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灰猎犬号 剧照 NO.1 灰猎犬号 剧照 NO.2 灰猎犬号 剧照 NO.3 灰猎犬号 剧照 NO.4 灰猎犬号 剧照 NO.5 灰猎犬号 剧照 NO.6 灰猎犬号 剧照 NO.13 灰猎犬号 剧照 NO.14 灰猎犬号 剧照 NO.15 灰猎犬号 剧照 NO.16 灰猎犬号 剧照 NO.17 灰猎犬号 剧照 NO.18 灰猎犬号 剧照 NO.19 灰猎犬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6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二战初期,由37支盟军船只组成的护航舰队在欧内斯特·克劳斯(汤姆·汉克斯饰)舰长率领的一艘美国驱逐舰指挥下,穿越险恶的北大西洋,同时还要与德国U型潜艇狼群的周旋。

长篇影评

1 ) #我是好牧人---灰猎犬号 Greyhound观后 #

周末又是一个雨天。午睡后翻翻手机,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电影,二战,苹果技术,汤姆汉克斯,这几个元素已经够了,于是找来,投影看了一遍。

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二战期间,美军驱逐舰掩护商船横渡大西洋支援英国的故事。汤姆汉克斯扮演驱逐舰的舰长,也是这次行动的总负责人,几经艰难,不辱使命。

我是二战迷,但对舰船武器什么的并不在行,所以对场面不能够赏析更多,简单总结,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片长只有91分钟,不上厕所也不是什么大事,一笑。

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分享。

首先我注意到这本书改变自小说好牧人,Bing了一下(百度没搜到,顺便鄙视),原来是CS Fosterer远在1955年的著作。这个书名反映了那时美国浓厚的正统宗教色彩。

因为任何一个基督徒都知道好牧人指的是谁。耶稣基督在福音书里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圣经约翰福音10:11)

同时,耶稣基督在死里复活以后三次嘱咐彼得你牧养我的羊(见圣经约翰福音第21章),所以,教会的领袖(长老,牧师等)也被称为“牧人”。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舰长就是一个牧人的角色。他要把他的羊群(编队)带到英国去,他要战胜凶残而且阴魂不散的狼(德国人)。

他无愧于好牧人这个称号,因为:

第一,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任务的开始,就是祷告,影片给了特写镜头:他房间里贴着圣经希伯来书13章著名的经文:“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节经文,在片尾,他完成任务,祷告感谢后躺下睡觉时再次出现,首尾呼应。这是他成功的保障,是他力量的泉源。

影片多次出现他准备吃饭但没有吃成的桥段,尽管每次饭没有吃上,他都做了谢饭的祷告,而且他在喃喃自语时,也往往念出圣经的话语。

第二,他的警醒与镇定。他几乎没有睡觉,一直保持临战的状态。而且无论什么情况下(深水炸弹耗尽,雷达暂时失灵,四处寻求他去救援的商船),他都没有失态,都是表示理解,感谢和尊重,并立刻付诸行动。这和传统的好莱坞英雄的形象并不相同。

第三,他的专业(知识上的装备)。首战告捷,靠的全部是他的能力,一战就获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在几次危机出现的时候,他都是立刻做出精准的反应,让自己的战舰化险为夷。躲避两颗交叉的鱼雷,都是毫发之间。

回头看这三点,岂不是对一个教会牧者的要求吗?坚定的信仰,警醒的心态,良好的装备。

电影里海葬的那一段也很感人,舰长在葬礼上的祷告,简明准确的说出基督徒的生死观,说出了基督徒复活与永生的盼望,不知道这一段在国内引进时会不会删掉。

最后,说个花絮,影片开头,两个打架的水手在舰长那里,还没来得及多说什么,敌情就来了,舰长去应对的时候,旁边的军官对他俩说“count your blessings”,意思是说,你俩躲过了受罚。这句话对基督徒来讲,也是非常熟悉的:数算神的恩典,就是这么表达的。

Count your blessing. Be a good shepherd.

2 ) 战争片能吸引的,绝不只是所谓的军迷

本文授权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转载并发表

镇楼图,灰猎犬号中表现海葬的情节,这部片子里关于死亡着墨不多,这场海葬仪式是其中之一

关于这部电影,好友谢里登大道写过一个很不错的影评,链接是这个,//movie.douban.com/review/12723543/,他在这里提到了许多装备和考证的细节,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自己曾经纠结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个电影的结局都已经知晓了,观众到底可以看什么“。这样的问题放在历史战争片里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发生的战事结局都是注定的,这是一个无可避讳的剧透,既然如此,这样的电影看什么呢?可能有的军迷会执着于装备的考证,比如拯救大兵瑞恩里的那辆”虎式坦克“是多么的不真实。还有些军迷会在这样的战争片中找到宏大叙事的由头,借机抒发自己的感怀。老实说,我对这样的宏大叙事并不接受。在我看来过于注重宏大叙事是对个人感受的不尊重,更是对整个事件”质感“的破坏。

那么战争片为什么还得以吸引人呢?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学和戏剧,其本质都是冲突,而战争是冲突最直接的表现形式,置身其中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同敌人的冲突,自己内心几种情绪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人性会得到很极致的体现——这才是战争片吸引人的原因。

对于灰猎犬号这部电影来说,除了盟军和德军的冲突,以及驱逐舰官兵们内心的冲突之外,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那就是人和自然的冲突。整个电影里,北大西洋冬季恶劣的海况是所有故事发生的主旋律。电影中的取景想必也是考究的,始终处于慢慢地摇晃当中。在这样风高浪急的情况下,美国驱逐舰就算是发现了德国潜水艇的潜望镜也不能用127毫米火炮在远处开火,而只能等到潜水艇抵近。事实上,所有发生在北大西洋的战斗都必须考虑那里的”高海况“因素。这种海面不但折磨船舶设计师,也在折磨每一个参加战斗的人。当然,对于德军和盟军来说,猎杀潜航的故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但对二者而言,这其实都是九死一生的考验。

对于德军而言,影片中出现的VIIC型潜水艇是相当写实的。这种潜水艇是二战中德军潜艇的主力,其水面航速可以达到十几节,但水下航速也只有六节左右。这样的水下航速不要说跟盟军动辄三十几节的驱逐舰赛跑了,就是追上商船队都非常费劲。所以,德军潜艇一般是要通过无线电监听和侦察确定盟军船队的航路,然后用狼群打埋伏。一般而言,狼群会选择在晚上攻击盟军的船队,此时受限于视界,盟军的护航船其实并不能很好地探测德军潜艇,而潜艇就可以乘此机会浮出水面,凭借着较快的水面航速对商船围追堵截了。这方面一个最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1940年10月对SC-7商船队的伏击,德军的五艘潜艇在一晚上击沉了16艘盟军货船,己方无一损失。当然,这是建立在当时美国尚未参战,盟军护航力量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等美国参战之后,德国潜艇就很难再获得这样的好机会了。

影片中浮出水面的VIIC型德军潜艇

关于SC船队的惨剧,来自游戏“大西洋舰队”。事实上电影中HX-25船队是虚构的,其很多剧情要素综合了其他一些大西洋运输船队的命运

但不管美国是否参战,德军潜艇有一点还是明白的,那就是永远不要去挑战护航驱逐舰。在影片中,作为反派的德军潜艇对灰猎犬号发动了勇猛的攻击。这在现实中其实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VIIC型潜水艇为例,一次齐射最多是四枚鱼雷,在这之后就是漫长的重装填过程。所以,德军艇长第一次齐射要保证”收益最大化“,速度慢,装满了货物又没什么武装的商船才是最好的目标。

1942年以后德军潜艇使用的G7eT3型鱼雷,鱼雷重量巨大,再装填十分不易,且成本高昂,所以德军艇长优先确保的是用鱼雷击沉商船

至于驱逐舰,航速飞快,火力强大,那是潜艇的噩梦,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关于二战时期的德军潜艇,有一部很好的电影叫《从海底出击》(Das Boot),这部电影站在德军的视角讲述了二战潜艇兵的生活。在漫长枯燥的巡航之后,发现目标和攻击能带来短暂的兴奋,在此之后不管攻击成败,潜艇都要立刻下潜,躲避驱逐舰拉网巡查式的声纳搜寻和深水炸弹攻击。在这样的猫捉老鼠游戏中,潜艇完全是被动的,别无他法,只好期待驱逐舰赶紧远离。倘若运气不好,潜艇被发现了,等待的就是深水炸弹攻击,整艘潜艇上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绝无生还可能。

