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塔米和吉姆夫妇从建立宗教电视网络到鼎盛时代,再到因丑闻而落败的过程。塔米从小就是个不同寻常的女孩,母亲因为其婚前生育了塔米,所以即使塔米从小喜欢宗教,也害怕被人发现其丑闻,从来不带塔米去教堂,塔米只能自己偷偷参与。
长大后塔米在教堂结识了吉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并达成共识,将传教作为一生的事业。这是他们事业的开端,但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塔米怀孕了,不得不退到幕后。生育后,塔米也不得不带小孩,很难加入他们夫妻共同创造的事业中,但塔米发现自己最爱的还是传教本身,于是即使带着小孩,也不愿坐在女性桌边讨论美容护肤,而是自己在男人身边加椅子,投入事业中。
在他们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塔米发现意外发现吉姆也如同外人一样嘲笑她夸张的眼妆和面容,这使得她非常伤心,一度和崇拜者偷情。同时,吉姆也利用传教的捐款嫖娼,甚至用人们的捐款试图让女孩闭嘴。事情暴露后,人们非常愤怒,由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坍塌。吉姆进入牢狱,塔米为生计奔波,但最爱的还是传教,到处找工作也不顺利,最后进入曾经粉丝的电视节目。
我觉得这是塔米的一生,吉姆只是她的伙伴,塔米自始至终都很爱宗教,中途一度走错过路。虽然塔米也做错了很多,但我却不忍苛责她。她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很多,从小不被重视,中途又被家庭之名捆绑,事业成功时也不被外界理解,甚至丈夫还和外人一般嘲笑。人生大起大落之下,还是找到最初的梦想,坚持走下去。有点悲凉也有点敬佩!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塔米·菲和她的丈夫吉姆·贝克,PTL(赞美主)网络的创建人,米国名噪一时的电视布道者。塔米从小笃信上帝,长大后遇到布道者吉姆,相同的信仰两人走到了一起,用布偶戏的方式吸引小孩及他们的父母,以此进行布道。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一起走向了电视荧屏,塔米的布偶和歌声让他们的电视布道越来越成功,最后创建了PTL成了名人。他们利用极高的收视率,吸引信众捐款以此积累了大量的金钱,而这些金钱大部分被他们挥霍,豪宅、皮草…应有尽有。两人渐渐被欲望蒙蔽,背离初衷,并都有了外遇并出轨。人在做天在看,吉姆最终被因欺诈敛财被判入狱,塔米的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但她没有放弃,努力想回到从前,故事在塔米的演唱中结束。影片中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当然是一大亮点,她令人信服地将塔米这个角色从青年演绎到了老年,开头那段眼神的闪烁,将不安的内心和假作的镇静毕露无疑,体现了相当的表演功力。影片并没有把塔米单纯描述为贪婪的骗子,而是将她不断抵御外界诱惑的挣扎表现出来。她爱丈夫爱妈妈,对上帝也不谓不虔诚,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有物欲的女人,有时会因此沉沦于“罪恶”。她虽是信徒,但支持同性恋,在采访患艾滋病的同性恋时潸然泪下,这些让观众进入她的内心,并产生深深的同情。
撇开宗教信仰和时代环境去看的话,这就是一个关于婚姻和创业的故事。
改编自真实事件,女主的扮演者Jessica Chastain,因在本片中的表演还获得了202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片子本身并不是那么好看的,尤其对于中国人来说,那种狂热的宗教气氛实在让人坐立难安。看那些人表现出的教条和癫狂,除了“愚昧”这个词,没有其它好形容的。
幸好这不是本片的主要议题。
从影片一开始,展现女主的童年经历起,我们看到她被排斥,她的易受蛊惑,她的天真,到她的叛逆、才华,直至她的孤独和伪装。宗教只是她披挂上的一件外衣,在内里,她就是一个缺爱、空虚、不自知的普通女性。
影片片名叫作《塔米·菲的眼睛》,这副化妆夸张到惊悚的眼睛,据称就是塔米的商标,是她不能卸下的形象,这感觉就像长期在宗教教义遮掩下的人心吧,习惯了虚假,时间久了后,连自己的真实面目都没了。
是一个混乱而伤感的人生故事。
由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塔米-菲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2021年)是讲述塔米-费-梅斯纳故事的最新尝试,她曾是美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电影演技精湛,资金充足,设计精美。但它应该没起到改起的作用。
