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科林·费尔斯:大叔如此傲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对于没看过《天才捕手》的人来说,可以这样理解传奇编辑和天才作家,和与之对应的两位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他们分别代表了我们最常脑补的两类英国绅士,一个低调傲娇,脆弱之处绝不轻易外漏;另一个风流倜傥,常有惊人的叛逆之举。
▲ 片中,科林·费尔斯又穿上了三件套,不算奢华但却体面且讲究,他为数位文学天才找到了发光发热的舞台,却始终带着帽子隐身幕后。
不得不承认,对于“高冷一哥”和“妩媚裘花”来说,合作《天才捕手》简直天作之合,这冰火两重天的男人碰到一块,火花啪啪啪就甩出银幕外,如果他们不搞出《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这传世大作,我们也一定会开始怀疑人生。
常听人说爱情片的男主女主之间要有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可以不是现实情人,却一定要看上去神仙眷侣,以寄托我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向往。其实这个准则放到任何双男主搭档的电影里也要成立。所以银幕上“脸叔”之于“裘花”的点拨提拔,可能比三月的春姑娘要来得更放肆,更风骚。
聊他们在《天才捕手》的火花,就一定要追本溯源。这两人都在事业早期以一个极度类似自己的角色脱颖而出:科林·费尔斯的汤米·朱德(1984年《同窗之爱》),一位贵族学院中疾世愤俗的共产主义者;裘·德洛的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1997年《王尔德》),一位将王尔德拉下“不伦”(当年)爱河的魅力青年。
▲ 科林·费尔斯本人跟汤米一样心直口快:“我喜欢扮演强势的角色,有些人解读为这是我性格当中隐藏的一面,但我想说其实原因简单极了——普通人就是没那么有趣。”
许多年过去了,裘德·洛秃也秃过了,肥也肥过了,女友换了好几波,终于打破了自己貌美如花的刻板印象,成了一个不靠脸而是靠气场吃饭的演员。而科林·费尔斯呢?他仍然是那个初见时觉得不够热情,熟络起来方觉学识渊博,知根知底后才知如此深情的绅士。他就是一个立体版的高冷男神。
一如他身上那个撕不掉的标签——达西先生。
是的,《同窗之爱》中那位充满暧昧光环的汤米·朱德不过让他在英国算是出道了,《傲慢与偏见》中寄托了少女终极情思的达西先生才是科林·费尔斯一炮走红的契机。他从池塘中走出来,白色的衬衣透湿,一本正经中流露隐约的诱惑——哪个直女看到这里不飙鼻血?你说?
达西先生的走红不仅说明艺术的全球化扩张、简·奥斯汀的受欢迎程度、电视剧的群众基础,更说明男女通吃才是硬道理。(胡说八道)
但科林·费尔斯却被困住了,被困在这个角色里直至今日。你看《BJ单身日记》——马克·达西这个角色就是因为“达西先生”而存在的——拍到第三部,休·格兰特都撂担子了,他却还苦苦坚守在“达西先生”的第一线。
没办法,少女时尚超前了又复古了,但玛丽苏情节永不落幕。
▲ “我发现越是年纪大的人,甚至那些看上去连退休金都没得领的老年群众,对我的渴望越是强烈。曾有人告诉我,一位老太太在医院检查血压,医生嘱咐她不要再看我那版《傲慢与偏见》了。这位老太太103岁。”
对的,哪怕一个女人已经在与时间的长跑中耗尽了胶原蛋白,她仍然有权力向往不善言辞但从一而终的达西先生,就像BJ。对演戏多少有点玩票的休·格兰特退出这个系列是他实在受不了了,科林·费尔斯还在继续,是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比常替他人事业着急的媒体和粉丝们轻了许多:“我曾经很开心自己成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事实上我到现在还是挺开心的,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这太诡异了。”
“达西先生”之后,他收到的剧本几乎全是爱情片:从《英国病人》到《莎翁情史》,他两次在情场上输给姓“费因斯”的男人,他却调侃道:“为了我的演艺事业,请再给我多一些费因斯”;从《甜心大话王》到《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他把古典戏剧的各个侧面都贴上自己的名字。
但科林·费尔斯之所以是如今的奥斯卡影帝科林·费尔斯,绝不是因为他的男性魅力俘获了全球少女少妇阿姨乃至奶奶们,而是因为同龄的鲁伯特·艾弗雷特和休·格兰特在怀疑职业选择的同时,他却在勤勉地工作,把自己的多面性呈现给观众和电影行业同仁。
▲ “每一次,他们都说这个角色将击败达西先生。”("Well I think you've just killed Mr Darcy”)
在电影行业同仁的眼中,科林·费尔斯演技不浮夸,选片不功利,银幕形象也不僵化,值得被捧上神坛。所以《国王的演讲》把他推上奥斯卡最佳男主演的领奖台,你看着他扮演父亲,扮演丈夫,扮演养尊处优却又面临内忧外患的国王,扮演努力克服口吃有时甚至口爆脏字的演讲学徒——看科林·费尔斯、杰弗里·拉什和海伦娜·伯翰·卡特飙戏实在是太爽了!
