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14最佳喜剧电影--写在查理周刊事件后
我对不同宗教信仰一直是持相互尊重的原则,玩笑可以开,但不要讽刺,可以私下说,但不要摆出来。即使像我这样的普通民众,听到对他人宗教的嘲讽都不舒服,何况那些人。
没有尊重谈何民主,没有尊重谈何自由。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帜去攻击讽刺不同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信仰,反过来受到别人的报复又扯出打击恐怖主义的言论。
法兰西宣扬的民主就是攻击其他信仰吗?自由就要亵渎别人文化吗?
----法国杂志社恐怖袭击事件结束10日后有感
今天世界上很多地方爆发了反法游行,前几日欧洲多位国家高层领导人进行反恐游行,再前几日查理周刊发生恐怖袭击,再往前是查理周刊连续用漫画嘲讽穆斯林的先知。
这部电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看完的,
下面说正题吧
剧中各种梗都很容易get到,全程笑的快岔气了,不会想快进,还总是想回去再看一次,每个人的人物塑造富有生气,不僵硬,简单的一个眼神,两句台词,就能把一个角色演活,无论是这两对父母,还是四个女婿,无论是神父,还是那个心理医生。四个女儿里,只有二女儿感觉不是特别鲜活,有种容易被遗忘的感觉,大女儿漂亮,三女儿感性,四女儿年轻。大女婿是律师,二女婿傻傻的,有点呆,三女婿会做饭,会功夫,有商业头脑,有钱,对老婆孩子好,妈蛋的,简直完美。三个人从互相看不顺眼到一起玩,总会让人觉得很有趣。
我们觉得好看的原因是涉及到的梗容易理解,紧扣时代:比如现在中国商人到处收购,中国足球稀烂等等(我觉得这一点是让很多当时名声大噪的喜剧在十几几十年后看起来并不是很好笑的原因,过了那个时代,很多梗我们已经get不到了),宗教上虽然互相嘲弄,却又给足面子,留有余地,让人觉得不是无脑黑,不伤大雅才会产生喜剧效果。
正是2014最佳喜剧电影,希望2015有同样优秀的佳作。
2 ) 只是个人感情
作家亦舒移居加拿大之后写了不少有关移民的短篇小说,其中有一段我印象很深,在异国感到各种不适的女主角,却发现自己的孩子生活从容。
“最要紧的是,即使有什么不愉快,她也不懂得把事件扯到国家民族上去,顶多是爱玛·汤默生看不起茱莉亚·林,私人的恩怨,私底下解决。
没有包袱。”
开年看的第一部好笑的电影,法国喜剧《Qu'est-ce qu'on a fait au Bon Dieu?》,原文是一句向天主的祈祷词,影片中的法国天主教中产父母多次惊呼这句话,因为他们的女儿,总是选择他们意料之外的婚姻。因此本片中文译名《岳父岳母真难当》。
伊萨贝尔·苏珊娜·玛丽·韦纳伊小姐,你愿意嫁给身边这位拉希德·阿卜杜·穆罕默德·贝纳萨先生吗?——就这样,大女儿嫁给了阿拉伯人。
奥迪勒·雨果特·玛丽·韦纳伊小姐,你愿意嫁给身边这位大卫·莫里斯·依沙克·贝尼舒先生吗?——就这样,二女儿嫁给了犹太人。
塞戈莱娜·香达尔·玛丽·韦纳伊小姐,你愿意嫁给身边这位超·皮埃尔·保罗·凌先生吗?——就这样,三女儿嫁给了华人。
三次在市政厅举行的婚礼让父母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女儿洛尔身上,他们热切希望能够有一场由神父主持的在教堂举行的婚礼。
看图,你能从片头找到多少种文化元素?
所以全片的笑点核心,就是不断颠覆人们的刻板印象,以家庭内部的形式进行有关民族政治宗教的调侃,不过,基本上还是挺友善的。
譬如说,父母打电话邀请女儿们参加圣诞聚会,二女婿问妻子:成龙和阿拉法特也要去吗?
