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赛车手的死亡预像
《死神来了》《降临》等故事广为运用,科幻片中、恐怖悬疑片中、鬼怪灵异片中、梦境中……
第二个故事:与幽灵相遇
这个更普遍了,远至我国古代的很多志怪小说,到日本很多故事,到现代各类恐怖片;与鬼怪相遇,产生各种事,本以为是正常人,后来才知道竟然进入了鬼怪的领域。
第三个故事:镜子寄魂
镜子也是一个充满意向的东西,相关的灵异说法也很多:
镜子可以照见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镜子会摄取小孩魂魄;
身带怨气的主人的魂魄、怨气会寄居在镜子等东西;
以及可以根据镜子能照物的特点,需求自创,一些特殊镜子的特殊功能:
白雪公主里的魔镜;
神话中的照妖镜;
心理悬疑片中心中有鬼的人不敢照镜子、有如恐惧等神经症的人不敢照镜子、害怕自己长相如电视剧《天涯明月刀》公子羽不敢照镜子;
科幻中的镜子通道(空间、时空);
灵异世界的入口;
……
第四个故事:身带怨气鬼魂显灵后忘了回鬼魂世界的方法
鬼魂带有怨气来找生前的人,和第二个故事性质相似;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其实隐含构建了一个鬼魂世界——人在死亡成为鬼魂后,都会接受鬼魂培训,从而获得各种鬼魂的能力,如显灵,如返回异世界等等;而这个鬼魂着急与显灵而在重返异世界的功课上不重视,导致没法返回鬼魂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如同《寻梦环游记》一样可以打造一个异世界。
第五个故事:人偶师双重人格
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片,本片后这样的心理片也是越来越多,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广受电影人喜欢;拍出如《致命ID》《惊魂记》的人格分裂片,如《禁闭岛》《K星异客》这样精神分裂片无数,现在也还是一大电影类型,只不过现在拍的很多都拍不好。
.
主题故事:无限循环庄周梦蝶
首尾相接无限循环庄周梦蝶,后来很多好片都用这种方式,如更为现在很多人知的《致命游轮》、《黑镜第二季》里的白熊正义公园、《西部世界》里的无限循环在一天(无限循环在一天还有不少电影)
这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理解:
一.无限循环的梦境
建筑师一直都是在睡梦中(植物人、永久催眠、意识滞留、死亡时刻、时空停滞……),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梦:
开始阶段:从床上噩梦而醒、接着接电话去农场,接着感到似曾相识,然后慢慢记起一些东西(“好像一片黑暗中偶尔一道闪电闪过,一个画面显现”这个比喻非常好);
发展阶段:在场的人纷纷开始反应,有的怀疑有的开始说自己的事,逐渐引出大家一个个故事;
高潮阶段:建筑师感到深深的不安要离去,被劝留下后和医生开始“咨询”,然后勒死医生,接下来建筑师进入之前每个人讲的灵异事件里,喧嚣与混乱,最后一幕被众人投入“牢房”然后惊险而不记得梦境内容;
接着,接入开始阶段,从床上醒来……
二.无限循环的内容、无限循环的一天
这一切都是现实的,被人布置来无限循环这一状态,如《西部世界》,如《黑镜第二季》白熊公园,而布局者动机可能是某种谋利,可能是某种惩罚;
三.一场潜意识之行
如《催眠大师》类的催眠意识中,如《黑镜圣诞特别篇》中的意识场景中,如《禁闭岛》的现实布局;
……
看了《死亡之夜》才发现,这些年看的悬疑惊悚电影的鼻祖竟然是它。一个主故事串起了五个短故事,而把五个短故事单独拿出来也都可以拍成很好看的悬疑惊悚电影。
第一个故事里赛车手因为黑夜里的奇异事件而心生疑窦,没有上那辆公交车,从而逃过一劫。但死神会就此放过他吗?
第二个故事里小姑娘遇到了被姐姐杀死的小弟弟,小姑娘天性善良,让小弟弟感受到了温暖,小弟弟愿意安然睡去。那假如换成一个恶迹累累的人,这个人还可以安然走出房门吗?