被驱逐舰声纳锁定的潜水艇

所以,电影里德军潜艇跟打了鸡血一样去挑战美军驱逐舰是一个艺术加工罢了,决没有艇长会蠢到这个地步。当然,这个场景里一处细节更加地艺术加工了,那就是德国潜艇通过无线电联系上美军驱逐舰。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德国海军和美国海军的无线电通信频率不同且对彼此保密,在实际中并不会发生”入侵对方无线电“的事情。现实中,倒是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所以对德军潜艇的部署可以有更好的防范。除此之外,电影中盟军驱逐舰的火力和精准度也被适当下调,这也是为了剧情需要。实际上,VIIC型潜艇的壳体用40毫米博福斯火炮是可以贯穿的,没有哪个疯狂的潜艇艇长会蠢到浮上水面和驱逐舰对射。

对于德国潜艇来说,猎杀潜航是一出非常危险的游戏,而且这样的游戏在1942年之后更加危险。整个战争期间,有四分之三的德国潜艇兵阵亡,足可以想见影片里煞是吓人的反派德国潜艇其实也举步维艰,并没有嚣张的资本。

对盟军驱逐舰来说,猎杀潜航的任务同样不轻松。

1942年上半年,盟军大西洋护航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船只严重不足。这样一来,一个船队无论如何精心组织,一定会有漏洞出现的。而且,这部电影为了艺术化,将德军潜艇设定成一艘一艘前来送死的弱智形象,在实际中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谓狼群战术,那就是协调一致在一个最有利的时间和地点发动攻击。这样的协同攻击会让盟军的护航舰顾此失彼,而袭击者也可以趁着混乱逃之夭夭。面对这样的情况,盟军护航军舰并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每次横渡大西洋,几艘货轮被击沉都被当成是”正常情况“,这直到盟军建立了新的反潜组织和采取了新的反潜技术之后才有所改观,这已经是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的事情了。

还是以SC-7船队为例,整个舰队的护航靠的是几艘连驱逐舰都不如的“小型护卫舰”Corvette,这样的小型护卫舰面对德军潜艇显得相当无力

电影中的Dicky就是一艘这样的Corvette,以典型的花级小型护卫舰为例,这些船没有鱼雷,深水炸弹也就是有数的几颗,在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船去对抗德国潜艇实在是力不从心

而且当时盟军驱逐舰反潜的最主要武器是声呐和深水炸弹。对于声呐来说,当驱逐舰和目标距离接近到500码的时候,反射的声波返回太快就会和刚发射的声波混在一起,到300码的时候就完全失效。也就是说在反潜舰接近潜艇的最后阶段其实探测不到潜艇,只能依靠失去接触前推算的潜艇位置和深度——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去刻画驱逐舰猎杀一艘落单的德军艇,在最后时刻,驱逐舰的确和潜艇脱离接触了,只能靠猜。

而当时,如果潜水艇在水面下,盟军驱逐舰能用的攻击武器就只有深水炸弹。深水炸弹设置在军舰尾部,只能向侧舷抛射或者从舰尾轨道上投掷,这就意味着军舰要驶到潜艇正上方才能开始攻击,深水炸弹投出后又需要一段时间才能下沉到设定深度上爆炸。 有经验的德国潜艇艇长会在驱逐舰接近的最后关头大幅度改变航向和航速,或者急速潜航。此时驱逐舰按事前判断的位置和深度投掷深弹的时候就会炸个空。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深水炸弹攻击

影片开头猎杀德军潜艇的场面惊心动魄,但放在现实中看,那艘倒霉的德国潜艇艇长只能说是个新手。当时反潜效率不高,平均下来10次深弹攻击才能有1次击中目标。反潜是一种很需要耐心的猫捉老鼠游戏,驱逐舰投掷深水炸弹,然后低速观察是否有击沉迹象并等待声呐恢复工作后再次探测并发动攻击,不断重复这个过程。有的时候反潜攻击会持续十多个小时,投掷上百枚深弹——这都是建立在护航驱逐舰和深水炸弹数量充足,且无所事事的情况下,在影片中,就那么几艘驱逐舰护航船队等着护航前往英国,大家的燃料又非常紧张,这样的过程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直到英国人在1942年底将“刺猬弹”引入驱逐舰,盟军才有了第一种可以向前发射的反潜武器。电影设定的1942年2月,反潜还是只能靠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在驱逐舰后方爆炸的瞬间

影片中德军的潜艇会使用诱饵来干扰盟军驱逐舰的声呐,这其中,Pillenwerfer投掷的是德国的声纳诱饵,这种诱饵从1942年开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潜艇使用。它由一个装满氢化钙的直径约10厘米的金属罐组成。。当与海水混合时,氢化钙会产生大量的氢,这些氢会从容器中冒出,从而产生虚假的声纳目标。不过,这样的声纳目标是静止的,而且就只是单纯的巨大声音而已。另一种稍加改进的声纳诱饵是Sieglinde,它可以模仿潜水艇在水下以6节速度前行时的声音,对盟军而言迷惑性更大。影片中,灰猎犬号和其他护航船就因为在这样的诱饵上浪费了大量的深水炸弹,从而导致在第二天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

德军的声纳诱饵剖视图

其实对于护航兵力严重不足的盟军来说,只要有一艘德国潜艇漏网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所以,整个北大西洋的航程看似漫长无聊,其实充满了杀机。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也制造了这种紧凑的感觉。的确,在海战中,没有太多的时间供人思考。而驱逐舰除了护航,还要负责联络和拯救的任务。所以在通过危险海域时,舰长是没有休息的可能。对于德军来说,他们看上去是猎手,但其实更加悲惨。盟军的船队有明确的目的地,而德军潜艇是要在一片广大的海域游猎,每次出航起码是十几周,他们要忍受无聊,食物不新鲜和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潜艇的条件也比驱逐舰恶劣许多。饶是如此,北大西洋航路对盟军和德军重要性都不言而喻,所以双方硬着头皮也得在这条航路上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部影片也很好地还原了小小的驱逐舰在北大西洋的惊涛骇浪中如一叶扁舟的脆弱。但是在舰内取景时,驱逐舰的内部空间还是被还原的太宽敞了。真正的驱逐舰内部空间要比电影里小得多。这也在表明真正的北大西洋护航战比电影里描述的残酷得多。

在这样的杀戮场上,不管是舰长还是没一个小人物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生死考验。而人在这样的生词考验中表现出的种种,才是穿越历史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也是战争片吸引军迷之外观众的原因。灰猎犬号这部电影虽然经过删减只剩了一个半小时,但这点把握的非常好,所以,这注定是一部会让人讨论许久的战争片。毕竟啊,一个凡人被抛入这样时局和自然的漩涡当中,这样的设定本身就具备了强冲突的所有要素,这大约就是表现战争,尤其是海战的影片在娱乐至死,疫情横行的2020年还可以有不少观众的原因吧。

3 ) 非常好看的海战电影

看完电影以后,感慨这个电影很好看。全程无尿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整个故事就是从美军的视角,全程讲了美军船队在横渡大西洋,遭遇了传说中的德军U潜艇,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汤姆船长挽救了所有的船员和大家一起护航的物资。全程我比较感慨的一点是,这可是80年前的舰艇,很多方面在现在看来都好先进,在当时的国人看来和美国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会觉得绝望,啥时候能赶上美国,谁能想我们现在的海军也可以和美国海军一样平起平坐呢!历史变化太快!

4 ) 《灰猎犬号》预告片解读:军事、历史和明星们

预告片表明,电影聚焦二战时代的大西洋海战,回到德国潜艇“狼群”作战,与盟国海军护航舰队激战的时代。

电影的剧本源自作家福里斯特的小说《好牧羊犬》,讲述首次参加大西洋海战的美军灰猎犬号驱逐舰欧内斯特·克劳斯(汤姆·汉克斯饰)作为护航舰队的领头舰,为保护37艘船组成的盟国船队,与德军潜艇“狼群”斗智斗勇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曾塑造过各种令人印象时刻的角色,最著名的莫过于《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不过在军迷心中,他的形象多半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米勒上尉。经典战争片的主角再次出演二战片,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预告片里,德国潜艇与驱逐舰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上浮出水面,与护航舰艇展开炮战。在大众印象中,二战时代的潜水艇遇到驱逐舰,多半是一面紧急下潜,一面躲避深水炸弹,如此“拼刺刀”式的海战有吗?

