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情片美国1939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琪恩·亚瑟克劳德·雷恩斯爱德华·阿诺德托马斯·米切尔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剧照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2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3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4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5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6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3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4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5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6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7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8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19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25 20:13

详细剧情

  美国的一个小镇,Jefferson Smith(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饰)是当地的童子军的首领,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被选为新的参议员,来到了华盛顿。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同为参议员的Joseph Paine(克劳德·雷恩斯 Claude Rains饰),并且迷上了Joseph的漂亮女儿。单纯的Jefferson从来没来过华盛顿,在华盛顿闹了不少笑话,被媒体纷纷取笑。Joseph让Jefferson起草一个提案,并让他的女秘书Clarissa Saunders(琪恩·亚瑟 Jean Arthur 饰)协助Jefferson。然而Jefferson却发现,他的这个所谓参议员不过是其他老谋深算的参议员手中的木偶,他发现了他们一个巨大的阴谋。Jefferson决定以自己单薄的力量来对抗那群人,来改变这个腐败的政治环境。到底他能否成功?史密斯先生的华盛顿之旅会如何结束?  本片获第11届奥斯卡10项提名,赢得最佳原创剧本一奖。

长篇影评

1 )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甘洒热血化碧涛(IMDB250 TOP 102)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5092376.html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1939

继续IMDB250之旅。余下没看过的电影大多很老,看来我要有很长一段时间看黑白片了。本片即是一部1939年上映的黑白片。

这是一部Frank Capra的电影,是一部喜剧片。一个参议员去世了,为了填补这个空缺,腐败的州政府找到了一个不懂政治的热血青年来填补这个空缺。政客以及幕后黑手都认为他是一个傻乎乎的菜鸟,不会参与到政治中,不会影响他们的水坝提案。在来自同一个洲的议员提议下,热血青年提交了一个新提案,可是这个提案与水坝的提案发生了冲突。热血青年不知情,在热心秘书的帮助下,他才知道真相,决定阻止他们,而且在其他议员与幕后老大的威逼利诱下,他也没有屈服。于是邪恶的参议员们制造出了一个骗局,让人们以为热血青年是一个为自己牟利的人。灰心丧气的他,决定离开华盛顿,但是在热心秘书的劝阻下,他要用民主制度挑战邪恶的参议员们。第二天,当他拿到发言权后,他紧抓不放,除非证明自己的清白,否则不会放弃。在国会外,童子军的报纸与幕后黑手的人也展开了争夺。二十四小时过去了,在热血青年就要失败的时候,同洲的参议员良心发现,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热血青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影片在一个happy end的结局中结束。

这部电影非常的好看,通过喜剧的方式,展现了民主制度以及美国政治的真实现状。电影将美国民主制度的一面表现了出来,比如那个“发言权”,只要获得了就可以一直说下去,直到死为止。虽然这个规定看起来相当的荒唐,但是体现了美国政治制度人性、合理的一方面。片中的男主角就是运用这个权利,来获得大家支持,来赢取战斗的。当然,影片中的议会也有着黑暗的一面,编导正是运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强烈的矛盾冲突,来推进剧情。通过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对抗,将美国政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来。

其实,本片是非常理想化的,编导通过影片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梦。腐败在美国政治中是随处可见的,美国政府又不是完美清廉的,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孤身奋战的青年所能对抗的。片中男主角挑战腐败势力的所作所为,只能出现在电影中。此外,电影最后的结局也是符合大众观点的——邪不胜正。太理想化的剧情,只能让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开心一下,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 当然,这种“开心”也是有益处的,让我们至少抱有希望,知道社会上还有饱含如此热血的青年,足矣。

Frank Capra的电影看得不多,不过多少知道他拍摄的电影多以积极向上的喜剧居多。在看过《生活多美好》后,彻底喜欢上了他的风格。本片依然笑点频频,带给人欢乐,并带给人们正面积极的精神。笑料大多集中在男主角身上,他来到的华盛顿的时候就如同俗语说的“山炮进城”一样,对于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个设定就充满了喜感。他如同乡巴佬一样,把女秘书都弄得很无奈,搞笑至极。男主角与女秘书之间的对话也充满着笑料,简单的话语、质朴的语言既能让我们感受到两人之间的差异,又能感受到两个人之间的心理变化,一直到最后产生浓浓的爱。本片的对白太给力了!

老电影看得越多,就越会感觉到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先进。这部1939年上映的电影,除了是黑白片,屏幕比例是4:3之外,其他方面一点也不逊色于现代电影。画面、场景设计、道具、布景、剪辑、音乐各个方面,都非常出色。所有这些都在为影片整体服务,没有任何弱项。换句话说,本片是一部没有缺点的电影,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某一方面,但电影整体的高水准,就是它最好证明。总之,两个小时的电影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过之后还感觉意犹未尽,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还要说一下本片的剧本。这部电影的台词非常完美,有很多都值得回味。看的过程中,有时还要回看才能理解剧情。它不仅将美国的民主制度、美国历史融入其中,还引用多处美国历史名人的名句,片尾男主角的独白更是掷地有声,极具感染力。此外,对于男主角与女秘书之间感情的刻画,细腻而浪漫,让我这个看电影的人都能为之感动。现在我才渐渐了解到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电视剧的剧本是面向普通大众的,所以比较浅显,而电影却不同,它可以用更隐晦的、更富有深意的对白来讲述故事,给人带来深度的思考。这就是经典电影记得起时间考验,历久弥新的原因。