第三个故事里的镜子是悬疑惊悚电影的老朋友了,它可以反应现实,也可以扭曲现实。镜非镜,则人非人。镜子可以轻易的被打碎,但人心不会被轻易破坏。
第四个故事里两个高尔夫球员的故事是唯一诙谐幽默又带点讽刺的故事了。除了一个高尔夫球员的自杀以外,整个故事都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第五个故事里人偶和傀儡师之间发生一切让人寒毛一竖。幻想会投射到现实,现实也会回应幻想。业务不好的傀儡师心情郁闷,便诞生了一个自信满满并且喜欢恶语讽刺的人偶人格,一个是自卑怀疑而无所适从的傀儡师人格。傀儡师逐渐失去自我,人偶不再任人摆布。两个人格的主客场转换简直就是完美的傀儡艺术。
主故事里面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但他想不起来全部的事情,只有到事情快发生的时候他才能摸索出一点细节。他说的预言基本都实现了,除了最后一个。他想起了什么,然后选择勒死了医生。他想藏起来,于是在五个故事里都藏了一遍,最后被人偶掐死。满头大汗的克雷格惊醒在床,然后抛硬币选择是否应邀,最后还是开车前往目的地。目的地是一栋熟悉的房屋,房屋里有熟悉的人。克雷格觉得对眼前的场景很熟悉。克雷格还能醒来吗?
在今天看来,有很多电影和这几个小故事很类似,《死神来了》、《倩女幽魂》、《禁闭岛》、《致命ID》、《盗梦空间》、《恐怖游轮》等等,这份电影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可在1945年,这样的电影形式无疑是一种开创性的举动。梦境与现实,真实与虚幻,本我自我与超我,对于1945年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别说可以拍出这部电影的几位导演了。历史上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百废待兴,但人类文明仍然能够诞生这样的果实,也是挺让人欣慰的了。
An anthology horror fare from Ealing studios, not their usual practice, DEAD OF NIGHT’s frame story is embowered in a country home where the hag-ridden architect Walter Craig (John, timorous at first, but becomes totally unheimlich near the end) is invited by its owner Elliot Foley (Culver) for renovation advice, upon arrival, it dawns on Mr. Craig that incredibly he has dreamt about the place and Foley’s guests before although he has neither been here nor known any of them before.
While Mr. Craig assumes his unpremeditated role as a mentalist of divination through his vivid yet incoherent recollections in dribs and drabs, which presages something evil is in the offing, each guest by turns relates their respective preternatural stories which they encounter firsthand: in The Hearse Driver (directed by Basil Dearden,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frame story), an automobile racer dodges a bus crush because he has had an uncanny vision of a hearse one night, whose driver is the carbon copy of the doomed bus conductor, and they utter exactly the same word; in the Christmas Party (directed by Alberto Cavalcanti), during a hide-and-seek game, a young girl unwittingly chances upon the bedroom of a murdered boy, and finds him alive and hums him a lullaby to sleep.
Next in line is The Haunted Mirror (directed by Robert Hamer), a silly (why not disposing the mirror in the first place?) but scathing sideswipe of a man’s deep-rooted paranoia of being two-timed, when a husband is driven to strangle his wife by a mirror’s eerie reflection of another room; it is followed by The Golfer’s Story (directed by Charles Crichton), a lighthearted skit performed mainly by comic duo Basil Radford and Naunton Wayne as Parratt and Pott, two secondary characters originated from Hitchcock’s THE LADY VANISHES (1938), in which their golfing days come to an abrupt end when both falling for the same girl, and soon they are heaven and earth apart but a cockamamie haunting comes about with amusing absurdity.
The centerpiece is the final episode: The Ventriloquist’s Dummy (directed by Cavalcanti again), Michael Redgrave plays the titular ventriloquist Maxwell Frere, whose split personality escalates into murderous attempt when his dummy ostensibly becomes fully animate with a mean streak and partner-ditching motive. Redgrave’s unbalanced verisimilitude deeply reflects the unsettling psychological undertow of someone who has been in conflict with his own existence and completely lost his marbles, and the set-up of the specious dual personas of the dummy and its master offers the whole mania a plausible bedrock of credibility and fascination.
