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男神法鲨似乎从来没怎么演过牛气哄哄金手指随便开的大帅挂比,一直都是拧巴别扭得让人又爱又恨,看到他就内心咬小手绢的那种。《伊甸湖》里被熊孩子搞死的英国男人,《普罗米修斯》里贱的就剩头了的机器人,《frank》里洗澡拉屎都得时刻带着头盔的怪胎天才歌手,《危险方法》里和治病治到床上的卡尔•荣格,重启的X战警系列中中二得不忍直视的老万,《西部慢调》里拐走了正直少年小女票的老司机,当然还有这部,jobs。
在看这部片之前我看过一些早年拍的乔帮主传记片段,演员外形非常像本人,但是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形聚而神散。当然当年那部片子好像也口碑不算很好。其实名人传记片和原著改编片有一处相似的地方就是如何在基于原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刻而不落俗套的改编,在我数量甚少的观影经历中我觉得有几部名人传记片做的是非常棒的,林肯,烛台背后和这部jobs。
这部片子用了个非常聪明的办法来塑造jobs这个人,三个横截面的选取非常巧妙,他一生中重要的三次发布会(MAC,NEXT,IMAC)开场前,强烈的戏剧冲突都凝聚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丝毫没有仓促之感,多条线索的穿插和平行有如莎剧。编剧能凭之捧得金球奖也是实至名归。并且本片不落俗套的,给乔布斯辉煌发布会的镜头非常吝啬,影片的着墨点不在聚光灯下被大众熟知的苹果CEO,远见卓识行动力高的领导者,它给jobs以血肉,浓墨重彩的是这个人本身形象的塑造:steve jobs,他是不世出的天才,狂躁的暴君,追求完美的偏执狂,却又是失败的父亲,和有着悲惨童年的,寂寞的,而孤单的男人。
影片中除jobs外还有四个重要人物,他的女儿lisa,知己Joanna huffman,伯乐john sculley和创业伙伴steve wozniak.在与他们的互动里jobs扮演着他人生中的四个不同角色,父亲,爱人,儿子和朋友。这四条线索的相互交缠和平行,组成了本片中睿智精明,偏执疯狂,理智与情感交融的,steve jobs。
父亲——与女儿lisa,影片中的三次事件体现了他对这一角色的转换和矛盾,从一开始的拒绝,到犹豫,再到最后的坦诚。这应该算是影片的主线,并且感情处理的很外露,父女之间相似的性格,小时候的Lisa抱住Steve小声跟他说“我想和你一起住”,Steve把Lisa画在Macprint上的抽象画打印了下来随身保存,还有父女俩对“Lisa”这个名字的争执,年轻的jobs极力否认他以女儿的名字命名了电脑,年长的jobs在天台(真是个好地方)上终于和姑娘坦白,闺女啊,你造不,lisa是我办公室后面那台电脑,我就是用你名字给它取得名啊!1998年的iMAC发布会上,闪光灯跳跃的白光映在少女的脸上,影片最终定格在jobs走向lisa的画面,我注意到在画面的左侧是一扇没关的门,那么jobs仅仅是过来关着门,还是把lisa介绍给全世界,大家自己脑补吧。
