是没落的笑柄,穷困潦倒的笑柄,尤其是与警察在一起、与剧团相对比时,窘迫就更明显了。这还不是悲剧的核心,核心是即便在马戏团里,也是成人的世界,他也是老板,他也是男人(和警察一样),他也需要爱情,他也要有妻子和情妇,他也要求做主。就是这样一个膀大腰圆、被马戏团和情妇依靠的人,正在被抛弃、被侮辱、被打。是这样的矛盾在他的身体上伸开了一道痛苦的豁口。嘴歪眼斜的小丑在窗户探出头:“你死了吗?”“还没有。”我们只敢对镜子开枪。
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就不细论。总之,它不仅试图达到文学的高度,而且以简省有力的镜头,为我阅读其他西方经典文学开了门。从我个人来说,阅读西方文学是有着强烈的语言和文化的隔膜的,隔膜造成误解和抵触。它不会取代文学阅读,但它使我突然明白了小说里一般大小的铅字被如何读出,它们暗含的意义:每个语词都被其他的语词和篇章同时书写着,它们共同合成一个世界,再照进一面小小的镜子中。所以好作品是这样的,它们总能同时说出其他作品没能说出、本该说出的话,使世上别的也一起成立了。
这样一部好电影,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像样的评论,实在可惜。这也不能跟费里尼比,拿电影比电影,视角真的太狭窄了,电影这东西到今天也还是年轻的。而且搬费里尼的名字,也说不出个一二三,只显得捉襟见肘。看完标记时,才看到之前打的标签,原来杜拉斯也爱这部,她说“只爱伯格曼的早期影片,比如《小丑之夜》”。她是对的。
3 )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长满了虱子。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游走四方的马戏团,回到了七年前到过的一个小镇。当时,马戏团主人艾波特的妻子因为厌倦了四处飘泊的生活,决定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在小镇上留下来,开了个卖烟卷的杂货铺。艾波特带着他的马戏团和发财梦继续在全国巡演。马戏团的小丑也在这个镇上留下了羞辱的回忆,他的妻子和当地的军人一起在河里洗澡,一个小孩把他们的衣服悄悄拿走,为了遮挡衣不避体的妻子,小丑抱着妻子离开,挡住围观的人群,还没走到家就因为体力不支昏倒在地。
七年之后的今天,当马戏团再回到小镇之时,已濒临破产边缘:表演的熊长期吃不饱,小孩身上长着蚤子,一半的人已没有演出的服装,艾波特连一件象样的衬衣也没有,只能穿着假衣领和假袖口来充门面。马戏团想在到达的当天晚上进行演出,却因为手续没办好受到当地警察的阻挠,扣留了他们的马匹。
艾波特在马戏团有一个叫安妮的女友,年轻、性感、漂亮,因为艾波特要回去看望妻子和儿子而生气吵闹,她担心艾波特厌倦了自己和这个失败的马戏团而回到妻子的身边,艾波特答应他会回来的。
艾波特小心、忐忑不安的回到妻子开的小店,看到儿子健康的长大,家里整洁干净,妻子贤淑而能干,匆匆的见一面,还补好了他的破外套(小情人安妮可不会管这些吧)。在那一刻,艾波特很想留下来,他求她的妻子,说他可以把帐篷和马都卖掉,一起照顾儿子,照顾小店;妻子拒绝了,她说:“我曾经真的爱过你,但当你离开的时候,爱马上就消失了。现在,我不要任何人来打扰我的安静和自由,任何人!”