Spooky sometimes, but never blood-curdling, George Auric’s incidental music is uncharacteristically unobtrusive but aptly sustainable, DEAD OF NIGHT judiciously refrains from jump scares and gruesome imagery. The frame story also has an apparent victim in the person of a man of science, the psychologist Dr. van Straaten (Valk), whose cornball refusal of acknowledging the paranormal phenomena makes him the obvious target of Mr. Craig, whose own derangement exacerbates along the way, and masterfully, an ouroboric finale satisfies viewers’ piqued curiosity after a helter-skelter flurry of montage reveals the nexus of the seemingly discrete stories we have watched. In the event, DEAD OF NIGHT is a magnificent early horror enterprise that instils a spine-tingling tantalization into a quotidian milieu, which scads of emulators would follow suit.
referential entries: Crichton’s A FISH NAMED WANDA (1988, 7.7/10); Dearden’s VICTIM (1961, 8.3/10).
#TGC #1YearAnniversary 本来是因为不想出来一趟只看一部电影对于才买了这部,看完之后发现是非常惊喜的作品。影片由男主讲述一场梦开始,最后梦醒的男主又回到一切的开始达成一个非常完美的闭环。男主看似在整部电影中是缺失的,但我认为影片是利用梦境中不同角色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及阶段构建了男主这个人物。 影片的故事都可以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尤其是个体潜意识地展现,人格面具的木偶化呈现,阴影的镜面化呈现。其实我看到第二个故事的时候开始感觉叙事的视角切换的非常奇怪,但随着故事走到结尾,我认为整部电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一步步扼杀自我走向毁灭(结尾处梦境惊醒掐着自己也是一个证明)。
以阶段看,从小女孩看小男孩的死亡映射男主童年阴影,从自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映射出的幽灵马车,从朋友的视角展现对于某些事执拗的自我,从爱人的视角勾勒他我对于婚姻的恐惧,最后从医生的视角展现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的死亡。
故事上,片中的五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感觉都被拿出来拍过电影… 第一个故事的灵柩马车直接会让我想到《野草莓》,第二个故事的小孩躲猫猫走丢也是极其常见的,第三个故事中更是能看到《惊魂记》《蝴蝶梦》《高于生活》《禁闭岛》等作品的感觉,第四个故事的讽刺性极强,第五个故事如《一级恐惧》《死寂》等,当然结尾处的穿越不同梦境也是很好的呼应了我认为的情节,而且仿佛让我回到了《红辣椒》中构建的梦境世界…这可是一部45年的作品呀!
视觉上,超级精细的室内运镜和焦距调整,大量的推拉焦结合剧情效果也极好,结尾处的梦境穿越剪辑太棒了,不同梦境的恐惧加持到一起,镜面内外场景到最后监狱门外拥挤的人群和对面的木偶看得我毛骨悚然,已经好久没有单纯的被恐怖的画面所惊吓了…太过瘾了。
一般我看到电影标签里有“恐怖”的时候都会躲得远远的,不过死亡之夜除了木偶有点恐怖谷的影响,没有什么惊吓场面,跟我一样害怕看恐怖片的同学们可以放心食用。