而在英国那帮无厘头才子们眼中,这样高冷、不苟言笑,却又迷倒众生的形象,要撕碎来逗笑才够有趣呢!所以你看从《黑爵士》(罗温·艾金森微笑)到《新乌龙女校》(鲁伯特·艾弗雷特微笑)再到《妈妈咪呀!》(梅丽尔·斯特里普微笑),他刚出场时仍然是那么高冷和不苟言笑,甚至还有一种奇异的“渣男”感,但总是得不到幸运女神的眷顾,反而闹出了许多的洋相……
▲ “演员们基本上都是‘变装皇后’。人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表演是为了治愈人类,或者挖掘人类精神的本质。好吧,或许会有如此效果。但基本上我们只是想穿上连衣裙翩翩起舞。”
至于普通观众怎么看?我们需要更多的西装、三件套、玳瑁镜框、一尘不染的皮鞋,轻言细语的威胁和发型不乱的暴力,最好是《王牌特工》续集赶紧出来!
当然,这样的高产和“兼容并蓄”必然导致他所主演的电影并非部部皆精品,《新乌龙女校》这样纯恶搞的就不提了,众星云集的《妈妈咪呀!》毁誉参半,而近些年的《神偷艳贼》和《魔力月光》都不尽如人意。
▲ “你知道吗?事实上在片场的日常就仿佛我们奇迹般地倒退回了婴儿时期,其他所有的一切都被剥离,你陷入非常无助的境地。在某个约定好的日子,你被车送去一个不由你选择的目的地。他们给穿衣服,做造型,安排你吃早饭,这一切都根据别人的时间表来。然后你又被带到某地履行职业义务,你被告知站在哪里,看向哪里,说那些话,而这一切都不属于你。所以你能控制的东西其实很少,除了那些你关上厕所门发生的事。这简直是荒谬的。除非这部电影很棒,否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只能跟着那条固定的线走。”
意识到单纯做演员是无法把控电影质量的,科林·费尔斯开始尝试幕后工作。他监制了2015年最好的电影之一《天空之眼》,以及2016年的电影《爱恋》,这两部电影预算都不高,但却有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时间科林·费尔斯也成了半个伯乐。而这两段做幕后的经验,对他塑造麦克斯·珀金斯这位曾经先后挖掘过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传奇编辑多有裨益。
然而,在这个bromance遍地开花的时代,这个编辑与作家无间合作的故事最大的挑战却是如何调动两人互动的律拍。毕竟除了互诉衷肠的“在你之前我没有朋友”之外,那些关于文学的长篇大论放到银幕上可不如想象中好看。
▲ “这不是我第一次演一个不肯脱下西装的怪人(笑)。但这个角色面临着另一个精神上南辕北辙的角色,两人之间对抗着,演出这种感觉其实是十分有趣的挑战。而我本能地要把这个角色挖掘得更深。人们常说麦克斯·珀金斯近乎隐身,这也是我从排演便开始探索的角色特质。”
电影当中有个细节,天才作家,同时也是话唠晚期患者的托马斯·沃尔夫拖着五千页《时间与河流》手稿走进编辑麦克斯·珀金斯的办公室。
珀金斯看着满满的拖车整个人速冻在原地,他尝试性地掂量了一下当中一捆手稿。
身为观众的你此刻脑内弹幕飘过:“这家伙疯了吧,这么多字怎么塞得进一本书,谁要看啊!”
