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ud》在大师级导演John Huston辉煌的履历名单里并不算显眼,它是精神分析元祖弗洛伊德的一部半传记式的作品。以前就在想如果有人拍一部弗洛伊德的传记电影绝不会缺少素材,因为在他的一生里,不管是亲自撰写的传记,还是关于他个人生活历史的精神分析材料都有文献存留,更别说精神分析最初作为一项医用治疗手段,留下了大量的病例资料。但是想要将这些素材出色的组合在一部2小时的电影中,不仅需要出色的制作电影的功底,还需要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电影是从弗洛伊德前去法国,向沙可学习的那段时间开始的(大概1885年左右),沙可是现代神经病学的奠基人,被称为神经病学之父,能得到这次留学的机会实属不易。和电影情节推进需要的处理不同,弗洛伊德能到法国公派学习本身也经历了一番激烈的竞争,他得到这个机会除了因为当时在国内学术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老师布吕克的力挺外,年轻的弗洛伊德已经是当时奥地利神经学科界最有前途的“新人”(弗洛伊德在大学期间对神经元的研究让他成为了神经元学说的奠基人之一,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他放弃了神经学理论研究转而投身临床医学,否则可以预见他在理论方面将会有更大的成就)。其实作为犹太人,常常因出身被人歧视的弗洛伊德从小便励志学习法律,因为用他自己的话讲,法律领域是犹太人不多的可以比较自由发挥的领域,但由于高中时期受到当时风靡的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最终选择了医学。(弗洛伊德是坚定的平权人士,他相信人种不分贵贱,所以年轻时他对父亲面对欺凌却默不作声的态度很不满,相关情节电影中有提到。) 前面有些扯远了,回到法国留学这部分,在巴黎的经历对弗洛伊德的人生具有不小的影响。不像德奥等级森严的学术环境,沙可所在的巴黎大学学术氛围十分的民主,各种理论和思想都能被很好的接纳。也就是在这里弗洛伊德对在本国被嗤之以鼻的癔症和催眠接触了更多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电影里有沙可在课堂上亲自治疗癔症的情节,这个情节的景框是根据弗洛伊德后来留学带回的一张照片设计的,由此可见还原度还是很高的。(下图)
弗洛伊德非常崇拜沙可,也向对方学习了很多,但在沙可催眠时,弗洛伊德敏感的发觉,癔症产生的所有肢体症状在催眠后消失了,准确点讲是在患者被催眠后,遗忘的记忆恢复后消失了,而催眠结束记忆再次被遗忘后,那些症状又重新浮现,这可能说明病症是由被压抑的想法造成的。所以弗洛伊德认为癔症带来的症状是病人心理状况的结果,但是沙可却坚信癔症是尚未查明的神经末梢损害带来的。尽管两人有分歧,但是非常民主的沙可还是鼓励弗洛伊德的研究,就这样回到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开始用催眠法治疗病人。 尽管催眠可以迅速打开患者的“心扉”,但渐渐的弗洛伊德开始“嫌弃”这种疗法。首先因为催眠不是对所有人有效,其次对患者催眠的程度很不稳定,有时候效果不甚理想,弗洛伊德需要一种更加好的方法来治疗患者。这个更好的方法叫做“自由联想”,这种方法简单讲就是在谈话中要求患者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不要担心说出的东西无关紧要,深信压抑作用的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人类放弃思想对于语言表达有意识的抵抗,那么他们脱口而出的东西将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所以自由联想可以帮助治疗师找到患者潜意识中的联想模式,进而在不需要催眠的情况下恢复那些忘却的记忆(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在患者有意识的情况下工作,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随机应变,而且不像催眠那般机械冰冷,仍然是现代心理治疗常用的治疗方式)。 其实说到潜意识,并不像电影里将潜意识作为一种共识或者说常识来处理,在那个时候弗洛伊德对于潜意识还没有那么系统的研究和了解,当时他在研究了大量案例后,弗洛伊德又再一次显示了他过人的科学敏锐度,他反思这些症状比如成人尿床难道仅仅是因为一个人懒惰?