爱人——与joanna。影片似乎刻意地给jobs和joanna之间营造暧昧的氛围,第一场mac发布会前法鲨跪在温斯莱特面前,两个人同框的画面真是偶像剧指数一路飙高,还有那句,“这是你跟我之间的事”,我下意识几乎以为jobs和joanna两人是一对,原配带着女儿来找他们俩撕逼了= =还有jobs开玩笑地问joanna“咱俩怎么还没睡过?”后者严肃地回了他,“我们又不是在谈恋爱”(喂你们俩真的好像在谈恋爱啊!!隐形虐狗!)之后的情节中joanna提到了一个词,work wife,我觉得用“工作伴侣”来形容这两个人的感情都不能表现出那种羁绊:心灵相通的知己,共进退的伙伴,无论人生还是职场的不离不弃。iMC发布会前joanna让jobs与lisa和好服软,她歇斯底里地说,steve,我这20年来,时刻感觉自己是个共犯。我有多爱你你也知道,你跟Lisa,是你身上所有的完美里最失败的。Joanna把steve当做她最完美的艺术品,两个完美主义者的柏拉图爱情,牵挂与陪伴,不同于我们普通人之间寻常的情情爱爱,颇有点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意味吧。
儿子——与john sculley。在第一场发布会前john就对jobs说,andy(程序猿款)提醒我,扮演你的家长角色(parenting you)是很危险的事,影片中steve和John的关系发展也和人生中与家长的相处轨迹类似,初露锋芒,急切想证明自己;叛逆期与家长的观念失调,愤而出走;历经世事磨练,海阔天空地互相妥协。有意思的是,sculley在片中一直提到多次jobs被领养的经历,知道最后他们在iMAC发布会前,jobs急着见女儿的时候,他才告诉sculley实情。“受过大学教育,生活优渥,天主教徒。”Steve jobs 看着 John sculley,或许john,是steve一直看作亦师亦父的人吧。倍感唏嘘,当sculley和jobs说他应该去见见他的生父,也就是当年他们谈生意的那家饭馆的老板的时候,jobs说,“不了,我担心他会找个理由告我。”
朋友——与车库基友steve wozniak。同样的名字却有不同的理念和人生,“在发布会上对苹果Ⅱ团队的感谢”是woz贯穿全片的对jobs的请求,其实这反映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观点:woz想要开放的,用户主宰的,脚踏实地的产品,也是他作为实干主义者的态度,而jobs,作为独裁者,他的产品是end-to-end,闭环式的终端,这也使他成为所谓,艺术家中的暴君吧。影片在两人就此观点的争执中构建出jobs对于产品,或者说他的作品的认识,在这一个线索中,steve jobs身上“偏执的天才”特性表露无遗。不过走出会场的woz最后还是折了回来,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和解吧。
总体而言,法鲨和凯特的演技无可挑剔(分别提名奥斯卡影帝和女配),每位演员的表演都拿捏得当,整体的调度等等都是优秀标准之上的奥斯卡影片。期待它能在斩获大奖。(纯粹是粉丝私心,摸着我的胸说,小李在荒野猎人中实在是太尼玛拼了,不给小金人简直就不厚道)
再一次回顾片尾那首歌吧,Grew UP At Midnight.
We grew up at midnight
We were only kids then.
这部影片,成本不到好莱坞影片平均水准,全片没有任何电脑特效和炫目打斗,但上映时却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全球观众翘首以待。片名简单直白,《史蒂夫·乔布斯》,对,就是那位苹果教父。
懒得看文字的朋友们依然可以点击观看视频版,抢先一睹该影片:
http://v.qq.com/cover/a/atrm30dn0k72il5.html?vid=q017173bx3f
三生万物的剧情结构
史蒂夫·乔布斯的一生实在太多太丰富多彩又饱受争议,既有人对他爱的发疯,也有人对其恨之入骨。这难怪本片从从立项开始,就经历了诸如换人风波、黑客事件等波折,原先的制片商索尼一气之下索性甩手不干,接盘侠环球公司面对窘况也是左右为难,最后决定索性放手一搏,用一种极其罕见的故事结构来讲述乔布斯的故事.