圣诞节,外祖母向两个学龄前的外孙介绍家中的饰品,这个是驴,这个是牛,而这个是小耶稣,上帝之子。抱着孩子的大女婿二女婿对视一眼,在岳母离开后开口:
——你外婆说的有点夸张了,他只是个先知。
——对,你大卫姨父说得对。
圣诞夜,两个异教徒女婿和一个无宗教信仰的女婿跟着各自的妻子以及岳父母一起去教堂做弥撒。大女婿讨好岳母说:我们的宗教还是表亲。我当即震惊于这个亲戚也真敢攀啊!
当然,挖苦华人的段子在片中也不少,不过我国观众不必太玻璃心,这片子连自己的祖国法兰西都没有放过。
最后片中的父母如愿以偿,韦纳伊家的小女儿在教堂举行了婚礼。尽管,这仍旧不是他们最初的设想。
因为和他们同样信仰天主教的四女婿,是个摩洛哥黑人。
不过要知道,起初难以接受这一点的并不只有白人爸爸。片中那位黑人爸爸,也就是平时习惯穿西装的准公公,抵达法国的时候还特意穿上了非洲长袍……
更多的笑点就不剧透了。
总的来说,是一部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温情喜剧。不过撇开种种显而易见的全球化主题,我更愿意认为,本片真正阐释的,是一种从几个人到六十亿都适用的“个人感情”。
个人感情,如字面意义所言需要确信这是针对“个人”的感情。因此,我相信理想的个人感情能够让我们剥掉种种遮蔽看到本质所在,从而公正地衡量人与事物,并且更坦然地发现自己的爱憎——为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鼓掌,无关他或她的年龄、职业和收入;为每一个灾难中的亡者祷告,无关他或她的信仰、籍贯和社会地位。不要因为某个人和自己不同肤色就担心非我族类,也不要因为某个人和自己相同国籍就抱团不问是非。毕竟,其实在我们内心深处都明白,站队是一件那么容易却又那么愚蠢的事情。
抛开偏见去彼此接纳包容,终将使我们获得并肩前行的力量,正如本片那个温馨欢快的结局。
3 ) 有关文化差异的喜剧
一部轻松愉快的有关文化差异的电影。全片同一种喜剧的带有吐槽的方式来表达对文化差异的态度。
极其戏剧化的夸张设定,女儿嫁了穆阿拉伯人,嫁了犹太人,嫁了中国人,嫁了黑人…各种文化差异闹出来的笑话让人捧腹大笑。
不过这个片子也看出来法国人对一些人群还说存着一些刻板印象,不过就这部片子来讲,这些刻板印象都还算是中性的,没有到负面,虽然不明白现实里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就这部片子来讲还算政治正确。
也许在外国人眼里中国人真是头脑聪明个个会功夫吧,不过这种印象真的有很酷就是了2333噢,虽然演中国人的那个人实际上是越南人2333
合家观看的家庭喜剧,融入文化差异元素,新鲜特别。
4 ) 种族歧视真难消
挺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法语感觉挺好玩。在岳父岳母那么信奉天主教的家庭里,女儿们嫁给了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黑人也真是够让老两口崩溃的。老头儿砍了一棵又一棵树,老妈差点抑郁,但是女儿们还是勇敢爱。岳父是矛盾的,他有特别严重的种族歧视却又不想承认,也许电影有夸张的成分,不过也能看出来在海外的游子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最后一家人一起跳起了非洲舞,但我觉得种族歧视并没有根除,这是个太难的过程,也许需要很长很长时间吧。
5 ) 保守主义右翼想象中的和解
促成岳父最终接受了黑人女婿家庭的,和促成公公接受白人儿媳家庭的,到底是什么?是文化多元主义的共融?核心家庭亲情叙事的“包容与爱”?都不是,是两人发现各自类似的保守主义政治立场后形成的“神圣同盟”,是保守主义国际团结。
黑人爸爸来自科特迪瓦,法国所有前殖民地中唯一一个从未被任何“左翼”政治文化符号“扰乱”过主流政治秩序的国度,一个亲西方的第三世界新自由主义实验区。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的一位军人出身的保守立场的上层人物。在听儿子讲述妻子的三个姐姐分别嫁给了三个不同国家的丈夫后,他惊讶地认定,儿子要娶的是一位“共产党人家庭”的女儿。
