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具象→故事性(魔法米奇)→纪录性(宏大故事,演变)→科技(声带)→快乐幸福(独角兽)→舞蹈(芭蕾)→恐怖(恶魔)
1.音乐感受本身是抽象的,赋予充分的想象力后能够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形成画面。
2.在画面的基础上,融入情节,这就是故事性(米奇的故事)。
3.多个故事连接起来,能够体现其记录性,即音乐可以展现物种起源、地球演变 。
4.音乐的表现同时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
5.在故事、技术的支撑之下,音乐离不开其本身的情感作用,可以表现如快乐幸福、恐慌、急促等多种情绪。
6.正是因为这些情绪的烘托,舞蹈需要与音乐相配合。
7.音乐还能够营造一种氛围,如恐怖。
“赋格曲”是脑内纯粹的感受力,“胡桃夹子”是四季轮回的仙法规律,“春之祭”是古老荒野中走来又死去的原始生命
虽然不是很喜欢用臆想中天神的生活替代“田园交响曲”中的乡村故事,但下等神的悲欢喜乐,和他们面对上等神随手偶得的惊天动地面前的无可奈何,也确实表现出了乡村生活中的时间、乐趣和自然体验
至于“时辰之舞”的四重奏和四组奇妙的舞蹈,我虽然不是很能欣赏得来,却能感受到一些象征式的表现力,但好似是现实的动画翻版
而“荒山之夜”和“圣母颂”,则是最出色的曲目,与其说是光明战胜黑暗,不如说是二者互相依存共同延续,最后富有诗意和寓言味道的结尾,是哲学化的成人式体验
至于“学徒”…有趣!
不懂音乐的我前5分钟真的是特别煎熬,什么也听不出来,听完心里还沉沉的,后面稍微好了一点点,但是依然给我一种压迫的感觉。直到第9分钟才出现彩色的画面,这片头太压抑了。第12分钟的那段音乐太熟悉了,经常可以听到,今儿算是领略出处的风采了,原来是小精灵出场的bgm。第20分钟、第23分钟的音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选段,配上画面还是非常美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动画电影,就是那种有故事剧情的那种动画电影,原来是我想多了。其实就是用动画的方式把音乐表达出来,也可以说是在音乐的烘托下画面更富有生命力。听到什么让你想到什么,它就是什么。坚持看了半个小时,我觉得差不多行了,我这个音乐痴就不为难自己了,喜欢西方管弦乐的朋友可以多看看,感受一下。
看到了39:10,如果将来有机会再接着看吧,今儿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在1940年,迪士尼即将迈入它黄金时期的前夕,这部古典乐与绘画与电影碰撞的片子似乎已经在预示着它即将来临的辉煌。这部电影中,特别是《托卡塔和D小调赋格曲》和5《中场休息》,我们能在里面板块颜色、线条板的碰撞扭曲融合闪现,在音乐的节奏下呈现细腻富有活力而神秘莫测,一种视觉的流动性油然而出,就像抽象派电影所探求的—“电影本身就是韵律”这个母题。呈现出一种梦境与幻觉。更有意思的是打破了人与动画的界限,从交响乐团到动画丝毫没有违和感,这就在于对板块光线的运用与光影所造成迷幻感。片子不仅回应了前面电影发展达达主义和抽象主义,它更是为后来电影的探索发展起了引领作用。它甚至有着某种寓言的味道。比如最后一首曲子是《荒山颂》与舒伯特的《圣母颂》的结合,是戏剧性与音乐性的融合,对于死亡和信仰的揭示。这种黑暗的风格已经突破了儿童动画而向成人动画的迈进。甚至能在里面看到《迷墙》的很多动画源头,魂魄、恶魔城堡和地狱的呈现都极其相似。其他片子里的趣味性和想象力也是令人惊叹的。集迪士尼在40年代的辉煌与一体,是一次伟大动画人的艺术交谈盛宴,对电影本体的讨论。像一群孩子一样坦诚活泼充满激情,又像智者一样深沉、睿智。其实看了这部片子我在想,动画或者说电影应该何去何从呢?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曾停下脚步,就像一个青年人一样不断在追逐着新技术。相对其他艺术而言,电影是后来者,电影离不开技术,历史中技术几乎一次次几乎摧毁了电影,又一次次拯救了电影,电影本身与技术就存在相当暧昧的关系。21世纪,当我们在思考如何面对技术时,再回头看这样一部二维的动画,它充满了动画线条和色彩本身的柔软灵活和生命力。其实就如绘画一样,印象主义的出现也是为了对抗现实主义的冲击,对抗比现实主义更现实的摄影术的冲击。就像印象派所认为的,如果我们去追求极致的真实,那为何不直接用摄影机。那在面对新技术,面对极力把电影的视觉真实放到极致的今天,面对大师们所说的“电影已死”的局面,我们回头看以往对于电影的探索就变得更具启示性,那电影是什么呢?