海上“拼刺刀”?

这个真的有。

“拼刺刀”式海战

首先,潜艇反杀驱逐舰的战例在二战时代是存在的。

比如,美国海军的鲻鱼号(SS-257)曾击沉了4艘日本驱逐舰。

1944年4月13日在820米的近距离发射了一枚鱼雷,击沉的日本海军的雷号驱逐舰。

同一年6月6日,对日本的水无月号驱逐舰发射了3发鱼雷,2发命中,目标沉没。

次日,抢先发现日本驱逐舰早波号,在600米内3发鱼雷齐射,其中一发命中弹药库,目标的弹药殉爆,沉没。

6月9日,在900米的距离对谷风号驱逐舰来了个4发鱼雷齐射,目标剧烈爆炸后沉没。

至于像预告片里那样,德国潜艇与美国驱逐舰来个“拼刺刀”的战例,也是有的。

1943年11月1日,美国驱逐舰博里号发现了德国潜艇U-405,起初U-405下潜规避,遭到深水炸弹攻击后居然上浮出水面,艇员操纵潜艇上的唯一一门88毫米甲板炮和其它小口径高射炮朝着博里号开火,双方水兵甚至抄起轻武器对射。最后,虽然博里号通过撞击和近距离枪炮射击打得U-405严重受损,全员阵亡,但是自己也阵亡3个军官和27个水兵,未能俘获U-405,自身也受损严重,只好弃舰,把全体官兵转移到美军的其它军舰上。

二战日军也有数艘潜艇曾在与驱逐舰的交战中上浮,与对方进行炮战,不过就没有U-405这样的运气了,连重创对手都没有做到,结局是全部被击沉。

至于预告片里提到1942年,37艘船的船队,护航舰艇与潜艇展开炮战,那么历史上最接近的一次交战是1942年8月5-10日SC94船队遭遇的德军“狼群”。

…………

在交战中,加拿大驱逐舰阿西尼博因号抢先发现了水面上的U-210,用主炮打坏了对方的燃料压载箱,迫使U-210无法下沉,并高速冲过去,谁知U-210驶入浓雾躲避,并故意放慢速度,等阿西尼博因号冲过了头,用甲板炮对其猛烈开火,打死1人,打伤13人。阿西尼博因号立即反应过来,重新拉开距离进行炮战。U-210此时修好了燃料压载箱,紧急下潜,被深水炸弹命中。部分艇员弃船逃生被俘,潜艇沉没。

这个情节和预告片里主角说我们首开战果有点像。

…………

英国海军的石竹号驱逐舰用深水炸弹迫使U-379上浮,随后用探照灯锁定了对方,同时舰炮开火,打得对方抬不起头来,最终将其击沉。

…………

德军宣传击沉84000吨运输船,实际是53421吨,共11艘船。3艘U艇换11艘。

考虑到电影不是直接复原战史,而是从小说改编的,估计情节还有很多改动。

道具如何?

预告片里的镜头有限,不过有些设定值得一看。

电影看来主角就是美国海军了,而SC94舰队之战中,护航舰队是英国和加拿大海军。不过美国人又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U-571》就是把英国海军的光荣战绩安在了自己头上。

主角指挥的驱逐舰有个全景,很明显是弗莱彻级驱逐舰,从时间上来说,首艘弗莱彻级于1942年6月4日建成,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像弗莱彻级这样的新式驱逐舰基本被派到了太平洋战场去对付日军,哪里轮到大西洋海战战场?

考虑到当时护航舰队大多使用的是C级、花级这样的陈旧驱逐舰,还有更小的舰艇与U艇作战,不知道这个道具设定是褒扬还是高级黑了。

当然,剧组这么做可能是有现实原因:

…………

预告片里上浮的德国U艇有好几艘,舰桥上的徽记各不相同,其中3艘的特写较长,分别是红色铁十字中央一个戴山地军帽的骷髅、德国黑鹰中间一个纳粹标志,还有一个似乎是狼头。

这和被击沉的U艇的标志截然不同,U-210的标志是龙虾,U-379的标志为马蹄铁、而U-335是画着十字的黑色盾牌。

而根据历史记录,德国U艇也不会采用如此的徽记。

首先,很多U艇是没有特色徽记的。至于有徽记的U艇,一般来说分为这么几类:

……

影片里那种富有纳粹色彩的徽记,哪怕是狼头标记,都是没有的。

另外,预告片还有一些有意思的信息:

预告片里高频出现了一个演员斯蒂芬·格拉汉姆,他出演过《兄弟连》,这部经典电视剧与《拯救大兵瑞恩》是同一个导演斯皮尔伯格,题材相近,口碑也很高。

斯蒂芬·格拉汉姆最著名的角色是《大西洋帝国》的阿尔·卡彭,美国20年代的芝加哥黑社会头目,不过,军迷应该知道他曾在《兄弟连》扮演E连士官迈伦·麦克·兰尼,因反对第一人连长索伯被降职,在诺曼底跳伞里与利普顿一组从侧翼攻击德军炮兵阵地,戏份不是很突出,所以很多网友对他有印象,却想不起他在兄弟连里扮演谁。

右边这位就是

预告片最后的字幕里表明,制作人中有中国人,分别是原中影董事长韩三平和前阿里电影高管张强,不知道和美国剧组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如果能借此机会学习美国擅长的道具、特效和制片流程的先进之处的话就好了。

本文完整版发表在我的公众号装甲参谋部上,欢迎关注后阅读

5 ) 本片的制作发行公司 Zhengfu Pictures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

韩三平的女儿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6 ) 谁是真正的灰猎犬——你所不知道的大西洋之战细节

作为一直关注二战护航体系和大西洋之战的历史爱好者,《灰猎犬号》是十分令我期待的,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能够把一次完整的大西洋护航作战搬上银幕,原因首先当然是因为题材的枯燥。以前涉及这一题材的影片主要有两部——除去广为人知的德方视角的《从海底出击》 (Das Boot) 外,还有一部代表盟军视角的英国1953年拍的黑白片《残酷的海》 (The Cruel Sea),但它们都是以个人或团队成长史作为主线,只是在情节高潮时对破交/护航战斗有比较细节化的着墨。

然后就是拍摄技术上的原因,在CG技术成熟前,要真实地呈现水面水下作战尤其是护航船队时常遭遇的夜战是极其困难的,耗费巨资去为一个不叫座的题材打造视觉效果显然是不值得冒险的。如今,这一障碍早已不存在,尽管《灰猎犬号》的CG精细度一般,看着难免觉得像游戏宣传片,但它为影片的视觉表达所提供的无穷可能性不是以前的制作方式可以比拟的。

正是由于视觉想象力和表现力上的解放,《灰猎犬号》才敢于只拍一场大西洋护航作战,几乎没有其他多余情节。仅仅一个半小时,流水账一般的作战过程,却通过高超的节奏设计和丰富而具有临场感的视觉表达变得扣人心弦,将盟军护航舰艇与德国“狼群”斗智斗勇特别是夜战过程中的紧张、混乱、无奈、疲惫表现得十分准确,即使是不了解大西洋之战的普通观众也会被深深感染。

对军迷观众而言,影片对整个反潜作战细节的精确重现或许是最让人过瘾的,当然这是得益于原著《忠实的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中事无巨细的描写。同时,影片中对护航船队行动的一些深度描写,比如救助船的行动、对高频测向仪(HF/DF)的应用,尽管不太准确,但首次在电影中出现也是令人欣喜的。而把护航编队设定为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多国舰艇(片中的Eagle原著中为波兰驱逐舰,虽然影片中标注为英国驱逐舰,但外观依然是取自波兰驱逐舰“闪电”号)的合作也是对大西洋之战中同盟国多国海军共同贡献的致敬。

然而,作为一部逃不过军史爱好者深扒细节的二战题材影片,该片的历史忠实度是最大的弱项。对装备道具、战术细节已经有好几篇影评做出了详细的考证,这里不想做过多的重复。我认为该片最可惜的地方,是作为一部极其罕见的大西洋之战题材的作品,对这个二战中相对不太为人熟悉的战场中人们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误区,不仅没有澄清而是进一步地误导了。

当然我不是吹毛求疵,因叙述需要或制作成本的限制而在历史细节上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理解的,但我希望在这里就我所知提供一些尚未被提及的历史背景,以便大家在观影时对真实与虚构进行甄别。

护航船队运送的是什么?