本片演员的表演实在太棒,不得不提。女主角Jean Arthur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她扮演的角色漂亮、聪明、睿智、善良,富有同情心,还有着强烈的激情。这样的女人,怎么能娶不到老公呢?Jean Arthur是1900年出生,1939年恰好39岁。屏幕上的她气质高雅,相貌俱佳,再加上她独特的嗓音以及说话方式,彻底把我迷倒了!这样的女人,在好莱坞怎么没红起来呢?可惜啊。男主角James Stewart则是熟面孔,这是他初出茅庐的作品,不过,他在本片中已经展现了他精湛的演技。他与参议员女儿告别时那紧张、激动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太逼真了!男主角念提案,以及在国会发言时的表演,更是让人惊讶。James Stewart的扮演的男主角充满激情,又有着小人物心中的胆怯,他将这个角色完美的表现出来。这样的好演员,能不红吗?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即搞笑,又有深度;既有富含深意的对白,又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还有着演技卓越的俊男靓女,这样的电影绝对不容错过,值得一看再看!

序列:0438

Top111.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Mr.Smith.Goes.To.Washington.1939.D9.MiniSD-TLF

2011-07-08

2 )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本片倚靠良知觉醒完成了戏剧高潮和正义的狂欢,却也将失控的权力和虚伪的自由表现的淋漓尽致。由踌躇满志到歇斯底里,在构建一幕幕简洁畅快的针锋相对的同时,伪善与正义亦在控诉与追寻中各执一词,根深蒂固,于此,本片的气度在于,敢于戳破罪恶的假面,仍旧燃起希望的曙光。
利益至上自私自利的现实里充满谎言和阴谋,堂吉诃德式的执着和热情找不到生存空间,在残酷社会里苟延残喘,有人将之称为长大,但有人将之称为梦想的破灭。洋溢着美国式向往自由的主旋律,澎湃着理想主义的激昂,但结局转变略显生硬,理想主义的空中楼阁。
这是詹姆斯·斯图尔特、琪恩·亚瑟、爱德华·阿诺德和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继《浮生若梦》后的第二次合作。一个华盛顿人眼中的乡巴佬,政客和记者眼中的傀儡,却为维护正义和自由,在议会坚持站立并发言近24小时。詹姆斯没得奥斯卡真是可惜,看最后的议会戏时,先激动,后落泪。

3 ) 他的她,她的他

他是一个好人,单纯善良,热情年轻,傻乎乎的一个理想主义者,操练着自己的童子军,整日与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眼睛里只有大草原,还有“风吹过高高的草尖,溪水涓涓地流进草地,深山里面活泼的水,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

而她,“不是一个淑女”,从眼里盛满蓝色问号的年轻姑娘慢慢的蜕变成了眼里只有绿色dollar的世俗女人,浮躁空虚,终日在隧道里似乎都没有见过光明,她总是说“I'm quit”我不干了,我受不了了,但是却为了生活,不得不从16岁就开始工作。。。。。

可是,在这座大房子里,他和她相遇了。。。。。

初来乍到的他在这座大城市里显得那么笨拙,5小时梦游般的游览之后,终于疲惫的找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在坐上车子外出时,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国会大楼居然开灯了!”,“林肯先生似乎就看着我!”,“那个是什么?是电影院!”

而她已经在办公室被各种寻找他的电话催的心力交瘁,终于等到了这个大男孩,却有眼不识泰山的把他轰了出去;带他出门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初次带孩子出来逛街的妈妈一样;“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市侩的她一使坏,为了15美元,害的他登上了第二天报纸的头条。。。。。

一开始,他是不理解浮躁的她的吧,而她也是不喜欢总给她带来麻烦的他的吧?
那么,是从什么时候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

他开始依赖她的帮助,赞赏她的聪明,询问她的名字,还请远方的母亲寄来家乡的果酱给她?
而她居然可以开始安静的听他讲话,听他讲他家乡的草原,听他讲他的提案,陪他吃外卖,陪他写提案?

可是,他还是喜欢那位更美丽的苏珊姑娘,不是么?看见美丽的苏珊,他甚至连帽子都握不紧,他会口吃,他会结巴,他会被她的美貌诱惑而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而她,身边始终有一位说着“我会珍惜你”的男人,虽然这位男士总是不好好梳头,可是忠厚踏实,总是在她的身边陪着她,听着她抱怨,随时等着娶她。。。。。。

兜兜转转。。。。。

他遭人陷害,将要被逐出议会,遭众人唾弃,美丽的苏珊不在他的身边;
她黯然辞职,终于没有嫁给老好人,依然孑然一身。

终于。。。。。她还是找到了他。

他失意,消沉,绝望,是她的鼓励,坚定和支持让他重新振作了起来,他们开始行动了。

她也许在庆幸,自己多年在“隧道”里的经历竟然可以给予他如此多的帮助。她对于游戏规则的烂熟于心,她在台下对于她的丝丝鼓励,她为他呐喊为他欢呼的,是的,她“喜欢上了这个猴子”,她开始称呼他的母亲为“妈妈”了。。。。。
他开始成熟了,呐喊出了自己声音,坚持了自己所坚持的,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看着台下她的动作,提示,手势,表情,他知道自己有人在支持着,他看着她转呈上来的笔记本上写着对自己支持的话语,是的,他终于cheer up了。。。。。