他感觉到莫非在我们熟悉的意识之后,人类还存在一套没有人发现的心灵系统?我们绝大多数心理产物都存放在这个心灵系统当中,但是只有那些被允许的产物可以冲破障碍进入意识,那些不被允许的只能乖乖待在潜意识中,或者伪装成别的样子混过稽查的“卫兵”进入意识,因为欲望总是有冲进潜意识的趋势,所以那些被压抑的能量就有能来到躯体造成癔症或者神经症。如果意识是冰山,那么潜意识就是海面下更巨大的那一部分。电影里对潜意识的描写并不多,这里就不详细写了,但是确实只有了解潜意识理论是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前提。(说到潜意识的压抑现象,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很熟的人或事,就是突然怎么也想不起来他们的名字,有时候费了好大劲儿才能想起来。我建议下一次再遇到这种情况时你不妨记下来被遗忘的这个词,然后再回想一下和这个词有关的事件,看看这个词是不是同让你不愉快的某件事有联系?压抑作用的范围很广,它不仅压抑让你不愉快的事情本身,更会将有可能让你联想起不愉快事件的其他事物一并压抑。) 说回电影,它将弗洛伊德一生中的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揉在了几段癔症治疗的故事当中,我这里简单罗列和说明一下: 1.移情现象:女患者茜茜里在治疗过程中先后爱上了她的两个治疗师,也就是弗洛伊德和他的挚友布洛伊尔(后者和他合写了弗洛伊德第一本重要的著作《癔症的研究》),移情现象普遍存在于心理治疗当中,患者似乎特别容易爱上他们的治疗师,原因来自于治疗师在工作过程中全身心的关注患者,可以说模拟了一种人类在幼儿期和父母的关系。但是移情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治疗师以患者所爱的原型(多半是父母)帮助他们有机会修复曾经的创伤,但是也容易因为感情使得患者出现其他问题,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和他们的病人有染。如何利用好移情以及在心理治疗结束阶段去除移情是治疗师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也是职业道德的需要。 2.口误现象:连同笔误现象,弗洛伊德发现人会产生口误和笔误,而且很难或者丝毫不会察觉错误的产生,如果仔细分析这些口误,总能找到它产生的蛛丝马迹,这是被压抑的思想利用类似的发音或者相似的拼写,抓住一切机会溜过稽查的表达出来的结果,这也是证明潜意识存在的现象之一。 3.释梦:说到证明潜意识,没有什么比我们最熟悉的梦更适合的了,梦的解释可以算是弗洛伊德最被世人熟知的著作了。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梦这个东西如此感兴趣但也从来对其捉摸不透,但精神分析的出现,给了这个古老谜题一种被解答的可能。弗洛伊德彻底的否认了梦是杂乱的心理现象的解释,他认为只要有条件,所有的梦都可以被理性的“翻译”出来,而几种翻译的方法,电影中在分析茜茜里几段梦境中所有介绍。前边说了,口误和笔误和被压抑的思想进入意识的结果,而梦里的事件,本质上讲也同样是被压抑的东西想要表达的结果。茜茜里记忆里被压抑的妓院,因为妓院法文的拼写类似于英文新教医院的拼写,被替换成了医院。有着纹身的妓女,因为纹身“擦不掉”所以替换了擦不掉妆花的茜茜里自己...这种替换的方法叫做移置,是梦工作中最常用的手段,因为移置的原因,我们的梦中见到人和物都是某些不想让我们想起的人和物的“替身”,再加上另外一个常用的工作方法:“浓缩”——只留重点,将非关键的常常表达逻辑的部分去掉的手段,使得我们的梦总是那么晦涩难懂,就好像一句完整话被去掉介词、连词后再把主语和宾语替换成其他词一样,不经过分析你根本就看不出原来的意思。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处理,影片在奥地利学界对弗洛伊德研究成果的极大的声讨中结束,作为精神分析的“祖师爷”,佛洛依德一生中面对的声讨简直比他本身的影响力可能还要大。在他所有的理论中,没有哪个比俄狄浦斯情节和性学三论更受到人们的非议了。