这时沃尔夫也紧张了起来,就像他与珀金斯首次见面时企图用骄傲来掩饰害怕被拒绝的心情时一样。
数秒后,珀金斯说:“我们能做到的。”(We can do this)
2 ) 关于合作关系的最情深的诠释
好的电影一定是多元的。截取著名传记作家、普利策奖得主A•司格特•伯格的著名传记《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传》一段改编而成的电影《天才捕手》,我的朋友宁宁看到的是“我们做编辑的会为这件事失眠:我们真的有让书变得更好吗?还是只是改变了书的样貌”,我看的则是“我们埋入书堆,把一生献给文字”。原因简单,宁宁是出版人,而我,职业虽是报纸编辑,却愿意将业余时间全都奉献给码字,至今出版了三本书。
据说,这部在今年柏林电影节期间开始公映的电影,虽然网罗了科林•费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等大腕明星组成了豪华阵容,却没有赢得如潮的好评。这样的结果,想必导演是有所预料的吧?出版业都已经式微的当下,还用一部电影去再现出版社编辑和作家之间如胶似膝又水火不容的关系,分明是在吟唱一曲行业挽歌。基调已经让人沮丧,再加上爱书人越来越少,《天才捕手》呼应者寡,正常之极。
可是,所有因为它是一部关于出版人和作家之间的恩怨故事而错过《天才捕手》的人,你们错过了最高级的窥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
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是出版史上不世出的杰出编辑,是他,在如过江之鲫的所谓作家中挖掘出了真正伟大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事过境迁以后,我们说铂金斯在茫茫人海中定位到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这样伟大的作家,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事实是,这位英国绅士要从成堆的书稿中慧眼识珠,他得是一个读心人,惟其如此,才能让天赋过人而桀骜不驯的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听命于他从而帮助他们将粗粝的初稿磨炼成文学作品中的钻石。知道电影《天才捕手》为什么选择的托马斯•沃尔夫吗?因为这位同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一样来自美国的梦比天大的男人,比海明威粗陋比菲茨杰拉德粗鄙,遇到英国绅士珀金斯,两个人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看过《天才捕手》的,一定不会忘记当珀金斯要删除沃尔夫原稿中他认为是多余的词、字、句乃至章节时,沃尔夫的反弹是多么不讲道理。这种反弹在他第一部作品《天使,望故乡》大获成功进入到第二部作品《时间和河流》的磨砺阶段,就更加让银幕外的我们觉得,铂金斯遇到的是无赖天才,“如果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写的,你就不会说这不好那不对。因为是我写的,所以你要说这里要删哪里要改”(大致如此),天呐,看着科林•费斯饰演的麦克斯•珀金斯面对沃尔夫排山倒海式的咆哮,居然当它是拂面的春风,直到复归理性的伍尔夫能够正确地理解他追随他的思路修改自己的作品。一个是负责出版书籍的编辑,职责是出版书出版好书出版能赚到钱的好书,一个是作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出版社看中能被出版,珀金斯与伍尔夫的关系孰重孰轻清晰得一目了然,在出版界权重一时的珀金斯何以任由尚没有得到认可的作家伍尔夫在自己面前如此放肆?因为能读心的珀金斯读到了伍尔夫作为作家的天赋,为了让这位作家能够修得正果惠及天下文学爱好者,珀金斯宁愿委屈自己,引导伍尔夫和平处理与艾琳的关系,邀请伍尔夫去家里与自己亲人共度美好时光,放弃与家人一起外出度假的机会来陪伴伍尔夫修改书稿,随沃尔夫一起去酒吧听自己并不喜欢的爵士……在与伍尔夫的关系上,珀金斯哪里还只是伍尔夫作品的责任编辑?简直就是引领沃尔夫向前走的精神伴侣,于是,我听到电影中铂金斯在伍尔夫突发疾病英年早逝后如此界定他与伍尔夫之间的关系:一起笑一起哭一起狂欢一起泣血……(大致如此)
哪怕去掉编辑和作家的职业外饰,珀金斯和伍尔夫之间相扶相携的关系,难道不让人感叹这种君子之交渐渐已成往事?这种相知难道不应该用一部电影记录下来让我们惦记?瞧,社交媒体上凡是点赞《天才捕手》的,都动容于珀金斯与沃尔夫之间只比亲人少一个名分的关系。尽管宁宁和我表达的对《天才捕手》喜欢的角度不同,但我相信,我们都是被影片中那种渐成绝响的合作关系打动了。
3 ) 天使,望故乡
豆瓣评分并不高,我想应该是卡司阵容维持了它的口碑,但给出差评的,我想多半是因为看不懂。好片总会让人纠结,人们喜欢流行大片,多半因为大片会带来一种激情,立即产生,随即消失,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给平淡带来一丝趣味;而文艺片大多是写实的,总可以将生活和思考血淋淋的呈现在你面前,你说无聊看不懂,主要是不愿去想去面对,因为生活总是残酷的。