在这部1945年的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后来经典惊悚电影or鬼故事都喜欢用的梗,像是被困在一天里循环、碰到一个奇怪的人结果其他人都说这个人早就死了、死亡预言事件、古董灵异事件、人格分裂等等,所以虽然是很老的电影,剧情也比较老套,还是很值得考古一看的。
在这几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腹语者的故事,它带有几分惊悚,却也能用现代医学、心理学去解释。腹语者由于对自己的才华不自信,导致他幻想自己的合作伙伴——人偶要离他而去,另谋高就,进而分裂出一个人偶人格。人偶人格不受他的控制,在观众看来,他不是在表演,而是真的有两个人在对话。他对另外一位腹语者奇心存敌意(心疼这位),总是觉得奇在勾引自己的伙伴,最后竟开枪导致奇受了伤。他也被关进了监狱里,但声称是人偶在操纵他犯罪,不久他变得意志消沉,混混沌沌。为此,心理医生请来了被他开枪打伤的奇(再次心疼,被打伤还要去直面心理阴影),认为奇应该能唤醒腹语者的意志。见到了奇,腹语者好像苏醒了过来,神情变成了人偶的模样(这里要吹爆这个演员)。有一种说法是,人格分裂患者体内的多个人格会“打架”,或者出于自我保护,让那个更“坚强”更有存在的合理性的人格占据主导地位。我想这里腹语者的原人格已经经受不了强烈的自我怀疑,所以最后,人偶人格存活了下来。
影片是蛇啃了自己尾巴的结构,最后主角在一系列混乱之中醒来,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噩梦。妻子前来安慰他,让他去朋友的庄园散心,他驱车前往,故事又回到了开头。如果要我回答知乎上“讲一个无限循环的故事”的问题,或许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如果这部电影在刚讲完木偶故事之后戛然而止,那我可以说这是一篇不错的电影,但最后的一串高能剪辑让我直呼神作了,45年啊,假如我生活在那个年代,看完这部电影该有多么的震撼啊 故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建筑工来到了一个梦中的房子进去见到了梦中的一群人,每个人都分享了一个切身的故事后主人公暴走杀了精神病医生,逃到了五个故事中每个场景中,在场景中被木偶掐死后,在床上醒来,原来一切都是一场梦,此时又接到了电话,投了硬币发现又是正面,又出发去了木屋,至此就结束了。 全篇主场景并不多,一个屋内的内景,基本上人物都没离开这里 。 本片中可以看到N多恐怖片的影子,属于恐怖片的鼻祖了。 观看体验来说,在最开始会有些无聊,到第二个故事中稍微有点意思,高尔夫球也没想到是一种幽默的方式,木偶那里是有些吓人的,恐怖谷效应吧,再最后主角在病房中醒来看到木偶扭头看自己,我注意看木外是什么,居然是一群人挤着头,带着诡异的笑,哇一下打到我了,恐惧感突然生出来。
总的来说,现在看虽然有些过时,导致一些剧情没太大耐心看,但做为老电影,享受那份韵味还是很不错的。
1945年9月4日,二战刚结束两天,这部包含了以下元素的影片上映了:环形叙事、分段式恐怖片、喜剧恐怖片、玩偶恐怖片、多叙述人、连作线索收拢、梦中梦、(叙述性)诡计、人格分裂、既视感……第五篇傀儡师更是一个拥有多重解答的拿着今人之笔才能写出来的推理故事,联想到影片主题和创作时代,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不知道是不是很多经典惊悚梗的出处,但拍摄年代上确实赢了。仔细想想过去的人脑洞比我们想象的大多了,这么多年技术进步了终于能把前人的脑洞拍出来了,实际大部分还是在玩弄老梗,能玩出花样挺不容易的。
被影史遗忘的神作。如坠地狱的环状叙事,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魇。精分的设定早于《精神病患者》,更是被后世无数导演致敬模仿(《恐怖游轮》《致命id》《死亡幻觉》等)。鉴于拍摄于1945年,我给10星。
一群人的恐怖故事最后组成一个人的噩梦,更绝的是如此前卫的结局,一个1945年的悬疑电影,不知道被多少部后来出现悬疑恐怖科幻电影借鉴,不能怪热评第一说“这种片拍出来就是贡人抄袭的”,特别是这个结构,拍案叫绝。
几个小故事有的很有趣有的就还行,但直到结尾那一段才真正显示出这片的经典啊~被震住了!后世各种拿来用~
40年代作品现在看起来结构没什么新意了但很完整没有故弄玄虚,桥段很经典或者说老套但还是挺好看的,颜控对前两个故事主角没兴趣于是略无聊,但是镜子的演员就很好,高尔夫幽灵很好笑~木偶师是michael redgrave美人儿还有啥好说的~求俩木偶师同人~><
3/1/2008 7:30pm hkfa