影片开始,字幕说明:北大西洋1942年2月,护航船队HX.25,目的地利物浦,37艘运兵船和补给船,由4艘轻型舰艇护航……这个设定看似没问题:美国正式参战不久,开始向英国运送士兵和军事物资,准备加入欧洲战场,但实际上它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护航船队——贸易护航船队和军事护航船队

大西洋之战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战,也就是德国试图依靠潜艇(早期也有水面袭击舰参与)摧毁英国赖以生存的商业航运来击垮英国,德国潜艇实行吨位战的主要目标就是英国与美国、加拿大之间以及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护航船队,尤其是前者即东行的HX、SC系列和空船返回的ON、ONS系列船队所经的北大西洋航线是商船被U艇击沉最为严重的地区,仅此4个船队系列就蒙受了多达352艘船只的损失,尤其是航线中间无法获得岸基航空兵力掩护的“黑窟”(Black Pit)航段,更是德军“狼群战术”与盟军舰艇反潜作战交锋的最核心区域。

编入这些船队的都是和平时期从事贸易的普通商船,运送的基本都是维持英国本土正常经济运行的物资如矿产、木材、石油制品、化学品、粮食、水果、汽车等等,它们派发的班次相当频繁,几天就有一班,美英加三国携手为其配备了一套不停运转的护航流程,使得每支船队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能得到规模在3-8艘不等的驱护舰艇的保护。

虽说也有少量军火如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的一部分飞机、坦克等走贸易航线,但运兵船是绝不可能出现在贸易船队中的。运兵属于军事行动,因此有专门的护航船队用于运兵和运输作战物资,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通常会出动包括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和多达10余艘驱逐舰的极为庞大的舰队为其护航,北美向英国运兵、英国向北非、中东和远东运兵、盟军为重要登陆行动运兵和输送物资、援苏的北冰洋船队、援助马耳他的船队都属于这种有强大力量保护的军事护航船队。

美国向英国运兵的AT系列船队(空船返航为TA系列)于1942年初开启,最初的几班由美国海军提供包含战列舰、巡洋舰在内的强大舰队护航,其目的是对抗可能出现的德国水面舰艇,潜艇并非主要威胁。由于太平洋战争的需要,美国在大西洋的主力舰艇很快被抽调一空,因此AT船队采取了十分不同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战前往来于大西洋两岸的豪华邮轮——如“玛丽女王”号(RMS Queen Mary)、“阿奎塔尼亚”号(RMSAquitania)、“毛里塔尼亚”号(RMSMauretania)、“伊丽莎白女王”号(RMSQueen Elizabeth)等作为运兵船。

这些庞然大物运载量惊人,而且她们20节以上的航速是德国潜艇望尘莫及的(一般商船航速超过15节就可以不用编入护航船队而是单独航行),因此,之后的AT运兵船队尽管依然按编号发班,但实际上跨越大西洋都是运兵船独行,无需护航,只有在抵达英国前24小时为防御潜艇和Fw 200秃鹰巡逻机的袭击可从英国方面获得由老式巡洋舰改装的防空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的保护。整个大战期间,AT/TA航线上每个方向的班次各达300余班,但仅有3次被德国潜艇发现但攻击未遂的记录,没有一名兵员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损失。这条航线上唯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是1942年10月2日英国防空巡洋舰“库拉索”号(HMS Curacoa D.41)在为“玛丽女王”号抵港护航时被这艘巨轮一撞为二而沉没,巡洋舰官兵损失惨重。

二战中用作运兵船的豪华邮轮“玛丽女王”号,全船灰色战时涂装

影片中出现的运兵船“合众国”号依然刷着高对比度的和平时期涂装,这在真实情况下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影片中船头刷有“合众国”号(United States)字样的运兵船虽说吨位比不了上述的庞然大物们,但目测也接近20,000吨级了,因此影片实际上是为一个军事目的的船队配备了只有贸易船队级别的薄弱护航力量,或者说是把一艘大型快速运兵船毫无必要地编入了一支风险大得多的贸易船队(作为贸易船队快速系列的HX船队标准航速只有9节),尽管不能否认影片最后运兵船上士兵为感谢护航舰艇的保护而欢呼的场景令人动容,但这在真实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这一混淆虽然对剧情毫无影响,但作为表现大西洋之战的影片,却没有揭示出运行在美英间的船队的最主要属性即首先确保英国经济和民生的商业属性以及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和“狼群战术”背后的真正逻辑,而是将之笼统地归结为Allied war effort,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谁是真正的灰猎犬们?

片中出现的4艘护航舰艇的外观,如同不少考证贴所言,正是取材自作为纪念舰保存至今的4艘著名的二战盟军驱护舰艇:

Greyhound - 美国弗莱彻级驱逐舰“基德”号(USS Kidd DD-661),作为纪念舰停泊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官网usskidd.com

Harry - 加拿大部族级驱逐舰“海达人”号(HMCS Haida G.63,战后DDE-215),作为纪念舰停泊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官网hmcshaida.com

Eagle - 波兰雷电级驱逐舰“闪电”号(ORP Błyskawica H.34),作为波兰海军博物馆展品停泊于格丁尼亚,官网muzeummw.pl

Dicky - 加拿大花级轻型护卫舰“萨克维尔”号(HMCS Sackville K.181),作为与大西洋之战最直接相关的纪念舰停泊于当年HX系列船队的始发港——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官网hmcssackville.ca

Greyhound,外观及涂装完全拷贝自“基德”号当前的状态,为二战结束时的配置,采用Measure 22 (Graded) 迷彩,舷号661改为548

Harry,外观取自“海达人”号1944年上半年的状态(三脚桅尚未换装格子桅),涂装取自其1945年状态,海军部标准型(Admiralty Standard)迷彩,舷号G.63改为F.80

Eagle,外观和涂装拷贝自“闪电”号1943年状态,海军部干扰型(Admiralty Disruptive)迷彩,舷号H.34未改

Dicky,外观和涂装拷贝自“萨克维尔”号今日纪念舰状态即1943-44年状态,西部海口(Western Approaches)迷彩,舷号由K.181改为K.136

利用现存纪念舰拍摄的优点是实拍场景和CG场景可完全吻合,从博物馆档案中则可便利获得涂装等资料(片中四舰的涂装方案都是相对应的纪念舰曾经用过的,Eagle的舷号甚至直接涂了“闪电”号的H.34,另三艘则有更改),而且选择这样4艘现存舰还有着非凡的纪念意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了。但这样选舰的缺点就是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弗莱彻级的年代和故事时间不吻合还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该片进一步地巩固了一个长久存在的误区,就是笼统地把驱逐舰塑造为“U艇猎手”

驱逐舰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是没错,但反潜并不是驱逐舰的主业,传统驱逐舰最令人生畏的武器是鱼雷,舰队决战中的雷击战才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弗莱彻级、部族级、雷电级甚至原著中所设定的马汉级,这些都是二战中“顶配版”的舰队驱逐舰,一般情况下她们是不可能被“大材小用”地派给贸易护航船队的,因为她们的超高航速(雷电级最高航速达39节)和强大的鱼雷武备(马汉级是著名的重鱼雷武装驱逐舰,鱼雷管达12具)在给航速不到10节的船队护航和对付水下航速只有7.5节的德国潜艇时不仅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在低速状态下反而会导致燃油经济性差、航行稳定性差的问题。