本片抛弃了传统人物传记片流水账式的推进方式,而是创造性的选取了乔布斯人生当中的三个里程碑的时刻,即三个关键产品的发布会——分别是1984年第一台Mac电脑的问世、1998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另立门户,创立NeXT电脑公司并开发产品”黑立方“和1998年的iMac发布会.影片以此作为切片来反映他复杂多彩的一生。
三段故事,分别使用三种不同的介质拍摄。第一段的画面颗粒感浓重噪点明显,颇有纪录片的真实感。第二部分使用色彩质感最为浓郁的35毫米胶片,和NEXT发布会所在的歌剧厅交相辉映,配合雄浑大气的交响乐,也暗合了乔帮主片中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乐手弹奏乐曲,我来指挥乐团。第三部分,终于用上了如今广泛使用的数码影像,画面锐利清晰。
由这三段戏构成了电影就如同三幕话剧,每一幕结构内容极其相似,都是乔布斯如何舌战群儒,家人同事一个不放过,吵得天昏地暗。并且争论多发生在走廊过道中,一边争吵一边潇洒的昂首阔步,打嘴仗都玩出了节奏感。至于这些”对方辩友“的身份嘛,照理说乔布斯大起大落几十年,对手和朋友换了一茬又一茬,应该能组成个星光熠熠的全明星阵容,起码也是死对头比尔盖茨。可结果编剧只挑选了其中5,6个人。而这5、6人不知道秘密结成了什么”反乔布斯联盟“,每到发布会前必然到场,到场必然大吵特吵。你们是商量好了,抢戏来了吧?当然,编剧的想法是用这5、6 人来代表乔布斯的人生的几组重大矛盾纠葛。例如,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市场主管,每每用冰冷的市场数据对抗乔布斯不羁的狂想,很显然要表现帮主著名”现实扭曲力场“的魔力;而这位GEEK气质十足的电脑工程师,就让看到了乔布斯对于下属的无情和严厉;而与苹果前CEO约翰·斯卡利的几次交锋,则更多是在乔布斯寄人篱下的身份背景上做文章。
当台词狂人遇到科技狂人
如今这部电影打着乔布斯的名号,其实最浓郁的还是编剧阿兰·索尔金的风格。5年前那部同样争议不断的《社交网络》就出自他的手笔,并且还一举揽下奥斯卡小金人。在百老汇剧场里长大的他,从小观察家人伙伴斗嘴学习各种嘴炮技巧。国外媒体已经给这种独特风格取名叫“sorkinism”,简单讲就是以角色间龙卷风般的唇枪舌剑贯穿全片,仿佛所有角色都是从小参加辩论赛长大,个个说话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压迫着演员用有限的片长说出无限的台词,彻底把演员变成了一部部准确说出索尔金精妙台词的机器。也难怪影评人批评索尔金的影视作品风格单一雷同,因为所有演员其实演得都是同一个角色,就是索尔金自己吧!
当然如此高度一致的机械化风格带来的另一好处是,只要把复杂冗长的台词能背下来,个个都能化身口吐莲花的最佳辩手。 扮演乔布斯的法斯宾得,之前还被诟病和乔帮主本人相貌风马牛不相及。乔帮主的父亲是阿拉伯人,但法斯宾德是爱尔兰德国混血,让他出演简直就是指鹿为马?又或是看了《为奴十二年》里法斯宾德扮演的奴隶主,感觉气质和乔布斯挺类似?直到凯特·温斯莱特揭晓真相,法斯宾德排练不需要剧本,原来是一代背台词狂魔啊!扮演另一个史蒂夫,也就是乔布斯的创业伙伴,史蒂夫·沃斯尼亚克的赛斯罗根,之前都是在喜剧片里演呆萌LOSER男,表演内容以犯贱、傻笑和受气为主,但一念上索尔金的台词,昔日的猥琐渣男属性一扫而空,好像立刻吃了演技增长十倍的仙丹,台词句句掷地有声,雄辩家气质爆表。凭借这部影片,赛斯罗根已然成为明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最大热门之一。联想到之前《社交网络》里的杰西·艾森伯格也同样是从青春片小鲜肉蜕变为高智商腹黑狂人,《新闻编辑室》中的杰夫·丹尼尔斯从无脑喜剧男升华成学识渊博的社会评判家,真是打破角色定型哪家强,美国好莱坞找阿兰。
在索尔金体系下,导演的作用被弱化。丹尼·鲍尔曾因执导出《猜火车》成为青年电影人偶像,又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荣获奥斯卡。但如果5年前的《社交网络》和如今的这部《史蒂夫·乔布斯》互换导演,两部电影会不会有很大不同呢?我猜可能性不大。的确,不同的导演会有不同的诠释剧本的方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阿兰·索尔金标志性的对白大战,什么导演的个人风格都要退居次席。