精神分裂,夺命玩偶,镜中凶灵,命运轮回,异界密室,甚至还有恐怖喜剧,难以想象题材和叙事结构影响过后世多少电影。光结尾主人公逃亡的场景就能联想到《傀儡人生》《盗梦空间》《红辣椒》《未麻的部屋》。最喜欢里面逗比高尔夫兄弟那故事。
前面几个故事都好弱,但是这几个故事本来就是按照越来越接近“心理现实”的顺序排布的,腹语木偶的故事正好可以连接上发狂的主角、梦的主题。
这种片拍出来就是供人抄袭的
这是一部会被现代观众因片名而一度误以为丧尸片鼻祖的“超前&滞后”的电影。所谓超前,是指过去十年间全球影迷当中享有崇高地位所谓烧脑神片,诸如梦境嵌套或情景循环之类,其实从概念上说都是人家英伦伊林玩剩下的。要知道那可是二战刚结束,距今七十多年!但为什么又说是“滞后”呢?因为你必须承认,概念无论如何超前,这四个“鬼”故事,从预见灵车/反射换景/溺毙复活到腹语惊魂,叙事张力几乎完全建立在概念和结构之新奇,视觉上并无多大建树,其中最有挑战的特效也不过就是自己转圈的高尔夫球。别说以今天的视觉标准,就是与更早十年的隐形人等特效片去比也颇为不及……尽管获得成功,死亡之夜却是伊林的一道绝响,此后它再未曾涉猎过恐怖。该类型也大多转入地下,直至汉默时代的来临。
英式围炉怪谈,五个故事各有侧重,各有风格,几乎成了后来惊悚/悬疑片的范本;最妙的是结尾五个故事串联成一个真实恐怖的梦,首尾相连,难辨真假;手法朴素,但玄妙感重重;不见血腥,但冰冷感丛生,真喜欢这样洋溢着古典优雅的黑白小品。
经典的分段式叙事但又互相有内在深入的线索连接,多位导演联合执导却又无缝衔接,意识内景,梦境维度,做到了教科书般的精准。
高爾夫球的故事雖然好笑可愛,但沒能扣到結局,好像只是拍來中和全片調性,實在很可惜,不過整部片還是很驚喜。夢中的夢,故事中的故事,夢之後的夢,故事之後的故事。
长注释..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21556882/
完全被齐泽克给坑了。。。。。作为一个恐怖片迷,里面大部分故事都显得太无聊了(我指的是第1、2、3、4个故事),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五个关于腹语师和人偶的故事。妈的齐泽克就单挑最后这一个故事分析,让我对这部片子发生了极大兴趣,专门找来看,唉,早知道就看这一个故事就行了。
除了吸血鬼系列,后世被抄袭(致敬)最多得一部恐怖片。最关键的是,几个灵异涉及人性和鬼怪各个方面的小故事,一个周而复始的大框架,一个永远醒不了的噩梦,让后世恐怖片导演逃离这座五指山,真难!
#TGC #1YearAnniversary 长评-扼杀自我,走向毁灭。影片由男主讲述一场梦开始,最后梦醒的男主回到的开始达成情节闭环。男主看似在整部电影中是缺失的,但我认为影片是利用梦境中不同角色的“经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及阶段构建了男主这个人物。 片中故事都可以用荣格心理学解释,尤其是个体潜意识地展现,人格面具的木偶化呈现,阴影的镜面化呈现。所以我认为的故事讲的是一个精神分裂患者如何一步步扼杀自我走向毁灭。从小女孩看小男孩的死亡映射男主童年阴影,从自我对于死亡的恐惧映射出的幽灵马车,从朋友的视角展现对于某些事执拗的自我,从爱人的视角勾勒他我对于婚姻的恐惧,最后从医生的视角展现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的死亡。超级精细的室内运镜和焦距调整,大量的推拉焦结合剧情效果也极好,结尾处的梦境穿越剪辑太棒了。
4.5,随着观看者质疑前几个故事的扁平化,低质量,恐怖不足灵异有余,甚至可以被简单概括之后,《死亡之夜》才真正开场,影片的前半(大半)部分是一个封闭的暴风雪山庄式的精神分析-心理剧,一方面展现伊灵系导演的不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积聚强度,逐渐引入复杂结构,如最后一个人偶故事(甚至在某些方面很像希区柯克,鉴于《惊魂记》改编自通俗小说,未尝不可能有间接影响)的主观镜头与多重嵌套,它提喻了整部影片,并在最后十分钟内将真正意义上的“恐怖”噩梦召唤而出。但《死》的真相并非仅仅如此,the end以及credit的出现并没有终止画面,而是正在重播我们在第一幕看到的内容,在其时代的语境之下,是机器性。用较为当代的数字媒介观念来看,在影片中,虚构叙事的积聚产生并暴露了一个被算法驱动的,自我递归生成影像的程序。
勉强及格。到最后一镜时幻觉又要再播一遍了,这种环形结构先想起的倒是余华《在细雨中呼喊》。四导演分工明确,但彼此能力还是有高低,高尔夫球手跟镜面凶宅两段较弱。快语速的机锋对话更美国范儿一些?累积出了躁郁的氛围。这种山上有个庙的循环故事有玄妙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