而当他问起亲家的政治立场(“你们家不是共产主义者吗”)时,得到的回答是“不,我们是戴高乐主义者”。于是,和解发生了!尽管这位来自黑非洲的父权制家长也会对殖民主义做一些撒娇式的控诉,也会抱怨自己在服役时被白人军官歧视,但他依然绝对尊敬”戴高乐主义“——共和主义、秩序、荣誉,以及其他一些听起来体面而尊严的东西。他所依赖的恰恰是一个没有法国总督的新殖民主义体制。
而白人爸爸,从他的家庭条件和出身,对天主教的虔诚,在乡村社会的地位,都能看出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和黑人爸爸的区别是,他的保守主义必须更少威权色彩,对于”文化多元主义‘应该做出更多虚伪的让步:毕竟只要他们愿意做“法国人”,来自哪里都可以本来就是法兰西共和主义的传统。但本质上,让他亲近的却正是黑人爸爸这样的人;他们是自己来自第三世界的镜像。
6 ) 向左走 向右走
巴黎恐怖事件发生之后,再来回想这部电影,觉得它以调侃的语气道出民族问题,比许多人包括导演自己所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正统天主教的法国中产爸爸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穆斯林,以色列和中国人,原本指望最小的的女儿能够找个正统法国白人,条件差点无所谓恨不得是个男人就行,结果老四却偏偏找了个非裔黑人,黑人他爹还是个根深蒂固反殖民主义的强硬派,于是各种种族梗简直不能更欢乐。
男主法国中产老爹算是法国白人的代表,最尴尬的地方在于在非法裔的女婿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压力面前,不得不压抑自己想法和不满,并且极力表现出台面上的政治正确。
这其实也是欧洲白人在越来越深化的民族融合面前所面临的困难。政治正确并没有问题,相反它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女儿是自己的,法兰西兼容并蓄的传统也是自己的,自然不是想不管就不管的。既然要接触,用政治正确来压抑本能的愤怒,并且维持表面上的平和也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手段。所以政治正确不仅是一种形而上的道德准则,也是西方社会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稳定的手段,毕竟已经发展到这一步,逆民族融合是不可能的。
但是政治正确也是不够的,昨天的巴黎的恐怖屠杀虽然更多是法国外政的结果,但其后续的效应必然会影响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民族政策。
法国何去何从,欧洲何去何从,现代文明又如何应对IS这样反文明的极端保守主义,确实都是无法预计的问题,但未来的迷人之处也恰恰在于不可预知性。
7 ) 详细剧情介绍--给自己记录
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旧式传统资产阶级家庭中有四个女儿。一年,一年,又一年,三个女儿嫁给了阿拉伯、犹太、中国丈夫。岳父岳母大人在婚礼上几乎笑不出来。
十八个月后,她们去参加外孙的割礼,割礼结束后的,几家人在中国女婿家聚餐。席间,由于讨论割礼是否是野蛮的,阿拉伯女婿和犹太女婿 首先爆发冲突,紧着几家人都卷入冲突,最终以中国女婿对犹太女婿的一记掌劈咽喉告终,不欢而散。
之后岳母几乎患上了抑郁症,她经常去神父那里倾诉,神父貌似也并不敬业,一边听一边在那里刷淘宝,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牧师袍。