关于生活。托马斯是天才,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dreamer”。他愿意活在梦里,因为现实是残酷的,有人坐在大理石的餐厅里喝香槟,也更有人为了免费的食物在寒风中等待;他举止粗鲁,有话直说,因为他渴望自由,渴望平等与理解。但当麦克斯告诉他:“生活就是看着他的眼睛,体会他的痛苦。”时,他沉默了。生活终究不是乌托邦。
关于故土。整部电影没有阐述托马斯的身世,也没有单方面的抒情,但贯穿全片的,始终是淡淡的乡愁。《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故乡,河流,河流从他门前缓缓流过,几经波折又流回到原来的地方。托马斯时常说到他的父亲,但那好像一个幻影,他想叶落归根,可惜他是浮萍。当年轻时的激情褪去,只剩孤老一人时,故土成了一种奢望,好像一辈子都为之而救赎,故土即天堂。不论是柴可夫斯基,还是贝尔纳弗孔都说过:“人的一辈子就是永远的乡愁。”
关于知己。简介总容易让人把这部电影想成同志片,可那是一种友情,是另一种《霸王别姬》,另一种《故园风雨后》。生活可以击碎一切,但知己的情感却是顽强的。有人把麦克斯和托马斯比作伯乐与千里马,但我更觉得像伯牙与子期。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过着不同的生活,有着不同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默契,也许这是一种巧合,一种缘分,但你还是会被那句话打动:我想告诉你,无论发生什么,我对你的感觉都不会改变,都会像十一月的那天,当你来码头接我,我们爬上楼顶,一起感知生命的冷暖、荣耀以及它所散发出来的力量那样。生命苦短,知己难觅。若遇见一个愿为你绝弦的人,人生足矣。世间最美的不是爱与被爱,而是理解与被理解。
石块,叶片,一处尚未寻到的门,在石块叶片门中,在所有被遗忘的面孔后面,谁曾知悉他的兄弟?谁曾洞识过他的父亲的内心?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囚牢中?谁不是生而疏离,至死孑然。
4 )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
浅谈电影《天才捕手》
这是一部讲述天才中的天才的电影。所以他的名字叫天才们。
日子像是道灰墙,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色彩。时间左右摇摆,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律动。手机自拍里的自己好平庸,于是我们开始寻找天才。
时间一过便是15年,编剧约翰·罗根先生终于在写《雨果》,《007,天塌了》等大片的缝隙里,完成了这个剧本,找来了他那在剧院里乐不思蜀的好基友,拉来腐国的门面担当们,拍了这个“疯狂”的电影。
为什么说“疯狂”?因为天才们不疯不成魔,不成魔,怎能号令江湖!请举起不羁之剑!
于是我们看到脑袋大概有点问题的一个年轻人,在大雨里,伞也不撑,对着一个出版公司的logo,望眼欲穿。
故事就在这望眼欲穿中开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对图书编辑的概念是,和作者谈心,帮作者把住符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大方向,顺便改一下病句错字,安排书的出版和作者的巡回签售会,帮作者数一下钱,再帮作者花一下钱,如此以往,广结善缘。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我太肤浅了,并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我怎么能把人类文明工程师这个神圣工作想得那么仅供参考!
看看,麦克斯和他的作家们,他们美丽的脸蛋,哦不,他们充满艺术的内在!他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你看到的是正在忧国忧民的著名编辑麦克斯·珀金斯(柯林·菲斯演)和他的帽子。相信我,这顶帽子很重要,戏份只比男主柯林·菲斯少一个镜头,并且成功得超过了男配裘德·洛!
虽然柯林老师总是被人误解是面瘫,在这部电影里,你们有99%的可能也会这样误会他。但是心细如豆腐丝的我,透过99%的表相发现了1%的本质,看到了他内心如电脑CPU一般,以超越宇宙第一速度运转脱离了地心引力,站在一个制高点,将狂放不羁爱自由的海明威的稀罕的语言,将有爬梯自隔壁来不亦乐乎的菲茨杰拉德在失去灵感后苦思冥想出来的句子,将让语速飞的托马斯(本文男主裘德洛言)赶着投胎般的喋喋不休,用爱和耐心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分析,然后在他们喘气的瞬间,回到地球表面,用他那性感的男中音,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得提出他的修改意见。
能征服美男的只有美男!还是一个看不见发型的美男!
怪不得托马斯会在公众场合大声说出“麦克斯,我爱你!我最爱你!”