艾波特离开家里回去的途中看见了从镇上剧院出来,又进了金店的情人安妮。回去后,在他的逼问下,安妮告诉他,为了报复他,她和剧院的演员弗兰斯发生了关系,但不是她情愿的,是演员威逼并用珠宝诱惑她的,结果确发现演员骗了她,给她的项链根本不值钱。
当天晚上他们用借来的戏服进行了表演,观众很多,演出非常成功;而弗兰斯也来到了现场,并在安妮出场的时候大声的羞辱她。艾波特与弗兰斯在场中对抗,并被弗兰斯打败。
曲终人散,艾波特回到马车屋里,失望加羞愤,使他拿出手枪企图自杀。经过一番挣扎,最终他放弃了,他打开门,以杀死那头熊作为发泄。
然后,大家继续上路。
艾波特常挂在嘴边的话:“在美国,马戏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群夹道欢迎,人们欢呼,尖叫,我们就象英雄一样。”“马戏团主人是很有钱的,有车,有钻石,当然了,是在美国”。他就是怀着这样的发财梦带着马戏团走遍了瑞典全国,但他的经营却没有成功,而他除了继续走下去,已没有别的退路。
轻易丢下的妻子已无法回头,年轻漂亮的情人,是自己并不尊重也不愿娶的女人,衰败的生意还得继续,明天的出路在哪里?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长满了虱子。
PS:女主角也主演了《犹在镜中》,并在《夏夜的微笑》中扮演了一个女佣,演技不错,身材奇好。
4 ) 巴尔扎克
主角总让我想到巴尔扎克,因为在我的想象中,巴尔扎克就是这样的形象。
好的电影总是有种天做成的感觉,这部电影就有。
有的导演控制电影,库布尼克,黑泽明,杨德昌是也。
有的导演顺着电影,伯格曼是也。
还有种导演属于电影,不能比较,蔡明亮,布列松是也。
有的电影叫青春电影,费尼尼,王家卫是也。
也许塔可夫斯基也通过这部电影看到了巴尔扎克,他一转身,想到了托斯托耶夫斯基。
你不能惊叹一粒种子如何巧妙的长成了大树,那里有你不可描述的天意和巧合。
你能做的就是欣赏。正确的发现有的时候会带来错误的结果,吃了禁果没有回头路。
有的电影是文学的后代,有的电影是电影的后代,小丑之夜属于前者。
5 ) 生活还得继续
这是已故瑞典国宝级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小丑之夜》,也翻译作《裸夜》。1953年的作品。
前天吵了后,满无目的地在街上行走,撞见了一个不错的音像店。想到很久没有淘碟了,就索性把开房间的钱来买电影。还不错,有些可以购买的电影。可以麻醉自己一段时间。其中包括这部《小丑之夜》。
我曾经看过他的另一部作品,是自己在川大真正恶补电影时候看的,《亚历山大和芬尼》,因为那时看电影太多,已经开始作呕,并且电影很长,就没有看完。
很遗憾,在一个大师逝去的日子,大师接连离我们而去。
一如既往的黑白,简单的剧情,但生动的活力与切合心境的感觉,在仿佛失恋的时候,有点意思。
小丑,但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中,谁,是小丑。在许多电影中,都有小丑这一角色。比如费里尼的《大路》。他是一个很丰富的角色,看似微笑的演妆下面隐藏着落寞的内心。他总是关注的焦点,他的任务是让演出走向高潮,喧闹。然而,他往往是最落寞孤独的人,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痛楚。人似乎也一样,在面具下面,谁也不知道谁比谁更落寞。或者你就如行尸走肉般僵化的微笑的演妆。他也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任人嘲笑,奚落,没有人去了解他,因为他总是微笑。
电影开始于一段回忆,游走各地的马戏团在一处停歇,附近是一群炮兵在训练。又老又丑的小丑的老婆,跑到士兵中卖笑。强烈的拍摄光线和轰轰的炮声下,只看见士兵们放肆的笑脸和女人放荡的身影。有人跑回马戏团告诉了小丑。小丑气急败坏地跑来,看见自己的妻子赤裸身体在水中和士兵们戏水。小丑脱下演出服,走进河滩去拉女人。他吃力地把又肥又重的女人抱上岸,但两人的衣服已经被人藏了起来。可怜的小丑,为了不让女人被人看,只好紧紧把女人抱在身前,一步一步挪着步子离开。兴奋的人群仍然跟在后面。地上是尖锐的石头,小丑忍痛抱着女人走着,一次次摔倒。但我们看不见他的表情和内心,脸上仍然是令人心颤的诡异笑容。女人的眼泪打湿了自己脸上的浓妆……