实际上,除了少量作为护航大队旗舰的驱逐舰是次新的但比较高配的舰队驱逐舰(如英国的5艘原先为巴西建造但在战争爆发后回购的H级)外,在1942年能轮得到给北大西洋船队护航并与德国潜艇角逐的驱逐舰基本都是接近报废的老爷货,比如美国的威克斯级、克莱姆森级(其中一部分通过1940年《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转手给英国以解护航舰艇短缺的燃眉之急,即城级)和英国的V/W级,这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到了二战时已舰况堪忧,尤其是续航力往往缩减到无法完成穿越大西洋任务的地步,因此英国的解决方案是拆除一个锅炉和上面的烟囱,以丧失1/3的动力、最高航速减为24节的代价来换取额外的燃油空间,同时拆除一组鱼雷管从而为携带更多的深水炸弹提供空间。由此可见,续航力和反潜武备的备弹量才是北大西洋护航舰艇最重要的指标,而航速只要有20余节对付德国潜艇也够用了,其实当时的声纳也只有在20节左右的航速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片中最真实的护航舰艇其实是Dicky这艘不起眼的花级轻型护卫舰(corvette),这是为护航反潜任务量身订制的舰艇,性能和武备恰好满足所需,没有任何多余的配置,采用商船式船体,造价低廉,可由民用船厂迅速地大批次建造。可以说正是英国的花级及其延伸设计——江河级护卫舰、还有美国的护航航母、护航驱逐舰这些低端化的但专职反潜并便于大量建造的战时应急舰艇,才是挫败德国狼群、扭转大西洋之战局势的关键因素,因为到了1942年下半年北大西洋护航船队实际上已进入了消耗战的状态,这时候单打独斗的技术和战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背后的工业力量才是关键,即使不算被盟军战略轰炸遭受的蹂躏,区区一个德国也不可能拼得过远离战火的几乎一整个北美洲的工业实力。

1943年开始,随着大批量的专业护航舰艇下饺子一样从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小船厂源源不断地投入使用,影片中所描绘的护航舰艇既要追击U艇又不能追得太远从而导致船队周边防御空虚的窘况终于结束了。一部分性能较优良的护航舰艇被编成数个支援大队(美国称猎杀编队)在船队密集海域待命,一旦有船队遭攻击,它们就像战地救护车一样赶去驰援,并且因为船队有自己的护航编队保护,支援大队的唯一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对付U艇直至将其击沉。作为猎杀者的U艇由此变成了被猎杀者。

由于护航舰艇不再短缺,那些改装的老式驱逐舰总算可以退出一线,而新造的舰队驱逐舰就更不会被勉为其难地用于贸易护航船队了,因此除了几艘经验丰富的旗舰以外,战争后期贸易船队的护航力量中其实基本已看不到驱逐舰的踪影。综上所述,如影片中这样三艘最顶配的舰队驱逐舰被编入一个北大西洋的护航编队并与U艇角逐这么奢侈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美国舰艇在挫败狼群作战中的参与度

在1941年8月9日至12日于纽芬兰的阿根夏湾进行的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向丘吉尔表示,当时仍处在中立地位的美国将派护航舰艇全面参加北大西洋的护航行动。9月15日,驻扎在阿根夏(Argentia)的美国大西洋舰队第4特混舰队正式加入北大西洋护航体制,其下属驱逐舰队被编成8个由5艘驱逐舰组成的特混小队(TU 4.1.1-4.1.8),负责北大西洋航线西边一半的护航,在航线中间与英国的护航编队进行交接。由于美国尚未参战,舰艇充足,因此每个特混小队由新式的本森/格利夫斯级驱逐舰(弗莱彻级的前一代)加老式的威克斯/克莱姆森级驱逐舰混编而成,要比当时英国的编队强悍太多,可是说是最接近影片中配置的护航编队了。

但当时美国还没对德国宣战,所以即使发生了“鲁本·詹姆斯”号(USS Reuben James DD-245)驱逐舰被U-552击沉这样的事件,这样强大的护航编队也基本是个摆设。珍珠港之后,美德才得以正式开战,但因为太平洋战场的需求,上述的这些第4特混舰队的驱逐舰从1942年初开始就不断地被抽调走,到当年4月份一艘都不留,这也导致北大西洋护航体制不得不重组,无法再采取在航线中间交接的形式,而是开启了单一护航编队跨洋全程护航的模式。因此美国驱逐舰实际上并未与U艇大规模交手就彻底结束了北大西洋短暂的护航生涯,唯一被留在北大西洋护航体制中的美国舰艇是几艘海岸警卫队的财政部长级海警船。

格利夫斯级驱逐舰“奇尔尼”号(USS Kearny DD-432)曾在尚未与德国宣战的情况下与德国潜艇周旋并被鱼雷击伤,她属于北大西洋护航体系中最先进的护航舰艇之一。

美国海军首度击沉德国潜艇发生在1942年4月14日,由老式驱逐舰“罗珀”号(USS Roper DD-147)在北卡罗莱纳沿岸击沉U-85。但这一战果并非发生在护航船队行动中,因为1942年上半年,德国潜艇的作战重点暂时转移到对北美洲东海岸和加勒比海的袭扰上,结果使北大西洋的HX、SC和ON系列船队反倒变得相对平静无事。德国潜艇利用狼群战术进攻北大西洋船队的真正高潮直到1942年下半年才到来,而那时在没有空中支援的“黑窟”同U艇苦斗的已不再有美国驱逐舰的身影,护航大队旗舰完全由英国和加拿大驱逐舰担纲。由此可见影片在时间、地点及事件上的设定显然与历史相去甚远。而到了1943年4月,剩余几艘美国海警船也完成了使命,至此美国完全退出北大西洋贸易航线的护航任务。

首度击沉德国潜艇的美国威克斯级驱逐舰“罗珀”号,四个烟囱的造型凸显其高龄

实际上,美国与德国潜艇较量的主要海域是中大西洋航线——1942年10月,美国为北非登陆及后续的行动开辟了专门输送军事人员及物资的船队系列UGF和UGS(反向为GUF和GUS),这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护航船队,因此获得美国海军第32至第39特混舰队的护航,这些编队主要由本森/格利夫斯级和维克斯/克莱姆森级驱逐舰组成,有的甚至有战列舰和巡洋舰编入,还各自配备有一艘给油舰,阵容可谓强大。而到了1943年中期这一航线还可获得由护航航母及护航驱逐舰组成的猎杀编队的支援。这一航线上被U艇击沉的商船为16艘,而其中只有3艘是在跨越大西洋的航段(1943年3月的UGS.6船队)遭到攻击并沉没的,其余均损失于地中海。

根据老牌网站uboat.net上的数据,整理后可得到以下结果:二战中由盟军舰艇参与击沉(包括舰机协同)的德国潜艇总数303艘,其中美国舰艇战果48艘,加拿大舰艇战果29艘,英国舰艇则包揽了最主要战果,为230艘;由盟军飞机参与击沉(包括舰机协同)的德国潜艇总数290艘,其中美国飞机战果92艘,加拿大飞机战果16艘,英国飞机战果170艘。再细化一下,可见在美国舰艇战果48艘中于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5艘,并且均非在护航船队行动中取得;同样在美国飞机战果92艘中于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12艘,并且有32艘的战果是由猎杀编队中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取得。

由此可见,美国在挫败狼群作战中最直接的前线功劳是无法和英国相提并论的,其主要贡献也主要集中于空中打击,并且美国击沉U艇的战果大部分都是在1943年盟军工业实力大爆发并掌握大西洋战场的主动权后、在强大海空力量的加持下取得的,风险和损失远不及北大西洋贸易航线的中大西洋军事航线是美国猎杀U艇的最主要“狩猎场”。

当然不能因此否定美国在大西洋之战中的贡献,因为没有美国强有力的工业和科技作为后盾以及在英国危急之时伸出援手,英国很有可能败于德国狼群的吨位战。并且作为美国的影片,《灰猎犬》从美国的视角来讲述大西洋之战,不论是船队的军事属性还是护航编队的阵容也都符合美国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可问题就在于它把美国的贡献移花接木地套在了更艰苦更富戏剧性但实际上是由英国和加拿大主导的战场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灰猎犬》的拍摄要严谨得多,但它和《U-571》一样落下了抢英国人战功的嫌疑。

其实原著《忠实的牧羊人》并没有刻意设定年份、海域、船队的类型,作为一部从真实经历抽象出来的虚构作品是合理的。而影片却给了一个极不真实的1942年北大西洋HX船队以及“黑窟”的具体设定,说明制片方并没有认真地对历史进行考证,成为了误导观众的画蛇添足之笔。

最后,让我们来领略一下1942年在“黑窟”与U艇角逐的真正的灰猎犬们的风貌:

英国H级(原巴西)驱逐舰“赫斯珀洛斯”号(HMS Hesperus H.57)是1942年北大西洋护航体系中最高配的护航舰艇之一,长期担任B2护航大队旗舰,指挥官是英国著名的U艇猎手唐纳德·麦金太尔(Donald Macintyre)中校。该舰在二战中共击沉5艘德国潜艇。

加拿大江河级(原英国C级)驱逐舰“阿西尼博因”号(HMCS Assiniboine I.18),原为配置很高的驱逐领舰,担任C1护航大队旗舰,其击沉U-210的战斗是与盟军舰艇与U艇单挑的经典战例。