是的,讲到这里,如果你没完整的看过片子的话,你可能要想歪了。但是,我要很严肃告诉你这是一部在探讨一件很严肃的男男关系的很严肃的电影。
路易斯(麦克斯的夫人)说,麦克斯一直想要个儿子,而上帝给了他4个女儿,所以,他把托马斯·沃尔夫当做了自己的儿子。
托马斯·沃尔夫说,他最后一次看见父亲,是在火车上,他的一生,似乎只是为了回到父亲身边,遇到麦克斯后,他把他当成了父亲。
“我富有天下文学奇才,想来也没什么稀罕,不过是添些砖撤掉点瓦,浑身上下,大概也就这几分真心能称上斤两,你要,就拿去吧。”
于是,一个天才,遇见了另一个天才。彼此付出,又有彼此的亏欠。
在第二本书《时间与河流》的出版过程中,托马斯感谢麦克斯对他作品的帮助,而麦克斯则担心会因为自己的修改毁了托马斯的作品。这是无解的题,却扰人的很。
导演说,他们不存在谁成就谁,他们的关系,是互相的成就。
互相的爱,就有互相的伤害。两个男人日以继夜的工作伤害到了他们身边的女人。
出来麦克斯的数量有点惊人的女儿们,全片有两个无比优秀的女人。
一个是麦克斯的妻子,一个为了家庭放弃事业的女人。温柔,贤惠,堪称时代的楷模。
一个是托马斯的情人,一个为了自我追求而抛弃家庭的女性,她的追求不仅是热爱的戏剧事业,还有托马斯。我特别喜欢这个场景,一个美丽,自信,优雅的女人,在男人中逆行而上,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太美了。
在1920年代,很多人在泥潭中挣扎,而托马斯们用自己的力量呐喊,“让过去的留在过去吧,是时候奔向新的方向。”
电影拍的很平稳,而看完后,却余温缭绕,久久不能忘怀。于是我去图书馆,借来了《天使,望故乡》,翻开第一页,它是这样开始的:
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找不到的门;话说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扇门。再说所有被遗忘的面孔。
赤裸地,孤独地,我们放逐出来。我们闷在娘胎里不认识母亲的面貌;从她骨肉的监狱里,我们来到人世间这个不可形容、无法胡同声息的监狱。
我们之中有谁真正知道他的弟兄?有谁探索过它父亲的内心?有谁不是一辈子被关闭在监狱里?有谁不永远是个异乡人,永远孤独?
啊!失落的荒废,失落在闷热的迷宫里,失落在星星的光辉中,在这闹人的、灰暗的煤屑地上!哑口无言得记起来,我们去追求伟大的、忘掉的语言,一条找不到的门。何处啊?何时?
哎,失落的,被风凭吊的,魂兮归来!
5 ) 诗意·失意人生
说实话, 对《天才捕手》这样的片子能够引进还是有些意外的,因为它实在不太有卖相——前两年我非常喜欢的传记片《极速风流》国内票房也不好。以国内院线电影风格、类型之贫乏,实在需要更多这样的影片才好。
作为一个中文系出身的人,我对影片充满好奇与期待。虽然对美国当代文学很感兴趣,但不幸一直没有读过托马斯·沃尔夫和他的名作《天使,望故乡》。影片一下拉近了我和这位文学天才的距离,让我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活生生地作家形象(尽管电影未必全是真实的),这是阅读不容易做到的。读了那么多年村上春树,我都想象不出此君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会是什么样子呢。电影的好处就在于此。
影片的演员阵容非常强大,也很有趣:两位男主角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都是英伦戏骨,女主角妮可尔·基德曼和男配角盖伊·皮尔斯来自澳大利亚,只有劳拉·琳妮是地道的美国人。由此,这部描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巨匠及图书编辑的电影,却带上了一种莫名的英国味道,甚至影片中的纽约在低色调低饱和的复古镜头风格下都恍如伦敦。整部影片都在微昏的出版社办公室、充满蒸汽的火车站以及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传统的美式家庭中展开: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是二十年代纽约的街道,天上下着雨,地下无数人在雨中簇拥着来来往往。而在这些人当中,站着一位未来的天才:当代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托马斯·沃尔夫。
托马斯·沃尔夫绝对是位天才,在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的时代,他却写出了充满激情和迷茫,极具个性的文字。连写出《喧哗与骚动》的威廉·福克纳对其都敬佩有加。类似描写科学、艺术天才的传记电影,我们会联想到《美丽心灵》或《莫扎特传》。但细加琢磨就会发现,这些电影都无法回答一个观众可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天才是如何成为天才的?电影只能帮助我们理解,天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们的生活、梦想、恐惧、欲望又是什么。《天才捕手》的视角倒是稍有不同,它描述的是,天才是如何被发现并被打磨发光的。
影片通过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沃尔夫之间的友情来贯穿整个故事,这个角度的有趣之处在于,某种程度上,这两个人都徘徊在失意与诗意两种生活状态之间!科林·费尔斯饰演的珀金斯平常是个无趣的男人,他虽然爱他的妻子和五个可爱的女儿,但她们却不是他的生活重心。他不参加家庭远行出游,也不支持妻子的戏剧事业,还一心想要一个儿子……他的生命其实已经奉献给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以及沃尔夫这样一些后世赫赫有名的作家,特别是他们构造的文学世界。这是一个无力创造世界,却能帮助你完善一个世界的伯乐。他的梦想和欲望——流芳后世(他对儿子的强烈期盼就是这种梦想的隐喻),以及他对自己职责、位置毫不逾矩的瑾守(听到沃尔夫前言中把新书献给自己时的淡然)构成了极有魅力的人格。科林·费尔斯的表演举重若轻,尺寸拿捏已入化境,真是淡而有味。
另一方面,沃尔夫则被影片塑造成了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性情中人,他可以对抛家弃子追随多年的情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以对深陷痛苦中的同道菲茨杰拉德大加苛责毫无同期,他可以以每天几千字的速度疯狂写作,也可以在珀金斯说服他之后忍痛老老实实狂删心血之作……失意生活似乎正是他诗意的来源,因为支持他的是对文字的野心和传世的渴望,现实世界反倒成了一时的幻象。有段戏很有意思:当沃尔夫已经成名之后,他回到纽约,看着街上等待接济的人们,不由质疑自己写的书有何意义,对这些根本不会看他书的人是否毫无价值?这是一种太年轻,太简单,又有点单纯幼稚的想法。而这也恰恰就是沃尔夫这类作家的价值所在:尽管他们或狂妄或清高,内心里他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文学天才。
