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全国农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其核心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集体力量,改造山河,夺取丰收,为国家多缴余粮。70年代中期,学大寨运动达到顶峰,也出现了一批以学大寨为题材的电影,由北影厂于1976年拍摄的《山花》就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
影片围绕北方山区某公社两个生产大队对农业学大寨的不同态度和不同发展路线的斗争而展开。白石滩大队在支书山花的带领下,走大寨道路,他们不满足于粮食亩产在全公社率先“超纲要”(超过400斤)的成绩,大搞筑坝造田,扩大粮食生产。而黄土坡大队支书郭顺风却一心重视捞外快的副业,长年组织劳力外出做工程,暗中与旧工商业主孙光宗合谋偷工减料,盗卖国家建材牟利。影片通过一场特大暴雨洪灾,突出了大寨模式的优越性,同样粮田被冲,房屋受损,白石滩因劳力充足、集体动员力强,大灾之下,人畜存粮安全。而黄土坡因壮劳力外出,集体力量弱,蒙受了人员财产的巨大损失。大灾过后,春花主张联合黄土坡大队,共同劈山改水,彻底根绝水患,再造粮田八百亩。而郭顺风却鼓动两队劳力联合外出搞工程。两条路线激烈较量下,公社韩书记坚决支持春花等人的大寨路线,而郭顺风孙光宗倒卖建材的罪行败露,受到了清算。两大队全力合作,完成劈山造田壮举,决心将学大寨进行到底。
本片汇集了当时的一大批电影精英,导演是崔嵬(《红旗谱》)、桑夫(《碧空银花》),演员阵容有谢芳(《青春之歌》)、张平(《老兵新传》)、凌元、赵子岳(《锦上添花》)、项堃(《南征北战》)、徐敏(《405谋杀案》)、雷明(《黑三角》)等,所塑造的各具性格的农村人物,相映生辉。影片编剧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作者马烽执笔,片中人物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郁,郭兰英的独唱原汁原味,摄影镜头运用娴熟,特效也多有亮点,堪称当年学大寨题材的经典之作。
浓厚的政治色彩,单调的表演技巧,公式化的剧情!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当时的电影,还是有点不厚道了!倒是可以作为了解历史的素材。
人民公社时期,社员们的两条思路的冲突,说白了,一个是为小家富足,一个是为国家富足
满屏马赛克
学大寨--
这部电影已经具备很多的现代性,无疑可以和当时的好莱坞大片媲美。它已经抓住了很多沿用至今的拍摄制作元素。因此我就想到,社会主义电影可以走两个路,一个是普及型的大片的路,比如山花;另一个是较高层次比较深刻的电影。然而后一类由于时代的限制,还没发展出来,这将是未来中国出好电影的来源。
本以为走在时代前列,其实是拖了时代的后腿。农业学大寨,不忘阶级斗争!
没有吃的年代给点糠吃也是香的。
电影拍的一般,比同时期的其他电影逊色多了,他没有把两条道路的逻辑讲述清楚。外出打工,看起来是短期得利的,然而实质上是把自己变成了城市的附庸。说白了,就是成为城市的农民工而已。长期来看,农民的真正出路还是学习大寨,扎扎实实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副业、工业的生产。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富裕
崔嵬、谢芳、张平,尤其是谢芳,典型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到文革故事片里给折腾成啥样了……
与《欢腾的小凉河》都是同一时期76年拍的,故事的模板都一样,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迎合了当时批邓的潮流
看过留痕
台词效率真高,半句废话没有
两条路线斗争。江青要求镜头不多于260个。
抛开别的什么的,那个时代总是激情澎湃的。
多少农村题材啊
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只要有毛主席思想的指引,移山为地,化海为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太喜庆了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满满地那个时代的风格。最大亮点还是我女神谢芳和男神徐敏同框啦啦啦啦啦!
人民公社,以农为纲,学大寨,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革命挂嘴边,运动摆心头。
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