首先,这部电影似乎不知道它的观众是谁--或者说观众已经对塔米-菲有多少了解。作为一堆精心制作的场景的拼凑,这部电影从未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那些了解塔米-费的故事的人将因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结局而感到沮丧。那些第一次了解她的人可能会在情节上遇到困惑。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尔: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布道主义高峰期的电视布道者。他们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帝国包括一个24小时的电视网络(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事物),各种慈善事业,甚至还有一个带有滑水道的主题公园。他们也是美国的名人,而且不仅仅是在福音派的圈子里。塔米-菲最出名的是她每当哭的时候,脸上过度的妆容会被搞花。她经常哭--喜悦、同情、悲伤和压力的眼泪。她像一个闪耀着情感和同情心的迪斯科球。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
要想不喜欢杰西卡·查斯坦,似乎有点难度。
她像是那种默默奋起直追的后进生,拿苦功与禀赋写满一张又一张竟然飘得起人情味的考卷,让你明明心存敬意,张口却是舒舒服服的一句「喜欢」。
这般脚步向上、姿态向下的演员,是能够跟表演相互烘托的。她在奥斯卡封后之作《塔米·菲的眼睛》里,就给这位不乏争议的名流,放大了诸如真诚、包容、坚韧、英勇的成分,反过来,角色自带的丰富性也给能量巨大的她撑足了表演空间。
塔米这个人物太吸睛了。不管风评如何,她都是传奇的一截,能白手起家,与丈夫一同创下世上拥趸最多的福音布道广播电视网以及相关主题公园,再因为经营不善与丑闻爆发,直插谷底。高高低低间,惹尽尘埃。
所以说传记片捧人,但是,传记片也格外挑人。从18岁到52岁,从一脸素净到浑身风霜,从立足世俗到沐浴神光,从笃信到重生,三十多年的五彩斑斓,几乎要把生旦净末丑都给唱遍。
得亏查斯坦这些年正邪聪愚都有尝试,正好借为角色还魂,勾出自己最繁茂的戏瘾,往四面八方宣示自己表演的领地。演得自然是好的,不期然的变数在两小时内给人不停歇的刺激。
不过作为多年影迷,还是得承认,这并非她最好的状态,毕竟这个演员,值得挑剔。这电影的变奏之间,有时她难免会露出一些局促、慌张,这很容易振荡出个别或古怪或浮夸的因子。卓越的查斯坦理应更稳,更有一气呵成的震慑力才对。
这样放眼全局,她这一回就稍微比不过我同样非常欣赏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对方在《暗处的女儿》里的暗涌,是能稳稳地托出观众情绪起伏的。而同样在还原名人神韵的妮可·基德曼,也很能稳定输出魅力与张力。
但是查斯坦胜在自选动作的难度上。如此复杂的层次感,如同一场综合试炼,容不得偏科,既然分段都在高位,那就不是不求满分,而是渴求下次更上一层楼了。毕竟是查斯坦。
当然,奥斯卡以及各种大奖,除却运气成分,很多时候奖励的,都是截至当下的演艺生涯。别说查斯坦这次只是偶有瑕疵,威尔·史密斯可是以逊于四位提名者的表演拿下影帝,以及话题的。
「欠」的一定会还,只要你还有七分实力,三分运气或者至少叫得响的公关,毕竟我们身处曝光为王的数据时代。然而实力远不止七分的查斯坦终于拿奖,起码是件让路人也不无高兴的事情。
特别是,很多人早于奥斯卡公布提名之前,就说她早该凭借《猎杀本·拉登》当影后了。
这电影可是2012年的。查斯坦真正走入大众视野,也才到第二个年头。
说来也有意思,近十年作品不断的查斯坦,2011年几乎是以横空出世的姿态跳上影坛的。那一年她有7部长片,不是在国际电影节上亮相,就是终于在院线上映。
为什么强调「终于」,是因为这当中有好些是积压货,蒙尘时间甚至是4年起跳。2011年前接连11部电影都有相似的命运,好莱坞阴阳怪气地总结出「查斯坦诅咒」,给这位以为总算可以走上表演正轨的演员巨大压力。
但命运的安排也很奇妙,把她摁得都要没有出头之日似的,突然间就诅咒解封,接连在影院和电影节上曝光,气势如虹地从年头忙到年尾。不只是行业内外的人开始仔细记住这个名字,而且,她的第一批代表作也出现了。
一部是映照戛纳金棕榈的《生命之树》,查斯坦跟布拉德·皮特演夫妻,以至柔比对至刚,熨帖的似水柔情帮她拿下几个美国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女配奖,圣地亚哥还把她评为「年度劳模」,中国观众则把「劳模姐」称号双手奉上,叫得响亮了,她也知悉,日后在节目上谈起,都是发自内心地骄傲与高兴——她是真的热爱表演行业。
另一部是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相助》,饰演配角西莉亚的查斯坦也入围了表演奖,虽然惜败同一部片中的奥克塔维亚·斯宾瑟,但是那个看似无脑花瓶实则开明仗义的角色,给查斯坦赢得了数不胜数的路人缘。在谁能不爱查斯坦这个问题之前,是谁能不爱西莉亚呢?