茨威格曾经说过,那些伟大的人物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我很不喜欢有人把珀金斯与沃尔夫的友情描述成一种基情,在我看来,他们两人远不止惺惺相惜这样简单。两个人在失意与诗意的生活中相互拯救,在伟大的文字中共同寻求不朽。这也是在结尾,当沃尔夫离开之后,珀金斯第一次脱下帽子的真正涵义:斯人已逝,再没有人能够拯救他并被他拯救。那些伟大的文字和曾经伟大的生活就此结束了。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题材,但影片确实与《莫扎特传》、《美丽心灵》这样的经典还有点距离。最大的问题在于,故事情节以沃尔夫小说修改为线索,缺乏真正深入两位主角心灵的时刻,多半流于表面——比如珀金斯曾发出疑问,不知自己的修改是否真的成就杰作,还是扼杀了初版稿件的独特光芒?一个本可以深入主角内心,展现其恐惧、自信、犹疑、自省的机会被轻松放过了。对沃尔夫的刻画也是如此。我们发现,描写这些文艺天才时,一定要把作品带入其生活,而不是把生活带入其作品——就是说,借助他的生活故事来展现作品及其特质,而不是把作品当做影片的素材。这点上,《莫扎特传》就非常高明!
沃尔夫、《天使,望故乡》、美国当代文学、二三十年代的纽约故事……这些离普通中国人的距离可能都过于遥远了。君不见国产的《黄金时代》票房都不理想吗?但陌生的题材,不够刺激的类型,恰恰该是我们去看电影的理由吧。影院不仅仅是一个娱乐场所,它更是体验生活、感受世界的窗口。伟大的人物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我们不正该到优秀的电影中去寻求庇护,寻求人生失意或诗意的体验?
6 ) 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单纯评电影
有一些电影是我久久不愿碰触的,因为盛名太多。比如,教父,比如,美丽心灵。外界的赞誉太多甚至在你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有人在给教父评两星之后说,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电影本身。所以对于所谓的经典电影100部,评分最高200部之类的我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
废话了这么多的结果是我依然因为某种原因看完了这部戛纳影片天才捕手。
虽然已经没有办法脱离别人告诉我的这是个好电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好歹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Thomas Wolfe,Of time and the river,Look Homeward,Angel 一无所知,所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写出相对公正的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
Kolin Feith,Jude Law,Nicole Kidmen几位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无疑分量足够。整部看下来,竟然发现我印象中一直很花瓶的Nicole的表演最让人深刻,Jude Law不够疯狂,绅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科林许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缘故,有些中规中矩。
故事层面,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时间线衔接不够流畅,没有清晰的转变表达时间的变幻。除去开始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of time and the river时两人对小说修改了两年多之久,但是这个时间仅仅体现在科林的一句话中,从电影本身你是看不到这个时长的,电影本身的场景也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这种时间变换,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没有任何变化。到之后Thomas和Max因为Scott发生冲突,这时两人距开始已经认识已经很多年,这个时间同样靠科林一句话交代,电影本身的场景依然无法给观众时间变换的感觉。这是让我对电影最失望的一点。
除了时间线的不清晰,故事本身的冲突也不是很明显,想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囊括盛名,分歧,以及本就复杂的感情线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觉得我和一个曾经的朋友10年友谊将尽的时候看这部电影却有了独特的感受。
人的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相同的客观事物折射到不同人感情上的结果发生着变化巨大的折射。也许是因为人们以往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的折射率。
感情最先变化的的是Aline,在Tom取得盛名之后,这个为了情人抛弃丈夫孩子家庭的女人敏感的觉察到她要失去他了。tom成功了,他的生活不再只有她。能够在全世界否定他时给他鼓励的人变得拥挤,她不再是值得珍惜的唯一一个。曾经留住tom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一文不值,她除了无能为力的失去他还能做什么呢?尤其是她没有什么再能付出的情况下。付出了恐怕tom也不再稀罕。
正如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也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的生活轨迹慢慢错开,我们不能再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不能再被塑造成同样的人,就这样,除了说再见,除了变的陌生,我们别无选择。看着逝去的背景,我们只能挥挥手,farewell。
再然后就是Max和Tom。有人说,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把别人的作品改成理想中的样子。各司其职没什么不好。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tom盛名之下开始觉得Max对自己的作品修改过多。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字都有价值,不应该被随意的舍弃,甚至大段的划掉。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又过度自信。如果这些文字都不删除会发生什么?会不会得到更高的赞誉?会不会成为更优秀的著作?可是又有谁知道呢?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阻止不了的生根发芽。最后Tom对Scott发泄自己对Max的不满,而过来人Scott却知道时间还很长。
Genius,说的是海明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Maxwell Perkins?中文译名 天才捕手则明确了这种指向,不是那些名垂历史的天才,而是使这些天才发光的catcher。
现在影评终于写完,我也可以允许自己去google Thomas Wolfe的生平了。Bye。
7 ) 两位实力派,飚演技太过瘾!