要给这部影片打分是特别纠结的事情,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完全取决于观影者本身,如果是奉乔帮主如神明的果粉,眼里当然容不下一粒沙子,看到影片里塑造的魔性角色,立刻高呼负分滚粗。尤其是影片中还浓墨重彩的表现了乔布斯拒绝承认私生女的情节,这可是广大果粉的大忌啊,甚至惊动了苹果公司现任CEO和乔布斯的遗孀,他们都公开反对这部影片,认为编剧纯粹哗众取宠。阿兰索尔金一开始还摆事实讲道理,说自己如何获得了乔布斯私生女丽萨的内幕情报,到后来干脆就霸气回应道“客观真实是新闻记者的责任,主观感受是我的权利”。
喜欢看长篇大论唇枪舌剑的影迷,可能对各位口吐莲花的角色们佩服有加。追求动作场面喜欢视觉刺激的影迷们,估计看到一半已经昏昏欲睡。
也正因为如此,判官我就给出不过不失的3道令牌。
此片采用不同常规的传记片叙述手法,聚焦乔布斯生前三个重要产品——开启个人计算机历程的Mac、离开苹果时组建的NeXT、重回苹果后的iMac的发布,通过乔布斯与同事、合伙人、前女友及女儿的谈话,展现他独特偏执的产品美学观,同时以及令人惊愕难以评判的道德人品。一个性格鲜明立体的乔布斯,他纯碎,坚持封闭端对端的产品构架,坚信自己的产品独特完美能改变世界。但在从世俗道德方面来看,乔布斯简直一塌糊涂,抛妻弃女,甚至可以说忘恩负义。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的乔布斯。
乔布斯和他创造的苹果传奇,与他复杂的性格,同亲人同事朋友的恩怨都一样令人着迷。 密集的台词,人物产品背景的省略,要能理解这部电影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也削弱了此片的可观赏性。但这是一部独特的,关于真实的乔布斯的佳片。
<图片1>
我目不转睛看字幕&弹幕,超快的语速
首先,我不太了解史蒂夫·乔布斯这个人,他是一个时代的天才还是一个偏执的疯子。
我也不是果粉,不了解苹果的历史,刚开始看电影也有点云里雾里,不知他们争吵为何。但是我以为这不妨碍我作为一个观众讲述观影的感受。电影也是我预料中一般充满争执,超快的语速,我不仅要仔细看字幕,还要顾及一下弹幕,还要看人物的表情动作……
我知道一些乔布斯身边的人都会批判这部电影,都会说不符合事实。
当然,我觉得每一部拍真实人物的电影都会有点这样的缺陷,但毕竟它不是纪录片。
如果把我身边人拍成一部电影,我肯定也会说这样那样的不对,所以怕什么呢!
如果非要一个一模一样的乔布斯,干脆直接看他的生平录像就ok了,何必拍电影?
当然不是说完全与本人脱离,法鲨这次的精彩表演已经让人忘记乔布斯到底长什么样子,而且他的扮相还是与乔布斯颇有相似。
这是一场Michael Fassbender的个人秀。
他是绝对男主角,他的表演也正好能撑起来这个人物。不得不承认在前期他和乔布斯的形象还是相差甚远,他们的长相的确有些不同,至于刚开始我觉得我看到的就是Fassbender,而不是Jobs。很多人也觉得原定Christian Bale的形象与Jobs相似度更高。
这让我想到了Michelle Williams的《我与梦露的一周》,不够美艳性感的她与经典女神的差距也曾被诟病。
引用一句话:“以至于一开始就不会关注像不像的问题,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他的表演上,这反而是好事。”
在电影后面的那个细框眼镜、深色毛衣的经典造型还是让我感叹这不就是乔布斯附体吗?
这世界上有三个苹果:一个被亚当夏娃偷吃,一个落在了牛顿头上,一个在乔布斯手中。
他像一个指挥家,他居高临下,掌控一切。浑身充满魅力,他的偏执和过分自信也成为了他魅力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不知道是受到了乔布斯的感染,还是看到了法鲨的个人光环。
<图片2>
<图片3>
苹果的影响实在太大,它变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许你现在看这篇帖子用的就是iPhone,也许你正在用苹果电脑看着乔布斯的传记电影。
电影中 Aaron Sorkin的剧本精彩,他本人也是奥斯卡得主,当然这部电影达不到《社交网络》的高度。Danny Boyle导演也曾经执导《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电影充满了大量台词以及超快的语速,不休的争执(其实看别人撕逼也是一大快事)充分体现了乔布斯追求完美又特立独行的性格。
传记电影怎么描述这个人?怎么体现他的一生?一生过长又如何凝聚为2个小时?