再下一年,轮到《猎杀本·拉登》猎杀奥斯卡,虽然大奖全部旁落,但是从提名女配迅速跳到提名女主的查斯坦,在大众才适应她强势空降的影坛上,迅速立下了千金难买的口碑。
她在凯瑟琳·毕格罗这部历史、故事、阵容、气质几乎全然「雄性」的电影里,成了绝对的异色女主玛雅。十年猎杀行动几乎要滤掉绝大多数情感或人性的一面,最后像中药熬干几壶水,给你盛出一种苦意来,而查斯坦就是毕格罗最强大的容器。
然而相比目标明确、屡败屡战的进击,甚至相比高中毕业就把人生十年深埋此间的女性所遭遇的性别、年龄、人生困境,大局已定后玛雅的空寂茫然才是全片精髓。那是一朵废墟上长出的残花,可以告慰他人,却难以让自身在日常落脚。所以查斯坦最后在飞机上的落泪,要多动人有多动人。
到这时候观众才发现,毕格罗很巧妙地,用这点博古通今的「女性」元素,用推翻前尘的快慰,给自己打了个堪称漂亮的仗,也给玛雅乃至查斯坦,推上了理应的高位。于是很多人为查斯坦鸣不平,直至她终于拿下影后奖杯。
那么多的奖项与赞誉背后,是她弯道超车的等身作品。这位演员的天分,可以比她的运气更吸引目光。
无怪乎大导演越来越愿意向她提出邀约,这就包括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星际超越》(2014)、雷德利·斯科特的《火星救援》(2015)、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猩红山峰》(2015),约翰·马登的《斯隆女士》(2016)、艾伦·索金的《茉莉牌局》(2017)……
又或者是其他商业制作,譬如恐怖片《妈妈》(2013)与《小丑回魂2》(2019),超英片《X战警:黑凤凰》(2019),都在拓展她的可能性。
这履历,几乎可以说在闪闪发光了,而更多机遇,显然还会在后头。
也许更有趣的一个事实,是鲜少转执导筒的名演员也爱找她,甚至在她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合作了,比如拉尔夫·费因斯(《科里奥兰纳斯》,2011)、阿尔·帕西诺(《王尔德的莎乐美》,2011;《莎乐美》,2013)、丽芙·乌曼(《朱莉小姐》,2014)。
这样回想命运堪称故意的苛刻,也多少有了些补偿。即人把脚下的路修好了,各种机会就过来了。观众很难嫌厌一个努力工作而且演技出色的演员,特别是查斯坦这种,连无聊的小道消息都不得不绕道走的好莱坞异客。
难免有人告知天下,这个34岁才被世人所知的女演员,其实21岁才申请到茱莉亚学院,26岁才从戏剧系毕业,27岁才拿下第一部电视电影《暗影》的女主, 31岁才担纲主演电影,还拿下一个最佳女主角奖,巧的是,这部《乔琳娜》,也是传记片。
起步很晚,然而不是不想早早上道,而是贫寒总把她隔断在起跑线外。查斯坦的父母只比她大十几岁,生父早早落荒而逃,随母姓的查斯坦就跟外婆亲,正是因为7岁那年被带去看《约瑟夫的神奇彩衣》,她才萌发了演戏的梦。
只是穷困与成绩不好,让她再努力,最多也是在高一,去扮演旧金山一家戏剧公司的朱丽叶。得亏搭档激励,考上茱莉娅学院还争取到校友罗宾·威廉姆斯设立的奖学金,才逼得她在发奋中,保全并成全自己。
这样一出「苦情戏」放完,令人感叹查斯坦戏里那么富饶的苦痛,原来都是现实分泌出来的。不过当事人走到今天,更在意时间的不禁花。
查斯坦太知道自己对表演纯粹的爱了,那不只是她摆脱现实苦海的翻身机会,而且是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事业。
这份工作让世界看到了她,更让她看到了世界,这个世界原来仍在不断扩充她从小面见的窘况,只是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声音会被遮蔽的女孩了。
所以这些年,除了一如既往地沉浸在繁重的演戏工作中,她在这个被父权与男权宠坏的社会里,当上了一位内心温柔、外在刚强的斗士。
当新晋影帝史密斯试图用一句「爱会让人做出疯狂的事」来正义化戏里戏外的行为,实则连带着给威廉姆斯家族蒙羞的时候,随后发言的查斯坦提到了自杀,提到了LGBT群体,提到了塔米的真爱与激情成为自己前行的原则,更提到了每一位绝望的或孤独的人,都要知道自己被无条件地爱着。