《天才捕手》讲述王牌出版人麦克斯·珀金斯与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友谊故事。电影的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也是从鲜肉之路上突破崛起的演技之星,但他们对各自角色的诠释,让这部平实的作品依然能取悦于观众。除了自身条件契合人物、导演处理得当外,两人也的确在肢体、声音和表情上,完美贡献了各自的表演实力。
电影开始,科林·费尔斯就用一系列微表情技巧性地展示出人物性格。科林扮演的珀金斯一脸认真地修改书稿,同事将一沓厚厚的投稿摔在他桌子上,此时表情平静的科林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见惯不怪的心理,当听到投稿“特别到没人愿意出版”,他歪了一下头狠狠抽口烟,随之投入到原来的工作中,不过马上下意识地用手捻了一下投稿,珀金斯工作认真但品味独特的形象跃然眼前。当珀金斯带着投稿登上回家的火车,刚读了开头部分就深深被吸引,文字中浸润的迷惘也勾起了他的哀思。此时的科林表情凝重地怔了一下,目光短暂投向窗外又转向眼前的文字,从此手不释卷。
其实,珀金斯非常大男子主义,觉得妻子抛头露面当演员非常不爽,对于小女儿们爱意满满,却常因为工作疏于照顾,至于慢慢长大成人的大女儿们,他又时时显露出“儿大不由娘”的紧张和无奈。科林·费尔斯这一段从肢体、语言到表情的转变,非常传神地演绎出了人物的家庭关系。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也许找不到第二个适合的演员,从外形到姿态都能演绎出珀金斯的风范,以及他谦逊儒雅外表下的坚强和固执。与此同时,与科林·费尔斯搭戏的裘德·洛也有如神助一般,开启了“火花四射”的飙戏征途。
“前面几个星期和你一起探讨书的过程,是我整个寒碜的人生所经历的最愉快的时光了。”就在获邀前往珀金斯家做客的路上,沃尔夫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沃尔夫无所顾忌地表达创作理念,他认为自己是写作路上的怪物,难以被人理解又踟蹰前行,并用书中的语句聊以遣怀,珀金斯则一脸祥和与欣赏,随口就接着念出下文,两个人眼神相对、会心一笑,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知。沃尔夫与珀金斯的知己之情,就在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的平静演绎中悠然迸发。
当两人经过针锋相对、矛盾重重的书稿编辑,成功出版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后,沃尔夫带着珀金斯破门而入他第一次租住的房间,一起重温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觉。他们站在楼顶互依互拥,边欣赏着落日余晖,边回想着细琐往事的时候,那种天才与天才间的惺惺相惜,过渡到“父子之情”的感觉尤其令人动容。此时的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也奉上了奥斯卡影帝级别的演技,让观众对电影角色产生由衷的信服。
所以这片是讲科林·费斯与妮可·基德曼争风吃醋争夺裘·德洛却因科林费斯心念老情人盖·皮尔斯而使裘德洛心生哀怨离家出走,结果反而在盖·皮尔斯的劝说下裘·德洛回心转意不料无福消受美人恩英年早逝而使科林·费斯悲痛欲绝脱下了全片一直未摘的帽子终于让人一睹盛世美颜全貌的故事?