电影集中了三个乔布斯的人生片段:
1984年第一台Mac电脑的问世
1988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后创立的NeXT电脑公司
1998年苹果首次推出的iMac
电影开头用黑白影像展现了电脑将会在未来发生的无限可能,转而是电影的正片。
乔布斯为了使电脑说出“Hello”,以及对《时代》杂志的“吐槽”。
还让我们看到了乔布斯的女儿以及女儿的母亲,Kate饰演的乔安娜,和程序师Andy
我们一直在等发布会开始,其实发现错了,电影永远不给你发布会正式开始的场景
每一幕都在发布会前几分钟进行(这几分钟过得真是漫长……)这其实很巧妙,镜头中人物的妙语连珠、唇枪舌剑,回忆的穿插,镜头的转换,气氛的紧张,火焰一触即发。
Seth Rogen饰演的苹果联合创始人Stephen Wozniak,他们的对白
他恼羞成怒:“你会做什么?”
在每次争论时,Jobs总给人居高临下我必胜的感觉。
“我指挥整个乐队。”这句话应该是贯穿了始终,Jobs扮演的正是一个苛刻严厉却思维跳跃的管理者和指挥家。
电影的另一条线应该是乔布斯和他的女儿Lisa,他最初一直否认女儿是他亲生,用他的一套数据理论反驳女儿的母亲,很多人都会说Jobs是天才但也是“渣男”
父亲富裕且具有声望,母女却依靠政府救济。而前女友不断用女儿向他索要生活费
电影结局又仿佛在为Jobs洗白,其实我挺喜欢的,这样的亲情牌对我很受用。
我们在看到多年都不肯承认女儿的天才对女儿变得理解和关怀,虽然我不知、与现实是否有所差距,但我得知他最后还是和女儿缓和过关系。
电影中虽有与Joanna和Andy的对话,我还是觉得Jobs对女儿的态度转变显得有点突然。
不过却很应景,他甚至要为女儿设计能装上千首音乐放在衣服口袋的玩意,也许这就是iPod的诞生起源。他与女儿在天台上的场景配着音乐着实煽情。
那个叫Lisa的电脑,那个女儿手绘的线条,我最终还是看到Jobs从神坛上回归人性化的一面,我相信这也是观众乐意看到的结局。
<图片4>
无法让人忘记的女配角:Kate Winslet
她是一个真正的“女配”,不仅仅在戏份方面,更是这个人物对Jobs起着辅助和衬托的作用。Joanna Hoffman是营销主管,是他的左右手,她与Jobs也有过诸多分歧,但是始终支持理解并且陪伴他,她与Jobs的默契已达成,二人的感情也超越了男女之情。她也是精英团队中少见的女性。让人有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好感。
Kate曾经说她希望挑战更多这样的角色,因为Joanna是完全来自一个不同的世界。
她是波兰裔,有着东欧的背景,作为一个女人,她不仅在事业上帮助Jobs,也为他的家庭女儿和他大向争吵。在电影的三幕戏中她也有着三个不同的装扮——“她从干练的短发,贴身的职业装,到最后妇人般的波浪,宽松的毛线长袍”。她最终从一个职业人回归到一个女人。很多人都认不出这是Rose,不仅依靠装扮,还有她的崭新一面,她不再是那个喜爱演丰满时而憔悴的人妻,她换上了新的“面孔”。
我觉得她表演亮点不仅局限于爆发的那个moment,其实贯穿始终的是她对大段台词的掌握,不同场景不同语气。尽管她东欧口音的美语不算完美,但是她的对乔布斯的情绪,从辅助理解到爆发也算让人难忘,淋漓尽致。
“何为判定一个人优秀和成功的标准?那就是在吹捧褒扬其领域内的取得的光鲜名望之外,甚至连他的怪异和扭曲也有了同样被人们谈及的资格和意义。”
迈克尔·法斯宾德,最后部分他在镜子前细微的表情和回忆的穿插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果,在舞台上绚烂的灯光下他的耀眼以及和女儿的缓和让电影有了较为完满的结局 。
也有人会评价电影聒噪平庸,但是拍摄乔布斯的传记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挑战了,三段式的拍摄虽然略显生硬,却也是巧妙的地方。除了男主角, 凯特·温丝莱特 、塞斯·罗根和《新闻编辑室》的 杰夫·丹尼尔斯无一不演技精湛。
金门大桥和新闻的穿插意味着一个时代的到临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过去。
赞扬他杰出也好,贬低他混蛋也罢。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乔布斯,不是吗?
这部片和《社交网络》的差距大概就是保尔和芬奇的差距吧?