不说反差,单说这很查斯坦。当年她就力挺那些韦恩斯坦事件的受害者,担当「Time’s Up」法律辩护基金会发言人,援助被性骚扰、性侵的女性。她还成立由女性领导的电影公司,力推同薪同酬,就像拍《相助》那会儿,为待遇超低的斯宾瑟发声。
去年她还有一部口碑超高的迷你剧《婚姻生活》,改编自伯格曼的同名经典,而主演还是跟她合作过的乌曼。剧中她有裸露镜头,但在拿到剧本时,她提出的要求是,男主角艾萨克奥斯卡·伊萨克也得一致,而身为多年好友的伊萨克很支持她的平权。
可以说,少了查斯坦,影坛就少了个优秀的模范,但好莱坞,或者全社会,就少了个愿意为弱势群体、为不公事件持续发声的核心。
这样的查斯坦,还有办法不喜欢吗?
由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塔米-费的眼睛》(The EYES OF TAMMY FAYE)(2021年)是讲述塔米-费-梅斯纳故事的最新尝试,她曾是美国最有名的女性之一。电影演技精湛,资金充足,设计精美。但它应该没起到该起的作用。
首先,这部电影似乎不知道它的观众是谁--或者说观众已经对塔米-菲有多少了解。作为一堆精心制作的场景的拼凑,这部电影从未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那些了解塔米-费的故事的人将因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结局而感到沮丧。那些第一次了解她的人可能会在情节上遇到困难。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塔米-菲和吉姆-贝克尔: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视布道主义高峰期的电视布道者。他们富有魅力、丰富多彩的基督教帝国包括一个24小时的电视网络(在当时是一个相对新颖的事物),各种慈善事业,甚至还有一个带有滑水道的主题公园。他们也是美国的名人,而且不仅仅是在福音派的圈子里。塔米-菲最出名的是她每当哭的时候,脸上过度的妆容会被搞花。她经常哭--喜悦、同情、悲伤和压力的眼泪。她像一个闪耀着情感和同情心的迪斯科球。
这一切都在80年代末分崩离析,当时吉姆被起诉,罪名是与一些确实很笼统的筹款有关的欺诈和阴谋。大约在同一时间,前教会秘书杰西卡-哈恩(Jessica Hahn)站出来揭露,吉姆和他的私人助理在她年仅21岁时就胁迫她进行性交易。当时40岁的吉姆用教会的27.9万美元来购买哈恩的沉默。(哈恩说,她宁愿不认为这是强奸,吉姆也没有被指控犯有这一罪行)。
丑闻发生后,塔米-菲被留下来收拾残局。她试图重建她的事业,但失败了,然后出现了令人惊讶的第二幕。她结识了鲁保罗(RuPaul),在20世纪90年代与一位同性恋共同主持了一个短命的脱口秀节目,甚至还为一本同性恋青年杂志写了一个建议专栏。每个专栏的内容都是:做你自己,爱你自己,忘记那些讨厌的人。2000年的一部纪录片,也叫《塔米-菲的眼睛》,讲述了她被重塑为一个同性恋偶像的故事,甚至将这种重塑变成了现实。
谈到查斯坦,她制作并主演了这部新电影。她曾说过,她受到这部纪录片的启发,想制作一部传记片,超越深夜的模仿,展现塔米-费的所有矛盾。丑闻发生后,塔米-菲的高调、浓妆艳抹和频繁的泪水使她很容易被漫画化。在不影响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查斯坦成功地将塔米-菲描绘成一个令人深为同情的人物。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扮演的吉姆-贝克尔(Jim Bakker)也实现了对一个现在被许多人憎恨的人的细微描写。他抓住了这位电视布道者的克里斯玛和男性魅力,以及他有毒的野心、自私和在有权势的人中受欢迎的深刻愿望。即使吉姆在影片中逐渐成为一个反派,加菲尔德也将这些复杂因素保持在紧张状态。而且这两位主角有一种非凡的化学反应。描绘两个人和他们的关系在三十年间的演变是一个真正的挑战,但查斯坦和加菲尔德自始至终都是一对引人注目的夫妇,从巴克尔夫妇可爱的大学求爱到在监狱探视室里提交离婚文件。