岳母决定采取行动以缓解这种局面,她邀请三个家庭来家中聚会。他们用心的布置,搬出三女儿的怪异画作摆在客厅,买了三只火鸡,分别用犹太方式,穆斯林方式,和中国方式进行烹制,席间,虽小有冲突,但大家慢慢的开始包容理解他人。
之后三个女儿的家庭也开始来往,相处融洽,设置合作生意。即便如此,岳父岳母终究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女儿可以和一个正常的法国天主教徒组成家庭,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小女儿身上了。
小女儿的男友终于亮相,是一个黑人喜剧演员,小女儿也因为几个姐姐的婚姻对父母的打击,迟迟不敢将真相告诉父母。假期间,小女儿在机场送非洲男友回家,男友求婚,并说他们的家庭是绝对开明的,也让小女儿必须向父母公布恋情。
回家后的小女儿,经历了一场父母安排的相亲,一个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人,但话不投机。小女儿终于向父母坦白了自己已有男友,即将结婚,只是在最后时刻任然隐瞒了男友的黑人身份。
回到家后的非洲男友同样面临问题,对于他与法国人的婚姻,他的父亲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开明。
准非洲女婿终于到了面见未来岳父岳母的时刻,开心的岳父岳母大人又一次遭受打击。
三个姐姐姐夫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们也希望四妹妹可以有一个符合父母医院的婚姻,他们跟踪非洲男友,拍到他与一个女子进入酒店的照片。以为胜券在握的他们将照片拿给四妹妹时,却被斥责无聊,女子本是自己男友的妹妹。
婚礼终是要举办的,两位母亲也渐渐认可对方,但双方家长通过视频商谈婚礼事宜时,两位父亲间仍然是浓浓的火药味火药味。
婚礼前几天,非洲亲家来到法国,非洲父亲对这个多民族融合家庭的完全无法接受,两位母亲却在商谈具体的婚礼事宜时渐渐产生了友谊。随着婚礼的临近,岳父大人的情绪几近崩溃,他决定卖掉房子,甚至说出可能要和妻子离婚。
几个女儿知道父母间的冲突,小女儿也纠结于自己的婚姻的将造成父母的离婚。
婚礼前一天,两位父亲去钓鱼,并进行最后的谈判,他们说出自己都不支持这段婚姻,也与对方发生了争执。在共同钓上一条大鱼后,他们决定去找个酒馆,讨论如何这场婚礼,谁知在之后的交谈中两人越谈越投机,一同去购买甜点时被店家认为是来砸场子的,报警将二人带走。
这时两位父亲完全与家人失联,焦急等待的小女儿去河边寻找父亲时,发现带血的手帕,他们认为两人一定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小女儿再也无法面对这样的情形,她决定放弃婚礼,离开小镇,回到巴黎。
第二天,从警察局回来的两个亲家开心的告诉大家他们很支持这个婚礼,但这时被告知小女儿已乘上开往巴黎的巴士,无法参加婚礼,两位亲家追上巴士,做了最后的弥补。
婚礼如期举行,漂亮的新人接受着大家的祝福,岳父大人也决定邀请自己的妻子开始一次环球旅行,去每个女婿的家乡看看。
法式幽默,对不同种族包括对法国人自己的讽刺,吐槽。
但这种幽默的度却也很难把握,也不一定能被所有人接受,看这部片子前刚刚发生了巴黎一家漫画杂志被残忍屠杀的事件。
笑点太低以至于在影院里笑到失态,都快下映了才跑去看,只能get到百分之80的笑点却都笑到不行,犹太佬是个吃货!中国小哥其实还蛮帅!非常法国,虽然移民问题深重歧视也很多,但起码电影里还是大团圆了,不得不佩服法国电影!年度十佳候选。
让人笑掉大牙的法国喜剧,移民、种族、宗教笑料真心赞(不过首先要知道这部分知识,否则台词中很多G点get不到,觉得不好看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每个角色都生动有趣,典型“瞧这一家子”式欢乐逗比秀,剧情俗套但笑出眼泪,这样的片子适合推荐给小伙伴
微博上看到推荐的,很温馨的一部电影吧,可是不搞笑啊,大家的笑点在哪里?