英国老式V级驱逐舰“维德特”号(HMS Vidette I.48),经过远程护航舰改装,拆除了前部锅炉和烟囱以及一组鱼雷发射管,以降低航速为代价换取额外储油空间。该舰曾参与击沉德国潜艇5艘。

美国解英国燃眉之急提供的50艘老式驱逐舰英国统称为城级,这是其中的“蒙哥马利”号(HMS Montgomery G.95),原美国威克斯级首舰“威克斯”号(USS Wickes DD-75),1942年采取跨大西洋全程航行后这些舰因续航力不足而被主要用于航线两端的局地护航编队中。

与影片中Dicky同款、真正的K.136——加拿大花级轻型护卫舰“沙威尼甘”号(HMCS Shawinigan K.136)。其实1942年时的花级长得和影片中也是不同的,桅杆位于舰桥前方,艏楼很短,其源自捕鲸船的设计一览无遗。影片中花级的外貌基本要到1943年改装后才能见到。

1942-43年在北大西洋“黑窟”与德国潜艇较量的唯一的美方舰艇就是海岸警卫队的财政部长级海警船,这是其中最著名的“斯宾塞”号(USCGC Spencer WPG-36),曾在美国中止北大西洋护航前的1943年春接连击沉U-633和U-175

真正的护航船队救助船“哥特兰”号(RS Gothland),二战中救助船均为英国船,改装自小型客货轮。注意后桅顶端的高频测向仪(HF/DF)天线,这是救助船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与护航舰艇协同对U艇进行交叉定位。影片中的救助船Cadena外观取自美国纳瓦霍级舰队拖船,实际上从未担任

参考资料:

1. HAGUE, A., 2000. The allied convoy system, 1939-1945: its organization, defence and operation.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 ROHWER, J., 1977. The critical convoy battles of March 1943. Shepperton: Ian Allan.

3. ROHWER, J., AND HUMMELCHEN, G., 1972.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Shepperton: Ian Allan.

4. HAGUE, A., 1998. Convoy Rescue Ships 1940-1945.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5.//www.uboat.net/fates/losses/

7 ) 又一年,又一部抗德神剧

我继续来编辑这篇影评,看了下大家的回复,我自动过滤那些“口吐芬芳”的人,毕竟,我不是来挑起“骂战”的;当然,说我伪军迷的几位,也没见丢出什么史实资料来反驳我,基本都按照高赞的答案(高赞的答案很客观,我必须要点赞)来反驳辱骂我,那么我继续丢史料,你们继续骂;说我的德粉的人,我会说德语,但不能说我说德语就是德粉吧,也不能说我指出美国电影的问题就是德粉德吹吧,仁者见仁,你们也继续骂,我不再评论。

好了,下面继续分析历史实情。

美国人什么时候对德宣战的?1941年12月11日!这意味着之前美国都没有机会正式对德国潜艇进行大规模攻击,但是不代表双方没有接触。1941年9月4日,美国驱逐舰“格里尔”号(USS Greer (DD-145))在冰岛同德国U艇U-652号发生接触,双方发生交火,但是没有任何损失。脱离接触后,德美双方均声称是对方先开火,这算是有记载的美国驱逐舰和U艇的第一次正面对抗。7天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只要在美军防卫海域发现U艇,将不经警告,一律击沉,所以邓尼茨命令U艇尽量不要主动招惹美国人,毕竟那时候还没宣战。

下图为USS Greer (DD-145),一艘1918年下水的老舰,隶属“威克斯”级驱逐舰,4门102炮,3门76炮,12座鱼雷发射管,1个深弹导轨,2座深弹抛射装置(Y-炮)。看看美军1941年都用的是什么货。

那么美国人第一次击沉U艇是什么时候呢?是1942年4月14日,由美国驱逐舰“罗帕”号(USS Roper (DD-147))完成first kill。倒霉鬼是U-85号。“罗帕”号如下图所示,依然是老旧的“威克斯”级驱逐舰。当时,周围也没有什么护航舰船,是U-85自己浪过头了,13日午夜来到了北卡州博迪岛灯塔附近,被“罗帕”号上的286雷达(英国货)在2500米距离上抓了个正着,然后彼时还没有雷达警告器(Metox)的U艇直到800米才发现美国驱逐舰,然后尝试南逃并且发射了船艉的鱼雷,但是“罗帕”号轻易避开了(35节满速的“威克斯”级,过了30年,估计航速能维持在32-33节就不错,600米距离,夜晚,还能躲开鱼雷,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电影中迎头白天雷击“弗莱彻”不靠谱了),然后在一系列炮战中,U-85被迫下潜,最后被11枚深弹送入了海底。为什么只要11枚深弹?U-85在浅海,只有30米,躲都没法躲,在浅海,基本被抓上了U艇就只有祈祷的份了(鬼子的声呐不过关,到了45年依然会出现在浅海背景杂音情况下无法分辨美国潜艇声音的情况)。

电影时间差不多是定位在1942年3月(2月?具体记不清了),我们来看看那时候U艇的战绩,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说在“黄金狩猎季”中,美国人根本没准备好了。1月份,U艇在大西洋击沉48艘商船,27.7万吨,几乎全部在美国海岸;2月份,85艘,47.6万吨,绝大部分在靠近美国海岸的北大西洋;3月份,95艘,53.7万吨,创开战以来月猎杀记录。这3个月,U艇损失了几艘呢?0!!你没看错,没有一艘损失,多少年后,那些幸存的潜艇老兵们回忆起1942年的1季度,依然满心的怀念,那才是“黄金”一样的时节啊。美国海岸的灯塔没有灯火管制,商船没有编队,没任何护航舰队,U艇就像是狼入羊群,随心所欲的猎杀,为了延长猎杀时间,U艇的艇员节约用水,甚至有U艇出发时将1/3的淡水柜用来储藏燃料,就为了在北美多呆一段时间。

英国人坐不住了,开始对美国援助轻型护卫舰和武装拖船进行商船护航,要知道1年前,英国人还要向美国人请求援助超过2打的驱逐舰呢,1年河东,1年河西啊。然后美国人才开始正视起U艇的威胁,四月份才有了“罗帕”号的第一次猎杀。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4月底邓尼茨派出上半年第六批,也是最后一批潜艇横跨大西洋时,已经有多达80艘U艇巡猎过北美海岸,而4-6月,U艇在大西洋取得了173万吨的战绩,其中北美及加勒比沿岸占了超过一半。从5月份开始,美军才开始建立护航体系,成立了6个护航队,包括12艘驱逐舰,12艘武装拖船。

下午蓝色曲线代表盟军商船损失,可以看到,1942年开始,斜率陡增,到了1943年初,达到了80万吨月击沉吨位的顶峰。

说这么多,还是想说明,电影将时间设定在1942年初,非常不合理,先不说“弗莱彻”级那时候还没服役(要到42年6月4号才服役,虽然我怀疑电影里更合理的应该是“本森”级),那时候,美军连护航体系都没建立起来,连护卫舰都需要英军支援,哪来的余力帮着英国佬横跨大西洋护航呢?而且人家U艇3个月一艘都没损失,你这一次护航干掉4艘,的确有点太过了。。。。

再来聊一聊电影中的反潜“利器”-深水炸弹。

美国二战初期用的深水炸弹是MK6型,是衍生于一战的老型号,说白了就是一个大桶,里面有压力感测装置,重338公斤,装药272公斤TNT,每秒潜速2.4米,后期才改进到3.7米。电影中“灰猎犬”大概率用的就是这货。看出来这个东西的问题了么?潜速太慢。这还是在静水中,遇到洋流情况更慢,很多情况下根本追不上U艇(人家边下潜边前进,等MK6达到指定深度,U艇已经开到前面几百米远了)。更要命的是,42年初,这货的极限爆炸深度只有91米,在这个VIIB型U艇肆虐的年代,人家随便就可以下潜到150米以下,你怎么炸?后期好歹增加到了183米,但是遇到不要命下潜到250米深度的艇长,依然没招。

后来美军实在是忍不了了,才出现了改进型MK9。下面这个设计加了尾翼,保证入水后,弹头朝下,水流顺着弹体表面叠合尾翼的矫正,可以以4.4-6.9米的潜速下潜,装药也减少到91公斤,为的是多带弹药。