前者被误读为精神分析就是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恋父或者所有的男人都恋母(关于俄狄浦斯情结可以看这个视频,视频本身并不是为说明俄狄浦斯情节制作的,但是却恰好的反映出了幼年人类对异性家长的依赖,和对同性家长的排斥:http://m.neihanshequ.com/share/group/52349125190/?iid=6324734414&app=joke_essay&tt_from=mobile_qq&appinstall=0&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1),而后者中儿童也有性欲的理论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别说当时了,就是现在这些理论也难以让世人接受,但无论是什么理论弗洛伊德在自己的著作里都有很详细的科学观察和理论推导的过程,可惜很少有人能安心先去了解一下再做出评论。关于这几点绝非几句就可以说清楚的,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去看一下相关书籍(《爱情心理学》、《日常生活心理学》、《精神分析导论》、《精神分析新论》) 在西方社会,弗洛伊德对于人类心理学界的贡献,让他足以和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人物并列(这些人对于人类外部以及内在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但是在中国,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弗洛伊德和他的研究成果被歪曲了,在很多国人心里他的著作甚至都算不上科学,更像是一种假说或者玄学,他的理论就等同于性万能理论,但是但凡你稍微了解一下他的作品,都不会再这样认为了。考虑到弗洛伊德曾经在著作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只关注当前时代的结构,而忽略了人类繁衍至今文化的传承,那么遭到非公正的待遇也可以理解。 电影结束时,人们对于弗洛伊德职责和嘲讽中伤令人难以忘怀,从他1938年去世,到现在过去将近80年,尽管精神分析已经派生出了更多的流派和理论,但是距离弗洛伊德当年说出的“总有一天,世界会了解他做的事情的价值”的程度还相差甚远,但每一个了解和热爱精神分析的人都会同意,这个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学科像精神分析那样如此接近人类自己,接近我们的灵魂。
"Time does not exist in the unconscious. The innocent is born into a world in which it cannot help but lose its innocence. Every child is foredoomed to become a sinner."
据说这部电影的剧本最开始是萨特写的,他先后写了两个版本,导演休斯顿都嫌太长,说拍出来要七八个小时。在对萨特剧本大量改编和删减之后,电影《弗洛伊德》于1962年公映,而萨特要求电影的编剧不要署他的名字。电影确实很平庸,弗洛伊德仅仅依据自己和一个女病人的病例,便推论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这未免也太儿戏了。——不过弗洛伊德的理论当中确实有“儿戏”的成分,按照斯坦纳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时代,语言哲学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弗洛伊德还在坚持逻各斯中心主义,一定要在人类心理学领域找到“第一因”。——电影最让我触动的是最后弗洛伊德的同行向他吐唾沫以示鄙视的场景,这也揭示了弗洛伊德的批评者可能会忽视的一点:在那个时代提出“泛性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至今看过心理学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够Classic!佛洛依德版,无论内容深度还是节奏的把握,远非大卫·柯南伯格所能企及。镜头剪辑非常简洁,很多亮点。1962,整整五十年,因为人性挖掘的深度和剧本的扎实,尚未被超越。
把弗洛伊德式经典心理分析理论的由来讲得十分清楚,尤其是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追寻中,弗洛伊德既是侦探也是“罪人”,视角不断转换,仿佛要让观众从传记片进入侦探片。值得一看。
7。俄狄浦斯,梦的解析
一部被忽视的佳作,休斯顿没把他拍成传记片,而是叙述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初期研究和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残酷的摄影风格、神秘的音乐及电影语言都很棒。缺点是太过戏剧化。