艾伦·索金在剧作部分仍然强大,可惜连提名都拿不到。尤其是在表面的这些发布会、嘴炮与撕逼之后,还藏着一个亲情的故事,人物越发立体丰富了,怎么能简单评判。确实没办法将法斯宾德与乔布斯联系在一起,他演的是另一个自信心满满到无视一切的天才,同样优秀。
依旧不是想要的乔布斯传记,内容对不起片名,这个鬼剧本谁拍都得砸,一直在吵啊吵啊吵,看得人发烦。
肥温和法鲨简直就是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终极教材。法鲨演活了一个不擅表达感情但特立独行的狂人,但让人怀疑和真实的乔帮主究竟还有多少相似。艾伦·索金个人风格太明显,导致演员和导演全部退居二线。这故事其实更适合大卫·芬奇来拍...
好啦!我们都知道乔布斯是个天才也是个怪人啦!!有必要吵两个小时吗!
小李,这才是演技,得不得奖有那么重要吗?
拍成这样大概就算扑街了吧。。。剧本是好,但影像化时应该有所取舍,台词太密集反而不利于感情表达,最后的洗白实在太牵强。。。黑都黑的这么没水平,乔布斯如果看到这电影估计会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
除了讲讲工作狂和家庭的那点事,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看完也不过尔尔
#窝老公国内上的每一部戏我都花钱看了# #二十四孝迷妹# #居然比我想得要演得好,特别是后半段# #虽然完全不像本人吧然而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是有多无题材可拍,或者对自己有多自信,才会反复拍这种好莱坞已经拍剩的故事。看完除了法鲨和肥温演技以及几首插曲不错外,全部都显得聒噪而平庸。致所有的工作狂,“在宇宙留下凹痕吧”…
以往是美剧模仿电影,现在是电影模仿美剧,丹尼鲍尔把握剧本的能力不错,但是怎么看都还是有点儿轻浮。法斯宾德预先锁定奥斯卡影帝
乔布斯是个神奇的牛人,评价两极分化。电影的视角很不错,剧本、剪辑、配乐都不错,法鲨和凯特的表演我很喜欢。
没钱的偏执狂是变态反人类的矮矬穷,有钱的偏执狂是有思想有追求的高富帅,有钱有才华有远见有灵感有努力有不懈有Woz的偏执狂是改变全人类的天才。
Danny Boyle 很不负责地在舞台剧的形式里把Steve Jobs 在一堆毫无实质内容的对话里变成了一个自命不凡的混蛋。
同样是艾伦·索金的嘴炮剧本,丹尼·博伊尔的导演存在感还不如美剧《新闻编辑室》呢,本质上他和那些美剧导演一样没有存在感,而且又折腾了一回奥斯卡命题作文。影迷的遗憾是对的,没了大卫·芬奇和芬奇式的剪辑节奏,很少再有导演能驾驭得了艾伦·索金的剧本。剧本依旧很燃,可惜不是芬奇。★★★☆
【B-】用三场发布会的幕后去浓缩一个人的一生和人际关系,这是剧本最棒的地方,但终归是制片厂的电影,最后的父女相认非常不喜欢,为什么非要励志非要燃?像巴里林登一样遗憾落幕也许更好。丹尼保尔的炫技风格太花哨,和索金剧本搭配在一起看得人头疼。
乔布斯还没有死透,拿出来拍电影总觉得很奇怪,而且法斯宾德外形根本不像乔布斯;现实里的乔布斯让人讨厌,但就是让人服气,这部电影里看不出来;台词逼话那么多让人觉得很累很烦。
这么喜欢吵架,还以为导演是大卫·O·拉塞尔....
每次发布会前半小时,都会有固定人物来找老乔,做某一阶段家庭与事业总结,这种手法用到第三遍的时候已经有点疲劳……很少的人物,几乎没有室外场景,剧情都在高密度的台词中推进。与其说索金在写电影剧本,不如说他在写一个舞台剧剧本。几个闪回很漂亮,父女亲情线太假。
Scott Rudin:万一票房扑街至少我们做了个不错的广告片;Danny Boyle:我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得主,我怎么样也要跟《社交网络》不一样;Aaron Sorkin:好莱坞第一嘴炮还是看我;演员们:接这戏只为奥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