在这里,剧终了。。。。。。
坏人终于坚持不住了,美好的结局。
当然这个结局并不是他和她的结局。。。。。

呵呵,如果在这里,你看到的是:
自由的胜利,民主的胜利,制度的胜利,理想主义的胜利,是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的胜利
那么,请允许我小小的唯心三俗一下,我在这里看到的只是:
爱的胜利。。。。。

最终,他点燃了她,她也照亮了他。
我相信他们最终回到了他的家乡,
在那里,风吹过高高的草尖,溪水涓涓地流进草地,深山里面活泼的水,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
就在那里,他们坐在草尖上,吃着妈妈做的果酱,吹着风,听着溪水,晒着余辉,看着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

4 ) 抗争到底——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一个组织童子军的青年史密斯来到国会当议员,他提出建立童子军基地的议案,议案与水坝议案相违背,水坝议案有大人物撑腰,他们栽赃陷害史密斯,史密斯在助手桑德斯的支持下奋力抗争,直到昏厥。 史密斯坚信林肯和华盛顿的信条,对华盛顿的一切充满期待,在认清部分议员的虚伪后,他开始抗争,做出改变自己家乡的提案。 议会中处于孤军奋战,媒体报道处于一边倒反对,童子军的支持声淹没在反对声中。 最后是和史密斯父亲有交情的议员自我打脸,史密斯才反败为胜,实际上史密斯这样的人在美国的真实处境是很不乐观的。 表现史密斯先生见到美女后手足无措的镜头很有趣,镜头只拍摄他拿帽子的手,这个帽子拿在手里一会儿就掉了,他再捡起来,又掉了,他再捡起来,反复的拍摄让人哑然失笑。 史密斯在国会的初次提案也很有趣,他说话结巴,手打哆嗦,高度紧张。詹姆斯斯图尔特的表演非常自然,让人相信他就是史密斯,电影完美展现了美国国会的运作,议员、记者、参观者还有实习的儿童,上演精彩好戏。