没有一秒钟是废话。
纯真的人诞生到这个他不得不丧失他的纯真的世上,每个孩子都注定要成为一个罪人
探究病患疾病真相的过程还颇有悬疑感,医生与病人,真实与谎言,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镜像对照。人只有摆脱所有父亲(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才能真正独立,才能在迷雾中剥离出真实。
我呸,弗洛伊德下地狱
提出「泛性論」之前,要先察覺自己也是個罪人。Douglas Slocombe的攝影和Jerry Goldsmith的配樂,傳達了催眠療法與對話療法懸疑的氣氛和怔忪不安的情緒,幾幕超現實夢境畫面尤其突出,表演也精彩( Susannah York ! )。
3.5+ Monty的双眼真的表达太多东西了,在那样的状态下还能记下这么复杂大段的学术台词,还能给出这么好的表演...T T
弗洛伊德最不和谐的无调性配乐是作曲家杰瑞·高德史密斯最早的作品之一。这使戈德史密斯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但他输给了新秀作曲家莫里斯·雅尔的配乐《阿拉伯的劳伦斯》,后者和戈德史密斯一样,将继续成为电影业最成功和最受尊敬的作曲家之一。最初的剧本是由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写的,但萨特在与休斯顿意见不合后退出了这部电影,他的名字也从演职员表中删除了。尽管如此,萨特剧本中的许多关键元素在完成的电影中仍然存在,例如一个复合病人塞西莉的创造,她结合了弗洛伊德病人安娜·奥、伊丽莎白·冯·R、朵拉(Anna O., Elisabeth von R., Dora)等的特征。正如导演约翰·赫斯顿的画外音所暗示的那样,这部电影对弗洛伊德本人比对释放人类思维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在屏幕上描绘心理学的思想更感兴趣。弗洛伊德成为一个侦探。
撷取弗洛伊德研究生涯的片段呈现,聚焦于他自身的记忆回溯与一个典型病人塞西莉的创伤疗法,提出彼时惊世骇俗的俄狄浦斯情结,从得出的理论结果与事实支撑对比来看,其实并不对等;但在引导自己和病人穿行于回忆迷雾的过程,以及几乎以接近主观的方式推断创见,仍是相当迷人的。“真相以颠倒的方式出现”,欲望在梦境和记忆中的投射,也呈镜像颠倒式。
宝藏电影。弗洛伊德最重要的领悟的那一刻。
连我对我心理医生的迷恋都给出答案了,服。结合昨天见心理医生的体会,我由衷认为一个文明国家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健全的心理治疗体系。
萨特写的剧本初稿。因为太长,被删减合并了,最后也没署名。以病人案例(主要是一个女病人和弗洛伊德自己)诠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这种心理分析片的惊悚效果笔普通的恐怖片或悬疑片强太多了。应该说兼有惊悚、悬疑的效果,这种悬疑是因为他一直在探求一种症状的根本起因,从无意识中寻找答案。而这种对人类意识深处的不断挖掘和揭示,自然是充满着一波又一波的震惊甚至惊吓的。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不认同弗洛伊德把一切归因于性的理论,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多元事件单一化,流于偏激和绝对化。我还是深深服膺荣格的学说,他认为性只是驱动力之一。我觉得是荣格本身更加博学,对哲学、宗教、催眠术、巫术、炼金术等等都有深刻研究和学识范围,才形成的这种宽广研究格局和视野。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危险方法》是讲荣格和弗洛伊德的决裂。
一直觉得这人一个理论就定义了一切精神问题还真是个骄傲又自负的人呢,这儿把他演得成了孤独的探索者,一个剖析自我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的人,好奇萨特到底是怎么写他的
虽然是弗洛伊德的传记,但拍的像悬疑片。弗洛伊德根据自身的童年梦魇以及对癔病患者的病情剖析提出当时惊世骇俗的观点。影片对催眠疗法、梦境解析都呈现的比较到位
先是MA课上提及到很多弗洛伊德的理论(婴儿与母亲的关系,父亲的象征等),电影里都娓娓道来,看完发现伦敦还有弗洛伊德博物馆,马上走起参观了一圈,相当完整的观影体验。。