为什么要多带弹药,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问题,之前差的资料,“弗莱彻”早期型只能装备28枚深弹,枚看到型号,我猜大概率是MK6型,毕竟300多公斤的大家伙,20多枚也就7吨多了,要知道驱逐舰本身重量和体积都有限,装不下啊。后来反潜型提升到56枚,我估计不是地方大了,很可能是改装MK9了,重量缩水了一半,携带量提升了一倍。

大家会问,装弹多不好么?杀伤范围大啊。这里就需要涉及到一个反潜概率的问题。你一个装药270公斤的深弹下去,有效杀伤范围撑死也就50米,要能彻底震破艇壳,30米以内才是最好的。所以投弹的时候,一般都会多点同时投弹,

下图我做了个示意图,灵魂画手,大家将就,红色代表U艇,左边代表MK6,蓝圈比较大,代表大装药,因为体重大,装不了太多,所以一般美军驱逐舰也就是2导轨2抛机的配置,这样一次可以投4枚深弹。但是别忘了,深弹攻击是个概率活,二战深弹综合命中率也才3%,所以你就算是这样照住了U艇,也很难保证最终杀伤,并且因为投弹数目少,潜艇逃脱概率很大。右侧代表MK9,因为重量轻,所以投弹装置可以多装(我这里简化了一下,实际上是6抛机),这样一次投弹6枚-8枚,罩的面积更大。同时因为重量轻,投射速度更快。后期英国人为了加大效率,一轮投弹后,后面继续再罩一轮,这样一次攻击下去,就是12枚-16枚深弹,形成上下两个网,而且因为驱逐舰有速度,这个网还是上下错开的,才进一步提升了攻击效率。

但是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能看到有超过20艘U艇汇报自己在经受了200枚以上深弹攻击后,依然幸存的报告。

真正提升反潜效率的,是43年英国佬发明的“刺猬弹”,它是一种超口径弹药,放在一个金属插杆之上,发射管的外壳套在插杆外面,起到与炮管相似的作用;弹体由电路控制发射,每次发射2枚弹,间隔0.1 秒, 一次齐射时,24发刺猬弹以很短的间隔逐个发射出,可以在舰艇前部200多米远的地方形成一个半径大约130英尺的椭圆形弹幕。 引信为触发式, 需要碰上潜艇才能爆炸,而一发爆炸造成的震动,又引起其余23发爆炸,把潜艇围在火网之中(说白了,还是我们之前讲的套圈,只不过刺猬弹一次攻击,套圈的范围更大,而且刺猬弹潜速更快)。这样到了二战后期,反潜效率才逐步提升到了10%。(所以才有了1944年“英格兰”号护卫舰,15天击沉6艘日本潜艇的壮举,没刺猬弹,你让她累死也打不成这个战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你告诉我说42年初,“灰猎犬”号一次猎杀,就用深弹就干掉2艘潜艇,逼出2艘用舰炮击沉,我是怎么都不信的,不是我埋汰美国佬,他们那时候反潜武器太差了。

对了,关于U艇黑入美国通讯系统挑衅的事,海外军迷还做了一番考证,对于盟军常用的护航舰队通讯频道(BAMS),德国人也许有机会偷听到,但是从未发现任何U艇有主动挑衅的行为。让下面某些评论的人扎心了,对不起哈。

最后,有没有片中近距离交火的情况,有,美国人也做了回答,43年11月份的U-405就是这么被击沉的,我要说的是,还真不只这一艘,但是别当真,100场战斗中还能遇到1次就算不错了,“灰猎犬”号运气很好,老是遇到稀罕事。

先写这么多吧,没想到“美粉”们态度这么激烈,我就摆事实讲道理给你们看,说我是伪军迷的,拿出反驳的史料来,大家继续交流,骂人的人嘛,就由他们去吧,反正嘴炮谁不会呢。

----------------------------------------------------------------------------------------------------------------------------------------

再编辑下,我写这个影评,其实不是为了喷而喷,没有意义,咱是混知乎的人,不靠在豆瓣上赚这人气。就事论事,其实你越是把敌人拍的傻,越是无法凸显你实际的英勇,就跟我们的抗日神剧一样,鬼子都可以手撕,抗战还能打八年么?

我能理解这部电影,好莱坞想在1个半小时里塞进去日常2-3个小时的内容,同时,反潜其实是个很枯燥的工作,“犁海”3个小时起绝对是那时候的日常工作,一遍遍用主动声呐去ping,然后降速用被动声呐去听,但是这样呈现出来,观众肯定要骂娘。就好比“从海底出击”,这么写实,但是其实国内影圈看得人还是相对不多(鄙人已经啃了不下十遍,隔三差五还要拿出来复习)。

说这么多,其实就想指出好莱坞电影的一些通病,美国人似乎越来越难以接受把敌人描绘的高超了。早年《拯救大兵瑞恩》到《兄弟连》,你还能看到对手战术的闪光点,到了《太平洋战争》,大段就只剩下对手的“猪突”了(当然,这也不能不说是事实),再到后面的《狂怒》,总有人说虎式单挑干掉3个值了,但是怎么偏偏把人家原地转向的功能给省了呢?车长傻X的和谢尔曼对冲,你说这样的敌人能算合格么?这次《灰猎犬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下面有人说“大灰狼”U艇想要挑拨护航舰离开岗位,给队友创造机会,你可以拍的更委婉点啊,直接黑进人家频道挑衅,这个多无厘头啊。

而且三英战吕布,迎头射鱼雷,咱不说玩《猎杀潜航》没有发言权了,鄙人也算看过些战史的了,你见过那个艇长敢这么“扛”?你一发失的,对手从你头上开过去,你都来不及深潜,深弹骑脸,直接就GG了。所以,现实中,U艇能不接敌就不接敌,接敌了也不能头对头或者头对尾,没有射角,逃也逃不掉,这些都是潜艇战常识问题。

最后,我觉得这是部好电影,因为结构工整,气氛紧张,完全能调动观众情绪。但是也是部抗德“神剧”,狼群被组织的一塌糊涂,没有第二天的追击,你说这是44年我信,哪怕43年我也信,但是这是42年2月,再过几个月,被称为“快乐狩猎”的北美大狩猎就要开始了,你会发现,届时被派到北美的几乎每艘U艇都会战果累累而归,美国人根本没有做好准备,更别说反潜了,所以这个节骨眼,德军一口气在一个菜鸟驱逐舰面前损失4艘U艇,你觉得可能么?

事实就是事实,电影则是电影,看电影鼓掌,看完,还是要想想背后的故事,不是么?(笔者不是杠精,别再说我为了喷而喷了,各位:))

--------------------------------------------------------------------------------------------------------------------------------------

总的来说,一部中规中矩的海战电影,但是,作为资深军迷,必须要开始吐槽了:

首先,“弗莱彻”级驱逐舰的反潜武器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位于舰尾的两具Mk3型深弹投放导轨,二是位于舰体后部两侧的6具Mk6型抛射机(又称K炮)。全舰共搭载56发深水炸弹,包括Mk6型和Mk9型二种。这种赞载弹量在单次巡航中如果不是遇到大群敌人,基本够用。但是,偏偏“灰猎犬号”在片子一半时深弹就不够用了,为什么?我看了一下片中用到深弹的地方,第一次白天攻击,投弹4枚,干净利落干掉敌人。

第二次,第一天夜里,对付插入船队中央的U艇,“灰猎犬号”进行了两次攻击,数了下,大概耗费了十二枚左右的深弹,然后U艇发射了诱饵弹,美军中计,没有任何斩获。

然后第二天一汇报,结果投了32枚。你告诉我就两轮就干掉了32枚,没有刺猬弹,没有所谓的环射,就是两个导轨加上左右各3个抛射器哦,你这不是干了两轮啊,你这是4轮弹药量啊。然后还剩6枚,请问这么个打法,什么弹药储备够你用的?

而且32+6+4=42,标准载弹56枚,剩下的弹药去哪了?好吧,我承认有点认死理,但是看看人家德国人的“从海底归来”,鱼雷得算着打,不是么?

好了,下一个吐槽点:Pillenwerfer 是怎么出现在1942年年初的,而且美国佬连名字都知道了?!这玩意大规模应用要到42年6月份以后了,看片子里的意思,“灰猎犬号”不是第一个遇到的。。。

这哥们的好基友41年就遇到了,德国佬:“我那时候还特么没发明出来这玩意呢,你是怎么遇到的?”