5 ) 一首理想主义的美好赞歌

弗兰克卡普拉一直是我最心仪的美国导演,没有之一。他的电影从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美国式理想主义气息,渗透着健康积极且明智的人性。从两年前我很偶然地看了那部《生活多美好》之后,这个名字连着他的作品就进入了我的电影生活并且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1 美国式平民英雄的理想塑造
从1939年的《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到1946年的《生活多美好》,这两部皆可划入政治电影的范畴,都寄托了卡普拉追求绝对民主自由的政治信仰,这首要体现在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第一,主人公都是典型的美国理想主义式的英雄人物,身体力行美国式民主公正,将大多数人的幸福作为追求信条,面对强权绝不退缩,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公平的古希腊城邦式国家,一个遍及更多人福利的社会。
James Stewart因其兼具正义感和亲和力的长相成为卡普拉式理想英雄的代言人。在此片中,他是对抗操纵话语权的腐败大企业,试图改变美国参议院中腐败麻木现状的青年参议员;在《生活多美好》中他是为小镇居民住房权利不懈努力,对抗垄断性企业的董事长。与一个象征现代社会罪恶的强权势力的对抗是主人公的主要动作,构成电影主要事件,在这过程中体现出的美国社会认同的积极进取、嫉恶如仇、毫不妥协、享受生活乃至和谐的家庭观念则构成影片精神实质。
其次,卡普拉片中的美国理想英雄式人物都出身平民,稍微有那么一点民粹主义的价值观。本片中史密斯是童子军的指挥官,《生活多美好》中的乔治也出身普通,为了父亲教授的信条放弃了更好的闯荡机会,拒绝了和同伴一样的升迁机遇,安于小镇上并不富足的生活。这样的人物设定无疑有利于亲近更多数的民众,表达导演的绝对民主的政治追求和美国梦的公平性,也和东方“安贫乐道”的儒家传统有相似之处。
2 跌宕起伏的对抗情节
卡普拉的电影也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著称,颇具趣味性。本片以山姆议员的去世,对指派新议员的需要开头,也埋下了威利水坝以及威利泰勒公司操纵议案的伏笔。千头万绪的选议员开头已牵出了州里各种政治势力的暗流涌动、利益纠纷,看似有惊无险当上议员的史密斯实则面临着极大地阴谋和挑战,这让观众一开始就为他捏了把冷汗。
到了华盛顿之后,情节真正开始一波三折,史密斯初入国会大厦的激动莫名,刚至美国参议院的惶恐紧张、对提案程序的茫然无知,被传媒报业曲解后的青年人义愤,第一次提案的热血喷张,逐渐接近真相时的彻悟,被设局陷害、提案受挫的愤怒失落、陷入低谷,重燃信心的坚定勇毅,和众议员对抗到底的永不妥协……整个过程演绎得丝丝入扣,史密斯的心路历程亦是表现得细致入微。随之人物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还有史密斯的秘书山德斯和潘恩议员。前者被其热情打动,逐渐将设营提案纳入了自己的生活,慢慢地从一个“民主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作人员转变成一个真心关心着=这一切的人;潘恩议员则是作为史密斯的反面对比人物设定的——一个既得利益者、尸位素餐的官僚,但影片也展示了他作为曾经的理想主义者复杂的一面。随着史密斯工作的深入,他的心理斗争也愈加激烈,一面是曾经的理想与热情,史密斯亦是曾经的他;另一面则是权力和既得利益维稳的需要,孰轻孰重纠结难言。所以本片虽有130分钟的时长却丝毫无冗长之感,这不得不归功于情节的生动和细节的充盈。
与本片类似,《生活多美好》和1934年的《一夜风流》亦以情节之曲折、人物性格之鲜明复杂、细节之生动有趣作为显著叙事特点,卡普拉的政治理想、艺术追求和商业诉求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3卡普拉式的梦幻结局
本片最易为人诟病的可能是结局的处理——最终史密斯因体力不支晕倒会场,潘恩议员却良心发现,情绪失控地当众大声承认了自己和威利泰勒的罪恶真相,紧张程度神似大卫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这有些一厢情愿的处理方式显然过于理想主义,常被人指责为幼稚。
但必须承认的是,这种近乎梦幻的结尾方式是卡普拉理想主义色彩的又一体现,已构成他电影叙事的一种显著个人风格。正如史密斯晕倒前的最后独白:“你们所有的人不懂什么是失败的案子,潘恩先生知道。他说只有失败的案子值得奋斗。他曾经奋斗过,为了一个理由,任何人都奋斗过。因为一个简单明白的规则:爱你的邻居。在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恨,知道那个规则的人要有相当的信任。你知道那个规则,潘恩先生,我为了这个爱你,就跟我爸一样。你知道你为了失败的案子比谁都用心,是的,你甚至会为他们死。你以为我会被打败,你们都以为我会被打败!我没被打败!我要站在这里,继续为失败而努力奋斗!即使这房间充满了像这样的谎言,泰勒和他所有的军队会进入这里,有人会听我的。”天真热情,又极具感染力,这也是卡普拉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正如《生活多美好》结尾,被天使救活的乔治渡过了精神危机回到家中拥抱妻儿,却发现所有他帮助过的小镇居民都自发来到他的家中,每个人倾囊相赠,因为是他让他们有了栖身之所。他们说,“乔治有麻烦?算上我一份。”“敬乔治,这个镇上最富有的人。”在众人齐唱《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影片结束,面对这完美的美国城镇邻里关系,你怎能不被打动?即使它天真理想,但它又美好得让人屏息。
相较之下,与本片同样寄托民主政治理想的《十二怒汉》就显得理性得多,更胜于逻辑关系的层层深入和人物关系间张力的不断加强。这当然与导演不同的性格经历有关。
4 理想的美国式家庭邻里关系和女性形象
本片中支撑史密斯坚持到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州里童子军及普通居民的大力支持。他们始终坚信史密斯的价值,在他受到舆论打压的时候尽力印刷自己的报纸,虽力量弱小仍坚持不辍。正因如此,史密斯的最初动机就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构成本片的激励事件。他无疑是镇上孩子中的教父级人物,由此可想见整个小镇健康和谐的邻里关系。这与影片创作的时代应有关系,1939年二战的爆发使整个世界陷入信任恐慌,美国城镇邻里关系就如同中国的家庭伦理关系一样,构成整个国家的基础,维系支撑这种关系必然无比重要。表现更为显著的无疑是《生活多美好》。上文已提及,此片简直是美式家庭邻里关系的理想模版。
与描摹这种理想关系对应的,是卡普拉电影中对理想女性的塑造。她们聪明美丽,相信爱情,深深折服于男主角的人格魅力,是支持他们理想完成的最重要后盾和最坚定力量。本片中女秘书山德斯和《生活多美好》中的玛丽皆是此类典型。前者帮助史密斯从议会的愣头青成长为熟悉规则的斗士,并在他最沮丧低迷的时候告诉他,他就是林肯一直等待的那个人。理想实现的过程中爱情自然也潜滋暗长,她改变了他也改变了自己,而他改变了世界。这让我想起韩寒所说的世界观:“女性改变男性,男性改变世界。”
玛丽就更为典型。她为了他放弃能许给她更好未来的追求者,告别曾经幻想过的斑斓世界,留在镇上专心做了家庭妇女,相夫教子,住在破旧的大房子里,过起平淡拮据的日子。这只是因为在他们都幼小时,她就曾伏在他那只失聪的耳朵旁轻语过,“我至死都爱你”。
只有相信爱情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所喜欢的影评人standalone说过,“我所认为优秀的电影从来只有两种,或者是生活,或者构建梦的世界。前者的最高境界无外乎维果,小津,是枝裕和。而后者我今天觉得可以在卡梅隆,塔尔科夫斯基,库布里克后再加上这个名字-雷德利斯科特。”在我心中,卡普拉亦是那个造梦的人。只不过这个梦无关科幻,只关乎理想关乎公平正义关乎人伦和最好的爱情。