每一个男人都只有一个女人。自己最爱的女人。
故事发生在一个上世纪初的瑞典巡回马戏团,重点是马戏团老板、他的妻子、情妇以及情妇的男友之间的多重关系。导演艾伯特苦心经营濒临末日的马戏团。为了重整旗鼓,艾伯特决定举行一次盛大的晚会,为此他带着情妇――马戏团里的女演员安妮去拜见一个大马戏团的经理叔伯格。他以安妮的美色为诱饵,加上他的谦恭,终于借到了演出服装。这天下午,是他约定去看分别三年的妻子阿格达和两个孩子的日子。已见衰老的艾伯特想要留在妻子那儿安度时光,亲眼看着儿子长大成人,但遭到了拒绝。艾伯特沮丧地归来,恰巧看见安妮慌慌张张地从剧场出来到一家金匠铺子去。原来,安妮在剧团同事弗朗斯的利诱下,和他发生了性关系,却发现他给的所谓值钱的护身符其实一文不值。最后,演出收入不错,艾伯特还得带领着这个马戏团继续走下去。
是的,生活还得继续。当濒临崩溃的老板决定继续前行时候,被骗的安妮等在前面,两人相视无语,转身继续。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无奈和惆怅。每人都想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顾道义去追寻新的东西,但这种没有努力的行为往往失败告终。
6 ) 能开始的,不能结束
文本上的复杂性,带有畸形催生的形象。同时,这部作品带有斩钉截铁的感情,作者并没有对这部作品带有一丝温情,对他自己亦然。明显的受虐倾向,最荫蔽的棉中针是谎言,而最明显的表现则是从标题到内容每一曾都是欺骗/拒绝 ——
小丑之夜的标题,故事并没有围绕着小丑展开,小丑的情节也并没有发生在夜晚,前面部分就讲述的小丑的情节像传说,但之后人物却在叙事中稀落而实在地出现 …… 但是所有的谎话并没有让整个故事有所改变 —— 真正的羞辱,从来都是说对了的。
小丑的梦境无疑是最为精彩的一部分之一。而作为一部分,他也有狡黠的地方,在时间上,它相当于是代替了故事发生时间里的日出的。从最卡是的拂晓,然后是白日梦境,然后就无庸俗的白天午后,入夜,拂晓。在第二层叙事上,代替了日出的小丑故事,为后来的白天情节铺上了他的阳光 —— 它太亮了,它注定可以射穿这部电影,至少在夜晚之前,而夜晚已经不需要它了,刺眼的阳光是欺瞒的话,那晚上就已经败露了,满是羞耻。
有很多镜子。当弗朗斯第一次向安妮示好时,我们只听到弗朗斯的画外音,画面只有安妮在看着镜子,并没有看着自己,而是仿佛沉思的目光,我们可以知道,虽然事实上是弗朗斯的声音,但这无疑也是安妮内心之声。然后,镜头才愿意转到左边的弗朗斯。又一个欺骗和败露的情节,当安妮以为她可以掌控的时候,这一切的主动权都在弗朗斯。
而且我们没有忘记这是伯格曼的情节剧,是的,分开部分来讨论只会忘记他那俯拾皆是的机智哲思,往细处品味又将是漫长而索然无味的。但讨论其中难以察觉的地方也不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例如在艾伯特逼迫安妮说出真相,小丑闯入,和艾伯特似乎开始了另一场表演,两个人突然说起了角色以为只有他和另一个角色之间才懂的暗号对白,而当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说出观众听得懂的暗号时,演员是失败的。而在这场戏里,观众就是安妮,让艾伯特裸露的女人。
小丑看到自己的妻子在海滩裸露,艾伯特知道安妮在另一个男人房间裸露,我无法细说他们究竟是什么感受。只是在这部电影里,当一个人会受到性嫉妒的折磨时,他并没有选择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没有抑制的能力,就是说,当艾伯特开始了,就无法结束。
能开始的,不能结束。
3.5 在影院观看的第一部黑白老片,恍如一场荒诞无稽凶险黏湿的噩梦。有很多难以理解的点,我的文艺细胞似乎快死绝了。。