#One Animation per Day# Day 54
音乐+动画的集大成之作,在动画史上是一部浓墨重彩的传奇作品,不论是对迪士尼还是对好莱坞而言,这部作品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象,在动画学院里,这部作品一定是如同电影学院中《公民凯恩》一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截取一个片段进行深度地解读和学习。在上学的时候,最喜欢的是实验电影的课程,实验电影的老师Rob是一个永远充满创作精力的电影人(一年十部实验电影不在话下)。许多人不理解实验电影对于电影创作的意义何在,Rob说,许许多多的电影创作都会进入公式化,从而形成创作者的惰性,无意识地套用好莱坞叙事模式、运用已经泛滥的镜头语言,复制出神似且形似的作品;如果没有实验电影来打破这样的常规,恐怕电影只能越来越退步了。《幻想曲》也是如此,如果在1940年的迪士尼公司没有大胆使用音乐来表达,没有充分地发挥想象力,怎么会有这么经典的一部作品,以供后人欣赏和学习。再者,片中所有的音乐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巴赫的《D小调卡托与赋格》、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蓬基耶利《时间舞曲》、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和舒伯特的《万福玛利亚》(深深觉得这则故事中的经典一幕和《千与千寻》有相似之处),喜好古典音乐的朋友听OST都会得到深深的满足。
写满了前电脑时代的各种牛逼傲娇。最后一节Ave Maria里的那个长镜头,场景由六块玻璃组成,一帧帧拍要十几天,拍完才发现用错镜头只能重来。最后,特效摄影组在棚里连轴转拍了一个星期,才赶上首映。有个叫Schultheis的动画师记每天坚持记录,留下一本非常详实的笔记,现存迪斯尼博物馆,但愿能出版。
事实证明,电影一开始的确确实可以是门艺术,对音乐的阐释真的让我这个门外汉看的都很沉醉,话说80年前大浪淘沙剩下的是这个 再过八十年,现在淘沙剩下来还能有啥呢……说到底,我就算是拍一部冒犯所有人的电影,又如何呢?真就没有人去看吗?没把电影杀死的电视竟然死于观众们的所谓的用脚投票,也算是一种讽刺了吧,所以当年禁锢人们的那些思潮,在中世纪和封建王朝时期肆虐的毒瘤,是不是现在正在以新的方式苏醒呢?那关于LGBT,关于钕全主义,关于种族平等,关于资本,关于自由,关于意义,是不是重新为我们戴上了枷锁?这样的枷锁又与那些打着正义的名号的囚笼有什么区别呢?说来说去,谁又逃脱了最后的魔鬼的制裁……
pS:原声带那里真的是看呆我了……
彻底的音乐片
太经典啦!!!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结合!!!
迪士尼现在做不出这种东西了。更精细的毛发特效更惊人的奇观对动画本身有任何助益吗?没有,而且恰恰相反,是想象力缺失的体现
看完这个,还是觉得Bruno Bozzetto老爷爷更厉害,乐队、画师、指挥、经理、打杂妹全都有戏,多棒的设置!
超赞
好玩
动画和音乐的魅力
《幻想曲》早在1940年就告诉了我们动画电影通往经典的最核心的东西--想象力和爱,这部以视觉奇幻的方式将一场古典音乐会搬上了屏幕,充满了告别大萧条时代的乐观与希望,在巴赫的开篇中,声音以线条的形式呈现出来,不同的现状元素的动画组合直到宇宙星云的出现,而之后《胡桃夹子》声音变得具象起来,精灵在树林中起舞,《魔法师》那段堪称动画的典范,每一个画面,光与影、动作的捕捉和细节的描绘,放在今天也让人叹为观止,今天的迪士尼也难以轻易企及,而接下来的几段越来越变得形而上,用动画描绘了地球生命的起源、恐龙时代,还有那场奇幻的动物舞会,及最后魔鬼之舞和圣母的降临,点点微光的火把点燃了黑暗,迪士尼不仅给了这些经典名曲全新的诠释角度更让音乐的幻想真正视觉化,看着屏幕上精致的画面听着悦耳的音乐,生活也开始变得美好起来了
写满了前电脑时代的各种牛逼傲娇。最后一节Ave Maria里的那个长镜头,场景由六块玻璃组成,一帧帧拍要十几天,拍完才发现用错镜头只能重来。最后,特效摄影组在棚里连轴转拍了一个星期,才赶上首映。有个叫Schultheis的动画师记每天坚持记录,留下一本非常详实的笔记,现存迪斯尼博物馆,但愿能出版。
经典中的经典
这样的选题最后完成的成品展示不禁让人思索,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先有听觉还是先有视角。视听结合的完成度对后世想必启发极大……甚至我觉得库布里克在太空漫游2001中用古典乐是不是也有一定原因是幻想曲的启示。
小时候看都害怕 那堆笤帚真的挺吓人的 加上音乐烘托气氛
迪斯尼由此开始
音乐与绘画,是有共通点的,它们的美,都能带给人们愉悦的享受。虽说部分图片与我在聆听时的联想不同,通篇还是配合得非常好的。胡桃夹子、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旋律,巴赫的串联、魔法师的徒弟等,都是非常脍炙人口的古典名作,非常值得一看与听的好古典乐盛宴。
很美
great
不可错过的动画音乐剧,画面华丽的程度可比美《大闹天宫》,个人最喜欢《胡桃夹子》那一段,有如唯美的中国水墨动画。本片创作于1940年,当时片名叫《音乐会电影》,70年代修复时更名为《幻想曲》。后来的《幻想曲2000》是本系列的第二作
音乐和动画的完美结合,但此类片子不在少数,又加上难以理解,只能及格
“看音乐”的想法必须称赞,但估计我就是没有音乐细胞吧,看着困……★★★☆
我听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