6 ) 82年前输给了《乱世佳人》,挺可惜的

1940年第12届奥斯卡,竞争形势那是相当激烈。

就说《绿野仙踪》《呼啸山庄》两部被翻拍N次的经典,联手对抗史诗大作《乱世佳人》,就异常有趣;

最后13项提名的《乱世佳人》守住了优势,拿下最佳影片等8个奖项成为大赢家,与其竞争的影片都只能感叹生在了错的时间。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下称《史》),就是当年输给《乱世佳人》的其中一部佳作,在豆瓣有着8.6的高分。

这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

和华语主旋律一贯以歌颂为主不同,《史》的故事却是带有现实批判的味道,或许又可称之为“反主旋律”。

故事讲的是一个来自美国小镇的“好好先生”史密斯被推荐成为参议员,只身前往华盛顿从政,却发现自己满腔热血的理想,在其他人的眼中只不过是笑话。

而他敬畏崇拜的美国精神和制度,原来早已经糟糕一群政客给污染。

他备受打击,但还是决定坚持心中的正义;

结果等待他的是利益集团的强力发难,他也不得不与一开始引领他的大哥,兼父亲的好友潘恩先生反目成仇。

试问一个人的力量,要怎么跟有权有势的大集团斗呢?

看片名似乎是一部着重描写史密斯这个人物的电影;

确实如此;

但剧本并没有循规蹈矩,直接就史密斯的视角切入故事。

如果规规矩矩地跟随史密斯的角度,剧情是可以制造一个他为什么会被突然推荐去当参议员的悬念,观众更有代入感。

《史》却是一开始就摊牌,从宏观的角度,交代推荐史密斯的幕后秘密。

这么拍更巧妙,好处也更多。

根据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

悬念就是安装在桌子底下的炸弹,观众知道,但在桌子上打牌的角色不知道,于是观众就容易一直心念念那颗炸弹,从而提心吊胆起来。

《史》的核心矛盾在于,史密斯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吉姆·泰勒、潘恩为代表的利益为王之间的斗争。

所以只是单方面讲史密斯可能是不够的,先拿出史密斯即将要面临的对手,悬念就能延续更长时间并与主题绑定。

观众不仅会因为提前知道史密斯只是一个棋子,担心他的遭遇,而且还会好奇,这史密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留白了角色的日常生活部分,却制造了又一个悬念,对角色塑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史》的角色塑造是没得说的。

不只是主人公史密斯经历重重挫折,讲述他如何跌倒爬起,从理想破灭到重拾希望,角色弧光和人格魅力都显而易见,还有两位配角的塑造也十分成功。

女一号桑德斯小姐,她对自身工作感到迷茫,但因为史密斯的到来,她沉睡的良知和理想被唤醒,前后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角色转变。

史密斯代表的是少数人;

她却是绝大多数人的代表。

老参议员潘恩,他和桑德斯的角色定位类似,也是一个需要被史密斯唤醒的,曾经满怀热情,却被现实打败的理想主义者。

只不过,他的处境不像桑德斯那样自在,而有着一种人在高位,身不由己的感觉。

所以他的重新觉醒要更艰难,也更关键。

他和史密斯在火车车厢的一段对话是全片的核心。

史密斯说,他爸说过唯一值得争取的案子,就是输掉的案子。

然后又问,一个人奋起反抗大企业,并不能支撑很久吧?

这都指向了史密斯之后的命运。

在潘恩这些老油条面前,史密斯仿佛就是一只蚂蚁,要踩死他轻轻松松。

史密斯和吉姆·泰勒会面那一场戏,导演弗兰克·卡普拉用精妙的镜头语言,表达了史密斯的弱小,财阀和政客们的压迫感。

看看剧照,能看到史密斯在镜头中的位置非常狭小,暗示着他处在绝对的劣势。

放弃吧,一个人要怎么和强权斗争?

如果想都不想就说是的,对啊,那《史》这部戏就没有存在意义了。

看过《刺杀肯尼迪》、《辩护人》、《米尔克》这些电影,且很喜欢这种个人对抗集体,对真理不懈追求的故事的观众,乃至像《闻香识女人》这样的,一定也会喜欢《史》

因为这些片子,高潮部分都有着一段激动人心的演讲。

在电影中,史密斯的演讲持续了整整24小时。

议会规定,参议员只要发言,只要他一直站着,就可以畅所欲言一直说下去,即便他是一派胡言,其他议员就只能一直干听着,听到他自己放弃发言,或者倒下为止。

史密斯有备而来,准备好了吃的喝的;

但别说要站着24个小时,就12个小时,一般人都不可能承受得住。

这在现实中仿佛是不可能完成的事,可能有人会说,拍电影嘛,可以理解。

只是拍电影也得讲求个逻辑自洽,就算不考虑史密斯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至少也需要让他有一个足够的理由这么做。

是他作为理想主义者,有理想有良知支撑他完成这不可思议的奇迹吗?