影片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富丽堂皇而又细致入微,巧妙地将观众笼罩在塔米-菲的叙事弧线中。就像多萝西在堪萨斯州的前传一样,塔米-菲的童年在视觉上是单调的。她家庭生活的灰色和棕色与她的教堂的象牙色形成鲜明对比,相比之下,象牙色似乎是一种颜色。到了她成名的高峰期,屏幕上充斥着超级饱和的蓝色、粉色、黄色和绿色--准确地反映了牧师的审美,也使塔米-菲生命中这一时期的情感强度得以体现。
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是正确的,但它的成功却被混淆其信息的奇怪的选择所掩盖了。
尽管这部传记片是根据纪录片改编的,但它在纪录片拍摄之前就已经结束了,甚至在塔米-菲令人惊讶的第二幕之前就结束了。相反,影片结束时,塔米-菲仍在努力挣扎,与吉姆离婚,在一个可笑的电视广告中让自己难堪,并兴高采烈地向她的青少年邻居介绍自己。当影片接近尾声时,它将塔米-菲塑造成一种悲伤的小丑,并遗漏了她的故事中一些最有趣的部分。
最后一幕尝试了一个救赎的弧线,最终只是强调了塔米-费的失败。在经历了如此多的拒绝之后,塔米-费被邀请到奥罗尔-罗伯茨大学唱歌,这是美国最著名和最保守的福音派大学之一,这让她感到振奋。她热情地表演,由一个穿着明亮的粉红色长袍的唱诗班支持,舞台上有闪亮的灯光和气球装饰。但是,在黑暗的礼堂里,对不热情的观众的剪辑让我们知道,这个丰富多彩的、胜利的表演主要发生在塔米-菲的想象中。尽管查斯坦声称爱她的对象,但影片却让塔米-费感到悲哀和失败。
更令人费解的是,查斯坦在这个场景中的造型不像塔米-费,而更像安妮塔-布莱恩特,她是一位流行歌手和福音派名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成为同性恋权利最突出的反对者之一。布莱恩特的招牌曲目是《共和国战歌》,这表明了她强烈的爱国主义公众形象。在影片的最后一幕,查斯坦正在唱这首歌,戴着可能是从安妮塔-布莱恩特的衣橱里拿出来的假发,并在讲道,布莱恩特可以用脚趾头敲打她。甚至查斯坦的服装看起来也非常像布莱恩特为她1992年回忆录封面所穿的衣服。
塔米-费的生活和个性需要一些额外的色彩,从她的意识形态的对立面导入,这种想法令人费解,从一部声称爱她的电影来看,似乎是一种廉价的拍摄。如果这些选择不是故意的,那么它们就是这部电影的代表,它设法做到了既细致又草率。
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突出例子是,查斯坦谈到她为这部电影掌握明尼苏达口音是多么的努力。但塔米-费没有明尼苏达口音。她在拥有一万个湖泊的土地上出生和长大,但当她成名时,她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说话方式;她的出生地的暗示与她在南方的成年生活和谨慎的口才混合在一起。就像影片中的许多内容一样,查斯坦的口音是具体的,经过仔细研究的,但也不知为何,有很大的错误。
松散的结局比比皆是。纪录片中的戏中戏和塔米-费的第二任丈夫的客串像复活节彩蛋一样散落在影片中,但它们是为谁准备的?塔米-费的学者和超级粉丝会对影片的众多错误和无意义的结局感到不满,而塔米-费的新手则会感到迷茫。
这是这部电影的核心缺陷:它似乎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也不知道为谁服务。它是关于塔米-费的童年信仰和她在混乱的成年世界中把这种信仰付诸实践的斗争?它是关于一个女人与她的母亲、她的丈夫,以及最终与她自己之间的艰难关系?它是一个在贪婪、政治和野心主导的世界中一个独特的有同情心的女人的故事吗?它是1987年媒体马戏团的复兴,对贝克尔夫妇奢华而悲惨的生活细节的渴望?它是基于纪录片的粉丝小说,这部纪录片巩固了塔米-菲在同性恋社区的地位?