伯格曼的这部《小丑之夜》,有点像小津的《浮草物语》。同样的流浪艺人,同样的故地重游,同样的落魄现状,同样的凄凉下场。只不过小津的电影如日本的清酒般淡然,而伯格曼的口味则如北欧的伏特加一样猛烈。
同是草台班子却不是小津那种物哀,同是小丑但又不是费里尼的荒诞,Åke Grönberg的反应和表演都是典型的北欧的粗犷和冷漠。不良少女在哪都是不良少女,诱惑者Gunnar Björnstrand的眼神居然如此清澈太过分。
这片儿应该给费里尼拍啊……早期伯格曼还木有50年代后期开始那么牛逼,镜头长是以高度舞台剧的表演为基础的。故事倒是让我想起小津的《浮草》。总之我觉得我不会像爱费里尼那样爱伯格曼……
影片以心理描写的精准著称,被认为是伯格曼最凄厉的作品,因为所有人物均未能最终得到“拯救”。影片暗示着人生就是一出马戏,而婚姻等于走钢丝,充满危险、挫折和屈辱。在形式上,本片受到1925年的德国电影《杂耍班》的影响,构图具有巴洛克的细节和讲究,以悲喜剧的格调叙述老年问题。
虽然小丑的故事有点出挑(默片的形式加上尖锐的笑声,基督受难的形象),但在剧作结构上却有完整主题。面对生活的紧张尴尬与羞辱崩塌,犹如华美的黑洞。每个人都在企图守住自己的尊严,羞辱他人。心理剧是拷问,绷紧的弦,是置身无人舞台的落寞。当暴力对他者划上休止符,唯有彼此抚慰破洞,继续走圈。
很棒 看似简单的推镜头和精彩的表演就足够让人看得心痛 和很多马戏团的故事一样关于漂泊的失败者 没有尊严的生活中寻找意义 与戴绿帽者的颤抖 与自己的挣扎 小丑作为自己的镜子 动物元素极其丰富 杀熊一场有点想哭 马儿狗猴子都可爱 最赞属轮盘自杀一场的一个猫的系列剪辑 猫的演技实在佩服 1.2.3极有层次感简直是爱森斯坦睡醒的狮子的戏仿 得颁小金人/妻子一场很重要 都是对自己生活固执的人 不必再去选择不适合自己的安逸生活 与女主呼应/整体是个戏班子布偶戏剧场的框架叙述头尾又由马车队始与终 轮回的命运/另外女主齐刘海好潮!
即便風車車輪亦偶有在雨夜喘息的空閒,馬戲班子的車輪卻勞碌永無終止的一天。
7.5他在笑小丑管不住自己的女人和其他男人鬼混他在笑小丑一脸怂样累瘫在地真的就活的像个小丑他不知道我们也在笑他像个小丑管不住自己的女人和其他男人鬼混我们在笑他一脸怂样打趴在地真的就活的像个小丑我们应该警醒有人也会随时把我们当成小丑嘲笑可当我在心中准备敲出“别笑小丑”四个字时生活弹出的都是“不幸笑抽”
粗颗粒的黑白巨幅影像,与突如其来的晕眩不期而遇。能在戏院里得见此片,犹如拥吻着初恋情人,教我情不自禁幸福地流泪。依稀散发着默片气息,以及明显的舞台剧特质。他输掉了爱情,并赢得了背叛。片头的那段回忆,分明是对暴政与欲望的抗议。
在情节剧里玩男性阉割,伯格曼你有一手的。其他没什么,各种镜像、各种神话、各种精神崩溃,都能窥视到伯格曼中晚期登峰造极之作品的影子。关键是,这部电影贡献了影史最抢镜的,极富表演天赋的小猫咪。还有,这场电影的观众素质与那场《最爱》相比,简直天堂地狱。嘻嘻,还遇到了阿涅斯两口子~
:62ec4275972ae2b86548cb49cf511735157f6679&dn=Sawdust.and.Tinsel.1953.1080p.Bluray.DTS.x264-GCJM.mkv,magnet:?xt=urn:btih:56db7067ffe384dead09150565ea3b22c4896eeb&dn=Sawdust%20and%20Tinsel%20(1953)%20Criterion%20(1080p%20BluRay%20x265%20HEVC%2010bit%20AAC%201.0%20Swedish%20Tigole)中字https://m.weibo.cn/3163950294/4475878605597726
即便受侮辱、受唾棄、受無視 生活依然繼續 兜兜轉轉一圈 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什麼也無法奪取寧靜和自由的生活 妄想脫離改變這一切 徒然 開頭赤腳小丑那段完全戳 安妮再到劇場那段長鏡頭太驚艷 光聚安妮 站在舞台中間 超級喜歡!