就是这么个东西,翻译过来叫“诱饵弹发射装置”,发射的东西在片中是这样的,它大概15厘米直径,装不到500克氢化锂,像一个巨大的药丸,氢化锂混合海水后,可以产生大量的气泡,阻挡潜艇的回声,可持续25分钟,严重干扰ASDIC的效用。这玩意要是早半年出现,U艇们的战果可能要比历史上更恐怖。

第三点:42年初的德国人是从哪找了这么一个二杆子做狼群领队的?先不说黑进美军公共频道发战书,你这言语间,是动作片看多了么?

而且,纵观U艇部队6年战斗历程,从来未见过任何一个艇长敢用无线电对近在咫尺的美军如此挑衅,还带着一口咖喱味的英语(没钱找德国人,找的阿三客串的么?)。而且最不能忍的是最后一天白天时,这哥们竟然在潜浮状态继续挑衅美国人(注意指挥塔上的大灰狼艇徽,这哥们绿野仙踪看多了)。请问你是已经攻克长波通讯秘籍了么?请问你是把无线电绑在了潜望镜上了么?那么为啥你们U艇直到43年开始用通气管之前,每次收发报还得浮出水面呢?这特么才41年啊,大哥!!

好了,吐槽完这个头狼的二货行为,才再来看看他们的战术,我觉得任何一个玩过历代“猎杀潜航”的玩家都能冲这个哥们说俩字:“菜鸟!”一般而言,Kreigsmarine在每次猎杀中,都会对预定航线上布置一定数量的狼群,注意,是不同的狼群,为的是锲而不舍的猎杀,而最好的机会就是在晚上。这也是为什么第一个夜晚,当U艇干掉6艘商船时,我一度认为这种正常的发挥(42年上半年)应该能保证这部片子最少带走12艘商船。结果。。。。。。第二个夜晚狼群没了?!你要知道,北大西洋,双方对于空掩区域的空白低端都一清二楚,德国更是铭记在心,因为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你不在空掩空白区干掉更多商船,进了苏格兰北部的空掩区,根本没机会进行大猎杀。这也是为什么Kreigsmarine会在截击路线上布置多个狼群的原因,当然,类似电影中这种6-7艘的大狼群,如果机会合适,可以进行二次猎杀,问题是,德国人人呢?让下图二位在夜间轻松的拟定策略,简直是U艇部队的耻辱!

好了,第四点,U艇接敌的策略。玩过“猎杀潜航”系列的各位都应该明白,潜艇单挑驱逐舰到底是多自虐,不到万不得已,U艇绝对不会这么做。不仅极少会出现下图这样100米近距离刺刀的情况,

也极少会出现下图三英战吕布这种盛况,注意下图两条鱼雷尾迹,感情你们这是组团猎杀驱逐舰啊,作为一个初次执行任务的驱逐舰,又是炮战,又是各种躲鱼雷,“灰猎犬号”表示我真是日了。。。

最终,“大灰狼”高扬着潜望镜冲向“灰猎犬号”的场景,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位艇长可能是重度偏执狂+暴露狂,他一定以为自己是“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可以将对方的船底割烂。

比如说这种?!

精神正常点的艇长一般有多远就会躲多远,等到夜色再临伺机而动。最终“大灰狼”可耻的在潜浮的状态下被一炮“中出”,然后被迫上浮,被“灰猎犬号”乱棍打死- -!德语怎么形容这种哥们来着?“Arschloch!”

记住,各位观友,这是42年初,北美狩猎的美好光景就在前方,这不是44年,这是克雷齐默尔,卢斯等大牛还在的时代,是一个盟军海员听到U艇名字就颤抖的年代,当年要是都这么玩,估计邓尼茨不用到45年,可能42年底就被元首枪毙了。

所以粗略看了下,整个电影结构工整,好莱坞标准水平,但是要是考究嘛,德国人可能又要骂娘了,毕竟咱们有抗日神剧,美国有抗德神剧,既然可以在“狂怒”里被屠,“灰猎犬”里为啥不能再屠一遍呢?所谓成王败寇,好莱坞就是这么占领意识阵地的,不给五寸炮们一点机会,怎么能显示我美帝水手们的应用呢?最后再吐槽一点,美国127炮的炮手们水平是真的烂,前后大概打了上百炮,命中2炮,看看人家U艇,88炮发射1发,命中1发,欧耶!

短评

很难得,几乎把所有篇幅都集中在海战的呈现上,导演宏观能力很强,把这么单薄的驱逐舰与潜艇的大战,拍出来了牧羊犬抵抗群狼的效果。细节方面干货满满,从雷达声呐到地图定位、躲避鱼雷、深水炸弹,最后军舰潜艇对轰+反潜机联合作战,一套操作配合北大西洋的狂风怪浪和汉克斯的表演,达成技术流+气氛渲染+情绪调动三者合一,观感很棒。可惜不是电影院,巨幕效果八成会晕船

8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说明什么?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汉克斯电影主流之中夹藏暗刃: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9483739

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14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可以,主旋律电影是这么拍的,少一些国家角度立场,多一些人情冷暖关怀,导演和汤姆·汉克斯也很懂得制造泪点,只要把镜头多对准那些舰艇士兵们的脸,他们看向舰长时那慌张的、祈求希望的神情,就能让很多人产生同理之心。

19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推荐

7分。作为战争大片,这个片长还挺少见的。不过,放在网络上放倒是正好。基本全是干货,从头打到尾,期间几场对战戏拍得还是非常紧张刺激的。或者,也是片长限制,整部片子有点太顺了,基本就是一路下来的。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汤姆·汉克斯把士兵、上尉、列车长、船长、舰长、机长、宇航员、狱警、FBI、工程师、符号专家、报社编辑、律师、制片人、玩具、汽车……全都演了个遍,人生圆满了。

2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28分钟前
  • 100kg的娇躯
  • 还行

五寸砲和四釐米砲擊中潛艇都屬於小概率事件,深水炸彈儲備告罄後標準應對程序就是呼叫駐紮格林蘭的驅逐艦隊來接班而不是讓油料都不足的驅逐艦和驅淺快艇唱空城計。最後,你讓德國潛艇依次浮出水面展示艇徽算什麼意思,這是披二戰皮的超級英雄片麽?

3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剪辑、音响都很棒,加之老戏骨压轴,所以紧张氛围营造得很好。虽然故事有些简单,视点略显单一,这个成本下能拍成这样算不错了。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用悬疑片的方式来呈现一出舰与潜艇的海战。3.5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菲利普船长》后汉克斯再“出海”,依旧稳得不像话,他大概是唯一适合演遍所有Captain角色的演员。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五千万成本,很可能是2020年最后的院线“大片”,知足吧兄弟们,顶我上去的都是在这最艰难的疫情期间和电影患难与共的战友与兄弟!

45分钟前
  • 凯奇
  • 力荐

apple tv自带中文字幕,为啥还要边看边翻?官翻不香么?一群人天天喊着支持正版,这时候又开始盗版资源走一波了?

50分钟前
  • 风雨无惧的逗比
  • 推荐

故事情节未免太紧凑了一点,关注点全集中在,饭吃上了吗?

54分钟前
  • 曾良君
  • 还行

还好只有90分钟。

58分钟前
  • 还行

不愧是非专业人员写的剧本,剧情极其平淡……

59分钟前
  • 亿万露电
  • 还行

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压迫感,尤其是水手们一遍遍的复述命令,但是真的很干,没有一丝一毫的人物刻画,就算是舰长也非常单薄,而最重的性格展开却放在圣经和祈祷上,感觉像传教片。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掉德军n艘潜艇,真实的海战应该不是这么打的吧?剧本原来是Tom Hanks自己写的!一群小兵中发现好几个熟脸,Lee Norris出现好几次,Devin Druid露脸两秒钟,Will Pullen也串了一个角色!

1小时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紧张刺激,一气呵成,虽然依旧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电影,但在这场壮烈的争斗中,又能瞥见一个舰长的智慧、责任、荣耀和信仰。只是可惜,为影院而生的片子,只能在电脑上和观众见面。

1小时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我仍是怀念20年前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面对虎式坦克单枪对抗的片段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要是《从海底出击》10分,这幼稚的烂美国片最多4分。打仗就好好打仗,又是圣经,又是犹豫,又要在世界的拐角遇到相好的。。。。

1小时前
  • 魏晓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