每种可能性都有介绍,但都没有得到满足。
在2000年的纪录片之前,由伯纳黛特-彼得斯(Bernadette Peters)主演的1990年的电视电影几乎是它的对立面。纪录片充满了喜剧色彩,充满了同性恋色彩,并对塔米-费进行了崇拜,而早期的电影则是严肃的,道貌岸然的,充满了蔑视。但尽管有这些鲜明的差异,两者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想说什么。
与1990年那部鄙视巴克尔夫妇的电影一样,查斯坦的传记片也是围绕80年代末的丑闻展开的。如果查斯坦和她的团队想呈现一个更加细致入微和富有同情心的肖像,这部纪录片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例子--就是以1985年塔米-费对史蒂夫-皮特斯的采访为中心,他是一位患有艾滋病的同性恋基督教牧师。
此时,艾滋病的流行正在撕裂同性恋社区,而大多数美国人忽视或谩骂病人和死亡。主流媒体的报道是公开的同性恋恐惧症。1983年,《纽约时报》有一个著名的报道,许多 "艾滋病受害者 "经常去同性恋澡堂,"在那里,一个典型的到访可能包括与15到20个故意匿名的男人做爱"。(当其他电视布道者宣扬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者的正义审判时,塔米-费选择告诫她的宗教观众。"我们作为基督徒如此害怕艾滋病患者,以至于我们不会上前拥抱他们,告诉他们我们关心他们,这是多么可悲啊"。
这段采访出现在传记片中,一些与电影有关的人称它是 "电影的核心"。但愿如此。在纪录片中,这一幕揭开了塔米-费后来成为同性恋者偶像的序幕。在传记片中,它象征着电影的缺陷;设计精美,舞台引人注目,但最终却一无所获。
相反,这部传记片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吉姆-贝克尔是双性恋的传闻上,他经常骚扰男女员工,并与他的私人助理约翰-弗莱彻有长期的恋情。这种情节发展与吉姆在影片中越来越狼狈的行为相吻合,给人留下了恐同的印象,这更符合20世纪80年代的媒体报道,而不是一个充满爱心的肖像。这部电影在向同性恋和变装社区营销方面投入了如此多的资金,是其混合信息和混乱的身份感的又一个例子。
塔米-费-贝克尔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充满了电影的潜力,而《塔米-费的眼睛》试图在其所有的复杂性中捕捉这种生活。其结果是,这部电影视觉效果丰富,由强有力的表演推动,但也不连贯,被奇怪的选择所破坏。拍摄这部影片的人似乎很关心它的主题,但这部影片对自己的了解还不够深,不能成为自己,不能爱自己。塔米-费的心和灵魂并不在里面。
//lareviewofbooks.org/article/a-beautiful-mess-on-the-eyes-of-tammy-faye/#disqus_thread