哈哈,奇葩的标签:我最喜欢charle的爸爸,简直太逗比了!—— 影片超乎我预期的好笑,角色搭配和塑造挺成功,三女儿的“抑郁画作”放在片子引发的笑梗把我逗到不行,非裔黑人的出现也是喜感十足,……,不过感觉后半程的人物众多,叙事稍微有些混乱,最后的高潮也没撑起来,……,总体感觉挺不错的。
哈哈哈新年第一片,很「法国」,拿种族主义做电影也算是高精度的外科手术了吧,据说是2014年法国最卖座电影,所以差不多是法国人的泰囧吧……
静下心看,绝对是一部出彩的法国独有的生活浪漫喜剧。民族,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中的差异和冲突,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和戏剧化的表达最后得以完美溶解,理解万岁。虽然夸张,但却值得玩味,世界早成了地球村,误会会慢慢消失。法国独有的浪漫幽默其实何尝不代表了一种文化自信。
目测大概是今年法国年度票房冠军了。。影院从头笑到尾,旁边一大妈都背过气去了。。。堂而皇之的把种族歧视的梗放上大屏幕:中国人从不迟到,爱花钱爱购物,功夫达人,中餐馆卫生状况差,怕得罪人总是道歉,甜品永远是糖水荔枝,从不微笑不知道在想什么。。。最后大团圆的结局大概也只有电影里才会有。
这部真是照着文化研究指南拍得不是么……除了嘲笑种族(之间互相的)偏见和(中产阶级的)政治正确(四套层笑话写得真棒),最好的一点当然是后殖民逻辑:殖民地国家内化了宗主国的逻辑(两位父亲的交锋)。最后普世主义的家庭和解根本不意外。不过,放在查理周刊这个背景下看别有一番风味。
一对外省天主教徒老夫妇有四个女儿,分别嫁给犹太人、阿拉伯人、中国人和黑人~老夫妇视角出发,超好笑。法国人把种族主义掰开揉碎了当笑料,这点很厉害。
看前半部以为是法式话唠喜剧,不停的叨逼叨,看的好困,最后半小时从父亲们出去钓鱼开始有了喜剧情节,一切就变得好玩有爱起来了。“玛丽,你愿意和我一起再去蜜月旅行吗?我们要去周游世界,去超的家乡北京,拉希德的家乡阿尔及尔,大卫的家乡特拉维夫,最后去夏尔的家乡阿比让…新人万岁!”
中文片名可以改成:瞧这一家子
周围的法国人笑得简直停不下来,可我觉得我还是有几处哏没有GET到。而且开头拿中国人说事简直烦死,基本可以代表大部分法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大团圆结局也只能存在电影里了,现实中的法国人种族歧视简直根深蒂固,认识再多优秀的中国人也不会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最后吐槽一下为什么中文片名译得这么囧
要有老五嫁印度人就更好笑了,时不时穿插全家跳起了印度舞(非洲女婿说老五嫁罗姆人,蛇精病脑洞略同啊)…犹太女婿会krav maga竟打不过中国女婿(法国片总找越南人演中国人);一起唱马赛曲(阿拉伯女婿领唱是因为齐达内嘛);Coupé-Décalé真是好梗;神父太基;法国有六十万犹太人&五百万阿人
最喜欢这种合家欢的喜剧啊!里面的中国人长得其时更像韩国人,但是很酷,有钱又会功夫,不知道为啥照顾长辈和准时这种美德总被嘲讽...
哈哈哈超搞笑,即使笑点没全部get到已经很搞笑了。
14年票房冠军,还是挺乐的。查理周刊事件之后看起来别有意味,移民问题和相互沟通如果真的像电影里那么可以轻松大团圆的话,那就天下太平了。其实片子还是把矛盾重点放在了相对不那么敏感的黑人问题上,多少还是为了减小点风险吧。三星半。
看了好几遍这部剧。对于法剧如果不是因为学习法语我根本不会去看。这部剧感触还是很深的。这是一个世界融合的必然趋势。其实我希望消除种族歧视。尽管我知道这条路慢且长。
C,同样是最主流商业片,法国人开玩笑尺度不仅政治不正确,甚至刻薄一针见血。
自由平等博爱,法国人提出这样的普世价值,几百年引领人类文明。里面很多的桥段虽然是喜剧,其实大约可以看到法国人骨子里大概还是有些排斥的(种族或许不会,但是宗教和信仰绝对很排斥)。结合上礼拜的法国查理周刊枪击事件,其实本片现在看来令人深省。7.7
种族,宗教,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笑料都聚齐了,,哪有不好笑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