编辑才会懂奥义
我也一直在confuse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人生 是纠葛的情感和不堪一击的才华 还是每天吃饭的时间都要蘸的那碗辣椒酱
开头脸叔家里坐着一桌女娃就有点微妙,所以碰到裘叔之后内心那种激情我居然很是理解,太太也很了解脸叔想要个儿子,只可惜妮可在drama的世界里YY成了基情,和裘叔在舞台的那场争论也印证了这很drama的官方吐槽咩?最后只想说:sometimes people just go away
好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呐。喜欢旧时代,畅销书是文学,一个月可以卖一万本。答应自己一天写500字做得到么?裘花演技真的太浮夸了。《Swing Gently》是爸爸很喜欢的歌,一听到我就哭成狗了。一边看片尾一边用胳膊抹眼泪,还好穿的是长袖。@太古UA
3 规规矩矩的制作,规规矩矩的剧本,规规矩矩的表演,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也没什么可表扬的。
渣男作家的一生,为啥好几个段落有《爱乐之城》的感觉…
科林·费尔斯的脸上明明没有太多波澜,却把最细微的情绪都表达出来了。真是高手。想起讲诗人兰波的《心之全蚀》,都是关于虐人的爱,以及被囚禁于俗世的天才。
感觉没有创作或者编辑经历的观众很难会产生共鸣。
电影真不适合呈现这种文学编辑和作家之间的对话,两个人在酒吧里讨论删改稿子的过程真实做作又无聊。明明不具备表演性的东西,非搞得特别戏剧化,所以只能靠夸张的语气和动作。
好看,尼克尔基德曼是我非常喜欢的女演员。
白瞎了这么牛的卡司,全是英伦戏骨,结果依然力量不够,都是导演的问题。有几场戏剧冲突还是不错的,可惜有佳句无佳章。不过,那些美丽的布景,细腻的文字,以及几位英伦情人的表演,都还是值得称赞的。这种全明星的复古电影,估计不多了呢。
这片子是不是跑偏了?到底是写Perkins呢还是Wolfe呢还是他们俩的情谊呢?不过我还挺喜欢,虽说故事立意不明,但镜头语言还是非常出色。演员太好了科林叔那几滴眼泪真是往人心坎儿上面砸,本来是个稳重内敛的角色,但是动情之处也会跺脚起舞砸玻璃,为了这种科林叔最擅长且我最深爱的闷骚极品角色给五星
打四星自知不客观,只因片头时光与河流般的音乐里传来《天使望故乡》经典开场,忆起沃尔夫生平苦痛、英年早逝,两周前读完《天才的编辑》时的眼泪又全数归来。其实剧情重点不对,珀金斯当了37年编辑,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作家也是他挖掘,是“我们共同的家长”,一生几乎是大半部美国现代文学史,影片却只着眼于沃尔夫,其他全是浮光掠影,还花费过多笔墨描绘沃尔夫和他伯乐各自家庭不睦,要么影片直接改名为《沃尔夫和编辑》,不然真是说不过去。结尾更是草率,书中沃尔夫的死极为感人肺腑,珀金斯是沃尔夫的荣誉抬棺人,也是他的遗嘱执行人,整理好遗作,却只能拱手交由其他出版社出版,短短三个月头发都白了。不过幸好影片对珀金斯作为一名心甘情愿的匿名者身后人的精神没有省略,科林叔红着眼睛对裘花说起为何编辑要隐名埋姓一段很戳人
电影这东西真的是没有标准的,影评扑街,可同行的同学到片尾时居然落泪,我自己是觉得脸脸简直可爱到爆,演技值得拿奖,可又看到有人说,片中所有人每一个演得好的。所以啊,看电影呢,就是我开心就好,你们随意。
影院就三个人,可偏偏我旁边坐着一个,字幕一上灯一开,坐前面那个人就打着哈欠出去了,我旁边那人本来是想等字幕结束的吧,但一旁的我哭得只好背对着他,太尴尬了,他也逃走了…几个主演都牛逼至极,就不多赞了…至于片子就更不多提了,看结尾就知道,一切都恰到好处,但就是喜欢啊……(我正躲在厕所
大家都在說演員,那我就說兩句導演,給寫長影評的人一點信息。此人是個巨牛的戲劇導演,也許可以解釋片中的戲劇性。他也是基佬,解釋了倆男主的「友誼」⋯⋯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
看到结尾colin叔的泪水真的我也哭了
关于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从成名到英年早逝的传记处女作,作品得益于风格相异的两名男主角的工作与私人关系,但科林•费尔斯精准而内敛的表演方式比裘德•洛令人疲倦的过度外放的演绎更让人印象深刻。但在叙事和美学上都过于传统的该片内容则因对文学天才的刻板诠释以及对配角的扁平刻画而乏善
为什么要扯上基情呢?这种同性之间的惺惺相惜,伯乐千里马的父子感觉多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