#TIFF21,一部可以让劳模姐横扫颁奖季影后的作品~
断断续续看到最后还是有些触动,前期一直有些对那尖锐的笑声有些不适,后来到她的落败强颜欢笑,才明白,或许有些时候信仰的意义就是这样吧。
特别喜欢tammy faye对LGBT群体真正的爱h和认可,不是作为社交货币,和人设更无关。无私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流动非常打动人。
一个女明星,本不长这样,却动手抢其他外形稍逊的胖女人的角色,把自己脸型贴成这样,极尽用力过猛之能事,拍这种showy但又臭又长完全不知所云的好粉丝类glamorous传记电影,就是为了骗那尊小像。之前有某位影后也有这种化妆抢胖子角色的新闻好在后来角色又交回胖姐儿手里人家获得了认可。没想到这种事会发生在自己喜欢的演员身上,制片的还是她自己鼓吹“为更多各色少数群体/女性提供平台”的公司。我只感觉虚伪与羞耻。【qrbt之王龟头小二真的不能看了,已产生生理不适,口区
比想象的好。整部电影挺具娱乐性的,特别是两个主人公在信仰的成长和利益的冲突面前一起经历的起伏人生。但电影里关注的点颇多,让整个电影显得失焦。两个主演都奉上了上乘的表演,当然,这多少受到妆容的加持,可恰恰是这份妆容,让两人多少有了些夫妻相。
我看塔米菲,免不了生出一些“小人物的阴暗”,就觉得一个这么积极天真的人当然会被社会教育。她曾经的美好和坚定缺乏苦难的淬炼,后来好不容易等她经受挫败破茧而出,让她内心的瑰宝绽放光芒,电影就戛然而止在这里。所以我真的很难说这电影的立意在哪里,不像讽刺,不像赞颂,更像是唏嘘。可是我还是觉得一个能在经历过挫折后还想着要关怀青少年的人,她值得更多。
化妆和女主提名稳了。电影里老态龙钟“神婆”,Q&A劳模姐真人出现,简直清新如少女,太美了!劳模姐说Tammy是百分百真诚,而这时代在嘲笑真诚的人。影片前三分之一我也在质疑这是不是在讽刺,惭愧惭愧
6.5/10。我很吃颁奖季名人传记片那一套,同是高潮唱段收尾,想到去年的《朱迪》。她纹上永久性的眼妆,用奢饰品包装自己,内心越来越空洞,失败后依然是信仰救了她。同性倾向的丈夫一直让我想到吕丽萍。
#TIFF21 第60场 劳模姐稳定输出,谁能想《茉莉的牌局》也已经过去四年,修养调整过后的她再战颁奖季,她证明了自己仍然是种子选手,不发力则以,一发力惊人。工整的传记片,色彩上也很复古,虽然内容上没有做到深挖,浅层面的埋坑太多,但好在劳模姐和加菲的表演给力,让角色更加有信服度。无论她经历了什么,她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虽有不完美,但我们都知,生活哪有处处如意呢?尤其是到后面,当她陷入困境时,劳模姐把Tammy的隐忍和心有不甘演得相当精准。敬业的她更是因为拍摄这部电影,皮肤遭受了永久性的伤害,实在让人心疼不已。学院看看她吧,她真的好拼啊!