是。

又不只是。

还得想想,他当时的处境是被吉姆·泰勒一伙逼到了绝路。

他无路可走,只有靠在议会上“耍流氓”来逆风翻盘。

一旦中断,他将永远无法说话;

理想随之破灭;

恶人将会得逞。

有着多个不可失败,且失败了会遭受巨大后果的理由,史密斯的高光表演就可以合情合理,且令人动容。

结局稍显不足的是最后潘恩的良心发现似乎有些突然,或许来一个开放性结局会更震撼人心。

就像史密斯他爸说的;

唯一值得争取的案子,就是输掉的案子。

史密斯最后就算输了,这也是他值得争取的。

也通过他这么一个人物形象,《史》成功植入现实批判的同时,歌颂了美国的某种精神,达到了主旋律电影的一大目的。

或许导演不想太过残酷,想给观众一点希望,告诉每个人敢于对抗,胜利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7 ) 评《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写任何评论性的文章都应力求冷静、客观,避免将个人好恶、主观情感过多的投入到文字中去。毕竟,评论者应该扮演的是一个谦卑的角色,除了符合逻辑、有据可依的分析判断,及由此体现的鉴赏能力之外,他无法仅仅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说服读者。
《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电影却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让我感觉到自己以往所坚持的原则只是一种虚妄。好的艺术作品不分析,只说服,它完全通过激发欣赏者的情感来将艺术的真理昭示给人看,好的评论也应该这样。
周末的一个夜晚,我一个人窝在床上,通过14.1英寸的笔记本屏幕默默看完了这部弗兰克·卡普兰1939年拍的名片。前一天晚上,刚在影院看完了《南京!南京》,沉浸在电影艺术普遍衰落,缺乏艺术天分的野心家粉墨登场,以题材的严肃性换取人们廉价的道德认同这样的愤恨之情中。白天在学校写南斯拉夫导演图斯图里卡拍的电影《地下》的评论,在惊叹这位导演天才的艺术创造力的同时,更加哀叹相形之下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商业化的可悲事实(陆川这部《南京!南京》与先前的《寻枪》、《可可西里》相比更像一部商业片,尽管从导演的初衷和该片的严肃题材所承载的道德内蕴来看,这完全是阴差阳错的结果;又有消息传说,我所一直默默关注的姜文也将目光转向了商业片)。晚上八点多回家,将自己锁在房间里,看这部电影一直到临近子夜。
两个多小时内,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紧紧地揪住了,我知道我碰到了一部直抵我灵魂深处的电影。看这样的电影是我的至福,我却已经开始害怕电影结束后那像一块黑幕一样即将再次将我紧紧包裹起来的孤独。我始终认为,撇开客观的艺术性不谈,电影最能打动观众之处在于它让观众从中看到自身的命运,或者看到他梦寐以求却在现实终无法采取的行动,这也正是好莱坞电影的伟大之处。我当然知道凭这样的主观感受去评价一部电影是曲解了艺术,导演依据这样的观众反应来拍片则是艺术的媚俗。然而,《史密斯先生去华盛顿》这部3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却在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后来到我面前,瞬间让我看清了自身的命运。可悲的是,看清了这样的命运,却孤独地发现现实周围没有人分担这样的命运,因为这样的命运本来就只关涉孤独自身。
詹姆斯·斯图尔特扮演的史密斯先生是南方某个州的童子军领袖,也是一个单纯、善良、对美国的政治神话深信不疑的年轻人。他整日与当地的孩子们在一起,关心的只是“那个大草原还有风吹过高高的草尖,溪水涓涓地流进草地,深山里面活泼的水,牛群伴着余晖走下山坡……”这样一位生活在田园牧歌中的的彼得·潘,却注定要成为独自与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正是由于他的思想纯正、无害的外表使他卷进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中,莫名其妙地被选为该州在华盛顿的参议院,阴谋家约翰·泰勒试图通过控制他来通过一个会带来巨大利益的水坝提案。相对于到处充斥着阴谋家和潜规则的华盛顿政坛以及与政界同流合污的媒体,史密斯先生像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充满着对美国政治的幻想,属于典型的“被蒙在鼓里的人”,政客们讥笑他是乡巴佬、媒体记者起初笑话他是傀儡后来则又不无讽刺地称他为堂吉诃德,他的秘书桑德斯小姐感觉自己就像初次带孩子出来逛街的妈妈一样。在真相一步一步被揭示出来,终于发现自己原先扮演了一个多么可笑的角色之后,在目睹了他所崇拜的偶像,被称为银色骑士的参议院约瑟夫·潘恩根据潜在的权力规则无耻地诬告他以公谋私之后,史密斯先生遭遇了最严重的信仰危机,曾一度想就此离开华府。这时,他的前秘书,因为无法忍受政坛的黑暗曾一度辞职,曾被史密斯先生的单纯的孩子般的信念所感动的桑德斯小姐来到了身边,为他恢复了勇气和信心,并且凭借自己十余年的政坛经验指导史密斯如何通过国会的正常程序来为自己的清白辩护,来否决那个水坝提案,来揭露参议员约瑟夫·潘恩与大资本家约翰·泰勒的勾结关系,来使史密斯无愧于在家乡支持他的童子军们,无愧于亚伯拉罕·林肯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们!
我已在复述电影情节上着墨太多。毋庸置疑,史密斯先生最终凭借着无比艰辛的努力和超乎常人的勇气(当然还凭着好莱坞电影所遵奉的政治正确)获得了胜利。电影通过“佞人得到铲除,正义获得伸张”这一母题的搬演重新确立美国的政治神话。纵观全片,导演的意图确乎在于对观众进行一次民主政治的再教育,事实上,电影镜头中反复出现的宏伟的国会大厦、庄严的国父塑像,通过主人公之口反复念出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已将这一意图表明的再明显不过。电影表现了一个大资本家一手遮天,参议员唯唯诺诺只求保住饭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安稳日子,一个到处充斥着权力斗争,充满乌烟瘴气的美国国会——在那里“真正有水平的是那些还是孩子的司仪和外国客人”。表面上,美国政治似乎已经不可救药,民主政治已经完全堕落,但是美国政治尚有一息薪火相传的东西从那些伟大的美国国父、那些立法者们那里保留了下来,除了灌注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中那逐渐被人遗忘“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等立国始基和追求独立自由的美国精神,导演刻意表现的还有美国政治和司法执行过程中的“程序正义”:只要按照法律程序,参议员有发言辩护和申诉的自由,他就可以在国会内一直不停地讲下去,哪怕像电影中史密斯那样为了争取时间获得来自家乡群众的支持在国会一直演说二十几个小时,直到最后昏倒在地。正是由于程序正义的支持,电影结尾才出现了那一戏剧性的逆转。通过抓住美国政治和司法中的闪光之处来体现政治和法律精神的电影,除了《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还有1957年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后者讲了法庭陪审员亨利·方达如何通过美国司法中的“合理置疑”来为一个男孩赢得正义的,堪称该片的姐妹篇。在揭示美国政治与媒体的微妙关系上,本片也处理得非常到位。华盛顿的媒体是靠着报道政坛新闻吃饭的,与政坛的紧密关系使他们洞悉了政界的丑恶和政客的庸碌,因此记者们往往对政客持嘲讽的态度,史密斯先生初来华盛顿时就被误认为是一个庸碌的政客而遭到媒体的讥讽。同时,政客们也离不开媒体,他们的任何提案和议案必须要通过媒体才能为大众所获知,媒体的态度和报道倾向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支持率。媒体中确实不乏恪守西方新闻伦理的优秀的新闻人,他们力求客观如实地将消息传递出去,像本片中数次出现的那位CBS播报员那样。但政坛和媒体都有一位共同的主人,在这部电影里就是那位大资本家约翰·泰勒先生,无论是政治理想还是新闻的职业伦理,最终都不得不在强权的压制下保持缄默,唯一不服从的就是那位堂吉诃德,我们的英雄史密斯先生。事实上,到影片的国会高潮部分,史密斯和泰勒的斗争主要的角逐地就在对媒体的控制上。片中对争夺媒体那一部分精彩的画面让我想起前看过的那部《再见,晚安》,只不过后者是最终媒体所体现的真实、正义得到了伸张,而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中,媒体是完全失败了。
诚然,历史的真理告诉我们,理想主义的最终总是要归于失败的。史密斯先生在国会的这次胜利并不表明美国政治危机就此消除,他只是一个特例。以后还有有无数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仍旧会像参议院潘恩那样,在面临抉择的时候选择妥协,因为,妥协几乎是实践政治的第一原则。可以试想,如果史密斯先生继续留在华盛顿做参议员,最后十有八九也会像他父亲那样被一颗后面的子弹打死!尽管如此,我愿把他在国会的胜利当成一个伟大的意义生成的契机,人们在度过无数无为的时间之后,这样的时刻终于涌现,灵魂因与某种崇高的精神理念的结合而得以升华,这是最甜美的时刻,是人的至福,尽管其中埋藏了孤独的命运!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短评