想要挣脱,却换来屈辱。我早已经厌烦这个马戏团了,但是他们都无处可去。躲在马厩里哭过之后,生活还在继续。
小津版的拍于1934年,结构上有所放大,故事显得更成熟一些;伯格曼这个情节简单些,冲突没那么强,或者处理得稍简一些,部分情节的设置也略显牵强,但有些空间化的镜语运用极为有力,与小津风格迥异。两粒半,友情入一下。
但凡个人风格鲜明的电影作者都有属于自己的银幕形象。颇具抽离意识的《浪荡儿》代表了费里尼,而内含毁灭基因的《不良少女莫妮卡》则象征了伯格曼。背叛婚姻和传统家庭关系一定让伯格曼品尝到了自由的美味,但也一定让他吃了不少苦头。无论爱情在夏天有多甜最终都敌不过再度降临的夏天,从时间循环里滋生出来的孤独感、挫败感和耻辱感给了伯格曼致命一击。未来在他的《小丑之夜》里是如此黑暗和悲观,因此帐篷中的马戏与舞台上的艺术成为这部梦魇作品里的一组镜像,而他得不到“上帝”的爱和谅解或许正是因为他的一心多用:一面向着女神表达忠诚一面又在怀疑女神出轨。这是他与费里尼最大的不同,而二者一生的命运似乎也在1953年同时写好——费里尼因追求安稳的婚姻而坚守着他马戏团式的电影,伯格曼则是因渴望激荡的爱情而追随了他电影化的马戏团。
小丑式的回忆片段,音乐代替了语言,开口讲不出话的失语;大量使用镜像,戏剧团对马戏团的鄙视和相似境遇,群众总是冷漠而兴致勃勃地看着好戏;妻子的安静生活,对艾伯特来说空空如也;前一秒想杀死自己,后一秒仍热爱生活,杀不了自己,就杀了黑熊;回到子宫变成种子的梦很八部半,八部半的音乐有几段也挺像这部和钟爱小丑的费里尼相比,费式小丑兼具狂欢和悲哀的气质,有脱离社会现实的“非人”一面,伯格曼的小丑身为低等人被侮辱损害,突出的是脱离不开现实的挫败人生主角艾伯特也有美国梦:“在美国,马戏团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人群夹道欢迎,人们欢呼尖叫,我们就像英雄一样”,想到劳拉蒙特斯,坐在笼子里接受那些1 dollar
用了挺多技巧讲了一个挺无聊的故事,角色其实是极端脸谱化的,行为也是为了推动情节而极端化表现,显得相对不真实,比如非要在演出现场羞辱主角。不如改成舞台剧吧。
通俗版费费马戏团,粗犷型小津浮草语,50年代伯格曼剧情片同样好看;窥日后诸多影子——第一个镜头就《第七封印》即视感,安妮走过空旷街道如《野草莓》,既相憎又相守的关系,对死亡既恐惧又向往的姿态;黑白光影澄澈美丽,与同期《不良少女莫妮卡》《夏夜的微笑》异曲同工,同为哈里特·安德森主演。
文学功底之深。费里尼式结局原来从这来的。不过整体架构宏大的同时似乎缺少只属于影像那种无言的美。主题是个大问题,三言两语解不开。镜子那些镜头美得不像话。Harriet Anderson的胸。伯格曼黑色的马车和天空构图,清楚地达到人类存在的一种重要本质。问题堆积后暴力解决,如处女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