有些浪费了这个选材,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缺失:1)缺乏对Tammy的核心定义,真心肯定她的流行文化影响,抑或是嘲弄于她的天真和并不完美的婚姻,更或是去回溯她的身份与位置,却能够对LGBT、艾滋、贫困等社会事务的包容?只是把这些故事讲了,所以到最后人物并没有那么生动。2)类似的剧情化探索在HBO的《布道家庭》有稍微做过,近来也有很出色的纪录片;但这里却风格不明,时而是《致命女人》年代向喜剧,时而是音乐片,白浪费劳模亲自献唱的努力。因为不再是自己过往熟稔的“shero”型角色,她重新去改变并添加了能把观众逗乐的理解;即使妆造杂糅Kris Jenner、Katherine Heigl…一干人等,围绕着角色的所有努力依然成立。
啊!影后得是劳模姐了吧……惊了,真是大变活人,嗓音、语调、做作的小动作,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再加上特效化妆的加成、原型人物的夸张妆容,即便面对面采访过本人,我都认不出她了。对于宗教的天真与狂热一直延续进她的整个职业生涯,让人分不清是虔诚传教还是传销pua,比起丈夫忙着募捐买地盖房参政,她专注地热爱舞台和镜头,渴望拥有爱,不停地买她一度羡慕别人拥有的貂皮大衣。不了解真人,就电影来看,刻画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小女孩内心的疯婆子形象,最后一场重返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唱起哈利路亚的戏感染力很强。在劳模姐的光彩演绎下,一旁的加菲虽然也很努力,但在戏剧张力上终究是被盖掉了。(加菲这个颁奖季也是很拼了)
#TIFF 2021#影片还是传统的传记片套路,但杰西卡·查斯坦真的太拼了,整容式妆发加上她本身的造诣,完全就是大变活人,妥妥的一个缺爱但虚荣、可怜又可悲的神婆,上次这种演法还是《至暗时刻》里的加里·奥德曼,希望查斯坦也和他一样好运,能捧回一座小金人。
颁奖季,查斯坦,传记片。捞出三个关键词之后本片就像是配方料理,颜色考究但口味寡淡。同样刻画政治保守的女性公众人物,美国夫人的恐怖反讽在塔米菲凝固成假面的厚重眼妆之下却只能捕捉零散破碎的泪光,孤行拥抱性少数群体和婚姻与传教的盲信与前者形成若即若离的回文。迷失在享受聚光的表演和献身宗教的虔诚两者界限,造神堕落又重拾歌声的信仰危机仿佛范霍文圣母的当代美国化身,自反和解读的空间却浅薄近无。回溯童年心理史学,双眼癫狂的明亮不仅受盔甲般的化妆加持,内心狂热和表演天赋才让她的布道魔法被太空神迹传播到千万家庭。观众信徒是否有分别?为祂代言的声音究竟该如何面对名利荣宠诱惑保持所谓清廉的纯洁?查斯坦为影后之路亲自制作,女性视角聚焦父权运作中强颜欢笑粉底的裂痕,她始终无法彻底拥有自己的福音,无论作为神婆还是圣母。
演传记片80%能拿演技奖,故事难看也不重要,但…真的好难看,拍成这样的传记片本尊家属不该投诉吗?
谭米妃的眼影,特效化妆,典型的冲奥片,不会难看的,劳模姐和加菲演的都很不错,但是匠气很重。看完查了查原型人物,加菲演的那个老公竟然最近还在作妖,还被密苏里告,真是大开眼界。PS Hi-pointe的decor真棒啊,一盏灯都能让我看半天,太有古味儿了! Sep 19 2021 at Hi-pointe
妆发和表演都是一流的,但看之前不知道塔米菲,看完之后依然不了解塔米菲,所以强调她的眼睛是为了突出她的纯真和浮夸吗?她的传教为什么具魅力可以获得成功?她对信仰的复杂态度的剖析在哪里?她是同妻吗?中段花大篇幅描述她失败的婚姻是不是重点模糊?缺乏层次和深度的剧本,平庸的编导,不知所云的强调,建议劳模姐专心表演放弃当制作人,她的表演的确值得一座奖杯。
平铺直叙的神棍传记片。奥斯卡眼力还是有的,看完就只记得女主和化妆。精力旺盛的劳模姐太适合演欢快症人格了,脑壳有被吵到。可惜电影没有拍到塔米·菲和变装皇后鲁保罗的奇特友谊。宗教说到底就是一门自洽课程,塔米·菲能够把信仰上帝和对少数群体的爱统一收纳,who am I to judge?
杰西卡·查斯坦的表演太厉害了
#TIFF2021# 应该是Jessica Chastain最接近影后的一次演绎,果然这种biopic最能展现演员的能力,惊喜的是“加菲”经过剧场的锻炼这次的爆发力好了很多。电影看上去是四平八稳的传记,但是Tammy Faye 身上的复杂性,与Christianity在美国如何渗透以及影响重大的历史变革,形成了一种奇妙的allegory。不论她最后是怎么走向LGBT activist的道路的(访谈的这段戏太棒了),Tammy Faye终究是一个因信仰而“失明”,却也因信仰而获得信念的女性,她身上的power和powerlessness可能也是她双眼中的光芒与矛盾之所在。
一切看的不爽的部分都来自基督徒的伪善。确实有点太平了。qa部分蛮好的 大概是最棒的qa了,love bomb我也说不上来这是好还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