当年看的时候,全场一千多号人站起来为本片鼓掌十分钟有余。

5分钟前
  • Pius
  • 力荐

1.孩子天真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污秽在抗争,史密斯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州的邪恶势力,超级政治英雄,好赞;2.议会主席太可爱,表情真好;3.女主角的那一声“妈”让我笑了;4.相当精彩的政治片,不落伍,振奋人心。

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戏剧化和感情戏稍微嫌多 但后面的议会鏖战依然激动人心 史都华彰显了非凡的个人魅力!

12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弗兰克·卡普拉太不想让他的观众“失望”了,所以他让本来的孤胆英雄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样真正改变局面的人就不是史密斯,而是乔。

17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史密斯在参议院长达近二十四小时的演讲,朗读《独立宣言》和《宪法》,以一己之力对抗泰勒遍布全州的势力。美国精神在这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类似的还有《青年林肯》、《十二怒汉》、《杀死一只知更鸟》、美剧《波士顿法律》),那些象征美国精神的建筑和伟大人物都再次神圣起来。

2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每次对自己感到厌倦时,看到这样的电影,总会振作起来。虽然知道只是故事,但仍然会让我在流泪的同时得到巨大的鼓舞,让我能坚持去继续自己想做的事。

23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听说这电影相当励志,是政治理想主义的典范。可惜让我看的睡着N次。唉,太长太闷了。男主角演技很棒。结尾太理想化,女秘书角色莫名其妙。怀疑看的字幕翻译有问题。唉。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电影不好看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较差

Frank Capra的片子总有一种质朴的力量感动我,即使有时我会觉得手法有些幼稚,但我仍然会被感动的一塌糊涂

30分钟前
  • owen
  • 推荐

我琢磨着,Mr. Smith要给个DDL那种演员演,是不是至少得演讲上十多个小时入戏,然后身体没撑住,没等这镜头开拍就倒下了。卡普拉的戏嘛,我就等着光明结尾,可这个给亮给的真晚= =|| 这种莫名其妙发自内心的光伟正结尾就他拍出来才能让人信服点。比GWTW好多了,那年男主拼实力也是轮不到Gable的。

31分钟前
  • \t^h/
  • 还行

幼稚的梦想。正义永远无法依靠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得以维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行。PS:Strom Thurmond议员曾经试图使用参议院规则中允许的冗长辩论(filibuster)方式制止1957年民权法案的通过,连续演讲24小时18分钟,创造美国历史上单人阻挠议事的记录

35分钟前
  • 约翰雷
  • 还行

1.程序正义与理想主义者的抗争,美国梦普适一面。2.filibuster的段落激动人心,平行剪辑,史都华演得令人信服。3.参观华盛顿纪念碑和林肯纪念堂时的叠化+蒙太奇、桑德斯鼓励男主的场景最感人。4.见面拿不住&接电话放不稳帽子的情景太可爱了。5.又闻[友谊地久天长],恍若重回[生活多美好]。(9.0/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3.5;引入“童子军”相当巧妙,既是对史密斯先生初来乍到华府天真做派的隐喻,又暗指儿童作为国家未来改变现有状态的希望,且童子军作为实体存在于叙事上亦有推进作用。理想主义在法庭上的孤鸣终究仍是童话,隶属于美国梦的一部分,它可能并不会发生,也并不曾发生,但我们看到了“民主”和“自由”是如何产生的,因为这些天真无畏的呼喊,人类的进程才得以缓慢前行。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史都华塑造了一个堪与知更鸟中的派克相比的伟大角色,任何赞美的语言都难以还原。为史密斯和克拉丽莎代表的自由精神落泪。片子最精妙处是将主角设定为童子军领袖,由此将「儿童」引入政治电影,以此营造最极端强烈的与成人世界的对比。孩子饭桌上的力荐令腐败父亲选择了史密斯;稚嫩的政治「儿童」用他的纯真诚实衬出华府的虚伪肮脏;议会用儿童实习生,耳濡目染这里的一切,象征成人的表率如何直接影响后代;童子军与政治家的宣传对抗直接展示理想面对现实的残酷;而史密斯选择filibuster这种极端却最能代表初心不变的方式坚持抗争,让国会上下的善变和见利忘义形同粪土。「以前我们没有思想与言论的自由,但现在有了,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以后也会一直拥有。」最后时刻正义的胜利来得有点过于理想但没所谓了。帽子展现内心的戏令人叫绝。

47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北影节留影#终于明白《律政俏佳人2》的灵感来源啦!都是误打盲撞又毅力非凡的愣头青,金发女艾尔•伍兹与大帅哥史密斯却一样走到了林肯塑像面前,对着伟人倾诉失意衷肠。借一位纯洁正直的年轻人,反衬米国政治的昏溃腐败,艺术上行得通,可现实里理想却大都败给了权术,所以我选择爱电影不爱政治。

50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手与机器的二元论牢牢捆绑着卡普拉这部作品中的政治对峙,高速剪辑正宛如Taylor们对媒体的控制,印刷机高速的运转展现令人咂舌的威慑力,该如何打败他们?那么filibuster就是长镜头,就是巴赞的现实主义——牢牢地注视一个人与他的身体:史都华疲惫的双手托着自己的议会席,同时卡普拉也让观众看到童子军们用手将报纸捆起的过程。

54分钟前
  • TWY
  • 还行

除去最后一分钟的转换有些太过理想化地照顾观众,其余部分(尤其是斯图尔特的表演)确实是非常典型又热血的美式励志啊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7.5;窩最欣賞卡普拉的部份就是他會把民眾自始至終都當做暴民和愚民,而把所謂民主寄希望於高層階級內部的自我變異和崩潰,真是太美國啦,壯哉窩大美利堅,星條旗永不落 with Anana

1小时前
  • 冰山李
  • 推荐

他在满头大汗念着《独立宣言》时候,我被花痴打晕!!!遭遇现实打击之后改变自己是人之常情却无疑成了弱者,“勇者无惧”则是多令人激动的一幕。几十年来在电影中得见美国的政治进步。Jimmy打造真诚的英雄形象,不知道又鼓励了多少人去努力成为他自己。我爱他是人类的真正定义。

1小时前
  • Eve|Classified
  • 力荐

正宗的美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学传媒的绝佳题材。虽然影片有浓浓的意识形态和说教色彩,但是影片的情节和表演都很有趣,尤其是一些表现的细节和人物的眼神,让人甚至会暂时忘却政治背景,全心投入到动人的爱情和不屈的斗志中去,中国真该好好学学人家怎么拍主旋律的,那些拍林肯纪念堂的镜头,啧啧

1小时前
  • 风雨骑老师
  • 推荐

美国的青年时代,我从不攻击理想主义者

1小时前
  • 袁牧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